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教科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学习目标:1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难点:3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

4 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5 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三教、学方法:教师讲解、辅导、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学生设计实验、学生总结等。

四学习准备:马铃薯、酒精灯、火柴、木夹子、小铁片、浓盐水、40克食盐(4包,每包10克)、60克白糖(6包,每包10克)、烧杯、搅拌棒五教时:1教时六教学过程:1 组织教学2 导入新课:同学们想一想以前我们学过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与体积有关,那么同学们想一下与液体的性质有关吗?3 新授:A 马铃薯的沉浮同学们面前放了两杯液体,一杯是清水,另一杯是不知名的液体,现在我们推测一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汇报推测结果分组实验:把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汇报实验结果:放在清水中沉,放在另一杯不知名液体中浮。

讨论:同是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子中沉,在另一个杯子中浮,我们怎样解释其中的原因?学生汇报结果:(1)马铃薯是一样的,很明显在两种液体中的浮力不同(2)可能是两种液体。

B 观察比较两种液体教师:(1)两种液体到底一样不一样让我们作个比较吧,看看它们的性质到底有什么不同,怎样比较呢?说说你的办法。

(2)能用眼睛直接观察比较吗?有的同学提出了用尝的办法,你们觉得适合吗?教师小结:对,我们用加热蒸发的办法来比较两种液体到底有什么不同,蒸发的是水,看看留下的是什么物质,这样就说明水里面溶解没溶解物质,这样就认识了两种液体的不同。

师生回忆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教师再讲解加热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汇报结果:一个铁片上有痕迹,另一个铁片上没有痕迹。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内容】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1单元沉与浮的第7课【教学目标】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并勇于实践。

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概念】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盐水,滴管2根。

学生分组实验:液滴加热实验:每组一盏酒精灯、一包火柴、两个不锈钢勺子。

调制液体实验:每组150毫升水、食盐(白糖或味精)若干份装在杯中(每个小组取其中一份)、烧杯1只、筷子1根、勺子1把、实验记录单一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小朋友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将表演一个魔术给你们看看,想看吗?生:想。

师:那先来看看需要的导具,有1号液体,2号液体,还有马铃薯。

(实物出示马铃薯)师:我先把它放进1号杯液体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生:马铃薯沉下去了。

师:下面我要让它浮起来,可能吗?睁大眼睛仔细看。

(师将马铃薯放入2号液体中,马铃薯浮起来。

)师:针对观察到的现象,你有什么疑问?生:为什么马铃薯在1号液体中沉下去了,在2号液体中却浮起来了?师:你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课题)二、引导推测,实验验证1、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出实验方案。

师:同一个马铃薯在1号液体中会沉,在2号液体中会浮,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生:可能是液体不同。

师:表面上看这两个水槽中的液体都是无色透明的,你能想个办法证明它们真的不一样吗?生1:可以尝尝。

师:是个很便捷的办法。

不过,能尝吗?为什么不能尝?生2:如果是有毒的物质怎么办?师:你有安全意识。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6)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6)

五年级下册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情况有可能会不一样;马铃薯在一定浓度的液体中可能会改变沉浮状态。

过程和方法:经历“观察——推测(假设)——验证——解释”的探究过程;会用蒸发的方法探测液体性质;学会逐步增加液体浓度研究马铃薯沉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合作的乐趣,明确科学探究需要严谨的思维与态度。

二、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改变物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1.演示实验:马铃薯、清水、浓盐水;钢勺、两只滴管、酒精灯、打火机。

2.分组实验:马铃薯、一杯400ml水、一袋盐、塑料勺,一双筷子、记录单四、教学过程预设一、引入1、出示马铃薯2、提问:师:同学们看,这些什么?生:土豆师:对你们真聪明。

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这个物体还有一个名字,马铃薯。

那同学们想一想马铃薯在液体中沉还是浮?生:自由发言3、讲述:在节课对马铃薯进行研究。

(板书课题。

)演示:先放入1号杯中——清水,观察5秒钟——沉;再放入2号杯中——浓盐水,观察5秒钟——浮。

师:谁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师:可能是什么因素改变了马铃薯的沉浮情况?(课件)生:……小组讨论并汇报可能的原因:杯中的液体是不一样的。

