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邹韬奋、胡适《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邹韬奋)

我的母亲邹韬奋选自《韬奋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
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这件小事也可表示今昔时代的不同。
现在的女子未出嫁的固然很“勇敢”地公开着她的名字,就是出了嫁的,也一样地公开着她的名字。
不久以前,出嫁后的女子还大多数要在自己的姓上面加上丈夫的姓;通常人们的姓名只有三个字,嫁后女子的姓名往往有四个字。
在我年幼的时候,知道担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笔政的朱胡彬夏,在当时算是有革命性的“前进的”女子了,她反抗了家里替她订的旧式婚姻,以致她的顽固的叔父宣言要用手枪打死她,但是她却仍在“胡”字上面加着一个“朱”字!近来的女子就有很多在嫁后仍只用自己的姓名,不加不减。
这意义表示女子渐渐地有着她们自己的独立的地位,不是属于任何人所有的了。
但是在我的母亲的时代,不但不能学“朱胡彬夏”的用法,简直根本就好像没有名字!我说“好像”,因为那时的女子也未尝没有名字,但在实际上似乎就用不着。
像我的母亲,我听见她的娘家的人们叫她做“十六小姐”,男家大家族里的人们叫她做“十四少奶”,后来我的父亲做了官,人们便叫她做“太太”,她始终没有用她自己名字的机会!我觉得这种情形也可以暗示妇女在封建社会里所处的地位。
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我生的那一年是在九月里,她死的那一年是在五月里,所以我们母子两人在实际上相聚的时候只有十一年零九个月。
我在这篇文里对于母亲的零星追忆,只是这十一年里的前尘影事〔前尘影事〕指旧事,过去的事。
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
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
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
邹韬奋《我的母亲》阅读理解

邹韬奋《我的母亲》阅读理解哎,说起邹韬奋他老人家写的《我的母亲》,那可是真真切切地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那块儿。
邹韬奋啊,大家伙儿可能都听说过,民国时候的大文人,笔杆子硬得很,写的文章那是杠杠的感人。
今天咱就聊聊他写的他老娘,那可是个让人又敬又爱的角色。
邹韬奋笔下的母亲,简直就是咱们身边那些普通妈妈的缩影,但细细一读,哎,那味道可就不一般了。
他写母亲啊,特别真实,就像咱自己跟妈聊天似的,啥都说,啥都往外掏。
母亲年轻时候挺不容易的,为了家庭,那是操碎了心,啥苦活儿累活儿都干过。
邹韬奋记得清清楚楚,母亲白天出去给人洗衣服、做饭,晚上还得回来给孩子们缝缝补补,一双手,那真是磨得跟砂纸似的,看着都心疼。
但你知道吗?这位母亲,她不光是干活儿利索,心也敞亮得很。
在那个年代,家里头孩子多,日子紧巴巴的,可母亲从来没让孩子们受过委屈。
她总说:“咱们穷是穷了点儿,但志气不能短,书得读,知识得学。
”邹韬奋记得清清楚楚,母亲经常为了给他买书,自己连双新鞋都舍不得买。
每次看着母亲那双脚,邹韬奋心里头那个滋味儿,真是比吃了黄连还苦。
邹韬奋写他母亲啊,不光是写她的辛苦和付出,还写了她那颗金子般的心。
母亲特别善良,邻居家有啥难事儿,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忙。
村里头谁家有红白喜事,她也总是忙前忙后,从不计较得失。
邹韬奋说,母亲的笑容就像春天的阳光,总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邹韬奋他老娘啊,还特别有远见。
她知道,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所以,不管家里头多穷,多难,她都咬牙坚持让孩子们上学。
邹韬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成了个大文人。
邹韬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像开了闸的洪水,挡都挡不住。
他写母亲对他的爱,那种无私、深沉的爱,让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他说,他这一辈子啊,不管走到哪儿,心里头都有个家,家里头有个妈。
这篇文章啊,真是看得我眼泪哗哗的。
邹韬奋笔下的母亲,就像是咱们自己的母亲一样,那么真实,那么亲切。
胡适、老舍、丰子恺名家笔下的母亲

