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观念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观念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教育的国家,儒家思想在中国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以“仁者爱人”为核心,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这种价值观渗透到了中国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中,对于培养人才、教育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让中国教育更加注重道德与人格的培养。

儒家强调人的品德修养,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认为只有内在的德行和人格的完善才能使人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因此,中国的教育过程中始终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让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操守的人。

其次,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观念的传统教育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教育注重师生关系中的师傅式的教育模式,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示范。

这与儒家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观念相一致。

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师者被视为学生的榜样,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和品行的表率。

这种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尊重和追随老师的教诲,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建立和进一步的发展。

此外,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观念的影响还体现在对经典阅读和思辨能力的强调上。

儒家强调读书与修身的关系,认为通过深入阅读经典著作,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因此,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经典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生需要通过研读古典文献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

这种对经典教育和思辨能力的重视,使中国人在文化历史的积淀中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另外,儒家思想还影响了中国教育中的终身学习观念。

儒家思想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将学习视为一种终生的责任和义务,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的追求成为一种精神追求。

这种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中国教育体制中得以体现,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中,人们都强调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在当代中国,虽然教育观念和体制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观念的影响依然很大。

儒家的哲学思想及对教育的影响研究

儒家的哲学思想及对教育的影响研究

儒家的哲学思想及对教育的影响研究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流派,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的是人的修养、礼仪、道德、孝顺等,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儒家的哲学思想及其对教育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儒家思想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和意义。

一、儒家的哲学思想儒家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文献中。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主张仁爱、礼仪、忠恕、孝道等道德伦理观念。

儒家思想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体系。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认为人应该塑造自己的品德和人格,追求圣贤之道,实现个体的完善和超越。

儒家思想注重的是“修己以安人”、“治人以安天下”,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为核心,使人成为德才兼备、能够为社会、国家作出贡献的人才。

二、儒家对教育的影响1.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儒家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培养人才的理念上。

儒家思想认为,人应该追求完善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力求德才兼备,这也是儒家对教育的要求。

儒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使其能够胸怀大志,以仁爱、礼仪、孝顺等道德理念来影响和改变社会,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 儒家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儒家对教育的影响还体现在其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

儒家主张以经典为教材,注重教育的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儒家教育强调的是德育为先,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塑造和培养,强调修身养德,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道德修养。

儒家教育还注重礼仪教育和家庭教育,强调孝顺、敬老、尊师等传统的礼仪美德,提倡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得到全面的教育。

3. 儒家的师道文化儒家对教育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师道文化的倡导上。

儒家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师生关系,强调师德的高尚和教育者的榜样作用。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3个方面。

1. 社会伦理道德
儒家思想将人际关系看作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提出了“仁”的道德理念,即人人都要互相尊重和关心。

这种道德观念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强调孝道、忠诚、礼貌和道德规范等等,这种社会伦理道德意识成为了中国高素质人才的品格基础。

2. 教育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的贡献:儒学对中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儒家将教育看作是人生的根本任务,并把知识体系作为思维的基础,同时注重了针对不同阶层不同教育的指导和开展。

儒家经典作品《论语》也成为了中国教育最重要的用书之一,尤其强调学以致用,十分看重实践经验和重视实践操作的教育意义,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丰富阅历来提升自己。

儒学的教育观念深入了中国社会,一直沿用到今天。

3. 政治哲学
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提出的“君子治国”的理念强调领袖的品格,主张领袖应该具有道德高尚的品质。

对于儒家来说,领袖的政治理想应该是国家百姓的福祉,因此必须有良好的修养、明确的政治方向,并承担起治理职责。

儒家的政治价值观依然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影响,例如中国的公共服务建设、政府的整体形象和管理水平,都与儒家思想的领导人素质和治理方法有关。

以上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3个方面的影响,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全人类的重要宝藏,始终贯注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核心。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家思想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仁爱、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社会伦理、政治治理、艺术文学等方面,阐述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教育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教育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教育为民之本,为国之基”,提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儒家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完美人格,塑造出孝敬父母、尊师重道、谦虚谨慎、感恩奉献的人格特质。

这种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讲究孝道、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二、社会伦理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伦理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和和谐,提倡“以礼待人”,倡导社会成员应该遵守各种规范和礼仪。

儒家思想教导人们注重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社会关系,追求道德伦理的完美。

这种价值观念深植人心,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政治治理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政”,即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帝王都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采取仁政的政治措施,致力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的繁荣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艺术文学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注重文化的传承和积累,培养了博雅文人的精神风貌。

