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练习题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专题2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练习题

微专题2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就是()A、负反馈调节就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利用2、下列生态系统中稳定性最差的就是()A、森林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北极冻原3、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作用的就是()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5、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所组成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就是()A、丙与丁、乙与丁都存在竞争关系B、若该湖泊受到DDT污染,则甲体内DDT浓度最高C、丁每获得1kJ能量,至少需要甲固定10 kJ太阳能D、若丙的数量下降,则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将下降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就是()①反馈调节就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③“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能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④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③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就是()A、并不就是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这两个方面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就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D、某生态系统中,种群内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的大小8、如图所示,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与(2)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就是 ;该生态系统的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3)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这种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
高中生物《生命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生命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B.在农业生产中,信息传递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这属于利用信息传递进行化学防治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2.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物质”的含义及物质循环的特点是()A.有机物;循环性、全球性B.元素;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无机物;循环性、全球性D.元素;循环性、全球性3.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③分解者,腐生生物④消费者,自养生物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⑥D.①⑥⑦4.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C.能量流动就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循环的动力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的异养生物都是分解者B.分解者主要营腐生生活C.分解者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D.分解者仅包括细菌和真菌,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6.为提高农田的使用率和单位面积效益,发挥生态优势,浙江金华浦江花桥乡探索出“莲藕种植十水产养殖”的立体农业模式。
荷塘中消费者的粪便是荷花的天然肥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立体农业的建立增大了流入其中的总能量,增大了生态足迹B.水产养殖需考虑环境承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粪便资源化为生产者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D.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是经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多样性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一般也较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迁地保护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8.下表所示内蒙古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兔种群取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兔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B.兔的粪便量属于其所取食植物的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中的一部分C.以兔为食的动物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4.9×106J·hm-2·a-1D.兔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3.50×108J·hm-2·a-19.下列对生态学原理的应用中,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A.多种树木混交成林,可使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B.通过控制牛羊的放牧量,可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通过优化种群的性别比例,可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实现对生态系统或物种的就地保护10.一氧化氮(NO)可参与神经调节(如图)。
高中生物 高三一轮课时提升作业 必修3 5.3-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高三一轮课时提升作业必修3 5.3-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2013·德州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就是化学信息2.有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甲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比乙生态系统长。
下列关于甲、乙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法正确的是( )A.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乙生态系统强B.甲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乙生态系统强C.甲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乙生态系统弱D.无法判断3.若图示表明的是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的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C.不同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B.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自我调节能力越弱C.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D.恢复力稳定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6.某地的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水底爬着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而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
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就来自螃蟹的排泄物。
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能起到驱虫作用。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只需输入太阳光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和黄瓜也可以作为分解者D.该生态系统中螃蟹、蔬菜、黄瓜构成了生物群落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
2021-2022高二生物中图版必修三课后作业:2.3.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Word版含解析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非标准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负反馈调整是生态系统自我调整力量的基础B.自我调整力量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制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解析:生态系统的抵制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负相关,负反馈调整是生态系统自我调整力量的基础,自我调整力量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制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适当增加物种的种类和数目。
