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摘要
中医内科病证病案(例)摘要:第八例及其翻译

中医内科病证病案(例)摘要:患者,女,68岁。
2019年7月12日初诊。
患者肢体关节重着、酸痛反复发作2年,每遇阴雨天病情加重。
2个月前因在寒冷环境中工作时间过长,出现肢体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重着、肿胀、酸痛加重,关节活动不利,晨起尤甚,晨僵可达2小时,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1中医疾病诊断:痹证(3分)中医证候诊断:风寒湿痹-着痹(3分)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现以“肢体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重着、肿胀、酸痛加重,关节活动不利”为主症,可辨为痹证(1分);根据其“关节重着,伴有晨僵,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可辨证为风寒湿痹之着痹(1分)。
其是由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所致(2分)。
中医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3分)方药:薏苡仁汤加减(3分)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4分)薏苡仁12g 苍术9g 甘草6g 防风12g 麻黄12g 独活9g 当归9g 川芎9g 制首乌9g羌活9g 桂枝9g3剂,水煎服。
日一剂,早晚分服。
翻译:Summary of medical records (cases) of diseases and syndromes in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atient, female, 68 years old. First visit on July 12, 2019.The patient's limb joints were heavy and sore for 2 years, and his condition worsened every rainy day. Two months ago, due to working in a cold environment for too long, the joints between the fingers of the limbs and hands were heavy, swollen and sore, and the joint activity was unfavorable, especially in the morning, and the morning stiffness could reach 2 hours, making the skin insensitive. The tongue is pale, the coating is white and greasy, and the pulse is slow.According to the above summary, complete the written analysis on the answer sheet.oneDiagnosis of disea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thralgia syndrome (3 points)Diagnosis of TCM syndrome: arthralgia due to wind-cold-dampness-arthralgia due to obstruction (3 point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basis of TCM (including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nalysis): The patient's main symptom is "heavy adhesion, swelling and soreness of the interphalangeal joints near the limbs and hands, and unfavorable joint movement", which can be distinguished as arthralgia syndrome (1 point); According to its "heavy joints, accompanied by morning stiffness, insensitive skin, pale tongue, white greasy fur and slow pulse", it can be differentiated as arthralgia due to wind-cold-dampness (1 point). It is caused by dampness combined with wind-cold, stagnation of meridians and blockage of qi and blood (2 poin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moving dampness and dredging collaterals, expelling wind and dispelling cold (3 points)Prescription: coix seed decoction (3 points)Composition, dosage and decoction method: (4 points) Coicis Semen 12g Atractylodis Rhizoma 9g Glycyrrhizae 6g Saposhnikovia 12g Ephedra Radix Angelicae Pubescentis 9g Angelica 9g Chuanxiong 9g Radix Polygoni Multiflori 9g.Notopterygium root 9g cassia twig 9g3 doses, decocted in water. One dose a day, divided in the morning and evening.。
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简报摘要

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简报摘要标题: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简报摘要摘要:本文是对最近一次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的简报摘要。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向公众普及了中医药的基本知识和疗效,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并了解中医药。
