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意象组合的运用及其语言特征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意象比喻含义和意境特点

古代诗歌意象比喻含义和意境特点

古代诗歌意象比喻含义和意境特点
1. 意象比喻的含义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比喻是通过通过运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义。

通过意象比喻,诗人可以用生动的形象和隐喻来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离骚》中使用了“翱翔”、“穷巫山”等意象来诠释诗人内心的自由向往和对世俗束缚的厌弃。

2. 意境特点
古代诗歌中的意境是指通过意象和表达方式所营造出的具体情景和氛围。

古代诗歌意境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意境中既有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又通过意象和形像来具体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感受和情景。

- 自然与人文结合:古代诗歌中的意境常常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比如通过描绘山水、花草来表达内心的悲喜、对生活的感慨等。

- 朦胧与想象相融:古代诗歌意境常常给人以朦胧、虚幻、暗示的感觉,通过意象和修饰语言的手法来让读者进行联想和想象。

- 色彩与音韵交融:古代诗歌意境常常通过运用音韵和意象来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思考。

3. 总结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含义丰富多样,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传递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而古代诗歌的意境特点则展现了丰富的抽象与具体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朦胧与想象的融入,以及色彩与音韵的交融等。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及其艺术价值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及其艺术价值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及其艺术价值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意象的运用是其艺术魅力的核心。

意象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符号或意境来传达抽象的思想、情感、体验等内容的一种手段。

它能够使得诗歌达到深度和广度的表现效果,成为古典诗歌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要素。

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可以分为形象、符号和意境三种方式。

形象意象是指用具体事物形象地直接表现周围环境或主题,例如《登高》中“百川霜天尽,万树雪色归”的描写表现了寒冷的冬季景象。

符号意象是指用具体事物来象征抽象的思想、情感或价值观,例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明月光和地上霜代表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和忧虑。

意境意象则是运用具体事物来传达抽象的感觉和意向,例如李白的《将进酒》所表现的豪迈和不羁的意境,让人在读诗时感触到一种激情澎湃的内心状态。

意象的艺术价值在于其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首先,意象可以使诗歌文字具有深度和广度,从而增强其文化厚度,使其成为一种有独特思想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文化符号。

其次,意象可以极大地丰富诗歌的形式和表现方式,拓展了诗歌表现手段的广度,使其成为一种充满灵气、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最后,意象还可以塑造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情感氛围,成为文化传承和吸收的媒介。

然而,在今日,意象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因为现代语言和审美观念的转变而遭受挑战。

例如,现代汉语中许多具体形象的意象常常被视作杂糅和过时的文学手段,而被贬值;相反,抽象意象的运用更易受到欣赏。

然而,意象的价值并非因时代和文化而有所不同,这种文化遗产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意象是古典诗歌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要素,其运用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直接描绘具体的形象或使用抽象的符号或意境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其艺术价值在于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可以丰富诗歌的表现方式,成为文化传承和吸收的媒介。

虽然在现代语境下,意象的价值和地位遭受挑战,但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表达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表达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表达中国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表达方式而蜚声海内外。

这些古老的诗篇通过运用隐喻、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婉约、豪放、抒情等不同风格,表达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社会和情感等方面的认知和感受。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例子为基础,探讨中国古代诗歌中意象表达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其一,"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王国维所写的《浣溪沙》。

通过这两句简短而富有意境的语句,王国维运用了艺术手法,通过“一片伤心画不成”来直观地描绘了一位画家内心的情感和对现实的不满。

这种以意象表达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方式,不仅令读者产生共鸣,还展现出了才情横溢的艺术才华。

其二,诗人杜牧的《秋夕》中有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这是通过对秋夜中的景象的意象表达,来描绘出寂寥孤寂的氛围。

通过运用象征与比喻,诗人将夜晚的烛光、秋季的寒冷等元素融入到诗中,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作者心中的寂寞与孤独。

这种以意象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使读者沉浸其中,引发联想,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个例子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融合作者内心的思乡之情,诗人创作出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

古人常常将月亮比作乡愁,通过意象的表达,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异乡漂泊时内心的孤独和对家乡的向往。

另外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这首诗通过运用细腻而形象的描写,将宫室和情欲的暧昧、深邃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

通过意象的描绘,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那种对政治斗争的沉痛关注,以及作为官员的白居易内心深处的困惑和无奈。

以上例子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们能够将世间万象与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相结合,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传递出深情和思索的内涵。

这种独特的意象表达方式,不仅蕴含着文学的韵味,也体现了古代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

谈古典诗歌的意象组合

谈古典诗歌的意象组合

谈古典诗歌的意象组合“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在创作过程中相互融合的有机统一体,是“物我相融”而创造出来的可感可触的具象。