儒家文化的倡导者们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文学和艺术都要求有一定的修养和素养。

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不可忽视,体现了尊崇人伦、崇尚美德的价值观念。

总之,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教育、社会伦理、政治治理还是艺术文学等方面,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儒家思想的创立者是孔子,孔子的教诲主要集中在“仁”、“义”、“礼”、“智”四大方面。

在孔子逝世之后,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孔子时期:孔子的教诲主要以“仁”、“义”、“礼”、“智”为主。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义者敬事,礼者有序,智者好学。

孔子提倡“君子”思想,强调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2.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发掘和培养。

此外,他还提出了“仁政”、“小康”等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汉唐宋元时期: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陆王心学、朱子理学等思想流派的出现都是儒家思想深化和演化的结果。

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1. 政治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君子为政”,强调政治家的个人品德和愿景。

又如朱熹的理学等思想,认为政治家应该遵循天地之理,理性行政,这些思想对中国的整体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方面: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之一。

儒教概念中的礼仪体系、家教体系等现在在中国社会中仍得以保留。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规范、家庭价值观等文化内涵,对中国社会的文化认知和维系产生了重要作用。

典籍“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作为中国古代领袖和文化人物的必读贴士,在儒家思想中得以保存和传承。

3. 教育方面:儒家思想十分重视教育,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使命。

儒家教育主要培养人力资源、识别礼仪、培养天津”,强调学习、求知、思考等素质,并建立起庙堂学校等教育机构,作为中小学校的雏形。

儒家思想影响总结的例子

儒家思想影响总结的例子

儒家思想影响总结的例子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于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领域,儒家思想的影响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儒家思想影响的例子:1. 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儒家强调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感,重视社会和家庭的和谐。

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深入人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例如,传统的孝道观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尊重长辈和孝敬父母。

这种观念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传承,不断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行为和人际关系。

2. 教育体系和学术研究: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体系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德行和个人修养,提倡以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方式。

这种以德育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在中国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至今仍然存在。

此外,儒家思想对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强调学问的严谨性、实用性和精神境界,形成了中国学术传统的重要基础。

3. 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强调君主的仁德和贤能,强调君主与民众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理念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模式。

例如,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往往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通过实施儒家的政策和理念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并维护社会秩序。

4. 社会等级和礼仪规范:儒家思想对社会等级和礼仪规范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家追求社会的和谐和秩序,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尊重。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按照儒家思想中的规范行事,为社会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体系和礼仪规范。

这种等级体系和礼仪规范在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并对社会风气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文化艺术和文学作品: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艺术和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强调文化教育和个人修养,崇尚经典和文学艺术的追求。

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经常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中对人性、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反映了儒家思想对文学作品的深刻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意义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意义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意义以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意义为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爱、孝顺、礼仪等价值观念,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和谐,尊重长辈,注重教育和培养下一代,这种家庭伦理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

二、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主张君主以德治国,臣民以忠诚事君。

这种思想观念塑造了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体制,强调君主的仁德和民众的忠诚,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三、儒家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教育和学问的重要性,强调修养和道德的培养。

儒家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的是德行和智慧的培养。

这种教育观念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延续至今,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注重品德教育和人格塑造。

四、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孔孟之道,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想观念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

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

五、儒家文化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影响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和谐共处、仁爱和道德修养,这种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中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国家形象的提升,也得益于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儒家文化使中国在国际上更加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它对中国社会、政治、教育、文化传统和国际形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什么是儒家思想?它对中国的影响如何?

什么是儒家思想?它对中国的影响如何?

什么是儒家思想?它对中国的影响如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哲学思想,以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为代表。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和睦、国家的治理和世界的和平。

儒家思想对中国及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1. 儒家思想的原理- 仁: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价值观,强调爱人、尊重他人,并建立道德规范。

- 义:儒家思想认为义是“仁”的体现,它是道德行为的真正意义。

- 礼:儒家思想认为礼是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础,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

- 智:儒家思想提倡智慧与学问。

智是指对人生的领悟和思考,学问则是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 信:儒家思想信仰努力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信仰,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

2.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和睦、国家的治理和世界的和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道德标准和社会准则。

- 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民族精神、道德观念,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价值体系。

- 儒家思想引导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和礼仪文化,影响了中国古代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

儒家思想还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理论基础,也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3. 儒家思想对东亚的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长期以来深刻地影响了东亚的文化发展,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

- 朝鲜的儒家文化高度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包括语言、文化、艺术、哲学等内容,对韩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日本在受到汉学思想的影响后,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吸收和改良,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儒学文化,也使日本趋于传统文化,从而加快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 越南在受到中国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后,建立了和中国类似的科举制度,并使越南的经济、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陈建宁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大到足以写出一部甚至多部专著。

