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舍]我的母亲老舍简介

合集下载

我的母亲_老舍

我的母亲_老舍

这些令人深思,感人至深
的抒情和议论,很好地表 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 热爱,增强了文章的感染 力。 ——以叙 事为主,兼以议论、抒情。
小结

文章内容看,是沿着两条线索展开的。
一是老舍通过对母亲一生的描写,深刻揭示了母亲的 性格特征及对“我”的影响。
“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
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 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老舍
老舍(1899年2月—1966年8月)原名 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 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 1966年“文革”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著有长篇小说: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话剧:《茶馆》、《龙须沟》、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 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因创 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 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 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例1: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 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 出来。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 这一细节,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 亲的辛苦。 作者在描写时不加渲染、烘托,不 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 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又使用了白描的手法。
例2、桌椅都是旧的,柜门
6、坚强—12自然段。 7、慈爱明理—13、14自然段(送 “我”上学、送女儿出嫁、顺从我 的婚姻)

母亲的伟大形象对作者也产生的 重要的影响,文中先后多次提到 母亲对我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哪些方面? 一、“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 爱清洁、守秩序。(9段) 二、“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 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 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 改掉的。”(10段)
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 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 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旧”与“净”,“残” 与“光”形成一种比较, 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勤劳、 爱整洁的特征,平实的语 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老舍《我的母亲》赏析

老舍《我的母亲》赏析

老舍《我的母亲》赏析《我的母亲》一文语言既朴素平实,流畅生动,又凝练含蓄隽永,是一篇叫人落泪的挚情之作。

下面是老舍《我的母亲》赏析,欢迎阅读。

老舍,1899年出生于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的一个贫困家庭。

母亲在41岁的时候生下了他,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在老舍一岁半的时候,阵亡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巷战中。

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母亲柔弱的双肩是怎样支撑的呢?老舍笔下的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他遇到的“真正的老师”,因为她给老舍的是“生命的教育”。

沿着这条线索,老舍塑造了一个感人的母亲形象。

母亲勤劳朴实而且做事总是那么仔细仔细。

母亲帮人家洗衣服挣钱养家,手常年浸泡在水里,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简单的一句话,一个不断在搓洗衣服的母亲的身影就如在眼前。

这一细节描写,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读来令人心酸。

“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惜,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母亲的勤劳于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母亲不仅勤劳养家,让孩子们有饭吃;母亲更是勤俭持家,让孩子们生活得体面些。

在如此窘迫的家境中,她保持着爱清洁,照顾花草的好性情。

而老舍爱花,爱清洁,守秩序的品性正是得益于母亲。

母亲热情好客。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穷,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 自小耳濡目染,老舍也养成了好客的习性,一生从未因为生活的清苦而改过。

母亲乐于助人,总不怕吃亏。

“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

”在“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的环境下,母亲又是那么的坚强,她咬牙挑起当家的重担,保护自己的儿女。

我的母亲(老舍)

我的母亲(老舍)

1、为哥哥留下的眼泪——3自然段
2、我升学时留下的眼泪——13自然段 3、我毕业时留下的眼泪——13自然段
4、我23岁时未被母亲的愿望时留下的眼泪——14自然段
思考:
这些眼泪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母亲是深爱作者的,作者也深
深体会着母亲的爱意。那么母亲的
爱对我的影响吗?具体体现在哪些
概括母亲一生生活状态的语句: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 (第11段)
段落分层
第一部分(1—6):写母亲的家庭、婚姻、子女以及
“我”的出生等情况。
第二部分(7—12):
的深刻影响。
写守寡后的母亲勤俭、朴
实、宽厚、倔强和为人热情的性格以及母亲对“我”
第三部分(13):写母亲对子女的几件感人事例。 第四部分(14—17):写“我”远离母亲后,母亲的念子 之情以及“我”对母亲的内疚之情。
热情好客、 识礼节
二、表现母亲性格特征的细节
2.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 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 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 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结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 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 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写作背景
老舍的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 九、十期合刊上。 老舍先生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 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在北平。 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 工作。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 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舍每次接到家信都不敢立即打 开,怕有不幸的消息。这次也是一样。12月26日收到 家信,仍不敢拆读,临睡之前,才打开,这时,母亲 去世已一年了。本文便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我的母亲 老舍

