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建筑分类和空间研究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课件—寺庙建筑(佛教)

中国建筑史课件—寺庙建筑(佛教)

北京昌平县丰台区 长辛店乡云岗村镇 岗塔,为砖结构实 心花塔。
⑦ 过街塔和塔门
修建在街道中或大 路上的塔,下有 门洞可以通行。
元朝开始出现。
北京居庸关过街塔塔座(元)
一、塔的渊源和类别
(二)塔的分类
3. 按材料分:
①木塔②砖石塔③砖木混合塔
4. 按结构分:
①空筒式②塔心柱式③套筒式
二、嵩岳寺塔
第十二章 寺庙建筑(佛教)
第一节 寺庙建筑概况 第二节 寺 第三节 塔
第一节 寺庙建筑概况
一、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佛教在中国 的传播状况 二、寺庙建筑概况 三、寺庙建筑的布局演变
一、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佛教在 中国的传播状况
1. 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创建时间: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公元前485)
1. 寺庙建筑庭院构成的自由度较大
城市型寺观、山林型寺观
2. 寺庙建筑往往形ຫໍສະໝຸດ 了寺庙区四大佛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
3. 寺庙建筑是多功能的建筑
美术馆、剧院、市场、旅游建筑
4. 寺庙建筑的寿命很长 5. 寺庙建筑是外来文化的载体
三、寺庙建筑的布局演变
早期佛教建筑保存下来的极少: 砖塔—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 [北魏正光四年(523)] 木构佛殿—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782)]
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 北魏正光四年(公元 523),是中国现存最早 的塔的实物,也是唯一一 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
——标志着中国砖构技 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 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 达到了成熟水平
二、嵩岳寺塔
砖砌密檐式塔 全高39.8米
二、嵩岳寺塔

中国建筑史 第五章 宗教建筑.ppt.Convertor

中国建筑史 第五章 宗教建筑.ppt.Convertor

第五章宗教建筑第一节概说我国古代宗教中,比较重要的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延续时间较长和传播地域最广的,应属佛教,它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和艺术遗产,并且对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即已正式传来中国,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明帝时建于洛阳的白马寺。

其他的还有:汉末所建的浮屠寺,江南佛教建筑之肇始——阿育王塔和建初寺。

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曾得到很大发展,并建造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

1.北魏洛阳永宁寺,采用的为“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

2.以殿堂为主的佛寺为数也很多,尤其是“舍宅为寺”的寺院(北魏洛阳的建中寺)。

隋、唐、五代至宋,是中国佛教的另一大发展时期。

隋、唐时期较大佛寺的主体部分,仍采用对称式布置,即沿中轴线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及大殿等,其中殿堂已渐成为全寺的中心,而佛塔则退居到后面或一侧,自成另区塔院;或建作双塔,矗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较大的寺庙除中央一组主要建筑外,又依供奉内容或用途而划分为若干庭院。

唐代晚期密宗盛行,佛寺中因而出现了十一面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又产生了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的石幢。

钟楼的设置,一般位于寺院南北轴线的东侧。

到了明代中叶,在其西侧建立鼓楼。

其他佛教建筑:田字形平面——罗汉堂,最早见于五代。

转轮藏创于南朝,到了宋代律宗的寺院,又出现了戒坛。

元代统治者提倡藏传佛教(喇嘛教),盛行于西藏、蒙古一带,特点为喇嘛塔和为数不多的局部装饰。

明、清时佛寺大都依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塔已很少,转轮藏、罗汉堂、戒坛及经幢等仍有兴建,但数量也少。

以汉族为主的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佛教,通称汉传佛教。

建筑小的称庵、堂、院,大的称寺。

明、清时期以四大名山为其圣地,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道教中所倡导的是阴阳五行、冶炼丹药和东海三神山,对我国古代社会及文化曾起过相当大的影响。

