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和诗经的差别
《诗经》与《楚辞》

《诗经》与《楚辞》一、填空1.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2.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等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发起进行了一场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运动,提倡“惟歌生民病”,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3.《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4.“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5.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
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
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
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
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齐诗、鲁诗、韩诗。
6.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
在《毛传》、《郑笺》之后,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的70卷《毛诗正义》,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诗经》教本,在当时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
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7.关于《诗经》分类的“六诗”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六诗就是风、雅、颂、赋、比、兴。
(《周礼》中称之为“六义”)8.“四始”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出的,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9.“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这里的“二南”指的是《诗经·国风》中的《周南》、《召南》,这种说法认为二南应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从而把《诗经》分为风、雅、颂、南四类。
10.唐代的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六义”中的风、雅、颂三者指的是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三者指的是诗歌的表现方法。
《楚辞》与《诗经》之比较刍议

《楚辞》与《诗经》之比较刍议《楚辞》与《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具有相似之处和各自特点。
《楚辞》为楚国的诗歌作品,作者主要是屈原,而《诗经》为古代诗歌的集合,其作者众多。
下面将从表现手法、内容主题和艺术价值三个方面对《楚辞》与《诗经》进行比较刍议。
首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楚辞》与《诗经》都采用了多样的表现手法,但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楚辞》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心理体验,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为主,情感真挚、激昂,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屈原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使读者对他的遭遇和情感得以深入感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诗经》则更加注重以客观、客观明确的语言来描写社会生活和人们心灵的变迁,注重言简意赅、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诗经》中的诗歌常常通过描写风景、人物、乡风民情等方面来刻画出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深入浅出地传达思想和感情,使读者产生共鸣。
其次,从内容主题来看,《楚辞》与《诗经》都反映了古人在政治、社会、人情等方面的关注。
《楚辞》主要关注国家的兴衰和个人的命运,揭示了楚国的衰败和屈原个人的孤独和悲凉。
其作品以抒发自己的痛苦和理想为核心,以了解人性和社会现实为目标。
《诗经》则更加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细节,包括婚姻家庭、友情亲情、爱情之间的纠葛和感情交流等方面。
同时,《诗经》还涉及政治、农业、国家仪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从艺术价值来看,《楚辞》与《诗经》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楚辞》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情感深邃、真挚和语言的激昂、华丽上,以及屈原较强的个性特点。
《诗经》的艺术价值则体现在其意境深远、表达简练明了,以及其音乐性和韵律感的独特魅力上。
《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都是为音乐而创作的,非常注重韵律和吟唱的效果,这使得诗歌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唱。
综上所述,《楚辞》与《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个重要诗歌作品集,它们在表现手法、内容主题和艺术价值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简述诗经和楚辞的区别

简述诗经和楚辞的区别摘要:一、诗经与楚辞的定义及背景介绍二、诗经与楚辞在内容上的区别三、诗经与楚辞在形式上的区别四、诗经与楚辞在艺术风格上的区别五、总结:诗经与楚辞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价值正文:自古以来,我国诗歌宝库中就有两部举世瞩目的经典之作,分别是诗经和楚辞。
它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古代诗歌的瑰宝。
尽管两者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联系,但它们在内容、形式和艺术风格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首先,从内容上看,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有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
其诗歌内容涵盖了西周时期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政治伦理等多个方面,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
而楚辞则以浪漫主义为主要特点,描绘了战国时期楚国士人的理想与抱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楚辞中的作品如《离骚》、《天问》等,以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为背景,展现了诗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其次,从形式上看,诗经的诗歌多为四言、五言,结构紧凑,对仗工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楚辞则在形式上更加自由,篇幅较长,抒情成分更为丰富。
楚辞中的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以写实为主,注重描绘具体的事物和场景,形象生动。
楚辞则更注重抒发诗人的情感和理想,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楚辞中的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表现出极高的文学价值。
总之,诗经和楚辞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分别代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诗经反映了西周时期社会的现实面貌,而楚辞则展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
楚辞和诗经的差别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浩如烟海的诗歌宝库当中,有两颗巨星彪炳千古,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这就是《诗经》与《楚辞》。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楚辞和诗经的不同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楚辞和诗经的差别《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们虽然都因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和差别,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
楚辞和诗经的相同点开我国诗歌两大风格的先河,诗经中的国风以及楚辞,均为民歌。
二部作品,均产生于先秦时期,影响了汉朝及以后的辞赋和乐பைடு நூலகம்民歌的创作。
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高冠奇服、玉鸾琼佩……,它们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或媲君主,或譬贤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这些都已不再是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而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这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尝试。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综观以上各点,诗经与楚辞在艺术手法上是迥异的,但这种差别又不是互相游离的。楚辞之于诗经,可以说是一次开拓、一次诗歌革命,它在诗经的基础上创新,诗经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唯一源流。
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前者为《诗经》,后者当推《楚辞》。《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泽,……仰天叹息,……呵而问之”(王逸语)。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前面说到,《诗经》可看作是“平民文学”,因此,《诗经》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平淡、自然与“写实”。上升到一个高度,便是所谓的诗歌现实主义传统。
《诗经》与《楚辞》:两种古代诗歌的审美取向比较

