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水的沉淀沉降与澄清详解

合集下载

14.水质工程学 I —沉淀与澄清 §3-5澄清池(ppt文档)

14.水质工程学 I —沉淀与澄清 §3-5澄清池(ppt文档)
(3)回流水量可为进水量的2~4倍。
(4)第一反应室出口流速50~80mm/s,第二反 应室进口流速40~50mm/s。
(5)清水区上升流速0.7~1.0m。
(6)清水区高度为2~3m,超高0.3m,喷嘴离 池底不大于0.6m,以免积泥。
(7)池底进水管流速为1.0m/s左右。
(8)与无阀滤池配套使用时,澄清池的出水槽 即可作为滤池的配水箱。
3、因池身较高,与无阀滤池配套较多。
4、原水浊度低或短时间内水量水温变化较 大时,工作不稳定,选用时应加注意。
设计参数:
(1)停留时间1~1.5小时,第一反应室、第二 反应室的停留时间分别为1~2min和5~7min。
(2)喷嘴流速6~9m/s,喉管流速2~3m/s。喷 嘴直径和喉管直径之比为1:3~1:4,截面积之比1: 12~1:13。
特点:
1、能适应水质水量的变化,工作稳定性较 好;
2、它需要设置变速电动机和减速装置等机 电设备,结构较复杂。
3、适用于原水悬浮物长期低于5000mg/L的 大、中、小型水厂。
设计参数:
(1)清水区上升流速一般采用0.8~1.1mm/s。
(2)水在澄清池内总停留时间可采用1.2~1.5h。
(3)叶轮直径可为第二絮凝室内径的70~80%,并应设 调整叶轮转速和开启度的装置。
最大的脉冲澄清池
上海南市水厂,规模3000m3/h,采用 钟罩(虹吸)式脉冲发生器。
2、泥渣循环型澄清池 (1)机械搅拌澄清池(机械加速澄清池)
第二反应室 导流室
分离室
第一反应室
搅拌提升装置
加速澄清池由于采用机械搅拌的方法来悬 浮泥渣,驱使泥渣回流,所以它具有较好的调 节性能(泥渣浓度、搅拌速度、泥渣循环量)。 通常提升流量为进水流量的3~5倍,因此所形 成的循环泥渣量为进水量的2~4倍。

水的净化(2)

水的净化(2)

⽔的净化(2)课题:⽔的净化【教材分析】第四单元“⾃然界的⽔”与实际⽣活联系紧密,《⽔的净化》是本单元第⼆节内容。

本课题内容将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活性炭的吸附、杀菌净化⽔的⽅法有序地联系起来,其中过滤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学⽣第⼀次系统地体会和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法,这为以后系统学习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知识准备,为学⽣更全⾯地掌握混合物分离的⼀般⽅法搭建了⼀个很好的平台。

【教学⽬标】1、掌握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四种净化⽔的⽅法,并能够区分出每种⽅法的优缺点;2、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掌握实验注意事项;3、了解⽔净化的⼀般过程,能初步学会选择处理污⽔的⽅法;4、了解硬⽔和软⽔的区别,学会⽤肥皂⽔鉴别硬⽔与软⽔,知道硬⽔的危害及硬⽔软化的⽅法;5、通过观察,实验,对⽐等⽅法,体会各种净⽔⽅法的差异,化学知识在⽣活⽣产中的⼴泛运⽤;6、通过净⽔过程的学习,形成爱⽔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1.纯⽔与⾃然⽔、硬⽔与软⽔的区别。

2.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法。

【教学难点】过滤、蒸馏的操作【学情分析】学⽣对于饮⽤⽔的来源有⼀定的认识,特别是家住农村的学⽣对于⽔质和⽔污染是有⼀定的了解,知道⼀些⽣活中净化⽔的⽅法。

经过前⾯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利⽤学⽣的⽣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在此基础上进⾏实验操作教学,强调注意要点规范操作。

【教学⽅法】⽔的净化是关系到⼈的饮⽔健康问题,探究⽔的净化⽅法有利于培养学⽣的实验技能和动⼿能⼒基于此,所以多采⽤实验演⽰法和实验法、另外交互使⽤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法,从⽽解决问题、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活动设计意图环节⼀:创设情景,导⼊新课【讲述】同学们看看这⼏幅照⽚,(PPT展⽰海洋、河流、井⽔,⾬⽔,的图⽚)这⼏幅图⽚都和⼀个东西有关,那就是——⽔。

