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电接触理论()

合集下载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实际的金属表面加压接触的过程如下:两金属表面开始接
触时,有三个起始的实际接触点,由于刚接触时还未发生形变,
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接近于零。由于此时接触面压强很大 (近似无限大)而发生形变。起始接触点在强大压强下将由弹 性形变过渡到塑性形变。在起始接触面受压变形的同时,总实 际接触面积扩大,两金属表面未接触部分逐渐互相接近。这样 金属表面凸出高度较小的点也会陆续不断接触而出现许多新的 实际接触点。由于总的实际接触面不断增大,实际接触面上所
触头烧损,有时是将主、副和弧触头并联在一起使用。
② 触头根据控制电流的大小分为:弱电流触头(几个培以下, 如继电器的触头)、中电流触头(几个安培~几百个安培,如 低压断路器的触头)和强电流触头(几百个安培以上,如高 压断路器和部分低压断路器)。
§6-1 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6-1 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6-1 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四、为保证电接触长期稳定而可靠工作,必须做到:
1、电接触在长期通过额定电流时,温升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数值,
而且温升长期保持稳定;
2、电接触在短时通过短路电流或脉冲电流时,接触处不发生熔焊或松 弛;
3、可分合接触在开断过程中,接触材料损失尽量小;
4、可分、合接触在闭合过程中。接触处不应发生不能断开的熔焊,且 触头表面不应有严重损伤或变形。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导体电阻比接触电阻小得多,工程中可近似认为:Rj=Rab’
接触电阻的物理实质是什么呢?
电接触 学科的奠 基人霍尔 姆 (R. Holm)做了正确的解释。
电接触学科的奠基人霍尔姆(R. Holm)指出:任何用肉眼看 来磨得非常光滑的金属表面,实际上都是粗糙不平的,当两 金属表面互相接触时,只有少数凸出的点(小面)发生了真正 的接触,其中仅仅是一小部分金属接触或准金属接触的斑点 才能导电.当电流通过这些很小的导电斑点时,电流线必然 会发生收缩现象,见下图6-4的示意图。

电器学原理06电接触理论05

电器学原理06电接触理论05

此时的电流称为开始焊接电流。
触头开始焊接。
(3) I↑↑↑
T↑↑↑
熔化区向纵深发展
触头基底金属材料熔为一体
由于导电斑点的热时间常数T通常很小,故短路电流通过触头的热稳 定问题可以近似按稳态发热情况处理。
HOME
§6.8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2)触头的动熔焊
HOME
§6.8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HOME
§6.8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思考题
电接触理论
思考题
1. 开关电器触头闭合时,可能发生触头熔焊现象,从而影响电器 的可靠工作,应采取何种措施能够避免或减轻触头熔焊的可能造成的危 害?
2. 试分析触头熔焊的原因。何谓触头的热熔焊? 何谓触头的“冷 焊”?
3. 在开关电器中,有时动、静触头分别采用不同材料制成,试分 析其原因。
4. 电器触头的电磨损原因有哪些?为减少触头电磨损,应采取哪 些措施?
金属材料开始熔化
接触电阻 ↓。
触头金属材料开始熔化时的电流被称为触头开始熔化电流。
触头开始熔化电流与触头通电时间及触头压力有关。 Why?
注意:当通电时间超过导电斑点的4倍热时间常数时,开始熔化电流几乎与 通电时间无关。
HOME
§6.8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2) I ↑↑
T↑↑
导电斑点附近的金属开始大面积的熔化。
§6.8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1. 触头熔焊
1)静熔焊: 接触电阻发热,导电斑点及其附近的金属熔化,从而导致触头的焊接; 2)动熔焊: 除接触电阻发热外,主要原因在于触头振动或由于电动斥力的作用触
头分开而产生电弧,电弧高温使触头表面金属熔化和气化而导致触头 焊接。
1某导电斑点处T ↑

