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2. 掌握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 熟悉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和频率响应分析方法。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一门学科。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典型环节: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惯性环节等。
2. 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3. 时间响应:阶跃响应、斜坡响应、正弦响应等。
4. 频率响应: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等。
三、实验内容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比例环节- 积分环节- 比例积分环节- 比例微分环节- 比例积分微分环节2. 典型环节的频率响应- 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3.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上升时间- 调节时间- 超调量- 峰值时间4.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偶然误差- 稳态误差四、实验步骤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搭建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各个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 分析并比较各个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得出结论。
2. 典型环节的频率响应- 搭建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实验电路。
- 使用频率响应分析仪测量各个环节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 分析并比较各个环节的频率响应特性,得出结论。
3.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搭建二阶系统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 计算并分析二阶系统的上升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峰值时间等性能指标。
4.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搭建线性系统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系统的稳态响应曲线。
- 计算并分析系统的稳态误差。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比例环节:K=1,阶跃响应曲线如图1所示。
- 积分环节:K=1,阶跃响应曲线如图2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C
输 入
R2 R1 +
输 出 -1
Ui
0
t
Uo Uo 2 1
K=2
Ui=-1V
0
图 1-3 惯性环节实验原理图和输出波形
t
3.积分环节
积分环节实验原理图如图 1-4 所示。
G( S )
Z 2 1CS 1 Z1 R1 TS
, T=R1*C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即 ui(t)=-1V 时,ui(s)= 所以输出响应为 uo(t)=
-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R2
输 入
Ui
R1 +
0
输 出 -1 Uo Uo 2 1 k=2
t
Ui=-1V
0
图 1-2 比例环节实验原理图和输出波形
t
实验步骤: (1)调整示波器: 选择输入通道 CH1 或 CH2。 逆时针调节示波器的时间旋钮“TIME/DIV”到底, 使光标为一点, 并调节上下“位 移”旋钮使光标位于 0 线上。 调整示波器的输入幅度档位选择开关, 选择合适的档位使信号幅度便于观察, 例如 选择档位为 1V 档。 将输入幅度档位选择开关中心的微调旋钮顺时针旋到底。 将信号选择开关打到 DC 档。 (2)顺时针调节实验箱的旋钮,使阶跃信号为负(绿灯亮) 。 ( 3 )阶跃信号接到示波器上,调节实验箱的幅度旋钮。使负跳变幅度为一格(即 Ui=-1V) 。 (4)接好实验线路,按下阶跃信号按钮,观察示波器的波形。 预习思考:输出幅度跳变应为……? 2.惯性环节 惯性环节实验原理图如图 1-3 所示。 其传递函数为: G( S )
-8-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大使稳态误差进一步减小,直到等于零。因此, “比例+积分(PI)”控制器,可以使系统在进 入稳态后无稳态误差。 这是相位滞后校正,滞后校正器的基本特性,是相频曲线具有负相 移(滞后相位角) 。滞后校正器实际是一个低通滤波器,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其滞后网络的 高频衰减特性,以降低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从而使已校正系统获得足够的相角裕度。 比例微分(PD)控制:在微分控制中,控制器的输出与输入误差信号的微分(即误差 的变化率) 成正比关系。 自动控制系统在克服误差的调节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振荡甚至失稳。 