【提问】⾮常好,根据⼤家已有的知识,请同学说说⽔的物理性质有哪些?【提问】很好,我们⼤家都知道⽔是⽆⾊,清澈透明的。

水质工程学第4章沉淀与澄清3

水质工程学第4章沉淀与澄清3
—— 清水与固体有清晰界面,该界面等速 下降 ——压缩区内部自上而下,沉速递减
——沉淀过程中,清水区高度不断增加
A澄清液层、B受阻沉降层、C过渡层、D压缩层
拥挤沉淀试验
——利用沉淀过程线分析: Kynch 法、 Fitch 法
——建立沉速—浓度函数关系v=f(C) (多筒试验):固体通量法、吉冈法
——作用:用于分析静置沉淀;确定水中悬 浮颗粒的沉降特性
1、自由沉淀试验 2、絮凝沉淀 3、拥挤沉淀(高浓度悬浮液的沉淀试验)
自由沉淀试验
自由沉淀一般采用单筒沉淀柱试验确定悬 浮颗粒的沉降特性。
1)试验装置 2)试验方法 3)沉淀效率η的求取
自由沉淀试验
沉淀柱有效水深H,
悬浮物原始浓度为C0。 在时间t1时从水深H处取样测得C1,则认为沉速大于 u1(H/t1)的颗粒均已通过H,残余颗粒必然具有小 于u1的沉速,则沉速小于u1的颗粒与全部颗粒的比 例x1=C1/C0。
——沉淀时间: 絮凝沉淀
因此,设计沉淀池时,除了对表面负荷率有要 求外,还对停留时间、池深、进出水构造、排泥 方式等均有要求。通常,对于静置沉淀得出的试 验结果,在用于设计时还需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 一般在设计时:
q=q0/1.25~1.75,T=(1.5~2.0)T0
沉淀池
概述
一、平流式沉淀池 (horizontal flow Sedimentation Tank) 二、竖流式沉淀池 (vertical flow ST) 三、斜板(管)沉淀池(tilted-plate ST) 四、澄清池(clarifier,clarification tank)
概述
沉淀池构造根据功能分为五个区:
进水区: 保证进水均匀分布在整个进水断 面上,避免短流,减少死角和紊流影响,提 高容积利用系数。 出水区: 均匀出水(目的同上),阻拦浮渣 沉淀区: 污水与颗粒分离,工作区 污泥区: 污泥贮放、浓缩、排除 缓冲区: 分隔沉淀区,保证沉下的颗粒不 因水流搅动而再次浮起进入沉淀区。

污水处理中的沉淀和澄清工艺

污水处理中的沉淀和澄清工艺

污水处理中的沉淀和澄清工艺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和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

其中,沉淀和澄清工艺是常见的污水处理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工艺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一、沉淀工艺沉淀是指通过重力作用使悬浮物颗粒沉降到底部的过程。

在沉淀工艺中,污水首先经过预处理,如格栅、砂池等,去除较大的固体颗粒和杂质。

然后进入沉淀池,通过调节水流速度和斜板倾角等参数,使颗粒悬浮物在池中停留一段时间。

在停留的过程中,重力作用使得颗粒逐渐沉降到底部形成污泥层,而相对清水则从出水口流出。

沉淀工艺主要适用于处理大颗粒污染物,如悬浮物、油脂等。

它在废水处理厂中广泛应用,通过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减少了后续工艺的负担和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沉淀过程还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来促进颗粒物的沉降速度,提高沉淀效果。

二、澄清工艺澄清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的方法将悬浮物颗粒从溶液中除去的过程。

相比于沉淀工艺,澄清工艺更适用于处理较小颗粒的悬浮物,如胶体颗粒、抵抗沉降的悬浮物等。

常见的澄清工艺包括过滤、吸附和膜分离等方法。

过滤是通过将污水通过滤料,如砂滤池、活性炭等,使颗粒物被截留在滤料表面或孔隙中,达到澄清的效果。

吸附工艺则是利用材料表面的活性位点吸附污染物颗粒,例如利用活性炭吸附有机物。

膜分离工艺则是通过半透膜的选择性通透性,将污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等分离出来。