一首诗从字面上看,那是词语的连缀;但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

古典诗歌讲求言简意繁,辞约义丰,诗句中成分的省略、句子的紧缩、句与句之间的跳跃与空白,都是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的。

意象的物质外壳是语言。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将其脑海里孕育的意象借助词语固定下来,而读者在欣赏诗歌时则需运用艺术想象,把这些词语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并进而把握全诗的意境。

如王维《使至塞上》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两句诗由四个意象构成:广袤无垠的大漠、冉冉上升的孤烟、横亘的长河和西沉的落日。

这四个意象构成一幅雄浑寥廓的立体画面,大漠与长河纵横交叉,孤烟与落日在形状和方向上形成对照,而这平面与立面的立体构图又与落日余晖的点染相映成画,显示出大自然的伟力。

意象之间似乎松弛的不确定的关系,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充分余地。

在意象组合诗句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缺乏动词谓语,只由若干个名词连缀而成的诗句。

如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三句由九个名词组成,一句一景,似不相涉,诗句之间有很强的跳跃感。

但对其几个意象的组合细加寻绎,会发现其中贯穿着一条无形的意脉,使各句的内在情感似断实连,貌离神合。

这三句妙在以景物去点染情思,意象的组合形成流动的画面,画面的迭现组成一幅立体的深秋晚景图。

萧瑟凄冷的画面渗透着抒情主人公鲜明的感情,表达出天涯游子浓烈的羁旅愁思。

诗人常用对偶的方式把时间相异、空间相迥的意象巧妙地拼加组合,启发读者去寻思体味。

如: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杜甫《春日忆李白》)思妇楼头月,征人马上霜。

(章美中《初秋感怀》)“渭北”、“江东”相距甚远,“思妇”、“征人”远隔天涯,两种意象是靠对偶连接起来的。

再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解析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领悟诗词的美妙魅力

解析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领悟诗词的美妙魅力

解析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领悟诗词的美妙魅力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韵律和精妙的表达方式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古代诗词中,意象与修辞手法被广泛运用,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艺术的魅力。

本文将从意象和修辞手法两方面进行解析,带领读者领悟古代诗词的美妙魅力。

一、意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意象是诗词中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思想或感情的手法。

它以清晰、生动的形象来描绘事物,使读者能够通过感官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1. 自然意象自然意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山水、花鸟等自然元素常被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通过描绘山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壮丽自然的赞美之情。

2. 喻体意象喻体意象是通过将一种事物喻体化为另一种事物,以达到表达的目的。

这种意象常用来比喻人物的特点、情感或描述某种事物。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一句,通过将秋夜的明亮比喻为银烛的光芒,形象地描绘出了寂静的夜晚。

3. 心理意象心理意象是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来表达思想。

古代诗词中常常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通过描绘猎鹰的威武和鱼儿的游弋,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和自由。

二、修辞手法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修辞手法是诗词中通过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段来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

它通过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 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表达某种含义。

在古代诗词中,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通过将原野上的草与人生的荣枯相比,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2.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使其具有人的形象和行为。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组合技巧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组合技巧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组合技巧意象是诗人表现情感的载体,更是诗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象与意象的完美组合,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诗人十分讲究诗歌意象的组合,常见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一.真实意象与真实意象的组合“战士生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是唐代诗人高适《燕歌行》中的著名诗句。

诗的主旨是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诗歌中多处使用了这种实景对比的方法,突出主题。

一边是士兵的效命死节,一边是汉将的怙宠贪功;一边是士兵的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一边是汉将的临战失职,纵情声色。

作者把这两种实景叠加在一起,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讽刺力量。

类似的还有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采用了同样的组合方式,诗人把“一骑红尘”“妃子笑”两个特写镜头组接在一起,使之彼此叠映,形成鲜明对比。

简短两句十四个字,把唐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娇,专使们的挥汗如雨、人马僵毙、相望于道的惨状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诗人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怒谴责不言而喻,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二.真实意象与虚拟意象的组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诗句。

此诗是作者溜滞巴蜀时怀念妻子之作。

夜雨绵绵,诗人设想日后重逢的光景:什么时候我们夫妻能在故园重逢,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从意象的组合上看,作者将此时此地的现实意象――巴山夜雨、独自客居异乡,与彼时彼地的虚拟意象――夫妻重逢、西窗共剪叠加在一起。

把想象的未来之虚景与现实之实景对接起来,突出了今夜之凄苦,设想的未来生活之情趣,则为诗人带来一丝心灵的慰藉。

当然,实景与虚景的组合还有象梦境与实境的组合。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战场上“誓扫匈奴”的征人白骨,一边是春闺少妇的梦境。

两个意象,两组画面组合在一起,使征人与思妇,现实与梦境,枯与荣、生与死两两鲜明对照,特别是“河边骨”“梦里人”的组合,再加上一个“可怜”一个“犹是”的深沉慨叹,便使全诗产生震撼人心的巨大悲剧力量。

