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密码学发展报告2008
写出一份分析密码学与网络安全管理的研究报告

写出一份分析密码学与网络安全管理的研究报告互联网发展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我国的互联网发展相对比较晚,虽然如此,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网络安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网络安全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于网络安全的需求也有迅猛的增长,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的政府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促使整个网络安全行业在不断地进行革新和创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具有时代特色的安全产品的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
密码指的是按照一定规则编译而成的符号,研究密码的学科就是密码学。
密码学技术,是一项年代比较久远的信息编译传输技术,它的运用使网络信息安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是网络安全的核心基础技术”,它包括了密码锦码与密码破译两个部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解释那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正是如此才推动了密码学持续、长久的发展。
1、网络安全问题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中的硬件和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或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网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网络安全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时,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涉及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
信息保密性是指信息不被泄露给非授权的个人和实体,或供其使用的特性。
信息的保密性包括文件的保密性、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两个方面。
(1)信息完整性是指信息在存储或传输时不被修改、破坏、插入,不延迟、不乱序和不丢失的特性。
(2)信息可用性是指信息可被合法用户访问并能按要求顺序使用的特性。
(3)信息真实性是指信息反映和描述客观世界及其变化的准确程度。
(4)信息可控性是指授权机关可以随时控制信息的机密性。
每一个用户只能访问自己被授权访问的信息。
密码学发展报告2023

密码学发展报告2023引言密码学是信息安全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其应用涵盖了密码算法、密码协议、密钥管理等多个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密码学也在不断演进和改进。
本报告将对密码学在2023年的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密码学的重要性密码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使用密码学技术,可以保护个人隐私、保护敏感信息、防止数据被篡改等。
密码学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信息安全的水平。
2. 密码学的发展历程密码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密码算法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经历了凯撒密码、维吉尼亚密码等多个发展阶段。
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现代密码学逐渐崭露头角。
3. 密码学的发展趋势3.1 强密码算法的兴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密码攻击的手段也在不断进化。
弱密码容易受到暴力破解等攻击,因此越来越多的应用开始采用强密码算法来保证信息安全。
3.2 基于量子技术的密码学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将对传统密码学带来巨大冲击。
基于量子技术的密码学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高的计算效率,被认为是未来密码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3.3 密码协议的改进密钥管理一直是密码学中的一个难题。
未来的密码协议将借鉴区块链技术等创新解决方案,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密钥分发和管理方式。
4. 未来密码学的挑战虽然密码学在不断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量子计算机的崛起可能会破解当前的加密算法;密码协议的设计和实现也面临漏洞和错误的风险。
因此,未来密码学的发展还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应对新的挑战。
5. 结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密码学在2023年仍将继续发展壮大。
强密码算法、基于量子技术的密码学以及密码协议的改进都将推动密码学向前迈进。
将来的密码学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密切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总的来说,密码学在提供信息安全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密码学的发展历史简介

密码学的发展简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聂旭云学号:2004 密码学是一门年轻又古老的学科,它有着悠久而奇妙的历史。
它用于保护军事和外交通信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这几千年来,密码学一直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而随着当今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密码学的作用也越来越显得重要。
它已不仅仅局限于使用在军事、政治和外交方面,而更多的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人们在进行网上购物,与他人交流,使用信用卡进行匿名投票等等,都需要密码学的知识来保护人们的个人信息和隐私。
现在我们就来简单的回顾一下密码学的历史。
密码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从古代到1949年。
这一时期可看作是科学密码学的前夜时期,这段时间的密码技术可以说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密码学专家常常是凭直觉和信念来进行密码设计和分析,而不是推理证明。
这一个阶段使用的一些密码体制为古典密码体制,大多数都比较简单而且容易破译,但这些密码的设计原理和分析方法对于理解、设计和分析现代密码是有帮助的。
这一阶段密码主要应用于军事、政治和外交。
最早的古典密码体制主要有单表代换密码体制和多表代换密码体制。
这是古典密码中的两种重要体制,曾被广泛地使用过。
单表代换的破译十分简单,因为在单表代换下,除了字母名称改变以外,字母的频度、重复字母模式、字母结合方式等统计特性均未发生改变,依靠这些不变的统计特性就能破译单表代换。
相对单表代换来说,多表代换密码的破译要难得多。
多表代换大约是在1467年左右由佛罗伦萨的建筑师Alberti发明的。
多表代换密码又分为非周期多表代换密码和周期多表代换密码。
非周期多表代换密码,对每个明文字母都采用不同的代换表(或密钥),称作一次一密密码,这是一种在理论上唯一不可破的密码。
这种密码可以完全隐蔽明文的特点,但由于需要的密钥量和明文消息长度相同而难于广泛使用。
为了减少密钥量,在实际应用当中多采用周期多表代换密码。
在16世纪,有各种各样的多表自动密钥密码被使用,最瞩目的当属法国人Vigtnère的Vigenère密码体制。
基于编码的密码技术研究-密码学发展报告