澄清工艺具有操作简单、高效、处理效果好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厂、制药厂、电镀厂等行业。

同时,澄清工艺还可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如氧化、还原等,实现对更复杂污水的处理。

三、沉淀和澄清工艺的比较沉淀和澄清工艺虽然有些相似之处,但在处理污水时有各自的适用场景。

沉淀工艺适用于处理较大颗粒、密度较大的污染物,处理过程相对简单,适合处理高浓度的污水。

而澄清工艺则更适合处理较小颗粒、溶解性物质较多的污水,处理效果更好且可以与其他工艺结合使用。

另外,沉淀工艺需要较大的处理空间,污泥产量也相对较多,对于后续污泥处理工艺提出了要求。

第4章、沉淀

第4章、沉淀

式(4-14)表明,截留沉速u0和表面负荷q在 数值上相等,但两者含义不同。
2、沉淀效率 (1)沉速为ui<u0的某一特定颗粒的去除率E 设原水中沉速ui<u0的颗粒的浓度为C,由图4- 7,沿着高度h内进入沉淀池的沉速为ui的颗粒能全部沉 到池底被去除。故有:
QcC hBvC h h/ t ui = = = = E= QC HBvC H H / t u0
在水处理中,根据悬浮物的浓度和絮凝性能, 悬浮物分离沉降分为下列四种形式: 1、分散颗粒的自由沉淀 当颗粒浓度较低,在沉降过程中不受颗粒彼此间影 响时,称为自由沉淀。 分散颗粒系指不具絮凝性能的颗粒,即下沉过程 中,颗粒的大小、形状、重量不会发生变化。分散 颗粒的沉降也称为自然沉淀。 低浓度沉砂和预沉一般属此类沉降。 2、絮凝颗粒的自由沉淀 絮凝颗粒指具有絮凝性能的颗粒,絮粒因碰撞聚集 生成更大的絮体,在沉降过程中颗粒的沉速随絮凝 体增大而改变。絮凝颗粒的沉降也称为絮凝沉降。 大多数混凝沉淀均属此种类型。
第4章 沉
概述

原水经过混合与絮凝过程后,水中胶体杂质已形 成粗大絮凝体,必须采取某些处理方式使絮凝体从水 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澄清水。通常可采用沉淀池、 澄清池或者气浮池工艺来去除水中悬浮颗粒。 当水中悬浮颗粒比重大于1时,可采用沉淀方法 去除。沉淀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将悬浮颗粒从水中沉降 分离的工艺 。沉淀可用于简单的沉砂、预沉和混凝、 软化后的悬浮物去除,以及污泥的浓缩等。 当水中悬浮颗粒比重小于1时,可采用气浮方法 去除。气浮方法通常用于处理含藻类较多的湖泊水。
C0 H 0 CP = HP
(4-8)
式(4-8)为—个很重要的关系式。它表达了下 述关系:在高度H0 内均匀浓度为C0 的悬浮物总量, 与高度为HP 内均匀浓度为CP 的悬浮物总量完全相 等。 该切线的斜率即表示浓度为CP 的浑液面下沉速 度,其值为: HP − H vP = (4-9)

水处理工作原理

水处理工作原理

水处理工作原理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然而,受到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水源已经受到严重污染。

为了保护和改善水质,水处理工艺应运而生。

水处理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三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原理及其应用。

一、物理处理物理处理是通过物理方法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等固体杂质。

主要的物理处理方法包括澄清、沉淀、过滤和离心等。

1. 澄清:澄清是利用重力作用,使悬浮物沉降到水体底部,从而实现水与固体分离的过程。

常见的澄清方法有静态澄清和动态澄清。

2. 沉淀:沉淀是通过减慢水流速度,使重力作用更好地起作用,从而促使悬浮物更好地沉淀下来。

沉淀池是常见的沉淀设备,可以通过改变水流速度和斜度来控制沉淀效果。

3. 过滤:过滤是利用多孔材料或孔径较小的杂质阻挡网,将悬浮物和颗粒物截留在网上,使净水通过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过滤材料有沙子、石英砂、活性炭等。

