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管理
高标准池塘长效管理考核方案

高标准池塘长效管理考核方案
高标准池塘长效管理考核方案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池塘水质管理:考核池塘水质的指标包括水温、溶解氧、
PH值、浊度和含氨量等。
可以通过定期采集水样进行实验室
分析,评估水质是否达到标准要求。
同时,还可以考核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水质管理措施,比如定期清洁池塘、补充溶解氧等。
2. 池塘环境管理:考核池塘周边的环境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包括池塘周边的植被覆盖情况,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
可以通过定期巡查和调查来评估环境管理的效果。
3. 池塘养殖管理:考核池塘养殖的管理情况,包括饲料投喂的量和频次,养殖密度等。
可以通过记录饲料投喂情况、检查池塘底泥的状况等来评估养殖管理的效果。
4. 池塘设施和设备管理:考核池塘的设施和设备是否保持良好的状态,如池塘的渔网、船只、氧气机等。
可以通过巡查和维护记录评估设施和设备管理的情况。
5. 安全管理:考核池塘的安全情况,包括防护措施是否到位,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
可以通过检查安全设施的完整性和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来评估安全管理的效果。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高标准池塘长效管理考核方案,具体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另外,考核结
果应该及时反馈给池塘管理者,以便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升。
池塘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池塘资源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所有池塘的管理和养护。
第三条池塘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维护生态平衡;(二)合理利用,科学养殖,提高池塘资源利用效率;(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减少污染;(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同治理。
第二章池塘规划与建设第四条池塘规划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渔业发展规划,遵循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池塘建设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渔业发展规划;(二)符合生态要求,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三)池塘结构合理,有利于养殖生产;(四)排水设施完善,防止水体污染。
第六条池塘建设前,建设单位应当向当地渔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建设。
第七条池塘建设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当地渔业主管部门进行验收,并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章池塘养殖管理第八条池塘养殖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合理确定养殖规模,避免过度养殖;(二)选用优质、高效、生态的养殖品种;(三)科学投喂,减少饲料浪费;(四)严格执行休渔期制度,保护渔业资源。
第九条池塘养殖户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合法的渔业生产资格;(二)具备一定的养殖技术和管理能力;(三)遵守国家渔业法律法规和本规定。
第十条池塘养殖户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按照批准的养殖计划和方案进行养殖;(二)合理投喂,防止水体富营养化;(三)加强病害防治,减少药物残留;(四)定期进行水质监测,确保水质达标。
第十一条池塘养殖户应当建立健全养殖档案,记录养殖过程和产量等信息。
第四章池塘生态环境保护第十二条池塘生态环境保护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二)减少污染排放,改善水质;(三)加强生态修复,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四)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水资源浪费。
养殖池塘安全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养殖池塘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养殖池塘的安全管理。
