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体和马氏体定义

合集下载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奥氏体(钢的组别:A1, A2, A3 A4, A5) (性能等级:50软,70冷加工,80高强度) 马氏体(钢的组别:C1,C2,C3) (性能等级:50软,70、110淬火并回火,80淬火并回火) 铁素体(钢的组别:F1) (性能等级:45软,60冷加工) 马氏体不锈钢属于铬不锈钢。

由于含碳量高,碳化铬多,钢的耐蚀性能下降,虽可通过热处理的方法改善,但防腐性不高。

马氏体不锈钢多用于制造力学性能要求较高,并有一定耐蚀性能要求的零件,如汽轮机叶片、喷嘴、阀座、量具、刃具等。

铁素体不锈钢也属于铬不锈钢。

含碳量小,抗大气、硝酸及盐水溶液的腐蚀能力强,有高温抗氧化性能好等特点。

主要用于制作化工设备中的容器、管道。

奥氏体不锈钢属于铬镍不锈钢。

具有很高的耐蚀性,优良的塑性,良好的焊接性及低温韧性,不具有磁性,易加工硬化。

主要用于在腐蚀介质中工作的零件、容器、管道、医疗器械以及抗磁环境中。

马氏体、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化学成分 % 类钢号牌号型 C Cr Ni Mn P S Mo Si Cu N 其它1Cr17Mn?0.116.00-3.50-5.50,?0.?0.0?1.0?0.2201 - - - 6Ni5N 5 18.00 5.50 7.50 060 30 0 503Cr17M?0.016.00-3.50-5.50,?0.?0.0?1.0?0.2201L n6Ni5N 30 18.00 5.50 7.50 060 30 0 57.50-10.?0.?0.0?1.0?0.21Cr18Mn?0.117.00-4.00-202 - , 8Ni5N 5 19.00 6.00 00 060 30 0 503Cr16M?0.015.00-1.50-7.00-9.00.15-204 n8Ni2N 30 17.00 3.50 0 0.301Cr18Mn国内?0.117.00-4.00-8.50-12.2.80-0.20-10Ni5Mo 奥研制 0 19.00 6.00 00 3.50 0.30 3N 氏体前苏2Cr13Mn0.15-12.00-3.70-8.00-10. 型联 9Ni4 0.25 14.00 5.00 00 国内2Cr15Mn0.15-14.00-1.50-14.00-160.15- 研制 15Ni2N 0.25 16 .003.00 .00 0.301Cr18Mn?0.117.00-4.00-8.50-12.?0.?0.02.8-3?1.00.20- 10Ni5Mo- - 6.00 00 060 30 .5 0 0.30 5 19.003N1Cr17Ni?0.116.00-6.00-?0.?0.0?1.0301 ?2.00 - - - - 7 5 18.00 8.00 065 30 01Cr18Ni?0.117.00-8.00-?0.?0.0?1.0302 - - ?2.00 - -9 5 19.00 10.00 035 30 0Y1Cr18N?0.117.00-8.00-?0.?0.0?1.0303 ?2.00 1) - - - i9 5 19.00 10.00 20 30 0Y1Cr18N?0.117.00-8.00-?0.?0.0?1.0Se?0.1303se - - ?2.00 -i9Se 5 19.00 10.00 20 30 0 5 0Cr18Ni?0.017.00-8.00-?0.?0.0?1.0304 - - - ?2.00 -9 7 19.00 10.00 035 30 000Cr19N?0.018.00-8.00-?0.?0.0?1.0304L ?2.00 - - - - i10 3020.0010.00 035 30 0 0Cr19Ni?0.018.00-7.00-?0.?0.0?1.00.10-304N1 ?2.00 - - - 9N 8 20.00 10.50 035 30 0 0.25 0Cr18Ni?0.018.00-7.50-?0.?0.0?1.00.15-Nb?0.1304N2 ?2.00 - - 10NbN 8 20.00 10.50 035 30 0 0.30 5 00Cr18N?0.017.00-8.50-?0.?0.0?1.00.12-304LN ?2.00 - - - i10N 30 19.00 11.50 035 30 0 0.2210.501Cr18Ni?0.117.00-?0.?0.0?1.0305 -13.0?2.00 - - - - 12 2 19.00 035 30 0 012.000Cr23Ni?0.022.00-?0.?0.0?1.0309S -15.0?2.00- - - - 13 8 24.00 035 30 0 019.000Cr25Ni?0.024.00-?0.?0.0?1.0310S - -22.0?2.00 - - - 20 8 26.00 035 30 0 010.000Cr17Ni?0.016.00-?0.?0.02.00-?1.0316 - - -14.0?2.00 -12Mo2 8 18.50 30 3.00 0 03501Cr18NiTi5(C%-11.00?0.116.00-?0.?0.01.80-?1.0 12Mo2Ti-14.0?2.00 - - 0.02)~0 30 2.50 0 2 19.00 0356) 0 .0811.000Cr18Ni?0.016.00-?0.?0.01.80-?1.0Ti5*C%- -14.0?2.00 - -12Mo2Ti 8 19.00 035 30 2.50 0 0.70 012.0000Cr17N?0.016.00-?0.?0.02.00-?1.0316L -15.0?2.00 - - - i14Mo2 30 18.00 035 30 3.00 0 010.000Cr17Ni?0.0?0.?0.016.00-2.00-?1.00.10-316N -14.0?2.00 - -12Mo2N 8 18.00 3.00 0 0.22 035 30 010.5000Cr17N?0.016.00-?0.?0.02.00-?1.00.12-316N -14.5?2.00 - -i13Mo2N 30 18.50 035 30 3.00 0 0.22 0316J1 0Cr18Ni ?0.017.00-10.00?2.00 ?0.?0.01.20-?1.01.00- -12Mo2Cu8 19.00 -14.5035 30 2.75 0 -2.52 0 000Cr18N12.001.00316J1?0.017.00-?0.?0.01.20-?1.0i14Mo2C -16.0?2.00-2.5- -L 19.00 035 30 2.75 0 30u2 0 011.000Cr19Ni?0.118.00-?0.?0.03.00-?1.0317 -15.0?2.00 - - - 13Mo3 2 20.00 035 30 4.00 0 011.0000Cr19N?0.018.00-?0.?0.03.00-?1.0317L -15.0?2.00 - - -i13Mo3 8 20.00 035 30 4.00 0 01Cr18Ni11.00Ti5(C%-?0.116.00-?0.?0.02.50-?1.0 12Mo3Ti -14.0?2.00- - 0.02)~02 19.00 035 30 3.500 6) 0 .0811.000Cr18Ni?0.016.00-?0.?0.02.50-?1.0Ti5*C%- - -14.0?2.00 -12Mo3Ti 8 19.00 0.70 035 30 3.50 0 015.000Cr18Ni?0.016.00-?0.?0.04.00-?1.0317J1 - - - -17.0?2.0016Mo5 40 19.00035 30 6.00 0 0Ti5(C%-1Cr18Ni?0.117.00-8.00-?0.?0.0?1.0321 ?2.00 - - - 0.02)~09Ti6) 2 19.00 11.00 035 30 0 .080Cr18Ni?0.017.00-9.00-?0.?0.0?1.0Ti?5*C ?2.00 - - -10Ti 8 19.0012.00 035 30 0 %0Cr18Ni?0.017.00-9.00-?0.?0.0?1.0Nb?10*347 ?2.00 - - - 11Nb 8 19.00 13.00 035 30 0 C%3.000Cr18Ni?0.017.00-8.50-?0.?0.0?1.0XM7 -4.0- - ?2.00 -9Cu3 8 19.0010.50 035 30 0 011.50XM15J0Cr18Ni?0.015.00-?0.?0.03.00--15.0?2.00 - - - 2)1 13Si4 8 20.00 035 30 5.00 00Cr26Ni?0.023.00-3.00-?0.?0.01.00-?1.0329J1 ?1.50 - - 2) 5Mo2 828.00 6.00 035 30 3.00 0 奥氏Al 体 1Cr18Ni0.10-0.0.10-17.50-10.--?0.?0.03.40-| 11Si4Al - - 30; Ti ?0.80-0.18 19.50 120..0354.00 30 铁Ti 0.40-0.