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图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地图的制作与应用

中国古代地图的制作与应用地图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着无穷的魅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产生历史名人与各种各样的历史事件的自然地理环境。
因此,中国古代的地图制作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还能够为科技和文化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地图的制作,在我国的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大约3000年前的商代时期。
当时的人们采用的是地形地貌草图,根据实地考察所得的信息,将地图绘制在兽皮、竹简或麻纸上,如今所谓的“古地图”就是从这些兽皮、竹简或麻纸上所割、刻、绘成的。
虽然当时的地图精度和现代地图差距甚远,但相对于当时的地理认识而言,其精度还是很高的。
例如,周代时所刻的金文地图,已经将中国的东西地理方位大体认识正确。
而在秦汉时期,地图制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当时人们采用了更为高精度的技术,绘制出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绘图精确的《关中地图》和《琵琶形山水地图》等著名古代地图。
这些地图不仅在科技上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同时也启示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地理的深入认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地图制作是依据政治、军事、商业等需求而产生的,多为实用性地图。
从这些古代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地理的认识水平,同时也能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
除了制作地图,古代地图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
在秦汉时期,地图成为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必需品。
政治家、将领在作战前常常提前绘制详细的地图,掌握有利地形的同时,更好地策划作战计划。
经济上,各商人会根据商业需要制作航海图谱、通商路线图等;同时农业方面也有各种各样的农业地图,用来确定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分布状况等。
这些地图的应用范围之广,甚至超越了现代地图的应用。
总之,在中国古代,人们不仅重视地图制作的技术和精度,也重视地图应用的实际价值。
地图已经成为古代中国文化和技术的一部分。
它的加深认识、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也引领人们对科技和人文的新探索。
现在,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地图制作也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图像如何入史——以中国古地图为例

———以中国古地图为例
成一农
(云南大学 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摘 要:包括地图在内的图像的史料价值并不在于图面内容,而在于图像所反映的其与被绘制的社 会、经济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对图像这些方面史料价值的思考才能更为深入的挖掘图像与众不同的史料 价值,也才有可能从一些不同的侧面回应重要的史学问题。当然,对图像史料价值的挖掘,需要我们发挥 自己的想象力,需要我们对历史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认知,这些都涉及到研究者的史学素养。“史料不 是救世主”,如果有“救世主”的话,那么也是作为研究主体的我们。
当然,也有学者利用古地图史料,对学界主流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如葛兆光在《宅兹中国》 一书中,阐述了中国古代地图中对于异域、对于世界秩序的想象,认为“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地 格局,大体上就是,第一,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第二,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 样,或者像一个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第一圈是王所在的京城,第二圈是华夏或者诸夏, 第三圈是夷狄;第三,地 理 空 间 越 靠 外 缘,就 越 荒 芜,住 在 那 里 的 民 族 也 就 越 野 蛮,文 明 的 等 级 也 越 低。”③又如管彦波的《中国古代舆图上的“天下观”与“华夷秩序”》(《青海民族研究》2017年第 1期) 一文,提出“古之舆图……是时人表述其所认知的政治空间、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一种最直接的方 法”,对宋人在地图中表达的天下秩序和天下观进行了挖掘。问题在于,葛兆光和管彦波的研究虽然 利用古地图研究了史 学 主 流 所 关 注 的 问 题,但 这 些 问 题 已 经 通 过 传 世 的 文 本 文 献 得 出 了 相 似 的 结 论④,利用古地图进行的研究只是对既有结论的佐证和细化。
中国古地图之美

