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系统+感觉系统
人体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的结构和作用

人体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的结构和作用人类作为生物体系的一部分,具有高度的自适应能力和知觉机能。
其感觉神经系统是获得外界信号的门户,而运动神经系统则是传递身体运动指令的重要媒介。
本文将探讨人体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的结构和作用,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生理机能。
一、感觉神经系统感觉神经系统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负责对外部刺激的感知、传递和处理。
其主要构成部分有神经元、感受器和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元是组织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细胞单元,是神经信息传递的主要功能结构,其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周围神经系统(PNS)中,以完善的轴突和众多的树突组成密集网状结构。
感受器是神经元的末梢之一,也是神经元获取外界刺激信息的专业工具。
不同感觉器官对应不同的感觉类型,如眼睛对应视觉,耳朵对应听觉,鼻子对应嗅觉,舌头对应味觉等。
神经传导通路是指从感觉器官到大脑皮质的传导通路,由多个神经元构成。
其传导方式包括局部电位变化、局部电流和远程化学递质的释放等。
不同的感觉传导通路经过交叉后到达大脑皮质,由此感知和识别外界信息。
二、运动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控制身体所有的运动和姿态,是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周围神经系统(PNS)构成,与感觉系统一样,包含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合体和神经通路。
神经元是人体在运动时产生和调节运动信号的关键组件,主要由大脑皮层和脊髓神经元组成。
大脑控制身体的高级运动,脊髓则负责控制更基本的运动,如肢体的简单移动和平衡维持。
神经肌肉接合体是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之间的连接部位,通过神经冲动驱动肌肉收缩。
人体中有三种不同类型的肌肉纤维: 快速肌、慢肌和中等肌。
每一种肌肉纤维的运动能力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适当地组合不同种类的肌肉纤维可以使肌肉力量和速度更好地适应不同的运动模式。
神经通路是神经元相互连接形成的神经分布系统,其传导过程主要通过局部电位变化和远程化学递质的释放完成。
神经元之间有兴奋和抑制作用的区分,不同的神经元间有连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将大脑的指令传达到神经肌肉接合体,从而驱动肌肉收缩。
人体感觉与运动

人体感觉与运动人体感觉和运动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感觉是人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的方式,而运动则是人体用于执行各种动作任务的机制。
本文将探讨人体感觉和运动的相关知识,为读者提供对这一主题的全面了解。
一、感觉系统感觉系统是指人体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感觉的机制。
人体感觉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多个方面。
其中,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形式之一。
通过眼睛接受光线的反射和折射,人类能够感知到周围物体的形状、颜色和运动状态。
听觉是通过耳朵接收声波,并将其转化为人类可以理解的声音信号。
触觉是人体皮肤和其他感觉器官对于物体接触的感知,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物体的硬度、温度和纹理等特性。
味觉和嗅觉是人体对食物和气味的感知,分别通过舌头和鼻子中的感受器官完成。
二、感觉与运动的关系感觉和运动密切相关,两者相互依存。
感觉系统提供了人体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为运动系统的执行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机制。
例如,在进行精细动作时,比如书写和绘画,人们需要将手的位置和力度与视觉反馈相结合,才能准确地完成任务。
这表明感觉和运动系统之间的协调是人体完成各种动作的基础。
三、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机制感觉和运动的实现依赖于神经系统的协同工作。
感觉信息通过感觉神经途径传递至大脑,再经过处理和分析,最终产生相应的感觉体验。
