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励志小故事三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
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2、子路负米子路家境贫困时,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饭菜,而从百里之外把米背给父母。
后遂用“负米、负米百里”等表示奉养父母或为奉养父母在外谋求禄米。
3、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4、林则徐禁烟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应对这一切,十分焦急。
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
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则徐的推荐,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
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
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
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
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5、黄香温席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
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
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
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他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三次搬家。
第一次搬到市场附近,孟子学会了模仿商人的叫卖声;第二次搬到坟地附近,孟子学会了哭丧;第三次搬到学校附近,孟子学会了读书和礼仪。
最后,孟子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儒家学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要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
2. 破釜沉舟公元前208年,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率领楚军攻打秦国。
在渡过漳水后,项羽下令破釜沉舟,表示决心与秦军决一死战。
最后,楚军大败秦军,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决心和勇气去面对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3. 精卫填海相传古代有一只名叫精卫的小鸟,它的母亲被东海淹死。
为了报仇,精卫决定用嘴里衔来的石头和树枝填平东海。
尽管这个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但精卫始终坚持不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4.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
越国战败,国王勾践被俘。
为了报仇雪恨,勾践白天在吴国做奴隶,晚上则躺在薪火上,尝一口胆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仇恨。
经过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强大起来,打败了吴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5. 愚公移山相传古代有一个老人,他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
为了能够方便出行,愚公决定挖掉这两座大山。
尽管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但愚公始终坚持不懈。
最后,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感动,派来两位神仙帮助他挖掉了两座大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中国传统文化励志小故事三则

中国传统文化励志小故事三则1、崔铉胸怀大志,前程万里“人无志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
唐朝大诗人李白从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济民救世的志向,此后,他一直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奋进。
十九岁时,李白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抱着这种自信与进取心,他应诏来到长安,名动一时。
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做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
性格孤傲的李白无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弃官而去,从此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
但是,李白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名。
比李白稍晚些的崔铉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
崔铉是大臣崔元略的儿子。
有一次,他跟随父亲去拜访当时的宰相韩滉,韩滉见他聪明伶俐的样子,非常喜欢。
崔铉的父亲说:“这个孩子近来作诗的能力有很大进步。
”韩滉一听,有心考考他,就随手指着架上的一只鹰,让崔铉即兴赋一首诗。
崔铉接过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诗:“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
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韩滉读后,连连称奇,称赞道:“好诗!好诗!这孩子将来前程万里,不可限量啊!”崔铉长大后果然很有作为。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崔铉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随后开始仕途生涯。
唐代宗很欣赏他的才能与品德,说他是“真贵人”。
崔铉先后担任过中书侍郎、河东节度使、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等要职。
【故事启迪】纵观古今,确实是“人无志不立”。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卧薪尝胆,二十年如一日,终于打败了吴国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
秦朝末年,农民领袖陈涉一句“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穿越几千年的时空,至今仍是许多年轻人立志奋发的座右铭。
年纪轻轻的唐朝诗人杜甫在学习“四书五经”时,就立志要“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至临终,他仍惦记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中国经典励志故事

中国经典励志故事的故事能给人带来正能量的,我国自古就有很多励志的事例,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中国经典,欢迎大家阅读!1、愚公移山古时候有个老人,人们都叫他愚公。
他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王屋山,一座叫太行山。
这两座山挡住了出门的路,于是愚公决心把这两座山搬走,他带着他的儿子开始挖山。
有个叫智叟的老头说:“你们这样做实在太愚蠢了,山这么大这么高,就凭你们几个人根本不可能把它挖掉。
”愚公就说:“我们父子是挖不完,但我死后还有子子孙孙。
这两座山虽然高,却不会再长。
我每天挖一点,总有一天会把它挖掉。
”就这样,愚公每天坚持挖山。
后来,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天,上天派来两个山神,把这两座山给搬走了。
【故事启迪】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
要想学有所获,就必须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学习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需要坚持,需要有坚强的毅力。
西晋文学家左思整整花了四年的时间,才完成他的著作《三都斌》;张海迪花了49年的时间完成了200万字的著作。
其坚强的毅力和敢于吃苦的精神堪为典范。
俗语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事实告诉人们,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取得的,都是持之以恒、从一点一滴做起、日积月累的结果。
2、女娃精卫填海夏朝以前,国家还没有正式形成,那时的帝王远不如后来的帝王那样富有,享有许多特权,帝王的子女身份也并不尊贵,和普通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传说,炎帝有个女儿,叫女娃,性格开朗活泼,而且喜欢打抱不平。
炎帝很喜欢她,经常带她到东海去游泳。
有一天,女娃出去找别的小孩子玩,在路上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小孩子都累得趴下了,大孩子还不肯罢休。
