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东西方的比较

合集下载

浅析东西方哲学对东西方人类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

浅析东西方哲学对东西方人类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

浅析东西方哲学、马克思哲学及其对人类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自人类初步意识到哲学概念的时候,就产生了。

然而千百年来,无数哲人对此问题的解析,精彩纷呈,却都难以统一。

总地来说,从哲学发展史来看,哲学的一门讲究“爱智慧”的学问;而从哲学与人类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看,哲学则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从实践经验中,我们不难得出,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模式,有很大一部分,是受不同的哲学思想塑造的。

本文旨在探讨东西方哲学及马克思哲学,之所以对东西方文明产生的本体,即东西方人类不同的世界观、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

“哲学”一词,是由日本明治时代哲学家西周在1862年从西语Philosophia一词直译而来的。

该次源于希腊语。

于是大部分人就会片面地认为,哲学起源于西方,甚至笼统地认为,哲学是西方传过来的知识。

其实不然。

哲学传统在我国的存在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但清代以前,我国历史上是没有“哲学”一词的。

后来被称为“哲学”的学问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如先秦为“子学”,两汉叫“经学”,魏晋称“玄学”,宋明指“理学”,明清叫“实学”。

从一而贯的名字,统称为“玄学”。

在中国哲学史各个时期中,哲学派别之众,范围之广,气相之蓬勃,当以前秦时期,子学的时代为首。

这一时期,正是整个人类精神基础独立地在中国奠定的阶段。

中国哲学鲜明的人文主义主题就是在这一时期确定的。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儒、道、墨、法、明、农、杂、阴阳、纵横等,各家产生的哲思。

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上的探讨,基本上奠定了往后几千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注重对认识对象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判断标准。

而主要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儒家的伦理思想,道家的天道无为思想,墨家的逻辑思想,以及法家的政治思想。

而汉代“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人思维中的据统治地位后,并不代表其他的哲学思想被取代了,而依旧与儒家思想相辅相成,造就了今天中国人的整体世界观。

西方现代性背景下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比较-精品文档资料

西方现代性背景下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比较-精品文档资料

西方现代性背景下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比较提要:20世纪30-40年代,世界现代性遭遇全面危机,以毛泽东、卢卡奇、马尔库塞为代表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解救现代性危机同时发出以主体性文化复兴为核心理论的呐喊。

本文通过比较三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这一时期的文化观,分析三者在文化创造主体、过程和成果方面的理论差异,发现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化主体性建设理论具有重大的超越性和全面的重建性,对当代中国现代性文化重建也同样具有范式价值。

20世纪30-40年代是世界现代性迅速发展并遭遇-全面危机的时代。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像20世纪30-40年代那样展现出戕害甚至灭绝人性的恐怖场景:一方面,法西斯主义以罪恶的战争和集体式屠杀将对人的践踏推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演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惨痛的悲剧;另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借助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构造出丰富的物化生活与强大的消费意识形态,它不但疯狂地掠夺和摧毁着原本和谐状态的自然环境,更解构着人的主体性意识,使人在工具性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中醉生梦死。

作为时代精神的文化观念也随之出现忽视理性价值的全球性态势,人类面临理性走到了尽头、人性被无情摧残、自由遭到禁闭、民主被深深地毒害的严重困境中。

正是这种现代性生死抉择的历史时期,以生活在美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尔库塞、生活在前苏联的东欧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和正在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毛泽东为代表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同时发出了以主体性文化复兴为理论视点,反法西斯、拯救现代性和人自身的呐喊。

本文以这三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为例,比较分析三者在文化创造主体、过程和成果方面的理论差异,重点研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等重要论著中关于文化构建问题超越当时一切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权威见解的重大意义,及其对当下现代性文化重建的范式价值。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探讨它们在核心理论观点、主要流派、共同点、差异及现代意义上的异同。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而现代西方哲学包括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强调个体自由和社会建构的重要性。

两者共同关注人类解放和社会变革,但在方法论和理论基础上存在明显差异。

本文总结研究发现,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指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具有互补性,可为当代哲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 比较研究, 核心理论观点, 主要流派, 共同点, 差异, 当代意义, 总结,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互补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在当代世界的意义和作用,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比较研究,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核心理论观点,有利于增进对两者思想体系的深刻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它们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推动两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在当代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今世界的思想潮流和哲学发展趋势,为推动哲学研究和思想解放提供有益启示。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对于促进哲学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整个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比较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方法来获取并分析相关资料。

东西方哲学之比较(修改稿)

东西方哲学之比较(修改稿)

