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故事(1)
中华传统故事精选5篇

中华传统故事精选5篇中华文化传承5000年,从未间断,具有深远影响。
在这其中,涌现出了大量描述中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
它们是我国5000年历史的结晶,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其中蕴含着前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传统美德等。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中华传统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中华传统故事1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
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中华传统故事2亡羊补牢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中国经典传统文化故事_历史故事

中国经典传统文化故事历史故事对于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历史故事的选择,必须遵循真实性、针对性、生动性和探究性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明理启智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经典传统文化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经典传统文化故事篇一:陆羽痴迷写《茶经》陆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人称“茶圣”。
相传他曾经为了写《茶经》而到四川三峡一带考察。
一路上,他遇到山就上山采茶,遇到河就到河边品尝水的滋味,然后分别记下这些茶叶和水质的特点和区别。
他回家时,行李中的全是一路记载的笔记和收集的资料。
后来,陆羽从南京来到浙江,在山间隐居,专心写书。
这期间,他经常到山上四处寻找、采摘茶叶或品尝山泉,每次都是天要黑了才回来。
不了解他的人都叫他“楚狂”。
正是对茶道的热爱加上勤奋好学,陆羽写出了我国茶叶史上的经典之作《茶经》。
古人说:“做任何事情,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陆羽之所以能成为“茶圣”,正是因为他对茶道的热爱和乐此不疲的态度。
服刑人员在知识的过程中,就需要有这种痴迷的钻研精神,它将成为你学习之路上精益求精、攻克难关的致胜法宝。
一旦你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中国经典传统文化故事篇二:诲人不倦孔子一生的绝大部分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称“孔门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于启发,他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
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
正是由于孔子学问高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后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
孔子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并且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这是他对待教育的一贯态度,令人钦佩。
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服刑人员也承担着教人的工作,有的在狱内传授文化知识,也有在车间从事工艺流程指导,还有的直接传授技术等,在传授或指导别人时,一定要耐心细致,认真负责,力求使每个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诀窍,这样才不愧为人师。
中国文化的故事

中国文化的故事历史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内容丰富,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文化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文化的故事篇一:不耻下问春秋时代的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仪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会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卫国国君就赐他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
”中国文化的故事篇二:不得要领西汉的时候,汉武帝一直想消灭边患匈奴。
他听说匈奴打败了月氏,月氏人家破人亡,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
因此他就想联络月氏共同进攻匈奴,但是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的地界,于是他就派郎官张骞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但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了,他被匈奴人软禁了十多年,不能离开匈奴。
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着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
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向西北逃走。
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
大宛国王听说汉朝非常强大,于是就对张骞很热情,并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
