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以湖州小西街为例

一、生态文明建设(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含义较为广阔,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它进行的探讨、诠释也有所不同。
生态文明作为新的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进化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新形态。
它不同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是工业文明达到一定阶段地球无法再支撑后出现的新的文明形态,衍生于工业文明中弊端的生态文明改造。
不同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尊重自然为前提,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思想。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历史文化街区代表着一个城市地域独特的人文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演变与展现。
随着工业文明社会的衰败与生态文明社会的崛起,街区在保持原有态势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文明理念进行有机更新,满足现行生态文明社会的需求,使其产生新的活力。
相比国内,国外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时间较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政府1967年发布的《城市休闲法案》。
如今,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已经走过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能为其他国家提供较好的经验。
目前在国内已有某些学者将“生态文明保护”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设计了,如2017年,陈朔、姜斌和宋寿剑曾提出“要基于生态文明设计视角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小品进行再设计与解读,综合考量生态设计与环境小品的相关性”。
现如今从生态文明视角系统地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各个元素的研究还不算很多,大多都是孤立地进行改造,这提示我们在之后的工作中需要用联系的生态文明思维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建设。
二、湖州小西街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一)湖州小西街历史沿革湖州小西街位于浙江湖州,地处老城区核心地带,总建筑面积为3.26万平方米,依西苕溪入古城西清源门支流漕渎而建,在熙攘闹市之中独占一隅,历史上名门贵族、富商官宦聚居于此。
小西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街区,傍河而行,面街石门,临河楼阁,它的建筑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湖州传统民居的样式。
历史上湖州大姓名家如许氏、温氏、莫氏、钮氏、冯氏都聚居于此。
浅谈历史性城市景观设计

浅谈历史性城市景观设计天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文化传承上来说,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在当下和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中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心花园自二十世纪初建成以来,虽然只有短短近百年的历史,但其醇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历史性景观及周边建筑风貌却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感受。
天津长久以来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深深的融入了整个城市的发展,在城市更新中对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设计是我们应当注重的新问题,我们将以中心花园的改造设计为案例,为历史性城市景观设计提出新的思路。
标签:历史保护;历史性城市景观;中心花园1 概况与历史中心花园是天津历史文化街区中最大的城市花园,布局精巧、特色鲜明。
作为鉴证天津历史的城市花园,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特殊的历史纪念性、广阔的文脉延续性使中心花园超越了单纯的景观花园的范畴,可以视作历史性城市景观。
2 目的和意义中心花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是城市居民体验自然景观、户外活动、聚会息憩的场所,也是人们体验城市空间、认知城市的主要媒介,成为人们了解认识城市历史、现实和未来延续性的窗口。
人们通过公园的规划布局、植物景观、设施小品等,解读天津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进而了解城市的精神、城市的文化。
随着天津市十四片历史保护街区的保护规划出台,中心城区的改造与更新成为城市规划的新任务。
中心公园街区的整体保护利用是历史保护中我们应当思考的新问题,中心花园历史保护街区由于涵盖了众多的历史建筑和历史性城市景观,那么中心花园的整体保护利用规划将为众多历史保护街区更新探索新路。
3 改造面临的问题中心花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重功能,但是随着天津市的经济迅猛发展也给中心公园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中心花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心花园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问题凸显,难以满足现代新型社会大众生活及审美的要求,并且与历史街区保护有着功能上的滞后性。
