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
古诗鉴赏四个角度

古诗鉴赏四个角度
角度一:从语言角度——古典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塑造形象)、含蓄性(言此意彼)、凝练性(言少意丰)、跳跃性(节奏感及想象联想)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常常成为高考的命题置疑点。
任选角度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把握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鉴赏诗歌时特别要关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作修饰语的数词、叠词、表颜色的词和包孕性强的虚词。
角度二:从捕捉意象角度——什么是意象?清人吴乔说:“诗意大抵出侧面。
”(《围炉诗话》)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
有两类诗:一类以意象单纯、内涵丰富取胜;另一类意象繁富,结构复杂,乍看炫眼,而细加咀嚼,又不难把握其内在、清晰的情感脉络
角度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衬托、渲染、动静、点面结合);抒情方式
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角度四:从修辞角度——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反复、起兴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表达了古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的感悟和思考,是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诗歌的鉴赏,不仅需要了解其意境和文化背景,更需要掌握其表达技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介绍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古代诗歌通常采用动人的、形象化的词语来描绘景物、抒发感情。
如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对登高望远的感受进行描写,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表现秋景的美妙。
同时,他也用“峨峨翠嶂,凌云壁立”、“青山挂翠,绿水潺湲”等生动的词语来描绘山水景色。
在诗歌中,形象、生动的表达不仅可以增加表达的动人程度,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
二、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古代诗歌中常常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比喻友情的坚韧。
这里的野火和春风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意境,但也要适度运用,不能过度渲染,否则就会削弱诗歌的感染力。
三、采用对仗和韵律的手法古代诗歌中对仗和韵律的运用也是一种表达技巧。
对仗和韵律结合在一起,可以增加诗歌的韵味和音律美感。
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里的“尽”和“流”、“目”和“楼”都是对仗,使整首诗歌在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对仗和韵律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声韵之美,使诗歌更加流畅和动人。
四、通过节奏和排比的手法增加感染力古代诗歌中的节奏和排比的运用也是表达技巧之一。
节奏是指诗歌中的重音和轻音的组合方式,排比则是指诗歌中句子句式、结构相同的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有节奏和排比的运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种节奏和排比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和韵律美感,增加诗歌的感染力。
诗歌鉴赏的角度与方法

诗歌鉴赏的角度与方法
一、诗歌鉴赏的角度
1、内容角度: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可以从情节、主题、意象、抒情等方面来分析诗歌的内容。
2、形式角度:从诗歌的形式来看,可以从格律、结构、押韵、修辞等方面来分析诗歌的形式。
3、意境角度:从诗歌的意境来看,可以从诗歌的气氛、情绪、色彩、空间等方面来分析诗歌的意境。
4、思想角度:从诗歌的思想来看,可以从诗歌的主题、观点、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来分析诗歌的思想。
二、诗歌鉴赏的方法
1、细读法:仔细阅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形式、意境、思想等要素,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
2、比较法:将诗歌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优势。
3、对比法:将诗歌中的某些元素与其他元素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4、综合法:将诗歌的内容、形式、意境、思想等要素综合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整体意义。
赏析古诗的角度

赏析古诗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意象与意境的赏析。
意象是诗歌中的形象,意境是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境界。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可以深入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超脱的向往;而《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营造出一种宁静、恬淡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修辞手法的赏析。
古诗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风格。
例如,《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春天的美好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而《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寂静的山林描绘得更加逼真。
3. 时代背景的赏析。
一首好的古诗总是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的,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唐代的古诗多描写壮丽的山河和繁荣的社会,反映了唐朝的盛世景象;而宋代的古诗则多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情感世界的探索,反映了宋朝的文化氛围。
赏析古诗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涵和风格,从而更好地领略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点精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六种。
①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唐朝李华的《春归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
不过这种思乡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通过首句“西风信来家万里”一想便知,是为了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美妙之处。
②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③托物寓理。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
④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古诗鉴赏之表达技巧篇

古诗鉴赏之表达技巧篇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798 更新时间:2006-11-17 23:33:09 | 【字体:小大】表达技巧设问角度1. 对修辞方法的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例①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答: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例②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
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2. 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例①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答: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例②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例③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3. 对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例①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一、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1、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加物”,而由诗人对有关人、事、物直接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的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再如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两种方式都是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是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有所感触的某种客观景象或事物上。
情景交融是作者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传出寂寞之“梅”的神韵,做到了情寄于物,物因情见。
于梅的咏叹中,显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移的崇高品质。
再如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中写了山、潮、月三种景物,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但每句有都融入了诗人浓浓的主观感受。
群山依旧,而故都以荒;潮声仍然,而城已空;旧月还在,宫墙还在。
景物的描写中,寄寓着诗人对历史,对时事的深深忧虑。
二、从构思方式的角度分析1、借古讽今作者由于某种原因,不愿、不便或不能对现时发表议论,于是采用对前代事物或现象进行议论的方式来表达看法,抒发情感。
如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中有讽有慨,寓慨于讽。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讽刺汉文帝,实际上诗人的用意并不在此。
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
古诗赏析有哪些表达技巧