中国古地图之美作者:冯博蹇菀林来源:《百科知识》2013年第12期在古代,先民们在器皿或岩石上绘制质朴的图画,以此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些简单、粗糙的图画承载着延续文明的使命,部分图画演变成了文字,而另一些表示一个区域地理信息的图画则成为了地图。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具有独特的文化发展脉络,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
古籍窥影由于年代久远,传世的早期古地图已是凤毛麟角,且完整度极低,不过人们通过古籍的记载,还是可以去发现一些早期地图的印记。
相传大禹铸九鼎,将各地山川与物产铸于其上,作为拥九州之象征。
《左传·宣公三年》便记载了楚庄王“问鼎”之事,可见地图对于当时中国政治活动象征意义重大。
虽不见“地图”字样的出现,但据说九鼎之上的图案已十分详尽,记录了河流、湖泊、山林、道路等信息,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地理方位的指示作用。
到了战国时期,《管子》中已专门设立“地图篇”,其中不但对道路、河流、丘陵、山脉、城池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也出现了“地图”的概念。
“地图篇”还将军事活动与地图的使用充分结合,阐述了如何利用地图进行军事行动,并利用地形指挥军队攻守,充分体现了地图在中国古代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记录下祖先智慧的珍贵地图已经消散在历史尘埃之中,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古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努力追根溯源。
由这些简略的地图可知,战国之前的地图对当时社会的政治和军事发展已有相当大的作用和意义,并为中国地图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标杆。
被时间尘封的早期地图文字的描述即便详尽,终究无法展现出地图的形象,古地图的出土和发现让我们可以亲眼鉴证其发展的真实轨迹。
《兆域图》1983年出土于河北省,是中国现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地图(距今约2400多年),早于古罗马帝国最早的地图600年之久。
《兆域图》是战国时期中山国贵族墓穴的设计图,但它已具备了地图的特征。
《兆域图》也是我国最早采用比例尺绘制方法的地图,它的发现将中国缩尺制图的历史大大提前,是中国地图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中国古代地图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地图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地图是人类认识世界和导航的重要工具,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
而在中国,古代地图的历史跨越了数千年,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成为研究古代地理、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一、古代地图的分类中国古代地图可以按照时代、类型、地域、内容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
按照时代来看,可以分成先秦、汉、唐、宋、明、清等不同朝代的地图;按照类型来看,则可以分成手绘地图、印刷地图、测量地图、标注地图等不同类型;按照地域来看,则可以分成全国性地图、地理区域性地图、官方出版地图、民间传承地图等不同地域性质的地图;按照内容来看,则可以分成地形地貌、行政区划、水利工程、历史事件等不同内容的地图。
二、古代地图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地图的历史演变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图示阶段,即在古代人们还没有文字的时期,通过动植物、地形地貌、宇宙星象等生活中的符号来表示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等信息。
第二阶段是古代记录阶段,即在出现文字之后,人们开始把地图与文字结合使用,用文字注释地图,说明地图上的地理、历史、文化等信息,从而使得地图的信息更加丰富和精确。
第三阶段是科学制图阶段,即在现代科学研究起步之后,通过数学、物理、地理等学科的发展,把地图制作和应用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得地图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古代地图的文化价值中国古代地图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1. 反映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古代地图除了记录地理环境和分布,还能够反映古代时期的文化和思想。
比如,在大量传世的古代地图中,还可以看到当时流行的诗歌、画作、故事等内容,这些文化元素为当时社会的文化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 反映地理学和测量学的发展中国古代地图另一个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可以反映地理学和测量学的发展。
在古代,为了制作准确的地图,需要开展大量的地形地貌和人文数据的测量工作。
浅谈地图作为史料在思想文化研究中的价值

浅谈地图作为史料在思想文化研究中的价值作者:朱倩来源:《人间》2016年第09期摘要:地图,作为一种无言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的世界地图主要有三种。
佛教地图和传教士绘制的地图是伴随着外来文明的进入中原地区,与中国本土所绘制的地图产生了强烈反差,是对暗藏在中国本土地图背后的“天圆地方”和“内诸夏而外四夷”的自我中心意识的有力冲击。
关键词:华夷图;南赡部洲图;山海舆地全图;天圆地;方内诸夏外四夷;自我中心意识中图分类号:K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52-01古语有云:“图,经也。