人文理念指导下的苏州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文理念指导下的苏州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项目背景苏州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其中,苏州古城的滨水区更是城市的重要景观,包括古城河岸、运河沿岸、平江路沿岸等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旧城更新的需要,苏州古城滨水区的更新也愈加紧迫。
然而,在滨水区更新的进程中,不能仅仅以经济效益为唯一考虑因素,更需要将人文理念引入其中,尊重古城文化、保护历史文物。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人文理念的指导,探索苏州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更新方案,以保护古城文化,提升苏州古城滨水区的品质和吸引力。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如下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对苏州古城文化、古城滨水区的历史、发展、现状进行详尽的资料搜集和分析,获得客观的文化背景和分析现状;2.实地考察法:实地考察苏州古城滨水区,包括地形、建筑、景观、气氛等方面的考察,从实际的情况中获取信息;3.问卷调查法: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和游客对古城滨水区的需求和期望,为设计方案提供参考;4.专家访谈法:与城市规划专家、文化专家、设计师等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获取专家对滨水区更新设计的认知和建议。
四、预期成果1.苏州古城滨水区更新的指导方案:对于苏州古城滨水区更新设计,提出人文理念的指导方案,包括保护古城文化、提升品质和吸引力等方面的考虑,从而推动古城滨水区的更新设计;2.滨水区更新设计的具体方案:结合苏州古城滨水区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提出具体的更新设计方案,并针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五、研究创新点1.结合人文理念的指导:在滨水区更新设计的过程中,提出了“尊重文化、保护历史、提升品质”的人文理念,保证更新和保护并举,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2.结合市场需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满足居民、游客对古城滨水区的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3.结合实际情况:研究方案的设计应当符合苏州古城滨水区的实际情况,保证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昆明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二期)景观设计应用研究——有形的空间,隐形的设计

昆明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二期)景观设计应用研究——有形的空间,隐形的设计发布时间:2021-06-18T11:24:31.29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作者:后学兵[导读] 摘要:本文结合昆明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二期)景观设计,通过对项目历史资料的梳理和反复考证,求真求实,同时结合相关项目案例研究,并在设计中不断修正设计,力求自然而然,不喧宾夺主,不过度设计,此外还不断打磨细节,做到设计隐于细节的效果,项目设计过程中适度留白的做法,也为历史街区未来发展预留更多可能,最终的实际呈现达到了设计目的,景观与历史街区风貌整体协调,自然有序。
上海泛境景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摘要:本文结合昆明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二期)景观设计,通过对项目历史资料的梳理和反复考证,求真求实,同时结合相关项目案例研究,并在设计中不断修正设计,力求自然而然,不喧宾夺主,不过度设计,此外还不断打磨细节,做到设计隐于细节的效果,项目设计过程中适度留白的做法,也为历史街区未来发展预留更多可能,最终的实际呈现达到了设计目的,景观与历史街区风貌整体协调,自然有序。
关键词:景观设计;历史文化街区;步行街;昆明文明街 1 引言《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4—2020)》于2014年底得到批准,规划新划定三片历史文化街区,其中文明街历史街区为其中之一,历史街区除了建筑修缮等工作之外,其街区内的景观风貌,作为历史环境要素,也需要整治和提升,从而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
2 昆明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设计项目概况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指现昆明市五华区北至华山南路、人民中路,南至景星街,西至云瑞西路、五一路、华山西路,东至正义路,面积为22.66公顷。
【1】街片内共有6条主街道,15条巷道。
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昆明城内仅存的老街区,是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本次景观设计主要范围主要是“三街一园”及串联的巷道(见图1),“三街”是指甬道街、文明街、文庙直街,“一园”是指云瑞公园。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与启示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与启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居住区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优秀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不仅能够美化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案例,为大家提供一些设计启示。
