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狐狸和乌鸦》第二时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这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
讲乌鸦叼到了一块肉,停在大树上。
狐狸见了口水直流,他对乌鸦讲了三次奉承话:假惺惺地笑着问候,假装关心小乌鸦,假意夸乌鸦的羽毛真漂亮、嗓子真好。
最后骗到了乌鸦口中的肉。
教育学生懂得爱听奉承话就容易上当受骗。
二、教学目标1.理解文内容、知道寓意:喜欢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2.学会12个生字和多音字“差”,能据词定音;理解“东西、亲爱、不作声、羽毛、嗓子、得意”等词语的意思;会写“高兴、漂亮”等词语的近义词;会给较简单的句子加上逗号、句号、问号、叹号。
3.能有感情地朗读文。
三、前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挂图、投影仪、幻灯片。
四、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内容,知道寓意:喜欢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2.能有感情地朗读]文。
3.理解“直流口水、不作声、亲爱、得意”等词语;知道叹号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
(1)复习上节内容。
(2)准备题。
①()把()找来的一块肉给骗走了。
②是用什么方法骗走的,认为对的打“√”:A.狐狸向乌鸦借肉,说以后再还给乌鸦。
()B.狐狸故意对乌鸦说好话。
().狐狸说肉有毒,吃了会生病的。
()2.尝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出示第一次尝试练习题。
①第二段中的“东西”指什么?②乌鸦为什么事情而高兴?为什么高兴?③第三段中“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④谁能把狐狸很馋的样子说一说。
(2)汇报第一次尝试练习情况。
①第二段中的“东西”是指什么?②乌鸦为什么事情而高兴?(板书:肉)为什么这么高兴?(A、找到一块肉可以给孩子吃;B.找到肉、并且叼回来很不容易,说明它有本领……)③第三段中的“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④狐狸看见乌鸦嘴里的肉怎么样了?(出示幻灯片)用书上的一个词怎么说?“口水直流”的“直”在词语解释中有三种意思(出示小黑板):(1)不弯,跟“曲”相反;(2)不住地、一个劲儿地;(3)挺直。
这里该选哪一种?狐狸一个劲地流口水说明了什么?谁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意思?(板书:馋)谁能看图把狐狸很馋的样子说一说。
《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一等奖1、《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材分析《狐狸和乌鸦》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讲的是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叼着的一片肉。
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狐狸骗肉的过程,形象地告诉我们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课文共八个自然段。
前三段讲狐狸和乌鸦是邻居,乌鸦为孩子们找到一片肉,狐狸看见了想吃乌鸦叼着的那片肉。
第四至八段讲狐狸是怎样用花言巧语骗到那片肉的经过,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依据大纲要求,在教学中应用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开展小组讨论,使学生能通过课文中的对话,对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认识狐狸奸诈与狡猾。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培养。
本课重点加强对学生有语气、分角色读书培养。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解课文,从而进入角色会读书。
三、教学难点:通过狐狸说的话与乌鸦的行为,分析它们的心理活动,从而理解乌鸦上当的原因。
四、教具准备:课件、头饰五、教学过程:(一)激发动机,引起需求。
1.板书课题-------狐狸和乌鸦,你了解它们吗?说一说,你还想知道什么?(通过这样的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在充分质疑的基础上,自读全文。
3.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生生互动,给予解疑。
4.再读全文,教师梳疑,归纳出难点问题:乌鸦已经知道狐狸是骗人的为什么最后还是上当?(此环节是先让学生质颖,在初次质疑的基础上,生生间开始解疑。
对于学生能解答出的疑问老师没必要再讲。
所以让学生通过第2次读全文,找出学生的难点,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学习。
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需求,学习兴趣应该比较高涨。
(二)发展迁移,创新应用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狐狸和乌鸦 第2课时教学设计

狐狸和乌鸦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言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言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预习设计和爸爸妈妈分角色朗读狐狸和乌鸦的对话,可以演一演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一、导入(5分)1、读词语狐狸直流口水眼珠一转赔着笑脸摇摇尾巴乌鸦叼着一片肉没有回答非常得意唱了起来刚一开口2、用上其中的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二、精读课文第二到五自然段(21分)学习单1找出狐狸和乌鸦的对话。
狐狸的话用横线,乌鸦的话用浪线汇报交流(1)出示句子一:他眼珠一转,对乌鸦说:“亲爱的乌鸦,您好吗?”指名读。
通过“亲爱的”一词猜测狐狸的想法。
同桌练习狐狸的话,可以以表演的形式乌鸦没回答,心理可能想什么。
(2)出示句子二:狐狸赔着笑脸说:“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猜测狐狸的心理指导读好狐狸的话体会乌鸦的心理(3)出示句子三:狐狸又摇摇尾巴说:“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
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
您就唱几句吧!”通过一系列的词语体会狐狸的狡猾体会乌鸦的心情,结果怎么样?知道这是一只爱听奉承话的乌鸦,狡猾的狐狸。
三、学习第六段(6分)学习单21、理解“一溜烟”2、看图上狐狸的表情,猜测狐狸的心情。
3、读出狐狸的得意和高兴。
学习名言:出示: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齐读)四、学习生字(8分)1、出示生字:棵、叼、转、脸、刚、差2、学习新偏旁3、说说怎么记住字型4、知道左右结构的字有哪些?哪些是左窄右宽的?哪些是左宽右窄的?哪些是左右等宽的?5、自己描红板块一1、上节课我们学了《狐狸和乌鸦》一课,谁来读读这些词?2、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只狡猾的狐狸和一只爱听好话的乌鸦,你能不能根据刚才默写的生字词简单地把狐狸和乌鸦之间的故事说一说。
