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池塘春季管理要点
健康高效成参养殖的细节管理和关键控制技术5

健康高效成参养殖的细节管理和关键控制技术5一.春季水温上升期:1.化冰后的池塘管理春季化冰后,由于一个冬季未对池塘进行管理,池塘中会积累大量有害细菌,池底也会形成较多有机物的积累和发酵产物,因此需要对海参池塘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杀菌和改底。
如果海参年前摄食不足或部分海参体质较差,则应首先泼洒酶解多糖和清源,以增强海参免疫力,强健体质,避免病害发生。
消毒选用百安威(1瓶2亩),第二天用解毒超爽(1瓶4亩)解毒,3小时候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改良底质。
春季随气温回升,池水上层比下层回升快,此时易形成水体分层,造成底部缺氧,属养殖危险期。
应对措施:池塘水位降低至50~70cm左右(附着基不露出水面为宜),使上层水溶氧能较易传到底部;启动增氧设施,补充外源氧(纳米氧、降解灵、粒粒神)促使池水上下对流,尽快消除海淡水分层现象,提高底层水体氧气含量。
除了预防水体分层外,春季还应尽早肥水培藻(详看关键控制技术三“健康肥水,保健养苗”)。
2.春季漂参化冻初期水体盐度严重分层,一些池水较深以及没有及时排淡降水位的池塘,在一段时间内盐度的分层会导致底层氧气不足,一些海参向浅水处移动,并通过肛门大量吸水以滤取水中氧气,因浅水处盐度偏低甚至于接近淡水,海参吸淡后会因整体比重变小而发生漂浮现象,海参自主运动能力大幅下降,即漂参。
漂浮海参大多当时没有死亡,也无化皮、肿嘴等明显症状,只是身体发软,但下沉后有的会死亡。
这种情况引发的病害常在浅水处,造成的死亡量虽不大,但由于这是一种缺氧和海参运动失调的表现,易对海参造成应激性刺激,对海参恢复体质、及随后及时或顺利下礁觅食、抗病力的恢复不利。
防控:春季化冻后,利用排淡闸板缓慢降低水位至0.8~1米左右,目的在于:①排出表层盐度较低的冰水,利于风浪打破盐度分层、水分层,混合池塘盐度,避免池塘表面和局部地区盐度偏小,并降低池塘表面张力防止缺氧现象发生。
②水层变浅,更多光线照射到池塘底部,有利于光线照射促进底栖硅藻繁殖。
池塘海参养殖技术

2024.3三、小结与讨论随着水产养殖向集约化、高密度化发展,选择适宜的益生菌作为鱼饲料添加剂十分必要。
本养殖技术试验表明,用0.4%的锁掷酵母干粉拌饲投喂可以促进大黄鱼成鱼的生长,优化养殖大黄鱼的体形、体色,有助于大黄鱼肌肉营养的提升和口感的改善,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该项养殖技术限于室内大黄鱼成鱼的优化养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黄鱼的体形、体色问题。
大黄鱼体形、体色的改良重点还在于还原野生养殖模式,例如开展大围栏养殖或者深水网箱养殖。
市面上当前应用较多的海洋红酵母为胶红酵母,一般应用在海参、对虾、宝石鲈等养殖中。
锁掷酵母相较于胶红酵母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开发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后续适用养殖品种、养殖阶段、养殖用量等仍需进一步试验研究。
随着海参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北方地区海参养殖规模从粗放型向高效技术型进行转变。
为了有效提高池塘海参养殖技术水平,提高本地区养殖经济效益,生产出高品质的海参,笔者于2022年4月18日-10月30日进行了池塘海参养殖技术示范。
养殖期间通过在海参养殖池塘中使用底质改良剂、微生态制剂等降低海参的发病率,提高海参品质,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