我这里只想试图解答“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但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解答另一个难题——“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17世纪的西方?我认为,只有解答了“李约瑟难题”,才能真正找到解开“钱学森之问”的钥匙。

本文试图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什么是儒家思想?二、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三、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一、什么是儒家思想?我提出这个问题有两层含义:其一,什么是真正的儒家思想?其二,真正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我们在谈论儒家思想的时候有必要先弄清一个问题:我们在谈论谁的思想?因为儒家思想的演变至少经历了四个时期,即:先秦儒学、两汉儒学、宋明清儒学和现代儒学。

但只有先秦时期孔子的学说才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儒学。

此后的儒学都是后人对孔子思想所做的变通和曲解。

①甚至孟子的思想也已与孔子不同。

所以,所谓真正的儒家思想是指孔子本人的思想。

至于后人对孔子思想进行了哪些继承、发展以及曲解,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之内。

那么,孔子思想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仁”。

在《论语》这部短短的文献中,“仁”就出现了100多次。

那么,什么是“仁”呢?其实,孔子并没有对“仁”做出明确的界定(概念不清,是古代中国人思维的统病,详见后文)。

但通过孔子对“仁”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孔子所说的“仁”,涵盖了对于人的好的品质的所有要求。

换句话说,几乎所有孔子所讲的好的品质都可以叫做“仁”,如:忠信、正直、宽容、勇敢、智慧等等。

所以朱熹有“本心之全德曰仁”的解释。

为什么孔子那么重视“仁”,为人设定了那么高尚的道德标准呢?那是有极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历史进行大裂变的时代,标志之一就是“社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表现在人伦关系上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从而导致整个社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周公制礼作乐以来形成的礼乐文化遭到很大破坏。

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陷入了深刻的思考,并最终得出结论:礼坏乐崩,社会动荡,天下无序的原因主要在于君主的失政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丧失。

因此,社会秩序的重建必须从君主政治和人伦规范两方面入手。

关于前者,孔子提出施行“德政”:“为正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至于后者,孔子提出要强化礼制,“克已复礼”,重新恢复传统的礼乐文化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而对于如何才能施行好“德政”,孔子极力推崇以身作则。

孔子的政治哲学是,君子必须身体力行,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做出表率,就自然能对“民”产生教化的作用。

所谓“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回》)。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对于人伦规范,孔子认为人类社会应效法天道:天地二元,但却不是平等的,天在地之上,天尊地卑,这就是自然法则。

因此,人类社会必须遵循上下尊卑之分,君尊臣卑,官尊民卑,男尊女卑。

所以,恢复周礼,就是遵循天道,这样社会才会长治久安。

而不管是君王的德政还是臣民的正礼,都要依赖于人的“德”,这就是为什么“仁”成为孔子思想核心的原因所在。

显而易见,孔子思想的出发点是救世治国。

孔子为了实现他的伟大理想和抱负,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到处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他一生都渴望求得一个官位,以期实施他的救世方略。

可是,由于在春秋乱世中,天子衰微,政局动荡,诸侯力政,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乱世,孔子不可能找到适合推行自己主张的国度,用司马迁的话说,孔子“已而去鲁,斥平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返鲁”,最终还是落得“无所遇”,终不被用的结局。

二、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比较中国的历史进程和西方的历史进程,有一个令人深思的疑惑。

古代西方在经历了古希腊、罗马的繁荣之后,虽然一度步入近千年的中世纪,遭遇到暂时的倒退、混乱和衰败,但历史的进程仍然呈现出上升演进的趋势,到1500年左右,中世纪时代临近结束时,欧洲的技术与政治和经济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以至于文艺复兴之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近代科学如朝霞般喷薄而出,极大地推动并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影响了近代西方的繁荣和强盛。

反观我国的历史进程,到唐代时中国曾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然而,唐之后,中国就开始衰败,衰败了千百年,衰败得让中国这个若大的民族任人欺辱、任人宰割。

为什么古希腊、罗马繁荣得以延续,甚至整个中世纪都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为什么中国在经历了唐朝盛世之后就一蹶不振,衰败千年?为什么近代科学在西方中世纪结束之后能迅速兴起,而在中国却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我认为,归根到底,是儒家思想导致的。

近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形态就是科学技术的研究必须以严密的理论体系为前提,而科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是理性思维并由此而产生的哲学体系。

理性思维是人的认识的最高阶段,而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的实现靠的是运用形而上学方法的形式逻辑,没有形而上学的方法,人类的认识不可能从感性认识经过知性达到理性认识。