其原因是由于存在有较大惯性组件(环节)或有滞后 (delay)组件,具有抑制误差的作用, 其变化总是落后于误差的变化。解决的办法是使抑制误差的作用的变化“超前” ,即在误差 接近零时,抑制误差的作用就应该是零。这就是说,在控制器中仅引入“比例”项往往是不 够的,比例项的作用仅是放大误差的幅值,而目前需要增加的是“微分项” ,它能预测误差 变化的趋势,这样,具有“比例+微分”的控制器,就能够提前使抑制误差的控制作用等于 零, 甚至为负值, 从而避免了被控量的严重超调。 所以对有较大惯性或滞后的被控对象, “比 例+微分(PD)”控制器能改善系统在调节过程中的动态特性,是“超前”校正。超前校正的 原理是利用微分环节的超前调节作用, 实际上是利用了 RC 微分电路的高通特性进行超前校 正的。 “滞后-超前(PID) ”校正包含 PI 和 PD 这两种校正,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是上述两种 校正对系统作用的综合, 这种校正方法兼有滞后校正和超前校正的优点, 因此可以取长补短, 比单独使用超前或滞后校正方法能满足更多的性能要求。 “滞后-超前”校正器不仅能提高系 统的稳定性能,还可以减少超调量、加快系统响应速度。合理应用 PID 可以取得更好的校 正效果。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全面)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电模拟及其阶跃响应分析一、实验目的⑴ 熟悉典型环节的电模拟方法。
⑵ 掌握参数变化对动态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⑴ CAE2000系统(主要使用模拟机,模/数转换,微机,打印机等)。
⑵ 数字万用表。
三、实验内容1.比例环节的模拟及其阶跃响应微分方程 )()(t Kr t c -= 传递函数 =)(s G )()(s R s C K -= 负号表示比例器的反相作用。
模拟机排题图如图9-1所示,分别求取K=1,K=2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打印曲线。
图9-1 比例环节排题图 图9-2 积分环节排题图 2.积分环节的模拟及其阶跃响应微分方程 )()(t r dtt dc T= 传递函数 sKTs s G ==1)(模拟机排题图如图9-2所示,分别求取K=1,K=0.5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打印曲线。
3.一阶惯性环节的模拟及其阶跃响应微分方程 )()()(t Kr t c dtt dc T=+ 传递函数 1)(+=TS KS G模拟机排题图如图3所示,分别求取K=1, T=1; K=1, T=2; K=2, T=2 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打印曲线。
4.二阶系统的模拟及其阶跃响应微分方程 )()()(2)(222t r t c dt t dc T dt t c d T =++ξ传递函数 121)(22++=Ts s T s G ξ2222nn n s s ωξωω++= 画出二阶环节模拟机排题图,并分别求取打印: ⑴ T=1,ξ=0.1、0.5、1时的阶跃响应曲线。
⑵ T=2,ξ=0.5 时的阶跃响应曲线。
四、实验步骤⑴ 接通电源,用万用表将输入阶跃信号调整为2V 。
⑵ 调整相应系数器;按排题图接线,不用的放大器切勿断开反馈回路(接线时,阶跃开关处于关断状态);将输出信号接至数/模转换通道。
⑶ 检查接线无误后,开启微机、打印机电源;进入CAE2000软件,组态A/D ,运行实时仿真;开启阶跃输入信号开关,显示、打印曲线。
自控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2. 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典型环节,包括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惯性环节、比例微分环节和比例积分微分环节。
3. 通过实验,验证自动控制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动态和稳态性能的学科。
本实验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典型环节:通过搭建模拟电路,研究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频率响应等特性。
2. 系统校正:通过在系统中加入校正环节,改善系统的性能,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3. 系统仿真:利用MATLAB等仿真软件,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三、实验内容1. 典型环节实验(1)比例环节:搭建比例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比例系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积分环节:搭建积分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积分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比例积分环节:搭建比例积分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比例系数和积分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惯性环节:搭建惯性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比例微分环节:搭建比例微分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比例系数和微分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6)比例积分微分环节:搭建比例积分微分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比例系数、积分时间常数和微分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 系统校正实验(1)串联校正:在系统中加入串联校正环节,改善系统的性能,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2)反馈校正:在系统中加入反馈校正环节,改善系统的性能,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3. 系统仿真实验(1)利用MATLAB等仿真软件,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2)根据仿真结果,优化系统参数,提高系统性能。