素70 体00Cr18N?0.018.00-4.50-1.00-2.0?0.?0.02.50-1.30- - - -i5MoSi2 30 19.50 5.50 0 035 30 3.00 2.00Al ?0.011.50-?0.?0.0?1.0 0Cr13Al 3) ?1.00 - - - 0.10-0.4058 14.50 035 30 0 30?0.011.00-?0.?0.0?1.0410L 00Cr12 3) ?1.00 - - - -30 13.00 035 30 0 ?0.116.00-?0.?0.0?0.7430 1Cr17 3) ?1.25 - - - -铁 2 18.00 035 30 5 素 ?0.116.00-?0.?0.1?1.0体 430F Y1Cr17 - - - 3) ?1.00 1)218.00 035 50 型 ?0.116.00-?0.?0.00.75-?1.0434 1Cr17Mo - - 3) ?1.00 - 2 18.00 035 301.25 000Cr30M?0.028.50-?0.?0.01.50-?0.4?0.0447J1 - ?0.40 - - o2 10 32.00 035 30 2.50 0 1500Cr27M?0.025.00-?0.?0.00.75-?0.4?0.0XM27 - - ?0.40-o 10 27.50 03530 1.50 0 15?0.111.50-?0.?0.0?0.5403 1Cr12 ?1.00 3)- - - - 5 13.00 035 30 0?0.111.50-?0.?0.0?1.0410 1Cr13 3) ?1.00 - - - - 5 13.50 035 30 0 ?0.011.50-?0.?0.0?1.0405 0Cr13 3) ?1.00-- - - 8 13.50 035 30 0?0.112.00-?0.?0.1?1.0416 Y1Cr13 3) ?1.25 1) - - - 5 14.00 035 5 0 ?0.011.50-?0.?0.00.30-?0.6410J1 1Cr13Mo 8-0.1 3) ?1.00 - - - 14.00 035 30 0.60 0 80.16-12.00-?0.?0.0?1.0马 420J1 2Cr13 3) ?1.00 - - - -0.25 14.00 035 30 0 氏体 0.26-12.00-?0.?0.0?1.0420J23Cr13 3) ?1.00 - - - - 型 0.35 14.00 035 30 00.26-12.00-?0.?0.1?1.0420F Y3Cr13 ?1.25 3)1) - - - 0.40 14.00 035 5 00.28-12.00-?0.?0.00.50-?0.8 3Cr13Mo - - 3) ?1.00-0.35 14.00 035 301.00 00.36-12.00-?0.?0.0?0.6 4Cr13 - 3) ?0.80 - - - 0.45 14.00 035 30 01Cr17Ni0.11-16.00-1.50-?0.?0.0?0.8431 - - ?0.80 - -2 0.17 18.00 2.50 035 30 00.60-16.00-?0.?0.0?1.0440A 7Cr17 3) ?1.00 4) - - -0.75 18.00 035 30 0440B 8Cr17 0.75 -16.00-3) ?1.00 ?0.?0.0 4) ?1.0- - -0.95 18.00 035 30 00.90-17.00-?0.?0.0?0.8 9Cr18 3) ?0.80 4) - - - 1.00 19.00 035 30 00.95-16.00-?0.?0.0?1.0440C 11Cr17 - - 3) ?1.00 4) -1.20 18.00 035 30 00.95-16.00-?0.?0.1?1.0440F Y11Cr17 3) ?1.25 4) - - - 1.20 18.00 035 5 00.95-16.00-?0.?0.00.40-?0.8 9Cr18Mo 3) ?0.80 - - - 1.10 18.00 035 30 0.70 09Cr18Mo0.85-17.00-?0.?0.01.00-?0.8V0.07-0 3) ?0.80 - - V 0.95 19.00 035 30 1.30 0 .123.00Nb 0Cr17Ni?0.015.50-6.50-?0.?0.0?1.0630 - -5.0- 0.15-0.?1.004Cu4Nb 7 17.50 7.50 035 30 0 0 45 沉淀 Al 0Cr17Ni?0.016.00-6.50-?0.?0.0?1.0?0.硬 631 ?1.00 -- 0.75-1.7Al 9 18.00 7.50 035 30 0 50 化 50 型 Al 0Cr15Ni?0.014.00-6.50-?0.?0.02.00-?1.0632 0.75- 1.?1.00- -7Mo2Al 9 16.00 7.50 035 30 3.00 0 50 最佳答案马氏体不绣钢含碳量较高,多用做淬火不锈钢,因为它可以得到马氏体组织,常用于,量具,医疗器械等。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奥氏体(钢的组别:A1, A2, A3 A4, A5)(性能等级:50软,70冷加工,80高强度)马氏体(钢的组别:C1,C2,C3) (性能等级:50软,70、110淬火并回火,80淬火并回火)铁素体(钢的组别:F1) (性能等级:45软,60冷加工)马氏体不锈钢属于铬不锈钢。

