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_电器的电接触理论

合集下载

电器理论基础--测验答辩

电器理论基础--测验答辩

第一讲:概论1、(单选)常用低压保护电器为(C)。

A.隔离开关B.变阻器C.熔断器D.接触器2、(单选)低压断路器中热脱扣器用于(C)保护。

A.欠压B.过流C.过载D.失电3、(单选)可用于频繁接通和分断电路的电器(B)A.熔断器B.接触器C.互感器D.断路器4、(单选)以下四种电器,不属于配电电器的是(A)A.接触器B.低压断路器C.隔离开关D.熔断器5、(单选)以下四种电器,不属于控制电器的是(A)A.低压断路器B.起动器C.接触器D.变阻器6、(单选)在传统的有触点开关电器中,感测部分大部分为(B)A.触头系统B.电磁机构C.灭弧系统D.传动机构7、(单选)在传统的有触点开关电器中,执行部分大部分为(A)A.触头系统B.灭弧系统C.传动机构D.电磁机构8、(单选)交流接触器分磁环的作用是(A)。

A.消除铁心振动B.减少铁心磁通C.短路保护D.增大铁心磁通第二讲:电器的发热理论1、(单选)当电器中的载流系统通过直流电流时,电器的热源有(D)A.电介质损耗B.涡流损耗C.磁滞损耗D.载流体的能量损耗2、(单选)以下哪种电器的工作制不能提高电器的负载能力是(D)A.以上都正确B.短时工作制C.反复短时工作制D.长期工作制3、(单选)电器的工作制通常可分为:①反复短时工作制;②长期工作制;③短时工作制。

其中能够提高电器的负载能力是(C)A.②③B.①②C.①③D.①②③4、(单选)三相电力系统中,电动稳定性是根据来校核。

(D)A.正常工作电流B.单相短路电流C.两相短路电流D.三相短路电流5、(单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A.导体的集肤效应既存在于交流输电又存在于直流输电中B.电动稳定性不能用来考核电器性能C.电器中损耗的能量几乎全部转换为热能,全部热能都用来加热电器使其温度升高D.任何电器都有载流系统,工作中都伴随着热效应和电动力效应。

6、(单选)一个按短时工作制设计的电器,设其工作时间为t,热时间常数为T,则其功率过载倍数是(D)。

电工第四章教案

电工第四章教案
切去护套层后,露出的每根芯线绝缘层可用钢丝钳或电工刀按照剖削塑料硬线绝缘层的方法分别除去。钢丝钳或电工刀在切入时切口应离护套层5~10mm.
四、橡皮线绝缘层的剖削
橡皮线绝缘层外面有一层柔韧的纤维编织保护层,先用剖削护套线护套层的办法,用电工刀尖划开纤维编织层,并将其扳翻后齐根切去,再用剖削塑料硬线绝缘层的方法,除去橡皮绝缘层.如橡皮绝缘层内的芯线上还包缠着棉纱,可将该棉纱层松开,齐根切去.
1.螺钉压接法
将剖除绝缘层的铝芯线头用钢丝刷或电工刀除去氧化层,涂上中性凡士林后,将线头伸入接头的线孔内,再旋转压线螺钉压接.
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线头要接在一个接线板上时,应事先将这几根线头扭作一股,再进行压接,如果直接扭绞的强度不够,还可在扭绞的线头处用小股导线缠绕后再插入接线孔压接.
2.压接管压接法
2.线头与平压式接线桩的连接
平压式接线桩是利用半圆头、圆柱头或六角头螺钉加垫圈将线头压紧,完成电连接。
3.线头与瓦形接线桩的连接、
瓦型接线桩的垫圈为瓦形.压接时为了不致使线头从瓦形接线桩内滑出,压接前应先将已去除氧化层和污物的线头弯曲成U形,再卡入瓦形接线桩压接。
课外作业:1.铝芯线头的压接有哪些方法?怎样压接?
授新课
(一)铜导线的封端
铜导线封端方法常有用锡焊法或压接法。
1.锡焊法
先除去线头表面和接线端子孔内表面的氧化层和污物,分别在焊接面上涂上无酸焊锡膏,在线头上先搪一层锡,并将适量焊锡放入接线端子的线孔内,用喷灯对接线端子加热,待焊锡熔化时,趁热将搪锡线头插入端子孔内,继续加热,直到焊锡完全渗透到芯线缝中并灌满线头与接线端子孔内壁之间的间隙,方可停止加热.
此方法又叫套管压接法,它适用于室内、外负荷较大的铝芯线头的连接。