在活动中,我们采用了多种形式和手段来传播中医药的信息,包括讲座、展览、演示等。
活动不仅提高了公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和了解,还提供了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使人们对中医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知识普及、疗效一、活动背景和目的本次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旨在向公众传播中医药的基本知识和疗效,提高大众对中医药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
二、活动内容和形式1. 讲座本次活动主要以讲座形式进行,邀请了中医药领域的专家,介绍了中医药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
讲座内容涵盖了中医药的分类、诊断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2. 展览活动还设置了中医药展览区域,展示了中草药、针灸、拔罐等中医药疗法和工具。
展览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中医药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化应用。
3. 演示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中医药的疗效,我们还安排了一些中医药疗法的演示。
专家现场演示了针灸、拔罐等疗法,并解答观众的疑问。
三、活动效果和反馈通过本次科普宣传活动,我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增强了公众对中医药的关注和兴趣。
参与者表示对中医药有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认识,愿意加深学习和了解中医药。
四、观点和理解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通过科学的宣传和普及活动,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和疗效,从而提高中医药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总结:本次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旨在向公众普及中医药的基本知识和疗效。
通过讲座、展览和演示等形式,我们提高了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水平,增强了他们对中医药的兴趣和关注。
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人们对中医药有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中医毕业实习报告摘要

中医毕业实习报告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关注。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中医专业学生,为了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一年的中医毕业实习。
本报告将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回顾,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和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一、实习单位与实习内容本次实习单位为我国一所知名的三甲中医医院,实习内容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诊科等多个科室。
实习期间,我按照医院的要求,遵循导师的指导,参与了临床诊疗、病案讨论、药物配方等工作,全面了解了中医临床工作的各个方面。
二、实习收获与体会1. 提高了临床诊疗能力:通过实习,我深入了解了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掌握了中医四诊、辨证论治等基本技能。
在实际操作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病例、制定治疗方案,并能够独立进行诊疗。
2. 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导师、同学以及其他医护人员密切合作,共同完成诊疗工作。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3. 拓宽了学术视野:实习期间,我参加了多次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了解了中医药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从事中医事业的信心,并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4. 锻炼了临床思维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将中医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运用中医思维分析病例、解决问题。
这使我具备了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基础。
5. 强化了医德观念:实习期间,我深刻体会到医德对于一名医生的重要性。
在导师的榜样作用下,我时刻牢记“医者仁心”的原则,努力做到关爱患者、严谨治学、诚信为人。
三、实习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中医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有关中医学论文精选摘要

有关中医学论文精选摘要中医学是我国传统的医学文化之一,发源于几千年之前,至今仍有广泛的应用。
在当今医学领域中,关于中医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以下为本文所选的三篇中医学论文摘要。