4. 离心:离心是利用离心力使固体颗粒与水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离心机能够加速悬浮物的沉降速度,提高固液分离效果。

二、化学处理化学处理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改变水的物化性质,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包括凝聚、絮凝和消毒等。

1. 凝聚:凝聚是指通过加入聚合物等化学药剂,使水中的杂质凝聚成大颗粒,从而方便后续物理处理的一种方法。

2. 絮凝:絮凝是指通过加入絮凝剂,使水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成较大的团状物,从而提高过滤效率,去除颗粒物。

3. 消毒:消毒是为了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保证水的卫生安全。

常见的消毒方法有氯化物处理、紫外线照射、臭氧消毒等。

三、生物处理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的过程。

生物处理主要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

1. 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将含有污染物的水与含有微生物的污泥进行接触,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害物质。

这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处理方法。

2. 生物膜法:生物膜法是通过在固体介质上培养有特定微生物的生物膜,将水体与生物膜进行接触,利用微生物的附着和降解能力,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详解化学沉淀曝气生物滤池和二级沉淀池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详解化学沉淀曝气生物滤池和二级沉淀池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详解化学沉淀曝气生物滤池和二级沉淀池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详解—化学沉淀、曝气生物滤池和二级沉淀池污水处理是指将含有各种有害物质和污染物的废水通过一系列的工艺处理,使其转化为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安全排放水或者可再利用的资源。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化学沉淀、曝气生物滤池和二级沉淀池是常用的三个处理工艺。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三种工艺的流程和原理。

一、化学沉淀化学沉淀是一种通过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使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溶解物沉淀下来的处理方法。

它主要用于处理工业废水和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悬浮物、有机物等。

化学沉淀的工艺流程如下:1. 混合污水进入初沉池:初沉池是废水处理系统的第一个单元,主要用于分离废水中的固体物质。

在初沉池中,污水停留一段时间,通过静力作用,重的固体物质会逐渐沉降到池底,形成污泥。

2. 加入化学药剂:根据废水中的污染物种类和特性,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并控制投加量。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聚合氯化铝、氢氧化钙等,它们能够与废水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较大颗粒的沉淀物。

3. 沉淀处理:通过沉淀池或者澄清池进一步处理。

在这个环节,废水中的污染物会与加入的化学药剂发生反应,形成的沉淀物逐渐沉淀到池底,清澈的水则通过上层流出。

二、曝气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是一种利用生物膜处理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的工艺。

它通过引入曝气装置,增加废水中的溶解氧,创造一个有利于生物附着和生长的环境。

曝气生物滤池的工艺流程如下:1. 污水通过格栅和初沉池进入滤池:格栅和初沉池的作用与化学沉淀中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 生物滤料填充:将装有生物滤料的滤池装置沿滤池表面均匀分布。

生物滤料一般采用陶粒、河沙等,它们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和大的表面积,有利于微生物的附着和生长。

3. 曝气供氧:通过曝气装置向滤池中注入空气或纯氧气,增加废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溶解氧是微生物生长和降解有机物所必需的,可以促进生物滤池内的微生物活性和有机物的降解速度。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解析沉淀处理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解析沉淀处理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解析沉淀处理污水处理是一种关键的环境保护措施,旨在净化和处理废水,降低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中,沉淀处理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悬浮油和颗粒物质。

本文将解析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中的沉淀处理过程,探讨其原理和应用。

一、沉淀处理原理沉淀是指将悬浮物等颗粒物质通过重力作用使其沉积到溶液底部的过程。

在污水处理中,沉淀处理主要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实现。

物理方法包括重力沉降和离心沉降,而化学方法则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来促进颗粒物质的沉淀。

重力沉降是指利用颗粒物质的密度差异和重力作用,使其在污水中下沉至污水池底部。

这种方法适用于颗粒物质较大且密度较高的污水。

离心沉降则是利用离心机的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颗粒物质迅速沉降。

这种方法适用于粒径较小且密度差异较小的污水。

化学方法一般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来改变污水中颗粒物质的性质,使其易于沉淀。

常见的化学药剂包括絮凝剂和絮凝剂。

絮凝剂可在污水中形成絮状物质,吸附和凝聚悬浮物,从而加快颗粒物质的沉淀速度。

沉淀剂则能够与污水中的特定离子发生反应,形成不溶性的沉淀物,进而达到沉淀的目的。

二、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沉淀处理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通常是一个重要的工艺环节,其具体应用会因不同的污水种类和处理工艺而有所差异。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示例:1. 预处理:在进入沉淀处理之前,需先对污水进行初步处理,去除大颗粒物质和悬浮物等。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格栅过滤和沉砂池过滤。

