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小故事

合集下载

中华传统故事精选5篇

中华传统故事精选5篇

中华传统故事精选5篇中华文化传承5000年,从未间断,具有深远影响。

在这其中,涌现出了大量描述中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

它们是我国5000年历史的结晶,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其中蕴含着前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传统美德等。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中华传统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中华传统故事1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

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中华传统故事2亡羊补牢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中国传统故事最新5篇

中国传统故事最新5篇

中国传统故事最新5篇中华文化历史久远,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2000年以上。

华夏民族在中华大地上演绎出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中国传统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中国传统故事1春秋时期,鲁国有个鼎鼎有名的木匠师傅叫鲁班,传说他曾经得到过仙人的指点,世间没有他不会做的东西。

魯班把毕生所学都写进了一本书里,这书就叫做《鲁班书》。

为此,天下学艺的人都争着来拜鲁班为师,希望得到《鲁班书》。

鲁班挑选徒弟非常严格,不但要聪明勤奋,还要人品好,所以多年来他门下收的徒弟不多。

有一天,鲁班去拜访一个住在山上的朋友,下山的时候,他不慎被草丛里的毒蛇咬伤了脚,情况危急。

幸好有位青年路过,他看了看鲁班受伤的脚,然后毫不犹豫地蹲下身子,用嘴帮鲁班把伤口里的毒液吸了出来。

鲁班十分感激青年对他的救命之恩,主动表明身份说自己就是鲁班,问青年叫什么名字,是否愿意学习木工手艺。

青年高兴地连连点头,“咿咿呀呀”地比画说,他叫阿木。

鲁班这才知道阿木是个只会听、不会说的哑巴,但是鲁班不介意,他把阿木带回家中,收为小徒弟,对阿木十分喜爱。

时隔不久,鲁班得到鲁国国君的传召,宣他去宫里做一批木工活。

鲁班拿出了珍藏的《鲁班书》,放进随身携带的工具箱中,叫阿木陪同他一起去。

师徒俩日夜赶路,这天经过东海边时,天已近黄昏,鲁班决定在海滩上歇息一晚,明早再走。

阿木生起一堆火,准备做晚饭,到海边舀水时,一不小心将装干粮的包裹掉进了海里,包裹很快就被海水冲走了,急得阿木直跺脚。

鲁班一边安慰阿木不要着急,一边从工具箱中拿出一截发光的木头、一个刨子和一个布袋。

他用刨子在木头上刨了几下,很快就刨出一些刨花来,然后吩咐阿木将刨花用布袋装好,扎紧袋口,放入海水里,说过半个时辰再把布袋取出来,便有东西可以吃。

阿木看得一愣一愣的,半信半疑地把布袋放入海里,暗想:刨花怎么能吃呢?难道师父会变戏法?他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不到半个时辰就把布袋取了出来,解开袋口一看,袋子里面居然是十几条活蹦乱跳的小鱼,阿木高兴坏了。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这些故事常常通过寓言、神话、历史事件等形式,传递着中国人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让我们一同领略其中的魅力。

1. "刻舟求剑":有一位人物在划船时,掉落了船中的剑。

他决定在船停靠的地方刻下标记,并相信在那里可以找回剑。

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船一直在漂流,剑已不在原来的位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时刻要不断学习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不是固守已有的观念。

2. "画蛇添足":传说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非常逼真的蛇的画,结果却在蛇的身边加上了一双多余的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度追求完美反而会产生不必要的错误。

3. "愚公移山":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去路,愚公决定移山。

一位老者告诉他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愚公坚持不懈,最终得到了神仙的帮助,成功地移走了山。

这个故事传达了坚持不懈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4. "盲人摸象":有几个盲人摸象,一个摸到了象鼻子,觉得象是像蛇一样的;另一个摸到了大象的腿,觉得象是像柱子一样的。

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感觉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事物,需要充分了解各个方面的信息。

5. "百鸟朝凤":古代中国农村的农民们观察到鸟类往往选择一棵高大的树上集体栖息,鸣叫的声音深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这个故事中的百鸟朝凤的场景被用来形容众人协力同心,壮丽的场面。

6. "卧薪尝胆":战国时期,勾践因为被楚国侵略,落入囚牢。

然而他并没有平庸地被困,而是卧薪尝胆,忍受痛苦考虑复仇计划。

最终,他成功地赶走了楚国的入侵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坚忍不拔,以逆境为契机实现目标。