诗经与楚辞:两种古代诗歌的审美取向比较1. 引言古代中国是一个以文化为基石的国家,而古代诗歌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两部集大成的诗歌作品,分别是《诗经》和《楚辞》。
这两部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有所不同,更体现了不同的审美取向。
本文将对《诗经》和《楚辞》进行比较,并探讨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2. 《诗经》2.1 背景介绍《诗经》是中国最早记载的一部集体诗歌作品,共包含305篇。
它产生于西周时期,贯穿了从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长时间跨度。
### 2.2 审美取向 - 自然主义:《诗经》注重描写自然景观、动物植物等事物,展现了对自然环境和生命力量的赞美。
- 深情浪漫:《诗经》以抒发情感为核心,表达了男女之间的情愫、离别之苦以及对亲情、友情的思念,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 2.3 独特艺术魅力 - 简练明了:《诗经》以简洁精炼的表达方式,通过句式的整齐规范和意象的深度生动,创造出深远的感染力。
- 纯真真实:《诗经》直观地展示了古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一种纯真、真实且具有强烈代入感的观感。
3. 《楚辞》3.1 背景介绍《楚辞》是我国先秦时期楚国地区各类民歌和宫廷乐舞歌辞的总称,作者主要是屈原。
文本内容多写离别和爱国主题,而书中各章均有不同风格,包括"离骚" "九歌"等。
### 3.2 审美取向 - 豪放奔放:《楚辞》追求豪放不羁、激情豪迈,在言语中流露出浓厚的个性与豪情壮志。
- 唯美哲理:《楚辞》采用深邃而富有哲理的表达手法,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思想境界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 3.3 独特艺术魅力 - 深邃抒情:《楚辞》通过独特的修辞手法,如借物起兴、拟人化等,将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思考传递给读者。
- 唯美意境:《楚辞》通过细腻而精致的意象描绘,打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并引导人们进入美学意境。
4. 两种古代诗歌的比较与互补4.1 异同之处•内容主题上,《诗经》更为注重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而《楚辞》则更侧重于爱国忧国和个人感受。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doc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doc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它们在形式、风格、题材、体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从背景、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
一、背景《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它反映了周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主义色彩。
《楚辞》则产生于战国时期,主要是楚国的诗歌,也包括一些秦汉时期的作品。
它是由屈原、宋玉等人创作的,反映了楚国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
二、形式《诗经》以四言为主,句式整齐,押韵严格。
它的结构简单明了,语言简练,易于吟咏和传唱。
《楚辞》则以六言为主,句式较为自由,押韵也比较灵活。
它的结构较为复杂,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华丽的语言,表现出独特的文学风格。
三、内容《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爱情、劳动、战争、祭祖、宴饮等各个方面。
它反映了周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其中,《关雎》、《蒹葭》、《采薇》等名篇流传至今。
《楚辞》则主要表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悲愤情绪,以及对于楚国政治的担忧和对生活的赞美。
它的内容更加深刻和复杂,涉及到人的情感、生死、宇宙观等哲学问题,同时也表现出屈原的个性和思想感情。
其中,《离骚》、《九歌》、《九章》等都是经典之作。
四、风格《诗经》的风格朴素自然,语言简练明快,表现出生动形象和强烈的节奏感。
它通过简单的描绘和抒发,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向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性。
《楚辞》的风格则更加华丽壮观,语言运用更加灵活多变,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和浪漫主义色彩。
它通过象征、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营造出独特的文学氛围和意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五、影响《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源头之一。
诗经与楚辞的异同

诗经与楚辞的异同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源头,它们在形式、题材、风格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点。
相同点:
两者都是文学作品:无论是《诗经》还是楚辞,都是古代中国人表达情感、记录生活、传承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都是诗歌:虽然《诗经》与楚辞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诗歌,具有诗歌的特质,如韵律、节奏、抒情等。
两者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诗经》与楚辞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不同点:
形式不同:《诗经》以四言为主,句子整齐,押韵严格,具有一种朴素、简洁的美感。
而楚辞则采用六言为主,句子较长,节奏舒缓,具有一种华丽、浪漫的美感。
题材不同:《诗经》的题材主要是关于社会生活、农事、战争、爱情等,具有一种现实主义的特点。
而楚辞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神话传说等,具有一种浪漫主义的特点。
风格不同:《诗经》的风格朴素、简洁,语言清新、自然,表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质朴、敦厚、勤劳等特点。
而楚辞则更注重语言的华丽、细腻,表现出一种浪漫、神秘、奇
诡的风格。
创作背景不同:《诗经》是在周代封建制度下,各封国贵族及文人所作,反映了周代分封制的社会生活状况。
楚辞则是在战国时期,屈原在楚国被贬之后所写,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
总的来说,《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源头,它们在形式、题材、风格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点,但都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楚辞和诗经异同点赏析

