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治疗疾病

合集下载

平衡针灸常用处方

平衡针灸常用处方

平衡针灸常用处方平衡针灸常用处方按语:平衡针灸最大的特点是;少针穴快强针感。

一穴治多病,一针有效决不用第二针。

只有在效果不明显时,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配相应的穴位,以加强疗效。

下面给出的处方仅供配穴时的参考,除了主穴以外,每次只能选1至2个配穴。

即以单穴方为主,双穴方为辅,多穴方次之.切记!切记1. 休克---急救穴、胸痛穴、升提穴、肺病穴、醒脑穴、胃痛穴、肾病穴、过敏穴、头痛穴 (王文远的组方)。

2. 颈椎病---颈痛穴、肩痛穴、升提穴3. 肩周炎---肩三针、颈痛穴4. 腰痛---腰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疲劳穴5.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肩痛穴、踝痛穴6. 坐骨神经痛---腰痛穴、臀痛穴、7. 感冒---感冒穴、咽痛穴、肺病穴、鼻炎穴、头痛穴8. 咳嗽---肺病穴、咽痛穴、过敏穴、肩痛穴9. 哮喘---感冒穴、肺病穴、过敏穴、腹痛穴、升提穴、疲劳穴、咽痛穴10. 肺气肿---肺病穴、咽疼穴、胸痛穴、肾病穴、腹痛穴11. 高血压---降压穴、胸痛穴、腹痛穴、醒脑穴、头痛穴12. 低血压---胃痛穴、胸痛穴、腹痛穴、升提穴、神衰穴13. 高血脂 --- 降糖穴、胸痛穴、腹痛穴14. 冠心病 --- 胸痛穴、肩痛穴、降糖穴、腹痛穴、醒脑穴15. 中风偏瘫---偏五针、头痛穴、胸痛穴16. 呃逆---胃痛穴、胸痛穴、腹痛穴17. 急性肠胃炎---胃痛穴、腹痛穴、升提穴18. 慢性肝炎---胃痛穴、胸痛穴、腹痛穴、肩痛穴19. 脂肪肝---胸痛穴、腹痛穴、降糖穴20. 便秘---痔疮穴、腹痛穴、肾病穴21, 痔疮---痔疮穴、精裂穴、升提穴22. 肾炎---肾病穴、过敏穴、肩痛穴、胸痛穴23. 足根痛---踝痛穴,肾病穴,膝痛穴,肩痛穴24. 月经不调---宫病穴、肾病穴,过敏穴、腹痛穴、胃痛穴25. 痛经---腹痛穴、胃痛穴、宫病穴、过敏穴,胸痛穴26. 子宫肌瘤---胃痛穴、腹痛穴、宫病穴、升提穴、肾病穴、过敏穴27. 乳腺增生---乳腺穴、胸痛穴、肾病穴、腹痛穴28. 耳鸣耳聋---耳聋穴,明目穴,肾病穴,痔疮穴,升提穴29. 过敏性鼻炎---鼻咽穴、肺病穴、过敏穴、感冒穴30. 牙周炎---牙痛穴、咽痛穴31. 湿疹---过敏穴、腹痛穴、痔疮穴、肾病穴、膝痛穴32, 带状疱疹---膝痛穴、胸痛穴、肩痛穴、腹痛穴、咽痛穴33. 前列腺炎---肾病穴、过敏穴、升提穴、腹痛穴34. 性功能减退---升提穴、肾病穴、胸痛穴、腹痛穴、过敏穴35. 失眠---踝痛穴、胸痛穴、头痛穴、神衰穴、肾病穴、疲劳穴36. 眩晕---胸痛穴、头痛穴、肾病穴、耳聋穴、疲劳穴37. 帕金森氏病---胸痛穴、咽痛穴、膝痛穴、肩痛穴、头痛穴、升提穴、醒脑穴38. 面瘫---面瘫穴、面三针、偏瘫穴、咽痛穴39. 