康居国又派人把他送到了月氏国。
但是此时的月氏国因为迁徙到了更偏远的地方,没有了匈奴的侵略,所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文化也是有层次的。
最外围的,是物质文化;居于中间的,是制度文化;处在中心的,是精神文化;那么有关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篇一:鲍叔牙谦让管仲春秋时期,有一对罕见的要好朋友,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
这两人后来都成了著名的政治家。
管仲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青年时,他的家境相当贫困。
他做过商人,这在当时贵族阶层看来是非常低贱的。
经商期间,管仲到过很多地方,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事情,见过很多世面,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一天,管仲在街上碰上了年龄相仿的鲍叔牙,两个人攀谈起来,结果越谈越投机,越谈越觉得志趣相近,两人就相约结为朋友。
管仲和鲍叔牙曾经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出的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利的时候,他却要多拿。
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
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里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的。
”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
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
鲍叔牙却替他解释说:“管仲家里有老,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
”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事的缺点,完全是爱惜管仲这个人才。
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鲍叔牙的大度,使他和管仲结成了生死之交,并成为千古美谈。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篇二:陈景润怪癖陈景润的病情已经不允许他的独特爱好再延续下去,他把全部家底交给惟一信赖的人——夫人由昆。
年轻时,陈景润经历过失学和失业的痛苦,很早就体会到钱的重要性。
在动荡年代,他朝不保夕,孤苦无援,担心失去工作,慢慢地,他养成了一种习惯: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维持最简单的生活,把剩下的所有收入存入银行,或换成硬通货。
陈景润的月工资,1962年以前是56元,1962年至1977年是89.5元,从1957年到1977年,他省吃俭用,每月生活费不超过20元。
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故事

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故事本文是关于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故事篇一:刘伯温巧救雕花匠有一天,刘伯温去观看皇上新建的宫殿,刚跨进宫殿的大门,一个人就跪在他面前,哭着喊“救命”。
刘伯温忙问事情的原委。
原来此人是名雕花匠,昨日他在大梁上修饰完浮花准备下来时,猛然看见皇上在豪华富丽的宫殿前手舞足蹈,狂笑不止。
雕花匠心想,皇帝一定是看到华丽的宫殿,一时得意忘形才这样轻狂的。
这时,雕花匠忽然止不住咳了一声,笑声随即便没了。
只见朱元璋红着脸,正瞅着自己,然后尴尬地离开了宫殿。
雕花匠事后一想,堂堂xx至尊,竟被我看到了轻狂之态,那我岂不是要没命了?所以,今日一见到刘伯温就跪在刘伯温面前,请他救自己性命。
刘伯温听完暗暗思忖:皇上是个从不轻易露出自己本性的人,所以别说是一个雕花匠,就是某个大臣看到皇上那个癫狂的样子,皇上也会毫无疑问地杀死他的。
刘伯温想了一下,便叫花匠起来俯过耳朵,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
过了几天,刘伯温装作不知道朱元璋已去过宫殿,启奏道:“臣听说皇上新殿已快落成,请皇上去游览审视一下吧!”朱元璋因恐泄了“天机”,不好说已去看过,只好跟刘伯温一起来到新殿。
两人在殿内转悠了半天,正要离去。
忽听得梁上有人咳嗽,朱元璋抬头望去,见是前几日那名雕花匠,顿时沉下脸来,就要问罪。
刘伯温见状大声喝问那雕花匠:“大胆刁民,为何见皇上来到不跪,还惊扰皇上!”那花匠好像没听见,继续干他的活,又咳嗽了一下。
刘伯温张开嗓子放声大喊,朱元璋在旁边震得早已捂上了耳朵。
那人经过惊天动地的喊叫似乎听见了,扭头朝两人望过来,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和嘴,摆手摇头。
“原来是个哑巴,还聋!”刘伯温说道。
朱元璋高兴地笑道:“聋得好!聋得好!”结果,雕花匠侥幸逃了一命。
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故事篇二:历史上扶不起的“阿斗”邓艾灭了蜀汉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
到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不论从人类社会初期的历史记忆来看,仍是在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后续过程中,故事都是历史传承的重要手段和门路,是普及历史知识的主要方式,历史则是故事取材的重要根源。
下边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篇一:一举成名战国期间,齐威王继承王位已有三年了,但是他成天喝酒作乐,不理朝政。
大臣淳(chún)于髡想了个激励齐威王的方法。
他说:“大王,臣听闻齐国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他成心停留一下,试一试地问:“大王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齐威王知道淳于髡在暗喻自己,忍不住大笑起来。
笑过一阵后,他才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举成名!”从那此后,齐威王就到各地去视察。