《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完成上一课时未完成的阅读任务;2.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词组;3.学习文章中的句型结构及语法;4.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5.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
教学内容1.学生自己先完成上一课时未完成的阅读任务,然后老师根据阅读任务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就文章中的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2.重点讲解文章中的词汇和词组,如“cheese”、“singing”、“pretty good”等;3.在学习重点句型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对这些句型进行扩展和运用,例如:“Said the Crow to the Fox, ‘Good morning, dear friend. How are you today?’”这句话就可以引导学生练习一些常用的问候语;4.通过题目和组合词句的形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如“What did the Fox say to the Crow? What did the Crow do? How did the Fox get the cheese?”等。
教学方法1.问答互动法:通过向学生提问帮助他们理解文章中的情节和语言表达;2.讲解演示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汇、词组和句型;3.课堂互动法:通过一些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完成上一课时未完成的阅读任务,老师根据阅读任务设计问题带领学生进行讨论;2.给学生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词组,并带领学生加以巩固和记忆;3.分析文章中的句型结构和语法,并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4.通过课堂互动形式,让学生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及问题解答等;5.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
课堂练习1.请描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情节;2.在下列问题中,选出正确的选项:–How did the Fox trick the Crow?• A. He flattered the Crow and got the cheese.• B. He knocked the cheese down with a stick.• C. He stole the cheese from the Crow.–What did the Crow do when the Fox praised her singing voice?• A. She sang again for the Fox.• B. She was happy and flew away.• C. She opened her beak and dropped the cheese.3.小组讨论: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类似于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请分享你的经历,如何避免这种事情发生?课后作业1.回答课堂上的选择题;2.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情节,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词组;3.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例如:编写几个对话、自行发挥故事情节等。
《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进一步朗读课文,理解狐狸是怎样骗取乌鸦嘴里叼着的一片肉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四至七段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
教具准备:vcd,光盘,学习目标,(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还记得课文写了狐狸和乌鸦之间的一件什么事吗?2、我们已经知道了乌鸦找到一片肉,狐狸看到了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课文的第四到第七自然段。
3、揭示学习目标。
(指名读)二、学习第四到七段。
1、看课文录像,请同学们注意狐狸和乌鸦的每一个动作,注意它们说了些什么?2、自学课文四到七自然段,找找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都说了些什么?用曲线画出来。
3、学生汇报。
(出示课文投影)4、乌鸦听了这三次话,有什么反应?5、分组讨论。
三次话有哪些不同,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说得对不对?乌鸦是怎样上当受骗的?①请狐狸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说的话。
②乌鸦为什么不做声,我们来演一演就懂了,想演吗?(师生共同表演)③请两位同学分别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其它同学想想狐狸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④乌鸦听了怎么样?狐狸有什么反应?有没有听乌鸦唱歌呢?(齐读最后一段)三、总结全文。
四、质疑问题。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黑田铺乡金玉亭小学黄素芬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喜欢听好话容易上当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喜欢听好话容易上当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理解乌鸦上当的经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出示狐狸图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只小动物吗?生:认识,狐狸师:(出示乌鸦图案)她呢?认识吗?生:乌鸦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只小动物身上的有趣的故事。
(板书:《狐狸和乌鸦》)二、新授(一)学习1、2自然段师:先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听。
通过看和听你知道了什们?(课件出示1、2自然段,边看边听朗读)生汇报交流:生甲:我体会到乌鸦真幸运,找到了一块肉,她很高兴。
师:你是从哪几个词体会到的?生:我从“幸运”“欢喜”体会到的。
师:那你能读出乌鸦此时的心情吗?(生读)师:谁还想来读一读?(指名读)师:你们还体会到什么?生乙:我体会到狐狸很饿。
师: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生:从“头晕眼花”“远远地”“迫不及待”这些词体会到的。
