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中医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中医方剂学笔记分享收藏第一章解表剂概说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
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六、注意事项: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
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完整版)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完整版)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第一章绪论 I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I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 2、〈〈黄帝内经》二、汉代〈〈伤寒杂病论》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2、《小儿药证直诀》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 2、金元四大家① 刘完素:字守真 788首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金?成无己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④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相火论”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 2、〈〈医方考》吴昆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① 叶天士(桂)② 吴鞠通(瑭)③ 薛雪(生白)④ 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I 方剂与病证I 方剂与治法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载方61739首如:知柏地黄丸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023中医方剂学笔记(现代印刷版)

2023中医方剂学笔记(现代印刷版)
简介
本文档是关于中医方剂学的笔记,旨在系统概述该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阅读本文档,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医方剂学的核心内容。
主要内容
1. 中医方剂学的基本概念
- 方剂的定义和分类
- 方剂的组成要素
- 方剂的名称和命名规则
2. 中医方剂学的原理
- 方剂的配伍原则
- 药物的性味归经
- 药物的功效和临床应用
3. 中医方剂学的应用
- 方剂的炮制方法
- 方剂的剂量和用法
- 方剂在常见病症中的应用案例
4. 现代中医方剂学的发展
- 中医方剂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 现代科技在中医方剂学中的应用
- 现代研究对中医方剂学的影响
结论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中医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档对中医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和研究该领域的入门指南。
以上为2023中医方剂学笔记(现代印刷版)的概要,详情请参阅完整文档。
《方剂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2
20
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冷 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附子、大黄
、芒硝、当归、干姜、人参、甘草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 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2.3 润下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泄
21
麻子仁丸(脾约丸)
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麻子仁、杏 仁、芍药 +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
第三章 和解剂
3.1 和解少阳
序号
方剂名称
组成
功用
主治
28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 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柴胡、半夏
、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
和解少阳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 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热入血室证。 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 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栀子 + (白 虎汤):石膏、知母、甘草 + (犀角地黄
汤):犀角、生地、芍药、牡丹皮 + 连翘、 玄参、桔梗、鲜竹叶
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 狂躁,谵语神糊,视物昏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 或抽搐,或厥逆,脉沉数,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 焦。
阳气虚弱。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 助阳益气,发汗解表。 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
大无力等证。
滋阴解表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 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一、方剂的组成
方剂是由一种或多种药物组成的,每一种药物都具有其独特的性味、功效和主治病证。
方剂的组成要根据病情、体质、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方剂的组成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药物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不得相互抵消或产生不良反应。
2. 药物的剂量应该适当,不宜过大或过小。
3. 药物的炮制方法应该得当,以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二、方剂的用法
方剂的用法包括煎服法、丸剂法、散剂法等。
其中,煎服法是最常用的一种用法。
煎服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将药物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滤去渣,取汁饮用。
丸剂法是将药物制成丸状,便于患者服用。
散剂法是将药物研成粉末,混合均匀后分装成小袋,每次服用时取出适量粉末冲服。
三、方剂的功效
方剂的功效取决于其组成的药物,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和主治病证等。
方剂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调整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等。
四、方剂的分类
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
1. 按照方剂的组成分类:如草方、汤方、丸方、散方等。
2. 按照方剂的功效分类:如补益方、清热解毒方、安神方、理
气方等。
3. 按照方剂的主治病证分类:如感冒方、咳嗽方、胃痛方、月经不调方等。
五、方剂学的历史沿革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方剂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通过尝试治疗疾病,逐渐积累了一些药物知识。
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风寒表实证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桂枝汤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主治: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二、辛凉解表3、银翘散(辛凉平剂)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主治:温病初起发热。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4、桑菊饮(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功效: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三、扶正解表6、败毒散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第二章泻下剂一、寒下1、大承气汤(寒下代表方)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主治:Ⅰ、阳明腑实证Ⅱ、热结旁流证Ⅲ、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功用:峻下热结2、大黄牡丹汤组成:大黄、牡丹皮、桃仁、芒硝、冬瓜仁主治:肠痈初起。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二、温下3、大黄附子汤组成:附子、大黄、细辛主治:寒积里实证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4、温脾汤(温下代表方)组成:大黄、附子、干姜、芒硝、人参、当归、炙甘草主治:阳虚寒积证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三、润下5、麻子仁丸(润下代表方)组成:麻子仁、杏仁、白芍、大黄、枳实、厚朴、蜂蜜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四、逐水6、十枣汤(逐水代表方)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悬饮、水肿第三章和解剂一、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主治:Ⅰ、伤寒少阳证Ⅱ、妇人伤寒热入血室Ⅲ、疟疾/黄疸以及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功用:和解少阳二、调和肝脾2、四逆散组成:柴胡、白芍、枳实、甘草主治:1、阳郁厥逆证。