女娃走过去,指着大孩子的脑门怒斥道:“你这个人也太不知道羞耻了,在这里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要是有力气,你就去打虎打熊,那样人们才会说你是英雄。
”大孩子见女娃是个小姑娘,而且生得娇小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
他从小孩的背上跳下来,直到女娃面前说:“我是东海龙王的太子,你是什么人?竟敢来管我!”女娃说:“龙王的太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炎帝的女儿呢!”龙太子听了非常生气地说:“先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说着动手就打。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小故事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小故事一、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沉淀的精髓,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伦理、道德、艺术等方面的内涵。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淡漠。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小故事,来传递文化的价值观,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尊重。
二、小故事一:孔子与“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至圣先师”。
他主张“仁爱”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
有一次,孔子看到一个小孩在哭,他走过去问:“孩子,你为什么哭?”小孩回答:“我找不到我的妈妈了。
”孔子说:“别哭,孩子,我帮你找到妈妈。
”于是,孔子带着小孩四处寻找,最终找到了小孩的妈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爱之心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纽带,也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三、小故事二:孟子与“义”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亚圣”。
他主张“义”为最高道德准则,认为人们应该秉持正义、道义之心行事。
有一次,孟子看到一个商人在市场上卖假货,欺骗消费者。
孟子非常生气,他走过去对商人说:“你卖假货欺骗消费者,这是不义之举。
你应该为你的行为负责。
”商人听了孟子的话,感到非常惭愧,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承诺不再卖假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秉持正义之心,遵守道德规范,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四、小故事三:庄子与“道”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道家之祖”。
他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有一次,庄子与朋友们在湖边垂钓。
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
大家都纷纷找地方避雨,只有庄子依然坐在湖边垂钓。
朋友们非常不解地问:“下这么大的雨,你不怕被淋湿吗?”庄子回答:“我在钓鱼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自然的韵律和美感,所以我不在乎被淋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之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故事1、【程门立雪】讲的是尊师重教的故事。
北宋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
杨时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直到程颐一觉醒来。
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2、【铁杵磨成针】讲的是勤学的故事。
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
”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3、【子路借米】说的是尊老爱幼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4、【七岁之师】说的是谦虚礼貌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在古老而庄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励志的小故事,这些故事诠释了智慧、勇气、毅力和奉献精神。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可以汲取力量,激励自己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信念,追求卓越。
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故事一:《曹操刮骨疗毒》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医治疾病方面也有着非凡的见解。
曹操染上了致命的寒毒,医生无法为他治疗。
于是,曹操决定亲自采用非常严酷的方法——“刮骨疗毒”。
他请来医生,在没有任何麻药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了将自己的背骨刮去寒毒的治疗。
经过七天七夜的痛苦治疗,曹操奇迹般地康复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需要勇气、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曹操的坚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领导者的身份,在面对重大挑战时,他选择迎难而上,并最终战胜了逆境。
这个故事也教导我们,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坚信自己,不畏艰难,以勇气和决心战胜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故事二:《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一部具有深刻人生哲理的故事。
故事中,白蛇化为人形,名叫白素贞,为了救济民众所受的苦难,她化名为白娘子,行善事。
但她与人类相爱的故事遭到了道士许仙的忌妒和阻挠。
最终,白娘子用自己的伟大力量击败了恶势力,拯救了丈夫和民间,展示了仁爱和正义的力量。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面对多少困难,只要我们持有真善美的信念和坚定的行动,就能够超越自己,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白蛇通过自己的善行和不屈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仁爱和正义的重要性,同时也呼吁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这些美好价值观。
故事三:《文天祥辞家告书》文天祥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曾写下许多优秀的作品,对抗元朝的统治,为民众争取自由和尊严。
在被迫离开家乡的时候,文天祥写下了著名的《辞家告书》。
这封信以坚定的声音呼唤着抗争精神和道义高尚,并且坚信最终正义会得到伸张。
国学励志故事三则

国学励志故事三则国学经典启蒙读物是我国传统的启发童蒙学问的书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国学经典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国学故事1:编蒲抄书西汉时期的路温舒,他少年时非常热爱学习,可家里十分贫穷,没钱去读书,只好以替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来到一池塘边,看见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灵机一动,采了一大捆蒲草背回家,晒好压平之后,切成与竹简同样的长短,编连起来。
然后他向人家借书,抄写在这些蒲草上,做成一册一册的书。
从此,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边放羊一边读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
后来,路温舒靠自学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著名的法律专家。
【智慧小语】: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伟人志士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学不辍,终于学有所成。
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
”一个人想要追求知识和美德,想要有所作为,就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努力坚持、辛勤付出。
国学2:孔子学琴从前,孔子跟从师襄子学琴。
师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后,孔子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