师:你能给大家表演一下“头晕眼花”“迫不及待”吗?(生做表情)师:那你能读出狐狸此时的心情吗?(生读)师:谁能读得更好?(指名读)师:同学们,你们有过饿的经历吗?饿了的时候,最想的是什么?生:食物师:是呀,狐狸这时非常饿,他也想吃东西,所以就发生了接下来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3——6自然段师:请大家打开书P19,看看发生了什么故事?(边出课件,边说)(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6自然段,看狐狸说了几次话,用横线画出来,每次乌鸦都有什们反应,用波浪线画出来。
)交流:1、师:狐狸说了几次话?生:3次师:谁来读读狐狸第一次说的话?(课件出示:第一次)生:亲爱的乌鸦,您好啊!师: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
(课件出示朗读录音:亲爱的乌鸦,您好啊!)(板书:您好啊)师:这是狐狸在和乌鸦打招呼,同学们请看,老师把哪几个字用红笔写的?生:亲爱的,您师:大家想想,狐狸对乌鸦说话为什么用“亲爱的”“您”?你们对那些人说话会用这两个词?生:对亲人、好朋友用“亲爱的”,对长辈用“您”表示对他的尊敬。
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云镇小学:张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方法与过程:创设情境,让学生领悟课文蕴含的意义,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领悟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狐狸说的三次话及乌鸦受骗上当的原因。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课前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流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出示狐狸、乌鸦图片,导入新课。
2、复习巩固,出示生字词。
二、研读课文,探究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2、思考:狐狸想干什么?从哪看出来的?(交流)3、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自读课文2到5自然段。
数一数,狐狸对乌鸦一共说了几次话,把狐狸说的话用“——”划出来。
听了狐狸的话,乌鸦有什么反应呢?用"~~"划出来。
2、指名把三句话读给大家听。
3、研读第一句话。
课件出示:“亲爱的乌鸦,您好吗?”⑴读——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⑵想——乌鸦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没有回答,它可能怎么想?4、研读第二句话。
课件出示:“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⑴读——让学生自己先小声读读,看看怎样读效果比较好。
⑵想——乌鸦有什么反应?5、研读第三句话。
课件出示:“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
您就唱几句吧!”⑴、教师演示课件:比较麻雀和乌鸦的羽毛,听一听乌鸦的叫声(引导体会狐狸的用心。
)⑵、指导朗读。
6、学习最后一段。
⑴、理解“一溜烟”。
⑵、指导朗读。
四、总结明理,托展延伸。
1、引导小结,出示名言。
2、播放课件,回顾全文,给画面配音。
教学设计 《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授课教师:胡红静教学目标:1、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
2、让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关键: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懂得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二、谈话导入,学生观看书中的插图。
1、精读第1自然段。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指导与评价)(1)指名朗读、齐读。
(2)书中的插图上画了谁和谁?它们各在大树的什么地方?(3)“直”的意思有四种:①从上到下;②呈直线的;③一个劲儿,不断的(正确答案);④公正的“直流口水”的“直”是哪一个意思?(学生回答)2、教学第2-5自然段。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指导与评价)(1)朗读课文。
(2)用不同的线条分别画出狐狸说的话和描写乌鸦反应的句子。
(3)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那哪些词语告诉我们,狐狸想吃乌鸦嘴里的肉,在打鬼主意了?(直流口水,眼珠一转)(4)熟读课文后回答问题:第一次狐狸说了什么?乌鸦什么反应?第二次狐狸说了什么?乌鸦的反应如何?第三次狐狸说了什么?乌鸦是怎么做的?(5)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狐狸说的话。
(6)第三次狐狸为什么这么亲热?说的都是真的吗?为什么这么说?三、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并且完成填空。
(课件呈现)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的道理)六、布置作业将今天学习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朋友听。
板书设计:狐狸乌鸦您好吗没有回答孩子好吗看了一眼没有回答奉承话羽毛漂亮嗓子好得意唱起来上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检查生字词。
1、读生字词。
乌鸦叼(要注意哪里)肉狐狸抬关馋(写时要注意什么)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把上面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可以调换词语顺序说)
二、提问题。
1、课文是围绕“骗”字写的,围绕“骗”字可以提什么问题?
2、结果乌鸦有没有上当?可以提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
1、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听课文录音。
2、狐狸为什么骗乌鸦的肉?
3、看图说说乌鸦的嘴馋。
4、课文中哪句话是写狐狸嘴馋的?
读课文中的句子。
(指名读,评价,齐读)
5、这时候狐狸是怎样想的?
6、狐狸到底是想什么办法使乌鸦的`嘴巴张开?自由读4—7自然段。
(1)狐狸说了几句话?指名读第一句话,评价。
这句话读时特别要注意哪些词?再指名朗读。
(2)指名读第二句话,问:你特别要注意哪些词,为什么?
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读第三句话,同桌同学讨论读时应注意哪些词。
指导朗读。
7、狐狸为什么要说三次话,看课文找答案。
(1)第一、二次狐狸有什么表现?
(2)第三次狐狸为什么张开嘴巴?
(3)师:狐狸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好听),所以,我们读时也要一次比一次……(好听)。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分角色朗读。
8、课件演示肉从乌鸦嘴巴掉下来。
用“刚……就……”练习说话,并写下来。
四、想象说话。
1、乌鸦看着狐狸叼起肉,心里怎样,怎么想?
2、拼拼读读乌鸦留给我们的话。
(课后练习)
3、故事还没结束呢,过了几天,乌鸦又从外面叼了一块肉,又遇上了狐狸,这时,狐狸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