7. "寿比南山":南山是中国古代的一座有名的山峰,象征着长寿。

人们常常以“寿比南山”来祝福长寿。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故事一:愚公移山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住在山脚下。

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巨大的高山,一座叫北山,一座叫南山。

每天愚公都需要绕过这两座山才能离开家门。

由于山势险峻,路程非常远。

但愚公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就能移山。

终于,上天被他坚定的信念所打动,派来了两个仙人帮助他移山。

在愚公和仙人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时间,北山和南山终于被移走,愚公的家门前留下了一片平坦的大地。

故事二:孟母三迁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

据说,孟子小时候住在一个陋室里,周围的环境很不好。

为了给孟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迁居。

第一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市场的喧嚣,第二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墙上的鼓声,第三次迁居是为了远离邻居家的猪叫声。

孟子的母亲希望通过改善孟子的学习环境来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最终孟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故事三:韩非子的破釜沉舟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他在战国时期为齐国的宰相。

据说,在韩非子被秦国俘虏后,他下令将船上的锅全部铲掉,并烧毁了船只。

他的目的是告诉敌人,自己已经不再有后路可退,必将全力以赴,争取胜利。

这种坚决的态度和决心使得敌人望风而逃,最终韩非子成功逃脱,并在后来为齐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事四:琴棋书画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被称为四艺,是文人士大夫必修的学科。

这四项技艺代表了高雅的文化修养和人才素质。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们都会精通其中的一项或多项。

他们通过研习琴棋书画,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还可以在琴棋书画的交流中增进友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故事五: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之一。

这篇文章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写楼上楼下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范仲淹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仿佛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激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故事六: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6篇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6篇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6篇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繁衍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中国传统文化1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

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

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

可是有一天,天鹅喝水的时候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

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捡到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

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

沔阳湖失宝,回纥情难抛。

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义重,千里送鹅毛!”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

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

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便成为中国民间礼尚往来、交流感情的写照或一种谦词中国传统文化故事2“人无志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

唐朝大诗人李白从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济民救世的志向,此后,他一直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奋进。

十九岁时,李白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抱着这种自信与进取心,他应诏来到长安,名动一时。

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做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

性格孤傲的李白无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弃官而去,从此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

但是,李白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名。

古代民间小故事简短【5篇】

古代民间小故事简短【5篇】

古代民间小故事简短【5篇】【篇一】古代民间小故事简短宋徽宗(公元1101—1126年在位)平日酷好工艺器皿。

一次,他得到十只玲珑剔透的胆形玻璃瓶,觉得不算精致,为了增加其观赏价值,便将它们交付一个太监,要他督促工匠把瓶子里面镀上金粉。

工匠们见了,都束手无策,对太监说:“要想在瓶里镀上金,必须用烧红的铁篦熨烙,才能妥贴。

不过瓶子口小腹大,铁篦难以进入,而且这种玻璃瓶又薄又脆,即使铁篦能伸进也难以作业,硬要敲击,瓶儿必破无疑。

”太监只好把十只瓶子暂时放在箱子里。

过了几天,他到街市的店铺溜达,忽然看见一位锡工在店里扣陶器,那手艺十分精巧,太监想:“何不拿一只瓶子让他试试?”一会儿,太监回宫拿了瓶子给锡工道:“请用金子把这瓶里镀贴好。

”锡工看也不看,让他明天来取。

第二天,太监去取货,那只瓶子果然成了金光闪闪的了。

太监大喜过望,说:“看来,你的手艺可称一绝,水平远远超过宫里的工匠。

”太监高高兴兴地带着锡工进宫,并将此事奏明宋徽宗。

徽宗见一只胆形瓶已按要求镀了金,正赞不绝口地玩赏着哩,听说是宫外一个高明的锡匠干的活,便亲自来到后苑,还传令宫内所有工匠都到庭列队观摩。

那个锡工见皇帝亲临观赏,不敢马虎,独自用特别榔头敲击小金块,直至锻成像纸那样又薄又匀的金纸,把它紧紧地裹包在瓶外。

那些内心不服的宫内工匠,顿时哄笑道:“像这样的敲击,锻制金纸,谁人不会啊?”那个锡工也不答话,将裹在瓶上的金纸轻轻地剥下,小心地夹在银筷上,再将它插入瓶中,又适当放进一些水银,把瓶口盖住,持着瓶儿上下左右晃动。