分析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描写技巧

分析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描写技巧

分析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描写技巧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描写技巧在古代诗词中,意象和意境是传达作者情感与表达主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和含蓄深远的意境,古代诗人创造了许多经典之作。

本文将分析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描写技巧,并探讨其魅力所在。

一、意象的运用意象,即通过具体形象来传达抽象意义的修辞手法,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方式。

诗人通过巧妙地选择和运用意象,使读者对诗歌的情感和主题产生更深的体验和理解。

1.自然意象: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是以自然景物为基础的描写。

比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杜甫《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绿蚁、红泥等自然事物,传达了诗人对家乡与亲情的思念之情。

2.动物意象:动物意象在古代诗词中也屡见不鲜。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将鹳雀与壮丽的自然景色相结合,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3.人物意象:人物意象是表达人物心理、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法。

比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描写红豆发芽的景象,抒发了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

二、意境的营造意境即通过诗词的语言和意象组合营造出的一种情感氛围。

通过选择恰当的词语和构建连贯的意象,古代诗人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沉浸于诗歌所创造的境界之中。

1.对景抒怀:古代诗人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题。

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描写深深的庭院和杨柳烟雨的景象,营造出安静、宁谧的秋夜意境。

2.意象相互印证:通过不同意象之间的对应或转换,古代诗人能够营造出丰富的意境。

比如“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杜甫《月夜忆舍弟》),通过将雨打梨花与青春失落相对应,加深了诗人对岁月流转和时光虚度的感慨。

3.音韵与意境的融合: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也是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人通过巧妙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得诗句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 意象组合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 意象组合
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 惆怅之情。
例2:(2007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Leabharlann 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
情感?(2 分)
参考答案:(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 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 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自主赏析]
(06年湖北卷)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本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意象组合
[赏析指导]
意象组合,就是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把若 干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密集而 精致的意象群,使它们产生隐喻、对比、反衬、 递进、象征等艺术效果。好的意象组合会以诗 人的情绪或意念为线索,将意象作有机排列, 从而达到对主题的逼近。
古典诗歌有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衬托 式等四种意象组合方式。
(三)对比式组合 对比式组合,是指诗的上下联中,以某类
性质相反或相对的不同意象组合在一起,借以 表达诗意的组合方式。如《诗经·小雅·采薇 》卒章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四)衬托式组合 衬托式意象组合是指以一个或多个意象去映
衬、垫托中心意象,并通过这种衬托,更加凸显 着力刻画的中心意象。例如刘桢《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 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赏析示例]
例1:(2011浙江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古典诗词中意象组合的运用及其语言特征
作者:韩凝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刊名:
科学时代(上半月)
英文刊名:KEXUE SHIDAI
年,卷(期):2010,""(8)
被引用次数:0次
1.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 2003
2.贺新辉宋词鉴赏词典 1987
3.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1983
4.古远清.孙光萱诗歌修辞学 1995
5.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修辞学研究 1982
1.期刊论文李晓明.LI Xiao-ming论纳兰性德诗词的自然意象-船山学刊2007,""(4)
将纳兰性德诗词意象分为自然意象、社会意象、人类自身意象、人的创造物意象和人的虚构物意象五个部分,本文专论其自然意象.
2.期刊论文李强.LI Qiang论古代诗词中的远志意象-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3)
远志作为文学意象的发生首先是从<诗经>开始的.传统文化的浸润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促使远志文学意象不断发展和丰富,最终成为内涵稳定的诗词意象.历代文人选用它作为自己的诗歌或词的抒情意象.除此之外,谢肇淛还用它作为自己的书斋名和文集名.
3.学位论文苏小华帕尔莫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李煜诗词译本的意象翻译研究2008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莫在(1996) 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一书中将认知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的三大传统:博厄斯语言学,民族语义学以及民族言语学相结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语言学研究视角“文化语言学”。

他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作为研究重点,认为意象,文化、语言密不可分。

本文以帕尔莫文化语言学中的意象理论为基础,探索南唐后主李煜词中丰富的意象美,并通过对许渊冲等人的译本分析,探讨了这些意象是如何传达和翻译出来的。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理论背景及本论文的研究方向。

第二部分为理论部分,先介绍帕尔莫文化语言学的产生,接着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对于意象的分析以及帕尔莫文化语言学对于意象的分析理论,指出意象,文化和语言之间密不可分。