答案:A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整力量,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解析: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养分结构越简单,自我调整力量越大,抵制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答案:D3.实行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制力稳定性?()A.削减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一样C.增加适宜的物种种类D.限制某一个演替过程解析:生态系统的抵制力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力量,而该力量与其养分结构简单程度相关,适当增加物种的种类可以使其养分结构变得简单,所以抵制力稳定性也得到提高。
答案:C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右图调整机制的是()A.代谢终产物的积累会抑制酶促反应相关酶的活性B.血糖浓度上升后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C.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数量也随之增加D.膀胱逼尿肌收缩会刺激其进一步收缩,使尿排空解析:图示为负反馈调整机制,其结果是维持系统的稳态。
A、B项分别为细胞水平和个体水平的负反馈调整。
C项为生态系统水平的负反馈调整,当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数量也随之增加,结果会导致害虫数量削减。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含答案)

1.达到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特点是( )①系统处于从兴起到成熟的过渡阶段②系统内生物种类及其数量相对稳定③有完整的营养结构和典型的食物链关系④能量和物质的收支大体平衡⑤能量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而波动⑥有一定限度的自我调节能力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⑥解析:选B。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稳定的生态系统,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相对的稳定,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也保持相对稳定,但稳定是相对的,能量收支会随气候、季节等的变化而变化。
系统处于过渡阶段不是一个达到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特点。
2.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B.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C.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D.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也会越强解析:选D。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越弱,两者恰好相反。
3.图A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图A 图B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C.图B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D.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解析:选C。
图A所示为一条食物链,组成是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即乙的增加会促使甲、丙的增加,甲、丙的增加会抑制乙的增加,而图B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
4.(2018·高考海南卷)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
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同步练习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Word版含答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总分48分)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生态系统因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保持相对稳定,其调节能力的基础是()A.生物之间的食物链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C.生物的多样性D.生物的适应性2.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A.温带草原B.温带落叶林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4.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叙述错误的是()A.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B.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存在于生物群落中D.体温和排尿的调节属于负反馈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强B.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存在差异C.恢复力稳定性较高的系统,往往抵抗力稳定性较低D.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其自动调节能力大小有关6.人造马尾松林比天然混交林易遭松毛虫危害,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马尾松林营养结构复杂B.马尾松林适应环境的能力弱C.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D.松毛虫适应环境的能力弱7.甲地与乙地面积相等,甲地昆虫种类大于乙地。
二者相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甲地大于乙地B.乙地大于甲地C.两地相同D.无法比较8.下列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有()A.减少寄生生物和捕食者的数量B.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C.增加物种数目D.对生态演替进行限制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C.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D.生态系统在一定限度内有自动调节能力,保持生态平衡10.为观察不同水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设计并制作了小生态瓶,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的特殊性表现在( )A.不输入能量 B.应封闭而不开放 C.缺少分解者 D.不进行物质循环11.假定在一个能维持平衡的密闭生态瓶中,有一条鱼、一株水草和一只田螺,如果把鱼除去,下列情况最先发生的是()A.光合作用加快B.水的酸性增加C.植物会死掉D.水中氧气的浓度增加12. 设计生态农业,增加食物链的目的不正确的是()A.实现光合产物的分层多级利用。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课时同步练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课时同步练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一片草地发作火灾后,第二年就又长出茂密的草本植物,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很快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A.抵抗力动摇性B.恢复力动摇性C.结构不可破坏性D.功用相对动摇2.(2021·揭阳检测)关于生态系统动摇性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生态系统的动摇性表如今抵抗力动摇性和恢复力动摇性这两个方面B.并不是一切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动摇性C.外界搅扰刚发生时,主要是抵抗力动摇性起作用D.某生态系统中,生物集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动摇性大小3.以下图曲线Ⅰ代表抵抗力动摇性,曲线Ⅱ代表恢复力动摇性。
一片被毁森林在恢复进程中,动摇性的变化是()4.(2021·丹东检测)关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动植物种类单一,群落结构复杂B.高温多雨,分解者的活动旺盛C.恢复力动摇性比草原生态系统强D.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物种的种群密度5.某生物兴味小组的同窗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资料制造了3个生态瓶(如下图)。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由于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假想象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6.以下有关负反应调理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A.负反应调理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遭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应调理C.负反应调理是生态系统自我调理才干的基础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理属于负反应调理7.以下何种生态系统较为动摇()A.食物链较长B.食物网中消费者较多C.生物种类单一,但数量较多D.食物网内各营养级较复杂8.以下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遭到同等水平的外来搅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状况。