道教建筑一般称宫、观、院,布局和形式遵循传统的宫殿、祠庙体制,即建筑以殿堂、楼阁为主,依中轴线作对称式布置,规模一般偏小,不建塔、经幢。

宗教建筑 PPT课件

宗教建筑 PPT课件
点:斗拱硕大,出檐深远。 几个名词 侧脚:平面上各檐柱柱头向内倾斜。 生起:立面上,檐柱自中央当心间向两侧逐 渐升高。 金厢斗底槽:平面由檐柱一周及内柱一周合 成,分为内外两槽
如来佛
2、隆兴寺
摩尼殿: 结构特点:殿平面呈十字形,重檐歇山顶,四面抱 厦(即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1间或3间)。 佛香阁(大悲阁) 结构特点: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五重檐三层楼 阁。 意义:高大佛像,菩萨像的出现,促使佛殿突破了 旧的形式,产生了一种新的楼阁式的佛殿,丰富 了传统殿堂的形式。
敦煌石窟(开凿于公元366年 )
发展特点:窟中塑像与画像反映的人物形象、 服饰、装饰纹样有一个逐步汉化的过程。 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本身是建筑的一个类别, 更重要的是在它的雕刻与壁画中反映了我国 早期的建筑活动与形象。
云冈石窟(公元460 )
地点:山西大同,这里是北魏迁都洛阳前的都 城,古称平城。 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反映印度风格, 后期逐渐中国化,每个阶段都创造出具有代表 性的形式而成为北方各地石窟的典型,称为 “平城模式”。
龙门石窟 (公元500年 )
奉先寺-卢舍那佛像 (龙门石窟最大的石刻 )
摩崖造像
四川乐山凌云寺的大佛
云岗石窟中心塔柱
返回
克孜尔千佛洞
鸠摩罗什(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返回
返回
敦煌石窟内景
返回
卢舍那佛像
返回
返回
2、佛寺
中国第一座佛寺建筑 ——白马寺
佛寺的组合形式可分为两种类型 1、以佛塔为主的佛寺: 在我国出现最早,是随“天竺”制式。这类寺院以一座 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其周围环绕方形广庭和回廊 门殿,如东汉洛阳白马寺、汉末徐州的浮屠祠以及北 魏时洛阳的永宁寺。 2、以佛殿为主的佛寺: 基本上采用了我国传统宅邸的多进庭院布局。它的出 现最早可能源于南北朝时王公们的“舍宅为寺”。为了 利用原有房屋,多采取“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堂” 的形式

中国佛教建筑分类和空间研究 ppt课件

中国佛教建筑分类和空间研究 ppt课件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繁荣发展,佛教建筑的昌盛期。
隋唐时期政治、贸易以及文化的昌盛,将佛教的 地位推上了至高点。主要的佛寺分布于东汉末年 的三个区域:东西二京为首的政治文化中心区, 江南苏杭一带的经济文化发达区以及剑南成都府 为中心的蜀文化区。
唐代佛教建筑的典型平面
这一时期的佛教建筑是在中国宫室型的基础上定性化并且有所发展的。延续和发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建筑的特点:中轴对称的多进式院落。
佛教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宗教,无论流传到哪里,都能与 当地民风结合,发展为适于当地的佛教。
佛教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建筑,也是也是一种政 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产物。
中国佛教建筑分类和空间研究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萌芽期——东汉 融合器——魏晋南北朝 昌盛期——隋唐 衰落期——宋元明清
普陀山自北而南贯穿一条山脉,地势北高南低, 最高峰位于北部,山势向四面延缓。
西、北坡陡峻,山脚平地狭小,海岸多淤泥,更 有北风侵袭,所以寺庙基本不建设在西北面。
南部山势缓和,山麓一带平缓开阔,海岸洁净平 展,景色秀美。所以大本分庙宇庵院都分布于东 部和南部。
普陀山寺庙群
二、深藏不露,取其幽蔽
寺庙建筑充分利用山林优越 环境,向深山密林发展。将 寺庙建造在山坡或山麓低凹 处,隐于参天林木巨石之间, 以藏而不露的布局方式取得 幽静隐蔽的效果。
慧济寺
法雨寺
普济寺
普陀山主香道
中国佛教建筑分类和空间研究
官署式佛寺 民居式佛寺 园林式佛寺
官署式佛寺
中国传统世俗建筑以院落式布局为基本方法,凡属比较重要的建筑群,其总体布局和主要屋宇的 建造都强调中轴对称,以此显示建筑物的庄重和使用者的尊贵地位。
中国佛教寺庙最初脱胎于官署世俗建筑,官署建筑群的中轴对称布局形式对于表达神圣的佛寺在 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是十分相宜的。