面肌痉挛---面瘫穴、偏瘫穴、鼻咽穴、明目穴、头痛穴40. 三叉神经痛---偏瘫穴、咽痛穴、头痛穴、肩痛穴41. 糖尿病---降糖穴、胃痛穴、腹痛穴、肾病穴、过敏穴、神衰穴、胸痛穴、指麻穴、醒脑穴42. 痛风---踝痛穴、膝痛穴、肩痛穴、肾病穴、升提穴43. 更年期综合症---胸痛穴、腹痛穴、肾病穴、醒脑穴、神衰穴、疲劳穴、44. 肥胖症---胃痛穴、胸痛穴、肾病穴、降糖穴、腹痛穴、过敏穴、肩痛穴、神衰穴45. 水肿---肾病穴、肺病穴、腹痛穴、过敏穴、膝痛穴46. 风湿性关节炎---膝痛穴、踝痛穴、肩痛穴、指麻穴、腕痛穴、醒脑穴47. 过敏症---过敏穴、膝痛穴、肾病穴、腹痛穴48. 支气管炎---肺病穴、咽痛穴、胸痛穴49. 头痛 --- 头痛穴、肩痛穴50. 偏头痛---头痛穴、胸痛穴、肩痛穴、肾病穴51. 落枕---颈痛穴、肩痛穴、膝痛穴、疲劳穴52. 急性腰扭伤---腰痛穴、臀痛穴、肩痛穴、胸痛穴53. 网球肘---肘痛穴、臀痛穴54. 癫痫---急救穴、癫痫穴、胸痛穴55.痤疮---痤疮穴(点刺放血)、肺病穴、胃病穴、痔疮穴、降脂穴56. 心肌梗塞--- 胸痛穴、急救穴57. 临床术后疼痛症---腹痛穴、胸痛穴58. 心率不齐--- 胸痛穴、踝痛穴59. 抑郁症--- 精裂穴、胸痛穴、降压穴60. 小儿急.慢性惊风---胃痛穴、癫痫穴、精裂穴、急救穴、胸痛穴、头痛穴61. 小儿脑瘫---醒脑穴、胃痛穴、痔疮穴、胸痛穴.牙痛穴、咽痛穴、肾病穴癫痫穴、头痛穴62. 晕针急救-- 急救穴、胸痛穴、升提穴、头痛穴、癫痫穴、肩痛穴、咽痛穴、涌泉穴63. 退烧--- 痤疮穴、痔疮穴、咽痛穴、腹痛穴64. 过敏性哮喘--- 肺病穴、过敏穴、胃痛穴65. 面瘫后遗症--- 面瘫穴、咽痛穴、偏瘫穴、头痛穴66. 顽固性膈肌痉挛---胃痛穴、腹痛穴、咽痛穴67. 顽固性失眠---失眠穴(留针2-4小时)、升提穴、胃痛穴、胸痛穴、腹痛穴、肾病穴、癫痫穴、头痛穴68. 面神经麻痹--- 面三针、咽痛穴、偏瘫穴、头痛穴、降压穴(如有血压高)69. 小孩消化不良---快速点刺胃痛穴、快速点刺腹痛穴70. 过敏性鼻炎--- 鼻炎穴、过敏穴、、肺病穴、腰痛穴、(另;左右迎香穴点击一针)71. 美尼尔综合症---耳聋穴、胸痛穴、头痛穴、胃痛穴72. 前列腺--- 腰痛穴(向上刺)、肾病穴73. 体质虚---胸痛穴、提升穴74. 腹泻--- 腹痛穴、升提穴75. 五更泻--- 升提穴、肾病穴76. 便秘--- 腹痛穴、痔疮穴77. 慢性胃痛--- 胃痛穴、胸痛穴、升提穴(身体虚弱)78. 胃下垂--- 胃痛穴、升提穴(虚证,留针2-4小时)、腹痛穴、胸痛穴、头痛穴、咽痛穴79. 中枢性失语-- 牙痛穴、咽痛穴80. 减肥--- 腹痛穴、过敏穴面三针:牙痛穴、鼻炎穴、明目穴偏三针: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偏五针: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臀痛穴、踝痛穴肩三针:(1)前一针,肩峰至腋前皱壁连线的1/2处,向下斜刺2-3寸,不作大幅度的提插和捻转。