我的母亲 老舍

作业
1、母亲节的时候,给妈妈打个电话,说
声:
“妈妈,您辛苦了!
妈妈,我爱您!”
2、亲手做一张卡片或写一 封信送给妈妈,上面写上你 对妈妈想说而没有说出口的 话。
殷红( yān)
揣在怀里(chuāi )
挨家挨户( aī 土( cuō )
一撮子(zuǒ )
揣摩( chuǎi)
惦念(diàn )
自学提纲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一下,文章的行文 顺序。
2.圈点出能够表明时间的语句,尝试给文 章划分段落。
母亲的出生、出嫁
我的出生 我一岁半
重点研读:除夕送我返校——母亲的神态和语言
母亲笑了 她愣住了 叹了一口气 “去吧,小子!” 惊喜 吃惊 无奈 理解、支持、无私
细细品味母爱,探讨母亲对作者 的“生命教育”,体会“母亲如 师”。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 的是生命的教育”。
你认为母亲给了作者怎样 的“生命教育”?
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 守秩序。”
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 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 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 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 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 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 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 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识记作者相关文学常识、文中出现的字 词 2.学习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会深沉的母爱,深情歌颂母爱、感恩 母爱,珍视母爱,热爱身边每一个亲人
扫除字词
窘迫( jiǒng ) 殷勤(yīn )
刮痧(shā)

《我的母亲》 老舍

《我的母亲》 老舍
1、充满感情,朗读本段 2、第13段从哪三件事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
母爱?(答案) 3、找出第三件事中的细节描写,并体会它所
体现出的感情。(答案)
寻找细节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 亲面前,仰着脸问说:“妈妈, 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 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 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 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 儿!”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 (十)》
第13段:细节描写
1. 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 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一系列的 动作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女儿依依不舍的深情。这 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 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2. 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夕,“我”请了两个 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 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 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 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 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 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 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 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唉!还说什 么呢?心痛!心 痛!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 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有 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 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 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
小结:
老舍早年出国任教,回国后又为抗日救亡运动四 处奔波,无暇回家陪伴和侍奉母亲,为此,他一直怀 着负疚感;而在母亲去世一年后方才得知噩耗时,他 的愧疚和悔恨之情达到高潮,无情地折磨着他的灵魂。 他将自己比作插在瓶中的花草,“虽然还有色有香, 却失去了根”,他心中强大的根是慈祥的母亲,失去 了母亲,他的心将作无根的漂泊。母亲带着遗憾而去, 留给儿子的是无尽的留念和深深的自责,这复杂的内 心感受又岂是言语所能描述的?唯以“心痛”二字结 束全文,但言尽情末了,给我们留下一道人生思考题: 母亲为儿女付出的是多少?儿女回报于母亲的又有几 许?这或许是永远的不等式吧。

《我的母亲》老舍课件

《我的母亲》老舍课件

老舍在描写母亲的外貌、性格、语言 等方面时,用词简练、准确,没有过 多的修饰和夸张,给人以亲切自然的 感觉。
细腻感人的描写手法
老舍在《我的母亲》中运用了细腻感人的描写手法,通过对母亲的外貌 、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刻画,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母亲的情感和内心 世界。
老舍在描写母亲的外貌时,抓住了母亲的特点,如“瘦小的身材、皱纹 满面的脸庞、一双疲惫的眼睛”,让读者感受到了母亲的辛劳和沧桑。
老舍在表达情感时,运用了抒情的笔调,通过具体的场景和情节,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母 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同时,老舍也通过母亲的形象和情感表达,传递了对母爱的赞美和对 家庭价值的坚守。
04
主题思想与感悟
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奉献
母爱是伟大的,它不求回报,只求孩子的幸福和安康。在《 我的母亲》中,老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对孩子的 无私奉献和深沉的爱,让读者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崇高。
幸福。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母爱的理解。
01
02
03
母爱是无私的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们 总是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 一位,愿意为孩子付出一 切。
母爱是温暖的
母亲的爱是温暖的,她们 用柔和的语言和关怀的行 动,给孩子带来安慰和力 量。
母爱是持久的
母亲的爱是持久的,无论 孩子身处何地,母亲的爱 永远不会消失。
《我的母亲》老舍课件ppt
汇报人: 2023-12-26
目录
• 引言 • 文章概述 • 语言特色 • 主题思想与感悟 • 总结与思考题 • 参考文献与拓展阅读
01
引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标题页
标题:《我的母亲》
作者:老舍
背景图片:一幅温馨的家庭照片,展现母爱的温暖与伟大

