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合集下载

历史1 精耕细作

历史1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1)借用牛力耕田。

(2)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汉代发明犁壁,还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唐代出现曲辕犁;明清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

(3)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发明,使人们不断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的高产。

(4)自耕农经济: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是精耕细作发展的主要动力。

2形成条件(1)生产工具改进(铁犁牛耕)(2)技术进步(3)水利设施逐渐完善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

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

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3历史发展⒈春秋至秦汉特征:精耕细作开始表现:①春秋时期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②汉代赵过推行代田法,能防风抗旱;出现区田法,强化精耕细作技术。

③汉代农学著作《氾胜之书》反映了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全过程的规律④汉代发明了耧车⑤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制为主,有些地方实行休耕制,出现两年三熟制⒉魏晋南北朝特征:黄河流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日臻成熟表现:①北魏《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②江南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有较大进步⒊隋唐特征: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表现:①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②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⒋宋元特征: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表现:①北方旱地出现中耕农具耧锄②江南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经济中心南移③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⒌明清特征: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表现:①北方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发展多种形式一年两熟制②大量农作物新品种被培育出来③由国外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⑤出现《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等农学著作中国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精耕细作是哪个朝代的

精耕细作是哪个朝代的

精耕细作是哪个朝代的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哪个朝代吧!精耕细作是哪个朝代的⒈春秋至秦汉特征:精耕细作开始⒉魏晋南北朝特征:黄河流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日臻成熟⒊隋唐特征: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⒋宋元特征: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⒌明清特征: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扩展阅读:从梳理历史线索入手(如农业生产工具、水利设施、耕作方式),分析演变规律。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在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原始农业和农耕经济,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是农业生产工具由原始的耒耜到战国使用铁器、牛耕,再到唐代曲辕犁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二是灌溉工具和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三是农业耕作方式由大规模简单协作到个体小农经济的演进。

【走进历史感悟】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仅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至11—12亿亩。

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贫瘠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在垦殖和利用这些土地的过程中,既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

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提示:开发这些“边地”,一方面促进了边疆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团结。

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不利于今天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拓展: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知识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观后感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观后感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观后感篇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观后感嘿,朋友们!最近看了关于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我这心里啊,真可谓是五味杂陈!你说这传统农业,那可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以前我总觉得,不就是种种地嘛,能有多难?看了之后才发现,我简直是大错特错!这哪里是简单的种地,简直就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从那犁地播种,到浇水施肥,每一个环节都讲究得很。

就说那浇水吧,可不是一股脑儿地乱浇,还得看准时机,把握水量,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恰到好处”?我就在想啊,咱们老祖宗咋就这么聪明呢?他们没有那些高科技的玩意儿,却能靠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把这土地伺候得服服帖帖。

不过呢,我又觉得有点可惜。

你看现在,到处都是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传统的那些方法好像慢慢被遗忘了。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但我就想问了,进步就一定要抛弃传统吗?我觉得吧,传统农业里的那种精耕细作的精神,咱们可不能丢。

这就好比我们做人做事,得用心,得细致,不能马马虎虎,对吧?不然,啥事儿能做好呢?哎呀,说了这么多,我自己都有点晕乎了。

但总之,这传统农业真的让我感触良多,你们觉得呢?篇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观后感哇塞,看完关于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我这小心脏可是被狠狠震撼了一把!咱先不说别的,就说那农民伯伯们弯腰在田地里劳作的场景,我就忍不住想问,他们不累吗?也许累,但他们心里有盼头啊!看着那绿油油的庄稼一点点长大,那种满足感,可能咱们体会不到。

传统农业真的太不容易了!从选种开始,就得精挑细选,就跟选美似的。

然后播种、除草、防虫,每一步都像是在精心呵护一个宝贝。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不也是得一步一个脚印,精心打磨吗?但是啊,我又在想,这么辛苦的劳作,为啥收入还是不高呢?难道是因为传统农业的效率太低?可我又觉得,效率低不代表没价值啊!那些新鲜的蔬菜、饱满的谷物,可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果。

也许,我们应该在保留传统农业优点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

不过,这会不会让传统农业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呢?我觉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摘要传统农业是指利用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和方法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

其中,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精耕细作强调土地的精细管理,使得农作物能够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资源,提高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精耕细作的概念和原理,并探讨其在传统农业中的应用。

1. 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是一种对土壤和作物进行精细管理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强调土地的细致管理和作物的个别化需求,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精耕细作包括多种技术和方法,如合理施肥、精确浇水、间作轮作、病虫害防治等。

2. 精耕细作的原理精耕细作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精耕细作的基础,它能够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合理施肥需要考虑土壤的肥力状况、作物的养分需求和生长阶段,以及环境因素等。

通过科学施肥,可以避免养分的浪费和土壤污染,提高施肥效益。

2.2 精确浇水精确浇水是根据作物的水分需求进行灌溉,以保持土壤的适宜湿度。

通过科学的灌溉管理,可以避免土壤干旱或水浸,提高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2.3 间作轮作间作轮作是一种利用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通过轮换种植的方式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通过间作轮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减少连作障碍,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2.4 病虫害防治精耕细作还包括对病虫害的合理防治。