由于含碳量高,碳化铬多,钢的耐蚀性能下降,虽可通过热处理的方法改善,但防腐性不高。

马氏体不锈钢多用于制造力学性能要求较高,并有一定耐蚀性能要求的零件,如汽轮机叶片、喷嘴、阀座、量具、刃具等。

铁素体不锈钢也属于铬不锈钢。

含碳量小,抗大气、硝酸及盐水溶液的腐蚀能力强,有高温抗氧化性能好等特点。

主要用于制作化工设备中的容器、管道。

奥氏体不锈钢属于铬镍不锈钢。

具有很高的耐蚀性,优良的塑性,良好的焊接性及低温韧性,不具有磁性,易加工硬化。

主要用于在腐蚀介质中工作的零件、容器、管道、医疗器械以及抗磁环境中。

奥氏体奥氏体是碳溶解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常用符号A表示。

它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其溶碳能力较大,在727℃时溶碳为ωc=0.77%,1148℃时可溶碳2.11%。

奥氏体是在大于727℃高温下才能稳定存在的组织。

奥氏体塑性好,是绝大多数钢种在高温下进行压力加工时所要求的组织。

奥氏体是没有磁性的。

马氏体分级淬火是将奥氏体化工件先浸入温度稍高或稍低于钢的马氏体点的液态介质(盐浴或碱浴)中,保持适当的时间,待钢件的内、外层都达到介质温度后取出空冷,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淬火工艺,也称分级淬火。

分级淬火由于在分级温度停留到工件内外温度一致后空冷,所以能有效地减少相变应力和热应力,减少淬火变形和开裂倾向。

分级淬火适用于对于变形要求高的合金钢和高合金钢工件,也可用于截面尺寸不大、形状复杂地碳素钢工件。

马氏体不锈钢通过热处理可以调整其力学性能的不锈钢,通俗地说,是一类可硬化的不锈钢。

典型牌号为Cr13型,如2Cr13 ,3Cr13 ,4Cr13等。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
奥氏体(钢的组别:A1, A2, A3 A4, A5)(性能等级:50软,70冷加工,80高强度)
马氏体(钢的组别:C1,C2,C3) (性能等级:50软,70、110淬火并‎回火,80淬火并回‎火)
铁素体(钢的组别:F1) (性能等级:45软,60冷加工)
马氏体不锈钢‎属于铬不锈钢‎。