论文一:基于中医经络学思路的脑卒中康复研究摘要通过对7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研究采用基于中医经络学思路的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对患者恢复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传统康复治疗相比,中医经络学治疗能更有效的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同时,治疗后的患者在认知功能、生理指标和生活质量等方面也有明显的改善。
分析该论文对中医经络学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了中医经络学治疗能促进患者康复的效果。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一些慢性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论文二:乌头解毒颗粒在中药治疗面瘫中的应用研究摘要该研究旨在研究乌头解毒颗粒在治疗面瘫中的作用。
通过对180例患者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表明乌头解毒颗粒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同时也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
研究以中医药方和西医药方的治疗效果作比较,结果清楚地表明,中医药方在治疗面瘫中具有很好的疗效。
分析面瘫是常见的一种疾病,中医药在治疗面瘫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该论文研究了中药治疗面瘫的效果,证明了乌头解毒颗粒的药效和安全性,也证实了中医治疗面瘫的可行性。
论文三:中药涂胶治疗口腔溃疡的实验研究摘要该研究探讨了中药涂胶在治疗口腔溃疡中的作用。
通过两组患者的实验结果分析发现,应用中药涂胶治疗口腔溃疡的有效率达到91.2%。
同时,中药涂胶在缓解痛苦、促进愈合、减少复发等方面也具有显著效果。
研究证实,中药涂胶治疗口腔溃疡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分析口腔溃疡的发生率较高,是一种常见病。
中药涂胶作为一种治疗口腔溃疡的方法被广泛地应用。
该研究旨在探讨中药涂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证明了中药涂胶在治疗口腔溃疡中的作用并对于减轻痛苦等症状都有很好的效果。
总结以上三篇中医学论文都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了中医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治疗效果。
钱学森谈中医(摘要)

钱学森谈中医(摘要)▲中医的理论完全是宏观的、整体的理论,它没有分析,没有深入到人体的结构、各部位、细胞和细胞以下,所以它的优点是整体观,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因为它仅仅有整体,就整体论整体。
▲用人体科学这个观点,来吸取所有西医的这些成果,不是从前的所谓中西医结合,用西医来化中医,我认为那是错误的,而是反过来,用中医来化西医,把西医的结果全部拿过来,吸取到人体科学里来。
▲整理并用现代语言阐述中医理论是一件工作量极大的研究工作。
▲人体是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中医理论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却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
医学的前途在于中医现代化,而不在什么其他途径。
▲中医理论是思辨式的论述,或说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然哲学”,不是自然科学。
▲不能死抱着几本中医经典不放,闭关自守。
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把中外医学的好东西结合起来,用系统科学来促使中医现代化,即医学现代化。
▲中医理论是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中医还不能用物理学、化学等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东西来阐明,中医自成体系,是前科学,不是现代科学体系中的现代科学。
▲回顾建国(新中国成立)初年,国家当时就已明确了中医的重要性,而且又提出了中医要现代化的要求。
但是怎么现代化的问题,后来好像变成了所谓的中西医结合,那就是说,把中医看作是不科学的,要用西医科学使中医现代化。
但是,这样一种方法能否取得成功,现在看来是值得考虑的。
在几年前的一次会议上,我见到邝安坤教授,他是中西医结合的著名专家,那天晚上我们谈得很融洽,我当时就向他讲,中西医结合,用西医把中医科学化恐怕是做不到的,因为中医的指导思想与西医差别太大,中医的特点在于从整体、从系统来看问题。
邝教授听我谈完后说,他搞中西医结合已30年,也感到有点走不下去了,所以他听到我提出另外一个方向,感到很高兴,这大概是四五年前的事。
也就是说,他搞了30年的中西医结合式的中医现代化,到头来感到很苦恼,这就说明问题不那么简单。
▲大家都说中医后继乏人,大有要消亡的危险,这又说明问题很不简单。
中医四诊摘要

望诊一、xx:精神表情、意识思维、面色眼神、语言呼吸、动作体态、舌苔脉象等。
失神:神昏谵语、循衣摸床;猝倒神昏、手撒遗尿;骨枯肉脱、形羸色败;目光呆滞、戴眼反折;二、望色:xx、赤、黄、白、黑;正常面色:红黄隐隐,xx含蓄;面色晦暗枯槁为恶色;五色主病(病容):青色:主瘀血、肝病、寒证、痛证、惊风;赤色:属热证,亦可见于虚阳浮越;黄色:主脾虚、湿证;白色:主虚寒、气血不足、失血;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三、望形体:形体肥胖,肉松皮缓,食少懒动,动则乏力气喘,属形盛气虚;形瘦乏力,气短懒言,多属后天不足,气血亏虚所致;形瘦多食,多为xx火旺;形瘦颧红,皮肤干枯,多属阴血不足,形体失养所致;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者,是脏腑精气衰竭,气液枯涸,属病危之象;四、望姿态:病人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有怪叫声,移时苏醒,醒后如常者,多属脏气失调,肝风挟痰,阻闭清窍所致,见于痫症;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颈项强直,两目上视者属肝风内动,常见于高热惊厥或小儿惊风。
肢体筋脉迟缓,痿软无力,丧失功能,日久可致肌肉萎缩者,称为痿证。
多因肺热叶焦,或脾胃气虚或肝肾阴虚,导致筋脉失养;或湿热浸淫,筋脉弛纵不收所致。
若关节疼痛或肿胀变形,活动障碍,成为痹症。
常因风寒湿邪或湿热病邪侵犯关节,使关节痹阻不通所致。
手或下肢颤抖、振摇不定,不能自止,多由血虚筋脉失养或饮酒过度所致,亦见于动风先兆。