平衡针调治子宫脱垂、盆腔炎等病

平衡针调治子宫脱垂、盆腔炎等病

平衡针调治子宫脱垂、盆腔炎等病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常合并有阴道前壁和(或)后壁膨出。

阴道前后壁又与膀胱、直肠相邻,因此子宫脱垂还可同时伴有膀胱尿道和直肠膨出。

子宫脱垂与支持子宫的各韧带松弛及骨盆底托力减弱有关,因此多见于多产、营养不良和体力劳动的妇女,发病率为1%~4%。

病因:1.分娩损伤2.腹压增加3.先天发育异常4.营养不良5.衰老子宫脱垂为子宫沿阴道向下移位,根据脱垂的程度可分为3度:1.Ⅰ度指宫颈外口水平低于坐骨棘水平,未达到处女膜缘,宫颈及宫体仍位于阴道内。

该程度子宫脱垂无须治疗,注意休息即可恢复。

2.Ⅱ度指子宫颈已脱出阴道口之外,而子宫体或部分子宫体仍在阴道内。

但因包括范围过大,轻者仅宫颈脱出阴道口外,重者可因宫颈延长,以致延长的宫颈及阴道壁全部脱出阴道口外。

Ⅱ度子宫脱垂又分轻、重两型:①Ⅱ度轻型子宫颈脱出阴道口外,宫体仍在阴道内。

②Ⅱ度重型宫颈与部分宫体以及阴道前壁大部或全部均脱出阴道口外。

3.Ⅲ度指整个子宫体与宫颈以脱出阴道口外。

1.一般资料1.1患儿姓名:L某。

1.2性别:女。

1.3年龄:21岁。

1.4住址:大埔县县城。

1.5就诊时间: 3月25日1.6就诊地点:门店。

1.7主诉:全身皮肤痒3天。

1.8现病史:患者源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痒,曾在某诊所用药治疗,用口服药物和外用药涂擦后(具体用药不详),效果不佳,仍然全身多处皮肤环形红斑,皮肤痒。

从而求助平衡针治疗。

1.9 既往史:体健,产后45天。

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1.10体查:精神欠佳,面色稍白,营养中等。

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无黄染,可见多处环形红斑丘疹,浅表淋巴结无触及。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心、肺、腹检查无异常。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症未引出。

2. 诊断:荨麻疹3. 治疗:3.1 治疗方案:平衡针周围神经靶点干预术。

3.2 治疗原理:中枢调控,信息传递,靶点定位。

平衡针一次治愈后背疼痛

平衡针一次治愈后背疼痛

平衡针一次治愈后背疼痛来源:平衡针灸网编者:张颖秀编审:于波编辑:张建时间:2020年08月26日2020年5月20日,星期三,是我这个月第四次出疼痛门诊的日子。

一大早,诊室就有复诊治疗的患者前来候诊等候扎针,加上首诊患者和家属,小小诊室显得很是热闹。

大概九点多钟,一位54岁的男性患者王某,除了焦虑的眼神外,还真看不出来他有啥病。

患者主诉后背疼痛一个月了,做了各种检查,找了好几个大夫看了都没有查出病来。

由于疼起来确实痛苦,尤其晚上要靠服用止痛药与镇静药物才能入睡。

看着周围围着焦急等待的患者,我告诉他:“你做了各种检查没有查出病是好事,但是不代表就真的没病,只是疾病发展没有到位。

考虑你的病应该是失眠、抵抗力下降、受凉引起颈肩肌综合症。

再加上不正确的局部理疗,按摩推拿,加重了局部的代谢紊乱综合症,属于心理性疾病引起的躯体症状。

从现在开始首先注意调节自己的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第二,从现在起绝对不要锻炼,不要在局部做任何治疗;第三不要着凉。

原则上每周两次,三个星期应该没问题。

我先给你做个治疗,今天下午可能人少,你再来我跟你好好讲讲你这病怎么来的。

”王先生很爽快的答应了,取平衡靶点胸痛靶点,降压靶点,醒脑靶点,出针后患者觉得眼睛立刻明亮,头脑清醒,后背沉重和疼痛症状消失。

下午两点半王先生准时到达门诊,不巧的是当天下午病人出乎意料的多,我院职工一个传一个,相继有20多个前来体验平衡针的,加上早晨做过检查的患者和下午挂号新患者,我一刻也没有消停。