四、实验步骤1. 搭建模拟电路:根据实验内容,搭建相应的模拟电路,并连接好测试设备。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册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掌握控制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2、掌握控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公式1、比例环节G(S)= -R2/R12、惯性环节G(S)= -K/TS+1 K= R2/R1, T= R2C3、积分环节G(S)= -1/TS T=RC4、微分环节G(S)= -RCS5、比例+微分环节G(S)= -K(TS+1) K= R2/R1, T= R2C6、比例+积分环节G(S)= K(1+1/TS) K= R2/R1, T=R2C三、实验结果1、比例环节阶跃波、速度波、加速度波依次为:2、惯性环节阶跃波、速度波、加速度波依次为:3、积分环节阶跃波、速度波、加速度波依次为:4、微分环节阶跃波、速度波、加速度波依次为:5、比例+微分环节阶跃波、速度波、加速度波依次为:6、比例+积分环节阶跃波、速度波、加速度波依次为: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阻尼比和无阻尼自然频率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定量分析和与最大超调量和调节时间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学习使用实验系统的使用方法。
3、学会根据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传递函数。
二、实验公式1、超调量:%=(Y MAX-Y OO)/Y OO X100%2、典型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S)= (1) (s)=U2(s)/U1(s)=(1/T2)/(S2+(K/T)S+1/T2) (2)式中:T=RC, K=R2/R1由(1)(2)可得: Wn=1/T=1/RCE=K/2=R2/2R1三、实验结果R1=100K、R2=50KR1=100K、R2=100KR1=100K、R2=100KR1=50K、R2=200K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一、实验目的1、观察系统的不稳定现象。
2、研究系统开环增益和时间常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实验公式开环传递函数:G(S)=10K/S(0.1S+1)(TS+1)式中:K1=R3/R2 R2=100K R3=0~500K T=RC R=100K C=1uf或C=0.1uf三.实验结果第一种情况:C=1uf R3=50r3=100kr3=150kr3=200kr3=250kr3=450k第二种情况:C=0.1uf R=50kr=100k200k300k实验四系统频率特性测量一、实验目的1、加深了解系统及元件频率特性的物理概念。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3

经典三阶系统旳稳定性 研究
一、试验目旳
1、 熟悉反馈控制系统旳构造和工作原理; 2、了解开环放大系数对系统稳定性旳影 响。
二、试验要求:
观察开环增益对三阶系统稳定性 旳影响。
三、试验仪器:
1.自控系统教学模拟机 XMN-2 1台; 2.TDS1000B-SC 系列数字存储示波 器1台; 3.万用表
由劳斯判据懂得,当:
11.9619.6 19.6k 0
19.6k 0
得到系统稳定范围:0 k 11.96
当:
11.96 19.6 19.6k 0
得到系统临界稳定时:
k 11.96
当:
11.96 19.6 19.6k 0
得到系统不稳定范围:k 11.96
将K=510/R代入(3-6)~(3-8)得: R>42.6KΩ 系统稳定 R=42.6KΩ 系统临界稳定 R<42.6KΩ 系统不稳定
G(S)H (S)
510 / R
S(0.1S 1)(0.51S 1)
系统旳特征方程为:
S 3 11.96S 2 19.6S 19.6K 0
用劳斯判据求出系统稳定、临界稳定、 不稳定时旳开环增益:
S3
1
19.6
S2
11.96
19.6K
11.96 19.6 19.6K
S1
11.96
S0
19.6K
四、试验原理和内容:
利用自控系统教学模拟机来模拟 给定三阶系统。
经典三阶系统原理方块图如下图 所示。
G(S )H (S )
K1K 2
T0S (T1S 1)(T2S 1)
K
S(T1S 1)(T2S 1)
给定三阶系统电模拟图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程及实验报告

实验三 典型环节(或系统)的频率特性测量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测量典型环节(或系统)频率特性曲线的方法和技能。
2.学习根据实验所得频率特性曲线求取传递函数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用实验方法完成一阶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测试。