手足蠕动,多属脾胃气虚、筋脉失养,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所致之虚风内动。
形体强弱:强壮、羸弱。
形体胖瘦:形体肥胖、形体消瘦望面部:面肿、腮肿、面削颧耸、口眼歪斜、特殊面容(苦笑貌、狮貌)。
望目目色:目赤肿痛、白睛发黄、目皉淡白、目胞色黑晦暗。
目形:眼眶凹陷、眼球突出、针眼、眼丹。
目态:瞳孔缩小、瞳孔散大、瞪目直视、目睛上视与斜视;五:望躯体望颈项:瘿瘤、瘰疬、xx、项软。
望胸胁:扁平胸、桶状胸、鸡胸。
望腹部:腹部隆起、腹部凹陷。
中医药综述

中医药综述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近年来,中医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被认为是一种有着独特优势的医学体系。
下面将对中医药进行综述。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而统一的力量组成,而五行则是对宇宙万物的分类和描述。
通过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药可以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解释和理解,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的疾病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指的是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舌体等,闻指的是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问指的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切指的是通过按摩、触摸等手段来判断患者的脉搏情况。
通过四诊法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进而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中药以其天然、温和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针灸是用针刺入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是通过按摩、揉捏、拍打等手法来调理人体的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气功是通过调节呼吸、运动、心理等多种方法来锻炼人体的气血运行,提高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中医药在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保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中医药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预防疾病的发生。
另外,中医药也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近年来,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对某些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且不会引起明显的副作用。
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和科研体系。
中医药的发展不仅对推动全球医疗健康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药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理论和方法的医学体系,在临床实践和疾病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摘要

序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内经》分为《素问》《灵枢》,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难经》成书于汉之前,补充了《内经》的不足;《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理法方药俱全;《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症候学的专著;唐-《新修本草》是我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药典。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
4)中医学理论体系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5)整体:统一性、完整性、相互联系性。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6)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式:思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哲学基础:1)阴阳概念: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特征: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功能亢奋的)阴(反);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应用(P16)2)五行学说五行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特征:木(木曰曲直:树干曲曲直直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火(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土(土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金曰从革,肃杀、潜降、收敛);水(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生克乘侮:生(图略);克(图略);乘(相克太过);相侮(反克)。