案例一:绿色生态居住区该项目位于我国北方一座大城市,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
设计者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绿色生态的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设计理念。
在景观设计中,大量运用了植被、水体等自然元素,打造了一个生态宜居的居住环境。
启示:绿色生态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一需求,通过植被、水体等自然元素的合理搭配,营造一个生态、环保、宜居的居住环境。
案例二:智能化居住区该项目位于南方一座沿海城市,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
设计者在景观设计中,融入了智能化技术,如智能灌溉、智能照明等,提高了居住区的管理效率,节省了能源。
启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居住区景观设计中。
设计者应在景观设计中,合理运用智能化技术,提高居住区的管理效率,节省能源,为居民提供一个便捷、舒适的居住环境。
案例三:文化底蕴居住区该项目位于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
设计者在景观设计中,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风格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居住环境。
启示: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
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提升居住区的文化品味,增强居民的归属感。
案例四:儿童友好居住区该项目位于一座中型城市,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
设计者在景观设计中,专门为儿童设置了游戏区域,配备了各种儿童游乐设施,打造了一个适合儿童成长和游玩的居住环境。
启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专门设置游戏区域,配备适合儿童的游乐设施,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有趣的成长环境。
烟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规划建筑设计实践

烟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规划建筑设计实践作者:王大为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3期摘要:本文结合烟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实践,以奇山所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设计为例,系统地就如何在实践中认识、把握、突出、延续烟台城市历史文化特色,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烟台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神仙文化、海洋文化、海防重镇、通商口岸、民族工商业、北方道教全真派发祥地是烟台的历史文化特色。
烟台城市特色的创造,就是要从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城市风貌、产业经济基础、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发展条件等方面寻找城市特色要素,以创造富有魅力和活力的城市形象。
在规划设计实践方面,包括城市总体保护规划、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等不同层面;在建筑设计实践方面,包括文物保护建筑修缮、历史地段建筑和一般地段新建建筑。
希望丰富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建筑设计的地方实践,并对突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有所启示。
1.工程概况奇山所城范围东临北河街,西靠胜利路,北至南大街,南至南门外大街,总面积约9.10公顷。
在历史文化上重点保护和延续其城市发源地、海防军事地、古城风貌区的内涵、特征及价值。
规划提出的保护宗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整体保护,重现价值,合理开发旅游;二是整治环境,改善设施,优化居住质量。
保护框架的内容为“五个一”:整体保护“一面”——全面保护奇山所的传统建筑,保存完整的传统风貌。
清理整治“一环”——拆除占用城墙及其遗址的建筑,设提示性的景观休闲绿地。
重点利用“一片”——将奇山所西北部分的传统建筑整治利用,设立“所城人家”公建设施。
设计改造“一点”——与刘子秀旧居传统风貌相吻合,改造南门外菜市场为文化休闲广场。
景观整修“一十字”——整治奇山所城大街十字街,展示传统风貌。
2.规划内容本规划分为三个层次:1、烟台市奇山所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是以奇山所城墙及其遗址范围内的传统风貌较集中的区域,面积约为9.10公顷;2、烟台古城奇山所历史街区重点地段整治规划范围为沿所城里大街、南门里街和北门里街重点风貌地段,以及有特殊利用可能的风貌地段;3、重点优秀传统民居的空间整治和再利用规划。
历史城区尺度下的历史地段系统保护_省略_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为例_张飏

历史城区尺度下的历史地段系统保护整治工作方法探讨——以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为例张飏刘青昊张杰摘要:多个历史地段集中于的历史城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点,但这些历史地段存在保护级别、保护措施、功能属性等多方面的差异与特色,由此造成的部分问题难以在现有法定规划体系中得到全面解决。