师:通过哪些方法我们可以检测出两杯液体的不同呢?(课件)小组内先讨论一下!小组讨论并汇报想法:(可能会有学生说到尝一尝,师先表扬会想办法,但强调;这样做是不卫生不安全的,对于不明物体是不能轻易尝的。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到放到太阳下晒。

表扬也是个好办法,但是速度可能会慢,课堂时间有限。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到用酒精灯加热。

明确肯定。

)师生讨论合理的方法,统一方法——蒸发液体。

(二)演示实验,激发兴趣1.演示指导。

师:接下来我们将进行液滴蒸发实验,请认真观察老师的操作!(师演示后出示注意事项)学生阅读实验注意事项:(课件)(1)用滴管从两个杯子中各取2滴液体到钢勺里(两支滴管分开使用);(2)把勺子放在酒精灯外焰加热,当液体快要蒸发前停止加热;(3)对比观察两把勺子加热后的现象(不能接触勺子,以免烫伤)。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七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了解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1.明白要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假设和不断的实验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一个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1.加热时需注意的安全事项。

2.通过实验来不断证明自己的假设。

学情分析】学生对物体沉浮的关注,一般只看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

影响物体的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密度),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

本课将展开对这一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联系本单元的第一课,继续研究物体沉浮的因素。

本课首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土豆沉浮的影响。

调制一杯能使土豆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土豆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沉浮的概念。

1讲授准备】演示实验:一个土豆,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土豆、酒精灯、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已包装好)、40克白糖(已包装好)、2只烧杯、一根筷子,打火机和小木棍。

【讲授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生:土豆师:现在我要将它放在这杯水中,你们猜一猜,它会沉还是浮?2、观察土豆的沉浮: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土豆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土豆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三、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8)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8)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内容:新教科版五年下册第1单元沉与浮的第7课教学目标: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并勇于实践。

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盐水。

液滴加热实验:酒精灯、火柴、燃烧匙2个、滴管2根;学生分组实验:调制液体实验: 150毫升水、食盐、白糖、味精若干分装在杯中(每个小组领其中一份)、烧杯1只、筷子2根、勺子1把、毛巾1块、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怎样称呼我呀?我可不简单,我呀不仅会教你们数学知识,还会教你们科学知识,并且我还是个魔术师呢!你们相信吗?生:相信。

生:不相信。

师:不信老师现在给你露一手。

(手拿土豆)学生这是什么?生:土豆。

师:土豆的学名叫马铃薯。

(板书马铃薯)就这么一个普通的马铃薯。

只要老师对它吹口仙气,它就具有魔力了,我把这个具有魔力的马铃薯放在讲桌上的烧杯里,它会立刻浮起来你信吗?(边说边演示)怎么样老师有魔力吧?师:我的魔术表演成功了。

掌声在哪里?老师也是需要鼓励的。

生:我不信。

师:有的同学认为老师有魔法,有的同学却不相信。

师:现在我请一组的组长到讲台前把老师手中的马铃薯拿回去放在你组的烧杯里会出现什么情况?生:沉了。

师:相信老师的魔法了吧!生:不相信!师:还是不相信。

再来做一次,我再找另一组的组长来把这个马铃薯放在你组的烧杯里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生:还是沉下去?师:那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再观察杯子有什么不同?生:你杯子上标的是2,我们每组的杯上标的是1.别的就没有什么不同了?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马铃薯放在2号杯就浮起来了,放在我们的1号杯就沉下去了?师:你真善于发现问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两年多,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大都喜欢亲自实验和探究,也具备一定的操作和探究技能。

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还没有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对于既熟悉又陌生的沉浮现象,学生平时并不会太注意,不会去研究思考,更不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解释这些现象。

另一方面,学生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但如何科学地分工与合作,如何认真观察与记录等能力还不是很强。

因此,本节课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物体的沉浮。

(板书)2.(出示马铃薯)这是什么?嗯,这是一个土豆,又叫做马铃薯。

(板书:马铃薯)3.(出示一个烧杯)烧杯里面放的是清水4.现在,同一个马铃薯,老师想让它在液体中浮起来(拿出马铃薯,藏起烧杯)。

5.马铃薯在液体中为什么会有沉有浮呢?其实一切魔术,都离不开科学原理的运用!谁能破解这个魔术的秘密?6.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设计意图】小小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的课堂。