过了半个时辰,锡工将瓶儿传示给众人,嘿,那金纸竟妥妥贴贴地附粘于瓶里内壁,完全没有什么缝隙。

他用小指甲把瓶颈内壁的金纸捺压匀称平伏,这样就大功告成了。

这时候,工匠们才惊愕地睁大了眼睛,看呆了。

徽宗惊奇地问道:“你怎么晓得用这种办法镀金啊?”锡工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玻璃器皿都是十分娇脆易碎的,怎能让坚硬的东西在它上面锤击作业呢?唯独水银性子柔和可又沉重,进入瓶内晃动不会损伤玻璃,虽然它会稍稍销蚀金纸的表面,但这种损伤肉眼是绝对看不出来的。

中华传统小故事6个

中华传统小故事6个

中华传统小故事6个故事一:画眉鸟从古至今,画眉鸟的故事流传在中华大地上。

相传,在一个古老的村庄里,住着一位贤明而富有智慧的老人。

他经常对邻里村民讲述一只画眉鸟的故事。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只画眉鸟凭借美丽的歌声和绮丽的羽毛,被誉为鸟界的领袖。

这只画眉鸟拥有独特的才华,能够模仿各种鸟类的歌声,甚至包括动物的叫声。

每天清晨,它都会飞到村庄附近的树林里,用它美妙的歌声唤醒沉睡的村民们。

人们听到画眉鸟的歌声,充满了希望和勇气,开始了新的一天。

然而,也有一天,一位贪婪的猎人听说了画眉鸟的美丽和才华,决定抓捕它。

他设置了陷阱,并打算将画眉鸟卖给一个有钱的收藏家。

画眉鸟并不知道自己即将遭遇的危险,继续欢快地歌唱着。

它的歌声吸引了许多人们的注意,其中就包括了老人。

老人深受感动,决定帮助画眉鸟逃脱猎人的追捕。

老人设计了一个计划。

他在陷阱旁边放置了一把草笛。

第二天清晨,画眉鸟飞到了村庄,看到了陷阱,但并没有被吸引进去。

相反地,它看到了旁边的草笛,好奇地飞到了笛子上。

画眉鸟开始吹奏起美妙的曲子。

笛子发出的声音如同天籁之音,传遍了整个村庄。

村民们被这美妙的音乐所感动,纷纷走到画眉鸟的周围,忘却了猎人的陷阱。

猎人失去了抓捕画眉鸟的机会,只好无奈离去。

从那以后,人们常常看到画眉鸟在村庄里飞舞,用它美妙的歌声唤醒村民们的心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美丽和才华常常需要被发现和保护,而善良和智慧可以改变命运。

故事二: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部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白蛇化成人形的故事,以及她与人类之间的爱情与悲剧。

相传,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条名叫白素贞的白蛇,她修炼成仙,拥有了人形。

一次,她和她的姐妹小青在人间游玩时,遇到了一个名叫许仙的年轻人。

白素贞对许仙一见钟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两人深深地陷入了爱河。

然而,这段爱情受到了人们的反对。

道德观念和社会习俗使人们难以接受白蛇与人类之间的婚姻。

不甘心失去许仙,白素贞决定使用她的仙术来改变这一切。

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他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三次搬家。

第一次搬到市场附近,孟子学会了模仿商人的叫卖声;第二次搬到坟地附近,孟子学会了哭丧;第三次搬到学校附近,孟子学会了读书和礼仪。

最后,孟子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儒家学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要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

2. 破釜沉舟公元前208年,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率领楚军攻打秦国。

在渡过漳水后,项羽下令破釜沉舟,表示决心与秦军决一死战。

最后,楚军大败秦军,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决心和勇气去面对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3. 精卫填海相传古代有一只名叫精卫的小鸟,它的母亲被东海淹死。

为了报仇,精卫决定用嘴里衔来的石头和树枝填平东海。

尽管这个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但精卫始终坚持不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4.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

越国战败,国王勾践被俘。

为了报仇雪恨,勾践白天在吴国做奴隶,晚上则躺在薪火上,尝一口胆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仇恨。

经过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强大起来,打败了吴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5. 愚公移山相传古代有一个老人,他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

为了能够方便出行,愚公决定挖掉这两座大山。

尽管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但愚公始终坚持不懈。

最后,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感动,派来两位神仙帮助他挖掉了两座大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传统小故事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小故事1: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

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

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

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

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

”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

”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

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
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

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

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

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

”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

”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

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中国传统小故事2: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中国传统小故事3: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
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中国传统小故事4:毛遂自荐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

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中国传统小故事30篇(一)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

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

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

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

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

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
楚国。

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

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

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

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

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

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

秦军撤退了。

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

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