第三部分对李煜词的文本意象之美进行分析,然后分析译本是如何处理原文意象的。

第四部分为李煜词的意象翻译方法,并阐述了影响意象翻译的因素。

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

4.期刊论文陈曦.CHEN Xi从接受美学视角看中国诗词中模糊意象的翻译——以《天净沙·秋思》为例-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5)
中国诗词意象的强烈模糊性使其翻译困难重重.接受美学中所提到的概念对于意象的理解和鉴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接受美学的意义空白理论和期待视野理论与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契合,为诗词意象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5.期刊论文张娅丽.陈清贵.ZHANG Ya-li.CHEN Qing-gui从东西方意象的异同探讨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翻译-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3)
中国古代女性诗人的诗词构成了古典文学王国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女性诗人的创作笔触细腻而温婉,感情内敛而真挚,栖鸟、浮云、晓风等意象常常出现从而为女性诗词塑造了清丽脱俗的优美意境.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意象的异同方面通过两个实例的具体分析对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翻译作初步探讨,以期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传递意象再现原诗的意境.
6.期刊论文孙克诚中国古代诗词中楼意象探论-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
中国古代的楼居文化,渗透到诗歌中,形成了诸多楼意象.从不同角度,可分为有出典意象与无出典意象、显性意象与隐性意象、静态意象与动态意象等,涵数10种之多.从语言学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看,能指无限,所指有限,中国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语言的狂欢.对中国诗歌的欣赏与阅读,必须超越诗歌的当下性、现场性,超越语言形式上的狂欢,去寻找隐于其后的历史的、文化的意蕴,开拓所指的有限,实现与无限能指的对应.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中国诗歌的魅力所在、精髓所在.
7.学位论文李晓丹唐宋诗词颜色意象及其翻译研究2006
唐宋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

借助于颜色唐宋诗人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

唐宋诗词中的每一种颜色都充满了感情,或是写景状物,或是抒发情感。

纷繁的颜色表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唐宋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颜色意象的艺术表现力在唐宋诗词中达到了顶峰。

尽管翻译界对唐诗宋词翻译有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为止鲜有人对唐宋诗词的颜色意象及其翻译作以研究。

本论文立足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及诗歌翻译的成果,对唐宋诗词颜色意象及颜色意象的翻译作了探讨。

本文共分五章进行阐述。

首先概括介绍了研究范围和研究背景。

第二部分回顾了中国和西方传统文论中对意象概念的阐释和论述,研究了意象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第三部分分析了唐宋诗词的颜色意象,颜色意象的分类及其翻译,发现颜色意象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四部分阐述了不同诗歌翻译学派都认为意象翻译在诗歌翻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讨论了唐宋诗词颜色意象翻译的本质和翻译的困难性并详细介绍了翻译界在处理翻译问题,以目的语或以源语为导向的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并在这两种策略的框架下具体讨论了颜色意象翻译的几种方法,直译原文颜色意象,通过注解保留原文颜色意象,改换颜色意象以及省略原文颜色意象,取舍需根据具体的情境而定。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方法是有效的,但是为了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以及保留读者的想象空间,译者应尽量以源语为导向,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第五部分结论
总而言之,译者应该尽可能传达颜色意象的表层形式和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并充分信任读者,随着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已经有一定的能力接受带有外来文化印记的各种颜色意象。

随着世界人民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日益深化,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的颜色意象也越来越被异域读者所接受和欣赏,所以不同语言间诗歌的翻译从某种角度可以实现。

8.期刊论文张猛刚心灵感悟,诗意人生——浅论唐宋诗词中的景观意象及其人生意蕴-文教资料2010,""(4)
研究诗词要从景观意象入手,意象作为诗词意境的构成单位,在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表现在内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反映在外则为具体的客观物象.本文试图从景观意象的几种代表性建构类型上加以探讨,并对其深层意义进行概要分析,揭示其所反映的人生意蕴和内涵.
9.期刊论文辛志凤.XIN Zhi-feng诗词中的冰雪意象-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11(4)
"意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冰雪"这一自然现象蕴涵了人类的文化情感 ,因此"冰雪"具有了一定的原型意义,并成为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我国诗词中"冰雪"意象的营构方法主要是赋、比、兴.这一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成为冰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期刊论文曹瑞娟.商光锋.Cao Rui Juan.Shang Guangfeng"折柳"与送别诗词中的杨柳意象-济宁师范专科学
校学报2006,27(2)
"杨柳"是我国古代送别题材诗词的主要意象之一,这一现象源于中国古代自汉朝以来形成的"折柳赠别"的社会习俗.杨柳意象在送别诗词中有着多姿多彩的表现和生动感人的特点,为历代诗人所沿用不衰."折柳"习俗与杨柳意象在送别诗词中的频繁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人的诗意性情及其万物有灵的哲学观念,同时也是"诗语"作用的结果.
本文链接:/Periodical_kxsd201008124.aspx
授权使用:梧州学院(wzxy),授权号:5c0160e4-16dd-494d-9c65-9e35017b4b89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