由于含碳量高‎,碳化铬多,钢的耐蚀性能‎下降,虽可通过热处‎理的方法改善‎,但防腐性不高‎。

马氏体不锈钢‎多用于制造力‎学性能要求较‎高,并有一定耐蚀‎性能要求的零‎件,如汽轮机叶片‎、喷嘴、阀座、量具、刃具等。

铁素体不锈钢‎也属于铬不锈‎钢。

含碳量小,抗大气、硝酸及盐水溶‎液的腐蚀能力‎强,有高温抗氧化‎性能好等特点‎。

主要用于制作‎化工设备中的‎容器、管道。

奥氏体不锈钢‎属于铬镍不锈‎钢。

具有很高的耐‎蚀性,优良的塑性,良好的焊接性‎及低温韧性,不具有磁性,易加工硬化。

主要用于在腐‎蚀介质中工作‎的零件、容器、管道、医疗器械以及‎抗磁环境中。

最佳答案马氏‎体不绣钢含碳‎量较高,多用做淬火不‎锈钢,因为它可以得‎到马氏体组织‎,常用于,量具,医疗器械等。

奥氏体不绣钢‎的含铬量较高‎,使得它在常温‎下呈奥氏体组‎织,所以它没有磁‎性。

奥氏体不绣钢‎的韧性和塑性‎很高,焊接性较好,所以多用做化‎工容器,管道,耐腐蚀结构等‎。

奥氏体含碳量对马氏体转变温度的影响

奥氏体含碳量对马氏体转变温度的影响

一、概述奥氏体和马氏体是金属材料中常见的组织结构,它们的形成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奥氏体含碳量对马氏体转变温度的影响是材料科学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奥氏体含碳量对马氏体转变温度的影响,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讨论。

二、奥氏体和马氏体的基本概念1. 奥氏体是铁-碳合金中最常见的组织结构之一,其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由铁和碳组成。

在低碳钢中,奥氏体是主要的组织结构。

2. 马氏体是在奥氏体基础上经过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组织结构,其具有体心立方结构,具有良好的强度和硬度。

三、奥氏体含碳量对马氏体转变温度的影响1. 碳元素是影响钢材组织和性能的重要合金元素,其含量对马氏体转变温度具有重要影响。

2. 随着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增加,马氏体转变温度会相应提高。

这是因为碳元素会影响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加碳含量会降低奥氏体的稳定性,从而提高马氏体转变温度。

3. 研究发现,合金元素的加入和时效处理等方式可以降低奥氏体中的碳含量,从而降低马氏体转变温度。

这为材料工程领域的技术改进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奥氏体含碳量对马氏体转变温度的影响机制1. 奥氏体含碳量对马氏体转变温度的影响涉及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碳元素的加入会改变奥氏体的结构和稳定性,从而影响马氏体的形成过程和转变温度。

2. 不同碳含量下的奥氏体和马氏体具有不同的晶格参数和弹性模量,这些物理特性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马氏体的形成和转变温度。

3. 除了碳含量外,合金元素的加入和材料的热处理过程也会对奥氏体含碳量和马氏体转变温度产生影响。

五、奥氏体含碳量对马氏体转变温度的影响在材料工程中的应用1.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要求的材料,需要通过控制奥氏体中的碳含量来调节马氏体转变温度,以获得所需的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

2. 在材料工程中,可以通过合金元素的加入和热处理工艺来控制奥氏体中的碳含量,从而实现对马氏体转变温度的调控。

这为材料设计和制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精品课件)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精品课件)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奥氏体(钢的组别:A1, A2,A3 A4, A5)(性能等级:50软,70冷加工,80高强度)马氏体(钢的组别:C1,C2,C3)(性能等级:50软,70、110淬火并回火,80淬火并回火)铁素体(钢的组别:F1) (性能等级:45软,60冷加工)马氏体不锈钢属于铬不锈钢。

由于含碳量高,碳化铬多,钢的耐蚀性能下降,虽可通过热处理的方法改善,但防腐性不高.马氏体不锈钢多用于制造力学性能要求较高,并有一定耐蚀性能要求的零件,如汽轮机叶片、喷嘴、阀座、量具、刃具等。

