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书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书目

14.《现代派诗选》蓝棣之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5.《创业史》(第一部)柳青著,中国青年出版 16.《茶馆》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17.《王蒙代表作》,张学正编,黄河文艺出版社 18.《白鹿原》陈忠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19.《余光中精品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 20.《台湾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王庆生主编,华中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阿城的小说:《棋王》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 路遥的小说:《人生》 张承志的小说:《心灵史》 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 王安忆小说:《长恨歌》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 贾平凹的小说:《废都》 史铁声的散文:《我与地坛》 余华的小说:《活着》 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王朔的小说:《顽主》等 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
主要参考书
A、教材: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 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 社。 3、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 育出版社。 4、唐弢、严家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人 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B、综合参考书: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5年7月。 2 、 司 马 长 风 : 《 中 国 新 文 学 史 》, 昭 明 出 版 社,1980年4月。 3、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 出版社,1995年。 4、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1-3),人民出 版社,1998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作品



介绍著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介绍著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著名的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介绍1. 《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明珠。

该作品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描绘了贾府的兴衰和家族成员的爱情与人生命运的起起伏伏。

通过对封建社会的生动描绘,展现出我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2. 《围城》《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的杰作之一,由钱钟书所著。

小说以王小明的三角恋和生活困境为主线,通过对当时社会的描绘,呈现出民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作品以嘲讽和讽刺的笔调,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和扭曲,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洞察与思考。

3. 《茶馆》贴近人生、贴近现实,从日常小事入手,横向描绘了我国普通百姓的众生相。

《茶馆》深刻地剖析了社会的种种丑陋面目,塑造了大量鲜活的形象,展现了我国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矛盾性,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作品以细腻入微的笔法,烘托出了一个真实而错综复杂的社会图景。

总结和回顾:以上提到的三部著名的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红楼梦》、《围城》和《茶馆》,都展现了我国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描绘。

它们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了解我国现当代社会和人文精神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个人观点和理解:这三部作品无一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以不同的视角、题材和笔法,展现了作者对社会、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作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它们在描绘历史风云和社会百态的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人生、生活、情感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对当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在知识的文章格式中,以上内容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希望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著名的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红楼梦》、《围城》和《茶馆》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杰作,它们每一部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了解我国文学、社会和人文精神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闻名于世。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强调文学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 年提出的文艺方针,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3. 伤痕文学: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以揭露和反思“文革”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

4. 改革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文学思潮,关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变革。

5. 寻根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思潮,主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精神和文化根源。

6. 先锋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形式创新和艺术探索,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7. 新写实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文学思潮,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强调真实、平实的写作风格。

8. 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值得关注和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例子:
1. 《活着》- 余华: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村人家在中国近代历史
动荡中的生存故事。

2. 《黄金时代》- 王小波:以女性视角讲述了中国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故事。

3. 《丰乳肥臀》- 陆地:以一位中国农村妇女的人生经历为线索,探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

4. 《灵山》- 莫言: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和超自然力量的故事。

5. 《独立日》- 余秋雨:以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视角,探讨了
中国现代社会的困境与变革。

6. 《棋王》- 阿城:描写了一个关于围棋的故事,融合了中国
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元素。

7. 《红高粱家族》- 莫言:通过一家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近
代历史中的种种悲欢离合。

8. 《人生》- 路遥:以一位中国农民的成长历程为线索,展现
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

9. 《白鹿原》- 陈忠实:以中国农村社会为背景,展现了一个
家族的兴衰起伏。

10. 《檀香刑》- 东野圭吾(纯日本人):以中国现代社会为背景,揭示了社会现实与人性的冲突。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文学作品,涵盖了各个时期和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国际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

一、小说类代表作品:1.《红楼梦》: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之一,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而成。

作品通过展示贾宝玉一家的生活和情感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政治腐败、封建伦理道德的沦丧以及家族衰败的命运,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2.《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苦难生活,呈现了战争、饥荒、家庭的痛苦,并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部小说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反思。

3.《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另一部代表作品,讲述了农村人民为生存而卖血的故事。

作品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揭示了中国农村的贫困现实,并对人性的尊严和人类的尊贵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二、诗歌类代表作品:1.白居易的《长恨歌》: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描绘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这首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以其优美的词藻和动人的情感而闻名。

2.北岛的《泥石流》:北岛是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称。

《泥石流》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困境和无奈,反映了人们面对生活压力时的焦虑和迷茫。

3.舒婷的《雨巷》:舒婷是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大都写实而富有感情。

《雨巷》通过描绘一个雨天的巷子,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追忆,给读者带来深邃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

三、散文类代表作品:1.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压迫与盛衰的真相,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2.余秋雨的《桐华烟雨》:这是余秋雨的代表作品之一,集合了他的散文创作。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文学作品,涵盖小说、
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

