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集优秀读后感(精选3篇)

汪曾祺散文集优秀读后感汪曾祺散文集优秀读后感(精选3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集优秀读后感(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汪曾祺散文集优秀读后感1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当代文坛巨匠,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最浪漫的散文集,最值得品味的浪漫作品,最值得回忆的艺术与生活的代表作。
能与这本书相遇,更是小女子的荣幸。
古往今来,描写吃的文章倒是不少见,像老舍的《骆驼祥子》啊,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啊,许多许多,更是将美食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汪曾祺先生的吃却更别具一格。
虽平淡,像菜谱一般,却处处流露出人间真情,引来无限遐想。
我原本就爱好美食,以至于入神般去品味这篇文章,更是受益匪浅啊!内容呢,都是生活中的食物,而汪先生却写的行云流水,妙笔生花。
例如在《故乡的食物》一文中,开头引用郑板桥的话:"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
"听着这句话,有种特亲切的感觉,炒米比较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一般吃泡炒米,是要抓上白糖的,这便是郑板桥话中的含义。
还有种食物,叫"焦屑",就是用糊锅巴磨成碎末。
它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无论是炒米还是焦屑,除了方便,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应急。
当时,县境内开了仗,我们用这种食物度过的。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用一碗炒米,焦屑温暖着彼此的心灵。
令我感到敬佩地是,作者在如此乱境之中,依然淡定从容,乐观安静,像文中说的:"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很好玩。
"真是乐观啊!也是如此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啊!在作者的吃的部分中,用简单的话语,写出了各种美味佳肴,可以称他为美食家了。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35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35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汪曾祺散文之好,读过的人有口皆碑。
他写景、写人、写事、写物,看似冲和散淡,其实有着精心的布局,结尾尤其好。
读每一个结尾都是一种享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但还不只是景语,每一句平实的话都有深情。
全篇只一两句点到伤情之处,好比冰山露一角,我们就能体会到那座冰山。
比如《北京的秋花》,通篇写的是各种植物,很生动有趣,像科普读物,后面写到秋海棠,带到自己的母亲,很小的时候就得肺病死了,锁在一个小屋里,怕传染不让人去看,所以对母亲没什么印象,小屋边开着秋海棠,看到秋海棠就想起母亲。
语言非常的平静,一点不抒情,但给我巨大的感动。
再说写他的老师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通篇细密的写沈从文其人其事,非常平实,行文到最后写到老师的死。
只一句,也是用叙事代抒情:“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
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
”这是多么高级文字,堪称人书具老。
书中也有赤子的情怀流露。
在西南联大边的诸多茶馆之一的墙上,发现了真正的诗: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摸螺壳,巷口弄泥沙。
几篇文章也提到了茶文化。
在《湘行二记》中,汪曾祺细细的提到了擂茶,他十分喜食,令我想起去年到湖南湘西时也在马路边买到过擂茶,已经不十分的土了,类似珍珠奶茶的店铺。
汪曾祺还反复提到了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大学生们都爱泡昆明的茶馆。
有人甚至连牙刷脸盆都放在茶馆里。
他是个美食家、老茶客,对茶也有心得,在《寻常茶话》一文中,大谈了吃茶的点滴。
在《皖南一到》一文中我发现我祖母与汪曾祺是徽州的同宗,都是越国公汪华的后人。
汪华大概是割据一方的豪侠,后来降了唐,受李渊封为越国公。
在隋唐时期,这是个很高的封号,隋炀帝时期的司空杨素就是越国公。
当地称“汪王”,或“汪王大帝”。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2我本是很少读散文的。
许是初中时印象过于深刻,在我的认知中,散文多半是艰涩难懂的:它不像小说那样,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这一条明晰的主线层层展开,随着故事的推进,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散文往往给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它总是从一些细微的角度入手,一点一滴地表达出作者的思绪,一切都需要读者去细细揣摩,而这恰恰是我所不善长的。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1汪曾祺的书,用文学少女的话说,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女儿节的茶巾寿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喷喷的白芝麻,栗子。
加入这么多配料的醋饭,用稍带甜味的薄薄蛋饼仔细的包裹着。
虽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却非常亲切、可爱、紧紧揪住胸口,可是读著读著,醋的味道也不断变浓,直到最后变成深切的无常观充塞胸中。
我觉得汪曾祺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浓。
尤其是饮食文化,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了。
不能不让人想起《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烧菜给洪七公吃的那一段。
包括他的语言,都是半掺着文言的,读起来反而让人有一种顺化流畅的感觉。