电接触理论

电接触理论
易侵蚀银。Ag2S是半导体,近似于绝缘件。
26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b、 以铜为例:空气中,金属材料表面由吸附膜发展成肉眼可 见的氧化暗膜,生长规律理论上由氧化速率的抛物线定律决定,但实 际的生长规律复杂。
27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四、膜的导电性问题:
1、 理论分析:由经典理论知:一层绝缘膜,不论厚度如 何,电子都不能穿过它而导电。而量子力学理论:由电子的“波” 的性质,电子能透过薄膜而导电,这个效应叫“隧道效应”。
平的,当两金属表面互相接触时,只有少数凸出的点发生了真正的 接触,其中仅仅是一小部分金属接触或准金属接触的斑点才能导电。
19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当电流通过这些很小的导电斑点时,电流线必然回发生 收缩现象,见下图6-4的示意图。

20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二、接触电阻的组成:
Rs Rb (Rs1+Rs2)
式中 Rb:表面间膜电阻; Rs:收缩电阻。因电流线收缩 (图6-4),使流过导电斑点附近的电流路径增长,有效导电 面 积减小,故电阻值相应增大而形成。
特别地:1、材料相同时,Rj Rb 2 R;s 2、在真空中, Rb ≈ 0,故 Rj 2 Rs 。
21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三、如何减小Rj: 1、收缩电阻Rs : 1) 分析某孤立的圆形、 半径为α的导电斑点(尺寸只 有零点几毫米,甚至几微米的 数量级); 2) 对a建立收缩物理模 型,理论上定量分析。见图 6-5。
具体分析其原理: 利用稳定情况下的热 平衡式: Q Q1 Q2 参考右图6-10。
40
§6-3 导电斑点处的温度计算
对斑点,由远及近,对斑点由远及近分析:先忽略高阶无限小

电器理论基础(共5篇)

电器理论基础(共5篇)

电器理论基础(共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电器理论基础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电器理论基础》复习提纲篇一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电器?答:指定信号和要求自动或手动接通和断开电路/断续或连续地改变电路参数的电气设备对电路或非电对象切换、控制、保护、检测、变换和调节2、电器的分类依据有哪些?答:1)耐压等级2)工作职能3)IEC 标准4)动作方式5)灭弧介质3、典型电器的宏观结构原理?答:1)系统角度2)控制角度4、典型电器的微观结构原理?答:1)断路器(开关柜、自由脱口机构结构)2)接触器(结构、吸反力配合)3) 继电器(返回系数与控制系数)5、电器中主要涉及的理论及其实际意义?答:1)电磁机构理论2)电弧理论3)电接触理论4)发热理论5)电动力理论6、电器技术的发展方向第二章电器的发热理论1、电器在工作时为什么会发热?答:内部能量损耗主要热源2、什么是趋肤效应和临近效应及其衡量标准?与什么有关?答:趋肤效应:感应电动势,涡流场邻近效应:相邻载流导体,电磁场从产生原因推理3、减小铁损的措施有哪些?答:磁通通过铁磁元件涡流80%①②③④⑤4、电器的散热方式?5、热阻如何计算?6、对流的方式? 及其形成原因?答:强制:外部施加作用自由:密度差7、什么是层流和紊流?什么是层流层、紊流层?传导方式如何?答:层流:持续稳定性紊流:紊动变化8、什么是波尔斯满定律?答:黑体发射与接收9、制定电器各部分极限允许温升的依据是什么?答:绝缘性能力学性能工作寿命10、热平衡关系的构成?牛顿公式的结构?答:热力学第一定律11、综合散热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答:电器零部件:热对流、热传导电弧:热对流、热传导、热辐射12、典型电器(变截面导体)的温升分布情况是?答:求解过程分布规律13、温升方式有那些?答:1)升温初始温度变化过程2)冷却14、什么是热时间常数?与什么有关?答:热惯量比热容15、电器的工作制有哪些?温升情况如何?与热时间常数如何?答:1)1小时内的温度变化不超过1度2)未达稳定值周围介质温度3)未达稳定值不下降到周围环境温升16、由什么引出功率过载系数与电流过载系数?不同工作制下的P P 和P i ?什么是通电持续力TD%?答:热惯量热时间常数通电时间18、短路电流通过导体的发热的特点?答:1)通电时间短2)电阻率变化19、什么是电器的热稳定性?影响因数是?答:一定时间短路电流热损伤(与短路情况有关)20、P52-2.3答:短时间,大电流;根据公式,相同。