2.用实验方法完成典型二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曲线的测试。
3.根据测得的频率特性曲线求取各自的传递函数。
4.用软件仿真方法求取一阶惯性环节频率特性和典型二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并与实验所得结果比较。
三、实验步骤1.利用实验设备完成一阶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测试。
在熟悉上位机界面操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
为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接线方式将不同于上述无上位机情况。
仍以一阶惯性环节为例,此时将Ui 连到实验箱 U3单元的O1(D/A 通道的输出端),将Uo 连到实验箱 U3单元的I1(A/D 通道的输入端),并连好U3单元至上位机的并口通信线。
接线完成,经检查无误,再给实验箱上电后,启动上位机程序,进入主界面。
界面上的操作步骤如下:①按通道接线情况完成“通道设置”:在界面左下方“通道设置”框内,“信号发生通道”选择“通道O1#”,“采样通道X ”选择“通道I1#”,“采样通道Y ”选择“不采集”。
②进行“系统连接”(见界面左下角),如连接正常即可按动态状态框内的提示(在界面正下方)“进入实验模式”;如连接失败,检查并口连线和实验箱电源后再连接,如再失败则请求指导教师帮助。
③进入实验模式后,先对显示进行设置:选择“显示模式”(在主界面左上角)为“Bode”。
④完成实验设置,先选择“实验类别”(在主界面右上角)为“频域”,然后点击“实验参数设置”,在弹出的“频率特性测试频率点设置”框内,确定实验要测试的频率点。
注意设置必须满足ω<30Rad/sec 。
⑤以上设置完成后,按“实验启动”启动实验。
界面中下方的动态提示框将显示实验测试的进展情况,从开始测试直至结束的过程大约需要2分钟。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姓名:学号:班级:实验一 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一、 实验目的1. 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2. 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
3. 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二、 实验内容1. 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时间常数T 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测定其过渡过程时间Ts 。
2.建立二阶系统的电子模型,并记录在不同的阻尼比ζ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测定其超调量δ%及过渡过程时间Ts 。
三、 实验原理1.一阶系统系统传递函数为: 模拟运算电路如图1-1所示:图 1-1其中R1=R2,T=R2·C 其中电阻电容的具体取值见表1-12. 二阶系统系统传递函数为: 模拟运算电路如图1-2所示:图1-2其中R2·C1=1,R3·C2=1,R4/R3=ξ21各元器件具体取值如图1-2所示。
222()()()2n n nC s s R s S S ωζωωΦ==++()()()1C s Ks R s TS Φ==+四、实验数据1.一阶系统1)数据表格(取5%误差带,理论上Ts=3T)表1-1T/s 0.25 0.5 1 R2(R1)/Ω250k 500k 1MC/μF 1 1 1Ts实测/s 0.74 1.46 2.99Ts理论/s 0.75 1.5 3 阶跃响应曲线图1-3 图1-4 图1-5 2)响应曲线图1-3 (T=0.25)图1-4 (T=0.5)图1-5 (T=1)2. 二阶系统 1)数据表格表1-2说明:(1)0﹤ζ﹤1,为欠阻尼二阶系统,超调量理论计算公式2/1%100%eπζζσ--=⨯(2)取5%误差带,当ζ值较小(0﹤ζ﹤0.7)采用近似公式 进行估算;当ζ值较大(ζ﹥0.7)采用近似公式 7.145.6-=ξsT 进行估算.2)响应曲线图1-6 (ζ=0.25)ζ0.25 0.5 0.7 1.0 /rad/s 1 1 1 1 R 4/M Ω 2.0 1.0 0.7 0.5 C2/μF 1.0 1.0 1.0 1.0 σ%实测 43.77 16.24 4.00 0.02 σ%理论 44.43 16.30 4.600 Ts 实测/s 13.55 5.47 3.03 4.72 Ts 理论/s 14 7 5 4.75 阶跃响应曲线图1-6图1-7图1-8图1-9ns T ξω5.3=图1-7 (ζ=0.5)图1-8 (ζ=0.7)图1-9 (ζ=1)五、 误差分析1. 对一阶系统阶跃响应实验当T=0.25 时, 1.3%%10075.074.0-75.0=⨯=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MATLAB 仿真实验内容按下列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建立相应的SIMULINK 仿真模型,观察并记录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
① 比例环节1)(1=s G 和2)(1=s G ;② 惯性环节11)(1+=s s G 和15.01)(2+=s s G③ 积分环节ss G 1)(1④ 微分环节s s G )(1⑤ 比例+微分环节(PD )2)(1+=s s G 和1)(2+=s s G⑥ 比例+积分环节(PI )s s G 11)(1+=和ss G 211)(2+=实验总结通过这次接触MATLAB,真正的体会到了它强大的数值计算和符号计算功能,以及强大的数据可视化、人际智能交互能力。
该工具主要处理以传递函数为主要特征的经典控制和以状态空间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控制中的主要问题,它能够使图形生动形象的展现给我们,使理解更深刻。