运动则由大脑发出指令,通过运动神经途径传递至肌肉,产生相应的动作。
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机制涉及多个脑区和神经元群体,如大脑皮层、脊髓和运动神经元等。
这些区域和神经元通过电化学信号相互传递,实现感觉和运动的协调。
四、感觉和运动的临床应用对于感觉和运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对人体机能的理解,还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感觉和运动的障碍可能会导致人体的功能紊乱,如感觉障碍会影响人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交流,运动障碍会导致动作不协调和失去控制。
了解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机制,有助于诊断和治疗这些相关疾病。
此外,感觉训练和运动训练也可以作为康复手段,帮助患者恢复感觉和运动功能。
人体解剖生理学

脊髓还具有传导功能
神经系统
脑、延髓、脊髓、神经纤维、神经末梢
循环系统 心脏、血管、淋巴管
循环系统 心脏、血管、淋巴管
主要功能 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淋巴细 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当局 部感染时,细菌、病毒或癌细胞等可沿淋 巴管侵入,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 如该淋 巴结不能阻 大肠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止和消灭它们,则病变可沿淋巴管的流注 方向扩散和转移。 (1)过淋巴液: (2)进行免疫应答:
生殖系统 女性—卵 巢、输卵管、子宫、阴道、乳腺
起支持作用和固定乳房位置的纤维结缔 组织称为乳房悬韧带或Coopers韧带。 浅筋膜深层位于乳腺的深面,与胸大肌 筋膜浅层之间有疏松组织相连,称乳房 后间隙。它可使乳房既相对固定,又能 在胸壁上有一定的移动性。有正常乳腺 的影像学表现时,部分乳腺腺体可穿过 疏松组织而深入到胸大肌浅层,因此, 作乳腺癌根治术时,应将胸大肌筋膜及 肌肉一并切除。纤维结缔组织伸入乳腺 组织之间,形成许多间隔。所以在急性 乳腺炎时,脓腔也常常隔为好几个。 乳房腺体由15~20个腺叶组成,每一腺 叶分成若干个腺小叶,每一腺小叶又由 10~100个腺泡组成。这些腺泡紧密地 排列在小乳管周围,腺泡的开口与小乳 管相连。
运动系统
骨、关节、
骨bone是以骨组织为主体构成的器官,是在结缔组织或 软骨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发育过程(骨化)形成的。 成人骨共206块,依其存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 肢骨。各部分骨的名称、数目见下页表。 骨的形状,人体的骨由于存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形态也 各异。 按其形态特点可概括为下列四种: 长骨主要存在于四肢,呈长管状。 短骨为形状各异的短柱状或立方形骨块,多成群分布于 手腕、足的后半部和脊柱等处。 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和胸腔的壁,以保护内部的 脏器,扁骨还为肌肉附着提供宽阔的骨面 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且功能多样,有些骨内还生有含气 的腔洞,叫做含气骨。 骨的构造 骨以骨质为基础,表面复以骨膜,内部充以骨髓,分 布于骨的血管、神经,先进入骨膜,然后穿入 运动系统 骨质再进入骨髓。 关节 骨间互相连接的结构。有的关节结构简单,骨间的纤维组 织或软骨组织连接很紧,相互之间基本上不能移动。有的 关节结构较复杂,骨与骨借关节囊和韧带连结,相互之间 可以移动。关节囊外层为纤维膜;内层为滑膜,能分泌滑 液以减少摩擦力。
动物生理学中的感觉与运动系统

动物生理学中的感觉与运动系统动物生理学研究了动物身体内部的各种生理过程,其中感觉与运动系统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感觉系统使得动物能够感知外界的刺激,而运动系统则控制着动物的运动行为。
本文将从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两个方面来探讨动物生理学中的相关内容。
感觉系统是动物生理学中的一个关键领域。
动物通过感觉系统能够感知到外界的刺激,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其中,视觉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感觉方式之一。
通过眼睛的视网膜,动物能够感知到光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
在大脑中,这些信号被进一步处理和解读,使得动物能够看到周围的世界。
另外,听觉也是感觉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动物通过耳朵感知到声音的振动,这些振动通过中耳传递到内耳,再由内耳传递到大脑。