西方先哲们正是运用了形而上学的方法,发明了“发明的发明”——科学的思维工具,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庞大的哲学体系和科学体系,为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难怪爱因斯坦在回答美国科学家斯威策对“李约瑟难题”的提问时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古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

事实上,在古希腊,自然科学一开始就是和哲学融为一体的。

哲学包容万象,自然科学都属于哲学范畴,所以西方古代的大哲学家多是科学家。

从德谟克利特、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到理士多德,他们无不集哲学家和科学家于一身。

所以,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有了理性思维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严密的形式逻辑体系,不仅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而古希腊人对真理的热爱,对探求自然奥秘的巨大的好奇心和大胆的批判精神更是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而纵观中国古今,尽管出了许多大思想家、理论家,却没有出过一位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家。

孔子的学说与其说是哲学,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学说。

儒学志在明道救世,其价值目标和终极关怀始终是社会的长治久安,对于有关社会治乱和国家大事以外的自然奥秘和宇宙本源少有论及,而对于彼岸世界更是毫无兴趣。

从孔子开始,儒家只讲具体的“道”。

不谈抽象的“道”,特别是没有宇宙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无论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还是孟子的“得天下有道”,都只局限于六合之内。

荀子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他说:“道也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是也”《强国》,“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儒效》)。

儒家的这种务实思想,表现在思维方式上是重实际而轻玄想,重形象思维而轻抽象思维,表现在价值观上是以实用为上。

这样,儒家从一开始就把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引向了务实,引向了功利,而不是像西方古希腊的先哲们那样,从一开始就把人的价值追求引向了求真。

在古希腊人看来,“爱智慧”(从事哲学活动)是追求人生境界的体现,而不是以实用为目的。

亚理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我们追求它(智慧),并不是为了其它效用”。

儒家的这种实用性、功利性的价值观由此而影响、形成并主导了中国人后来几千年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

从生存方式上讲,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价值取向。

古代中国人对与功利无关的事情不感兴趣,他们关心和研究的多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很少去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天人合一”也仅仅是想说明“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

因此,只要是有用、有利,都会对中国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甚至求神拜佛都带有很强的功利目的,无非是要神保佑自己实现各种愿望,因而,常常是,用得着时,才去拜佛,用不着时就想不起来了。

为什么“做官”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国人的主要价值追求,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功利目的。

所以古代中国人读的都是四书五经,想的都是功名利禄。

而一旦功利成为主要的价值追求时,对真理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就逐渐被削弱甚至湮灭了。

出于生存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实用、名利,把做事和工作当作一种手段,所以中国人好走捷径,好碰运气,总是心存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而对精神的东西,纯粹的活动,对现实以外的世界不感兴趣,没有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

一个人的生存方式决定着他的思维方式,同样,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也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中华民族由于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性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重感性,不重理性,重臆想,不重论证,对于事物只满足于笼统的、粗浅的描述,而不求深层思考和精确分析,因而中国人的思维往往概念模糊不清,不证而论,以类比为主,由上而下,从大到小,缺乏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满足于对现象进行整体的表象的描述,不解释原因,不追问为什么。

如孔子的《论语》,只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从不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正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一开始就缺乏严密性、逻辑性,不讲究对概念进行抽象的解释,因而很难产生形式逻辑,也就难以产生哲学和科学体系。

正如尼斯贝特所说:“中国人对范畴不感兴趣,这就使得他们难以发现真正可以解释各种事物的规律。

”②在古希腊产生理性之光的时候,中国虽然也一度形成了学术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代),但由于儒家的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导致中国人对感性知识以外的东西不感兴趣,一切都是为了实用。

如果说古希腊人是为了真理而追求智慧,是理想主义的,那中国人则是为了实用而追求利益,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

苏格拉底是为了追求真理而献出了生命,孔子则是因为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忧郁而亡。

这两种价值取向必然导致中西方思维方式乃至中西方思想文化不同的发展方向。

所以,中国历来没有形而上学的传统,中国从古至今没有出现过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家,更不可能产生哲学体系。

而“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

”③反映在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方向上也是如此。

中国古代科学多为经验总结性的应用科学,注重现象记录,直觉猜测,缺少逻辑推理、数理分析和实验验证,因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中国有四大发明,但未能揭示其原理;中国有最早、最全的太阳黑子和新星爆发的记录,却陷入了“天人感应”的臆测而没有建立天文学体系;《黄帝内经》发现了血液循环,但一直未能精确验证;明代徐光启在谈到勾股定理时说:“旧《九章》中亦有之,弟能言其法,不能言其义”。

难怪美国人亨利·罗兰在100年前就忠告美国科学界:“如果我们只注意科学的应用,必定会阻止它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