实验二线性定常系统的瞬态响应实验内容1.观察函数step( )和impulse( )的调用格式,假设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146473)(2342++++++=s s s s s s s G 可以用几种方法绘制出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试分别绘制。
1.阶跃响应num=[0 0 1 3 7 ]; den=[1 4 6 4 1]; step(num,den) gridxlabel(‘t/s ’),ylabel(‘c(t)’)title(‘Uint-step Respinse of G(s)=(s^2+3s+7)/(s^4+4s^3+6s^2+4s+1)’)脉冲响应1num=[0 0 1 3 7]; den=[1 4 6 4 1]; impulse(num,den) gridtitle(‘Unit-impulse Response of G(s)= (s^2+3s+7)/(s^4+4s^3+6s^2+4s+1)’)脉冲响应2 num=[0 0 1 3 7]; den=[1 4 6 4 1]; step(num,den) gridtitle(‘Unit-impulse Response of G(s)= (s^2+3s+7)/(s^4+4s^3+6s^2+4s+1)’)斜坡响应num=[0 0 1 3 7];den=[1 4 6 4 1];step(num,den)gridtitle(‘Unit-impulse Response of G(s)= (s^2+3s+7)/(s^4+4s^3+6s^2+4s+1)’)2.对典型二阶系统2222)(nn n s s s G ωζωω++= 1)分别绘出)/(2s rad n =ω,ζ分别取0,0.25,0.5,1.0和2.0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ζ对系统的影响,并计算ζ=0.25时的时域性能指标ss s p r p e t t t ,,,,σ。
num=[ 0 0 4 ]; den1=[1 0 4 ]; den2=[1 1 4 ]; den3=[1 2 4 ]; den4=[1 4 4 ]; den5=[1 8 4]; t=0:0.1:10;step(num,den1,t) gridtext( 4,1.7,’0’) hold step(num,den2,t) text(3.3,1.5,’0.5’) step(num,den3,t) text(3.5,1.2,’0.5 ‘ ) step(num,den4,t) text( 3.3,0.9,’1.0’ ) step(num,den5,t) text(3.3,0.6,’2.0’)title(‘Step-Response Curves for G(s)=1/[s^2+2(zeta)s+1]’)2)绘制出当ζ=0.25, n ω分别取1,2,4,6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n ω对系统的影响。
num1=[0 0 1]; den1=[1 0.5 1]; t=0:0.1:10;step(num1,den1,t); grid; hold on text(3.1,1.4,'wn=1')num2=[0 0 4]; den2=[1 1 4]; step(num2,den2,t); hold on text(1.7,1.4,'wn=2')num3=[0 0 16]; den3=[1 2 16]; step(num3,den3,t);hold on text(0.5,1.4,'wn=3')num4=[0 0 36];den4=[1 3 36]; step(num4,den4,t);hold on text(3.3,1.4,'wn=4')阻尼比Wn 超调量 上升时间 峰值时间 调节时间 0.2510.44 1.9 3.2 10.2 2 0.44 0.94 1.6 5.29 4 0.44 0.95 1.6 5.4 60.440.480.82.7实验总结通过本次试验我熟练掌握step( )函数和impulse( )函数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加深了对线性系统在单位阶跃、单位脉冲及单位斜坡函数作用下的响应的变化的印象,并且学会了通过响应曲线观测特征参量ζ和n ω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
实验三 线性系统稳态误差研究三、实验内容1.系统的特征方程式为010532234=++++s s s s ,试用三种判稳方式判别该系统的稳定性。
直接求根判稳roots([2,1,3,5,10])所得结果有实部为正数,故系统不稳定。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学会了如何高阶系统的稳定性和验证稳定判据的正确性的方法,并且了解系统增益变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系统结构和稳态误差之间的关系。
知道了可以利用MATLAB 中的tf2zp 函数求出系统的零极点,或者利用root 函数求分母多项式的根来确定系统的闭环极点,从而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五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实验内容1.典型二阶系统2222)(nn ns s s G ωζωω++=绘制出6=n ω,1.0=ζ,0.3,0.5,0.8,2的bode 图,记录并分析ζ对系统bode 图的影响。
num=[0 0 36]; den1=[1 1.2 36]; den2=[1 3.6 36]; den3=[1 9 36]; den4=[1 9.6 36]; den5=[1 24 36];w=logspace(-1,2,100); bode(num,den1,w) grid holdbode(num,den2,w) bode(num,den3,w) bode(num,den4,w) bode(num,den5,w) gtext('0.1') gtext('0.3') gtext('0.5') gtext('0.8') gtext('2')Current plot held2.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5)(15(10)(2+-=s s s s G)106)(15()1(8)(22++++=s s s s s s G )11.0)(105.0)(102.0()13/(4)(++++=s s s s s s G绘制系统的Nyquist 曲线、Bode 图和Nichols 图,说明系统的稳定性,并通过绘制阶跃响应曲线验证。