第三条养殖池塘安全管理应当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政府监管、企业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养殖池塘安全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第二章安全责任第五条养殖池塘业主(以下简称业主)是养殖池塘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对本养殖池塘的安全负责。
第六条业主应当建立健全养殖池塘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七条业主应当定期对养殖池塘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确保养殖池塘安全。
第八条业主应当对养殖池塘的用电、用水、用气等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施设备安全运行。
第九条业主应当加强对养殖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
第十条业主应当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应急救援设备,并确保其完好有效。
第三章安全措施第十一条养殖池塘的选址应当符合安全生产要求,避开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域。
第十二条养殖池塘的围栏、堤坝等防护设施应当符合安全标准,确保养殖池塘的水体不外溢。
第十三条养殖池塘的排水系统应当畅通,防止洪水倒灌。
第十四条养殖池塘的用电线路应当符合安全标准,严禁私拉乱接。
第十五条养殖池塘的机械设备应当符合安全标准,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
第十六条养殖池塘的投饵、施肥、捕捞等作业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第十七条养殖池塘的养殖品种应当符合当地渔业资源保护要求,严禁养殖国家禁止的品种。
第十八条养殖池塘的养殖密度应当合理,防止过度养殖。
第十九条养殖池塘的废水排放应当符合国家环保要求,严禁污染环境。
第四章应急处置第二十条业主应当制定养殖池塘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公共池塘资源管理制度范本

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公共池塘资源,保障公共池塘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公共池塘资源,是指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自治组织管理,供本地区居民共同使用的池塘资源。
第三条公共池塘资源的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二)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三)公开透明、民主决策;(四)责任明确、奖惩分明。
二、管理组织第四条公共池塘资源的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具体如下:(一)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公共池塘资源的总体规划和监督管理;(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公共池塘资源的具体管理和日常维护;(三)村(居)民委员会负责公共池塘资源的群众自治管理。
第五条公共池塘资源管理组织应当设立以下机构和人员:(一)县级人民政府设立公共池塘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公共池塘资源的总体规划和监督管理;(二)乡镇人民政府设立公共池塘资源管理办公室,负责公共池塘资源的具体管理和日常维护;(三)村(居)民委员会设立公共池塘资源管理小组,负责公共池塘资源的群众自治管理。
三、管理制度第六条公共池塘资源的管理制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资源调查与评估;(二)规划与布局;(三)保护与修复;(四)管理与维护;(五)使用与收费;(六)宣传教育与培训。
第七条资源调查与评估:(一)定期对公共池塘资源进行调查,掌握资源现状、分布、利用等情况;(二)对公共池塘资源进行评估,确定资源价值、保护等级和利用方向。
第八条规划与布局:(一)根据资源调查与评估结果,制定公共池塘资源发展规划;(二)合理布局公共池塘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第九条保护与修复:(一)加强公共池塘资源保护,防止资源退化;(二)对受损的公共池塘资源进行修复,恢复其生态功能。
第十条管理与维护:(一)建立健全公共池塘资源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二)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三)对公共池塘资源进行定期维护,确保其正常使用。
校园池塘管理制度

校园池塘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有效管理校园内的池塘资源,保护环境,维护校园安全,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池塘的管理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学校内所有的池塘,包括人工池塘和自然形成的池塘。
三、池塘的管理责任1. 学校负责对校园内的池塘进行日常巡查和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处理。