《诗经》与《楚辞》的异同点《诗经》和《楚辞》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主要是从两者创作的时代及地域、内容、艺术特点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四方面来分析它们的异同。
一、从形成的时代以及地域方面看。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它按风、雅、颂分为三类,其中“十五国风"最多,共计160.篇,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
《诗经》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
而《楚辞》成书时间应该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
它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刘向辑录等历程.它所收录的作品都是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例如屈原、宋玉等.全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在地域方面:《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主要是黄河流域,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
而《楚辞》仅限于南方的禁地,它的产生与发展和禁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认为相同之处是两部作品均产生于先秦时期,影响了汉朝及以后的辞赋和乐府民歌的创作。
、二、从内容方面来看。
《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商时期,尤其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祭祀诗和周民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等。
而《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是士大夫阶层叙事述物、抒发胸臆,反映了楚国的黑暗现实。
在我看来,两者都具有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
三、从艺术特点上来看.《诗经》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通过描写日常生活的事物、细节、具体场景来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
它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其次是杂言,篇章较短。
多用叠字、叠章。
它的语言朴素简洁、精炼生动、绘声绘色。
而《楚辞》的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大量运用了神话等带有明显的楚地文化神秘色彩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辞和诗经的差别
中国丟齐诗的国度,在浩如烟海的嚴宝库当中,有两颗巨星彪炳千古,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这就是《诗经》与《楚辞》。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楚辞和诗经的不同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楚辞和诗经的差^《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
它彳iLM弋表现实主义,弋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们虽然都因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
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越重大
差§1)。
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和差^,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
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冲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 前者为《诗经》,后者当推《楚辞》。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
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 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題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
《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_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
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
就地域来说,诗经射匕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
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 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
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
《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劭方面都有涉及。
晦的说来,《诗经》
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
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 彷徨山泽,……仰天叹息,……呵而问之" (王逸语)。
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爰国情操与诗经h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前面说到,《诗经》可看作是“平民文学“,因此,《诗经》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平淡、自然与"写实“。
上升到一个高度,便是所谓的诗歌现实主义传统。
《楚辞》是文人之作,这就理所当然牵扯到文采。
楚辞,无论是
屈原的《离骚》还是宋玉的《九菇》,都是意境开阔、尽显文采,且想象丰富、纵横驰骋,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欲言此而先言它,善用比喻。
像《离骚》开篇,谈作者的显赫身世就用了整整一大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
摄提贞于孟甌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筆锡余以嘉名;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是{可等的大气文中作者思绪驰骋:“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粮。
为余驾飞龙兮,亲瑶象以为車。
“让飞龙为自己驾车”以象牙美玉作车#想象是(可等的开阔与大胆!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说:“东T ,西一句,天上T ,地下一极开阖抑扬之变”,用以概括楚辞的艺术特点,是极其恰当的。
作一个比较,
《诗经》无论记事、写物、抒情,都是确确实实、言之有物的。
楚辞看似言
而无物,但无形为有形,其意蕴深远,极尽腾挪之能事。
《诗经?卫风?硕人》
写美人用了这样一段话:“手如柔竟,肤如凝脂。
领如蝉即,齿如檄屋,嫌首
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可谓美极, 写实的手法也用的淋漓尽致。
通
过对具体物象手、肤、颈、齿、眉、目等的描写,勾勒出卫庄公夫人庄姜之美。
我们再看看楚辞中对湘夫人的描写:”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爛爛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完全凸现了f “虚”,可谓不看一字尽得风流。
这只例子,但《诗经》与《楚辞》
在艺术风格上得差异便可见Tf。
此夕卜,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得赋比兴,但在此M础上做了重大开拓,也把发挥应用达到极致。
辞家们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
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宓妃佚
女、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高冠奇服、玉鸾琼佩……,它们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或媲君主,或譬贤臣, 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这些都已不再是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 而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
这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
这悬-种突破、一种仓慚、一种新的尝试。
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综观以上各点,诗经与楚辞在艺术手法上是迥异的”但这种差S収不是互相游离的。
楚辞之于诗经,可以说粵■次开拓、一次诗歌革命,它在诗经的基础上创新, 诗经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唯一源流。
楚辞和诗经的相同点开我国i寺歌两大风格的先河,诗经中的国风以及楚辞”均为民歌。
二部作品,均产生于先秦时期”影响了汉朝及以后的辞赋和乐府民歌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