羽毛般又轻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脏扑通扑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头的松软康吉鳗、碎栗子的出现。
就像是这样的感觉!古往今来,上至九龙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向往着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鹤子,隐逸孤山做个隐士。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尘世带给人的快乐生活。
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中写道:“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长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钦佩,然而对酒当歌,寻山问水,觥筹交错却有着那些所谓的神仙隐士们体会不到的一番乐趣与风情。
汪曾祺的书,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一个道理。
他写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见的小人物,他写的食也是路边小摊上的并不怎么高级的地方小吃,他写的事也是一些常见的鸡毛蒜皮。
可人们可从他那看似平淡无味的语言中品出人与人之间的美丽情感。
命运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时会偶尔留下一丝温暖慰藉的余温,让人对这尘世难舍难弃,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随便出现的,全看你心智够不够来领悟天意。
儿子与父亲间深切的交流等等,每一样都值得品味。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10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10篇)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篇一在书友群里看到赵老师发的共读公告,被《生活家》的书名吸引,古今中外、各个领域能称“家”者甚多,而面对“生活”这个永恒的课题能自称“家”或被称“家”的好像不多。
我理解的“生活家”是有丰富的阅历,对人生有独到的解读,能够以率真的性情,从容面面对所有人生问题的人。
读《苏东坡传》,感觉林语堂先生笔下那个人格近乎完美的苏东坡堪称生活的大家。
对汪曾祺先生早有耳闻,但从未精读过其作品,今有机缘,很是期待和欢喜。
读本的主体是12篇游记和12篇美食类散文,篇幅大都不长,小巧精致,是我喜欢的,喜欢他真挚内敛的情感表达,喜欢他任何情境下冲淡平和的心态,喜欢他简洁干净、朴素隽永的文字。
从选集中我读到四个字“真诚从容”。
情感表达的真挚,作品中无论是回忆家乡、思念昆明,还是游滇湘、食野味的感受都至真至诚,毫无矫饰之感,读之动人。
《我的家乡》描写家乡风物写到江浙一带的人赞扬高邮“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时,先生写到“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
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作家王磐,出过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这很像孩童为自己心爱之物辩解,洋溢着先生对故乡的热爱和骄傲之情。
《觅我游踪十五年》写在昆明读书,房东家一副对联中有“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诗句,文中写自己的感受是“少年羁旅,想走也走不开,并不是真的留恋湖山”,先生十九岁远赴昆明求学,战乱之中一呆七年,什么样的“好湖山”能抵消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
这里不仅写出了自己乱世之中羁旅求学漂泊异乡感受,更写出了西南联大所有师生共同的感受,甚至把我们带到那一段历史之中,情感表达得含蓄蕴藉。
生活态度的淡定从容,游记和美食是真实的生活呈现,但是经作者提炼过的,是作者要表达出来的生活。
先生曾说:“我的作品内在的情绪是欢乐的,我们有多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欢乐。
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予人们一份欢乐。
” 所以我们在他的文字中很少读到苦难和伤痛,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或以轻松温馨的笔触呈现。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7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7篇当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快来参考读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语言文风。
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读出生活的。
这是源于作家对生活的真诚吧。
他所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旧时代的高邮小城、西南边城昆明、文化界的故旧师友、西南联大的师生、北京京剧团的戏曲演员;故乡的大淖、荸荠庵,昆明的白马庙等。
他的作品中总有他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写起来有真切的认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较多的是散文。
下面我将从他的散文中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语言,表达我的感受和观点。
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
我熟悉他的一切好处,知道那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
云从树叶中间过去。
壁虎在葡萄上爬。
杏子熟了。
何首乌的藤爬上石笋了,石笋那么黑。
蜘蛛网上一只苍蝇。
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叶子,这叶子有点甜么,那么嫩。
金雀花哪儿好热闹,多少蜜蜂!波——金鱼吐出一个泡,破了,下午我们去捞金鱼虫。
香橼花蒂的黄色仿佛有点犹豫,别的是花飘下,香橼花时掉下的,花落在草叶上,草稍微低头又弹起。
——《花园》《花园》这篇散文读起来颇有趣味,语言十分的生动活泼。