在大脑中,声音信号被解码和理解,使得动物能够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除了视觉和听觉,触觉也是动物感觉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物的皮肤和其他感受器官可以感知到外界的接触和压力。
这些刺激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使得动物能够感受到物体的质地、温度和疼痛等感觉。
此外,味觉和嗅觉也是感觉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物通过舌头和鼻腔感知到食物的味道和气味,这些感知刺激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
在大脑中,这些信号被解码和理解,使得动物能够辨别不同的味道和气味,并作出相应的行为。
在运动系统方面,动物通过肌肉和神经系统来实现各种运动行为。
神经系统通过传递神经信号,控制着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从而使得动物能够进行各种运动。
例如,当动物感知到危险的刺激时,大脑会发出指令,使得相应的肌肉收缩,使得动物能够迅速逃离危险。
此外,动物还通过神经系统来控制平衡、协调和精细的运动,如站立、走路和抓握等。
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感觉系统提供了外界刺激的信息,而运动系统通过神经反射和大脑的指令,使得动物能够做出相应的运动行为。
例如,当动物感到饥饿时,感觉系统会向大脑传递食物的信息,大脑则通过运动系统使得动物能够找到食物并进食。
人体感知与运动系统

3.编码 辨认工作—数码、字母、斜线 搜索定位—颜色、数码、形状 计数工作—数码、颜色、形状 比较或验证—各方法几乎没有区别 编码方式的优劣参阅表3-3。
第17页/共57页
3.6.4中枢信息处理
记忆是各种信息处理活动的基础,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1. 感觉信息储存 2. 短时记忆 3. 长时记忆,记忆曲线见图3-19。
第18页/共57页
3.7 运动系统的机能及其特征
骨—运动共57页
3.7.1 骨的功能和骨杠杆
1.骨的功能 2.骨杠杆,见图3-20 根据支点,力点(动力点)、重点(阻力点)三者不同的位置分布,分为: 1)平衡杠杆 2)省力杠杆 3)速度杠杆:用力大,但运动速度快 由等功原理,得之于力则失之于速度,反之亦然。因此,最大的力量与最大的运动范围两者是相矛盾的。
第10页/共57页
3.4 其他感觉机能及其特征
3.4.1 肤觉 肤觉是仅仅次于听觉的一种感觉,可感受多种外界刺激,形成多种感觉。 1. 触觉,见图3-13和图3-14。 2. 温度觉 3. 痛觉3.4.2 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系统包括耳前庭系统和运动觉系统,可感受身体和四肢所在位置的信息。
第13页/共57页
用概率定义,若出现“0”的概率不是1/2,而是P,出现“1”的概率是1-P,则该信息量可由下式计算: H=-Plog2P-(1-P)log2(1-P); 注:当P=1/2时,恰好H=-log2(1/2)=log22
第14页/共57页
第3页/共57页
3.2.3 视觉机能
1.视角与视力 视角:确定被看物尺寸范围的两端点光线射入眼球的相交角度。 α=2arctg(D/2L) α—视角; D—被看物体上两端点的直线距离; L—眼睛到被看物体的距离; 视力:眼睛分辨物体细微结构能力的一个生理尺度,以临界视角的倒数来表示。 视力=1/能够分辨的最小物体的视角
生物教案:人体的感觉与运动系统

生物教案:人体的感觉与运动系统一、人体的感觉系统感觉系统是人体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系统,它能够收集来自身体外部环境和内部器官的各种感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
人体的感觉系统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五个方面。
1. 触觉系统触觉是人体感知外界物体接触的一种感觉方式。
在人体皮肤中分布着大量的触觉感受器,它们能够感知到外界物体的压力、温度和疼痛等信息。
触觉感受器主要包括触觉小体、温度感受器和疼痛感受器。
当我们触摸到物体时,触觉感受器会受到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纤维传递给大脑皮层,我们才能感受到物体的质地、形状和温度等信息。
2. 视觉系统视觉是人体感知外界事物的一种感觉方式。
人体的视觉系统由眼睛、视神经和视觉皮层等组成。
当光线通过角膜、眼镜片等折射后,进入人眼,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将光能转化为神经冲动,并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的视觉皮层。
视觉皮层对神经冲动进行处理和分析,我们才能感知到外界事物的颜色、形状和运动等信息。
3. 听觉系统听觉是人体感知声音的一种感觉方式。
人体的听觉系统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等部分组成。