2. 沉淀澄清池:在沉淀澄清池中,加入絮凝剂和沉淀剂。

絮凝剂能够凝聚污水中的悬浮物质,使其形成较大的颗粒,便于沉淀。

沉淀剂则会与污水中的特定离子反应,形成不溶性沉淀物。

通过调控污水的流速和水力停留时间,使颗粒物质顺利沉淀,悬浮物质被分离。

3. 出水处理:经过沉淀澄清池处理后,部分清水会从上层流出,称为上清液。

通常需要对上清液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比如过滤、消毒等,以确保出水的质量符合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b-c段为直线,表明交界面等速下降。
• a-b曲线段一般较短,且有时不是很明显,所以可以认为是
b-c直线段的延伸。
• c-d为下凹的曲线,
表明交界面下降的
絮凝过程
速度逐渐变小。此
交界面等速下沉
下降速度 逐渐变小
B区消失
时B区以消失,故C 点称为沉降临界点, 相应于C点的交界面 下的浓度均大于C0 。
• 沉淀柱高度=实际沉淀池深度 • 1)在时间ti,不同深度测Ci • 2) 计算各深度处的颗粒去除百分率 p=(C0-Ci)/C0 *100%
• 3)绘制去除百分率等值线
层状沉降(拥挤沉降)
❖ 如水中悬浮颗粒的量较多,则它们在水中沉降时常常会形 成一个由许多颗粒聚集成的“毯状毯”。此时,可看到水 体中有一个清水和浑水的交界面在不断地下移。此种沉降 称为层状沉降。
2Ca(OH )2 Mg(HCO3)2 2CaCO3 Mg(OH )2 2H2O
石灰软化法主要除去了水的碱度和碳酸盐硬度,但不能除去 非碳酸盐硬度和碱性水的过剩碱度:
Ca(OH )2 MgSO4 CaSO4 Mg(OH )2 2NaHCO3 Ca(OH )2 CaCO3 Na2CO3 2H2O
✓ 石灰处理原理
在天然水中加入Ca(OH)2,由于pH值的增加,破坏了水的
碳酸平衡并使之右移:
H2O CO2
H HCO3
2H CO32
2OH 2H2O源自Ca(OH)2可以和水中各种形式的碳酸化合物反应生成沉淀除
去: Ca(OH )2 CO2 CaCO3 H2O
Ca(OH )2 Ca(HCO3)2 2CaCO3 2H2O
• c-d段后表示B、C、
❖ 产生碰撞的原因:对于密度相同的颗粒,大颗粒的沉降速度大 于小颗粒的沉降速度,此外,也有风力、水的撞动和温差等因 素。当颗粒变大时,其沉降速度就加快,因此,颗粒的沉降速 度不是恒定的,而是随流程逐渐增大的。
• 对于此类沉降需研究的问题,不是它的某一沉降速度, 而是要用实验来测定水中颗粒在某一流程中的沉降特征 即沉降效率,可用多嘴沉降筒沉降试验研究。
絮凝过程
交界面等速下沉 下降速度 逐渐变小 B区消失
随时间增长,交界面 继续下降,直至B、C 两个区消失,只剩A、 D两个区,D区高度也 逐渐减小,设压实时 间 t→∞,最后压实 到H∞为止。
• 以交界面高度为纵坐 标,沉淀时间为横坐 标,可得交界面沉降 过程曲线。
• a-b段为向下凸的曲线,可解释为颗粒间的絮凝过程,由于 颗粒凝聚变大,使下降速度逐渐变大。
第三章 水的沉淀沉降与 澄清处理
马宵颖 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学院
第三章 水的沉淀沉降与澄清处理
第一节水的沉淀软化 第二节颗粒的沉将速度 第三节平流沉淀池 第四节 斜板沉淀池 第五节澄清池
第一节水的沉淀软化
水的沉淀软化,是将天然水中钙、镁离子转化成难溶化合 物,然后分离以降低水的硬度。