王先生就那么静静的坐着等了一个下午,五点左右,一位老平衡针粉丝黄总来扎针,一进门他俩还认识,我说你好好招呼一下你这熟人,我约人家下午聊天还没有顾得上管呢!直到六点,王先生还在等着。

他说:“我上午是吃过止痛药的,但是还是有些疼痛,扎针后症状消失,直到现在感觉后背特别舒服。

你看我表现多好的,你说让我等着我就一直等到现在,你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技术深深感动了我。

”我说:“看你表现好,现在再给你巩固一针,想继续治疗就一周两次,先治疗三个星期。

平衡针治疗疾病

平衡针治疗疾病

平衡针治疗疾病1 .升提穴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cm〔1寸〕处。

局部解剖: 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那么:定位取穴针刺原那么:定位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到达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那么:定位取穴,交*取穴原那么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到达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平衡针疗法(大全5篇)

平衡针疗法(大全5篇)

平衡针疗法(大全5篇)第一篇:平衡针疗法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八个常用穴1、肩痛穴定位:此穴位于腓骨小头至外踝高点连线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局部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总伸肌之间分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针刺手法:(滞针)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

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椎病,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

按语: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肩关节,内脏病变为主。

特别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急腹证疗效更为显著。

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

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最多,用途最广泛,疗效更为理想,治愈率98%,一针治愈率11%,穴位的名称先后经历了肩周穴,中平穴,肩痛穴三个阶段。

歌诀:肩痛穴称中平穴,外丘一寸片腓侧。

交叉取穴经,肩部病变与落枕。

胸痛腹痛与偏瘫,降压腰痛与昏厥。

2、腕痛穴定位:足背踝关节的横纹中央(解溪穴)。

进针点位于内外踝最高点连线中点的位置旁开各一寸处。

局部解剖: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分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平刺进针1.5—2寸从肌腱下走针,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或向足面足趾放射。

功能: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

主治: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

平衡针干预硬皮病9个月临床治愈

平衡针干预硬皮病9个月临床治愈

平衡针干预硬皮病9个月临床治愈来源:平衡针灸网作者:王永杰编审:于波编辑:张建时间:2020年05月12日平衡针创始人王文远教授甘肃会宁弟子王永杰中医师,于2018年11月接诊一例硬皮病患者,经过平衡针灸一周3次,9个月干预,临床治愈。

现报道如下:一、一般资料患者彭某,女性,46岁,甘肃白银市会宁县某局干部。

二、患者主诉患硬皮病三年,因下肢进行性浮肿,局部变硬,颜色变深就诊。

三、现病史患者于三年前,不明原因出现下肢浮肿,伴有皮肤颜色变深,弹性较差,就诊于甘肃某省级三甲医院,经过病理检查,被确诊为局限性硬皮病。

经过西医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后又服用中药汤剂治疗,疗效欠佳。

下肢浮肿呈进行性加重,皮肤颜色变深,逐渐加重,在朋友的介绍下,于2018年11月10日求诊于平衡针灸治疗。

经查,患者下肢浮肿,皮肤散在斑块状皮斑,部分变硬,部分萎缩,呈褐色。

皮斑部分皮肤感觉迟钝,患者发病以来,经常头晕乏力,睡眠多梦。

三、平衡针灸干预技术1、干预特点:中枢调控、基因修复2、干预靶点:胃病穴、肩痛穴、过敏穴3、干预参数:每周三次,三个月一疗程,1—3个疗程。

四、疗效观察平衡针灸干预一个月后,患者下肢部分皮肤弹性开始恢复,色泽逐渐变淡;干预3个月后,硬化部分皮损软化,下肢皮肤弹性基本恢复,皮肤色泽基本恢复正常,感觉明显改善;继续干预6个月,患者下肢皮肤硬化全部消失,质地恢复到正常皮肤,感觉恢复正常,全身伴随症状消失。