当声音通过外耳进入人体后,声波经过外耳道到达鼓膜,鼓膜随着声波的震动而震动,进而引起中耳内的听小骨(听骨链),听骨链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耳的液体波动,进一步刺激内耳中的听觉感受器。
听觉感受器将机械能转化为神经冲动,并通过听神经传递给大脑的听觉皮层,我们才能感知到外界声音的音调、音量和方向等信息。
4. 嗅觉系统嗅觉是人体感知气味的一种感觉方式。
人体的嗅觉系统主要由鼻腔中分布的嗅上皮和嗅神经组成。
当气体中的气味分子进入鼻腔,它们会与嗅上皮中的嗅觉细胞结合,激发嗅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嗅神经传递给大脑嗅觉皮层,我们才能感知到各种气味的信息。
5. 味觉系统味觉是人体感知食物味道的一种感觉方式。
人体的味觉系统主要由舌头上的味蕾和颚骨中的味觉感受器组成。
人体的感官和运动系统

人体的感官和运动系统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由诸多器官和系统组成,其中感官和运动系统是人体最为重要的两个系统之一。
感官系统让我们能够感知外界的信息,而运动系统则使我们能够作出相应的反应并执行各种动作。
本文将以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人体的感官和运动系统。
一、感官系统感官系统是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的重要途径,它主要由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个感觉器官组成。
这些感觉器官位于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视觉是我们最常用的感觉之一,它通过我们的眼睛和视觉神经系统进行。
眼睛中的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等结构协同工作,将光线转化为电信号,并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从而形成我们所见的图像。
视觉不仅让我们看到物体的形状、颜色和运动,还能帮助我们辨认物体和了解周围的环境。
听觉则是通过耳朵和听觉神经系统实现的。
耳朵中的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听觉系统。
当声波通过外耳进入耳道时,中耳的鼓膜会受到震动,并将其传递到内耳的耳蜗中。
耳蜗中的感觉细胞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然后传递到大脑的听觉皮层,从而让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并辨别声音的来源和特征。
嗅觉和味觉是我们对化学物质的感知能力。
嗅觉主要由我们的鼻子和嗅觉神经系统完成,而味觉则通过我们的舌头和味蕾实现。
当嗅觉和味觉器官接触到特定的化学物质时,它们会产生特定的感觉和味道,从而让我们能够辨别食物的香味和味道。
触觉是我们对物体接触和压力的感知能力,它主要由我们的皮肤、神经末梢和大脑皮层组成。
当我们的皮肤接触到物体时,感觉细胞会发送信号到大脑,从而让我们感知到物体的温度、质地和形状。
触觉不仅帮助我们保护身体免受伤害,还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亲密接触和身体的快感。
二、运动系统运动系统是人体执行运动和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和神经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骨骼系统是人体的支架和保护机构,它由206块骨头组成,可以提供支撑和保护身体内部器官的功能。
骨骼不仅使我们能够保持身体的形状和稳定性,还是肌肉的附着点,通过肌肉的收缩和伸展来实现身体的运动。
运动、感觉、神经系统检查

• 引言 • 运动系统检查 • 感觉系统检查 • 神经系统检查 • 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运动、感觉、神经系统检查是医 学中常见的检查手段,主要用于 评估和诊断神经系统功能状况。
02
这些检查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 神经系统状况,发现潜在的疾病 或损伤,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痛觉检查
痛觉检查是通过刺激皮肤或组织,观察个体对疼痛的反应,以评估感觉功能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痛觉检查方法包括针刺法、热刺激法和电刺激法。
针刺法是通过针刺皮肤来观察个体是否出现缩回反应或表情变化;热刺激法是通过加热皮肤 来观察个体是否出现躲避反应或疼痛表情;电刺激法是通过电流刺激皮肤来观察个体是否肌反射、桡骨膜反射等, 用于检查肌肉、肌腱和关 节等深层结构。
病理反射
如巴宾斯基等征,阳性表 现为足部母趾背伸,提示 锥体束受损。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正中神经
检测手指和手腕的感觉传导速度。
尺神经
检测手和手腕的感觉传导速度。
腓总神经
检测脚和小腿的感觉传导速度。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触觉检查