电接触理论

电接触理论

第六章电接触理论§6-1 概述任何一个电系统,都必须将电流(作为电的信号或电的能量)从一个导体通过导体与导体的接触处传向另一个导体。

此导体与导体的接触处称为电接触,它常常是电信号或电能传送的主要障碍。

由电机、电器、自动元件、仪表、计算机等组成的现代化大型复杂电系统,例如通信系统、控制系统、拖动系统、电力系统等,它们所包含的电接触数目往往成千上万。

如果其中一个或几个工作不正常或失效,则将导致整个系统工作紊乱甚至停顿,其后果极其严重。

电系统和电器元件中电接触的具体结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三类:1.固定接触两接触元件在工作时间内固定接触在一起,不做相对运动,也不相互分离。

例如母线的螺栓连接或铆接(称永久接触),仪表中的塞子、插头(又称半永久接触器)等。

2.滚动和滑动接触器两接触元件能作相对滚动和滑动,但不相互分离。

例如断路器的滚轮触头,电机的滑环与电刷及电气机车的馈电弓与电源线等。

3.可分、合接触两接触元件可随时分离或闭合。

这种可分、合接触元件常称为触头或触电。

一切利用触头实现电路的接通和断开的电器中都可见到这种接触类型。

上述三种接触型式中,它们共有的工作状态是接触元件闭合接通电流。

运行经验表明,当两导体相互接触流过电流时,接触处会出现局部高温,严重时可达接触导体材料的熔点。

在可分、合接触中它的通电状态除闭合通电以外,还有由闭合过渡到分离,最后切断电路,或由分离过渡到闭合,最后接通电路,以及处于开断状态等。

触头在切断或闭合电路的过程中,触头间往往会出现电弧。

电弧的温度很高,大大超过一般金属材料的熔点或沸点。

即使电弧存在的时间很短,也会使触头表面融化或气化,造成触头材料的损失,或者产生触头的熔焊。

因此,在以上三种电接触类型中,工作任务最重的是分、合接触器。

为了保证电接触长时间稳定而可靠的工作,必须做到:(1)电接触在长期通过额定电流时,温升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数值,而且温升长期保持稳定。

(2)电接触在短时通过短路电流或脉冲电流时,接触处不发生熔焊成松弛。

电接触

电接触
12
触头的接触电阻
接触电阻的产生 两个导体接触时 的附加电阻。 视在接触面积 实际接触面 导电斑点
13
触头的接触电阻
14
触头的接触电阻
接触电阻的实质 收缩电阻:由电流线收缩所产生的附加电阻,其本 质就是金属电阻,其大小与触头材料电阻率成正 比,与导电斑点直径成反比 膜电阻:电流通过接触面上薄膜产生的附加电阻, 此薄膜包括尘埃膜、吸附膜、无机膜和有机膜
40
银镍合金
银镍合金(AgNi)电接触材料的制成采用先进的烧结、 挤压技术,镍颗粒呈纤维状均匀分布。 银镍合金(AgNi)的接触电阻低而稳定,导电、导热性 好,且烧损小、 电磨损小而均匀,材料转移比纯银 接点少,特别适用于狭小外壳中通断使用。 银镍合金在通断时由于氧化物而使电接点接触电阻 增高 ,对硫敏感,大电流下抗熔焊性能差。银镍 (AgNi)通常与银石墨(AgNiC)配对使用。银镍合金 材料(AgNi)中含有微量特殊添加物,明显提高了材料 的抗熔焊性能和耐电磨损性能。 主要应用于狭小外壳中的高负载触头,直流下用的 触头件;低压中、小电流等级接触器、继电器等。
电接触是研究固态导体与固态导体、固态导体与液态 导体、固态导体或液态导体与等离子体接触过渡区 中的机械现象、电现象、热现象、化学现象的专门 学科。 工程中的电接触按接触工作的原理可分为: 固定电接触 滚动和滑动电接触 可分合电接触
7
电接触与触头
电接触 保证电流流通的导体间的接触 电接触类型 固定接触 滚动和滑动接触
=
µ I
0
2 m
4π n
ln