现将养殖示范情况总结如下。
一、池塘条件试验地点选在辽宁兴城市德林海参养殖场。
该养殖场为“辽宁省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与建设项目”科技示范单位,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池塘全年水温-2~30℃,盐度25~32,pH 7.5~8.4。
池塘为东西向,每口池塘面积30亩,池底为硬质泥沙底,池内水深2米左右;进、排水闸门分别位于池塘的两端,进、排水流通畅。
池塘底部使用微孔增氧设备进行增氧,养殖条件符合试验示范基本要求。
二、苗种的选择与投放海参苗种购自兴城市大润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为刺参品种。
苗种经过检验合格,为体表无伤、肉刺尖挺、规格整齐、反应灵敏的本地优质苗种。
2022年4月18日早晨,参苗经过1小时运输到达养殖场。
将参苗放入白色容器,注入养殖海水,经过30分钟的“试水”,参苗适应养殖水温。
海参池塘的常见换水方式1

海参池塘的常见换水方式1
海参池塘换水的几大益处:①海参池塘封闭的养殖环境满足不了海参对天然饵料的需求,海参池塘的排换水可为其提供天然饵料;②排淡,更换有盐度的海水,保持海参池塘适当的盐度和温度;③换进溶氧高的海水;④替换海参池塘中的水,排掉代谢废物,保证海参健康生长。
一.四季常用的换水方式
1.1春季
春季易发生水温、盐度双分层,常见的换水步骤:
①及时排除池塘上层盐度低的淡水、冰水,促使风浪打破水分层,避免因局部地区盐度过低发生缺氧、漂参现象;
②降低水位至1.1m,目的:使水层变浅,透明度提高,阳光更容易照射到底部,利于早期低温肥水(促进底栖硅藻的繁殖)。
利于池塘水温的提升,促使海参快速下礁;
③海参大部分下礁后,将水位提高到1.4m,降低水体透明度,抑制池底青苔的生长,提高水体稳定性,便于海参摄食生长。
1.2夏季
夏季多暴雨,暴雨时节淡水大量进入海参池塘,淡水盐度低、密度低,若不及时排淡,易形成水分层,进而发生温度、盐度分层,阻碍氧气传输,产生底热,发生夏季漂参等,此时可泼洒“碧水爽”,打破水体分层,解除底热。
排换水方式:①夏季雨季来临前,外海水盐度正常时,将水位提升至1.8m左右。
②及时关注天气情况,在雨中和雨后及时利用排淡闸排淡。
换水方式好处:①暴雨时,大量雨水导致池塘盐度下降,周边很多海参池塘会排淡,近岸海水常盐度过低,不能使用。
如果雨季前将水位提升至1.8m,池塘储备充足的海水,经得起排淡时排出海水的损耗,使盐度稳定或下降的很缓慢,提供盐度缓冲。
②水位提升至1.8m 时,使底层水位的温度降低,适应海参的需要。
海参池塘养殖知识

海参xx养殖知识一、海参池塘环境条件。
池塘应选择在避开淡水流入的河口区,无工业污染。
池塘大小以10~15亩为宜,其它规格的池塘亦可使用。
底质以砂砾底或硬泥底质为佳,对潍北和黄河三角洲来说,虽粉沙土质适宜海参栖息生长,但必须对底质进行硬化处理。
利用养虾池养殖海参,要进行池塘改造,并在放苗前排干池水,进行彻底清淤、清池和消毒,以确保池塘良好环境。
二、保护种质资源。
随着海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滞后,粗放经营、病害泛滥及种质退化问题日益突出。
近年来由于海参养殖的火爆,大大刺激了海参苗种繁育的粗放性,而亲参来源圈子相对狭小,加上工人放流或浅海投石养殖使其自然海域的亲参难以保持原有的性状,造成海参个体间的血缘关系不断接近,种质状况下降。
而近年来广泛采用苗种高密度繁殖技术,在苗种产量大增的同时,苗种质量却逐年下降,加之育苗期间药物滥用现象普遍,为养殖所提供苗种的质量难以保证。
三、海参苗种质量要求。
参苗好坏直接影响海参生长和成活率。
要选择不同海域的亲体培育出来的参苗。
优质参苗体表干净、无粘液,体态伸展活动自如,不抱团,肉刺完整、尖挺,摄食量大、排便迅速呈条状。
购苗时应用PCR 等技术进行监测和检疫,确保无病毒参苗和残苗进入养成池。
四、海参放苗规格密度。
