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磁共振常规扫描流程介绍
磁共振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
一、早交班:
技术组:对值班期间工作情况交接,包括设备状况、患者数量及特殊情况。
诊断组:对值班期间报告书写情况交接,包括报告数量、危重症汇报及特殊情况。
二、检查流程:
1、登记确认:将患者的检查申请单进行排序、核对、登记,
并在患者检查完后进行检查费用确认。
2、扫描:技术员首先核对检查申请单与待检患者的基本信
息是否一致,再根据申请单检查需求对患者进行扫描检查,最后打印胶片,并在发放胶片时再次与患者或家属核对基本信息是否一致。
3、书写报告:诊断住院医师首先核对检查申请单与图像的
基本信息是否一致,再根据图像书写影像报告,并由上级医师对报告进行审核。
审核无误后,送交登记室进行发放。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操作流程与操作注意事项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操作流程与操作注意事项磁共振成像技术,简称MRI,是一种通过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技术。
它具有无创、无辐射、分辨率高等优点,在医学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
然而,MRI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注意事项对于操作人员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MRI的操作流程及操作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一、操作流程1. 患者准备在进行MRI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准备工作。
首先,操作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病史、过敏史、体重等。
然后,患者需要脱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首饰、手表等,因为磁场会对金属物品产生吸引力,可能造成伤害。
此外,患者还需更换特制的MRI服装,以保证成像的质量。
2. 定位扫描定位扫描是MRI的第一步,其目的是确定要扫描的部位。
通常,操作人员会使用定位扫描的图像来辅助后续扫描的确定。
在这一步中,操作人员需要根据扫描要求,调整扫描范围和方向,以确保获取到所需的影像信息。
3. 参数设置参数设置是MRI操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成像的效果。
操作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生的要求,设置合适的扫描参数,如扫描方式、扫描时间、图像分辨率等。
不同的参数设置会对图像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操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4. 扫描执行在参数设置完成后,操作人员开始执行MRI扫描。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静止,以免影响图像质量。
操作人员会监控扫描的进程,确保扫描的过程中没有异常情况发生。
此外,为了提高成像的质量,操作人员还需与患者配合,以确保患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动作。
5. 影像处理与解读扫描完成后,操作人员需要对扫描得到的图像进行处理,以提高其质量。
通常,这一步包括去除噪声、调整对比度、重建图像等工作。
完成图像处理后,操作人员将结果交给医生进行解读和诊断。
二、操作注意事项1. 安全措施由于MRI使用的是强磁场,使用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操作人员需牢记有关磁场的安全知识,如避免进入磁场区域时戴金属物品、远离磁场强度较高的区域等。
做磁共振流程

做磁共振流程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利用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的高清影像。
在临床诊断中,MRI能够提供关于身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在进行磁共振检查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流程,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首先,患者需要提前预约磁共振检查的时间,通常需要提前数天至一周进行预约。
在预约时,患者需要告知医院相关的个人信息和病史,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检查安排。