本次研究工作中结合南京城南历史城区的特性,在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基础上,对在两者之间加强衔接性的系统研究,对在历史城区范围内对历史地段进行整体城市设计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方面能对历史城区内进一步完善保护要素、协调并促进历史地段的功能发展以及健全对历史风貌形态的保护控制,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对类似范围内的历史地段保护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历史城区历史地段保护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按照相关法规的解释,是指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1]——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
历史城区作为城市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其内一般包括有一到多个历史地段。
当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相关法规,已经确立了“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为主的保护体系[2],历史城区与历史地段都是这一保护体系中“面”层面的组成部分,但这两者的尺度范围仍有较大差异——小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面积仅有一至几公顷,而历史城区往往都在数个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
从历史地段的保护整治实践工作来看,为了实现历史城区内历史地段的系统保护及协同发展,将历史地段的保护整治工作在整个历史城区的尺度下来加以整体研究并进行系统保护整治,是具有一定必要性的。
尤其是对于具有较大面积、其内历史地段众多的历史城区来说,实现上述目标,采用这一系统整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结合参加编制的《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对这样的历史地段系统整治工作方法的提出与建立,进行一定的研究与探讨。
一、历史城区内历史地段的系统保护整治工作方法提出的必要性:提出这一工作方法,主要基于历史城区与历史地段的特点以及当前保护规划工作现状等以下三方面的考虑:82951.历史城区的规模较大、其内历史遗产集中:简单来说历史城区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城区面积大——历史城区一般为历史城市的旧有城池范围,根据城市历史上的地位不同,面积规模在几平方公里至五、六十平方公里之间不等。
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

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作者:王景生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5期【摘要】:本文针对山东聊城地域文化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上日益缺失的现状,从地域文化视角下探讨其现状,阐述了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并在景观学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途径。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地域文化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
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近十几年间快速发展,在此趋势下,时有“建设性破坏”的发生。
急速的城市扩张和旧城改造中,老街道逐渐陈旧狭窄,新街道往往忽略对城市历史人文的挖掘。
聊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了数千年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积累,已形成了自身的地方特色。
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聊城市按照100万人口规划的道路已经呈现先天不足的弊端,面对主城区人口610(2011年统计数据)多万,其中常住人口560多万的现实,聊城加速了道路的规划建设。
快进的后果就是:传统街道被国际化的现代化街区取代,街道景观趋同。
一、聊城古城区的现状及问题古城区十字大街中,楼东大街为传统商业街,楼西大街是旅游商业街,楼北大街设置为餐饮美食街,楼南大街为文化商业街,四口大街为古城次干道,道署(东、西)街设置为政治中心,其中府衙、依绿园、府文庙、老粮库、杂技团礼堂和万寿宫遗址都在此街,这里也是古城重要的旅游游览区。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街道的设计也在盲目追赶潮流,生搬硬套,引入的造景和绿化模式与传统街道的尺度、风格极不相称。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街道景观无地域特色,强调现代化的大尺度,造成比例失调,缺乏层次感。
(2)缺乏完整统一的艺术形象,沿街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有待进一步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名城的居住景观“场所精神”研究摘要:本文重点研讨在历史文化名城中新建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保持其城市历史,地方特色的重要性并对此提出一些设计原则与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居住景观场所精神ABSTRACT:Following study on the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in historical and culture city,author propose some principle and advice about design on the important of the cities’history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KEY WORDS:Historical and culture city,Urban Residential landscape, Place meaning一历史文化名城的居住区景观存在问题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的历史古国,五千年的文明作为世界上一支从来未曾间断的文化奇迹一直传承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我国政府一贯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自1982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分三批审批公布了99个历史文化名城。