书,纬也。
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
宋朝郑樵曾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①。
此时的“图”,是指一些在史书中出现的插图,自然也囊括了地图。
在史料中,以图示意,更容易表现一些文字语言无法描绘的内容,在图像中寻觅理的内涵。
而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更是历史悠久。
绵延的绘图史,能够使后人直观地了解空间因素和图中展现的社会因素的变化,从而认识和理解历史。
地图,作为一种史料,在历史地理领域中学术价值极高。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作用。
通过针对同一区域,不同绘图者在其主体思想的影响下绘制出的地图可能截然不同。
地图,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研究当时绘图者乃至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的切入口。
就以中国古代出现的天下图为例,主要出现了三种风格迥异的地图,分别是中国本土人绘制、西方传教士绘制的地图和佛教地图,其中暗含的思想观念更是显而易见。
以地图为史料,研究思想文化领域的相关问题在近些年来逐渐为学术界所重视。
这一新趋势的形成与福柯所著的《权力的地理学》有着紧密联系。
众所周知,福柯十分推崇“话语与权力理论”,即“一切话语背后都有权力,而话语本身也会成为权力”,通过对地理学领域的空间位置、领土等背后的权力进行具体分析,将纯碎地理延伸至政治领域。
地图,是以人为主体描绘成的客观“有限真实”,之所以为“有限真实”即是以“自我”中心的主观视图,也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客观视图。
古代中国的地理与资源分布

古代中国的地理与资源分布古代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拥有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分布。
这种地理特征与资源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
一、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极其多样,涵盖了广袤的平原、崇山峻岭、沃土丰河以及高寒的草原和沙漠等特点。
这种多样性赋予了古代中国丰富的资源和不同的经济特色。
1. 平原区域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出广阔的平原地貌,其中包括中国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
这些平原地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农业发展,使得这些地区成为古代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2. 山地与丘陵区域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主要由山地与丘陵构成,其中包括了川西高原、青藏高原和华南丘陵等。
这些地形崎岖,气候多变,不适宜大规模的农业发展。
然而,这些地区却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比如金、银、铜、锡、铅和锌等。
这使得这些山区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矿产开采区域,并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3. 高寒地区和沙漠区域中国西北地区和西南高原地区被称为高寒地区,而中国西北地区和北方的河套地带及内蒙古地区则主要由沙漠和戈壁地带组成。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苛刻,大部分不宜人类居住和资源开发,然而,这些地区也有特殊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对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和能源供应至关重要。
二、资源分布的特点与利用古代中国的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并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 农业资源中国古代的农业依托于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
江河流域和沿海平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适宜的降雨量和气温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古代农民通过治理水利,开垦平原,实施有效的灌溉,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提升。
黄河流域的小麦,长江流域的稻米以及南方的茶叶和丝绸等作物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支柱。
2. 矿产资源中国古代矿产资源的分布广泛,主要包括铁、金、银、铜、锡、铅、锌、煤炭等。
铁器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强大的农具和武器。
中国古代地图文化价值

元代明间大航海家
汪大猷二次远洋著岛屿志略
20岁时首次附泉州商舶远航,直至沿非洲东岸南下至坦桑 尼亚.四年后返回泉州;
25岁时第二次由泉州启航,五年后的夏秋间抵泉州;
《岛夷志略》涉及亚、非、澳各洲的国家与地区达二百二 十多个,详细记载了他们的风土人情、物产、贸易,是不可 多得的宝贵历史资料;
岛屿志略序言:中国之外,四海维之.外夷国以万计,唯北海以 风恶不可入,东西南数千万里,皆得梯航以达其道路,象胥以 泽其语言.唯有圣人在其位,则相率而朝贡互市.虽天际穷发 不毛之地,无不可通之理焉.
