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
中国的世界民俗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的世界民俗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拥有许多
被列入世界民俗遗产名录的项目。
下面是一些中国的世界民俗遗产
名录:
1. 中国舞龙:中国舞龙是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活动,被认
为具有祈福、驱邪等象征意义,每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等场
合都可以看到舞龙表演。
2. 中国舞狮:中国舞狮是中国传统的舞蹈形式,常常在庆祝活
动或重大节日时表演。
舞狮表演具有驱邪、祈福的象征意义,同时
也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3.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拥有众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
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俗、和传统价值观。
4. 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几千年前。
传统音乐以古筝、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为代表,具有独特的音律和情感表达方式。
5. 中国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有着丰富的剧种和表演形式。
京剧、豫剧、越剧等都被列入世界民俗遗产名录,展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
6. 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国拥有众多传统手工艺,如中国宝石镶嵌技艺、中国扇艺、中国剪纸等,这些手工艺传统精湛,并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以上仅为中国的一部分世界民俗遗产名录,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世界影响力。
这些世界民俗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0种民俗活动

10种民俗活动
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活动。
2.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
3.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人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4.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5.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人们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
6.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人们登高望远、赏菊花、饮菊花酒等。
7. 腊八节: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吃腊八粥、祭祖、熬腊八蒜等。
8. 庙会:在中国的一些庙宇或公园举办的传统集市,人们可以品尝传统美食、观看表演、购买纪念品等。
9. 婚礼:各地的婚礼习俗各不相同,但都有庄重的仪式和喜庆的活动,如拜堂、敬茶、喜酒等。
10. 舞狮舞龙:在中国的许多节日和庆典上,人们会表演舞狮舞龙,以祈求好运和祝福。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我国有哪些民间风俗习惯?中国56个民族风俗习惯你了解多少?中国民俗文化特色风俗数不胜数,接下来就跟店铺一起来看看中国民间风俗习惯大全,对民间风俗习惯有更多的了解吧!中国民间风俗习惯一、正月拜年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
《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
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
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
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
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
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
〔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
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
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
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
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
中国的传统民俗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传统民俗和它们的寓意:
1.拜年:在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年,祝福彼此新年快乐和
幸福。
拜年的行为寓意着互相尊重和团结,希望彼此的生
活都能如春节一样充满喜庆和繁荣。
2.舞龙舞狮: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祥瑞和力量的象征意
义,舞龙舞狮是为了迎接吉祥的标志。
舞者扮演的龙和狮
子传递着祝福和喜庆的信息,同时还有驱邪和辟邪的意义。
3.破五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划龙船、放龙舟,以纪
念古代诗人屈原,并清除瘟疫和灾难。
破五节象征着驱邪
和辟病,也是为了呼唤丰收和保佑。
4.婚礼习俗:中国传统婚礼习俗多种多样,在其中包含着对
夫妻和婚姻的寓意和祝福。
例如,新郎新娘敬茶象征着尊
敬和感恩;喜饼和红包代表着祝福和财富。
5.制作汤圆:汤圆是许多传统节日的必备食物,特别是在元
宵节,它寓意着团圆、家庭和睦。
汤圆的圆形象征着团结
和完整,吃汤圆寓意着合家团圆和幸福安康。
6.红包:在春节和其他重大庆典上,人们会给孩子和年长者
发红包,其中放着一定金额的钱。
红包象征着祝福和好运,也代表着对受红包者的关爱和尊重。
以上只是一些中国传统民俗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每个习俗中还
有许多细节和地域特色。
这些民俗传承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人们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一、概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婚嫁、祭祀、节庆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
二、婚嫁习俗1. 婚礼仪式中国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拜堂、过大门、敬茶、交换婚戒等环节。