胡适、老舍、丰子恺名家笔下的母亲01我得母亲(节选)——胡适没有花哨得文字,没有华美得歧,措辞简洁流利,举重若轻。
天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晓得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念书。
有时刻她对我说父亲得种种优点,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得足步。
我生平只晓得这一个完全得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得股。
”(股即是好看、出丑。
)她说到沉把柄,常常失落下泪来。
到天大年夜明时,她才把我得衣服穿好,催我往上早学。
私塾门上得锁匙放在师长教员家里;我先到私塾门口一远望,便跑到师长教员家里往敲门。
师长教员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往,开了门,坐下念生书。
十天傍边,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往开私塾们得。
比及师长教员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餐。
我母亲牵制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严父。
但她历来不在他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远望,我看见了她得严厉目光,就吓住了。
犯得事小,她比及第二天凌晨我睡醒时才经历我。
犯得事大年夜,她比及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求全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得肉,不管如何重罚,总不许我哭作声音来。
她经历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他人听得。
02我得母亲(节选)——老舍朴质无华,情真意切,字字句句都是浓得化不开得情深之语。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得时刻,亲友一致得同意我往学手艺,好协助母亲。
我晓得我应当往寻饭吃,以减弱母亲得勤勉困苦。
可是,我也同意升学。
我静静得考进了师范黉舍——制服,饭食,书本,宿处,都由黉舍供应。
只有如许,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得话。
进学,要交十元得担保金。
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得难,把这巨款筹到,然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往。
她不辞劳怨,只有儿子有出路。
当我由师范卒业,而被派为小黉舍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
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得回答只有一串串得眼泪。
我进学以后,三姐结了婚。
我的母亲邹韬奋(共10篇)

我的母亲邹韬奋(共10篇)我的母亲邹韬奋(一): 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我想知道邹韬奋《我的母亲》这篇文章选自哪里韬奋文集我的母亲邹韬奋(二): 邹韬奋《我的母亲》才具有什么含义才能【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邹韬奋(三): 我的母亲邹韬奋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抒发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1 母亲背我看花灯2 母亲讲小说声泪俱下3 母亲为我流泪4 母亲熬夜为我做新鞋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我的母亲邹韬奋(四): 邹韬奋我的母亲中写了母亲的几件事为什么只选取这些片段来写1 母亲背我看花灯2 母亲讲小说声泪俱下3 母亲为我流泪4 母亲熬夜为我做新鞋这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回忆,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我的母亲邹韬奋(五): 邹韬奋《我的母亲》中有这样一句话“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可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这句话好像是病句,“出乎我意料之外”应该是“出乎我意料”不是病句,出乎我意料是一个意思,之外的又是一个意思,之外的是强调这件事我的母亲邹韬奋(六): 老舍的我的母亲和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在写作上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在平凡中见伟大我的母亲邹韬奋(七): 结合初一课文《我的母亲》,再阅读胡适的《我的母亲》片段,对两位母亲的教育方法做出简要评价初一课文的《我的母亲》的作者是邹韬奋课文中的母亲和材料中的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她们的教育方法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可取之处.课文中的母亲疼爱儿子,又希望儿子上进,并用自己的爱温暖孩子受伤的心,但面对丈夫的“棍棒”教育,虽然心疼却不能阻止,材料中的母亲教子严格,处罚孩子的目的是对孩子有所惩戒,在惩罚的过程中还很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但有时过于严厉了,体罚毕竟是不可取的我的母亲邹韬奋(八): 《我的母亲》一文中,母亲“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为什么会“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关于妇女问题,邹韬奋的社会理想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母亲邹韬奋】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母亲缺乏应有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字或名字不为人知),不可能在社会上承担责任,只能在家里生儿育女,相夫教子。
对比阅读题目

对比阅读:朱德、丰子恺、老舍、邹韬奋、胡适《我的母亲》
第一环节:举一反四——感知每篇文章。
完成下列问题:
1.所读文章作者是,共有段可分个部分?划选文结构框架示意图,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2.用“母亲是的人”的格式,谈谈所读文章中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要求:填写内容节选自文章,并注明出自哪个段落。
)
3.以表格(可续添)形式完成文章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那些优秀品质?
4. 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5.阅读完本文,你收获了哪些写作借鉴。
(从写作顺序、文章线索、行文结构、材料选择、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
)
6.找出你深受感动的句子朗读品味,理解其含义并体会作用。
第二环节:对比阅读:丰子恺、老舍、邹韬奋、朱德、胡适《我的母亲》1. 五篇文章为塑造母亲形象都选取了典型事例,从这些事例中你能发现母亲做事有哪些共性?
2.五篇文章中母亲的性格特点有何相似之处?
3.在对待孩子犯错误的事情上,五篇文章中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是否相似,有哪些不同?
4.五篇文章中的母亲对孩子分别有哪些影响?相同点是什么?
5.你喜欢五篇文章中哪位母亲的教育方式?为什么?
6.五篇文章在写作顺序、文章线索、行文结构、材料选择、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方面对你写同题作文有哪些借鉴?
第三环节:学以致用——写作训练《我的母亲》
要求:1.自评(感知环节前四项);
2.亲子互动,家长写读后感。
我的母亲作者:胡适、丰子恺、邹韬奋、老舍、朱德