过了十天,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弹得很不错,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虽学会了曲谱,可还没有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技巧。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品味出这首曲子的神韵。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领会了这首曲子的神韵,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一个人,尚未深入他的内心世界。
”又过了很多天,孔子庄重地向远处眺望,说:“我现在知道作曲者是什么人了。
这人长得黑,身材魁梧,胸怀大志,要统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
”师襄子听后,立即离席行礼,说:“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智慧小语】: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
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以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
而且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励志小故事三则
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遗忘与不屑。
今天在这分享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励志小故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1、崔铉胸怀大志,前程万里“人无志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
唐朝大诗人李白从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济民救世的志向,此后,他一直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奋进。
十九岁时,李白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抱着这种自信与进取心,他应诏来到长安,名动一时。
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做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
性格孤傲的李白无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弃官而去,从此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
但是,李白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名。
比李白稍晚些的崔铉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
崔铉是大臣崔元略的儿子。
有一次,他跟随父亲去拜访当时的宰相韩滉,韩滉见他聪明伶俐
的样子,非常喜欢。
崔铉的父亲说:“这个孩子近来作诗的能力有很大进步。
韩滉一听,有心考考他,就随手指着架上的一只鹰,让崔铉即兴赋一首诗。
崔铉接过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诗:“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
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崔铉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随后开始仕途生涯。
唐代宗很欣赏他的才能与品德,说他是“真贵人。
崔铉先后担任过中书侍郎、河东节度使、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等要职。
【故事启迪】纵观古今,确实是“人无志不立。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卧薪尝胆,二十年如一日,终于打败了吴国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
秦朝末年,农民领袖陈涉一句“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穿越几千年的时空,至今仍是许多年轻人立志奋发的座右铭。
年纪轻轻的唐朝诗人杜甫在学习“四书五经时,就立志要“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至临终,他仍惦记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报国之心,永远那么执著。
因此,立志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青少年中有许多人也是胸怀大志,虽然现在壮志未酬,但不等于身陷逆境就泯灭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反而因此拥有了充足的时间来筹备力量和智慧。
那么,从现在开始,为实现你的远大理想努力奋斗吧!2、梓庆鬼斧神工【传统故事】春秋时,有一个叫梓庆的木匠,他技艺高超,制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
这天,他雕琢了一把木头锯子。
这把锯子造型美观,上面的花纹纤巧,从没有一把锯子这么美。
每一个见过这把锯子的人无不叹为观止。
大家都不相信是梓庆做的,都认为只有鬼神才能做出这种极品。
鲁国国君听说后,也跑来欣赏。
他很惊奇,也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于是问梓庆:“你是不是会法术?这把锯子是不是用法术做成的? 梓庆笑了笑,说:“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怎么会懂法术呢?
梓庆回答说:“做这把锯子之前,我先养神静气。
斋戒三天,以获得内心平静。
在这三天,我使自己摒弃掉对荣华富贵的渴求;然后再斋戒五天,使自己去掉杂念,忘掉技巧;接着再斋戒七天,这时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已经能做到‘不以物喜’。
我的眼中已没有朝廷和家庭,外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影响到我的
技艺了。
斋戒过后,我会去森林中寻找制作锯子的原料。
我仔细观察各种树木,以选择与锯子外形最匹配的。
而这时锯子的样子已经成竹在胸了。
只要选好木料,锯子也差不多完成了,只需要加工就可以了。
做任何木器,我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我想这大概就是制作出来的木器好像神工鬼斧制作一样的原因吧,以一颗纯真的心,加上木料的自然天性,制作出精巧的木器也就不奇怪了。
国君听完,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何为“鬼斧神工。
【人生感悟】这个故事源于《庄子》,旨在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精神专注,摒除杂念,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成功。
故事中的梓庆已达到这种境界,他依次淡忘富贵、美名、自我,所以才能够做到心灵与自然的契合,制作出好像出自鬼神的锯子。
保持内心清净,不受世俗的干扰,集中精神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这种境界也是为人处事之最高境界,值得我们穷其一生去努力追求。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陈胜是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的一个农民。
一天,大家坐在田埂上休息,陈胜低着头,不言不语,同伴们就问他是不是不舒服。
他忽然抬起头,说:“将来咱们要是富贵了,可千万不能忘了穷哥
们儿啊!
他同另一个农民吴广因为身高体壮,被派为领队的头目,奉命开往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附近),并限期到达。
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押着同行,恰逢连日大雨,道路难行,走了好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
陈胜和吴广暗中商量:“看来我们不可能如期赶到渔阳了,与其因为误期而死,还不如干脆不去了,就在这里起义,大不了也是一个死。
原来,按当时军法,逾期不到防地者,一概处死。
两人商量定了,就趁着军官喝醉时把他们杀了。
随即召集大家起义反秦。
陈胜、吴广发出命令,定国号为“张楚,并下令大家各袒右臂作为标记。
他们首先占领大泽乡,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后纷纷响应。
陈胜、吴广编练部队,整肃军容,而后攻下附近各县,收集兵力,继续扩展,接着攻下陈县(今河南淮阳县)。
这时陈胜的部队已拥有战国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
于是他们就以陈县为根据地,拥立陈胜为“张楚王。
这个风声一传开,各地饱受秦朝欺压的人民纷纷响应,他们杀掉当地的官吏,举起了义旗,反秦风暴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故事启迪】陈胜虽然出身贫寒,但志向高远。
后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陈胜还被拥立为“张楚王。
可见,贫穷并不可怕,贫而无志才是最可怕的。
“苟富贵,勿相忘是陈胜与穷苦出身的同伴们的约定。
后来,陈胜果然富贵了,但是,当以前跟他一块干活的有些同伴来找他时,陈胜并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这便为日后起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逆境中沉沦。
年轻人只有有从坎坷和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自己不断的成长,通过历练,矫正自己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努力学习文化技术,掌握一技之长,仍然会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