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外伤性脑梗塞临床分析论文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

研究变量的确定与数据采集
研究变量
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 能力量表(ADL)分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率。
VS
数据采集
采集受试者一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 家族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资料, 并记录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 常生活能力分级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04
研究结果
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2023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 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录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数据分析与结果展示 • 讨论与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脑梗塞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
依达拉奉注射液作为自由基清除剂,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对 脑梗塞的治疗作用,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尚需进一步研 究。
要点二
随机森林算法分析结 果
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分析,我们发现脑 梗塞患者的多种特征对于病情判断具 有重要意义,其中年龄、性别、血压 、血糖等特征对于判断脑梗塞的发生 有较高的重要性。
要点三
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 果
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我们发现脑 梗塞患者的多个因素对于病情判断具 有重要意义,其中年龄、性别、血压 、血糖等特征对于判断脑梗塞的发生 和预后有较高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
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分析
不良反应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
并发症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
生存质量评估
依达拉奉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最佳 的治疗时机会加重患者病情 ,使致残 率 和病死率升 高… 。 临床 针对 外伤性脑梗 死的相关 研究 具有 重要 的 临床价值 。有 研究表 明 ,依 达拉 奉治疗 外伤性 脑梗 死具有 较好 的 临床应用
效果 J 。本研究 旨在探讨 依达拉 奉治 疗外 伤性 脑梗 死 的临 床疗 效 ,现报道如下。
采用 日常生 活 活动 能力 量表 评定 。
依 达拉奉动物试 验 显示 ,其 能有效清 除 自由基 ,使 用后
1 资 料 与 方 法
表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比较 [ 例 ( %) ]
注 : 与对 照 组 比较 。 P < 0 . 0 5
2 . 2 不 良反应 选取 2 0 1 3年 1 2月一 2 0 1 4年 1 2月米 易县人
3 讨 论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 良反应 。
1 . 1 一 般资料
情况 。
起 脑梗 死。高血压 、糖尿病等 慢性疾 病患 者更 易 出现大 面积
脑 梗 死 ,是 由 于 患 者 受 伤 后 血 流 动 力 学 改 变 或 脑 血 管 等 自身
因素影响 。外伤性脑梗死 的治疗 和恢 复难 度较大 ,且致 残率 、 病 死率较高。
1 . 4 疗 效判定标准
者总有效 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 P< 0 . 0 5 ) ;两组患者均 未发 生严重 不 良反应。结 论 伤性 脑梗 死的临床疗效显著 ,且不 良反应少 。 依达 拉奉治疗外
【 关 键词】 脑梗死 ;依达拉奉 ;治疗结 果 【 中图分类号 】 R 7 4 3 . 3 3 【 文献标 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 6 7 4 - 3 2 9 6( 2 0 1 5 )1 0 C - 0 0 5 7 - 0 2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脑梗死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在治疗方面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患
者的健康。
近年来,依达拉奉注射液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
本文将从临
床实践的角度,对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进行分析。
1. 研究方法
选取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例15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
2. 研究结果
治疗组患者恢复情况以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的临床差异(P<0.01)。
同时,治疗组的患者顺利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且不良反应较少。
3. 讨论
依达拉奉注射液主要成分是鱼精蛋白,是脊髓椎间盘的主要成分。
它具有有效的止痛、抗炎、防止脊髓椎间盘脱出等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血液的循环情况,减少脑部的水肿和
炎症反应,提高神经细胞的耐受性。
治疗组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原因,
可能与其作用机理有关。
4. 结论
依达拉奉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病情
和恢复神经功能。
但在应用中仍需注意掌握适应症及剂量选择等问题,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避免盲目使用。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参考模板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根据脑水肿程度酌情应用甘露醇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30mg,静脉点滴,2次/d,14d一疗程。
结果: 4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
【关键词】依达拉奉; 脑梗死; 自由基缺血再灌注后产生的自由基可对脑细胞产生严重损伤,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消除剂,可有效的保护脑梗死后的脑细胞,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现将我院用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5.4~2006.4月在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65例,入选标准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病灶存在。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39~79岁,平均61岁。
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
年龄36~77岁,平均59岁。
病例入选标准:①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在6h以上,48h以内。
②住院患者。
③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在5~23分之间。
④入选前,同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病例排除标准:①药物过敏者。
②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③严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④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⑤年龄在80岁以上者。
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NIHSS评分上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比较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奥扎格雷钠)静脉点滴,根据脑水肿程度酌情应用20%甘露醇降颅压治疗。
治疗组加用吉林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依达拉奉注射液(商品名为易达生)30mg,加入0.9%氯化钠液250mL中静脉点滴,30min内滴完,2次/d,两次之间间隔12h,14d为一疗程。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机制探讨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机制探讨在探讨依达拉奉如何治疗脑梗死的机制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其药理作用,更要深入到分子层面,解析它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精密机制。
脑梗死的发生,往往是因为脑部血管的阻塞,导致脑组织缺乏必要的氧气和养分。
这就要求治疗手段必须能够迅速有效地干预这一过程,恢复脑部的血液循环,防止神经细胞的进一步损伤。
它的抗凝作用能够防止血液的进一步凝固,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血栓的形成会进一步加剧脑梗死的病情,因此,抗凝是治疗脑梗死的重要环节。
依达拉奉能够抑制凝血酶的,降低血液的凝固性,这对于防止血栓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依达拉奉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够防止血小板在血管损伤部位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血小板的聚集往往会导致血管的进一步阻塞,加剧脑梗死的病情。
依达拉奉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对于缓解脑梗死的病情具有积极意义。
再者,依达拉奉能够扩张血管,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脑组织的灌注。
这对于缓解脑梗死的病情,保护神经细胞,具有重要作用。