应用(P22)藏象学说:1)研究对象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以及精气血津液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2)五脏:心、肝、脾、肺、肾,化生和储存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胃,受盛传化水谷糟粕;奇恒之腑:脑、髓、骨、胆、女子胞,藏而不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摘要黄煌教授医话:小方芍药甘草汤来源:中医理论数据字体:大小上周门诊上,有糖尿病的老Z高兴地告诉我,他烦人的夜间小腿抽筋消失了,方子很简单,就是芍药甘草汤:白芍药50克、生甘草5克。
他说当天晚上服药后,这么近月来再没有发过。
他连连说:这方真是神了!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抽筋是张仲景的经验。
《伤寒论》上就说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而且起效快,说服药后“其脚即伸”。
后世沿用,屡有验证。
所以《朱氏集验方》竟改芍药甘草汤方名为“去杖汤”!脚抽筋是俗称,医学术语为腓肠肌痉挛。
这不仅仅是局部的病变,往往也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
我曾发现一些肝病患者可以出现严重的脚抽筋,用芍药甘草汤及其加味方后,脚抽筋好转,肝病也得到控制。
此外,有些糖尿病、支气管哮喘、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肾结石急性发作、肺动脉高压、高粘血症等患者,也有类似情况。
患者不仅有脚抽筋,还有下肢发凉、走路疼痛、局部皮肤发暗浮肿、脚底开裂等。
所以,我在临床上也将脚抽筋及其附带下肢的症状作为使用芍药的一个指证。
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其实也不仅是下肢肌肉的拘急痉挛,患者的腹肌也会表现的紧张。
用手按压腹部,常常感到肌肉发硬。
日本古方家吉益东洞的经验是:“腹皮挛急按之不弛”。
即腹直肌挛急,或腹壁虽弛缓,腹底肌肉却呈拘急之状。
如《建殊录》记载:“云州医生祝求马,年可二十,一日,忽苦跟痛如锥刺,如刀刮,不可触近,众医莫能处方者。
有一疡医,一位当有脓,刀辟之,亦无效矣。
于是迎先生,诊之,腹皮挛急,按之不弛,为芍药甘草汤饮之,一服,痛即已”。
腹皮挛急,是指腹肌比较紧张。
而腹肌的紧张,也往往提示其他肌肉也容易紧张甚至痉挛。
含有芍药甘草汤的小建中汤,就专治腹中痛,《苏沈良方》说此方“治腹痛如神”。
这种腹痛有何特点?仲景说的“腹时痛”“急痛”,也就是那种痉挛性的腹痛。
所以,许多不明原因的脐腹部的腹痛,就可以用芍药甘草汤或小建中汤。
我治疗过敏性紫癜,常常用小建中汤,原因就是患者常有腹痛,而且是痉挛性腹痛。
芍药甘草汤原方的用量是芍药甘草各四两,后世医家则常根据临床调整比例,如《朱氏集验方》调整为6:1,《伤寒论方解》调整为5:2至2:1,我常用3:1或6:1,老Z有糖尿病,顾虑甜食,所以甘草仅用5克,居然也有效。
芍药甘草汤方小,但效果非常好,当然,前提是方证相应。
可惜的是,此方在医院处方中已经很少见到了,原因就是方小。
真是当今怪事!1、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众所周知,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如果血糖控制正常,照样可以延年益寿,但一旦得了糖尿病的并发症,常常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无尽的烦恼,经方加减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有独到的优势;2、改善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我读硕士期间跟随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学习经方,其后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攻读糖尿病肾病学博士学位,目前又跟随经方大家冯世纶教授侍诊学习,临床上在应用经方治疗糖尿病方面逐步形成了系列的辩证思路。
我们如何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呢?首先看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其实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不外乎两方面,内因和外因。
糖尿病的内因就是先天禀赋不足,现代医学称作遗传倾向;外因与患者的饮食,生活,起居密切相关,“如何吃”是关键因素,其病机常常认为是热邪在里,耗气伤津。
从这两点出发,我在临床上一方面辨病人的体质,也就是说,观察病人是肥胖还是消瘦;另一方面通过辨病人大便的情况,看他是腹泻还是便秘,来推测他的“吃”是否出了问题。
下面是我临床上常用的几张方:葛根芩连汤,白虎加人参汤,茯苓饮,黄芪桂枝五物汤,大柴胡汤,理中汤等。
第一张方:葛根芩连汤,《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此方的适应症:糖尿病伴见舌红、腹泻、心律偏快者;伴有项背强痛,或头痛、或腰腿痛,全身乏力者;嗜酒者。
体质要求:形体壮实,肌肉结实,肥胖倾向,大便不成形或泄泻,舌红。
中年男性,特别是应酬多,工作压力大的人本方证多见。
本方葛根是主药,用量常达到60-100g。
3月份看一患者,入院后说,医生,我糖尿病5年了,血糖控制还行,心慌,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早;他还说我在某三甲医院治疗半年了,腹泻就是不好转,通过辩证,这个病人形体壮实,手足心热,口干喜冷饮,时汗出,正好符合葛根芩连汤适应症。
我就开了这张方,加苦参15克,五剂后早搏止,腹泻停。
葛根芩连汤其实这是一张表里两解的方剂,邪在表,头痛、身疼痛;热在里,热迫大肠则泄泻,热邪扰心,可出现心慌、心悸,本方用葛根解表,芩连清里热,同时葛根能升阳止泻、芩连清热止泻,正好适合糖尿病热邪在里,表里同病的病因病机。
第二张方,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方的适应症:糖尿病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易汗出。
体质要求:形体消瘦,皮肤少光泽,口渴,舌干,大便干结。
早在1958年发现人参有很好降糖作用,含片效果好,人参须和人参根作用相同;人参是方中主药,精神萎靡,汗出而喘,脉虚无力,吉林人参为主;口干舌燥者,西洋参为宜;食欲不振,形体消瘦者,党参为宜;干咳,大便干燥者,沙参、玄参可用。
此方证临床上常见到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热邪久羁,耗气伤津,形体逐渐消瘦,大便也越来越干燥,此方止渴功在人参,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人参补益中气,为治疗津枯而燥的要药。