东西方哲学之比较(修改稿)青冬东、西方哲学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其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哲学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由直观感性或臆想到理性思考,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朴素、简单到系统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二、哲学的发展自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斗争。

就世界构成“本体”而言,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就认识论而言,是反映论与先验论之争;就方法而言,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争。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辩证法。

四、唯心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哲学和宗教哲学,通过官方和宗教势力大肆进行灌输和传播。

唯物主义作为非官方的民间哲学,长期受到压抑,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五、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哲学倾向的贯彻,是为一定的阶级、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东、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在思维方式上,东方哲学偏重综合,强调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力求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其渊源出自“天人合一”观念。

天人合一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经春秋时期孔子、战国时期庄子、西汉时期董仲舒阐释并发展,形成了强调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哲学体系,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自宋代以后,中国的各个哲学派别,包括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在内,都接受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唯心主义同唯物主义走到了一起。

西方哲学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偏重分析,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休谟、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一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重分析的传统一脉相承。

西方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强调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和斗争,强调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开拓性,力求征服自然界和客观世界。

就矛盾的两个本质属性即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而言,东方哲学强调同一性,西方哲学强调斗争性。

由于哲学导向不同,因此,在处理社会矛盾、人与人之间矛盾时所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东方侧重和平方式,和解方式,缓和矛盾,化解矛盾,求同存异。

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差异

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差异

南昌大学哲学081班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差异东方与西方是人们广泛使用的概念,它们不仅是区域上的划分和界定,更是生活习惯、政治和文化分界。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目标是建立解放人类的社会主义。

由于东西方国家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上的巨大差异,导致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在东西方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现实状况、文化背景和实践需要使得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选择了马克思思想中的不同内容。

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统一的哲学理论,而是一种哲学运动。

相对而言,东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正当的称谓,它不是统一的哲学理论,也不是哲学运动,它更像是马克思主义与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与国情相结合的各种理论的总称。

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发展始于俄罗斯,进而产生列宁主义、苏联哲学,同时这一模式被其他东方国家接受,知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社会主义改革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方马克思主义才得以摆脱苏联哲学的束缚有新的发展。

东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就是苏联哲学。

普列汉诺夫是俄国最早、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真正创始人。

当时的俄罗斯社会发展仍然十分落后,民粹主义思潮盛行,民粹主义者认为俄罗斯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由农民村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在对待民粹主义的问题上态度一致,他们重视马科斯的唯物史观,认为有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

但对俄国的走向问题二人产生分歧,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应先发展资本主义,列宁从实践出发,认识到俄国各种深刻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主张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再走向社会主义,不得不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跳跃式发展。

列宁的暴力夺权在当时来说确实成功了。

列宁主义代表东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始,列宁的全部著作都是围绕着在落后的俄国能不能以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因此他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革命者的主观能动性。

列宁之后的继承者斯大林以强力手段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形成苏联哲学,同时极力推行个人崇拜极权主义。

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异同(2)

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异同(2)

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异同(2)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异同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在对西方哲学传统,特别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共同开创了现代哲学,并且具有其时代的哲学共同特征和理论特质,但是他们是从各自不同的哲学立场、原则和方法出发开创现代哲学的,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是不容忽视的,不能因为其共性而混淆他们之间的原则性界限。

1.社会阶级基础不同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就其理论的社会阶级基础来说,是以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的新哲学来取代作为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的旧哲学,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无产阶级推翻旧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由此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获得解放的思想武器。

无产阶级只有把哲学作为精神武器,才能消灭一切剥削和奴役,才能实现自身和一切人的解放放。

哲学只有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真正现实的哲学。

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变革的上述伟大意义,是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由近代到现当代的转型所无法比拟的。

后者尽管也属于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思维方式转型,但它是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范围内发生的,西方哲学家们推动这次转型的动机并不是为了反对和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是“改进”(改良)资本主义制度,或者说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一定的自我调整,将其从已经陷入的危机和困境中暂时解脱出来。

他们批判和要求取代各种形态的近代哲学的原因只是由于这种哲学思维方式本身也已陷入了深重的危机和困境,难以起到维护已经陷入危机和困境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

同样需要作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转型。

2.社会影响程度不同在对待社会现实问题时,作为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强调批判的武器,而且更强调武器的批判,把哲学引向感性的物质实践活动,从而使哲学成为真正现实的哲学,是哲学走出了象牙塔。

对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对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在社会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的20世纪中,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按照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林·费切尔所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许多国家已不再只是工人阶级政党制定政策和开展政治活动的理论基础,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它成了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力量。