高中语文:老舍《我的母亲》

高中语文:老舍《我的母亲》

12段
写儿女惭大,母亲渐老,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的艰难、欣慰、 伤感与孤独:我的学业,体会母亲的艰难,一心为儿子着想及 儿子有出息后的欣慰;三姐的出嫁,对母亲的打击最大,一方 面女儿的出嫁是喜事,另一方面推动了生活中最大的依靠,如 同割去了自己的右手——最主要的一只手,母亲的伤感是巨大 的;过旧历新的孤独,情感极伤感凄凉。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 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 季,在北平。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 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最初家人没敢 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 的孤独痛苦。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舍每次接到家信都不 敢立即打开,怕有不幸的消息。这次也是一 样。12月26日收到家信,仍不敢拆读,临睡 之前,才打开,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了。 本文便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13段
我给予母亲的两次打击。一是没有遵从母亲的意愿成婚,但作为旧时 代过来的人的母亲却理解了我;二是运去英国,违背了“父母在,不 远游”的古训,使她的七十大寿都没过好。
14段
抗战时期,自己远在西南的成都,对母亲的思念, 担心母亲的安危,怕自己成了“推动了根”的人。
15段
继续写对母亲的思念及母亲的死。
我的母亲
作者:老舍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主要
作品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
婚》、《月牙儿》、《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鼓书艺人》、
《无名高地有了名》、《我这一辈子》、《正红旗下》、《牛天赐传》、
10段
写母亲一生中的忍让、吃亏和助人:对大姑子的刁弯蛮,从严 逆来顺受,不加反抗,既是宽怀的表现,更有宿命的万分,看 出传统道德与礼数的影响;给亲友邻居帮忙,总跑在前头,急 公好义、乐于助人的品格;从不吵嘴打架,宁吃亏、不斗气。

我的母亲 老舍

我的母亲 老舍

小 结
拓展学习
描写人物的方法有: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 描写、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 就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服饰以及内 心的微妙活动或有关事物的细小环节等 进行具体细致的刻画。
作者是如何刻画 母亲形象的?
学习写法
找出文中对母亲的细节描写,品味体会, 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例1: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 红微肿的。
或对付的。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 1 ~ 6 段:写母亲的家庭、婚姻、子女以 及“我”的出生等情况。 第7~12段:写守寡后的母亲勤俭、朴实、 宽厚、倔强和为人热情的性格以及母亲对 “我”的深刻影响。 第 13 段:写母亲为子女所做的几件感人的 事。 第 14 ~ 17 段:写“我”远离母亲后,母亲 的念子之情以及“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我的母亲》背景
老舍的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 合刊上。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 感情。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在北平。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 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 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拖了半年,才 在家信里透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舍每次接到家信都不敢 立即打开,怕有不幸的消息。这次也是一样。12月26日收到家 信,仍不敢拆读,临睡之前,才打开,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 了。本文便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对一切人和事物取和平的态度”在做人上“有 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不能超过自己划好 的界限”。这种“软而硬”的性格使老舍在人生 几大关键之处都做出了不同常人的选择,就是在 生与死的问题上,他也“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完完全全继承了母亲的性格。
5、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舐犊之情处处可 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 母亲的思念与热爱,请从课文中找出来, 谈谈你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老舍]我的母亲老舍简介
相信大家对于老舍都是十分熟悉的,是我们现在现代著名作家,他的文学作品陪伴着我们一同成长。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我的母亲老舍简介,欢迎阅读参考!
老舍简介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
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冰心曾这样赞叹过老舍:“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风光;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


老舍出生在北京城区小杨家胡同的一个普通旗人家庭。

但幼年丧父,生活清苦,让他从小就知道了自力更生,对母亲也是特别的孝顺。

让我最佩服的,还是他的坚贞不屈,坚不可摧的顽强意志。

当他面对着凶残、毫无人性的敌人、黑暗的腐败社会的时候,他从没低头,不被压抑住,坚决与他们抗争。

他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沉重的代价,为人民写了一本本充满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扛鼎之作。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七七事变”的时候,书上介绍说,那时,祖国又陷入了空前大劫难。

老舍一个文弱的书生,但他用笔做武器,著写了《剑北篇》,
里面热情地赞颂了边疆军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这场战争中,老舍成了民族英雄,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

老舍是个广交益友的人,虽然他自己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大作家,但他不妄自尊大,和许多知名作家都是好朋友,如:郭沫若、茅盾、张恨水、丰子恺等。

他们在一起,不耻下问,一起探讨文学方面的琐事,老舍幽默生动的语言,让大家都理所当然地喜欢与他交谈。

我的母亲简介
《我的母亲》是小说家老舍的作品。

《我的母亲》是一篇质朴无华、情真意切的回忆母亲的散文。

文章中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

在文中,老舍细细地描述了母亲的性格,她勤劳、热心、疼爱儿女。

母亲给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这篇文章的风格是纯朴而清新的。

语言随情而发,自然朴素,字字句句都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深之语;结构任性而为,平实流畅。

结尾处,一声沉痛的叹息,明白如话,却是意悲而远,感人至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