码算法。目前为止人们找到了四种能够抵御量子攻击的公钥密码体制[6]: 基于编码问题的公钥密码体制[7]:最早由 McEliece 于 1978 年提出的基 于 Goppa 码的公钥加密体制; 基于 Hash 函数的公钥密码体制[8]:典型例子是 Merkle 于 1979 年提出 的基于 Hash 树的数字签名体制; 基于格问题的公钥密码体制 [9-10] :比较著名的方案是 1998 年出现的 Hoffstein-Pipher-Silverman 的 NTRU 公钥加密体制; 基于多变量问题的公钥密码体制[11]: 典型的例子是 Patarin 于 1996 年给 出的 HFEv-签名方案。 以上四类密码体制被统称为后量子(抗量子)密码,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 利用 Shor 算法来有效攻击这些体制,而 Grover 算法的威胁可以通过简单地增加 私钥长度而得以避免, 此外也没有出现其它能够有效攻击这些体制的新量子算法, 因此后量子密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发展潜力。 第 一 届 后 量 子 密 码 会 议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st-Quantum Cryptography,PQCrypto)于 2006 年在比利时 Leuven 的 Katholieke 大学举行, 此后每一到两年举办一届。最近的第六届会议 PQCrypto 2014 于加拿大 Waterloo 大学召开。 每次会议都会集中报告这四类密码体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是该领域水 平最高的国际会议。 1.2 基于编码的密码技术 基于编码的公钥加密算法最早由 McEliece 提出[12],该算法基于二元不可约 的 Goppa 码[13-14],基本思想是将待加密的明文看做一个合法码字,加密过程等 价于给明文码字添加一个随机选择的错误向量,而解密过程则相当于译码。只有 熟悉码的结构并拥有有效译码算法的人可以进行译码从而恢复出明文。 McEliece 算法的安全性可以归约到两个 NP 完全问题: 二元随机码的译码问 题[15]以及 Goppa 码和随机码的区分问题[16]。 其后出现的 Niederreiter 加密算法[17] 基于校验子译码来实现加密与解密,不久其安全性被证明与 McEliece 算法完全 等价[18]。基于编码的密码技术诞生三十余年来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除了公 钥加密之外,遍及数字签名、身份认证、Hash 函数、伪随机数生成等几乎所有 密码领域。 作为目前公认的可以抵抗量子攻击的公钥密码技术, 基于编码的公钥密码技 术是公钥密码学未来发展的主流之一。除了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之外,基于编码的 密码算法往往只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位运算,因此一般都具有很高的实现效率。 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一领域的技术并未得到大规模的广泛应用, 主要原因在于几乎 所有基于编码的密码体制都存在公钥尺寸过大的问题。 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动
中国密码算法的发展

中国密码算法的发展
中国密码算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当时,中国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和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开始研究和开发自己的密码算法。
首先,在1983年,中国国家密码管理局(现为国家密码管理局)开始研发SM算法。
SM算法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对称加密算法,用于保护敏感信息的机密性。
SM算法经过多次改进和推广,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军队使用的国家密码标准之一。
随后,在1999年,中国国家密码管理局发布了国家商用密码算法(Commercial Cryptographic Algorithm,简称CCA)。
CCA包括了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哈希算法等多种密码算法。
这些算法都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性评估和测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外,中国还开发了一些其他的密码算法,如SM2、SM3和SM4。
SM2是一种椭圆曲线公钥密码算法,用于数字签名和密钥交换。
SM3是一种杂凑算法,用于数据完整性校验和消息摘要计算。
SM4是一种分组密码算法,用于数据加密和解密。
中国密码算法的发展还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推动。
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本土密码算法的研发和使用,以保护国家信息安全。
同时,中国也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和国际密码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自己的密码算法的国际认可度。
总的来说,中国密码算法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研发到现在的广泛应用。
中国在密码算法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且在
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密码算法的研发和应用,为国家安全和信息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密码算法的发展史