《我的母亲》胡适我小時候身體弱,不能跟著野蠻的孩子們一塊兒玩。
我母親也不准我和他們亂跑亂跳。
小時不曾養成活潑遊戲習慣,無論在什麼地方,我總是文縐縐地。
所以家鄉老輩都說我「像個先生樣子」,遂叫我做「麇先生」。
這個綽號叫出去之後,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兒子叫做麇先生了。
即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裝出點「先生」樣子,更不能跟著頑童們「野」了。
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門口和一班孩子「擲銅錢」,一位老輩走過,見了我,笑道:「麇先生也擲銅錢嗎?」我聽了羞愧的面紅耳熱,覺得太失了「先生」身份!大人們鼓勵我裝先生樣子,我也沒有嬉戲的能力和習慣,又因為我確是喜歡看書,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過兒童遊戲的生活。
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監割」(頂好的田,水旱無憂,收成最好,佃戶每約田主來監割,打下谷子,兩家平分),我總是坐在小樹下看小說。
十一二歲時,我稍活潑一點,居然和一群同學組織了一個戲劇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槍,借得了幾副假鬍鬚,就在村口田里做戲。
我做的往往是諸葛亮,劉備一類的文角兒;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榮一箭從椅子上射倒下去,這算是我最活潑的玩藝兒了。
我在這九年(一八九五-一九零四)之中,只學得了讀書寫字兩件事。
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點底子。
但別的方面都沒有發展的機會。
有一次我們村「當朋」(八都凡五村,稱為「五朋」,每年一村輪著做太子會,名為「當朋」)籌備太子會,有人提議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隊裡學習吹笙或吹笛。
族里長輩反對,說我年紀太小,不能跟著太子會走遍五朋。
於是我便失掉了學習音樂的唯一機會。
三十年來,我不曾拿過樂器,也全不懂音樂;究竟我有沒有一點學音樂的天資,我至今不知道。
至於學圖畫,更是不可能的事。
我常常用竹紙蒙在小說書的石印繪像上,摹畫書上的英雄美人。
有一天,被先生看見了,挨了一頓大罵,抽屜裡的圖畫都被搜出撕毀了。
於是我又失掉了學做畫家的機會。
但這九年的生活,除了讀書看書之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做人的訓練。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优秀8篇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优秀8篇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识记有关老舍文学常识B、了解记叙文可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方法。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阅读目标:体味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风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母亲是我们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到的亲人,母亲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曾经学习过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今天让我们大家再来学习一片描写母亲,母爱,以及母子亲情的文章。
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
第一部分,介绍作者。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我们在过往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老舍先生的文章,那位同学能够将你所了解的关于老舍的信息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老舍的文学常识。
)学生回答,两名同学相互补充完成,教师最后整理,帮助学生记忆。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
出生于北京一个贫穷的满族家庭,幼年家庭贫困。
1913年近北京师范学校学习,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我们曾经学习的写景抒情散文《济南的冬天》就是创作于老舍先生在济南任教期间。
老舍先生在英国游学时,写出了他的英伦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著名长篇小说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著名话剧作品《茶馆》《龙须沟》,老舍先生因其在文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第二部分,讲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明时间顺序的句子。
提问学生,找出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
两到三位同学补充完整。
提示学生发现本文的记叙顺序——时间顺序。
2、读完全文,同学们又没有被这样一位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呢?思考一下稳中写了怎样的一位母亲,结合文中的例子,小组讨论总结出母亲的优秀品质。
A勤劳、吃苦——3自然段B热情好客——10自然段C贫而乐施——随份子等D善良隐忍——对姑母的态度E乐于助人——11自然段F坚强——13自然段3、文中写到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却曾经留下了四滴眼泪。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优秀8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优秀8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一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三周星期三)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舔去(tian3) 侮辱(wu3)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人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默读提示及要求:1.抓住关键句、段。
2。
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
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
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之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的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然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知者加速※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对比阅读材料
我的母亲
老舍
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象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了根的花草。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