对景物的刻画很好,文字虽是印在纸上,纸虽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体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的。
感觉手是可以触摸到它们的,《花园》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样真实地出现在我眼前,唤起了心灵最柔软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
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于他的语言平实、生活,它所描写的东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却凝聚着巨大的能够打动人心灵的力量。
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和温馨,贴近的观察生活。
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它居闹市很近,大哥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似有很远。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片,摇动做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19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语言文风。
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读出生活的。
这是源于作家对生活的真诚吧。
他所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旧时代的高邮小城、西南边城昆明、文化界的故旧师友、西南联大的师生、北京京剧团的戏曲演员;故乡的大淖、荸荠庵,昆明的白马庙等。
他的作品中总有他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写起来有真切的认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较多的是散文。
下面我将从他的散文中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语言,表达我的感受和观点。
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
我熟悉他的一切好处,知道那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
云从树叶中间过去。
壁虎在葡萄上爬。
杏子熟了。
何首乌的藤爬上石笋了,石笋那么黑。
蜘蛛网上一只苍蝇。
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叶子,这叶子有点甜么,那么嫩。
金雀花哪儿好热闹,多少蜜蜂!波——金鱼吐出一个泡,破了,下午我们去捞金鱼虫。
香橼花蒂的黄色仿佛有点犹豫,别的是花飘下,香橼花时掉下的,花落在草叶上,草稍微低头又弹起。
——《花园》《花园》这篇散文读起来颇有趣味,语言十分的生动活泼。
对景物的刻画很好,文字虽是印在纸上,纸虽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体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的。
感觉手是可以触摸到它们的,《花园》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样真实地出现在我眼前,唤起了心灵最柔软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
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于他的语言平实、生活,它所描写的东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却凝聚着巨大的能够打动人心灵的力量。
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和温馨,贴近的观察生活。
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它居闹市很近,大哥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似有很远。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10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10篇汪曾祺是一位享誉中外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闻名。
阅读了他的散文作品后,我深受感动,以下是我对其中十篇作品的读后感。
1. 《乡愁》在这篇作品中,汪曾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愁带给人的疼痛与欣慰。
我读到文章中描述的那片土地、那些人物,仿佛置身其中,深深被乡愁的情感所触动。
通过这篇作品,我发现乡愁是一种让人情感复杂、思绪万千的体验。
2. 《故乡》故乡是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一个角落,而汪曾祺以他独特的方式描绘了故乡的美丽与独特之处。
他通过回忆和瞬间的描写,把我拉回了童年时光,让我再次感受到无尽的温暖和陪伴。
故乡是我的根,也是我永远向往的地方。
3. 《春天里》春天是生命的象征,而汪曾祺在这篇作品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希望。
他通过对春天中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写,让我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万物复苏的力量。
春天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它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4. 《岁月如歌》岁月如歌,唱着漫长的时光和瞬间的欢乐与悲伤。
在这篇作品中,汪曾祺通过对时间的沉思和对人生的反思,给了我很多启示。
每一个瞬间都值得珍惜,时间的流逝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怎样把握住每一个时刻,珍惜眼前的美好。
5. 《夏夜》夏夜是充满了魅力和神秘的,而汪曾祺在这篇作品中以他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夜的美丽与静谧。
他通过对夜晚中的景物和声音的描写,让我感受到夏夜的温度和宁静。