电接触理论

电接触理论

可分、合接触在开断过程中,触头材料损失应尽量小
可分、合接触在闭合过程中,接触处不应发生不能断 开的熔焊,且触头表面不应有严重的损伤或变形
主要研究内容
接触电阻 温升 熔焊 触头材料损失
2019/5/24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熟悉各种电接触,了解电接 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 掌握接触点最高温升的计算,了解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 • 掌握触头间的电动斥力、熔焊与焊接力,熟悉触头材料,
了解触头质量的转移与磨损; •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电器开关中接触电阻所涉及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触头间的电动斥力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触头的质量转移和磨损
2019/5/24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概述 电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触头间的电动斥力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触头的质量转移和磨损

在空气中会由吸附膜发展为氧化暗膜
2019/5/24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15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接触电阻(Rj)
对于电接触,最关于的是膜的导电性和是否易于破坏 设电子透过势垒形成的电流密度为J,接触面之间的
电压为U
膜的隧道电阻率(面电阻率)
膜电阻
n个并联导电斑点的膜电阻
绝缘膜的破坏

机车电器基础知识—电器的电接触理论

机车电器基础知识—电器的电接触理论

二、金属陶瓷材料
金属陶冶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彼此不相熔合的金属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其中一种金属有很高的导电性(如银、铜等),作为材料中的填料,称为导电 相,另一种金属有很高的熔点和硬度(如钨、镍、钼、氧化镉等),在电弧的 高温作用下不易变形和熔化,称为耐熔相,这类金属在触头材料中起着骨架 的作用。这样,就保持了两种材料的优点,克服了各自的缺点,是比较理想 的触头材料。
触头的参数 (a)断开状态; (b)刚接触时; (c)闭合状态。
五、触头的压力
1、触头的初压力:触头闭合后,其接触处有一定的互压力,称为触头压力。 触头压力是由触头弹簧产生的。 触头弹簧有一预压缩,使得动触头刚与静触头接触时就有一互压力F0,称为触头初
压力,它是由调节触头弹簧预压缩量来保证的。 初压力可以降低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 2.触头终压力:动、静触头闭合终了时,触头间的接触压力称为终压力FZ。它是由
在同一压力条件下,线接触的接触电阻比前两种较低。 其原因是触头的压力强度和实际接触面得到了适当配合。面接触的接触点虽较多,但
压力强度小,点接触的压力强度虽高,但接触点少,因此它们的接触电阻都比线接触情 况大。 线接触容易做到触头间有滑动和滚动,从而使触头的工作条件得到改善;线接触触头 的制造、调整、装配均比较方便,因而得到广泛的采用。常用于几十安至几百安电流的 中等容量的电器,如接触器、自动开关及高压开关电器的主触头。 触头实现电联接,一般采用触头弹簧压紧,压力较小,并考虑到装配检修的方便和工 作可靠,多采用点接触或线接触的形式。在近代高压断路器和低压自动开关中,有的采 用多个线接触和点接触并联使用,以减小接触电阻,使得工作可靠,制造检修方便。
电压表测量出其AB长度上的电压降为U, 则AB段导体的电阻为 R U

电接触理论基础全套教学课件

电接触理论基础全套教学课件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4 jq理论和接触电压
一、研究的目的 •确定导电斑点的最高温升及收缩区的温升分布
•斑点尺寸小,分布内表面,使得测量困难
6.4 jq理论和接触电压
二、 对称收缩区的jq 理论
几点假定: ✓接触内表面斑点间相距很远,之间的电位场和温度场不影响; ✓接触元件材料相同,且为均质; ✓忽略热电效应(帕尔帖效应); ✓两收缩区对称,元件间没有传热。
建立热平衡方程 Q Q1 Q2
(dj)2 dn
Aq
Aq
dq
dn
q
Aq dq
d(q dq )
dn
(dj)2 d2q
恒等式 dj dj jd2j d(jdj)
jdj jd2j dq
高阶无穷小
1 j 2
qm
dq
U
2 j
2
q
8
qm
q0
qm
U
2 j
8
6.4 jq理论和接触电压
三、jq 关系的应用
6.4 jq理论和接触电压
六、清洁对称接触的R-U 特性
清洁交叉铜棒的R-U特性
试验条件:改变电流I,测量接触 电压Uj和电流I,可以得到接触电 阻Rj与接触电压Uj之间的关系。 解释说明:
ab段:电流增加,温度升高,收 缩电阻增大;
bc段:达到材料的软化点,接触面 积增大,接触电阻显著减小;
cd段:曲线上升规律同ab段; de段:达到材料的熔化点,斑点处
6.4 jq理论和接触电压
二、 对称收缩区的jq 理论
发热量 传入量
(dj )2
Q dR
Q1
Aq
dq
dn
q
•导电斑点电位j=0,qqm等位

