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传统文化或典故中体现榜样激励的例子

传统文化或典故中体现榜样激励的例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典故中,有许多体现榜样激励的例子。
以下是其中几个:
1. 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的仁爱和孟子的义理,激励着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2. 岳飞精忠报国:岳飞作为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他的忠诚、勇敢和爱国精神,激励着人们为国家、民族和正义事业奋斗。
3.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多次搬家,最终选择了一个学风淳厚的地方。
这个故事激励着人们为了子女教育和个人成长,不断努力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4. 愚公移山:愚公决定移开阻挡他们通路的两座大山。
虽然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他的毅力和决心激励着人们不畏艰难,坚持到底。
5. 卧冰求鲤:王祥在冬天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为继母捕鱼。
这个故事体现了孝顺和关爱家庭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尽孝道、关爱家人。
这些榜样的事迹不仅在古代具有影响力,而且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榜样的事迹和精神,人们可以受到启发和激励,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弘扬中国文化经典故事

弘扬中国文化经典故事中国有很多经典的文化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富有哲理,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中国文化故事:1.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努力搬移两座大山。
这个故事传达出一种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
2. 《精卫填海》:精卫是炎帝的女儿,因在海上玩耍被淹死,后来变成了一只鸟,名叫精卫鸟。
她每天从西山衔着树枝和石头飞到东海去填海,这个故事传达出一种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
3. 《夸父逐日》: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的心里。
他向着太阳追去,最终因为口渴而死。
夸父族首领这种勇敢的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让人感到震撼。
4. 《女娲补天》: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之一,她为了补救天地,不畏艰辛地炼五彩石补天。
这个故事表现了女娲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5. 《神农尝百草》:神农是中国的农业和医药之神,他为了寻找可以食用的植物和药物,不畏艰险地尝遍百草。
这个故事表现了神农对人类健康的关心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6. 《孔子问礼》:孔子向老子请教礼仪之道的经过,这个故事表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
7.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这个故事表现了孟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牺牲精神。
8.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在吴国受尽屈辱,回国后他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要记住国仇家恨,最终他成功复仇。
这个故事传达出一种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
9. 《完璧归赵》: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的故事,表现出蔺相如的智勇和忠诚。
10. 《破釜沉舟》:项羽在与秦军决战之前,为了表示决心,下令打破炊具和沉掉渡河的船只,这个故事传达出一种决一死战、背水一战的精神。
这些故事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传达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美德,对于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华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这些故事常常通过寓言、神话、历史事件等形式,传递着中国人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让我们一同领略其中的魅力。
1. "刻舟求剑":有一位人物在划船时,掉落了船中的剑。
他决定在船停靠的地方刻下标记,并相信在那里可以找回剑。
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船一直在漂流,剑已不在原来的位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时刻要不断学习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不是固守已有的观念。
2. "画蛇添足":传说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非常逼真的蛇的画,结果却在蛇的身边加上了一双多余的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度追求完美反而会产生不必要的错误。
3. "愚公移山":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去路,愚公决定移山。
一位老者告诉他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愚公坚持不懈,最终得到了神仙的帮助,成功地移走了山。
这个故事传达了坚持不懈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4. "盲人摸象":有几个盲人摸象,一个摸到了象鼻子,觉得象是像蛇一样的;另一个摸到了大象的腿,觉得象是像柱子一样的。
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感觉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事物,需要充分了解各个方面的信息。
5. "百鸟朝凤":古代中国农村的农民们观察到鸟类往往选择一棵高大的树上集体栖息,鸣叫的声音深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这个故事中的百鸟朝凤的场景被用来形容众人协力同心,壮丽的场面。
6. "卧薪尝胆":战国时期,勾践因为被楚国侵略,落入囚牢。
然而他并没有平庸地被困,而是卧薪尝胆,忍受痛苦考虑复仇计划。
最终,他成功地赶走了楚国的入侵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坚忍不拔,以逆境为契机实现目标。
7. "寿比南山":南山是中国古代的一座有名的山峰,象征着长寿。
人们常常以“寿比南山”来祝福长寿。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故事一:愚公移山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住在山脚下。
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巨大的高山,一座叫北山,一座叫南山。
每天愚公都需要绕过这两座山才能离开家门。
由于山势险峻,路程非常远。
但愚公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就能移山。
终于,上天被他坚定的信念所打动,派来了两个仙人帮助他移山。
在愚公和仙人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时间,北山和南山终于被移走,愚公的家门前留下了一片平坦的大地。
故事二:孟母三迁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
据说,孟子小时候住在一个陋室里,周围的环境很不好。
为了给孟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迁居。
第一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市场的喧嚣,第二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墙上的鼓声,第三次迁居是为了远离邻居家的猪叫声。
孟子的母亲希望通过改善孟子的学习环境来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最终孟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故事三:韩非子的破釜沉舟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他在战国时期为齐国的宰相。