这些环节代表着家族的传承、祖先的祝福和夫妻间的承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仪式也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2. 嫁妆与聘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嫁妆与聘礼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娘的家人会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寿礼、锦囊、首饰等,这些礼品代表着祝福和财富。
聘礼则是新郎一家给予新娘家的礼物,表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三、祭祀习俗1. 祭祀祖先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活动。
祭祖有固定的时间,如农历清明节和中秋节等。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将食物、酒水等供奉在神龛或祖先牌位前,并烧香祷告,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2. 祭祀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界也抱有敬畏之心,因此,祭祀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习俗。
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会在户外放飞孔明灯,表达对自然的尊重,祈求平安和福运。
四、节庆活动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
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赠红包等,表达对亲友间的关爱和祝福。
2.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保护民俗遗产的节日。
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和预防疫病。
此外,还有粽叶装饰、赛龙舟等民间游戏和活动,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结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传统观念。
通过婚嫁习俗、祭祀习俗和节庆活动,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将其发扬光大。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希望有所帮助!1、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大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猜灯谜等是元宵节重要习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清代,又增加了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3、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
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天穿’。
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风俗形成于汉代,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
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4、填仓节“填仓节”是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相传很早以前连年旱灾,颗粒无收,皇帝照样强征皇粮,以致饿殍遍野。
给皇帝看粮的仓官于心不忍,于正月二十五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一把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
为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用筛过的炊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
中国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中国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中国的民俗文化内容相信很多人都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的民俗文化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的民俗文化内容1、正月正,万象新,贴春联,穿新衣。
吃饺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礼貌。
尊老爱幼有人夸,压岁钱可别乱花。
2、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节上庆团圆。
赏花灯,猜灯谜,新年打算准备齐,一年之计在于春,过了小年气象新。
3、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
一年的计划定的对,确保粮食满囤钱满柜。
捞干饭做羹汤,吃的满嘴喷喷香。
4、二月二,龙抬头,行云布雨好兆头,预祝丰收好年景,风调雨顺有盼头。
切葱花摊面片儿,蝎子尾巴剪一段儿,拍墙山扎旮旯,害虫毒虫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6、三月三,暖风吹,漫天风筝翩翩飞。
三月三,花开艳,风吹桃李更烂漫。
7、四月里,清明后,踏青郊游乐不够。
清明前,宜祭扫,落花飘絮添烦恼。
有人伤感因伤春,寸金难买寸光阴。
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节开始吃寒食8、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
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9、六月六,看谷秀,天贶节,吃鱼肉。
10、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
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
11、七月十五是鬼节,心底无私不怕邪。
超度水鬼放河灯,迷信说法不可听。
12、八月里,是中秋,月圆之夜庆丰收。
吃月饼,饮美酒,幸福生活更长久。
明送月饼暗盟誓,相约十五杀鞑子。
13、九月九,是重阳,尊老敬老理应当。
河北登高去赏菊,江南习俗插茱萸。
14、十月一,送寒衣,秋风紧,寒霜欺,凄风苦雨天变凉,祭告先人痛断肠。
15、十一月,天气寒,居家易,出门难。
16、十二月,进年关,最是数九严寒天。
大雪飘,冷风飕,节俭习俗腊八粥。
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麦芽糖。
吃了糖瓜嘴儿甜,吉祥话儿说不完。
二十四,家家忙,又扫屋子又扫房。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习俗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国的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一、春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人民团聚和祭祀祖先的时刻。