通过科学的农药使用和病虫害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病虫害,减少经济损失,保证作物的安全和质量。

3. 精耕细作在传统农业中的应用精耕细作在传统农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传统农业常常依靠人工劳动和自然条件来进行生产,而精耕细作能够提供科学和系统的管理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1 提高产量通过精耕细作的技术和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农作物的高产。

例如,合理施肥可以提供养分,精确浇水可以保持土壤湿度,间作轮作可以改善土壤肥力,病虫害防治可以减少损失,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ppt1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ppt1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6、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 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主,主要是因为( ) A、统治者的雄才大略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C、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D、中国“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
耧 犁
自给自足,生产积极;
在封建社会前期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天灾人祸,容易破产; 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扩大耕地面积 提高复种指数 (间作、套种、轮作复种) 2、提高土地的生产率
A、耕作方面 B、排灌方面 C、施肥方面
改革农具: 耧犁、曲辕犁 改进技术: 中耕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翻车(曹魏)、筒车(唐)
高转筒车(宋)、风力水车(明清)
3、选育良种 4、巧用农时
创造二十四节气
三、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 2、主要组织方式: 3、主要生产特点: 4、主要土地制度: 铁犁牛耕 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 精耕细作 封建土地私有制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 (4)地位 (5)评价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时间: 战国时期 (3)特点: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作者用生动 的笔墨勾画 出这个小村 庄男耕女织、 安适宁静的 生活图景。
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
耙田
翻 车 复 原 图
筒 车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摘要】精耕细作是一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农业文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并得到推广。

本文首先介绍了精耕细作的概念和特点,然后探讨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接着详细阐述了精耕细作的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并分析了它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在文章指出了精耕细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它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并强调了其在可持续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精耕细作的历史和实践经验,可以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农业起源、农业文明、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影响、重要性、未来发展、可持续农业。

1. 引言1.1 农业的起源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当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转变为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农业活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东地区,随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人类发现种植谷物、果树和蔬菜可以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驯化猎物以获得肉类和其他动物产品。

农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逐渐实现了农田的规模化经营、粮食的提高产量和品质,从而大大提升了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的形成和贸易的繁荣,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农业的起源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开启了农耕文明的篇章。

通过对土地的耕作和动植物的驯化,人类逐渐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主。

农业的起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农业文明的发展农业文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人类逐渐实现了社会分工和城市化,形成了农业文明。

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探索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和发展。

农业文明的发展首先要归功于农业的起源,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也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活动。

随着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和耕种技术的不断改进,农业生产逐渐取代了原始的采集和狩猎方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编辑课件
1
精耕细作: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 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 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
1、形成条件: (1)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特点: (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自给自足。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编辑课件
11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耕地面积扩大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提高土地生产率 (1)耕作方面: (2)排灌方面: (3)施肥方面: 4、选育良种 5、科学掌握农时
三、影响
编辑课件
12
编辑课件
3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形成条件: 2、特点: 3、评价: (1)利: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
积极性;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 社会经济的发展。 (2)弊:力量薄弱,生产规模小;成为 中国封建社会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 因。
编辑课件
4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耕地面积扩大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提高土地生产率 (1)耕作方面:
编辑课件
5
犁评
犁铲
犁箭
唐朝的曲辕犁——中国的耕犁技术相当完善
编辑课件
6
机架牵引
种子箱
排种管
输种管
开沟器 耧车: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耕地面积扩大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提高土地生产率 (1)耕作方面: (2)排灌方面:
编辑课件
8
灌溉工具
曹魏的翻车
曹魏的翻车
唐朝的筒车
宋朝的高转筒车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结合[历史纵横]我国北方的半坡氏族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南方的河姆渡氏族最早栽培水稻。

〗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促进这一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反映出农业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原始社会,原因: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特点: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我国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分别是这一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

四五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原始共产主义逐步被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生活所取代,私有制、贫富和贵贱分化、阶级和国家随之产生。

我国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就反映了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的社会面貌。

2.奴隶社会──井田制〔1〕井田制的基本特点:一、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所有权〕。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二、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使用权〕三、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引导学生参看甲骨文的“田〞字〕。

〔2〕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
一、选择题
1.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面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
A.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这首诗能够反映自然经济状态下()
①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②乡村民风的古朴醇厚③重视农业的观念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2)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养牛成本较高。根源: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特点是()
A.广种薄收B.少种多收
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
6.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道,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历史传统的差异B.生产方式的差异
C.生活习俗的差异D.宗教信仰的差异
7.《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这是对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精彩描写
B.表明封建统治者无情地剥夺农民的劳动果实
C.说明地主对农民无情的盘剥
D.体现当时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发展
5.右图是汉代代田法模型。“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
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
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B.落后性C.脆弱性D.分散性
4.观察下图所反映出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推广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
1.C2.A3.C4.B5.D6.B7.C8.B
9.(1)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
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8.《耕织图·耕图》是南宋作品,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
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它也真实地反映出清代生产方式。从
该作品中可以看出清代()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