ﻫ铁素体不锈钢也属于铬不锈钢.含碳量小,抗大气、硝酸及盐水溶液的腐蚀能力强,有高温抗氧化性能好等特点.主要用于制作化工设备中的容器、管道。

奥氏体不锈钢属于铬镍不锈钢。

具有很高的耐蚀性,优良的塑性,良好的焊接性及低温韧性,不具有磁性,易加工硬化。

主要用于在腐蚀介质中工作的零件、容器、管道、医疗器械以及抗磁环境中。

...感谢阅览...奥氏体奥氏体是碳溶解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常用符号A表示。

它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其溶碳能力较大,在727℃时溶碳为ωc= 0。

77%,1148℃时可溶碳2.11%。

奥氏体是在大于727℃高温下才能稳定存在的组织.奥氏体塑性好,是绝大多数钢种在高温下进行压力加工时所要求的组织.奥氏体是没有磁性的。

...感谢阅览...马氏体分级淬火是将奥氏体化工件先浸入温度稍高或稍低于钢的马氏体点的液态介质(盐浴或碱浴)中,保持适当的时间,待钢件的内、外层都达到介质温度后取出空冷,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淬火工艺,也称分级淬火。

分级淬火由于在分级温度停留到工件内外温度一致后空冷,所以能有效地减少相变应力和热应力,减少淬火变形和开裂倾向。

分级淬火适用于对于变形要求高的合金钢和高合金钢工件,也可用于截面尺寸不大、形状复杂地碳素钢工件。

...感谢阅览...马氏体不锈钢通过热处理可以调整其力学性能的不锈钢,通俗地说,是一类可硬化的不锈钢。

马氏体与奥氏体金相结构

马氏体与奥氏体金相结构

马氏体与奥氏体金相结构
马氏体和奥氏体是金相学中常见的两种组织结构。

马氏体是一种在金属材料中形成的结构,通常是在固溶体中通过快速冷却(比如淬火)形成的。

马氏体的形成是由于固溶体在快速冷却过程中无法完全达到热平衡状态,导致固溶体变形并形成马氏体。

马氏体通常具有高硬度和脆性,因此在金属材料的强化和改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奥氏体是另一种常见的金相结构,是由铁-碳合金中的铁和碳按照一定的比例形成的一种晶体结构。

奥氏体通常是在铁素体中加入适量的碳后形成的。

奥氏体的形成取决于合金中的碳含量和冷却速度,通常在快速冷却时可以形成马氏体,而在较慢冷却时则形成奥氏体。

从金相学的角度来看,马氏体和奥氏体都是金属材料中的一种组织结构,其形成与材料的成分、冷却速度等因素有关。

马氏体和奥氏体的存在对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材料工程和金属加工中需要对其形成规律和性质进行深入研究。

总的来说,马氏体和奥氏体是金相学中两种重要的组织结构,
它们的形成与金属材料的成分、冷却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对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材料工程和金属加工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纯铁,奥氏体,马氏体和铁素体定义

纯铁,奥氏体,马氏体和铁素体定义

纯铁在室温时具有体心立方晶格,其晶格常数 a = 2 . 86A ,这种铁称为 a 一 Fe 。

若温度升高到 912 ℃ ,纯铁的晶休结构会发生变化,由体心立方晶格转变为面心立方晶格,其晶格常数a =3 . 64 人,这种铁称为γ一 Fe 。

当扭度继续升高到 1394 ℃ ,面心立方晶格又重新变为体心立方品格,其晶格常数 a =2 . 93 人,为与 912 ℃ 以下的。

γ一 Fe 相区别,称它为e F -δ。

若得度降低,则发生可逆转变。

上述变化过程可表达如下:这种随温度变化.固态金属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现象,称为同素异晶转变.铁素体 F碳溶于a 一 Fe 铁中的固溶体,称为铁素体,用符号 F 衷示。