汉地佛教建筑布局讲解PPT

汉地佛教建筑布局讲解PPT

钟楼,鼓楼
钟楼和鼓楼分别位于天王殿左右两侧,其功能在古时候是表示 禅定的境界,现在也具有计时的作用,所谓“晨钟暮鼓”,同时 敲钟也有祈福的寓意。
佛塔
佛教寺庙内塔一般是用来供奉舍利的,此外还兼具一些其他 的功能,地标性,佛的象征,以供世人朝拜。
祖师殿 鼓楼
总结
藏经阁 方丈室 大雄宝殿 天王殿 Nhomakorabea门殿伽(qie)蓝殿 钟楼
作业:
周末有空到当地寺庙游略。
大雄宝殿
千手观音。位 于三世佛后, 也是一位重量 级别的“人 物”。
十八罗汉,位于三世 佛两侧,各分布九位。 其中较为熟悉的是降 龙尊者——济公。
方丈室
方丈,即寺院主持。方丈室为其住所,也是说法和接客之处。
藏经阁
藏经阁,是寺院讲经说法藏经的场所。是供奉经律 论三藏与讲法的地方,象征三宝中的法宝,指佛教中 的一切理论学说,是禅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所。
佛教寺庙主要殿堂介绍
教学内容
• 佛教建筑布局规则
• 主要殿堂:
供奉对象及其布局
问题:1.这些图片给你的整体感觉? 2.你看到了什么? 3.你发现了什么?
三门殿
无作门 空门 无相门
天王殿
大肚弥勒
韦陀 金刚杵的寓意
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被供奉于天王殿内两侧。他们分别
是: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其脸色,法器,领地各不相同,有“风调雨顺”之意。

佛教寺庙建筑精品PPT课件

佛教寺庙建筑精品PPT课件

上海豫园戏台
北京四合院
•皖 南
民 居
上海豫园戏台
明清民宅
• 北京颐和园 圆明园 • 苏州拙政园 苏州留园 扬州个园
北京颐和园
圆明园
苏州园林拙政园
苏州留园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故 宫
北京皇城
明 清 坛 庙
天坛
孔庙
孔庙
• 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 也有研究。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 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
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 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
二王庙
关羽
明清民宅
• 北京四合院 皖南民居
• 杭州吴宅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佛光寺大殿•悬空寺国四大石窟到底是什么 ?敦煌莫高窟、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云 冈 石 窟
日本寺庙
唐招提寺
神社
日本茶社
中国明清建筑
• 北京 • 故宫 皇城 郭城(三环相套形成)
故宫(紫禁城) 皇城(城市中心偏南) 郭城(接近方形)

宗教建筑 PPT课件

宗教建筑 PPT课件
第五章 宗教建筑
第一节 佛教及其建筑
一、佛教 1、概说
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特点:延续时间较长和传播地域最广 影响: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和艺术遗产;对我国 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几个阶段 1)汉朝 :自西域传入中国 2)魏晋南北朝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个高潮 。 南梁佛寺2846所,僧尼82700余人;北魏寺院3 万余座,僧尼200余万人
云南傣族佛寺
特点: 1)屋顶高耸,上下分作几层,左右分作 若干段,中央部分突起。 2)屋脊布满小装饰 3)佛寺以佛殿为中心,布局灵活
3、佛塔
佛塔—埋葬佛骨舍利的纪念物,它作为佛的 象征,供信徒们顶礼膜拜。 “浮图”与中国塔 1)木构楼阁塔:多层的楼阁在下,楼阁顶 上置放“浮图”形式的屋顶,称为刹顶,这 就是中国最初的楼阁式佛塔的形象。 代表:山西应县佛宫寺的释迦塔(应县木塔) 平面为八角形
敦煌石窟(开凿于公元366年 )
发展特点:窟中塑像与画像反映的人物形象、 服饰、装饰纹样有一个逐步汉化的过程。 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本身是建筑的一个类别, 更重要的是在它的雕石窟(公元460 )
地点:山西大同,这里是北魏迁都洛阳前的都 城,古称平城。 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反映印度风格, 后期逐渐中国化,每个阶段都创造出具有代表 性的形式而成为北方各地石窟的典型,称为 “平城模式”。
龙门石窟 (公元500年 )
奉先寺-卢舍那佛像 (龙门石窟最大的石刻 )
摩崖造像
四川乐山凌云寺的大佛
云岗石窟中心塔柱
返回
克孜尔千佛洞
鸠摩罗什(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返回
返回
敦煌石窟内景
返回
卢舍那佛像
返回