A
j
1
FHale Waihona Puke Im—通过触头的电流的幅值 A1—触点的横截面积

电器学课后答案

电器学课后答案

电器学课后问答题总结第一章电器的发热与电动力第二章点接触与电弧理论第三章电磁机构理论第四章低压控制电器第五章配电电器第六章高压断路器第七章其他高压电器第一章电气的发热与电动力1.1电器中有哪些热源?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答:电器中的载流系统通过直流电流时,载流导体中损耗的能量便是电器的唯一热源。

载流系统通过交变电流时,热源包括:导体通过电流时的能量损耗、非载流铁磁质零部件的损耗(铁损包括涡流损耗和磁滞损耗)、电介质损耗。

交变电流导致铜损增大,这是电流在到体内分布不均匀所致。

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会带来附加损耗。

铁损只在交变电流下才会出现。

电介质损耗介质损耗角与绝缘材料的品种、规格、温度、环境状况及处理工艺有关。

1.2散热方式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答:热传导、对流、热辐射。

热传导是借助分子热运动实现的,是固态物质传热的主要方式。

对流总是与热传导并存,只是对流在直接毗邻发热体表面处才具有较大意义。

热辐射具有二重性:将热能转换为辐射能,再将辐射能转换为热能,可以穿越真空传输能量。

1.3为什么决定电器零部件工作性能的是其温度,而考核质量的指标确实其温升?答:电器运行场所的环境温度因地而异,故只能人为地规定一个统一的环境温度,据此再规定允许的温升,以便考核。

1.4在整个发热过程中,发热时间常数和综合散热系数是否改变?为什么?答:一般来说,是改变的。

但是在计算中,为了方便起见,假定功率P为恒值,综合散热系数也是均匀的,并且与温度无关,因此发热时间常数也是恒定的。

第二章电接触与电弧理论2.1电弧对电器是否仅有弊而无益?答:否。

弧焊、电弧熔炼、弧光灯是专门利用它的设备,电器本身亦可借助它以防止产生过高的过电压和限制故障电流。

2.2电接触和触头是同一概念么?答:否。

赖以保证电流流通的到体检的联系称为电接触,是一种物理现象。

通过相互接触以实现导电的具体物件称为电触头(简称触头),它是接触时接通电路、操作时因其相对运动而断开或闭合电路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导体。

电化学原理知识点

电化学原理知识点

电化学原理知识点————————————————————————————————作者:————————————————————————————————日期:电化学原理第一章 绪论两类导体: 第一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而导电的物体,即载流子为自由电子(或空穴)的导体,叫做电子导体,也称第一类导体。

第二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的离子运动而导电的导体叫做离子导体,也称第二类导体。

三个电化学体系:原电池:由外电源提供电能,使电流通过电极,在电极上发生电极反应的装置。

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电化学体系叫电解电池或电解池。

腐蚀电池:只能导致金属材料破坏而不能对外界做有用功的短路原电池。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原电池(-)电解池(+)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原电池(+)电解池(-) 电解质分类:定义:溶于溶剂或熔化时形成离子,从而具有导电能力的物质。

分类:1.弱电解质与强电解质—根据电离程度2.缔合式与非缔合式—根据离子在溶液中存在的形态3.可能电解质与真实电解质—根据键合类型 水化数:水化膜中包含的水分子数。

水化膜: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改变了定向取向的水分子性质,受这种相互作用的水分子层称为水化膜。

可分为原水化膜与二级水化膜。

活度与活度系数: 活度:即“有效浓度”。

活度系数:活度与浓度的比值,反映了粒子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真实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