观察半年无复发,临床治愈。

五、交代患者1、不受凉,下肢要注意保暖。

2、生活规律,保证每日八小时睡眠,三顿饭吃好。

3、不生气,保持心情愉快。

六、临床感悟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炎性、变性、增厚和纤维化进而硬化和萎缩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此病可以引起多系统损害。

现代医学认为,硬皮病的病因仍不明确,目前对硬皮病尚无特效疗法,可应用的药物虽多,疗效均不理想。

主要是抑制微血管病变和胶原组织过度增生,同时辅以对症治疗。

中医学认为硬皮病属于中医“皮痹”。

平衡针

平衡针

平衡针灸治疗 颈肩腰腿痛的针刺针感
• (一)触电式远距离针感—肩痛穴 • (二)放射性针感—膝痛穴 • (三)混合性针感—腰痛穴、颈痛穴
平衡针灸治疗 颈肩腰腿痛的平衡靶穴
• 颈痛穴、腰痛穴、肩痛穴、肘痛穴、臀 痛穴、膝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一)
颈痛穴
• 【取穴定位】此穴位于手背部,半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 骨之间,即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 【局部解剖】在第四骨间背侧肌中,布有第四掌背动脉, 皮下有手背静脉网,和尺神经手背支(指背神经)和指掌 侧固有神经。 • 【取穴原则】区域性取穴 • 【针刺神经】指背神经或指掌侧固有神经 • 【针刺方法】平刺2-4cm(1-2寸) • 【针刺手法】三步到位针刺法或强化性针刺法 • 【针感】局限性针感或强化性针感 • 【功能】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 【主治】颈痛
• (二) 腰痛穴
• 【取穴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将前额划一个“十”字, “十”字中间即为此穴。 • 【局部解剖】布有眉间肌,两侧有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 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 【取穴原则】特异性取穴,交叉取穴 • 【针刺神经】滑车上神经或眶上神经 • 【针刺方法】针尖向下平刺3cm(1.5寸) • 【针刺手法】三步到位针刺法或强化性针刺法 • 【针感】局限性针感或强化性针感 • 【功能】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 【主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点 • 【局部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 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 【针刺神经】腓浅神经 • 【针刺方法】直刺2-3cm(1-1.5寸) •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法或提插针刺法 • 【针感】局限性针感或强化性针感 • 【功能】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 【主治】腰痛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详解(科内讲课资料)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详解(科内讲课资料)

平衡针的靶点靶位学说
• 平衡针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利用传 入信息通路至大脑中枢靶位,使失调紊 乱的中枢系统瞬间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 态,通过传出信息通路完成对靶向病变 部位的应急性调整,达到机体恢复新的 平衡。这也就是平衡针的靶点靶位学说。
平衡针靶点靶位示意图
大脑中枢靶位
外周神经靶点
肢体病变靶 向
(三)突出单穴疗法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 80% 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因为平衡 针灸的目的不是直接去治疗患者的疾病,而是 利用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间接依靠患者自 身不断修复、不断完善,恢复患者机体内的平 衡系统去治疗自己的疾病。平衡针灸取穴总计 38个平衡穴位,不足传统穴位的1/10。
(七)突出离穴不离经
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而是要 求针刺到相应的穴位即神经相应的节段上而出 现针感即可。平衡针灸要求针刺的是神经干或 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 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在实际临床中 不可能对每个人的取穴都十分准确,所以针刺 穴位的部位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 此,进针后一旦取穴未准,可根据自己的判断 ,利用针体的提插从左右或上下方向来寻找针 感,如肩痛穴针刺的腓浅神经上下10厘米内均 可。
(五)突出即时效应
即时效应亦称一针见效。80%以上的病人3秒钟 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 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 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 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生 存质量,延长病人生存时间。 平衡针灸学的疗效不是取决于医生,而是取 决于病人自身的平衡系统调节能力。其中发病时间 的长短、病情的轻重、年龄结构的大小、体质的强 弱直接决定疗效的好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衡针治疗疾病1、升提穴泄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cm(l寸)处。