中国密码算法的发展史
中国密码算法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研发密码算法。
当时的密码算法以对称密码算法为主,如代表作品有“一主一代”密码算法、龙芯密码算法等。
1980年代,中国引进了国外的密码算法技术,并进行了国产化改造,同时也开始研究非对称密码算法。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算法有国密算法(SM系列算法),包括SM1对称密码算法和SM2、SM3、SM4非对称密码算法。
1990年代至今,中国密码算法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自主研发了更多的密码算法,包括SM9非对称密码算法、SM4+对称密码算法等。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密码算法的评选活动,努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密码算法发展的重点趋向于保证国家信息安全。
中国提出了“量子密码”、“密码芯片”等新的密码技术发展方向,为信息安全提供了更强的保障。
总体来说,中国密码算法的发展经历了从引进和改造国外技术到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的过程,不断提升密码算法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密码学发展史

中国密码学发展史
中国密码学起源于古代,比如最早文献《周礼》中就有“卜筮卜辞之术”和“密曲”的记载。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信息安全的需求越来越高,密文传输和加密技术的发展也成为了当务之急。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密码学开始有所突破。
面对日本军事侵略,
中国军方急切需要提高通信保密能力。
当时国内的密码学研究主要由武汉
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学校开展,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南京大学研制出了“龙门”密码机等。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密码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自主
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在2012年被全球认可为世界最快
的计算机。
神威太湖之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密码学的实力已受到国际的高
度认可。
此外,在加密算法方面,中国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比如,2005年国
家密码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对称密码标准SM4和公钥密码标准SM2,均成功
应用于金融、电子政务等领域,并受到广泛认可。
总之,随着中国密码学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密码
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力量,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有广泛应用和深刻影响。
实验吧_密码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密码学是一门研究信息加密与解密的学科,它广泛应用于信息安全领域。
为了更好地理解密码学的基本原理和算法,我们选择了实验吧平台上的密码学实验进行学习。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古典密码、对称密码和不对称密码等密码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密码学应用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古典密码的基本原理和算法;2. 掌握对称密码和不对称密码的基本原理和算法;3.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密码学应用能力;4. 培养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古典密码实验(1)仿射密码原理:仿射密码是一种单字母替换密码,加密公式为:C = (aP + b) mod 26,其中C为密文字母,P为明文字母,a和b为密钥。
操作步骤:1)编写加密函数encrypt,实现仿射密码加密;2)编写解密函数decrypt,实现仿射密码解密;3)测试加密和解密函数,验证其正确性。
(2)单表代替密码原理:单表代替密码是一种将明文字符映射到密文字符的替换密码。
操作步骤:1)编写加密函数subencrypt,实现单表代替密码加密;2)编写解密函数subdecrypt,实现单表代替密码解密;3)测试加密和解密函数,验证其正确性。
(3)维吉尼亚密码原理:维吉尼亚密码是一种多字母替换密码,加密公式为:C = (P + K[i]) mod 26,其中C为密文字母,P为明文字母,K为密钥,i为索引。
操作步骤:1)编写加密函数vigenereencrypt,实现维吉尼亚密码加密;2)编写解密函数vigeneredecrypt,实现维吉尼亚密码解密;3)测试加密和解密函数,验证其正确性。
2. 对称密码实验(1)DES加密算法原理: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是一种分组加密算法,采用56位密钥,64位分组。
操作步骤:1)编写DES加密函数desencrypt,实现DES加密;2)编写DES解密函数desdecrypt,实现DES解密;3)测试加密和解密函数,验证其正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陈晓峰) 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的研究综述 (张方国 陈晓峰)1 崔辉) 数字签名技术 (曹天杰 崔辉)32 张振峰) 密码协议的可证明安全性 (张振峰)75 薛锐) 安全协议的形式化分析方法及其发展现状 (薛锐)103 密码体系中的密钥管理方案概述 (武传坤)139 武传坤) 密码与网络安全处理系统的芯片实现研究 (王海欣 白国强 陈弘 毅)164 徐秋亮) 侧信道攻击理论与技术 (周永彬 徐秋亮)191 胡爱群) 无线移动通信安全技术 (万长胜 胡爱群)260 陈克非) 多媒体安全 (郭捷 陈克非)289 数字水印及其在版权和内容保护应用中的进展 (赵险峰 夏冰冰)317 夏冰冰) 冯登国) 可信计算技术研究进展 (冯登国)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