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革,文学作品呈现出了生动多彩的面貌。

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多元性、多样性和代表性。

一方面,这是因为社会
发展的多元性和文学原本的多元性;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国当代文学在创作和风格上鼓励多样性和开放性。

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严歌苓、韩少功、刘震云、阿城等人。

这些作家的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现实,呈现出了强烈的社会现实感和人性关怀。

中国当代文学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多样性,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风貌
和内涵。

这一时期,中国文学从传统主题和传统手法中摆脱出来,由此历经统一和多元、民族与世界、本土与全球等许多重要问题的探讨和实践,为中国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和新的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绪论一、“当代文学”的称谓及源流(一)“当代文学”的称谓一般的观点,将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之后的大陆文学称之为中国当代文学。

这种提法最早出现在50年代末,是对新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有的称谓。

1.当代文学称谓的局限性它片面割断了新中国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有机联系。

它使“当代”无限期延长,缺乏必须的内涵与外延的限制。

它排斥了同样继承了新文学传统的港台文学。

2.原因当代文学的这种局限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新文学的属性所带来的,新文学具有如下属性:开放性,指时间没有界限。

整体性,新文学应该包括港台文学。

(二)当代文学的源流作为二十世纪新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来源于新文学的两个文学传统。

1.启蒙文化传统又称为五四新文学传统。

这一传统植根于五四文学的先驱和继承者,他们强调知识分子的先进性,强调文学的独立性。

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反抗国家权力支撑的主流意识。

对国民精神启蒙。

2.战争文化传统又称为解放区文学传统。

这一传统植根于延安文艺整风后的解放区作家。

它强调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强调文学的服务性(文学为政治服务)。

这一传统也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为工农兵服务为战争胜利服务党内党外形式延安文艺整风二、当代文学的分期(一)一元化的文学时代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2.“文革”文学(1966—1978年)(二)多元化的文学时代1.后启蒙文学(1978—1989年)2.大众化文学(1990—1999年)3.图像化文学(2000年以后)三文学史的三个层面(一)文学资料和史实(二)文学鉴赏和评价(三)思维训练和价值判断讨论思考一你对中国1949到1978年的历史怎么理解和看待?第一章一元化文学时代的文学思潮一、从第一次文代会到三次文艺批判(一)第一次文代会首先是会议的报告内容其次是会议的参加者再次是会议的意义周扬在《新的人民的文艺》中以斩钉截铁的口吻宣布:“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的实践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背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背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背知识点【实用版】目录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2.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3.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4.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趋势5.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正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背知识点主要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发展概况、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主要流派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 1919 年五四运动开始,到目前为止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

这些历史变革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背景。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文学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时期。

新文学时期从五四运动开始,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倡导白话文学,反对旧文学。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文学创作主要围绕抗战和解放战争的主题展开,鲁迅、茅盾等作家的作品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

新中国时期,文学创作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下展开,出现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作品。

三、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些作家包括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等。

鲁迅的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 Q 正传》、《呐喊》等;茅盾的代表作品有《子夜》、《林海雪原》等;郭沫若的代表作品有《女神》、《屈原》等;巴金的代表作品有《家》、《春》、《秋》等;老舍的代表作品有《茶馆》、《四世同堂》等;曹禺的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等。

四、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趋势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现实主义文学以真实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要特征,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等;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个人情感和主观体验为特点,代表作家有郭沫若、巴金等;现代主义文学以现代主义思潮为背景,尝试新的文学形式和技巧,代表作家有曹禺、钱钟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第一讲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一、历史背景:1937-1949年中国社会变迁与文艺语境●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二、当代文学的起点: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第二讲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一、50至70年代的文学环境二、刊物和文学团体三、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四、作家的整体性更迭沈从文与《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五、“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第三讲矛盾和冲突一、频繁的批判运动1、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4-1955年);2、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1955年)3、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1957年)二、左翼文学内部矛盾的继续三、对规范的质疑四、分歧的性质第四讲隐失的诗人和诗派一、诗的路向和选择二、普遍的艺术困境郭沫若、臧克家、冯至、卞之琳、何其芳、艾青三、“九叶“诗人的命运穆旦(1)1949年以前的自我之歌(2)50年代中后期的挣扎之声(3)70年代中期的智慧之歌四、“七月派”诗人的遭遇五、吴兴华的遭遇《明妃诗》、《刘裕》、《弹琵琶的妇人》第五讲诗的几种体式一、“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闻捷:《天山牧歌》(《苹果树下》、《志愿》、《猎人》)二、青年诗人的艺术道路邵燕祥:《到远方去》、《同志们》、《贾桂香》三、政治抒情诗郭小川:矛盾重重的诗篇第六讲小说的题材和形态一、小说家的分化二、题材的分类和等级三、小说体裁的状况“短篇小说作家”四、形态的单一化趋向第七讲农村小说一、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山西作家与陕西作家二、赵树理和山西作家※1、“山西作家群”或“山药蛋派”或“《火花》派”※2、《小二黑结婚》的故事版本(1)调查报告(2)通俗故事(3)新闻报道3、《登记》的叙事艺术(1)民间文学叙事手法(2)心理描写(3)倒叙※4、《“锻炼锻炼”》与农业合作化(1)反思农业合作化(2)叙事矩阵分析(3)批斗会的预言与反讽意义在格雷马斯看来,故事起源于x与反x之间的对立,但在故事进程中又引入了新的因素,从而又有了非x和非反x,当这些方面因素都得以展开,故事也就完成。