按照规范要求,苗种放养规格在30~40头/公斤,放春密度为5~10头/平方米,养殖周期为8~12个月;规格在300~500头/公斤,放养密度为10~15头/平方米,养殖周期为18~24个月。
五、海参人工参礁设置。
依据海闯的生态习性,必须对原有池塘进行改造和设置参礁。
参礁材料多种多样,因地制宜,多以石块、瓦片、水泥框架、旧扇贝笼为主,考虑到我省西部沿海石块缺乏,可用瓦片、网片、水泥管、旧轮胎、塑料膜等器材,原则上要多孔、多层,参礁面积应占池塘面积的40%左右,高度以50~80厘米为宜,以满足高温度夏的要求。
六、海参病害防治。
目前海参常见病有摇头、肿嘴、化皮、排脏、溃烂等腐皮综合症及弧菌病等为最严重,应以预防为主。
春季海参不下滩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春季海参不下滩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每年春季,许多池塘海参不愿下滩,不愿摄食,甚至身体僵硬,活力差,棘刺不挺,管足附着无力,粪便细或者粪便少。
但尚没有出现感染性的肿嘴,吐肠,化皮现象。
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温度升高,继续发展下去,就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发展为感染性疾病。
这种现象说明海参处于亚健康状态,同时也说明海参的免疫力低下。
亚健康态海参会在内外界环境、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施药管理的情况下应激,机体虚弱状态加重,可继发细菌性感染。
亚健康态给致病细菌以可乘之机,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治疗,以防后期爆发感染性疾病,传染蔓延,损失巨大。
引起海参亚健康症状的原因:一、水体酸碱度(PH值)偏高。
春季许多地区的池塘换水量低,养殖户在化冰后20-30天内没有换水,水质老化,伴随塘底生长一些大型藻类,水中二氧化碳缺乏,水体PH值高达8.6-9.3,海参生理应激,出现亚健康态。
图1二、池塘亚硝酸盐(NO2-)含量偏高。
由于冬季海参在塘底活动摄食生长,化冰后,温度回升,塘底的残饵粪便被微生物分解,该过程消耗大量的溶氧并产生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导致海参亚健康和感染细菌致病的元凶之一。
图2三、水体盐度(S‰)偏高。
冬季池塘表层水结冰,导致水层底部盐度高达33~40‰。
没有条件换水或排淡的池塘,冬季以来盐度持续升高,引起海参生理应激。
图3四、溶解氧(DO)含量低。
池塘换水条件差,加上冬季冰封,水体中的溶氧不足。
当溶氧偏低时,水质和塘底的各种化学反应、微生物活动以及海参自身呼吸代谢对氧气的消耗加速,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状态。
五、水体中的生物活性营养物质偏低。
冬季封冰期长达2-3个月,海参在塘底活动摄食,吸收水体营养物质,在没有换入新水的情况下,水体中的活性营养物质含量不足甚至被耗尽,海参吸收不到机体所需的营养,机体的能量和免疫力下降。
科学养参综合解决方案:一、随时检测水质,重视水质变化。
化冰后,采用简易测试盒,定期检测水质各项常规理化指标,如溶解氧、酸碱度、盐度、温度、亚硝酸盐、氨态氮等,谨防超标。
池养海参春季管理要点

池养海参春季管理要点
春季池塘水温适中,最适海参生长,春季是海参养殖最重要的季节。
因此,加强池养海参春季管理龙为重要。
1、适当降低参池水位。
春季参池一般保持水深60厘米—80厘米为宜,可提高池水的阳光通透性,快速提高池底水温,不仅利于海参活动,还有助于池底硅藻生长,增加海参的自然饵料量,提升海参生长速度。
2、有条件的适当添换新鲜海水,改良水质,及时全池泼洒底质改良剂和芽孢杆菌等。
同时开动机械增氧或使用底部增氧剂,增加池底溶氧量。