2、肝脾气郁证功用:透邪解郁,舒肝理脾3、逍遥散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三、调和肠胃4、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八纲辨证(太阳伤寒证——六经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可恢复肺之宣发之功能。
—君桂枝:解肌发表,温经通阳,助麻黄发散肌表之寒。
—臣杏仁:宣肺利气,止咳平喘,与麻黄配伍则肺气可宣可降,喘止咳平。
(二药性味,麻黄属升,杏仁属降,一升一降,相得益彰)—佐炙甘草:调和诸药。
(1)缓解麻黄、桂枝悍烈之性,不致发汗太过。
(2)使气分之麻黄和血分之桂枝协调为用。
(3)协调升发之麻黄与肃降之杏仁的作用。
(4)炙甘草本身有止咳平喘之功。
—使运用1、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2、使用注意:只能用于体质强壮者,且只能暂用不宜久服。
表虚自汗、体虚外感、新产妇人禁用。
对疮家、淋家(血淋)、衄家、亡血家皆禁用。
桂枝汤《伤寒论》方歌桂芍甘草姜枣同。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八纲辨证(太阳中风证——六经辨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与恶寒有程度上的不同),鼻鸣干呕(呕:有声无物谓之呕;吐:有物无声谓之吐。
),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病因病机营卫不和一般是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
主要包括:1、卫弱营强: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营阴,营阴外泄,汗液自汗而出,症见身不热而时有汗出。
2、卫强营弱:卫气强而浮越于外,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症见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
病机关键: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桂枝: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调卫)——君白芍:敛阴和营,固在内之营阴。
(和营)——臣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助桂枝解除表邪。
大枣:补益脾胃,补脾生津,助白芍和营。
——佐运用1、辨证要点:发热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
2、除风寒表虚证外,还可以治疗内伤杂证、病后、产后等因营卫不和、阴阳不和而致之证。
方剂学笔记 最终版

中药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麻黄:辛、微苦,温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辛、甘,温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发散风热药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桑叶:甘、苦,寒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菊花:辛、甘、苦,微寒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柴胡:辛、苦,微寒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 收湿,止血知母:苦、甘,寒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清热燥湿药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凉血止血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金银花:甘,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苦,微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甘、苦,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玄参:甘、苦、咸,微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牡丹皮:苦、辛,微寒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赤芍:苦,微寒清热凉血,消瘀止痛清虚热药青蒿:苦、辛,寒退虚热,清热解暑,截疟泻下药攻下药大黄:苦,寒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祛风湿药祛风寒湿药独活:辛、苦,微温祛风湿,止痛,解表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辛、苦,温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桑寄生:苦、甘,平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化湿药藿香:辛,微温化湿和中,解暑发表,止呕,治癣苍术:辛、苦,温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烟熏消毒厚朴:辛、苦,温行气燥湿,降逆平喘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薏苡仁:甘、淡,微寒利水渗湿,渗湿除痹,清热排脓,健脾止泻利尿通淋药车前子:甘,寒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利湿退黄药茵陈:苦、辛,微寒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温理药附子:辛、甘,大热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理气药陈皮: 辛、苦,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香附:辛、微苦、微甘,平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消食药山楂:酸、甘,微温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神曲:甘、辛,温消食和胃麦芽:甘,平消食健胃,回乳消胀驱虫药使君子:甘,温杀虫消积止血药凉血止血药小蓟:甘、苦,凉凉血止血,消瘀解毒消痈化瘀止血药三七:甘、微苦,温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蒲黄:甘,平止血,化瘀,利尿收敛止血药白及:苦、甘、涩,寒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温经止血药艾叶:辛、苦,温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药川芎:辛,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活血调经药丹参:苦,微寒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牛膝:苦、酸,平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破血消癥药莪术:辛、苦,温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寒痰药半夏:辛,温,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清化热痰药瓜蒌:甘、微苦,寒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消痈散结,润肠通便川贝母:苦、甘,微寒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浙贝母:苦,寒清热化痰,散结消痈桔梗:甘、辛,平宣肺,祛痰,利咽,排脓止咳平喘药苦杏仁:苦,微温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安神药重镇安神药朱砂:甘,微寒清心镇惊,安神解毒养心安神药酸枣仁:甘、酸,平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生津平肝息风药息风止痉药牛黄:苦,凉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天麻:甘,平息风止痉,平抑肝阳,通络止痛开窍药麝香:辛,温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补虚药补气药人参:甘、微苦,微温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黄芪:甘、微温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白术:苦、甘,温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甘草:甘,平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补阳药鹿茸:甘、咸,温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杜仲:甘,温补肝肾,强筋骨,安胎补血药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止痛,润肠熟地黄:甘,微温补血养阴,填精益髓阿胶:甘,平补血,滋阴,润肺,止血补阴药麦冬:甘、微苦,微寒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收涩药敛肺涩肠药五味子:酸、甘,温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酸、涩,微温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方剂总论药物配伍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七、明代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八、清代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温病学派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③薛雪(生白)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方剂与病证▍方剂与治法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三、“八法”——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辛温,辛凉·注意:适度发汗(通身微汗出) / 药常不宜久煎2、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注意: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在胃肠而致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证俱实者·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5、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适应证:里寒证。