活动2【活动】感知交流探索新知活动一: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这只是你们的猜测,但是科学上讲究的是证据,你们应该怎么来解释其中的原因呢?请同学们推测。

(学生可能会回答看、摸、尝、闻等方法)1.(如果有学生提出尝)大家赞同他的方法吗?在不知道是什么液体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尝?(生:……)实际上,实验室的任何药品和试剂,我们都不能随便去接触,更不能去尝它,有些看起来很透明的液体,也可能有剧毒。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11)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11)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知道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不一样。

2、初步了解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与盐水浓度有关。

3、知道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有很多。

(二)过程和方法:1、经历“观察—质疑—假设—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

2、学会用加热蒸发液体的方法探测液体性质。

3、掌握逐步增加盐水浓度的方法研究马铃薯的沉浮的方法。

(三)情感和态度:1、在合作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2、通过实验,感知科学探究应该要有严谨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马铃薯在达到一定浓度的盐水中会上浮。

三、教学难点理解马铃薯为什么会在盐水中上浮。

四、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

投影片:实验要求、实验记录表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火柴、胶头滴管2支、不锈钢勺子2个、镊子2个、100克食盐或100克糖、装有100毫升温水的烧杯、小塑料勺、搅拌棒、实验记录表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导入:(出示一个小马铃薯)孩子们会说是土豆,告诉学生土豆的科学名称是马铃薯。

(先把马铃薯放入清水——1号杯中——沉,,再放入盐水2号杯中——浮)谁来猜猜看为什么。

2、学生自由猜测发言。

(可能烧杯中的水是不一样的)怎样证明你的想法?3、交流汇报想法。

(可能会有学生说到尝一尝。

师先表扬会想办法,但强调:这样做是不卫生不安全的,对于不明物体是不能轻易尝的。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到放到太阳下晒。

表扬也是个好办法,但是速度可能会慢,课堂时间有限。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到用酒精灯加热。

明确肯定)(二)、引导实验验证(观察比较两种液体)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位同学提议的液滴加热方法(板书)来证明我们的猜测。

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不锈钢勺子2个、胶头滴管2支、酒精灯和火柴,有了这些材料你准备怎样做呢?在这个实验中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师出示演示文稿)1.用滴管从两个烧杯中各取2滴液体滴在不锈钢勺子,两支滴管分开用;2. 用镊子夹住不锈钢勺子放在蜡烛上加热,对比观察液滴加热后留下的痕迹,填写记录表。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7)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7)

【科学探索类】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师用书(修订版)《沉和浮》单元中的第7课。

这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等6个内容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

【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实践。

3、科学知识: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所浸的液体有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具有科学性的验证实验来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

【教学难点】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所浸的液体也有关。

【教学准备】讲台上呈现:一大杯盐水和大、小马铃薯各一个;学生分组材料:烧杯、盐、清水、大、小马铃薯各一个、勺子、玻璃棒、盐等。

教师演示备用:天平、分别装满清水和盐水的同样大的两个量筒。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今天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马铃薯(板书:马铃薯),如果把它们放在装水的烧杯里可能会怎样(板书:在水中是还是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浮沉)引入新课:究竟是沉还是浮,让我们试试吧!二、观察马铃薯沉和浮的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强调注意事项:合作好:组长负责,轻声讨论实验方法,进行分工合作,做到又快又好。

安全好:不轻易用手接触不明液体;未知物品不轻易尝。

效果好:认真记录、总结,汇报简洁明了。

(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1、操作:把马铃薯放入水中。

2、根据实验结果提问:看样子,不管是大马铃薯还是小马铃薯,放进水中以后它们都沉了。

谁能跟大家解释一下,马铃薯在水中沉下去是怎么回事?3、学生分析,教师板书:(相同体积的清水比马铃薯轻,浮力小,会沉)4、师:今天我要给大家表演一个有趣的节目,给你们的马铃薯施一点“小魔法”,让马铃薯从水中浮起来,信不信?观察教师实验,猜测:你们认为我的“魔法”在哪里?师:你们要想让自己的马铃薯“小弟”、马铃薯“大哥”浮起来,准备怎样做?师:咱们今天来试一试,看看你们做的盐水是不是也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材处理】
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
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

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实验记录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

(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