3、及时泼洒维生素C、葡萄糖、有机酸等,提高水体通透性,分解有毒物质的毒性,增强海参自身免疫力,以防发生病害。
4、海参的天然饵料不足时,可适当投喂优质海参配合饲料,丰富海参饵料种类。
5、及时清除参池中的青苔、浒苔等,以防其生长过多过快,压缩海参活动空间,影响海参正常活动和生长。
6、早晚巡池,监测水质变化,重点是水温、盐度、溶解氧等,定期测定氨氮、硫化氢等其他指标。
定期潜入池底,查看池底环境和海参生长、摄食情况,发现海参肿嘴、化皮等要及时处理,消毒杀菌,防止蔓延加重。
池塘海参生态养殖技术

保海 参质量安 全 , 广池塘 海参生 态养殖 技术势 在必行 。此项 目重在 指导养殖 户规 范使用 药物 , 使用 生 推 科学 物制 剂 , 使养殖 环境成 为 能够 自我调节 的生 态 系统 , 境与 海洋 生物 资源可 持续 利用 , 证海 参产 业健 康 使环 保
稳定 发展 , 温度持续 在 I ̄左 右放苗 , — 月 环境 O C 晚秋尽 量不投苗 。 23 放养规格 : 越大成 活率越高 , 、 苗种 最佳性 价 比选择 40 60头 / , 0 —0 k 春季可适 当偏小 。 g
黑龙 江水产
21 0 2年第 3期
24 投放 密度 : 放 60— 00 头 /6m , 年开始 根据 回捕 量适量补 苗 。 、 投 00 100 67 。 第二 海参 出池后 药浴 1mn 0 i后过 秤 , 每袋 5g k, 装 3 每箱 袋运 输 。 育苗 室 的水 温 、H值 、 度和海参 养殖池 的各 p 盐 项指标 , 值越小越好 。 差 参苗 出池前一 天晚上不要 投饵料 , 降温处理后 和室外水 温基本一 样 , 样能减 少应 做 这 激反应 , 适应 池水新环 境 , 提高苗种成 活率 。
32水 质 控 制 .
在 高温季节 海参夏 眠 , 温控制在 2 ℃以内 , 采用微孔 增氧设 备早 晚开机 各 2 水 8 可 h以散发 池水 的热量 , 晚
上换水 三分 之一 。p H值控 制主要 采用换 水 、 氯制剂 等措施 ; 氨氮控 制 主要 用芽孢 杆菌 、 石粉 和采用微 流换 沸 水等措 施 。藻类 的控制 采用青 苔净拌泥 土 , 养梭鱼苗 和微生 物制剂调 解水质 等办法 ( 目 心区 2 1 年没 放 项 核 01 有长 出青苔 ) 。大型藻 大量存 在 时应 提前 采用人 工捞 取方法 ; 高水位 , 持水体 透 明度 , 提 保 抑制大 型藻类 的大 量繁殖 ; 过使用 高效 肥水产 品培肥 水质 , 通 保持水体 透 明度 , 制杂藻尤其 是 甲藻类 的大量 繁殖 。 抑 发生 水华在 相关 水域 投入 消毒 剂 ( 漂 白粉 、 氧化 氯或 三 氯异 氰脲 酸粉 ) 如 二 杀灭 藻 害 , 再使 用底 质 改 良剂和 增氧 剂进 行 “ 消水 ” “ 、改水 ”促进 硅藻 、 , 绿藻 的繁殖 , 以保证 池塘 良好 的藻 一菌相 和充 足食物 。
海参池塘养殖培训

▪ 2.调整状况抵抗高温 ▪ 水温30℃以上时为海参化皮高发阶段,此时应
及时调整海参身体状态抵抗高温,可定期泼洒“益 生低聚糖”、“速调速补”等产品提高海参免疫力。 同时注意早晚充氧,加大换水量,特别是高温时中 午开启充氧机,防止水温分层,导致底部缺氧。 ▪ 3.抑制青苔 ▪ 海参池底生长的刚毛藻、青苔等大型植物在高 温时易发生腐烂、臭底,造成池塘缺氧,易导致海 参发病。可以使用“光洋芽孢菌粉”+“底安六合 一”+“光洋冻干菌”抑制青苔过度生长(注意水 温在30℃以上时尽量不抑草)。
19
❖ ②水混有机质较多 ❖ 水质浑浊会导致光线不足,严重影响底栖硅藻
的繁殖,海参因无饵可食,通常附着在礁石上摄 食或处于半休眠状态根本不摄食。
❖ 解决方法:生物苔藻净+光洋蛭弧菌+丽水宝, 少量多次使用。
❖ ③底质较差 ❖ 海参系底栖生物,如果池塘平时不注意底质改
良,到春秋两季海参摄食期因底质差,海参必然 不下滩。
26
总结:养好海参秘诀
好水
好管理
好海参
好底
27
光洋生物 助你致富
威海光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