或寒邪直中于里,或阳气受损,或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热证。
·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7、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范围: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适应证: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脏腑虚弱·分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方剂与中药第三章方剂的分类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药物配伍■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常见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
配伍目的:(增效与减毒)▍方剂的组成(“君臣佐使”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特点:药味少、药量大。
■臣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涵义有三①佐助药: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依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涵义有二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
调和药: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
(味道)▍方剂的变化~■药味的增损·前提:君药不变·方法:加减方中药物■药量的加减·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方法:增加或减少方中药物的用量■剂型的变化·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
第五章方剂的使用方法▍剂型: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的一定形态■常用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丹剂/酒剂/茶剂/露剂/锭剂/条剂/线剂/栓剂-5cm4、银翘散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君主治:温病初起牛子、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脉浮数—荆芥穗、淡豆鼓→辛散表邪,制约方中诸药过甚寒性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桔梗→宣肺止咳病机:风寒袭表,热郁肺卫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鲜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止渴) 运用:本方为治疗风热表证之常用方剂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宣肺平喘,开表散邪“去性取用”·君主治:肺热壅盛证石膏→清(肺胃)热,生津止渴·身热不解,咳逆气急,舌苔薄黄,脉数杏仁→降利肺气,止咳平喘臣有汗或无汗,鼻翼扇动,苔薄白,脉浮或滑: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病机:肺热壅盛 (表邪未尽,入里化热致宣降失常)运用:本方为清肺热之要方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6、(人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羌活/独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君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之证川芎→祛风行气,活血止痛·臣憎寒壮热,无汗,肢体酸痛,脉浮重取而无力柴胡→辛散外邪“先安未受邪之地”·头项强痛,鼻塞声重,胸膈痞满,咳有痰,苔白腻枳壳/桔梗→宣降肺气,化痰止咳病机:正气不足,又感风寒湿邪(兼有痰阻气滞)前胡/茯苓→祛湿化痰治法:散风除湿,益气扶正{人参→益气健脾功效:益气解表,散风除湿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第七章泻下剂P67含义: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适应症:里实证(包括停痰、积饮、瘀血、宿食、燥屎、虫积等诸多有形之邪所引起的病证)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注意事项:1、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之时。
若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当权衡后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
2、年老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伤者,虽有大便秘结,亦不可专事攻下—或先予攻下兼顾其虚,或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3、服药期间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功能。
4、易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孕妇当慎用,以防堕胎。
7、大承气汤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实君主治:Ⅰ、阳明腑实证Ⅱ、热结旁流证Ⅲ、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芒硝→泻热通便,润燥通便燥臣实(实热内结,腹痛拒按,按之硬,潮热谵语)枳实→行气消痞痞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厚朴→行气除满满痞(自觉胸脘闷塞不通,有压重感)功效:峻下热结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治法:泻下热结病机:邪热与有形燥屎结于胃肠,腑气闭阻不通体现:Ⅰ(下胃肠实热积滞)→釜底抽薪,急下存阴Ⅱ→通因通用Ⅲ(热厥)→寒因寒用8、大黄附子汤附子→温里通阳,散寒止痛附子大热使寒性去·君主治:寒积实证(寒积内停证)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去性取用”·病机:病积内结,阳气郁闭,转导失司细辛→散寒通阳治法:散寒止痛,泻下积滞9、麻子仁丸(脾约丸)→脾约证麻子仁(火麻仁) →润肠通便君主治:胃肠燥热之便秘。
杏仁→润肠通便,降利肺气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白芍→养血益阴,缓急病机:胃肠燥热,津血受伤,传导失司大黄/枳实/厚朴→泻热通便,行气消痞(除满) 治法:润肠泻热,行气通便蜂蜜→润燥滑肠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第八章和解剂P88含义: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
适应证:少阳证。
分类:和解少阳(疟疾方)、调和肝脾、调和肠胃}10、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舒透半里之邪,疏肝解郁 (外透)·和解少阳君主治:Ⅰ、伤寒少阳证Ⅱ、妇人伤寒热入血室Ⅲ、疟疾/黄疸以及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黄芩→清泻半里之热 (内清)·臣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
或有目眩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止呕病机:邪在少阳,正邪相争,胆胃不和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健脾,鼓邪外出治法:和解少阳<调和\解除外邪>注意:阴虚血少者禁用配伍特点:①舒透与清泄并用,以透为主②胆胃兼调③寓扶正于祛邪之中11、逍遥散《和剂局方》柴胡→舒肝解郁君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白芍/当归→养血活营,柔肝止痛臣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舌淡红,脉弦而虚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头痛目眩,口燥咽干,或寒热往来,乳房胀痛烧生姜→和胃降逆止呕病机:肝气郁结,肝血不足,脾胃虚弱薄荷→助柴胡舒肝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养血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12、半夏泻心汤半夏→消痞散结,和胃降逆君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干姜→温中散寒止呕心下痞满而不痛,呕吐,(肠鸣)下利,苔腻而微黄,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病机: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人参/大枣/甘草→健脾益气 & (调和诸药) 治法:健脾和胃,平调寒热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配伍特点:①辛开苦降②寒热并用(→和其阴阳) ③补泻兼施(→调其虚实)第九章清热剂含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