南宋杨甲十五国风地理之图
中国第一张印刷地图(1136-1162)
南宋《十五国风地理之图》是中国南宋绍 兴年间杨甲编撰《六经图》中的一幅地图. 该图绘于1155年,是为《诗经》周南至豳风 之十五国风绘制的地理图,主要展示了长江 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其为我国最早印刷地 图,科技史评论家李约瑟说:欧洲的第一张印 刷地图要比它晚200年左右。
宋朝之前,地图绘制大多出于政治或军事需要,绘成后 也多藏于皇宫秘府之中,由朝廷设专人或由兵部负责 掌管.而到宋元时期,地图已经成为学者必备工具书,” 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
(1231-1316年)
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著有”推步”、” 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 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隋代区宇图志
中国第一部疆域政区地图志(公元581~600年)
结束近三百年南北分裂局面,隋朝实现国家 政治统一,推动了思想文化南北合流;
隋文帝大业年间,强化疆域管理与邻国交往, 全国普诏各地将所绘地图上于朝廷,先后组
中国古代地图档案遗存及其科技文化价值研究

*○赵彦昌内容摘要本文对中国古代地图档案遗存分成直接遗存和间接遗存两大类型进行阐释,并以此为基础对古代地图档案的科技文化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地图档案科技文化价值Abstract:This essay explained map archives remains in the ancient China in two parts:direct remains and indi-rect remains.Based upon this,it analyzed and researche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culture value of ancient map archives.Key words:Map archiv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culture value一、中国古代地图档案的起源、形成与管理(一)中国古代地图档案的起源古人类为了求得生存,在耕作、渔猎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慢慢地对周围地理环境有了认识。
地图的起源与狩猎、农业和原始绘画有关。
王庸认为:“地图的起源很早,可能在人类发明象形文字之前就有地图了。
”①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由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思维的发展,人类开始用最简单的图形记录周围环境和生活情景,于是便出现了最初的原始图画。
这便是原始地图的萌芽状态。
中国古代陶器上绘有各种图案,有不同形态的植物花纹,有表现起伏的波浪,有同心扩散的水波,有各种动物的形态,有山水、月亮、太阳等自然现象的描述。
原始图画是地图的先声,在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出于狩猎和农业等的需要,人们发明了用简化象形符号,按一定的比例和方位关系来表示地表的面貌,这些整体图像可看作一幅地理图画,而这类简单的地理图画,正是原始地图的直接渊源。
由于生存的种种需要,地图绘制完成后,人们绝不会随意丢弃,必会精心保存。
在长期绘制地图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改进绘图技术,提高地图的数理水平和精确度,使原始地图演变成为具有数学测量基础的比较完善的地图,并逐渐形成了图画与象形文字融为一体的地图发展阶段,即地图档案的萌芽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文化科技继续进步,儒/道/释 互相渗透, 鲜明的民族融合特色---3世纪裴秀制图六体与地形 方长图,南宋谢庄木方丈图等;
隋唐时期(581-965年) :古代文化辉煌代表,封建社会鼎盛发展,
世界领先地位---随区宇图志,唐贾耽海内华夷图等; 宋元时期(965-1368年):古代文化高峰, 三大发明,商品经济--- 沈
括守令图,黄裳天文图,朱思本舆地图,清浚广舆疆理图等; 明清时期(1368-1911年):封建社会晚期, 大型科技著作与 图书;
古地图科学,历经公元3-19世纪,历经1800余年。
中国古文化大家庭中的古地图
---古地图上的文化烙印
夏商周断代工程(前2100-前770年):文化雏形:甲骨文,易, 朴素辩 证法思想,自强不息---九鼎图,聚落图等;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儒墨道法”四大家思想形成中 国人的灵魂---管子地图,兆域图等;
代上起《禹贡》,下至西晋初年,涵盖古代九州到西晋 十六州,州以下的郡、国、县、邑及它们间的界线,古 国及历史上重大政治活动发生地,水陆交通路线等,还 包括山脉、山岭、海洋、河流、平原、湖泊、沼泽 等自然地理要素;
地形方丈图:基于汉朝完成的“用缣八十匹”之 《天下
大图》,进行实地调查修补,运用”计里画方”之法,“以 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尺,相当于一百八十 万分之一缩绘而成, 名山、大川、城镇、乡村等各种 地理要素标示在图上.