佛教 建筑分析

佛教 建筑分析

平川式
汉地佛寺以“精舍”为主,寺内设置依次为山门、天王 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东 侧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寿堂等。 西侧多为接待云游僧人的禅堂等。“精舍”多建在城市 街道和郊区,或山脚山间风景佳丽处,将佛寺与园林融 为一体。存的名刹如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苏州寒 山寺,镇江金山寺,南京鸡鸣寺,宁波国清寺等。
佛寺
汉传佛教佛寺
汉传佛教佛寺分为依山式的“支提”和平川式的“精舍 ”两种。
“支提”式分两种类型:第一种叫“支提洞”,另一种 形式叫毗诃罗洞
依山式
汉式的“支提洞”多在新月形山脉的陡峭山崖上开凿佛 像,或向深纵凿洞用于凿造佛像和藏经,主要分布在佛 教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丝绸古道上,如甘肃的敦煌石窟,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等。另外,像四川乐山大佛,大 足石刻,虽无洞穴,也属于这种类型。后一种“毗诃罗 洞”多为自然形成的山洞,一般很狭小,仅供一人容身 修炼,讲学、集会的功能基本丧失,但苦修的意识更浓 。如少林寺的达摩面壁洞,三祖寺的僧璨面壁洞等。
这类古塔多用木、石、砖、铁、 铜、琉璃等材料建造。
楼阁式塔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同楼阁一样,楼阁式塔的 层间距离较大,塔内的楼层数目 ,一般与塔层相等。有的内设暗 层,楼层数目多于塔层。
(二)每层均有门、窗、立柱、 额枋和斗拱,内有楼梯、楼板, 外有平座、栏杆。
(三)除石刻和铜、铁楼阁式塔 外,一般均可攀登远眺。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 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 南、日本等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 教并列为大乘佛教的主要发扬传系 。藏传佛教始于松赞干布时期由毗 俱底公主自尼泊尔和唐朝文成公主 自中原传入。13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陀山自北而南贯穿一条山脉,地势北高南低, 最高峰位于北部,山势向四面延缓。
西、北坡陡峻,山脚平地狭小,海岸多淤泥,更 有北风侵袭,所以寺庙基本不建设在西北面。
南部山势缓和,山麓一带平缓开阔,海岸洁净平 展,景色秀美。所以大本分庙宇庵院都分布于东 部和南部。
普陀山寺庙群
17
二、深藏不露,取其幽蔽
寺庙建筑充分利用山林优越 环境,向深山密林发展。将 寺庙建造在山坡或山麓低凹 处,隐于参天林木巨石之间山峦 中,周围树木环抱,建筑与 外界几乎隔绝。由于有山林 阻隔,不可望也不可径直前 往,犹如室外桃源,是老僧 隐居修性的适合场所。
普陀山隐秀庵
18
三、半藏半露,超然于世
一些中小型寺庙,处在观景揽胜最佳处。 建筑本身精巧雅致,并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成 为景中之景。 于青山绿水间若隐若现,好似佛国仙境。
中国佛教建筑
1
中国佛教建筑概况 一、佛教建筑的文化思想 二、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演变 三、山林佛寺的布局手法 四、佛教建筑的基本布局形式 佛教建筑的空间营造 一、精神空间塑造 二、视线分析与空间体验 三、现代佛教建筑建造手法
2
中国佛教建筑概况
3
一、佛教建筑的文化思想
中国佛教建筑反应了宗教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宗教带 给人们心灵的慰藉。
5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
南传佛教
大乘佛教(大众部佛教)
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
普渡众生、自觉、觉他、利他
自我解脱、自我修行、克服欲望
6
东汉——三国时期:佛教的传入,佛教建筑的萌芽期。
佛教于东汉末年开始在中土流传,三国的乱世时期 客观上促进了它的发展和传播。东汉末年的战乱使 关中的经济衰落。佛教建筑主要分布于洛阳附近且 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仿宫廷邸宅廊院式布局(在主体建筑两侧排列若干附属功能的院落)。最为显著 的特点是塔在全寺的中心地位已经弱化、独立。通常是在主殿前面点缀式的放置双塔,或于殿前、殿 后、中轴线外置塔院。
13
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衰败,佛教建筑的世俗化期
”伽蓝七堂“格局示意