在进行磁共振检查的当天,患者需要提前到医院,按照医生或护士的指示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
首先,患者需要更换医院提供的医疗服装,以确保磁共振检查时不受外界金属物品的干扰。
同时,患者需要将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首饰、手表、手机等,放置在医院提供的安全柜中,以免对磁共振检查产生干扰。
接下来,患者需要接受医生或技师的询问和指导,包括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过敏史等信息,并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
医生或技师还会向患者介绍磁共振检查的流程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能够配合检查并保持安全。
在进入磁共振检查室之前,医生或技师会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包括排除患者体内是否携带有金属物品或植入物,以及是否有可能受到磁场的影响。
在确认患者符合安全条件后,患者将被引导进入磁共振检查室,并被安置在磁共振设备中。
在磁共振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身体的相对静止,并按照医生或技师的指示进行呼吸调节。
在检查过程中,磁共振设备会发出一系列的脉冲声和不同频率的磁场,通过对人体组织的信号响应来生成影像。
整个检查过程通常需要15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具体时间根据检查部位和需要获取的影像数量而定。
在完成磁共振检查后,患者可以离开检查室,并等待医生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诊断。
医生会根据磁共振影像提供详细的诊断报告,并根据检查结果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做磁共振检查需要患者提前预约、遵守医院的准备和流程要求,配合医生或技师的指导,并在检查过程中保持安静和配合。
磁共振检查流程是什么?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磁共振检查流程是什么?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磁共振检查给人的感觉是高大上的意思,其本身机器的科技含量及造价高于普通的X线机和CT机。
并且其本身有较多的禁忌症,检查时间长等缺点,但是其对软组织的检查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今天主要讲讲磁共振的检查流程:1.预约在实际工作中,一般磁共振的检查需要提前预约,每个医院预约时间不同,长的多则2个月,短的3天。
预约时一般会给予受检者相关“检查预约单”,让受检者看看相关MR检查的禁忌症,防止发生相关危险。
此外预约单上也有相关的检查准备事宜及检查时间等。
一般受检者会仔细阅读“检查预约单”,但是很多受检者并未仔细阅读,等来进行检查时,医生询问相关禁忌症时就会出现问题,受检者存在禁忌症,不能进行检查,导致白白跑了一趟。
2.检查前准备一般由专业人员对受检者进行一系列禁忌症的最后确认,并确保受检者身体外无任何铁磁性物质,身体内的植入物是否符合MR检查等。
对于活动受限的患者,一般有无磁的轮椅或者床将其移动到检查室内,陪同家属也必须进行相关禁忌症的询问,符合者方能进入。
在传统的观念内,金、银或者玉等非铁磁性的物质可以带入磁体间内进行MRI检查,但是实际中,这类物质应该摘掉,因为其在检查过程中,能够发生产热对皮肤造成灼伤或者对图像质量造成影响等,因此所有金属类制品必须全部摘除,最好是能够更换相关照相服,去除所有佩戴或者携带物品。
3.检查时间MRI检查的时间有长有短,短的5分钟左右,长的能够达到50分钟左右。
如颈椎、腰椎等的平扫检查一般需要5分钟左右,扫描较快;而有的部位需要进行增强扫描,如盆腔的增强检查,则需要30分钟左右;心脏的灌注检查则需要至少50分钟。
上述检查时间为实际扫描时间,为在受检者的最佳配合或者无任何意外情况的发生下的时间。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各种状况。
1)受检者活动不方便。
活动不受限的受检者一般从进入磁体间到开始检查能够用1分钟左右即可,但是对于活动受限的人员,此时间被大大延长。
核磁共振操作流程

核磁共振操作流程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的操作流程,帮助读者了解核磁共振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1. 样品准备。
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之前,首先需要准备样品。
样品的准备对于获得准确的核磁共振谱图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样品应该是干燥的、纯净的,并且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