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课后提能集训新人教版选择性

第3章第4节[基础达标]题组一信息传递的种类1.雄性安乐蜥在求偶时,一边伏在领地上做着“俯卧撑”,一边伸缩颈部色彩鲜艳的垂囊,这种展示包含了颜色和运动两个因素,有人用墨水改变垂囊的颜色后,雌性仍被雄性吸引,由此说明雄性安乐蜥在求偶时利用的信息是(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求偶行为利用的主要信息是动作,而不是颜色(有人用墨水改变垂囊的颜色后,雌性仍被雄性吸引),所以该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2.(2020·河北南宫联考)下列有关化学信息和化学防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化学信息是生物在生命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B.化学防治的原理是利用农药的生物活性,对有害生物种群进行控制C.化学防治的优点:在一定条件下,能快速消灭害虫,降低虫口密度D.利用化学信息防治害虫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答案】D 【解析】化学信息是生物在生命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A 正确;化学防治的原理是利用农药的生物活性,对有害生物种群进行控制,B正确;化学防治的优点:在一定条件下,能快速消灭害虫,降低虫口密度,C正确;利用化学信息防治害虫属于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优点:对环境污染小,能有效保护天敌,发挥持续控灾作用,成本低、对人畜安全、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节约能源,不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D错误。
3.下列信息传递中,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A.鱼类通过侧线感知水流方向B.繁殖季节公鸡抖动鸡冠吸引母鸡交配C.水葫芦根部分泌化学物质抑制藻类繁殖D.河豚遇到敌害时身体膨胀吓退敌害【答案】A 【解析】侧线是鱼类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器官,鱼类通过侧线能够感知水压大小、水流方向、水流速度等,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繁殖季节公鸡抖动鸡冠吸引母鸡交配,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水葫芦根部分泌化学物质抑制藻类繁殖,属于化学信息,C错误;河豚遇到敌害时身体膨胀吓退敌害,属于行为信息,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练习题
A 组1、下列哪项措施最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 、减少肉食性动物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 、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C 、增加物种的数量
D 、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
2、下列是几种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特点,你认为哪一种较为稳定?( )
A 、食物链较长
B 、食物链中消费者较多
C 、生物种类较少
D 、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3、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
A 、太阳能
B 、足够的有机物
C 、氧气
D 、水分
4、用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用箭头表示食性关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下列哪种食物链或食物网中a 种群较为稳定?( )
5、在一个养分充足的淡
水湖中,有很多绿藻,使得这一水域不适合人们消遣。
下列方法中,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大量减少这些藻类的是( )。
A 、大量引入肉食性鱼类
B 、完全除去吃浮游动物的鱼类
C 、完全除去肉食性鱼类
D 、大量引入吃浮游动物的鱼类
6、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地区人工建立的“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图解,可获得稻、鱼、蚕茧三丰收,请
据图回答:
(l )这个农业生态系统中所需能量都来自 。
(2)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
(3)除了图中列出的生物种类外,这个生态系统还必需
有 等生物作为 。
(4)该生态系统的建立必须遵循 规律。
B 组7.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林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
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A . 松毛虫繁殖力强
B . 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 .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 .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8.下列各种生态系统种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
A .池塘生态系统
B .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9.某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区罩起来。
后来发现,留种区草的种子几乎被虫吃光了。
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虫害过度繁殖
B .干旱缺水引起虫害
C .食物链被破坏
D .害虫产生变异新类型
10.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会( )
A .迅速上升
B .缓慢上升
C .保持相对稳定
D .先上升后下降又趋于稳定
11.在某一湖泊中,由于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体中藻类生物生长过剩,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减少这些藻类( )
A .大量引进肉食性鱼类
B . 尽量捕捞植食性鱼类
C . 大量引入捕食浮游生物的鱼
D .完全除去捕食浮游动物的鱼
1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 .开发旅游业
B .发展畜牧业
C .增加木材生产
D .改善生态环境
13.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 .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 .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稳定
C .增加物种的数量
D .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
14.下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B. 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
C. 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D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的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5.池塘养鱼,若要稳定和长期保持较高的鱼产量,应采取的最佳措施是()
A.及时、适量的捕捞成鱼B.大量的投入鱼的饵料
C.大量的增加育苗的投入量D.大量的增加池塘水量
16.对于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幼年向成熟过渡阶段出现稳定的状态B.有一定生物组成、数量比例及典型的食物链C.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大体相等D.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而波动
C组17.某农田生态系统中主要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人们为维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行除草、治虫、施肥、灌溉等生产活动,以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
请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简单,因此它的自动调节能力。
⑵及时进行除草、治虫,就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的部分。
⑶若不进行除草、治虫、施肥、灌溉等生产活动,该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
这说明农田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控制的生态系统。
⑷若大肆捕捉青蛙,水稻害虫会大量繁殖,引起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中的。
18.请利用下面提供的材料和用品建立一个人工微型生态系统,并使其维持一定时间的运转。
材料用品:小鱼、水藻、水草、池泥、池水、广口瓶、橡皮塞、培养皿、吸管、小鱼网和凡士林。
请完成下列各步并回答:
⑴方法步骤:
第一步:在广口瓶底部铺上一层约10mm厚的池泥。
第二步:向广口瓶中加池水至瓶口40mm处。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⑵此生态系统分解者存在于中。
⑶在小鱼大小的选择上应选择体型的,原因是。
⑷该生态系统能建立起物质和能量的暂时平衡,原因是。
⑸若要证明生产者在生态系统的作用,应如何设计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