局部解剖:布有帽状腱膜与左右颍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沱位取穴针刺原则:定位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得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需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迫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I匕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 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就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得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

冋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泄凋盯作用。

就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得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得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得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得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得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得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亳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与三*神经得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取穴原则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得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皐针得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岀现得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坐柠神经痛,不明原因得各种腰痛。

按语:腰痛穴就是以部位功能宦名得一个特左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得病变为主。

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突出。

因炎症引起得坐件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

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T周。

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诀: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左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种腰痛症,椎间盘岀腰扭伤,腰积劳损用之灵。

(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3、急救穴定位:此穴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得中点。

局解:不有口轮匝肌与而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及上唇动静脉。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眶下神经分支或而神经颊支出现得针感为宜。

功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调节神经,消炎止痛。

主治:休克,昏迷,晕厥,晕车,晕船,晕机,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中暑,小儿急,惊风,癒症,癫痫,精神分裂症,急性腰扭伤,痔疮,低血压,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

按语:急救穴就是用于病人急救得首选穴位之一,就是以功能主治龙名得一个特左穴位。

选用该穴具有取穴方便,针感强疗效突出。

临床主要用于各种急症,重症及昏迷得病人为主。

手法反复提插捻转,加大刺激量。

为迅速强化针刺效果,可同时配合相关急救穴如降压穴胸痛穴, 腰痛穴,咽痛穴等,必要时还必须积极配合中西医综合急救措施,此外还就是中老年人得保健学位之一。

歌诀:急救穴居鼻中隔,针刺眶下而神经,唇沟中隔斜上刺,休克昏迷与中风。

(1寸毫针向上斜刺0 3-0 5寸,45度角)4、胃痛穴泄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

局解;在口轮匝肌与肌之间,布有三决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几下曆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三*神经第三支产生得针感为宜。

手法:滞针手法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岀现得酸麻胀为主。

功能:健脾养胃,调行胃肠,平衡心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健胃消食,促进溃疡愈合。

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晕船, 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

还可作为保健穴。

按语:具有选穴少,针刺而积大,见效快,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等特点。

临床不但用于治疗上腹部病变,还可作为慢性疾病得辅助穴位,可代替痛经穴,治疗妇科痛经。

歌诀:胃痛穴位下颌旁,男左女右取之良,消炎止痛三*经,胃炎痉挛与溃疡,晕车皐船与痛经,消化不良服为尚。

(45度角进针,向对侧胃痛穴平刺1—2寸)5、偏瘫穴定位:耳尖上3厘米局解:布有撅肌与顾注动静脉额支,耳顾神经分支,枕大神经吻合支。

取穴原则:交*取穴特点:针刺耳嫌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手法: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1: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

2、到位针刺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得病人采用得针刺手法。

针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得酸麻胀为主。

功能:益气壮骨,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消炎止痛,降压降脂。

主治:脑血管意外引起得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偏头痛,而神经麻痹,而瘫后遗症,而肌痉挛,三*神经痛。

按语:就是治疗中风后遗症一-偏瘫得特定穴位之一,临床也采用偏三针,(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重病人可采用“偏五针",在偏五针得基础上加臀痛穴,踝痛穴。

原则上不留针,但对个别病人要求留针时,首先在病人不惧针,不晕针得前提下。

一般可以留针4-8小时,最长可留12小时,针体一般自行可退出体外,但对后遗症恢复期机体出现肌肉萎缩,偏瘫性粘连得病人可以配合患侧肩痛穴。

膝痛穴,然后再针刺健侧相应穴位来收针。

歌诀:偏瘫耳尖上一寸,交左取穴透太阳,耳额神经枕吻支6、鼻炎穴定位:此穴位于额竹下缘得中点。

局解:在倾卄下缘得中点,布有而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与而神经嫌支,下颌下颌神经耳濒神经支,深层为下颌神经。

取穴原则:交*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倾支或下颌神经耳额神经支出现得针感为宜。

手法:无痛快速进针手法。

待针体达到要求深度时,不提插不捻转自行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得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止痛。