规定:活度等于1的状态为标准态。

对于固态、液态物质和溶剂,这一标准态就是它们的纯物质状态,即规定纯物质的活度等于1。

离子强度I :离子强度定律:在稀溶液范围内,电解质活度与离子强度之间的关系为: 注:上式当溶液浓度小于0.01mol ·dm-3 时才有效。

电导:量度导体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其值为电阻的倒数。

符号为G ,单位为S ( 1S =1/Ω)。

影响溶液电导的主要因素:(1)离子数量;(2)离子运动速度。

电器理论基础(共5篇)

电器理论基础(共5篇)

电器理论基础(共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电器理论基础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电器理论基础》复习提纲篇一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电器?答:指定信号和要求自动或手动接通和断开电路/断续或连续地改变电路参数的电气设备对电路或非电对象切换、控制、保护、检测、变换和调节2、电器的分类依据有哪些?答:1)耐压等级2)工作职能3)IEC 标准4)动作方式5)灭弧介质3、典型电器的宏观结构原理?答:1)系统角度2)控制角度4、典型电器的微观结构原理?答:1)断路器(开关柜、自由脱口机构结构)2)接触器(结构、吸反力配合)3) 继电器(返回系数与控制系数)5、电器中主要涉及的理论及其实际意义?答:1)电磁机构理论2)电弧理论3)电接触理论4)发热理论5)电动力理论6、电器技术的发展方向第二章电器的发热理论1、电器在工作时为什么会发热?答:内部能量损耗主要热源2、什么是趋肤效应和临近效应及其衡量标准?与什么有关?答:趋肤效应:感应电动势,涡流场邻近效应:相邻载流导体,电磁场从产生原因推理3、减小铁损的措施有哪些?答:磁通通过铁磁元件涡流80%①②③④⑤4、电器的散热方式?5、热阻如何计算?6、对流的方式? 及其形成原因?答:强制:外部施加作用自由:密度差7、什么是层流和紊流?什么是层流层、紊流层?传导方式如何?答:层流:持续稳定性紊流:紊动变化8、什么是波尔斯满定律?答:黑体发射与接收9、制定电器各部分极限允许温升的依据是什么?答:绝缘性能力学性能工作寿命10、热平衡关系的构成?牛顿公式的结构?答:热力学第一定律11、综合散热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答:电器零部件:热对流、热传导电弧:热对流、热传导、热辐射12、典型电器(变截面导体)的温升分布情况是?答:求解过程分布规律13、温升方式有那些?答:1)升温初始温度变化过程2)冷却14、什么是热时间常数?与什么有关?答:热惯量比热容15、电器的工作制有哪些?温升情况如何?与热时间常数如何?答:1)1小时内的温度变化不超过1度2)未达稳定值周围介质温度3)未达稳定值不下降到周围环境温升16、由什么引出功率过载系数与电流过载系数?不同工作制下的P P 和P i ?什么是通电持续力TD%?答:热惯量热时间常数通电时间18、短路电流通过导体的发热的特点?答:1)通电时间短2)电阻率变化19、什么是电器的热稳定性?影响因数是?答:一定时间短路电流热损伤(与短路情况有关)20、P52-2.3答:短时间,大电流;根据公式,相同。

电器学原理06电接触理论02

电器学原理06电接触理论02

0


1 2

Uj 2
2

1 8
U
2 j

m m 0
U
2 j
____
8
m
U
2 j
____
0
8
HOME
6
§6.4 φ-θ理论
根据理论物理学中Wiede—Mann—Franz定律: 理论上,任何纯金属材料的热导率λ和电阻率ρ的乘积与温度T( T为
d
展开各项,忽略高阶无限小项并积分,积分区间(0, φ) 、 ( θm ,θ),得:
m
d