冯老此方中喜用石膏,认为清热除烦的良药,口干舌燥的患者每每用到45g,而且可以有通便的佳效。
并不是所有形体消瘦,大便干结的都可以不加思索应用此方,还要看到必须有热在里,耗气伤津的表现:烦渴多饮,口舌干燥。
还有一部分糖尿病患者不是热在里,而是里虚寒,针对这种病机,我在临床上喜用这张方:茯苓饮。
第三张方,茯苓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外台茯苓饮,治心胸间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水,令能食。
本方适应症:糖尿病形体消瘦,手足心冷,恶寒喜热,腹胀满,纳差,大便干结。
病机常常是素有饮邪,气机壅滞,茯苓、白术利水,陈皮、枳实消胀,疏导气机,重用生白术30g,缓通大便,人参益气生津润燥。
一月前收治一患者,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病史15年,初发病时,体重150斤,就诊时体重只有92斤,消瘦厉害,经常发作气胸,走路不足10米就要坐下休息,刻下症见:大便干结,5-6天1次,恶寒,乏力,纳差,四逆,腹胀满,时咳嗽,心悸。
辨证:太阴虚寒。
予茯苓饮服用,一月后体重增到102斤,大便每日1次,目前仍在随诊中。
前面第一张方讲了葛根芩连汤治疗形体壮实,大便泄泻的病人,那么形体壮实,大便干燥用什么方?第四张方,大柴胡汤;第二张方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形体消瘦,大便干燥的病人,那么形体消瘦,大便泄泻用什么方?第五张方,理中汤。
前面提到了糖尿病最怕的是并发症,那么如何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呢?第六张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第六篇第二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此方主要适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肌肤麻木不仁,感觉障碍;可有局部皮肤发暗,溃疡等;常常合并心脑肾的并发症。
体质要求:其人多体型较胖,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腹部按之松软;易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下肢多有浮肿,平时缺少运动,食欲虽好,面色黄暗,也有见暗红者;其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暗。
进食后腹满腹胀者不能应用本方;本方是桂枝汤加黄芪倍生姜组成,生姜是主药,温中散寒,止呕,服后全身温暖,能够驱风散寒,通血痹。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方大家黄煌教授称本方“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神经肌肉营养剂”。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应用这张方合用芍药甘草汤治疗糖尿病血管神经肌肉损害的患者,往往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周围神经病变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虚胖人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腹部按之松软,经常乏力气短;糖尿病还有一个最麻烦的并发症,也是我多年求学攻读的专业,糖尿病合并肾病,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方也很多,今天我只给大家推荐一张方,八味肾气丸,和黄芪桂枝五物汤一起称为治疗糖尿病肾脏病水肿的良方。
摘要:张士卿教授应用取渊汤治疗小儿鼻渊,认为小儿鼻渊的发病以胆经郁热较为多见。
取渊汤具有清泻胆热、清宣肺窍之功,随症加减,收效颇丰。
附病案二例以资印证。
关键词:张士卿;取渊汤;鼻渊张士卿教授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之一,中医儿科学硕士、博士生导师。
早年于北京中医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儿科名医王伯岳,深得其旨。
现从医数十载,学术功底坚实,临床经验丰富,审证精当,药多奇中。
张教授善于辨证论治儿科各种疑难杂症,尤其对小儿鼻渊的辨治独具匠心。
鼻渊又称脑漏,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其鼻窦开口较大,鼻腔及鼻窦粘膜较嫩弱,御邪功能差,易于感受外邪,一旦伤风感冒,极易引发鼻塞流涕等鼻部疾患。
同时小儿一些常见传染病如麻疹、白喉、丹痧、百日咳等也易伴发鼻渊。
因此鼻渊在小儿中发病率较高,症状亦常较成人为重。
小儿鼻渊的发病机理主要有外感风寒、风热,胆经郁热,肺气虚寒三个方面,而胆经郁热所致鼻渊为临床所常见。
又因胆木最恶风邪,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解,入于胆中,亦会郁而成热。
故张教授认为,无论是胆经素有郁热,还是外感所致热郁肝胆,皆可应用清泄胆热、宣通鼻窍之法。
取渊汤出自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辨证奇闻》,由辛夷、当归、柴胡、贝母、栀子、玄参六味药组成。
书中曰:“胆属阳,头亦阳。
胆热不能久藏,必移热上走于头。
脑在头中,头无藏热之处,遇穴即入,寻窍而出,乃顺趋于鼻。
盖辛夷最入胆,引当归补脑气,引玄参泄脑火,加柴、栀舒胆中郁热,胆不助火,自受补益矣!”张教授认为,宣通肺窍是治疗鼻渊的关键,故用有辛温发散之功的辛夷,因其走气而入肺,轻清上行,宣通鼻窍,为治鼻渊之圣药;玄参甘苦而寒,善泻无根浮游之火;柴胡、栀子清泻肝胆实火;贝母入肺,苦泻甘润,善清郁结之火。
诸药之中,当归用法最巧,原方取其补益脑气之意,且用量较重。
张教授在治疗小儿鼻渊时,亦将当归用至20 g。
《圣济总录》谓:“脑为髓海,藏而不泻,胆移热于脑,而藏者泻矣。
故脑液下渗于鼻,甚证浊涕下不已,若水之有渊源也。
”所以张教授认为,鼻渊可致脑液尽出,不大补则脑气不生,又因脑液直流,髓不化精,精少,不能分布大肠而干燥,故大用当归既有补脑添精之功,又有滋润肠燥之益,相得益彰。
全方清宣补泻并用,而使胆火消而脑气盛,浊涕止而鼻窍通。
据此,张教授将本方应用于鼻渊临床可见鼻塞严重,流涕色黄绿,或带血迹,质稠气味浓重,舌红苔黄,并伴有烦躁易怒,头晕口苦者。
张教授用此方极为灵活,每据其症,参以他药,得心应手,桴鼓相应。
如肝胆湿热重者,合用龙胆泻肝汤以清泻肝胆,利湿开窍;鼻涕黄浊量多加藿香、佩兰、鱼腥草芳香化浊,清热止涕;鼻塞不通加细辛、苍耳子上行脑巅,疏散宣通;前额头痛或眉棱骨痛加白芷、葛根、川芎芳香上达,活血止痛;大便干结加生大黄泻下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