2. 学生应当爱护池塘资源,不得在池塘内随意倒垃圾、破坏景观或捕捞鱼类等行为。
3. 教职工应当带头维护校园环境,及时向学校池塘管理部门报告任何池塘管理问题。
四、池塘的安全管理1. 学校应当设置专门的池塘管理部门,负责对池塘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
2. 学校应当设置警示标识,明确池塘的安全警示内容,避免学生和教职工在池塘附近危险行为。
3. 学生和教职工在池塘边玩耍时,应当注意安全,避免发生任何意外。
五、池塘的清洁管理1. 学校应当定期清理池塘内的垃圾,保持水质清澈。
2. 学生和教职工应当自觉维护池塘的卫生,不得在池塘内乱扔垃圾。
3. 学校应当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清洁工作,确保池塘的清洁卫生。
六、池塘的保护管理1. 学校应当建立池塘保护制度,保护池塘生态环境及水域资源。
2. 学校应当设置保护区域,禁止学生和教职工进入池塘内生态保护区进行捕捞和乱扔垃圾等行为。
3. 学校应当加强池塘周边的保护措施,确保池塘水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七、池塘的活动管理1. 学校可以根据季节和实际情况,适时组织池塘周边的文体活动,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
2. 学校应当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场地,避免活动对池塘生态环境和水域资源造成影响。
3. 学生和教职工参加活动时,应当自觉遵守学校规定,不得破坏池塘资源或影响他人正常活动。
八、池塘的修缮管理1. 学校应当定期对池塘进行修缮和维护,保持水域环境整洁美观。
2. 学校应当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池塘的修缮和改造工作。
3. 学校应当邀请专业人员对池塘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进行维修和改善。
九、池塘的教育管理1. 学校应当加强对师生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他们对池塘资源的保护意识。
鱼塘养殖技术管理制度范本

一、总则为了规范鱼塘养殖技术管理,提高养殖效益,保障养殖户的合法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二、养殖技术管理要求1. 池塘建设与管理(1)选择合适的池塘地点,远离污染源,保证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2)池塘面积以5-10亩为宜,底质为沙壤土,池底平坦,稍有渗漏。
(3)池塘深度2m左右,每口池塘配备3千瓦叶轮机式增氧机一台,4寸水泵一台。
2. 鱼苗选购与投放(1)选购鱼苗时,应选择健康、生长速度快的品种。
(2)投放鱼苗前,需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如泼洒生石灰水或漂白粉水。
(3)投放鱼苗时,水温应控制在10摄氏度以上。
3. 饲料管理(1)根据鱼的生长阶段和需求,合理搭配饲料。
(2)饲料应新鲜、无霉变,投喂时避免污染水质。
(3)实行少量多餐的投喂原则,防止浪费。
4. 水质管理(1)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2)适时换水,保持池塘水质的清新。
(3)合理使用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调节水质。
5. 防病与防疫(1)定期对鱼塘进行消毒,如泼洒生石灰、漂白粉等。
(2)加强鱼苗、饲料、工具的消毒工作。
(3)做好鱼病预防,如定期泼洒消毒药剂、加强巡塘等。
三、鱼塘管理制度1. 养殖户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循鱼塘养殖技术管理制度。
2. 养殖户应自觉维护鱼塘环境卫生,保持池塘整洁。
3. 养殖户应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
4. 养殖户应加强鱼病防治,发现病情及时上报。
5. 养殖户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鱼塘养殖技术培训和指导。
四、奖惩措施1. 对遵守鱼塘养殖技术管理制度,取得显著成效的养殖户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鱼塘养殖技术管理制度,造成养殖损失或环境污染的养殖户,将依法进行处罚。
五、附则1. 本制度由XX养殖技术推广站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注:本范本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池塘养鱼的主要管理制度

池塘养鱼的主要管理制度一、池塘选址1、选址要远离工业区、化工厂。
避免水源受到污染。
2、选址要远离有害气体的场所或动植物。
3、选址要便于排水和注水。
4、选址要有充足的自然光照。
5、选址要有便利的用电和通讯条件。
6、选址要有便利的运输条件。
7、选址要有便利的施工条件。
二、池塘建设1、应选择适当地势高低、平整,土质疏松、排水条件好的地段。
池塘不宜修建在山坡上、河道旁或其他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危险地段。
2、池塘的入水量来源应保持适宜,水的来源要保持清洁,不含污染物质。
3、入水口应设置粗筛网,以防大型底栖动物、泥沙等入水引起混浊或堵塞。
4、水流进入池塘后应有固定的处理设施,如增氧器、过滤设备等。
5、应充分考虑到集水条件与管理条件,在池塘底部布置排水沟和冲淤口,并在渔塘外设置安全堤。