)5)(15(10)(2+-=s s s s G num=[0 0 0 10]; den=[5 24 -5 0]; [z,p,k]=tf2zp(num,den);pNyquist(num,den))106)(15()1(8)(22++++=s s s s s s G num=[8 8];den=[1 21 100 150 0 0];[z,p,k]=tf2zp(num,den);pNyquist(num,den))11.0)(105.0)(102.0()13/(4)(++++=s s s s s s G num=[4/3 4];den=[0.0001 0.008 0.17 1 0];[z,p,k]=tf2zp(num,den);pNyquist(num,den)3.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1.0(1)(2++=s s s s G 。
求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穿越频率、幅值裕度和相位裕度。
应用频率稳定判据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num=[0 0 1 1];den=[0.1 1 0 0];w=logspace(-2,3,100);[mag,phase,w]=bode(num,den,w);subplot(2,1,1);semilogx(w,20*log10(mag));grid onxlabel(‘w/s^-1’);ylabel(‘L(w)/dB’);title(‘Bode Diagram of G(s)=30(1+0.2s)/[s(s^2+16s+100)]’);subplot(2,1,2);semilogx(w,phase0;grid onxlabel(‘w/s^-1’);ylabel(‘φ(°)’);num=[1 1];den=[0.1 1 0 0];[gm,pm,wcg,wcp]=margin(num,den);gm,pm,wcg,wcpgm = Infpm = 44.4594wcg = Infwcp = 1.2647系统稳定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掌握了各种图形的matlab 绘制方法并且通过绘制系统的Nyquist 曲线、Bode 图,说明系统的稳定性,并通过绘制阶跃响应曲线验证,加深了对课本上各种稳定性判别方法的理解,学会了用软件作图判定系统稳定性,进一步了解了各种系统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实验六 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内容1.某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4)(+=s s s G ,试设计一超前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20-=s K v ,相位裕量050=γ,增益裕量dB K g 10lg 20=。
num0=20; den0=[1,1,0]; w=0.1:1000;[gm1,pm1,wcg1,wcp1]=margin(num0,den0);[mag1,phase1]=bode(num0,den0,w);[gm1,pm1,wcg1,wcp1]margin(num0,den0)gridr=12.7580 Wc=4.4165 不满足指标要求num0=20; den0=[1,1,0];[gm1,pm1,wcg1,wcp1]=margin(num0,den0);[mag1,phase1]=bode(num0,den0,w);[gm1,pm1,wcg1,wcp1]margin(num0,den0)grid;e=7.758; r=50; r0=pm1;phic=(r-r0+e)*pi/180;alpha=(1+sin(phic))/(1-sin(phic));[il,ii]=min(abs(mag1-1/sqrt(alpha)));wc=w( ii); T=1/(wc*sqrt(alpha));numc=[alpha*T,1]; denc=[T,1];[num,den]=series(num0,den0,numc,denc);[gm,pm,wcg,wcp]=margin(num,den);printsys(numc,denc)disp('校正之后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printsys(num,den)[mag2,phase2]=bode(numc,denc,w);[mag,phase]=bode(num,den,w);subplot(2,1,1);semilogx(w,20*log10(mag),w,20*log10(mag1),'--',w,20*log10(mag2),'-.');grid; ylabel('幅值(db)'); title('--Go,-Gc,GoGc');subplot(2,1,2); semilogx(w,phase,w,phase1,'--',w,phase2,'-',w,(w-180-w),':');grid; ylabel('相位(0)'); xlabel('频率(rad/sec)');title(['校正前:相位裕量=',num2str(pm1),'0''校正后:相位裕量=',num2str(pm),'0']);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熟练掌握用MATLAB语句绘制频域曲线掌握控制系统频域范围内的分析校正方法,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掌握用频率特性法进行串联校正设计的思路和步骤,会学会了对这类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