触觉检查是通过触摸皮肤或组织,观察个体对触觉刺激的反应,以评估 感觉功能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触觉检查方法包括轻触法、重触法和振动法。
轻触法是通过轻轻触摸皮肤来观察个体是否出现缩回反应或触觉感受; 重触法是通过用力触摸皮肤来观察个体是否出现躲避反应或疼痛表情; 振动法是通过振动器刺激皮肤来观察个体是否出现振动感受。
肌肉耐力检查
测试方法
通过持续进行某项运动或重复某 个动作,观察肌肉的疲劳程度, 评估肌肉耐力。
异常表现
肌肉耐力不足,可能导致疲劳、 乏力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硬瘫:
即肌张力增高、肌肉不萎缩、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在皮质脑干束表现为核上瘫:即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瘫痪和 舌肌瘫痪(伸舌偏向对侧)。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软瘫
即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深、浅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
在皮质核束表现为核下瘫:即同侧全部面肌瘫痪和舌肌瘫痪 (伸舌偏向同侧)。
深浅感觉中枢 受损后出现对侧偏身(含面部)完全性 感觉减退 深感觉和触觉障碍重于痛温觉 远端重于近段 多伴发疼痛(丘脑痛)
内囊性消失。 感觉障碍的特点:四 肢重于躯干,肢体远 侧端重于近侧端,深 部感觉重于痛、温觉。 偏瘫、半身感觉障碍 及偏盲,即所“三偏” 综合征
红核 背外侧
上肢、 肌 、 躯干上部 腱 Ⅰ 脊神经节 、 下肢、 关 躯干下部 节 传入神经 后根
周围突
贯穿 斜方体
薄束
T4~5 损伤: 感觉性共济失调
中枢突
要求掌握的要点: 1、T5以下来自薄束,T5以上来自楔束。 2、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细胞 第二级神经元--薄、楔束核 3、内侧丘系交叉 4、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
感觉传导通路
深感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 薄束 楔束
周围突 感受器
交 叉
内侧丘系
中央后回 旁中央小叶后部
丘脑皮质束
丘脑腹后外侧核
躯干
本体感觉 传导路 精细触觉
内侧丘系
中央后回中上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起止
行程
Ⅲ 丘脑腹后 外侧核
丘脑 中央辐射 内囊后肢
交叉
楔薄 Ⅱ 束 核
中线旁 下橄榄核 之间 内侧丘系交叉 楔束、薄束 外 后索 内
运动减少 肌张力高 苍白球病变 帕金森病 黑质病变 尾状核病变 小舞蹈病 壳核病变
运动增多 肌张力低
小脑
通过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与脊髓、前庭、 基底节、皮质等联系
主要功能: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 及协调随意运动。 受损后主要表现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
运动传导束受损定位
皮质型:单瘫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内囊型:三偏综合征 脑干型:交叉性瘫痪 脊髓型:截瘫或四肢瘫 脊髓前角细胞:节段性软瘫,无感觉障碍 前根:节段性软瘫,无感觉障碍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神经丛:单个肢体软瘫,感觉障碍等 周围神经:局部肌肉软瘫,感觉障碍等
中央后回中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Ⅲ 丘脑腹后 外侧核
丘脑 中央辐射 内囊后肢
下橄榄核 背外侧
交叉
损伤症状
Ⅱ 后角 ⅠⅣⅤ层 Ⅰ 脊神经节 痛温 粗触 后根
中枢突
内侧丘系 的外侧 脊髓丘脑束 (前束)(侧束) 白质前连合 交叉 边上升 边交叉
上升 1—2节段
皮肤
传入神经
周围突
要求掌握的要点:
1、在脊髓后根内侧换第二级神经元。 2、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上升1-2个节段 后,经白质前联合到对侧。 3、侧索--传导痛温觉--脊髓丘脑侧束 前索--传导粗触觉--脊髓丘脑前束 4、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发 出纤维形成--丘脑中央辐射。
节段性感觉支配
上肢桡侧-----C5~7 前臂及手尺侧---C8、T1 股前----L1~3 小腿前面----L4~5 小腿及股后----S1~S2 肛周鞍区-----S4~5
脊神经的皮肤标志
T2 T4
胸骨角
乳头平面 剑突水平 肋弓下缘
T6
T8
T10
T12
脐水平
腹股沟水平
感觉障碍定位诊断
皮层型感觉障碍
(一)刺激性的病变
Jackson感觉性癫痫发作,其特点为病灶对侧某一肢体或半身感觉 异常,多先从某一局部(如拇指)开始,逐渐扩散至单一肢体或半 身。