消炎,调节神经,抗过敏。

主治:鼻炎,过敏性鼻炎,三左神经痛,而神经麻痹,而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下颌关节炎,上呼吸逍感染。

按语:此穴就是用于治疗鼻炎得有效穴位之一,就是以功能主治左名得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鼻部及而部病变为主,对过敏性鼻炎还必须配合增强肌体免疫力得相关穴位,调整病人得过敏体质,才能从根本上治愈病人得疾病。

否则只就是暂时得临床症状缓解,以后还会发作。

对进针方向,深度,针感就是针刺效应得关键。

临床由细菌感染引起得副鼻窦炎应配合头痛穴,痙疮穴,痔疮穴进行全身调节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歌诀:昴炎穴位倾下缘,交讣颌而神经,进针方向透鼻翼,三*鼻炎与面瘫而肌痉挛后遗症,感冒过敏下颌炎。

(3寸毫针向鼻翼方向平刺1—2寸,交*取穴)7、牙痛穴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席外缘凹陷处)。

局解;在咬肌中,布有而神经下颌支,频支,上前方有腮腺管,深部有咬肌动静脉分支、取穴原则:交*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下颌倾支出现得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

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3次。

针感:同上功能: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

主治:由顒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

还用于治疗而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而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尖神经痛,中风性失语流诞。

按语:此穴临床用于治疗牙痛得特效均可。

取穴方法就是以门牙为界分为左右两侧。

对过敏性牙病,在治疗该病得同时还必须配合针刺增强肌体免疫力得相关穴位,从全身进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愈得目得。

此穴临床还成为失语穴,用于中枢性失语。

歌诀:牙痛穴位耳垂前,下颌倾支正中点,各种牙痛而瘫痪,下颌关节腮腺炎。

(垂直进针05-1寸)8、明目穴龙位:此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左下颌角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

局解:皮下有腮腺,额下窝翼静脉丛。

耳后有动静脉及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部有而神经干于颅计穿出。

取穴原则:交*取穴特点:以针刺耳大神经或而神经干出现得针感为宜。

手法: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通窍开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

主治: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花眼,沙眼,电光性眼炎,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

而神经麻痹,而瘫后遗症両肌痉挛読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耳聋。

按语:就是治疗眼疾得特效穴位之一。

本文中介绍得近视主要就是指青少年得假性近视。

且恢复或好转后还需3个月得平衡巩固期。

白内障就是纸早期浑浊型白内障,坚持治疗可稳左或延迟晶体进一步浑浊,提髙患者视力。

对晚期白内障患者,针刺效果差,对糖尿病引发得白内障还必须结合治疗糖尿病得相关穴位,效果更为理想。

歌诀:明目穴位耳后坑,交=*=取穴而神经,对侧眼角刺一寸,一切眼疾用之灵。

(2寸毫针向对侧内眼角方向刺05—1寸)9、醒脑穴立位: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得凹陷处。

即项后枕计后两侧,传统脸穴翳风与风府之间1/2处。

局解: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得凹陷处,布有枕动静脉分支,深层为推动脉,环枕后膜,蛛网膜下腔,脊髓上端与延腌下端,以及枕小神经分之,内侧为枕大神经。

取穴原则:双侧同时取穴,左右交替取穴特点:运用手指作用于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后引起得指感为宜。

指针方法:采用拇指指摸与食指指腹作用于患者相应得穴位上利用瞬间点压,点压力度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决定。

手法: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手法以局部微痛为主,中度手法以局部能忍受为主,重度手法以局部瞬间钝痛为主。

指感:局部酸胀痛为主。

重力点压即可出现瞬间得晕厥。

功能:调节心理,调节神经,调节内脏,醒脑明目,镇静安神,抗衰老,保健。

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引起得脏腑功能紊乱。

更年期综合征,旅游综合征,颈肩综合征,高血压症,低血压,神经衰弱,糖尿病,白血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

按语:醒脑穴为强身保健得首选穴位,此穴位于人得生命中枢部位。

临床所眼所用得治疗方法主要就是指针疗法。

在指压力度上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

主要根据病人得体质年龄,性别来决建,但以安全放在首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