6、设有适当大小、适当深度的池塘加大虹吸泵或抽水机,确保池塘水资源供应。
7、根据养殖品种,适当配置池塘设施,提高养殖效果。
8、不同养殖方式,按要求增设遮阳设施、增氧设施等。
三、水质管理1、水质监测工作要做好,包括水质的PH值、溶氧量、氨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的监控。
2、要合理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度喂食造成水质污染。
3、定期清理池底杂物和沉积物,避免污染水质。
4、对于有害生物,如藻类过度繁殖等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如增加氧气供应,投放有针对性的杀藻剂等。
5、水质异常情况下,要及时向专业人员求助,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四、饲料管理1、选择优质饲料,避免含有激素、抗生素等有害物质的饲料。
2、定期调整饲料配方,根据鱼的生长状态和气温变化等因素适量调整饲料成分。
3、控制饲料投喂量,以避免过度喂食造成水质污染。
4、定期清理饲料残渣,避免污染水质。
5、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鱼类,应根据其需求和特点选择适宜的饲料。
养殖方法管理1、根据鱼的品种特性和不同的水域环境,选择适合的养殖方法。
2、科学规划养殖密度和养殖比例,避免过度密集养殖造成鱼类生长不良。
池塘饲养管理的要点

池塘饲养管理的要点池塘饲养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式,适用于养鱼、养虾等水产动物。
为了保证池塘饲养的效果和产量,以下是池塘饲养管理的要点。
1. 池塘选址:选择池塘的位置应考虑到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土壤肥沃等因素。
避免选择在污染源附近或者易受污染的区域建设池塘,以免影响水产养殖的质量和产量。
2. 池塘设计:池塘的设计应合理,包括池塘的形状、深度、面积等。
不同的水产动物对池塘的要求不同,需要根据养殖对象的特点进行设计。
同时,还要考虑到排水系统、进水系统、氧气供应等设施的布局和设置,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 池塘清洁:保持池塘的清洁是池塘饲养管理的重要环节。
定期清理池塘底泥和污染物,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和病菌滋生。
可以利用生物过滤器、机械过滤器等设备来净化水质,保持池塘水体的清澈透明。
4. 水质管理:水质是影响水产养殖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定期监测池塘的水质,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水质,保持水质稳定。
可以通过增氧设备、添加水质调节剂等方式来改善水质。
5.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是保证水产养殖效果的关键。
根据养殖对象的需求,选择适宜的饲料种类和喂养方式。
饲料的投喂量要适量,避免过度投喂导致水体污染和浪费。
同时,要注意饲料的质量,选择优质的饲料,确保养殖对象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6. 病害防治:水产养殖中常常会遇到病害问题,及时的病害防治是保证养殖效果的重要措施。
定期检查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可以采用预防性药物、免疫接种等方式来防止病害的发生。
7. 养殖密度:合理的养殖密度是保证水产养殖效果的关键之一。
不同的水产动物对养殖密度有不同的要求,要根据养殖对象的特点和池塘的容量来确定合适的养殖密度。
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病害的传播,过低的养殖密度则会浪费资源和降低产量。
8. 定期观察:定期观察池塘的情况是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措施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鱼池注水,最好选择在清晨进行。由于夜间池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停止,水体中各类生物的呼吸还需耗氧,至清晨3-5时溶氧量会降到最低值。所以,选择清晨给鱼池注入新水增氧,效果明显。鱼池白天一般不宜注水,因为白天池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水中溶氧充足,此时注水不但不能增氧,反而会使水中溶氧逸出。
15、"讲究科学注水:
注入新水必须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且温差不宜过大,鱼苗池温差一般不超过2℃,鱼种和成鱼池不超过5℃。注水前应排出池塘底层部分原池水,然后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沿着池水的上层水平线冲入,以促使上层水搅动,有利于增氧。进水口应用密眼网过滤,严防野杂鱼、敌害生物进入鱼池。
16、"讲究适量注水:
每天结合巡塘,及时清除池中残渣,剩饵,捞除死鱼,铲除池边杂草。
20、"勤分析:
根据鱼种放养量,鱼的吃食情况,饲料来源,池塘水色,施肥用量,定期抽查鱼的生长情况,发现和分析问题,及时解决。要求每天及时记录收集和测量的数据,整理资料,不断总结科学高效养鱼的规律。
“四防”
21、"防敌害:
要防止害鸟,野杂鱼,有害藻类,有害污水和农药入池。特别要严防人为投毒的发生。
23、"防鱼逃:
提前做好防涝准备,加固堤埂和鱼场闸、渠等及时维修,防止水漫鱼逃。严防惊吓等应激发生。加强防盗管理工作。
24、"防浮头:
鱼的浮头是由于高温季节,水温高,池水溶氧量少,有机质分解快,夜间呼吸作用强烈,光合作用停止,供氧需求增大,使水中溶氧量减少所致。浮头轻重可从浮头时间,浮头范围,浮头鱼受惊时的反应及浮头鱼的种类等方面来判断。浮头的解救措施如下:
看水色:
看季节:
看天气:
“四讲究”
讲究适时注水:
讲究清晨注水:
讲究科学注水讲究适量注水:
“四勤”
勤巡塘、勤检查:
勤清理:
勤分析:
“四防”
防敌害:
防鱼病:
防鱼逃:
防浮头:
“四早”
1、早清塘:
秋冬池鱼起捕后,及时排干水,曝晒数日,清除淤泥,加固堤埂,堵好漏洞,平整池底,铲除杂草及拾出砖瓦和石块等杂物,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强氯精等药物彻底消毒。
11、"看季节:
每年4-9月,每月每亩可追施腐熟的有机肥600-800kg,或按池水深1m,每亩可施尿素
1."5-2kg或碳酸氢氨3-5kg,磷肥
2."5-3kg;水深2m以上的鱼池,每亩用量可适当增加。水温超过30℃以上,不宜追施化肥。泼洒化肥宜在晴天中午进行。10月以后,每月每亩水面可施有机肥500-1000kg。
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放,多收少收在于管”、“三分放,七分管”。因此,养鱼需要科学精细的管理,促进鱼的快速生长,有效预防鱼病发生,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提高养鱼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做到“四早、四定、四看、四讲究、四勤、四防”。
“四早”早清塘早放养早管理:
早开食:
早管理:
“四定”定位:
定时定量:
定质:
“四看”看品种:
9、看品种:
鲢鳙鱼为主的池塘可多施肥,水质要求较肥,施肥量应大些;青草鱼为主的池塘,水质要求清、淡、爽,施肥量应少些;鲤鱼、鲫鱼等吃食性鱼类为主的池塘,要保持高溶氧活水体,可不进行追肥。
10、"看水色:
池水呈黄绿色或褐色,可见度为25-30cm,表明鱼塘中浮游生物多,可不施肥;池水清澈避见底,或透明度在30cm以上,表明鱼塘中肥料不足,浮游生物少,要多施肥。
22、"防鱼病:
在鱼病防治上,应突出抓好水体的综合预防,总的原则是:
“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加强鱼池的清塘消毒;鱼种消毒,如药物的浸泡;疫苗的注射;如大规格草鱼的免疫;鱼池水体的定期消毒;食物、食台、工具消毒。保持池塘水质良好,即“肥、活、爽、嫩”。常在饲料中加入中草药,如板兰根、大青叶、双黄连、大蒜等进行预防。
6、定时:
应早开食,晚停食,以延长鱼类生长期,一般每天上午8-9时,下午15-16时两次投喂,必要时可在中午加投喂一次,每次投饵时间15-20分钟。气温好水质优,可适当增加投喂次数,水温低、水质差,可减少投喂次数。
7、定量:
总的原则是少量多次,以每次投喂吃饱为度,一般按存塘鱼体重的5-8%,确定饲养用量。投喂青饲料,应在黎明前吃完,日投饲料率为30%左右;投精料,以
1."5m左右,以延长池鱼的生长期。
4、早管理:
管理人员要制定各自的岗位管理制度,制定每月的管理要点和防病流程,较早地住到饲养棚,加强鱼池的日常管理工作。
“四定”
5、定位:
在鱼池中搭设饲料台,进行定点投喂,饲料台采用竹杆扎成三角框固定,在三角架食台下挂漂白粉篓或硫酸铜及晶体敌百虫挂袋。便于检查鱼的吃食活动情况,防止饵料浪费,有利于防治鱼病和清除食物。
1
2、"看天气:
气温适宜,浮游植物旺盛,鱼食量大,施肥次数与数量应相对减少一些。天气闷热,气压低,不能施肥。鱼类浮头,见人不惊动,水质过肥,水中缺氧,应及时加注新水,切不可再施追肥。
“四讲究”
13、"讲究适时注水:
注水应根据天气变化、气温高低、水质情况灵活掌握。
养殖普通鱼类,一般每隔7天左右向池塘注水1次。如果天气酷热、温度高、水质过肥,或阴雨、闷热天,注水间隔时间应适当缩短。
一是开动增氧机,及时加注新水,增氧机的使用原则是:
“三开、二不开”,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天半夜开,傍晚不开,阴天白天不开;二是每亩水面用10kg黄泥调成糊状,加5kg食盐的水溶液,搅拌均匀全池泼洒;三是每亩水面用15-20kg生石灰化成浆或3-5kg明矾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四使用增氧剂,如在鱼浮头严重的地方使用双氧水等。
1."5小时吃完为度。投饵时,如发现饵料台上的饵料被鱼吃完,鱼不离开则可适当增加投饵量,相反减少。切忌时投时停,过饱过饥,确保池鱼吃匀、吃饱、吃好。
8、定质:
饲料营养全面,结构合理,搭配多样,科学加工调制,适口性好。
保持饲料的新鲜,青饲料随割随喂,水草要洗净消毒。严禁投喂发霉变质有毒的饲料。
“四看”
2、早放养:
清塘消毒15天以后即可放养鱼种,大力提倡冬季放养鱼种(苗),水温较低,鱼种活动力弱,减少运输和拉网中的伤亡,利于鱼种早适应环境,开春即快速生长。放养时要选择生活力强的鱼种,严格消毒,合理搭配,细心放养。
3、早开食:
鱼种放养后,翌年开春气温达10℃以上即可投般每次注水深度为20-30cm。当池中出现缺氧,或池水恶化时应放出1/2-1/3的原池水,再加注新水。
“四勤”
17、"勤巡塘:
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及时了解水色变化,鱼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8、"勤检查:
每天检查食物和饵料台,观察鱼的吃食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投饵量和追肥用量。
19、"勤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