四、《“锻炼锻炼”》 叙事分析1、“小腿疼” 闹社房2、生产布置会3、思想展览会三、赵树理的“评价史”《“锻炼锻炼” 》的评价武养《一篇歪曲现实的小说——〈锻炼锻炼〉读后感》:其一,小说只写了“一大群部分阶层的、落后的、自私到干小偷的懒婆娘”,而没有表现农村中作为“大多数”的进步妇女形象;其二,按照农业社的领导人“应该是党的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人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应改是党的化身”这样的要求,《“锻炼锻炼”》所表现的是“作为恶劣的蛮汉,至少是严重脱离群众的坏干部”;其三,作者对社干部“惯用捉弄、恐吓、强迫命令的群众路线的作风,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同情”,这是“对整个社干部的歪曲和污蔑”。

四、柳青的《创业史》1、《创业史》与《“锻炼锻炼”》在书写50年代农业合作化时的异同2、梁三老汉与梁生宝的比较3、邵荃麟、严家炎与柳青观点的比较第八讲对历史的叙述一、革命历史小说从“革命历史题材”到“革命历史小说”黄子平的《革命·历史·小说》:“在当代中国的文学史话语中,专指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创作的,以1921年中共建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作品。

”二、“史诗性”的追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描述40年代后期战争吴强的《红日》:揭示“正义之师”的力量源泉,回答胜利获取的根据梁斌的《红旗谱》和欧阳山的《三家巷》:叙述“革命的起源三、《红岩》的写作方式四、另一种记忆:个人的抒情性1、孙犁:童年回忆与年轻女性40年代:《荷花淀》、《芦花荡》50年代:短篇《吴召儿》、《山地回忆》、《小胜儿》、《正月》;中篇《村歌》、《铁木前传》;长篇《风云初记》2、茹志鹃:封闭叙述与回忆动机《百合花》的多重意蕴:1、军民鱼水情;2、战争年代真挚情感;3、童年与故乡的自慰性回忆《百合花》的艺术成就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同时也最富于节奏感。

它的人物描写也有特点;人物的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整篇小说显现出一种“清新、俊逸”的风格。

“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的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红楼梦》文学传统的影响:对于生活的温柔而细腻的情感态度;从容、优雅的叙事语调;对于美好事物的精微的感受能力和充满诗意的表现能力。

五、《青春之歌》及其讨论1、杨沫生平与《青春之歌》的自叙传色彩2、《青春之歌》的讨论郭开:《略谈对林道静的描写中的缺点——评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中国青年》1959年第2期)1、书里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作者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来进行创作的。

2、没有很好地描写工农群众,没有描写知识分子和工农的结合,书中所写的知识分子,特别林道静自始至终没有认真地实行与工农大众相结合。

3、没有认真地实际地描写知识分子改造的过程,没有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变化。

尤其是林道静,从未进行过深刻的思想斗争,她的思想感情没有经历从一个阶级到另一个阶级的转变,到书的最末她也只是一个较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可是作者给她冠以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结果严重的歪曲了共产党员的形象。

茅盾:《怎样评价〈青春之歌〉?》(《中国青年》1959年第4期)首先应该了解小说所反映的历史事实,而不能从今天的立场出发去评价小说所反映的那个时代;其次,林道静这个人物是真实的,具有典型性的,是表现了那个时代追随革命的知识分子的面貌的。

作家对林道静这个人物的感情是复杂的,杨沫描写林道静身上的小资产阶级意识是“有意为之”的,是有批判性的。

小说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用力不够均衡,使得林道静的形象过分突出)、结构(显得凌乱)和语言(词汇不多,句法也缺少变化)。

3、青春之歌》的叙事模式与叙事结构革命经典叙事模式:以形单影只的个人痛苦的寻找历程为开始,以获得一份博大的、包容一切的爱和幸福的归属而结束。

叙事结构:出走——觉醒——成长4、《青春之歌》的叙事视角(1)杨沫在叙述林道静的故事时,采用了女作家较为惯用的自传色彩较浓的叙述手法,在多次有关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如何走上革命的自述中,不难发现林道静有杨沫的影子,而读者也很容易将她们进行对照。