电器学复习重点总结

电器学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讲电器发热计算一、三种损耗及其影响1、三种损耗:载流体中的能量损耗损耗、交变电磁场在导磁体(铁)中产生的磁滞与涡流损耗和绝缘材料的介质损耗。

结果:⑴散失到周围介质;⑵其余用来加热电器。

2、严重后果:温升超过极限允许温升时降低了电器的机械强度和绝缘强度,导致材料老化、寿命降低。

二、电器各部件的极限允许温升:1、“电器各部件极限允许温升”的定义:电器各部件极限允许温升=极限允许温度-工作环境温度2、电器各部件的极限允许温升制定依据:绝缘不损坏;工作寿命不过分降低;机械寿命不降低(材料软化)。

三、电器极限允许温升1、电器中裸导体的极限允许温升应小于材料软化点(机械性能显著下降即软化);2、对绝缘材料和外包绝缘的导体:其极限允许温升的大小由绝缘材料的老化和击穿特性决定。

产生热源的三个主要方面:电阻(含接触电阻)损耗、交流电器导磁材料的涡流和磁滞损耗,以及交流电器绝缘材料的介质损耗。

3、集肤效应:交变磁通在导体内产生反电势,中心部分的反电势值比外表部分的大,导致导体中心的电流密度比外表部分小。

4、邻近效应:由于相邻载流导体间磁场的相互作用,使两导体内产生电流发布不均匀的现象。

邻近效应与相邻载流导体内电流流向有关。

本质:导线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各自的电流密度不均影响因素:电流频率、导线间距、截面形状和尺寸等电器散热有三种形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电器的热损耗由它们散失到周围。

:发热体温升,=θ-θ0,θ0是周围环境温度。

K T :导体表面综合散热系数,单位w/m2·K。

一、工作制的划分长期工作制:八小时工作制、不间断工作t1>>4T短时工作制t1<4T,t2>>4T反复短时断续周期工作制t1<4T,t2<4T第二讲电器的电动力计算电动力:定义:载流导体(有电流通过的导体)在磁场中所受到的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①大小为:危害:1、使绝缘子破裂;2、隔离开关误动作等;价值:1、限流:利用回路电动斥力快速断开触头,实现开关限流的目的,生产限流式开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接触表面的物理景图
• 工程应用中的电接触实际接 触点的总面积往往只有整个 视在接触面积的千分之几 (压力非常强大时,可达到 百分之几),而导电斑点的 的总面积比实际接触斑点的 面积小得多。
4.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接触电阻是产生局部高温的原因。
• 电流通过两导体点接触的主要现象是接触处出现局部高 温。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电接触处存在一附加电阻,称之 为接触电阻。
2、电接触在短时通过短路电流或脉冲电流时,接触处不发 生熔焊或或触头材料喷溅;
3、在关合过程中,触头能关合短路电流,不发生熔焊或触 头损坏; 4、在开断过程中,触头材料损失少,电磨损小。
4.2 电接触表面的物理景图
如图右图所示,为几种 机械加工后的钢表面轮 廓图并与玻璃表面。
由图可知:不同材料、 不同加工方法、不同工 艺过程所得到的表面微 观状态不相同。
电接触的可靠性
对电器的电接触,特别是可分触头的工作可靠性是很重 要的。
如果触头的材料、结构或制造质量不好,触头在工作过 程中就会发生严重损坏或因电弧而熔焊,电器工作的可靠性 就无法保证。
电接触的主要要求
为保证电接触长期稳定而可靠工作,必须做到: 1、电接触在长期通过额定电流时,温升不超过国家标准规 定的数值,接触电阻要求稳定。
两接触元件可随时分合。这种可分、合接触元件通常称为 触头或触点。
可分、合电接触按工作电流又可分为: ① 弱电流触头——电流在1A以下,如继电器的触头。 ② 中电流触头——电流从几个安到几百安,如低压断路器 的触头 ③ 强电流触头——电流在几百安以上,如高压断路器和部 分低压断路器。
4.1.1 电接触的分类
接触电阻、温升、熔焊和磨损等。
4.1.1 电接触的分类
按结构形式不同,分三种。 (1) 固定电接触: 两接触元件在工作时间内固定接触在一起,不做相对运动, 也不相互分离。
(2)滑动和滚动电接触: 触头能作相对滑动和滚动,但不相互分离,它们的相对运动 方向与接触表面平行。
4.1.1 电接触的分类
(3) 可分、合电接触:
触头结构示意图
电接触现象
电接触共有的工作状态是接触元件闭合接通电流。
可分接触——运动状态;静止状态。 运动状态——打开过程;闭合过程。 静止状态——打开位置;闭合位置。
当两导体相互接触流过电流时,接触处会出现局部高温,严 重时可达到接触导体材料的熔点。
电接触的主要要求
电接触的工作面临:
(1)长期工作电流作用; (2)开断与关合过程中的电弧作用。
R' ab