(二)破坏性病变
病灶对侧的复杂感觉(实体图形觉、皮肤定 位觉)的障碍。
四、髓内型感觉障碍
5、脊髓全横断损害 病变以下一切感觉皆 消失 双侧中枢性瘫痪 大小便机能障碍
四、髓内型感觉障碍
6、马尾圆锥型 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呈鞍状感觉缺失。
脑干的病变
交叉性感觉障碍
同侧面部和对侧半 身分离性感觉障碍 见于延髓背外侧综 合征
丘脑性感觉障碍
四、髓内型感觉障碍
1、后角型: 分离性感觉障碍 病灶同侧出现节段性 痛觉及温度觉障碍, 但受损区域的触觉和 深部感觉仍保存。 多见于脊髓空洞症。
四、髓内型感觉障碍
2、后索型 薄束及楔束的纤维受损 病变侧病灶以下出现深 感觉障碍和精细触觉障 碍。 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 见于亚急性联合变性及 脊髓痨等。
四、髓内型感觉障碍
3、侧索病变
主要侵及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传导束) 病灶以下对侧痛觉及温度觉障碍而触觉和深感 觉正常(分离性感觉障碍)。
(因痛温觉纤维进入脊髓后先在同侧上升1—2节段之到对侧, 故痛温觉障碍的上界常较脊髓病变的实际上界低1—2节段)。
四、髓内型感觉障碍
4、脊髓半离断 同侧中枢性瘫痪、 深感觉障碍 对侧痛温觉障碍 触觉障碍不明显
第六节 运动系统
概述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束) 下运动神经元
运动系统
锥体外系 小脑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
包含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 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大脑皮质 到 脊髓前角 的 纤维束
大脑皮质 到 脑干 脑神经运动核 的纤维束
二
运动传导路
(一)锥体系 1.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 ①起于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 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
第七节 感觉系统
概述
浅感觉:皮肤粘膜痛温触觉
感觉系统
深感觉:骨关节运动位置振动觉
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 定位觉、两点辨别觉等
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 脊髓后角 交 叉 脊髓丘脑侧束
感觉神经
中央后回 旁中央小叶后部
丘脑皮质束
丘脑腹后外侧核
躯干四肢 痛温粗触觉传导路
起止
行程
脊髓丘系
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统以外的所有躯体运动的神经 系统结构。 含纹状体系统和前庭小脑系统。 多条复杂的神经环路。 主要功能:
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姿势;
锥体外系
基底节: 纹状体(尾状核、壳 核、苍白球) 红核 黑质 丘脑底核
锥体外系损伤表现
主要表现: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
③大部分终止双侧脑神 经运动核,支配双侧眼 外肌、咀嚼肌、面部肌、 咽喉肌、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④小部分终止于对侧面神 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 支配对侧的面下部肌、舌 肌
第 I 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上下颠倒
头部为正
•左右交叉
•面积决定
于功能
下运动神经元
包含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 发出的神经轴突。 接受锥体系、锥体外系和小脑的冲动, 通过周围神经传递至肌肉。
一、 神经干型
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各种感觉减退或 消失。 感觉障碍的范围与周围神经支配的 皮肤区域相合。 如桡神经麻痹、尺神经麻痹等
二、末梢型感觉障碍
四肢对称性末梢各种 感觉障碍
呈手套及袜套型感觉 障碍
远端重于近端 多见于末稍神经炎 及多发性神经炎
三、后根型感觉障碍
单侧节段性感觉障碍 损伤时常伴有后根性 疼痛 常见腰椎间盘脱出、 髓外肿瘤
②下行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3/5、 脑桥基底部、延髓的锥体 ③在锥体交叉处约75~90%的纤维 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 行于脊髓外侧索终止于脊髓前角, 支配四肢肌
④未交叉的纤维行于脊髓前索,为 皮质脊髓前束,终止于对侧前角, 支配躯干肌。
2.皮质核束:
①起于中央前回下 部的锥体细胞
②下行经内囊膝部、 大脑脚底中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