12

2
HOME
5
§6.4 φ-θ理论
____


1 2

m
d
2


m
____
d

将发热考虑至收缩区外时:
____
m
____
m
Q2

A d
d
dn
d
Aθ — 半椭球壳外表面的面积; d —半椭球壳外表面沿法线方向的温度梯度。 dn
在稳定状态下,达得热平衡 Q Q1 Q2
d 2
dR

A

d
dn


A
d

d
dn

1
U
R 2 j
S
I
1 2
U
j

IRS
斑点a到电位为φ处之间的收缩电阻:
Rs

U I
0
I
IRS
HOME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12/21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1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在ψ,θ相同的边界条件下,两接触元件收缩区中热流
(温度场)与电流(电位场)完全重合 求解原理:导电(导热)薄层中的能量平衡方程
θm: 导电斑点温度 θ0: 收缩区外导体温度 Uj: 接触电压降 λ: 热导率(温度的函数)
2019/12/21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30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概述 电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触头间的电动斥力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触头的质量转移和磨损
2019/12/21
达到最大变形 动触头开始反弹
达到最大反跳距离 动触头向下运动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34
§6-5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以第一类触头结构为例
动触头运动
碰撞(变形) 消耗能量
反跳
< 反跳力
减小触头弹跳
弹簧压缩 弹簧压力
ρ: 电阻率(温度的函数)
测得θ0,Uj即可求得斑点温度θm
2019/12/21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2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在ψ,θ相同的边界条件下,两接触元件收缩区中热流
(温度场)与电流(电位场)完全重合 求解原理:导电(导热)薄层中的能量平衡方程
θm: 导电斑点温度 θ0: 收缩区外导体温度 Uj: 接触电压降 λ: 热导率(温度的函数)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31
§6-5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触头在闭合过程中会产生弹跳(Bounce),称为 触头的机械振动(Vibration) 触头振动的危害
接触电阻周期性地增大,甚至分离产生电弧,使触头 熔焊和烧损
电器中触头结构的分类
动触头装有弹簧,静触头刚性联接
静触头装有弹簧,动触头刚性联接 动、静触头都装有弹簧
电接触的类型
固定接触
滚动和滑动接触
可分、合接触
2019/12/21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5
§6-1 概述
电接触的类型
固定接触 滚动和滑动接触 可分、合接触
可分、合接触的工作条件最苛刻,对其要求也最高
闭合状态:局部发热 分断、关合:产生电弧、触头烧蚀、触头材料损失、熔焊
2019/12/21
2019/12/21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32
§6-5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以第一类触头结构为例
弹簧的作用 施加触头压力 提高刚分速度 减小触头弹跳
2019/12/21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33
§6-5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以第一类触头结构为例
碰撞瞬间 触头开始发生变形
弹性 塑性 可恢复 不可恢复
2019/12/21
实质
由电流线收缩而形成的附加电阻称为收缩电阻 若实际接触面之间的薄膜能导电,则当电流通过薄膜时有 另一附加电阻,称膜电阻
接触电阻一般包含三个部分
一个接触元件 的收缩电阻
接触面间的 膜电阻
另一个接触元件 的收缩电阻
2019/12/21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13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接触电阻(Rj)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18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概述 电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触头间的电动斥力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触头的质量转移和磨损
2019/12/21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直流测量的难点
接触导电斑点尺寸非常小,且分布于接触内表面之中
ψ-θ理论:给出了接触压降与接触点温度的关系
2019/12/21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0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在ψ-θ相同的边界条件下,两接触元件收缩区中热流(温 度场)与电流(电位场)完全重合
求解原理:导电(导热)薄层中的能量平衡方程
2019/12/21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8
§6-2 电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电接触
宏观 平坦光滑
微观 凸凹不平
电接触的表面状况与材料、加工方法、工艺有关
2019/12/21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9
§6-2 电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电接触的物理过程
视在接触面积(大)
实际接触面积(很小) 接触点压强(很大)