在选择溶剂时,需要考虑样品的溶解度和核磁共振谱图的清晰度。
另外,还需要注意避免样品受到空气、水分或其他杂质的污染。
2. 仪器调试。
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之前,需要对核磁共振仪进行调试。
首先,需要进行仪器的校准,确保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然后,需要进行磁场的调节,以保证磁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在调试过程中,需要仔细检查仪器的各项参数,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 参数设置。
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之前,需要设置合适的参数。
这包括脉冲序列的选择、扫描参数的设置等。
不同的样品可能需要不同的参数设置,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实验的要求进行调整。
在设置参数时,需要注意保证信噪比的合适性,以获得清晰的核磁共振谱图。
4. 数据采集。
在参数设置完成后,可以开始进行核磁共振实验。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确保样品处于稳定状态,并且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同时,需要注意记录实验条件和参数,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
5. 数据处理。
核磁共振实验得到的数据通常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包括数据的峰识别、积分、峰面积的测量等。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排除可能的干扰和噪音,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结果解读。
最后,根据数据处理得到的核磁共振谱图,可以进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
通过对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样品的结构信息和化学性质。
在结果解读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验条件和样品性质,进行合理的推断和解释。
总结。
核磁共振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分析技术,可以提供样品的结构和化学信息。
西门子磁共振常规扫描流程介绍

西门子磁共振常规扫描流程介绍目录1.第一节 Siemens MR颅脑扫描流程2.第二节Siemens MR 颈椎扫描流程3.第三节Siemens MR 胸椎扫描流程4.第四节Siemens MR 腰椎扫描流程5.第五节Siemens MR 上腹部扫描流程6.第六节Siemens MR男性盆腔扫描流程7.第七节Siemens MR 女性盆腔扫描流程8.第八节Siemens MR 膝关节扫描流程9.第九节Siemens MR 髋关节扫描流程10.第十节Siemens MR肩关节扫描流程第一节Siemens MR 颅脑扫描流程一、患者摆位1.头部扫描请配戴耳塞及耳机,保护听力。
2.摆位时,患者肩部贴近头颈联合线圈下方,左右居中,头部两侧使用海绵垫固定。
3.定位时,提醒患者闭眼保护视力,激光定位十字线位于患者眉心。
二、扫描推荐方案颅脑常规平扫推荐扫描方案1 .localizer2. t2_tse_tra / t2_blade_tse_tra3. t1_tse_tra / t1_tirm_tra_dark-fluid / t1_flash-2d_tra4. t2_tirm_tra_dark-fluid5. ep2d_3scan_trace_tra6. t2_tse_sag / t1_tse_sag三、颅脑常规扫描定位方法图1-1颅脑轴位扫描定位方法1. 轴位(图1-1):矢状位图像上定位轴位像,扫描线平行于胼胝体前后缘连线。
冠状位定位像调整角度使之左右对称,轴位定位像上通过按住键盘上Ctrl键,可以旋转角度。
图1-2颅脑轴位扫描定位方法2. 冠状位(图1-2):矢状位图像上定位冠状位,根据扫描目的调整角度,如常规扫描,扫描线平行于脑干;图1-3颅脑轴位扫描定位方法3.矢状位(图1-3):轴位图像上定位矢状位,平行于中线,冠状位上调整上下范围。
如需要扫描海马,使扫描线垂直于颞叶。
第二节Siemens MR 颈椎扫描流程患者摆位:1.确认患者头部和颈部所有佩戴物品去除,颈椎区域无膏药,女性患者需脱去内衣。
磁共振操作流程

磁共振操作流程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的高分辨率图像。
磁共振成像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监测和研究领域。
下面将介绍磁共振操作的基本流程。
1. 患者准备。