沉淀软化有热力软化法和石灰处理法,但前者不能除去非 碳酸盐硬度,电厂一般不采用。
絮凝沉降
❖ 在水中沉降分离过程中,只有当水中的悬浮颗粒全部由泥沙组 成,且浓度小于5000mg/L时,才会发生上述离散沉淀现象,而 当采用混凝处理时,颗粒的絮凝性强,所以在水净化工艺中, 发生的常常是絮凝性颗粒的沉降,所渭絮凝沉降。
❖ 此时在沉降过程中颗粒间发生了碰撞和聚集,水中颗粒会随着 水流的前进而不断地变大。
一是利用先期沉淀物(称泥渣)作为接触介质,使CaCO3
在泥渣表面上吸附并以泥渣为结晶核心,加快沉淀速度并 使沉淀完全。
二是在沉淀的同时进行混凝处理。
第二节 颗粒的沉降速度
❖ 原水中的浊质,经过混凝处理,形成较大的絮凝体,可以在 重力作用下,进行沉降,使之与水分离。为了做好分离,我 们需要研究颗粒的沉降规律。
可认为是水膜和水之间的一种相对滑动; 4)颗粒在沉降过程中,颗粒之间不发生任何絮凝现象,即它的
形状、大小、质量等均不发生变化。 此时可用传统力学进行研究,即颗粒只受重力和浮力阻力作用。
❖ 研究指出,球形颗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u(cm/s)如下 式所示:
❖ 上式称为司托克斯(Stokes)公式,是雷诺系数在小于2 时公式。由此式可看出,当温度恒定时(此时μ值不 变),沉降速度u与颗粒直径的平方d2成正比。当颗粒 直径d不变而水温变动时,沉降速度u与粘度μ成反比。 在常温下,此公式的通用范围为上限d=0.1mm,下限d =0.001mm。
❖ 颗粒在静水中沉降,根据颗粒和水的特性,可分为四种基本 类型:
1)离散沉降:颗粒在沉降过程中呈离散状态,其形状、尺寸、 质量均不改变,下沉速度不受干扰。
2)絮凝沉降:颗粒在沉降过程中,其尺寸、质量均会随深度的 增加而增大,沉速亦会随深度而增加。
3)层状沉降:颗粒在水中的浓度较大,下沉过程中彼此干扰, 并形成清水与浑水交界面,且交界面会逐渐下移。
反应前后非碳酸盐硬度和过剩碱度不变。
✓ 石灰处理的沉淀过程
经石灰处理的水,从理论上讲,碳酸盐硬度应达到CaCO3 的溶解度。但是由于CaCO3结晶生成之后,并不能完全以
大颗粒沉降下来,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胶体和悬浮物形式滞
留水中,使CaCO3残留量过大。因此,在处理工艺上常采
用两种措施以保证沉淀完全和有效的分离。
❖ 拥挤沉降中,大量的颗粒在有限的水体中下沉,被排挤的 水便有一定的上升速度,使颗粒所受阻力增加,颗粒处于 相互干扰状态。
❖ 在沉淀池的进水区和沉淀池积泥区附近,一般发生这种沉 降。
• 高浊水在沉降筒内静止沉降,首先形成交界面;然后某一瞬 时,沉淀管中按悬浮物浓度的分布情况,可分为四个区:清
水区A;浓度为C0的等浓度区B;过渡区C;浓缩区D。
4)压缩沉降:在沉淀池底部,沉降颗粒相互紧密接触,颗粒呈 压缩状态。
离散沉降(自由沉降)
❖ 离散沉降是指离散颗粒在稀悬浮液中的沉降过程。在水处理 中,研究离散颗粒在静水中的沉降规律时,通常作如下一些 理想假设:
1)颗粒在沉降过程中,此不受其他颗粒的干扰,也不受器壁的 干扰,完全处于自由沉降状态;
2)为了便于研究,假设水中颗粒的形状为等体积的球形; 3)水中颗粒表面都吸附有一层水膜,所以颗粒在静水中的沉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