U
' ab
I
Rab
(4 3)
R 增大,增大部分称为接触电阻R j
Rj

R' ab
Rab
(4 4)
4.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导体电阻比接触电阻小得多,工程中可近似认为:Rj=Rab'
接触电阻的物理实质是什么呢?
a
a
电接触学科的奠基人霍尔姆(R.
b
b
Holm)做了正确的解释。
c) 两接触元件中,收缩区内的电流-电位场完全对称,且材 料的电阻率处处相等。
4.3.1 收缩电阻Rs
在导体媒介中,恒定电场与介质中静电场有相似关系
C
Gk
(4 10)
式中,G,k ——分别为导电媒质中的电导、电导率; C,——分别为介质中相同场的电容、介电常数;
4.3.1 收缩电阻Rs
孤立斑点a总收缩电阻的理论公式为
4.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 先用简单现象,说明接触电阻的性
a
a
质:一导体,通电流 I 时,用电压
表可测出导体上一小段的电压降为
b
b
Uab
导体的电阻为
Rab

Uab I
(4 1)
将此导体切成两半,对接一起,加力 F ,形成电接触,仍 通电流I ,测原小段导体的电压降U,就会发现Uab' Uab
(4 7) (4 8) (4 9)
4.3.1 收缩电阻Rs
经过加工的金属表面的情况示意图(放大)
接触面接触情况示意图
4.3.1 收缩电阻Rs
为简化问题,取一个接触点来分析。作如下假设:
a) 接触表面中,导电斑点的几何形状为圆形,半径为a,且a 为常数;
b) 导电斑点之间有足够大的分散距离,可认为斑点与斑点之 间电流-电位场互不干扰;

2Rs 2a
(4 11)
式中,ρ——接触元件材料的电阻率; a——导电斑点半径。
收缩电阻的本质就是金属电阻,其大小与接触元件材 料的电阻率成正比,与导电斑点的直径成反比。
4.3.1 收缩电阻Rs
电器的导电回路总是由若干元件构成,其 中,两个零件通过机械连接方式互相接触 而实现导电的现象——电接触
电接触的目的 —— 导电。 接触中出现的有关物理的、化学的、电的
现象称为电接触现象。 电接触 —— 是所有电器设备中不可避免
的,是一种普遍现象。
电器的电接触现象
1、可能存在的问题 (1)两导体接触后,接触处会出现局部高温,严重 时可达接触导体材料的熔点; (2)触头在通断过程中,触头间会产生电弧,其高 使触头表面熔化和汽化,使触头材料损失,或导致 触头的熔焊。 2、主要分析对象
另一个接触元件的收缩电阻Rs2;
三者在电路上是串联的关系,故接触电阻Rj可用下式表示:
R j Rs1 Rb Rs2
(4 6)
特别地
1、材料相同时, R j 2Rs Rb Rs1 = Rs2=Rs
2、在真空中洁净表面, Rj 2Rs Rb≈ 0
3、相反,若Rb>>2Rs , Rj Rb
第4章 电器的电接触理论
福州大学 许志红 苏晶晶
复旦大学
第4章 电器的电接触理论
4.1 电器的电接触现象 4.2 电接触表面的物理图景 4.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4.4 影响接触电阻的主要因素 4.5 接触区域的热效应 4.6 触头的振动与熔焊 4.7 触头磨损与材料转移
复旦大学
4.1 电器的电接触现象
产生接触电阻的Biblioteka 要原因1、电流线收缩:实际接触面积减小,电流线在接触面附近发生了收 缩 —— 收缩电阻R s。
产生接触电阻的主要原因
2、表面膜的存在
接触表面可能被一些导电性能很差的物质(如氧化 物)覆盖 —表面电阻R b
接触电阻的组成
接触电阻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一个接触元件的收缩电阻Rs1; 接触面间的膜电阻R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