考古文化,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
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物质产品属于文化五大要素之一,指经过人类改造的
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
西方用拉丁文“cultura”,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 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
地图是文化产品
何为文化产品?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 的可见产品(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
中国古地图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世界地图主要成就与特色初探.地理学报, 2015(8) 中国古地图遗产与文化价值.地理学报,2016(10) 中国11件享誉世界古地图多元价值.地理学报,2017(12) 中国古-近代地图挖掘,分析与利用专栏,地球信息科学学 报,2016(1) 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至元(1990年),明代(1994年),清代 (1997年),城市地图(2005年)) 中华古地图珍品选集(1998年) 中华舆图志(2011年) 中国近代地图志(2018年底出版)
地图是一种文化产品,既包含物质也包含精 神, 总之是社会文明重要标志之一,尤其是世 界地图;
地图(文化产品定义):人类认知时空环境载 体,又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重要工具;
地图(信息产品定义):时空信息数学符号模 型载体.
地图是文明载体
社会文明载体 名族文明载体 国家文明载体 人民文明载体 1800年古代科学地图文化价值值得研究
西周至三国时期古地图
--古地图科学诞生前(公元2世纪前)
立体地形模型,首创于公元前3世纪, 《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述秦始
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驻军图,公元前168年以前,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二号墓)出土的三
幅西汉初年地图之一,用红蓝黑三色绘于绢帛上,长98厘米,宽78厘 米,为当今世界上最早的彩绘军用地图;
南朝·谢庄木方丈图(政区图)
木刻地图文化(公元502-557年)
东西晋后期,经历十六国乱局,进入南北朝时 期,重视疆域政区管理;
南朝·谢庄木方丈图,根据”左氏经传,随国立 篇”制成木方丈图,继承裴秀制图六体,山川土
地,各有分理,即由多个木块图拼接而成,离之 则州郡殊别即成为州县分图,合之则海内为 一成全国地图.
反封建色彩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小说成为文学主流--广舆图,坤舆万国全图,康熙皇舆全览图,海国图志等.
中国古地图划分三个时段
西周至三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2世纪)-古地图起步阶段;
西晋至元代(公元3-14世纪)-古 代科学地图开始至完善;
明清时期(公元15-19世纪)-中西 地图融合,并存发展与近代化
中国古文化与古地图
中国古文化:公元1840年之前,依次为基点上溯至史 记所记载的夏商周时期,中华民族先人在改造自然、
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体现
了先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认识,感悟与创新;
中国古地图:公元1602年完成第一幅经纬度世界地 图之前,依次为基点上溯至记载有古地图的公元前西 周时期(11世纪),历代智者创作了数以万计的各类 古地图.1602年之后,又经历了约200余年古-近代地 图并存时期,直至鸦片战争失败后,《海国图志》广为 流传, 经纬度地图增多, 进入近代地图时期.
形象,标志着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成熟;
城市商业区地图和地主庄园鸟瞰地图, 标志着古地图已在民间得到
应用.
1800年科学古地图演变 公元3-19世纪
西晋裴秀制图六体与地形方长图
中国古地图学诞生(公元3世纪)
中国古地图学:制图六体、记里画方与对景写实 禹贡地域图:以疆域政区为主的历史地图集, 覆盖年
长沙国南部地形图,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帛书地图,以实测为基础绘制
的地图,上南下北,长宽各为96厘米,用淡棕、黑、青三色绘成,覆盖 现今湖南新田,广东涟县,广西全州,南到南海地域, 具有现代地图基 本要素,地貌用闭合曲线,国际地理学界引起轰动;
聚米图,公元32年,东汉开国功臣马援制作的最早立体地图,生动方便
中国古地图文Βιβλιοθήκη 价值古文化中的古地图 古地图文化价值演变 古地图学文化价值演变 古天文测量对古地图影响 中国古地图文化国际影响
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
广义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
总和;
狭义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
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 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