在进行磁共振成像之前,患者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首先,患者需要脱掉金属饰品和服装,因为磁共振成像是基于磁场原理的,金属物品会对成像结果产生干扰。
其次,患者需要填写相关的问卷和同意书,以确保能够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检查。
2. 安置患者。
患者准备就绪后,医护人员会将患者安置在磁共振成像设备中。
在安置过程中,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患者的身体部位能够被准确成像。
3. 参数设置。
在安置患者之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相关的参数设置。
这些参数包括成像部位、扫描方式、扫描层数等。
通过合理设置这些参数,可以获得清晰的成像结果。
4. 扫描过程。
一切准备就绪后,医生会启动磁共振成像设备进行扫描。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身体稳定,并且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呼吸调节。
整个扫描过程通常需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具体时间取决于扫描部位和扫描方式。
5. 结果分析。
扫描完成后,医生会对成像结果进行分析。
医生会根据成像结果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医生还会将成像结果与患者的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6. 结束和离开。
整个磁共振操作流程完成后,患者可以离开磁共振室。
在离开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建议,以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总结。
磁共振操作流程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密切配合。
通过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可以获得准确的成像结果,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患者在接受磁共振检查时也需要配合医生的要求,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读者对磁共振操作流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惠普磁共振常规扫描流程介绍

惠普磁共振常规扫描流程介绍本文档旨在介绍惠普磁共振(MRI)常规扫描的流程并提供相关的操作指南。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常用于对人体内部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
准备工作在进行MRI扫描前,需要准备以下工作:1.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移除身上所有金属物品,如饰品、钥匙等,并更换医用服装。
特别是对于存在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或其他金属植入物的患者,需要提前告知医生。
2. 设备准备:确保MRI设备处于工作状态,并做好必要的校准工作。
同时,确保设备周围环境安全,无磁性物品或其他干扰物。
扫描流程以下为惠普MRI扫描的常规流程:1. 患者定位:将患者放置在MRI设备的扫描床上,并根据需要使用适当的支撑装置以保持患者舒适和稳定。
2. 参数设置:通过控制台设置扫描参数,如扫描时间、解析度和扫描范围。
根据医生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和协议。
3. 图像获取:启动扫描程序,设备将开始收集图像数据。
患者需要尽量保持静止,以确保图像质量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4. 数据处理: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重建,生成高质量的图像。
5. 结果分析:医生将对生成的图像进行解读和分析,以获取相关的诊断信息。
他们可能使用配套的辅助工具和测量功能来帮助病情评估。
6. 报告编写:医生将基于对图像的分析和诊断结果编写相关的病历报告,记录所得的结论和建议。
7. 结束和清理:完成扫描后,将患者从设备上取下并协助患者离开扫描区域。
同时,对设备进行必要的清理和维护。
请注意,上述流程仅为常规扫描流程的一般描述。
具体流程可能因不同设备型号、扫描部位和临床需求而有所差异。
在执行MRI 扫描时,始终根据设备和医生的指导进行操作,确保安全和准确性。