夏夜是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空间,它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宁静。
6. 《山村教师》在这篇作品中,汪曾祺以他平实的笔触描绘了山村教师的辛勤与奉献。
他通过对教师为人师表的点滴细节的描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山村教师的工作虽然艰难,但他们用心灵的火光照亮了山村的未来。
7. 《深秋》深秋是一个充满金黄和寂寥的季节,而汪曾祺在这篇作品中以他独特的方式描绘了深秋的美丽与忧伤。
他通过对秋天中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深秋的宁静和温暖。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15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15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本周,我读的书是《汪曾祺经典作品》。
这本书分为小说和散文两大类。
小说有《异秉》、《受戒》、《岁寒三友》、《寂寞和温暖》、《大淖记事》、《七里茶坊》、《职业》、《陈小手》、《安乐居》、《陆判》等。
散文有《花园》、《冬天》、《夏天》、《我的家乡》、《北京的秋花》、《草木春秋》、《淡淡秋光》、《翠湖心影》、《泡茶馆》、《昆明的雨》、《观音寺》、《天山行色》、《湘行二记》、《皖南一到》、《泰山片石》。
这个小说集的第一篇就是《异秉》。
由于我忘了看书,全书我也就只看了这一篇。
《异秉》的主人翁叫王二,很可能是王二小的爷爷。
这个“王二小的爷爷”原先是摆一个熏烧摊子的。
这个熏烧摊子什么都卖:卤豆腐干,牛肉,蒲包肉,猪头肉,黑瓜子,白瓜子,盐炒豌豆,油炸豌豆,兰花豆,五香花生米,后来还添了时令的“羊糕”,“五香兔肉”……可是,经济不景气,周围的摊子都渐渐败落下来,不过,王二的摊子却办的越来越红。
接着,王二把他的摊子搬到了一家店铺那里。
金银财宝哗哗哗的往王二家里流。
王二富裕了。
他便去听书,但我猜他啥也听不懂。
王二还爱赌博,书上说,王二输的时候不多,这表示王二肯定是个大老千,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太会算计了……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王二的“异秉”,先解小手,后解大手……真的是因为“异秉”使他发达的吗?恐怕是因为他的勤劳和精明使他的生意红火起来的吧。
而且,价钱公道,有诚信也是他留住“老主顾”的主要原因吧。
这堆鸡毛蒜皮的小事,作者也给说了出来,可见作者特别啰嗦。
可也正是他的写作手法与众不同之处。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2有谁曾料到,时隔两月,我重拾经典,再次捧起汪老的这部《草木春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
汪曾祺何许人也?似有耳闻。
语文老师推荐的。
理由?文风质朴,文笔清淡,值得好作空话、大话的“我”品味。
借来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
文章的确富有生活气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浓。
……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搁置了下来。
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来汪的散文集,随意翻至了《西山客话》。
读着读着,眉头不再紧锁,嘴里也不再抱怨了。
完全被朴实文字里所描绘的迷人景致吸引住了——“山前有一片杏树,约有干株。
一千棵杏树,都开了花,那可是很壮观了。
远望一片浅红的海,如云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
”“弄楼一侧有一棵玉兰。
八大处只此一棵,据说是明代所植,高与楼齐,开花时瓣如玉片,蕊似黄鹅,一树光明。
”……
原来质朴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绘出如此绚烂的画面,原来用我们的双眼可以发现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这样写——“西山多隐士,绝世遗名,只求执守真我。
在八大处山庄怡居或小憩,做一个闲人,晨起拾级登山,暮看夕鸟投林,春花秋月,兴衰荣辱,存乎一心,然则‘清冷之状与目谋,营营之声与身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淡泊宁静,心止如泓,非但抛却都市繁嚣陆离,更能忘象见性,俨然小隐于野。
”
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学——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我恍然大悟,沉静的心也似那寂静的夜一般清澈悠远。
自那以后,我开始乐于读汪老的散文。
与老人家一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个吃客,我暗想,坏笑。
你看他那不滞于形的文字竟能让人垂涎欲滴。
且看《豆腐》一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
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调。
汪老用无华的文字回忆着一位位故人,却又那么形象而生动地呈现出富有个性的人物。
看他在《赵树理同志二三事》中有这么一段—
—“赵树理同志担任《说说唱唱》的副主编,不是挂一个名,他每期都亲自看稿,改稿。
常常到了快该发稿的日期,还没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经过初、二审的稿子抱到屋里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点的,就丢在一边,弄得满室狼藉。
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编辑部发出。
他把这种编辑方法叫做‘绝处逢生法’。
”
人物形象,贵在形似又神似。
就在这样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欢赵树理先生,也就更喜欢汪曾祺先生了。
……
汪老的散文大多如此风格,以平淡致远见长。
我想,汪老散文中的味道,浓起来了。
有人会说,家常文章,不值玩味。
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们学习的恰是以下两点:其一,文字不求矫揉造作,文风平易近人,一扫靡艳之风。
其二,无论作文,还是做人,都要常葆乐观从容之心态,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话“家常人生”。
这,就是我眼中的汪曾祺与他的“家常文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