据说,在韩非子被秦国俘虏后,他下令将船上的锅全部铲掉,并烧毁了船只。
他的目的是告诉敌人,自己已经不再有后路可退,必将全力以赴,争取胜利。
这种坚决的态度和决心使得敌人望风而逃,最终韩非子成功逃脱,并在后来为齐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事四:琴棋书画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被称为四艺,是文人士大夫必修的学科。
这四项技艺代表了高雅的文化修养和人才素质。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们都会精通其中的一项或多项。
他们通过研习琴棋书画,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还可以在琴棋书画的交流中增进友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故事五: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之一。
这篇文章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写楼上楼下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范仲淹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仿佛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激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故事六: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9个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9个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展开全文中国传统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查看大图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
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
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
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
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
”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
”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
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
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
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
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
”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
”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
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他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三次搬家。
第一次搬到市场附近,孟子学会了模仿商人的叫卖声;第二次搬到坟地附近,孟子学会了哭丧;第三次搬到学校附近,孟子学会了读书和礼仪。
最后,孟子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儒家学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要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
2. 破釜沉舟公元前208年,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率领楚军攻打秦国。
在渡过漳水后,项羽下令破釜沉舟,表示决心与秦军决一死战。
最后,楚军大败秦军,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决心和勇气去面对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3. 精卫填海相传古代有一只名叫精卫的小鸟,它的母亲被东海淹死。
为了报仇,精卫决定用嘴里衔来的石头和树枝填平东海。
尽管这个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但精卫始终坚持不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4.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
越国战败,国王勾践被俘。
为了报仇雪恨,勾践白天在吴国做奴隶,晚上则躺在薪火上,尝一口胆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仇恨。
经过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强大起来,打败了吴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5. 愚公移山相传古代有一个老人,他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
为了能够方便出行,愚公决定挖掉这两座大山。
尽管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但愚公始终坚持不懈。
最后,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感动,派来两位神仙帮助他挖掉了两座大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故事

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体系,其中包含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故事:1.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选择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培养孟子的成长,不惜多次搬家,最终选择了一个有利于孟子学习和成长的地方。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教育和环境的重视。
2.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险,坚定不移地要移开挡在家前的大山。
虽然这个过程十分艰辛,但是愚公始终坚信只要持之以恒,最终一定能够成功。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毅力和坚持的推崇。
3.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讲述了精卫因为痛失亲人和家园,化身为鸟,不断填海复仇。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爱家国、重亲情的情感认同。
4.画龙点睛:这个故事讲述了梁代张僧繇画龙不点睛,直到有天突然点睛,龙飞上天。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画龙点睛的寓意,即做事要抓住关键,才能成功。
5.卧冰求鲤:这个故事讲述了晋代王祥在冬天用身体融化冰河,以获取鲤鱼孝敬母亲。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
6.岳母刺字:这个故事讲述了岳飞的母亲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以激励他忠诚报国。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忠诚和爱国的价值观的认同。
7.孔子韦编三绝: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读书用绳子将竹简串联起来,非常珍惜书籍。
他曾经说:“韦编三绝,圣人七世而修。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学习和知识的重视。
8.仓颉造字:这个故事讲述了古代传说中仓颉创造汉字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文字和文化的重视。
9.七夕鹊桥相会:这个故事源自于中国民间传说,讲述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在喜鹊搭成的桥上相会。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爱情和家庭的重视。
10.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姜女为寻找丈夫范杞梁而来到长城,伤心哭泣,终使长城崩塌,找到了被埋在长城中的丈夫的事迹。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忠贞爱情和家庭观念的重视。