它仍保待 a 铁的体心立方晶格,铁素体的性能与纯铁相似,即塑性、韧性较好,强度,硬度较低。

奥氏体 A碳溶于γ一 Fe 铁中的固溶体,称为奥氏体,用符号 A 表示。

它仍保持护铁的面心立方品格,其有良好的塑性和低的变形拢力,适合于锻造。

渗碳体渗碳体是铁和碳的化合物,分子式为分子式为 C F 3e ,含碳量为6.69%。

对铸铁有重要意义。

珠光体 P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称为珠光体.用符号 P 表示。

珠光体的平均含碳爪为 0.77%。

珠光体的性能介于硬的渗碳体和软的铁素体之间,硬度适中,强度较好,脆性不大。

莱氏体 L在 727 ℃ 以上,莱氏体主要由奥氏休和渗碳体组成,称为莱氏体或高温莱氏体,用符号 L 表示.在 727 ℃ 以下,莱氏体主要由珠光体和渗碳体组成,称为变态莱氏体或低温莱氏体,用符号 L 益表示。

莱氏体的平均含碳吸为 4.3 %。

是一种婴硬而脆的组织。

马氏体转变(低温转变)A。

:以上温度的共析钢,迅速冷却使其不与C 曲马氏体转变的特点:将加热到e1线相遇,当温度低于M,以下时,将转变为马氏体。

贝氏体转变‘中温等温转变’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550 ℃~M (马氏沐开始转变温度)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等温转变,可以将到贝氏休组织。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的区别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奥氏体(钢的组别:A1, A2, A3 A4, A5) (性能等级:50软,70冷加工,80高强度)马氏体(钢的组别:C1,C2,C3) (性能等级:50软,70、110淬火并回火,80淬火并回火)铁素体(钢的组别:F1) (性能等级:45软,60冷加工)马氏体不锈钢属于铬不锈钢。

由于含碳量高,碳化铬多,钢的耐蚀性能下降,虽可通过热处理的方法改善,但防腐性不高。

马氏体不锈钢多用于制造力学性能要求较高,并有一定耐蚀性能要求的零件,如汽轮机叶片、喷嘴、阀座、量具、刃具等。

铁素体不锈钢也属于铬不锈钢。

含碳量小,抗大气、硝酸及盐水溶液的腐蚀能力强,有高温抗氧化性能好等特点。

主要用于制作化工设备中的容器、管道。

奥氏体不锈钢属于铬镍不锈钢。

具有很高的耐蚀性,优良的塑性,良好的焊接性及低温韧性,不具有磁性,易加工硬化。

主要用于在腐蚀介质中工作的零件、容器、管道、医疗器械以及抗磁环境中。

奥氏体奥氏体是碳溶解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常用符号A表示。

它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其溶碳能力较大,在727℃时溶碳为ωc= 0.77%,1148℃时可溶碳2.11%。

奥氏体是在大于727℃高温下才能稳定存在的组织。

奥氏体塑性好,是绝大多数钢种在高温下进行压力加工时所要求的组织。

奥氏体是没有磁性的。

马氏体分级淬火是将奥氏体化工件先浸入温度稍高或稍低于钢的马氏体点的液态介质(盐浴或碱浴)中,保持适当的时间,待钢件的、外层都达到介质温度后取出空冷,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淬火工艺,也称分级淬火。

分级淬火由于在分级温度停留到工件外温度一致后空冷,所以能有效地减少相变应力和热应力,减少淬火变形和开裂倾向。

分级淬火适用于对于变形要求高的合金钢和高合金钢工件,也可用于截面尺寸不大、形状复杂地碳素钢工件。

马氏体不锈钢通过热处理可以调整其力学性能的不锈钢,通俗地说,是一类可硬化的不锈钢。

典型牌号为Cr13型,如2Cr13 ,3Cr13 ,4Cr13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氏体:
固态金属及合金都是晶体,其内部原子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排列的方式一般有三种即:体心立方晶格结构、面心立方晶格结构和密排六方晶格结构。