在社会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的20世纪中,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按照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林·费切尔所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许多国家已不再只是工人阶级政党制定政策和开展政治活动的理论基础,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它成了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力量。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自苏联东欧剧变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又一次面临着新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在前苏联东欧和西欧地区的部分衰退,使人们很容易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产生忧患和危机意识;同时,由于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长期分野,也影响和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鉴于这样一种事实,正确认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分野的根源与原因、表现形态和内容的差异,大力倡导和实现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互补,成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任务,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是巨大的。

一、分野的渊源与原因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条基本的线索:一条是着重反映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的列宁主义路线;一条则是着重反映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那么,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的理解和阐释,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情况和结果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实践需要。

在东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领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他们面临的斗争实践相结合,阐发了一系列具有东方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形成了我们比较熟知的、由斯大林所概括的从物质观讲起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体系。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特性比较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特性比较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特性比较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世纪初,在俄国革命取得胜利,中西欧革命屡遭挫折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工人运动领导者和理论家企图寻找不同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的革命道路。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主张重新发现、创造马克思主义,他们强调无产阶级的能动作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积极探索西方革命的道路,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而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变革。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属于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地域的发展,两者之间既有理论特性上的相似性,又存在着重大区别。

比较二者之间的理论特性之异同,有利于正确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独创价值。

本文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外延和各流派的理论特性,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理论特性;比较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性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性的异同。

正文: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俄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但中西欧革命却遭到了失败。

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认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丧失,而这又是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所导致的;同时,这也证明俄国革命道路在中西欧是行不通的。

到1923年,卢卡奇、柯尔施就分别著书,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

现代西方国家中一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种“左”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在党外发展起来。

这股思潮在开始时没有自称或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1955年,M.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立,并把前者的传统追溯到G.卢卡奇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社会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的20世纪中,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按照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林·费切尔所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许多国家已不再只是工人阶级政党制定政策和开展政治活动的理论基础,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它成了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力量。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自苏联东欧剧变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又一次面临着新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在前苏联东欧和西欧地区的部分衰退,使人们很容易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产生忧患和危机意识;同时,由于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长期分野,也影响和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鉴于这样一种事实,正确认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分野的根源与原因、表现形态和内容的差异,大力倡导和实现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互补,成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任务,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是巨大的。

一、分野的渊源与原因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条基本的线索:一条是着重反映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的列宁主义路线;一条则是着重反映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那么,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的理解和阐释,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情况和结果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实践需要。

在东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领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他们面临的斗争实践相结合,阐发了一系列具有东方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形成了我们比较熟知的、由斯大林所概括的从物质观讲起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体系。

我们在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哲学思想的产生。

首先应当明晰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本世纪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表现出了复杂的态势。

戈尔曼曾在《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辞典》中称这种状况为“马克思主义的马骞克”。

但按照目前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主流的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区别于“新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学”的一个概念,主要是反映20年代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思想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发展并于40-50年代已成雏形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本文所比较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从这样的概念出发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与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杂状况密切相关的。

佩里·安德森在其《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曾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传统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和在俄国之外的失败,以及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是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共同背景。

十月革命的结果,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但是,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意大利等欧洲地区爆发的大革命浪潮却在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下相继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国际反动势力对社会主义苏联的包围,使它无法对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起义施以直接的影响;由于这些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不够成熟,它们对发动革命的主观条件认识和准备不足;等等。

但是,更为根本的原因则在于,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强大、稳定,即使在面临严重的情况下,也仍比工人阶级占优势,这是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

实践上的挫折向人们提出了严峻的理论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曾断言,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西欧发达的、因而也是阶级斗争尖锐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而事实却相反,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取得胜利。

那么,西方革命道路和前途到底如何,不能不迫使一些马克思主义者重新进行独立的思考。

同时,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但是,无论在国内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中,还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战略策略上;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斯大林都犯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错误。

尤其是肃反扩大化,使广大人民的人身自由受到威胁和损害;官僚主义和专制主义作风的滋长使社会主义民主遭到极大的践踏。

由此,实践上的这些错误加之理论上的某些僵化与教条主义现象,使西方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对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心存忧虑望而生畏。

对实践的严厉批评、在理论上的试图反思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理解,成为他们研究的出发点和内容。

应当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最初与列宁一样,都曾把理论批判的锋芒指向第二国际理论家——伯恩施坦和考茨基的“机构决定论”和宿命主义的庸俗化倾向。

然而,同样的批判、同样源于经典理论,却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解,进而产生了分野现象。

按照本·阿格尔在其《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书中的分析,他认为,实际上列宁与第二国际的理论家都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机械论和决定论的解释。