以上为惠普磁共振常规扫描流程的简要介绍,请参考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共振常规扫描流程介绍目录1.第一节 Siemens MR颅脑扫描流程2.第二节Siemens MR 颈椎扫描流程3.第三节Siemens MR 胸椎扫描流程4.第四节Siemens MR 腰椎扫描流程5.第五节Siemens MR 上腹部扫描流程6.第六节Siemens MR男性盆腔扫描流程7.第七节Siemens MR 女性盆腔扫描流程8.第八节Siemens MR 膝关节扫描流程9.第九节Siemens MR 髋关节扫描流程10.第十节Siemens MR肩关节扫描流程第一节Siemens MR 颅脑扫描流程一、患者摆位1.头部扫描请配戴耳塞及耳机,保护听力。
2.摆位时,患者肩部贴近头颈联合线圈下方,左右居中,头部两侧使用海绵垫固定。
3.定位时,提醒患者闭眼保护视力,激光定位十字线位于患者眉心。
二、扫描推荐方案颅脑常规平扫推荐扫描方案1 .localizer2. t2_tse_tra / t2_blade_tse_tra3. t1_tse_tra / t1_tirm_tra_dark-fluid / t1_flash-2d_tra4. t2_tirm_tra_dark-fluid5. ep2d_3scan_trace_tra6. t2_tse_sag / t1_tse_sag三、颅脑常规扫描定位方法图1-1颅脑轴位扫描定位方法1. 轴位(图1-1):矢状位图像上定位轴位像,扫描线平行于胼胝体前后缘连线。
冠状位定位像调整角度使之左右对称,轴位定位像上通过按住键盘上Ctrl键,可旋转角度。
图1-2颅脑轴位扫描定位方法2. 冠状位(图1-2):矢状位图像上定位冠状位,根据扫描目的调整角度,如常规扫描,扫描线平行于脑干;图1-3颅脑轴位扫描定位方法3.矢状位(图1-3):轴位图像上定位矢状位,平行于中线,冠状位上调整上下范围。
如需要扫描海马,使扫描线垂直于颞叶。
第二节Siemens MR 颈椎扫描流程患者摆位:1.确认患者头部和颈部所有佩戴物品去除,颈椎区域无膏药,女性患者需脱去内衣。
2. 摆位时,患者肩部贴近头颈联合线圈下方,左右居中,颈椎两侧使用海绵垫固定。
3.定位时激光定位十字线位于患者下颌。
4. 请配戴耳塞及耳机,保护听力。
颈椎常规平扫推荐扫描方案1 .localizer2. t2_tse_sag3. t1_tse_sag / t1_tirm_sag_dark-fluid4. t2_tirm_sag / t2_tse_dixon_sag5. t2_tse_tra / t2_me2d_tra颈椎常规扫描定位方法矢状位:矢状位图像上定位(平面内定位)时,扫描fov中心置于C3/C4椎间盘后缘。
冠状位定位像调整角度使扫描层面平行于颈椎椎体或脊髓的走形,尽量保证扫描中间层在正中矢状位。
横断位:横断位扫描分椎间盘扫描和连续扫描,椎间盘扫描适用于间盘突出或退行性变引起的颈椎病,连续扫描适用于椎体和脊髓内病变。
椎间盘扫描:在扫描完成的t2_tse_sag图像上定位,每组间盘定位平行于间盘走向,中心置于椎体后缘(注意黄韧带增厚向前压迫硬膜囊时也需要按间盘扫描定位)。
在椎体前方加一条饱和带减少生理性伪影。
每组间盘角度及中心调整好后在t2_tse_sag图像上点右键,选择deselect all,反向选择所有层组,再点右键,选择perpendicular垂直,所有扫描层组在冠状位定位像上自动垂直于脊柱走向。
连续扫描:推荐在扫描得到的t2_tirm_sag / t2_tse_dixon_sag图像上定位,确定病变的位置,扫描层组需包括病变的上界和下界,中心置于病变区域椎体后缘,调整角度使扫描层组尽量垂直于病变区域脊髓走形。
在椎体前方加一条饱和带减少生理性伪影。
在t2_tirm_sag /t2_tse_dixon_sag图像上点右键,选择perpendicular垂直,扫描层组在冠状位定位像上自动垂直于脊柱走向。
冠状位:在扫描所得的t2矢状位上定位,确定病变的位置,以病变中心为fov中心,扫描层组平行于脊髓长轴,注意前后范围应将病灶全部包括在内,髓外病变较大时可适当增加层数、层厚或层间距。
第三节Siemens MR 胸椎扫描流程患者摆位:1.确认患者颈部和后背区域无膏药、无佩饰,女性患者需脱去内衣。
2. 摆位时,患者肩部贴近头颈联合线圈下方,左右居中,颈椎两侧使用海绵垫固定。
3.可以不使用头颈联合线圈前面部分。
4.定位时激光定位十字线位于患者下颌(按颈椎定位)。
5. 请配戴耳塞及耳机,保护听力。
胸椎常规平扫推荐扫描方案1 .I_localizer2.II_localizer_F 220mm3. t2_tse_sag4. t1_tse_sag / t1_tirm_sag_dark-fluid5. t2_tirm_sag / t2_tse_dixon_sag6. t2_tse_tra胸椎常规扫描定位方法矢状位:矢状位定位时需要先扫描颈椎定位像,颈椎定位像扫描完成以后会自动进床220mm,扫描胸椎定位像,在browser里同时选中颈椎和胸椎定位像,挑选所有的矢状位定位像,装载到composing拼接软件中,将颈椎和胸椎矢状位定位像拼接,点击最上方菜单栏里patient,在下拉里选择save all as保存拼接好的矢状位定位像,再将拼接好矢状位定位像从browser里装载到第一个定位框内,将扫描所得的胸椎冠状位定位像装载到第二和第三个定位框。
开始定位,在矢状位图像上定位(平面内定位)时,扫描fov上界包括C7椎体的一大半,fov中心置于椎体后缘,调整饱和带位置和角度,最大程度饱和胸部组织,但需注意不要放在fov之内的椎体上。
冠状位定位像调整角度使扫描层面平行于胸椎椎体或脊髓的走形,尽量保证扫描中间层在正中矢状位。