人们会走亲访友,贴对联、剪窗花,吃饺子、团年饭等。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拜祭祖先,烧香祈福,希望新的一年能平安顺利。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传统节日,是人们祭扫墓地,悼念祖先的时刻。
人们会扫墓,烧纸钱,并在墓前祭奠祖先。
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节,家人朋友可以一起踏青赏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菖蒲等。
端午节与屈原有着密切关系,人们会通过各种仪式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赏月、吃月饼、赋诗作赋。
中秋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一起吃团圆饭,共度佳节。
中秋节还有各种有趣的习俗,如玩柚子灯、拜月等。
五、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最早起源于古代的驱邪祈福仪式。
龙象征着祥瑞和权势,狮子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舞龙舞狮表演热闹、欢快,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庆典活动。
六、戏曲艺术中国戏曲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等。
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戏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等元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七、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被誉为中国的国饮。
中国人讲究茶道,追求茶香,重视泡茶的过程。
泡茶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茶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
八、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何谓民俗第一节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民俗是一种生活相生活相也就是生活的样子,一种生活的方式,不是我们所想像的古老的,古老的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它是活的,活态的生活相。
它在生活层面表现为生活的习惯和生活的技艺。
第二节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从文化的层面看,民俗是什么?民俗是一种文化的模式。
所谓模式,是一种样式,它概括了某种日常生活的规范或范式。
许多民俗在文化层面都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模式。
这些民俗的样式,一般没有文字规定,往往象风一样流动。
第三节民俗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哲学的层面,民俗就是一个族群独特的,特有的,思想文化的起点和思考的原型。
民俗追根溯源是什么?就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
这个原点都在我们身边,我们只是往往没有意识到,没有解密。
民俗归根到底是什么?民俗归根到底是“人俗”,是社会民众中的传承性的生活文化。
如果说我们一个人有生物的生命,那么我们也有文化的生命。
人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双重复合体。
如果生命的基因是DNA,那么文化的基因就是从哲学理念上的民俗。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的民族,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民俗;要了解外国的民族,也一定要能够解析他们的民俗。
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知己知彼,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章民俗的发生第一节征服自然发展生产的需要生存的基本前提:衣食住行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是抬高房屋地板,以适应南方地区特殊的生存环境(潮湿,多虫),同时亦可利用下部空间。
这对于后来楼阁的发明、并最终导致阁楼和二层楼房的形成有直接的启示。
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其梁架用榫卯衔接、地板用企口板密接,工艺技术相当成熟。
第二节种族繁衍发展自身的要求滋生中国民俗的又一个客观基础,是人自身的生产。
我们的先祖在为发展自己、繁衍后代的两性生活中,逐步构建并遵奉一定的言行规矩,一批最早的人生礼俗便应运而生。
第三节民众群体心理的认同一个民俗事象的最终形成,总是有同一实践的反复剌激,在一群人的心底里留下了同一个感受,即“共同感”,或“我们感”。
在此相同的感受与实践反复的双向交融中,形成一定的表现程式,沉淀折射文化状的混浊的意识团,民俗便正式诞生了。
中国龙的形成过程第一阶段:来自物候景观——雷声与闪电“雷泽有雷神龙身而人头”“丰隆”——“龙”,模声定名闪电的弧线——“龙”的形态*这种自然气象能够影响农耕,原始先民对其产生了崇敬、恐惧、希冀的思想,形成了原始的龙信仰。
*在这个最初阶段,龙还没有具体的形态或是各地对其的描绘尚未成定型。
第二阶段:具象龙的产生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龙的形象从自然景观转向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形象。
而各地因为客体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形态的龙形象,如蛇龙、猪龙、牛龙、鳄龙、鳖龙、马龙、鱼龙等。
虽然尚未达到统一的龙的形象,但具象龙的产生已表明人的心理意识在其间的加工幻化以已积淀的民俗心理龙意象的定向反馈催化。
各地先民群体的心理对龙的再度观照起了重要作用。
有雷鸣闪电,抽象的“龙”崇拜,到对现实生活中具象物的关照,龙的演变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综合龙的定型龙的形象从具体物象龙中摆脱出来,形成了由麟首、鹿角、鱼鳞、蛇身、鹰爪、凤尾等综合体貌构成的“龙”,这是中国龙信仰的第三次飞跃。
以社会学的眼光,这种综合兼并,是以龙图腾为主体的民族,合并汇融其它兽类图腾:角兽类、鳞甲类、蛇蝎类、凤鸟类图腾氏族而成的新的强大的族徽标志。
第四节统治阶级思想的渗透与衍化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统治思想的力量对中国民俗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着一定影响,常常是起到一种有效的催化剂作用,有时甚至充任导火索。
第三章民俗的表册特征第一节不成文的规定民俗事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古到今,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种种不成文的规矩在制约着人们的言行。
民俗的文字描述,在这里仅是对这一存在的客观记录,这种记录,不具有章程、法律的意义。
这种文字记录不起任何规范作用,起作用的,还是民俗本身在现实中的展现。
所以,民俗不论有无文字的记录,就它实施的实际效应的形态看,仍是一种没明文规定的不成文的规矩。
第二节程式化的规矩形态动作的行为模式化具有相对稳定的套路招式具有一定质的规范性婚俗六礼是中国传统(约先秦时代已形成)的结婚礼必经六道手续,即:纳采:男家去女家提亲。