看到称职的医生,就赏赐奖赏;发现一个损坏生产的医生,就扔进油锅处死。
接着,他又严格整改军队,战胜了入侵的魏国军队。
齐威王“一举成名”,使各国君主都感觉震撼。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篇二:围魏救赵战国期间,魏惠王委任庞涓为大将,大力攻击赵国,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
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救围。
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
孙膑献计说:“魏国攻打赵国,必定把精锐队伍通通派出去了,而国内只留下些老弱病残。
我们不如扬言攻打大梁,魏军听闻后必定会撤下邯郸外面的兵力,回头救大梁,我们在半途侵袭魏兵,定可大获全胜。
”田忌用了孙膑的计谋。
庞涓听到齐国攻击大梁的信息后,立刻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大梁,谁知魏军在桂陵遇到齐军截击,被杀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赵国之围得解。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篇三:老马识途战国期间,齐桓公出兵攻打无终国。
齐军成功返回时,由于不熟习地形,走进了一个峡谷,迷失了方向。
智谋过人的齐国军师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好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精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也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
”齐桓公固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其他方法,就同意试一试。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故事一:愚公移山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住在山脚下。
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巨大的高山,一座叫北山,一座叫南山。
每天愚公都需要绕过这两座山才能离开家门。
由于山势险峻,路程非常远。
但愚公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就能移山。
终于,上天被他坚定的信念所打动,派来了两个仙人帮助他移山。
在愚公和仙人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时间,北山和南山终于被移走,愚公的家门前留下了一片平坦的大地。
故事二:孟母三迁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
据说,孟子小时候住在一个陋室里,周围的环境很不好。
为了给孟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迁居。
第一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市场的喧嚣,第二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墙上的鼓声,第三次迁居是为了远离邻居家的猪叫声。
孟子的母亲希望通过改善孟子的学习环境来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最终孟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故事三:韩非子的破釜沉舟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他在战国时期为齐国的宰相。
据说,在韩非子被秦国俘虏后,他下令将船上的锅全部铲掉,并烧毁了船只。
他的目的是告诉敌人,自己已经不再有后路可退,必将全力以赴,争取胜利。
这种坚决的态度和决心使得敌人望风而逃,最终韩非子成功逃脱,并在后来为齐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事四:琴棋书画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被称为四艺,是文人士大夫必修的学科。
这四项技艺代表了高雅的文化修养和人才素质。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们都会精通其中的一项或多项。
他们通过研习琴棋书画,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还可以在琴棋书画的交流中增进友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故事五: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之一。
这篇文章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写楼上楼下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范仲淹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仿佛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激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故事六: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传统文化经典故事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学过很多典故吧,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典故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统文化经典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传统故事】商王武丁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君,即位初期,他就雄心勃勃地想复兴商朝。
为此,他向天下招贤纳士。