注意事项
1
管理上加大换水 量,尽量减少昼夜温 差,经常巡池观察海 参活动状态,及时捞 出个别化皮的海参消 毒处理,避免感染其 他海参。
2
3
注意改底解毒, 水温5-8℃时(化冰 期),注意底部消毒, 碘制剂全池泼洒。消 毒后用氨基酸解霸全 池泼洒解毒。
注意增氧和调节 海参状态,颗粒长久 氧和益生低聚糖全池 泼洒。
❖ 1.海参不下滩 ❖ 当水温下降到22-23℃时,海参还是陆续出蛰,当水
温在20℃以下时,还有大量海参不下滩就存在一定问题, 引起海参不下滩的主要原因有: ❖ ①海参体质弱:海参长期处于不良环境,会导致体质较 弱,对环境改变适应能力差,稍有风吹草动立即回礁,要 么根本不下滩。 ❖ 解决方法:益生低聚糖拌料或泼洒,水产诱食酵母+光洋 EM拌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参池塘春季管理要点
冰雪消融、万物复苏,2018年海参行情越来越好,但我们不要太乐观,价格好不代表收益高,如何提高收成才是重点。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海参来说,春季有“春生肥”的说法,期间海参的肠道达到一年中最长,摄食生长时间也最长。
所以我们要抓住春季海参最好的生长季节,加强海参池塘的管理,让海参茁壮成长,提高海参产量来增加收益。
这里我们提供以下几点建议,希望给您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化冰期注意事项
1、最好提前(化冰前)破冰,释放水体中过饱和气体,防止冰下海参发生气泡病引起肿嘴、“化皮”、漂参。
溶氧仪检测冰下溶氧过高,甚至“爆表”
2、防止水体分层。
化冰后及时通过排淡、“窜水”,适当开增氧机或者使用“速解安”打破水分层,防止底热、缺氧、气泡病等问题出现。
3、改善池塘环境。
积累了3个多月的残饵、粪便等,池塘有毒有害物质增加,要及时改底、解毒。
改底时尽量选择表面活性剂类底改药物(如“底居安”、“底加氧”),既能有效改善底部环境,又可以帮助打破水体张力,刺激性极小。
4、如果海参出现肿嘴、“化皮”、漂参等情况,需根据发病情况进行处理(如白色肿嘴一般为气泡病或者应激引起),发现问题可及时联系当地利洋水产药店技术员到塘确诊。
二、如何让海参更好的出爬
1、改善底部环境。
化冰后及时使用“底居安+底加氧”,能够有效减少底部有毒有害物质,同时减少气泡病的发生,提高底肥,无刺激性。
2、培养底部生物饵料。
化冰后海参有个回礁的阶段,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应该做好培饵工作
(“利苗多”5亩/包),为海参再次出礁提供充足的饵料。
3、强化体质。
外泼“营养快线”补充电解多维,海参通过体表吸收,能够起到快速恢复体质的作用。
4、诱食。
如果海参出爬,一般情况可以适当补充“水产诱食酵母”,配合增强海参体质。
三、如何投喂
1、提前培养生物饵料。
化冰后海参回礁期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培养生物饵料为海参出爬后更好的生长做准备。
我们在解毒、改底后及时补充“利苗多”5亩/包(建议5-7天一次),帮助改善环境的同时,快速培养底部生物饵料。
2、少量多餐。
能够补充足够的新鲜饵料,让饵料分布更加均匀,海参活动空间更大(海参在池塘分布均匀,生长快、产量高)。
投喂“利苗多”时要根据存塘量定时、定量投喂,一般为7天一次、5亩/包。
这样能够让海参摄食更好,消化吸收率更高。
3、其他注意事项。
有草或底质不好的池塘,可适当增加“利苗多”的投喂量,加快烂草分解、改善底部环境,减少肠炎及肿嘴等情况出现;纯沙底池塘可使用粉料配合“利苗多”使用效果更佳。
四、合理出参
建议大规格海参及时出塘,减小密度,给小规格海参提供更大的生长空间,同时也减少海参度夏的损失(大规格海参度夏时损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