宋代禅宗大盛,禅宗寺 院布局“伽蓝七堂”式 成为主要的寺院布局形 式,意指具备山门、佛 殿、法堂、僧堂、厨库、 浴室、西净(厕所)的 寺院。到明清时期演变 为山门、天王殿、大雄 宝殿、后殿、法堂、罗 汉堂、观音殿七堂
元代统治者对藏传佛教
的倡导,使得藏传佛教
逐渐在中原地区流行,
藏传佛教没有明显的整
体规划的平面布局,也
受汉文化传统建筑构思
的影响,形成了较规整
的中轴线布局。这个时
期建筑群依山势而建,
主体建筑常位于最高处。
寺院也变得更加的社会
化,某些位于大都市的
寺院都会开设“庙会”、
“戏台”等。
14
寺院的平面布局方式经历了以塔为中心的环绕式布局到以佛殿为主的中轴式布局的中国化的演变。 15
佛教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宗教,无论流传到哪里,都能与 当地民风结合,发展为适于当地的佛教。
佛教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建筑,也是也是一种政 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产物。
4
二、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演变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萌芽期——东汉 融合器——魏晋南北朝 昌盛期——隋唐 衰落期——宋元明清
11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繁荣发展,佛教建筑的昌盛期。
隋唐时期政治、贸易以及文化的昌盛,将佛教的 地位推上了至高点。主要的佛寺分布于东汉末年 的三个区域:东西二京为首的政治文化中心区, 江南苏杭一带的经济文化发达区以及剑南成都府 为中心的蜀文化区。
12
唐代佛教建筑的典型平面
这一时期的佛教建筑是在中国宫室型的基础上定性化并且有所发展的。延续和发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建筑的特点:中轴对称的多进式院落。
浙江普陀山
安徽九华1山9
四、香道相系,连成整体
佛教名山大多地域广阔,寺庙众多,其中必然有 将各寺庙联系起来的道路系统。
“朝山进香”为目的的道路俗称“香道”
普陀山朝山进香的主要顺序为: 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随着地势逐渐升 高,宗教的意义也逐步升级。即“朝山拜菩萨, 心诚见佛祖”这种宗教上的创意充分体现在它的 布局上了。
慧济寺
法雨寺
普济寺
普陀山主香道
20
四、中国佛教建筑的基本布局形式
官署式佛寺 民居式佛寺 园林式佛寺
21
官署式佛寺
中国传统世俗建筑以院落式布局为基本方法,凡属比较重要的建筑群,其总体布局和主要屋宇的 建造都强调中轴对称,以此显示建筑物的庄重和使用者的尊贵地位。
中国佛教寺庙最初脱胎于官署世俗建筑,官署建筑群的中轴对称布局形式对于表达神圣的佛寺在 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是十分相宜的。
9
这一时期寺庙的主要有两种平面布局。
楼塔式佛寺
山西 佛宫寺 木塔
一是楼塔式平面布局,并且完成了由砖石结构向木结构重楼方式的演变。
在这种寺庙中,塔的绝对的重要性依旧沿袭了印度及西域的模式。“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强调 了佛塔的重要性。
10
廊院式佛寺
二是廊院式平面布局方式。 以大殿为主体中轴,周围依序建殿、堂、楼、阁等配殿建筑。 这种廊院式结合了我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的院落布局,主要建筑物山门、主殿等都布置在中 轴线上。
沿中轴线布纵向延伸的适合佛教活动的院落空间布置主要建筑,如山门、佛殿、法堂、藏经楼等。
左右旁院主要布置僧众生活及寺庙事务用房。
7
宫塔式佛寺
这时期的寺庙布局方式沿袭印度及西域的模式,以佛塔为中心的,砖石结构方形庭院平面布局。 8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授与发展,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融合期。
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快速的发展。“南 朝四百八十寺”就是由此而来。 由于这一时期佛风盛行,北方崇佛以石窟造像为 主,除了丝绸之路沿线上分布的建筑遗址外,北 方以平城到洛阳一带区域佛寺最多;南方四朝均 以建康为都,因此佛寺也在这一区域广为发展。
三、山林寺庙的布局手法
南方寺院多位于山水名胜区,使各建筑主体融于自然风景中,使其成为自然的组 成部分。以迎合佛国净土的要求。创造禅宗所追求的平和与宁静。
16
一、因山布寺,融于山林
普陀山作为佛教胜地,寺庙众多,错落有致。它 的建筑布局并非一次性有规划的建设活动。众多 寺庙是在历史过程中逐个择地兴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