有一次,武丁听说有个叫傅说的奴隶非常有才能,便想任用他,但又怕大臣们因为傅说出身卑贱而反对,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天上朝时,他对大臣们说:“先王昨夜托梦给我,说将派遣重臣来辅佐国事。
”说完,就让画师按照他的描述,画了一张重臣的像,并派人按此画去找来傅说。
大臣们见傅说是先王在梦中推荐的大贤人,就不敢反对了。
武丁在傅说的辅助下,励精图治,仅用三年时间就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武丁中兴”。
【人生感悟】一位贤明的君主如果要使他所管理的国家强盛起来,就必须做到知人善任,励精图治,勤勉执政。
商武王之所以能开创“武丁中兴”的盛世局面,也正是因为他的贤明治国和知人善任。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虽然不是一国之君,但可以引申武丁的行事作风,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做到勤奋自勉,知人善任,定可成就一番事业。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2【传统故事】春秋时,有一个叫梓庆的木匠,他技艺高超,制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
这天,他雕琢了一把木头锯子。
这把锯子造型美观,上面的花纹纤巧,从没有一把锯子这么美。
每一个见过这把锯子的人无不叹为观止。
大家都不相信是梓庆做的,都认为只有鬼神才能做出这种极品。
鲁国国君听说后,也跑来欣赏。
他很惊奇,也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于是问梓庆:“你是不是会法术?这把锯子是不是用法术做成的?”梓庆笑了笑,说:“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怎么会懂法术呢?”鲁国国君不相信他的话,接着又问:“那好,你告诉我他的制作过程。
”梓庆回答说:“做这把锯子之前,我先养神静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融让梨孔融是汉代着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的兄弟很多,他在家排行第六。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一篮特别鲜美的梨子放在桌子上,一家人围着桌子坐下,准备吃梨。
爸爸对孔融说:“孩子,你给大家分分梨吧!”四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先拿起了一个又大又圆的梨,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然后双手捧着送到了爸爸面前;又拿起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妈妈面前递给妈妈,接着,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出来送到哥哥们的手中。
最后,孔融拣起了最小的一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的!”曾参教子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他很有学问,而且非常讲信用,总是说到做到,也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子曾申。
一天,曾参妻子要上街办事情,曾申很想和妈妈一起去,就缠着妈妈非要跟着去。
曾申的妈妈这次出门要办许多事情,又想早点回来,就对曾申说:“乖儿子,听话,好好在家玩。
妈妈上街回来,杀了那头猪给你吃。
”孩子很久没有吃到肉了,听妈妈说要杀猪给自己吃,破涕为笑说:“妈妈,你去吧!我在家里玩,等你回来杀猪。
”妈妈走后,孩子跑到后院书房,摇着曾参的胳膊说:“爸爸,有肉吃啦!”曾参放下书,奇怪地问:“哪来的肉?”小儿子乐哈哈地回答道:“妈妈说,她上街回来就把家里的猪杀了,我们不就有肉吃了么?”小儿子说着,仰着小脸,天真地问:“爸爸,这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走,咱们磨刀去,你妈妈回来,正好杀猪。
”小儿子高兴地跳起来。
曾参的妻子从集市回来,远远就听见猪的叫声,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赶紧跑进院子。
只见丈夫满头大汗地捆着猪,儿子拿一把雪亮的刀子等在一边。
她慌忙上前,拦住曾参说:“这头猪这么小,还没喂肥,怎么能杀呢?”曾参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不解地问:“你不是亲口对儿子说,要杀猪给他吃么?”妻子笑着说:“你怎么和孩子一样见识,说杀猪就杀猪。
我当时被儿子缠得没办法,哄他的呀!何必当真?”“你怎么能哄骗孩子呢?”曾参收起了笑容,严肃地对妻子说:“孩子小,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都有影响。
你今天骗了他,他以后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去哄骗别人。
再说,你在孩子面前说了假话,他很难再相信你的,以后还怎么对他进行教育?”妻子听曾参说的话很有道理,也只能答应杀猪了。
鲁班学艺鲁家湾有个鲁木匠,鲁木匠有个儿子叫鲁班。
鲁班从小爱学习,爸爸做了个大柜子,他就照着做了个小柜子,爸爸做了条大板凳,他就照着做了条小板凳。
鲁班十岁时,就能做什么象什么了,爸爸欢喜,妈妈欢喜,邻居见了都夸奖。
有个邻居劝他爸爸说:“鲁班这孩子心灵手巧,你就让他学点手艺,跟你做个帮手吧!”他爸爸说:“我的手笨,跟着我能学出什么好手艺来!我叫他跟那手艺强的人学去!”鲁班十二岁了,有一天,爸爸牵出一匹马,拿出一包银子,对鲁班说:“孩子,你爹苦了一辈子,积了这点钱。
你就用它做路费,骑上快马,到终南山去找出名的木匠祖师学手艺吧!”鲁班背好包袱,骑上快马,一连跑了九十九天,翻过了九十九座大山,渡过了九十九条大河。
一天,来到了终南山。
他爬上山顶,看见三间草屋,推门进去,看到满地是锔子、斧头;再一看,床上睡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呼噜响得象打雷。
鲁班想:这人一定是木匠祖师了。
鲁班把工具收拾得整整齐齐,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坐在一边等着。
等呀等,一直等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老爷爷才坐了起来。
鲁班连忙走上前去,跪在地上说:“我叫鲁班,到这里来求老师傅收我做个徒弟。