在空气中会由吸附膜发展为氧化暗膜
2019/12/21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16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接触电阻(Rj)
对于电接触,最关于的是膜的导电性和是否易于破坏 设电子透过势垒形成的电流密度为J,接触面之间的
电压为U
膜的隧道电阻率(面电阻率)
膜电阻
n个并联导电斑点的膜电阻
绝缘膜的破坏
d点 熔点
de 斑点金属熔为一体
Rj显著减小
ef 斑点熔化
Rj减小 发热减小 热传导增强 温度降低、凝固
2019/12/21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9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电接触的Rj-Uj静特性
清洁交叉铜棒接触的静特性
b点 软化点
d点 熔点
实用意义
若已知材料的软化电压和熔化电压,就可估计触头不发生熔焊的 最大允许通过的电流
电接触的Rj-Uj静特性
清洁交叉铜棒接触的静特性
cd
I
Uj
Ta
Rj 曲线上升
d点 熔点
2019/12/21
熔点对应的接触电压称为接触 材料的熔化电压
铜的熔化电压:0.43V 对应的熔化温度:1083˚C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8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电接触的Rj-Uj静特性
清洁交叉铜棒接触的静特性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
§6-1 概述
对电接触的要求
长期通过额定电流时,温升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数 值,而且温升长期保持稳定
短时通过短路电流或脉冲电流时,不发生熔焊或松弛
可分、合接触在开断过程中,触头材料损失应尽量小
可分、合接触在闭合过程中,接触处不应发生不能断 开的熔焊,且触头表面不应有严重的损伤或变形
ρ: 电阻率(温度的函数)
测得θ0,Uj即可求得斑点温度θm
但λ、ρ的平均值一般很难得到 可利用魏德曼弗朗兹(Wiede-Mann-Franz)定律
2019/12/21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3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魏德曼弗朗兹(Wiede-Mann-Franz)定律
任何纯金属材料在理论上λρ与温度T成线性关系
概述 电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触头间的电动斥力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触头的质量转移和磨损
2019/12/21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4
§6-1 概述
电接触(Electrical Contact)
电流从一个导体传向另一个导体,导体间的接触处称 为电接触
主要研究内容
接触电阻 温升 熔焊 触头材料损失
2019/12/21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7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概述 电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触头间的电动斥力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触头的质量转移和磨损
2019/12/21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5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电接触的Rj-Uj静特性
清洁交叉铜棒接触的静特性
ab
I
Uj
Ta
Rj 曲线上升
b点 软化点
软化点对应的接触电压称为接触 材料的软化电压
铜的软化电压:0.12V 对应的软化温度:180˚C
2019/12/21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14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接触电阻(Rj)
接触电阻一般包含三个部分 表面膜
清洁的金属表面吸附一层气体,其中的氧气或其他活泼气体常 与反应生成表面膜 表面膜的类型
绝缘膜:厚10-8 ~ 10-9 m,如金属表面氧化膜,颜色灰暗,又称为 暗膜 导电膜:厚度极薄、厚度为10-10 m,电子可借“隧道效应”透过 薄膜而导电,又称为吸附膜
19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由于接触电阻的存在,电流通过时,接触处的温度最高
单位体积的发热功率:
电接触区域的散热
接触内表面气隙很小,对流的作用可忽略 空气的热导率很小,热传导可忽略 电接触处绝对温度不高,辐射可忽略 电流收缩区的热量只能通过两接触元件传导出去
关心的问题?
在一定的电流下,斑点的最高温度以及收缩区的温度分布
L:洛仑兹(Lorenz)系数,与金属材料的种类和温度都无关, 理论值为
求解原理:导电(导热)薄层中的能量平衡方程
在Tm远大于T0时:
接触电压是反映斑点温度的主要参量
2019/12/21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4
§6-4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电接触的Rj-Uj静特性
直流稳态电流下,改变I ,保持I不变,测量接触电压和电流, 所得到的接触电阻Rj = Uj / I 与接触电压Uj之间的关系 清洁交叉铜棒接触的静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