金属是由多晶体组成的,它的多晶体结构是在金属结晶过程中形成的。

组成铁碳合金的铁具有两种晶格结构:910℃以下为具有体心立方晶格结构的α——铁,910℃以上为具有面心立方晶格结构的Υ——铁。

如果碳原子挤到铁的晶格中去,而又不破坏铁所具有的晶格结构,这样的物质称为固溶体。

碳溶解到α——铁中形成的固溶体称铁素体,它的溶碳能力极低,最大溶解度不超过0.02%。

而碳溶解到Υ——铁中形成的固溶体则称奥氏体,
马氏体:
它的溶碳能力较高,最高可达2%。

奥氏体是铁碳合金的高温相。

钢在高温时所形成的奥氏体,过冷到727℃以下时变成不稳定的过冷奥氏体。

如以极大的冷却速度过冷到230℃以下,这时奥氏体中的碳原子已无扩散的可能,奥氏体将直接转变成一种含碳过饱和的α固溶体,称为马氏体。

铁素体:
由于含碳量过饱和,引起马氏体强度和硬度提高、塑性降低,脆性增大。

不锈钢的耐蚀性主要来源于铬。

实验证明,只有含铬量超过12%时钢的耐蚀性能才会大大提高,因此,不锈钢中的含铬量一般均不低于12%。

由于含铬量的提高,对钢的组织也有很大影响,当铬含量高而碳含量很少时,铬会使铁碳平衡,图上的Υ相区缩小,甚至消失,这种不锈钢为铁素体.
铁素体铁素体是c溶于α-Fe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具有体心立方晶体结构,用字母F或者α表示.
奥氏体奥氏体是c溶于γ-Fe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具有面心立方晶体结构,用字母A或者γ表示.
马氏体马氏体有点长,我懒的打,只是简单的告诉你,它分为上马氏体和下马氏体,是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到230摄氏度以下形成的!!!!
奥氏体简介
英文名称:austenite
晶体结构:面心立方(fcc)
字母代号:A、γ
定义:碳在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命名:为纪念英国冶金学家罗伯茨-奥斯汀(1843~1902)对金属科学中的贡献而命名。

微观表述:γ-Fe为面心立方晶体,其最大空隙为0.51×10-8cm,略小于碳原子半径,因而它的溶碳能力比α-Fe大,在1148℃时,γ-Fe最大溶碳量为2.11%,随着温度下降,溶碳能力逐渐减小,在727℃时其溶碳量为0.77%。

性能特点:奥氏体是一种塑性很好,强度较低的固溶体,具有一定韧性。

不具有铁磁性。

因此,分辨奥氏体不锈钢刀具(常见的18-8型不锈钢)的方法之一就是用磁铁来看刀具是否具有磁性。

古代铁匠打铁时烧红的铁块既处于奥氏体状态。

另外,奥氏体因为是面心立方,四面体间隙较大,可以容纳更多的碳。

奥氏体解释
碳溶解在γ铁中形成的一种间隙固溶体,呈面心立方结构,无磁性。

奥氏体是一般钢在高温下的组织,其存在有一定的温度和成分范围。

有些淬火钢能使部分奥氏体保留到室温,这种奥氏体称残留奥氏体。

在合金钢中除碳之外,其他合金元素也可溶于奥氏体中,并扩大或缩小奥氏体稳定区的温度和成分范围。

例如,加入锰和镍能将奥氏体临界转变温度降至室温以下,使钢在室温下保持奥氏体组织,即所谓奥氏体钢。

钢中奥氏体特性
膨胀:奥氏体的线膨胀系数比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平均线膨胀系数高出约一倍。

故也可被用来制作要求膨胀灵敏的元件。

导热性:除渗碳体外,奥氏体的导热性最差。

为避免热应力引起的工件变形,不可采用过大的加热速度加热。

力学性能:具有较高的塑性、低的屈服强度,容易塑性变形加工成型。

面心立方点阵是一种最密排的点阵结构,至密度高,其中铁原子的自扩散激活能大,扩散系数小,从而使其热强性好。

故奥氏体钢可作为高温用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