”老爷爷听了,呵呵地笑了起来,问鲁班:“你学手艺是为了什么呀?”鲁班回答说:“学好手艺,给大伙修桥造房子。
”老爷爷点点头,说:“好,我就收下你这个徒弟。
你先把钝了的斧头、刨子、凿子磨快。
”鲁班挽起袖子,磨了起来。
白天磨,晚上磨,一连磨了七天七夜,才磨完了。
师傅说:“你再去把门前那棵大树锯倒。
”鲁班到门前一看,那棵大树真粗,两个人都抱不过来,树梢都快顶天了。
他坐在树下锯了起来,一连锯了十二天十二夜,大树才倒了。
师傅又吩咐:“你把那棵大树,砍成一根屋梁,要砍得又光又圆。
”鲁班拿起斧头,一连砍了十二天十二夜,才砍成了一根又光又圆的屋梁。
这时,师傅又说了:“你要在大梁上凿两千四百个眼子,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三角的,六百个扁的。
”鲁班凿得木花乱飞,一连凿了十二天十二夜,凿成了两千四百个眼子。
师傅看了,笑眯眯地说:“好孩子,什么也难不倒你,你做得很好啊!我一定把自己会的都教给你。
”说完,就领鲁班到西间屋里。
一进这屋,鲁班只嫌眼睛不够用,原来屋里摆满了各种模型,各式各样的楼阁、桥塔、桌椅、箱柜,都做得特别精巧,鲁班一下子看呆了。
师傅说:“你把这些模型,一个个拆开来,再一个个装起来。
”说完就走出去了。
鲁班把那些模型拿在手里,翻过来覆过去地看,舍不得放下。
每天天刚亮,他进屋去,到夜晚满天星的时候还不见他出来。
他胳膊酸了,顾不得伸一伸;眼睛花了,顾不得闭一闭。
就这样,鲁班忘掉了白天和黑夜,也忘掉了冬天和夏天;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三年。
这时,鲁班把那些模型拆拆装装,不知有多少遍,都记得滚瓜烂熟了,不但用什么材料怎样制造,而且记住那些东西上的花草树木的样子。
鲁班的手艺学成了,老师傅为了试试他的本领,一把火把模型都烧了,要鲁班重新做起来。
鲁班想了想,一样样全都重新制了出来。
老师傅又提出许多新的式样,鲁班心里一琢磨,也都做出来了。
老师傅很满意,就说:“鲁班,你的手艺学好了,该下山了。
”鲁班还想再学些东西,也舍不得离开师傅,就说:“我的手艺还没学好,让我再学三年吧。
”老师傅笑了,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以后一边做一边学吧,在我这里已经学不到什么了。
”鲁班这才含着眼泪,拜别了师傅,下山了。
鲁班一生记住了师傅的话,修桥梁,造房子,给人们做了许多好事。
愚公移山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几万尺,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位老人,叫做愚公,年纪快九十了。
他家的住处正对着这两座大山。
他苦于大山阻隔,出入的道路十分迂曲艰难,就召集全家人商议说:“我想和你们一起,用尽一切力量去搬掉这险阻,开出一条大路,直通冀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面,你们说行吗?”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一个疑问,说:“就凭你这点力气,就是像魁父这样的小山包,恐怕都搬不掉,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挖出来的那些石头和泥土又往哪里扔呢?”家人七嘴八舌地说:“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
”于是,愚公就率领着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土块,再用簸箕和筐子把石土运到渤海的后面去。
就这样从冬到夏,他们才能往返一次。
愚公家搬山的事,惊动了邻居。
邻居家的一位寡妇,有个遗腹子,才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跑去帮忙。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头,人称智叟。
他以嘲笑的语气劝阻愚公说:“你怎么傻到这种地步呀!就凭你这把年纪,这点儿力气,要拔掉山上的一根树都不容易办到,又怎么能搬掉这么多的山石土块呢?”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看你太顽固了,简直不明事理,连那寡妇的小孩都不如!虽然我会死的,可是我还有儿子呢!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这样子子孙孙都不会断绝的呀!而这两座山再也不会增高了,还怕挖不平吗?”智叟听了,无言以对。
山神听到了愚公的这些话,担心他挖山不止,就去禀告了天帝。
天帝为愚公移山的诚意所感动,就派了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去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山放在朔东,一座山放到雍南。
从此以后,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面,再也没有大山挡路了。
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除夕那夜,鞭炮声响彻云霄,人们又唱又跳,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
但大家知道春节是怎样来的吗?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凶猛异常,每到除夕,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准备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银须飘逸。
乡亲们惊慌失措,一片匆忙逃跑的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会关心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须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气宇不凡。
她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上山避难。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怒视片刻,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讶。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互相问好。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