而只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才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暴露了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根源。

他还认为,由于卢卡奇、柯尔施围绕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发现的异化理论和创造性实践的思想,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黑格尔根源,并使之充满活力,因而就能恢复马克思主义解放理论的辩证法基础,而又不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变革理论唯心主义化。

相反,第二国际理论家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自然科学式的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而在苏联却形成了极权主义,这种极权主义企图通过牺牲工人和农民的利益,强行推行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方式来“加速”历史进程。

从这样一种事实出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在哲学上既反对第二国际的理论观点,也开始反对共产国际、尤其是布哈林等人的机械唯物主义;在政治理论上,则深受罗莎·卢森堡等人的影响,开始反对列宁主义和斯大林模式。

对此,它从一开始也就受到来自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苏联的批评和攻击,被视为“异端”和“修正主义”。

在经过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代人物之后,在德国又出现了使“西方马克思主义”达到高峰的法兰克福学派。

他们阐发了与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不同特点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其具体原因有:第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面对无产阶级革命主观要求减低、革命意识弱化的现实,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动性、价值选择、社会心理结构、大众文化、本能冲动等主体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大量的关于主体性问题的哲学观点,试图寻求唤醒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途径。

这种探讨虽有一定的开拓性意义,但也走上了重主体性而忽视客体性的道路。

第二,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没有成功,无产阶级始终作为被统治者的条件下,以无产阶级理论和革命家自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站在资本主义社会统治者的对立面,对资本主义持批判否定态度。

他们反对哲学理论体系化,反对把哲学作为意识形态僵化起来,坚持哲学理论的动态性,把哲学理论的阐发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强调辩证法的否定性。

显然,这与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意识形态的肯定和维护性特点相比较,是有着较大差异的。

根本上,这是由于其哲学思想在两种社会制度中的地位不同所决定的。

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当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异化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反对实证主义对现实所持的消极顺应态度,提倡高于实证的辩证思维,发扬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

他们在理论上注重哲学思辨,反对实例的通俗化证明。

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其他哲学思潮的结合,如对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等哲学思潮的大量吸收,都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发展。

这种理论思辨性与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实证性又是不同的。

第四,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在受其革命实践特殊性决定的同时,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时期著作的重视与关注,也是其出现不同理解的重要原因。

概括地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基本上没有见到或注意研究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或手稿,他们的大部分哲学观点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中晚期著作中继承过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中晚期著作从偏重客体性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的界定,不可避免地给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此线索和内容出发,从而形成了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偏重客体性的特点。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却是从1932年发表的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出发,来重新研究和阐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此作为批判地研究现实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他们反对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只看到社会发展的根据、规律、关系、结构等客体性问题,主张高扬哲学对象的主体性,从而形成了与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的理论特色。

二、表现形态与内容的差异应当看到,东西方马克思主义都高度重视辩证法,都曾把理论批判的锋芒指向第二国际的机械决定论和庸俗化倾向,在揭露资本主义本质,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某种僵化模式等方面也是一致的。

但是,由于各自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的差异,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理解和应用。

从表现形态来看,东方马克思主义从列宁开始,经过斯大林、毛泽东的发展,形成了一元的、单线式的以领袖人物著作为代表的以意识形态为特点的思想;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却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学派或思潮,它是一个包括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倾向和流派的混合体。

由表现形态的不同,也决定了内容的差异:第一,在历史观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以人本主义为主流的派别,与东方马克思主义把社会历史问题归结到生产力与阶级斗争上不同,它们往往把社会历史问题归结到人的本身上,强调从人出发,以人为重心;并且与列宁为代表的东方马克思主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矛盾看成历史的推动力不同,它们往往把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基本推动力;第二,在革命观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般否认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它们强调总体性、全面性的革命,并更为注重阶级意识、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方式的革命;第三,在认识论方面,与列宁从不依赖于人的物质或客观实在出发不同,它们强调主、客体的同一,强调以实践为出发点与列宁把认识的本质规定为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不同,它们认为主客体的同一只能合理地理解为社会历史的具体活动,即实践活动;对于认识与实践关系,与列宁的把客观实在看作认识的源泉、把实践看作检验认识的标准和认识过程的环节不同,它们往往把实践的概念提到首位,看作历史观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基本范畴,因而把认识看作实践的一个环节;与列宁把概念认识的辩证法看作客观实在辩证的反映不同,它们一般否认本体论的自然辩证法的独立存在,而把辩证法当作主体性或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学说;与列宁把对立统一学说看作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不同,它们把总体性范畴看成辩证法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