问名:询问女方姓氏、生辰、原籍等,避免同姓结婚。
纳吉:男家将问得的信息拿去占卜,若得吉兆,马上请人到女家征求同意。
纳征:男家向女家送礼物,相当于现在的定亲。
请期:男家请女家确定结婚日期。
亲迎:男方迎娶女方,相当于现在的迎亲。
仪式狭义:仅限制在宗教领域并将其界定为一种超自然的现象.广义:任何标准化的人类行为.特征:象征性、形式化、表演性第三节民众群体的规矩民俗在民众中流行,并不是和一切民众有缘。
民俗大多只与一定的民众群体相适应,一定的民众群体总是流行自己特色的民俗规矩,或行为模式。
这种民众群体,大一点,便是民族,小一些,即是区域民众。
民俗在流行中带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区域性的特色。
第四章民俗的深层结构第一节原生态的文化意识团第二节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一般的文化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总是相对而存在,保持一段距离,而民俗却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混同一体。
民俗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文化的意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可以说,民俗是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体。
文化型的生活,生活性的文化。
民俗,是民族共同文化中的“我们感”,“我们感”即人类族群或群体不约而同的感受,感性认知,心意趋同;它类同于文化认同,是文化身份的精神标杆,由人们共同心愿的反复积淀而成。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中间环节诚如上述,民俗这一原生态的文化意识团,具有文化与生活的双重身份,这就向我们展示了民俗深层建构的又一个层次一一民俗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
民俗在社会的基本结构形态,经济基础和文化意识上层建筑之间处在一种先天性的特殊地位,担任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年节我国各种传统历法(夏历、殷历、周历)的正月初一就是新年。
在古代被称为“新正”、“元旦”、“正旦”、“元日”、“上日”、“岁首”、“新年”,即一年的开端。
又名:“三朝”、“三始”、“三元”。
汉代的《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
”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
旧历春节的设置充分展示了中国人对于大自然规律的认识,它是一个自然节日。
它不属于宗教纪念性节日,例如基督教世界最大节日圣诞节、伊斯兰教最大节日宰牲节和开斋节等等。
对于春节这样一个纯粹自然性质的节日如此重视,反映了我们民族对于大自然规律的无比关注。
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阴阳和谐。
反映了我们民族对于顺应天地自然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中国第一大节春节已经成为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39个民族的共同节日。
其中31个民族普遍过春节,他们是汉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土族、裕固族、锡伯族、普米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景颇族、阿昌族、怒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京族、黎族和畲族。
而另外8个民族中也有部分群众过春节,他们是回族、东乡族、土家族、毛难族、佤族、仫佬族、傣族和柯尔克孜族。
春节民俗的起源和历史演变“岁”字是一种斧类砍削工具,用来收获庄稼。
《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
”《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腊月初八腊月初八有两个时间重叠的节日:腊日节和腊八节。
腊日主要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所以也叫“腊祭”。
它来源于丰收之后的祭神活动。
间的祭祀活动往往夹杂狂欢,所以,当时腊日是一个很盛大的节日。
南朝时,人们在腊日驱疫行傩。
南北朝梁代的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村民们在腊日敲起细腰鼓,戴上面具,“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通过鼓声和面具表演驱逐疫病邪气。
腊八节是佛教纪念性节日。
宋代腊月初八的民俗活动中引入了佛教因素。
传说佛祖因为牧女煮的乳糜粥而得救,终于腊月初八成道。
为纪念此事,人们于此日煮粥献佛。
明清时代,连皇宫也煮腊八粥,而且分赐百官。
腊月二十三祭灶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民间送灶神回天的日子。
灶神是和群众生活最接近的神。
灶神的观念,先秦时代已经出现。
人们虽然祭祀灶神,但灶神的神圣性不高,人们常常以戏噱的态度对待它。
用糖做祭品,就是要粘住它的嘴,不要它说坏话。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爆竹《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驱鬼”是民众赋予鞭炮的第一层含义。
民众赋予鞭炮的第二层含义是“迎神”。
放鞭炮还隐含着混沌初开、宇宙起源的象征意义。
年糕、饺子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
年糕一般用粘性谷物制作。
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
“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
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
压岁钱压岁钱由来已久,古称“厌胜钱”、“压胜钱”、“压崇钱”、“押岁钱”等,在钱币系列中,它被归为花钱类。
《燕京岁时记》记载:“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者赐小儿者钱,亦谓之压岁钱。
守岁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元宵节关于元宵节起源的说法很多,但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的太一祭。
太一祭是皇家在正月上辛日祭祀太一星——北极星,当时人认为太一星主宰着人类命运。
后来元宵节祈求丰收、祈求子孙的风俗均渊源于此。
晋代已有元宵张灯的做法。
隋代元宵节发展为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的化装游行节日。
唐代,元宵张灯习俗风靡于世。
政府还专门开放夜禁三天,以便于人们赏灯。
宋代元宵观灯更加兴盛,从十四一直延续到十八,而且燃放烟火。
元宵张灯本来并不仅仅是为了游玩欣赏,而是为了祈求生育。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
”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祝愿他们添子孙。
第五章民俗的性能第一节法约性任何民俗都具有法律一般的约束能力,民俗的法约性是十分奇特的,它与宪法典律不同,是一种约定成俗的习惯力量,包括了信息压力、规范压力、惯性压力和民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