这些城市虽然有大有小且性质不同,但是有着共同的特点:“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本文重点研讨在历史文化名城中新建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保持其城市历史,地方特色的重要性并对此提出一些设计原则与建议。
尽管人们已经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有了一些了解,但仍有必要对相关概念作简要回顾。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一方面呼吁保护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却又在大拆大建,“中国20年以建设的名义对旧城的破坏性超过了以往100年。
”《马丘比丘宪章》中指出:“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迹和古迹,而且还有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征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
”而《威尼斯宪章》中指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特殊文明,一种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的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
”由此看来,作为历史文化的保护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于古迹和遗址的单体建筑物上,扩而广之是对整个对于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街区的保护和再利用。
这称之为显性保护,与之相对应的是隐形保护。
就是对于历史事件的遗存,传统街区的空间格局,地方生活模式以至于民俗民族特色等加以重构再现使之传承延续。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也是历史文化的象征,历史文化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城市整体景观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变迁,文化底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为居住区提供着一种视觉上和心理上的背景。
居住区景观作为城市整体景观的有机构成,衬托着城市景观,体现着一种地域性,居住文化,市民整体素质和品味。
城市景观和居住区景观相互联系,因此居住区景观在注重个性的同时应与城市景观相协调。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居住区景观日益受到重视,住宅由过去传统的分配制度转变为购买制,开发商在给居民提供恰当的户型同时,大打“景观”牌。
但实际工程中存在这一些问题。
很多居住区建造了不少“景观”,但这多是从视觉感受出发进行设计建造,仅仅为了满足“好看”的要求;近年来,又有提出“绿色”,“生态”的观念,在居住区中大量种植,但不顾其配置是否合理只是盲目追求种植量。
出现的问题有:一种是规整式景观。
绿化配置图案化,结构规整严谨,构图美观。
一般以大面积草坪,花坛为主,树木剪裁整齐。
但是当人进入其中是对构图的破坏。
这样盲目地追求气派与居住空间的小尺度不相适应。
如上海三林苑小区的中心绿地。
另一种是近年来在“田园与自然”的观念下,大量配置树木,一味追求自然,以至于在环境中,人是陪衬是点缀。
这样的环境是属于自然,而不属于人。
第三种是以中国古典园林为蓝本,建造类似古典园林的景观环境,笔者以为这也是不恰当的。
因为中国古典园林是在一个小环境中营造自然的气氛,具有很强的私密性,为少数人服务,与现代景观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现代居住区中,住宅以高层。
多层为主,在建筑间布置中国古典园林,既无法体现其“小中间大”的意境而又有弄巧成拙为“盆景”的嫌疑。
”二居住区景观的场所精神”居住区景观的““场所精神那么居住区景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居住区景观该如何设计建造呢?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物质性要求;二是精神性要求。
物质性是景观设计的基本层次,要求主要指舒适性,健康性,安全性,通达性。
精神性要求是识别性,领域性,文化性等方面。
当前的景观设计从物质性方面多能够满足要求。
应该注意的是精神性方面的要求,这里引入“场所精神”即环境的意义的概念。
借用诺伯格·舒尔茨分析建筑的方法对景观环境进行分析,景观环境的意义需要由特定的形象和城市的环境来承载,即人的存在空间的概念不是抽象的几何空间,它应该包括“空间”和“特征”两个方面,与之相适应环境的基本精神功能就具有“定位”和“识别”双重含义。
人们对空间的把握是对空间形态和场所特征的综合感受为基础的即识别性;空间形态的把握产生方向感,通过定位确立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获得安全感。
场所特征的感知产生认同感,使人认识并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进而获得归属感即领域性。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识别性和领域性的形式体现就是文化性的外在表达。
在历史文化名城中,这种文化性更多是以历史和传统来表述的。