古诗赏析有哪些表达技巧
古诗赏析有哪些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2、结构形式:照应、衔接、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
4、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等。
5、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境:由寄托作者思想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诗歌基本的整体情境。
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7、词语赏析: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古诗词赏析答题方式:这……句运用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绘了……,抒发了作者……感情初中化学。
其中,“……”词使用得好,传神地表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
一、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
1、直抒胸臆
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加物”,而由诗人对有关人、事、物直接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的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
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泣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这两种方式都是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是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有所感触的某种客观景象或事物上。
情景交融是作者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
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传出寂寞之“梅”的神韵,做到了情寄于物,物因情见。
于梅的咏叹中,显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移的崇高品质。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中写了山、潮、月三种景物,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但每句有都融入了诗人浓浓的主观感受。
群山依旧,而故都以荒;潮声仍然,而城内已空;旧月还在,宫墙还
在。
景物的描写中,寄寓着诗人对历史,对时事的深深忧虑。
二、从构思方式的角度分析
1、借古讽今
作者由于某种原因,不愿、不便或不能对现时发表议论,于是采用对前代事物或现象进行议论的方式来表达看法,抒发情感。
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中有讽有慨,寓慨于讽。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讽刺汉文帝,实际上诗人的用意并不在此。
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
不顾民生。
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
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有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切感慨。
再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作者举项羽不肯南渡,正是对只顾逃命苟安偷生的南宋君臣的辛辣讽刺。
诗字面上只是对千古英雄抒发感慨,但对时事的沉痛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2、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抑扬法是作者把人的思想认识引
向反面,作大跨度转折的一种构思手段。
它能使诗歌从高低错落、缓急并生中摇曳生姿。
唐诗人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
到碧霄。
”即先从抑处下笔,推出自古文人感物兴怀,逢秋而悲的传统观念,随后一反常规,独抒新感受,用鲜明、爽朗的色彩,描绘出一副壮丽、开阔的秋景新图画。
而前诗《贾生》,作者则是先极力渲染汉文帝宣室求贤,虚
心垂询,乃至“夜半虚前席”,颇令人推崇叹服,但诗人后边笔锋一转,“不问苍生问鬼神”,令人大悟:汉文帝并非为了寻求治国安邦之道,而是为了讨教鬼神的问题,“先扬”使后文的“抑”特别突出。
3、托物言志
古代诗歌中,日月风雨、松竹梅菊、鸟兽虫鱼等事物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怀的对象。
诗人通过诗中的鲜明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出心中之“志”。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
白在人间。
”诗人有石灰开采生产的普通过程,看到了石灰崇高的品格,表达了自己勇于报国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思想追求。
再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碟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话一处开。
”作者在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不公平的前提下,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花之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诗中的菊花,蚀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低层的人民的化身。
作者既赞叹他们迎风霜开放的顽强,又深深不平于他们
的处境、遭遇,所以立志要彻底改变这一现实。
三、从修辞格的角度分析
诗歌中常用的重要修辞有:对比、夸张、衬托、象征等,对词格作恰当分析,也有诸于准确地理解诗歌。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月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
”对比是该诗突出的特色。
昔日凯旋的战士,如花的宫女,极写出欢乐美好的气象。
结句“至今惟”与前文形成强烈对比,寄寓了作者对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感慨。
李白诗中多用夸张手法来描写自然景观抒发主观情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等都有着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衬托是诗中常用的方法,张继的《枫桥夜泊》以“月落”“乌啼”“霜满天”构意,点染出一副凄冷悲凉的画面,衬托出游客悲苦的心境和凄切的乡愁。
刘禹锡的《秋词》(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
清入骨,岂如春色簇人狂。
”以春色衬秋色,以浓艳衬清明,映衬出作者高雅闲淡的情韵和高标傲世的君子风度。
让人开启智慧,借深入联想而悟诗情诗理的象征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也每每能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黄鹂鸣翠柳”象征“春回大地的气象”,“白鹭上青天”象征“脱离避难生活”,“西岭千秋雪”象征“久滞客中的绝望”,
“东吴万里船”象征“希望终于到来”,全诗正是通过象征,充分表现了诗人渴望回乡及无限喜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