励志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大全-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励志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大全|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历史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史学思想与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励志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励志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大全篇一:居安思危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能够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
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
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
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
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大意。
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
”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励志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大全篇二:熟能生巧北宋时候有一个叫陈尧咨的人,非常善于射箭,当时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百发百中的射箭手,所以大家都对他很敬佩。
陈尧咨受到大家称赞之后,觉得自己的本领已是天下无双,便骄傲自满起来。
一天,陈尧咨又在靶场表演他那百步穿杨的绝技。
一箭射出,把又细又软的柳枝条射断了。
观众们看得大声喝彩,并要求他再来一次。
这时有个卖油的老头正从那里经过,看了后,却笑着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手法熟练些罢了!”陈尧咨听了,不禁大怒,喝道:“你这老头有什么本领,竟敢藐(miǎo)视我”老头回答:“我哪里敢藐视你,我只是从几十年的斟(zhēn)油经验中,知道做熟了的事情,便会找出窍门来的道理。
”说着,便从他的油担上取下一个葫芦,葫芦口上放一枚方孔铜钱,然后打了一勺油,高举油勺往葫芦里倒,倒下的油直得像一条线似的穿过钱孔进入葫芦中。
油倒完了,把铜钱拿起来给大家看,钱孔周围竟没有一丝油渍(zì),大家看了都赞叹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
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
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
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
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
”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
”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
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
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
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
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
”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
”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
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中国传统小故事2:铁杵磨针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中国传统小故事3: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中国传统小故事4:毛遂自荐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
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中国传统小故事30篇(一)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
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
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
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
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
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
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
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
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
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
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
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
秦军撤退了。
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
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中国传统小故事5:水滴石穿从前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钱阳担任县令。
当时,社会上还存友军卒凌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风气。
张乖崖想找个机会严惩这种行为。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见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从府库中溜出来。
张乖崖喊住小吏,发现他鬓旁头巾上藏着一枚钱。
经过追问盘查,小吏搪塞不过,承认是从府库中偷来的。
张乖崖将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
小吏不服,怒气冲冲地说:“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你就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难道还能杀我!”。
张乖崖见小吏敢这样顶撞他,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判决完毕,张乖崖把笔一扔,手提宝剑,亲自斩了小吏。
中国传统小故事6:杞人忧天从前有个小国家叫杞。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胡思乱想,疑神疑鬼。
他一会儿担心天会崩塌下来,砸扁了脑袋;一会儿担心地会陷落下去,埋住了全身。
他越想越害怕,整天忧心忡(chōng)忡,白天吃不下饭,夜里不敢睡觉。
这件事慢慢地传开了。
有个热心人看到他那副忧愁烦闷的样子,担心他把身体弄坏了,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股积聚的气体,上下四方到处都有。
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触。
你整天在气体里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心它会掉下来呢?”这个杞国人半信半疑地问:“如果天真是一股积聚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就要掉下来了吗?”“不会,不会!”那个人回答,“太阳、月亮、星星也不过是气体中会发光的物质。
就是掉下来,也不会伤人的。
你尽管放心。
”杞国人又问:“那么地要是塌下去怎么办呢?”热心人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
东南西北到处都有这样的土块。
你东走西跑,蹦蹦跳跳,成天在地上活动,根本不必担心它会塌陷下去。
”杞国人听了,心里好像放下了千斤重担,脸上露出了笑容。
那个热心人,因为解除了杞国人的忧愁,也十分高兴。
中国传统小故事7:亡羊补牢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中国传统小故事8: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
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中国传统小故事9: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