冠状位:在扫描所得的t2矢状位上定位,确定病变的位置,以病变中心为fov中心,扫描层组平行于脊髓长轴,注意前后范围应将病灶全部包括在内,髓外病变较大时可适当增加层数、层厚或层间距。
横断位:在扫描得到的t2_tse_sag或t2_tirm_sag / t2_tse_dixon_sag图像上定位,确定病变的位置,扫描层组需包括病变的上界和下界,中心置于病变区域椎体后缘,调整角度使扫描层组尽量垂直于病变区域脊髓走形。
在椎体前方加一条饱和带减少血管搏动伪影和呼吸伪影。
在矢状位图像上点右键,选择perpendicular垂直,扫描层组在冠状位定位像上自动垂直于脊柱走向。
第四节Siemens MR 腰椎扫描流程患者摆位:1.确认患者后背及腰骶部无膏药,无金属佩饰,女性患者需脱去内衣。
2.常规采用头先进仰卧位,让患者躺在扫描床中间,并尽量保证人体长轴平行于磁体长轴。
3.定位时激光定位十字线位于患者髂前上棘处。
4. 请配戴耳塞及耳机,保护听力。
腰椎常规平扫推荐扫描方案1 .localizer2. t2_tse_sag3. t1_tse_sag / t1_tirm_sag_dark-fluid4.t2_sfs_sag / t2_tirm_sag / t2_tse_dixon_sag5. t2_tse_tra_msma腰椎常规扫描定位方法矢状位:矢状位图像上定位(平面内定位)时,扫描fov中心置于L3/L4椎间盘后缘。
冠状位定位像调整角度使扫描层面平行于腰椎椎体或脊髓的走形,尽量保证扫描中间层在正中矢状位。
横断位:横断位扫描分椎间盘扫描和连续扫描,椎间盘扫描适用于间盘突出或退行性变引起的腰椎病,连续扫描适用于椎体和椎管内病变。
椎间盘扫描:在扫描完成的t2_tse_sag图像上定位,每组间盘定位平行于间盘走向,中心置于椎体后缘(注意黄韧带增厚向前压迫硬膜囊时也需要按间盘扫描定位)。
在椎体前方加一条饱和带减少血管搏动及肠道蠕动伪影。
每组间盘角度及中心调整好后在t2_tse_sag图像上点右键,选择deselect all,反向选择所有层组,再点右键,选择perpendicular垂直,所有扫描层组在冠状位定位像上自动垂直于脊柱走向。
连续扫描:推荐在扫描得到的t2_tse_fs_sag / t2_tirm_sag / t2_tse_dixon_sag图像上定位,确定病变的位置,扫描层组需包括病变的上界和下界,中心置于病变区域椎体后缘,调整角度使扫描层组尽量垂直于病变区域脊髓走形。
在椎体前方加一条饱和带减少生理性伪影。
在t2_tse_sfs_sag / t2_tirm_sag / t2_tse_dixon_sag图像上点右键,选择perpendicular垂直,扫描层组在冠状位定位像上自动垂直于脊柱走向。
冠状位:在扫描所得的t2矢状位上定位,确定病变的位置,以病变中心为fov中心,扫描层组平行于脊髓长轴,注意前后范围应将病灶全部包括在内,病变较大时可以适当增加层数、层厚或层间距。
第五节Siemens MR 上腹部扫描流程患者准备患者应于接受检查前获悉磁共振检查的目的及检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
一般检查前至少禁止食水摄入4小时以上。
磁共振检查的普通准备也适用于腹部,如问病史、更换检查服、去除金属物品、听力保护、宣教等。
腹部检查过程中部分需要患者呼气末屏气,以保持膈肌位置相对恒定,保证每次屏气时器官位置的一致性。
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多次屏气,在检查开始前应做好解释工作,以保证患者在长时间扫描过程中与医师、技师良好配合。
需要行增强检查者需告知潜在的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
患者应无磁共振检查禁忌症,如起搏器置入、体内铁磁性物体置入、幽闭恐惧症等。
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无交流障碍。
如患者需增强检查,条件允许时,以先打好静脉留置针为宜。
患者摆位在进行扫描摆位前,先核对和输入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和年龄等),出于射频能量监控的目的,需要输入身高体重。
扫描前患者身体内外不能有任何金属物品,建议换专用检查衣服。
头先进,头可位于头线圈下半部分或头垫内;身体平卧于检查床正中;如需要的话,先将呼吸垫固定好;线圈选用Body表面线圈,覆盖于体表,线圈中心对准患者剑突,使用body 线圈时应注意按照上图所示方向摆放,以确保连接线缆未接触到病人的头部。
注意线圈线缆勿打折,插好线圈并确认系统已识别线圈信息;使用固定带固定好线圈,线圈松紧应适度,以能较好的固定患者又不妨碍其呼吸为宜;进行必要的屏气和呼吸训练;进床,激光灯定位并送入磁场中心,再次确认患者的舒适安全后开始检查。
平扫及增强推荐扫描方案平扫序列1. localizer2. t2_haste_cor3. t2_blade_fs_tra_trig/t2_haste_tra4. t1_vibe_dixon_tra_bh/t1_vibe_opp-in_tra_bh5. ep2d_diff_b50-8006. 胰胆管水成像MRCP增强序列t1_vibe_dixon_tra_bh_dynamic上腹部常规扫描定位方法冠状位:在横轴位定位像上把肝脏前后包括在内,冠状位定位像上确定上下范围,中心放到第一肝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