(2)杨沫在叙述她的“影子”人物时,采用的基本是一种男性化的视角。

亦即“林道静是被放在一个被动、被看和被男性…愿望‟的位置。

这个位置表明,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中,林道静假若没有得到那三个男人的拯救、唤醒和肯定,她的“英雄化”道路是没法完成的。

余永泽、卢嘉川、江华在林道静的成长经历中,分别代表着“骑士英雄”、“精神英雄”和“革命英雄”三个角色,通过这三种形象对林道静的“洗礼”,才使她净化为一个完美的英雄。

5、《青春之歌》的人物:林道静与“三正四反一朋友”(卢嘉川、江华、林红;余永泽、白莉苹、戴愉、胡梦安;王晓燕)6、《青春之歌》的主题《青春之歌》是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一部独特的文本,一部重构的历史视域中编就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手册。

它将相互置换的女人/知识分子置于共产党/国民党、善/恶王国所争夺的价值客体以及与主流意识形态所询唤的个体/准主体的位置之上。

而文本的叙事、修辞策略,巧妙、有力地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所设置的这一双重为之间的彼此消解与两难处境。

因之而将知识分子这一被贬抑、被搁置的阶层成功地闭锁在权威话语的表述之中。

六、历史小说《李自成》古代农民战争、农民起义与现代农民革命的关系第九讲另一类小说的处境一、被压抑的小说(侠义、言情、侦探等通俗小说)二、寻求新的替代1、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2、曲波《林海雪原》:对“英雄”、“儿女”、“鬼神”这三类中国传统小说母题的借用和改造,以不可替代的方式凸现出“革命”与“传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1)、英雄:《林海雪原》将一个现代意义的“革命” 主题内置于一个古老的“报恩复仇”框架中,以此完成了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第1章“血债”(2)、儿女:少剑波与小分队女护士白茹之间的爱情纠葛体现出“英雄志”与“儿女情”的融合少剑波雪夜赋诗,赞美心上人白茹;偷窥白茹睡觉,穆尔维式凝视。

(3)、鬼神:《林海雪原》在借用了“英雄传奇”的策略,将敌我矛盾表述为正邪对立的同时,进一步采用神魔小说的策略,将正邪对立转化为神魔对立。

兽化土匪与神化战士;万恶淫为首的丑化修辞三、都市的消失与工业的凸现1、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丁玲《作为一种倾向来看——给萧也牧同志的一封信》2、范围窄化的工业题材小说的涌现长篇:周立波《铁水奔流》、萧军《五月的矿山》、雷加《潜力》三部曲、罗丹《风雨的黎明》、艾芜《百炼成钢》、曹明《火车头》与《乘风破浪》、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中短篇: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延安人》《工地之夜》《第一天》、陆文夫《葛师傅》、《介绍》、《二遇周泰》四、《三家巷》及其评价1、两个“特色”:故事线索与人物塑造“革命加恋爱”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类型,传统“才子佳人”言情小说的叙述方式和语言格调。

2、言情小说在当代的合法性和可能性第十讲在主流之外一、“非主流文学”二、最初的“异端”1、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白刃《战斗到明天》,胡风《时间开始了》,卞之琳《天安门的四重奏》。

2、路翎的话剧和短篇话剧:《迎着明天》、《人民万岁》、《祖国在前进》、《英雄母亲》;短篇:《平原》、《朱桂花的故事》、《战士的心》、《初雪》、《你的永远忠实的同志》、《洼地上的“战役”》三、“百花文学”1、毛泽东1956年5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2、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3、王蒙的短篇《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4、宗璞的短篇《红豆》四、象征性或“影射性”的叙述1、邓拓的“燕山夜话”与吴南星的“三家村札记”2、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耘的《杜子美还乡》、《鲁亮侪摘印》,冯至的《白发生黑丝》,田汉的《谢瑶环》,孟超的《李慧娘》3、吴晗的《海瑞罢官》4、吴兴华的《他死在柳州》五、位置的置换“革命每前进一步,斗争目标都发生变化,关于…未来‟的景观亦随之移易,根据…未来‟对历史的整理和叙写也面临调整”。

第十一讲散文一、当代的散文概念二、散文的“复兴”三、散文作家及其创作模式四、杂文的命运罗烽1942年3月在丁玲主编的《解放日报·文艺》发表的《还是杂文的时代》五、回忆录和史传文学第十二讲话剧一、话剧创作概况二、老舍的《茶馆》三、历史剧和历史剧讨论郭沫若、顾青海、曹禺的《王昭君》比较四、话剧的高潮《千万不要忘记》的历史意义第十三讲走向“文革文学”一、1958年的文学运动1、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2、从文学艺术跃进到文艺行动二、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1966年2月间,江青在林彪的支持下,在上海秘密召开有军队文化干部参加的座谈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