“当人们置身于具有一定特色的历史城市或传统街区中,包含被那亲切温暖,充满生机和情趣的生活场景所吸引所打动。
包含被某些强烈场所感——某种个体和背景不可分割的整体意象——所笼罩。
这种意象所依附的结构框架和意义体系来自与生俱来的公共生活,来自那些具有清晰可识别性的街道,广场,建筑和轮廓线,以及生活在某种人们所共同承认的文化模式,因而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对历史片断的生活模式的具体的真实的再现而是注意考虑传统的生活方式,事件遗存以及历史遗迹与现代住区的环境的契合点。
以不同的手段从空间形态,尺度,界限,色彩等角度来表达对传统的现代理解。
使生活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居民对城市历史文化有比较深刻准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当代精神和文化,使后代对于城市历史的发展有了很好的了解。
作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城市的发展建设相关的城市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其中的元素是人,城市,文化。
三者形成动态结构,即人造城市,城市造人;人造文化,文化造人;文化造城市,城市造文化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形成开放的人文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城市的生机与活力来源于外界环境的资源信息交换交流以及人与人之间对话与沟通。
新陈代谢是其遵循的永恒规律,城市发展总是把历史的基因深深烙印在下一个时期。
因此,城市的良性发展体现了贯穿于其中的历史,现在,未来的生生息息的成长和繁衍过程中。
对于有形的建筑物,历史街区保护的同时,对原有的生活模式,地方习俗,生活习惯等无形文化的传承是很重要的。
场所精神””的表现方法三“场所精神综上所述,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应着重表达其“场所精神”(意义)。
该意义不仅仅是城市或街区的整体特征,还可以是构成整体特征的具体的,特殊的文化特征。
下面以几个实例的分析来进一步市民在居住区景观设计表达“意义”的方法。
北京菊儿胡同的改造建设是九十年代初在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设计建造的。
改造方式是对能够使用和维修的进行保留。
对于新建住宅采取“类四合院”的模式设计,维持原有胡同——院落体现。
合理的安排了每一户的室内空间,且保障了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
通过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邻里结构,提供居民的交往公共空间。
这是一种沿袭其原有空间格局进而沿袭原有生活模式的设计方法。
通过对旧城建筑的小规模的“有机更新”,倡导了一种既与传统文脉相承又结合现代功能与技术要求的清新简朴的景观风貌。
苏州桐芳巷改造工程是另一个成功典范。
小区是苏州古城区54个街坊中属第12号街坊内。
周围有狮子林,拙政园等历史遗迹。
小区的建设注重文化性的体现,设计思路是保持原有街区的道路格局,配以保存有历史价值的古迹,故宅,古树,古井等。
到了系统沿用苏州传统的“方形网络”“田字形”格局。
由于地形的限制,在景观设计中注重苏州园林中“小中见大”,“借景”,“对景”等手法,精心设计了一个个层次丰富协调的有序空间。
特别是注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的表达,以及人的参与性,人在其中体会奥妙。
同时对于历史事件典故的也有表达,如才子唐寅旧时读书会友处的传承与体现。
本设计就是对具体地点进行具体分析,体现了人文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另一个例子是笔者在河北省保定市设计的安居工程——中华小区。
本例与前两例相比较的意义在于这是一个大面积改造的区域,占地面积42ha,新建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
小区南部为原保定古城最高点——大慈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区内还有省市级文保单位。
如此大规模用地内怎样沿袭历史体现文化精神使我们设计的出发点。
我们在保留原有道路格局的基础上,重点注意了对文保周围空间的整治。
注意了对大慈阁的视廊保护。
深入研究了原有居民住宅的空间格局和建筑风貌,发现其空间格局多为合院式,建筑形式为华北地区平屋顶或平坡结合的造型。
由于此处居民密度大,在小区空间布局沿用了合院式,但注重了疏密变化。
立面造型以平坡结合为主,在细部对原有的女墙,花窗,以至门楣,砖雕等形式加以创造性重构再现,体现在造型,小品,地下车库入口,甚至地面铺装,绿化,院灯之处。
小区以多层住宅为主,建成后,被居民誉为“飘起来的四合院”。
小区沿袭了当地特色,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就是不仅将识别性看作视觉特征,而是将环境特征内化为人与社会的关系,内化为人与所在地域的关系。
这样对于返迁居民就有了很强的归属感,亲切感。
反观沈阳市,作为我国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结构。
老城区,铁西工业区,商埠地,附属地等一个个有着不同历史背景的地段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意义。
怎样在居住区景观中体现地段的意义是值得研究的。
近年来,在全国追求“欧陆风”的大背景下,有许多居住区在盲目地追风,抄袭。
例如位于小河沿附近的某小区不是从该地段自身文化出发,没有反映这里曾是沈阳第一个公共公园,这里有沈阳的魁星楼,这里是张作霖枪杀郭松龄夫妇的旧址,这里还是沈阳人们焚烧日本浪人毒品的地点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作为景观设计的源泉。
在景观设计中追求“异国风情”或“现代风格”就成为苍白无力的表达。
该地段没有文化传承,越来越少的沈阳市民能够很好的了解这些历史,就失去了城市的特色。
四结语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荟萃之地。
随着城市的产生,建设和发展,人类在不断建造适应生活的景观的同时,社会文化观念也随之更新变化,陈旧过时的东西不断被淘汰,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得以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