脑梗死发生后,脑组织会引发炎症反应,加重神经损伤。
依达拉奉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脑组织的炎症反应,保护神经细胞。
依达拉奉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自由基,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伤。
自由基是导致神经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依达拉奉的抗氧化作用,对于保护神经细胞,减缓脑梗死的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总的来说,依达拉奉通过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动力学、抗炎和抗氧化等多方面的作用,治疗脑梗死。
然而,依达拉奉的治疗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更全面的理论依据。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与研究进展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与研究进展近年来,依达拉奉在治疗急性脑梗塞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作为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及其机制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本文将结合现有研究,详细探讨依达拉奉在治疗急性脑梗塞方面的疗效观察和研究进展。
依达拉奉的药理作用为其在脑梗塞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依达拉奉的主要作用是清除体内的超氧化物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从而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依达拉奉还具有抗炎、抗凋亡、改善血液流变学等多种作用。
这些药理作用使得依达拉奉在治疗脑梗塞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在疗效观察方面,我们的研究显示,依达拉奉治疗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等方面均较常规治疗组有显著改善。
依达拉奉治疗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程度也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这些结果表明,依达拉奉在治疗急性脑梗塞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进一步的研究进展显示,依达拉奉能够减轻脑梗塞后的神经细胞损伤,保护线粒体功能,促进神经再生。
同时,依达拉奉还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这些研究进展为依达拉奉在脑梗塞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科学依据。
然而,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与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尽管目前的研究结果普遍认为依达拉奉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关于其安全性的问题仍不可忽视。
有文献报道,依达拉奉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副作用。
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合理调整剂量,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在治疗急性脑梗塞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其药理作用、疗效观察以及研究进展均显示了其在脑梗塞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然而,依达拉奉的治疗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探讨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和最佳治疗方案。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来验证依达拉奉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力支持。
依达拉奉用于脑梗死治疗临床观察论文

依达拉奉用于脑梗死治疗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利用先进的医学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观察依拉达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120例患者,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
对于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对于观察组要将依拉达奉与低分子肝素钠结合使用,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运用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好于对照组。
结论利用依拉达奉治疗脑梗死具有非常好的疗效,不仅方法简单方便,而且安全性很高。
【关键词】依拉达奉;脑梗死;临床观察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所研究的120例病例是从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选择出来的,其中男性有80例。
女性有40例。
他们的平均年龄有60岁。
随机将这些病例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有60例,对照组有60例。
这些患者发病的时间为24小时到48小时内。
但同时要剔除以下两种状况:一是由于患者的认知功能出现障碍,严重影响医生于患者之间的沟通;二是患者本身器官存在严重疾病或者恶性肿瘤。
这些患者在参与研究的时候都签署了研究知情协议书。
1.2 方法对照组在治疗的过程中,利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治疗。
观察组在治疗的过程中,将30毫克的依拉达奉用生理盐水稀释之后进行静脉注射,注射时间为半个小时,一天两次。
另外,要给观察组的患者脐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
除此之外,要对两组患者进行改善循环、常规脱水、应用神经保护剂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
在治疗一个星期之后,要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以下三项指标:一是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是否存在缺陷状况;二是患者的一般个人资料,比如说,性别、姓名、发病时间、头颅ct表现、凝血四项、生命体征以及肝肾功能等;三是患者神经功能的缺陷状况。
2 结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利用统计学相关的知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如下表所示:3 讨论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者停止,所造成的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作为一名医生,我一直在关注和研究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阐述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栓形成,从而降低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
在过去的几年里,依达拉奉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依达拉奉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
根据多项临床研究显示,使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这表明依达拉奉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依达拉奉具有抗炎作用。
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炎症反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依达拉奉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脑组织的炎症反应,从而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伤。
依达拉奉还能降低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
研究表明,使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这得益于依达拉奉能够抑制血栓的形成,降低血管狭窄程度,改善脑血液循环。
然而,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依达拉奉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特别是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中。
因此,在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医生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风险,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优势。
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就诊。
经过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立即给予了依达拉奉治疗。
治疗过程中,患者神经功能逐渐恢复,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在随访过程中,患者未出现复发迹象。
这个病例充分体现了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具有显著的疗效。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合理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来,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依达拉奉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达拉奉治疗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
方法:收集2007年11月~2009年5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车祸引起颅脑损伤合并脑梗塞患者71例。
随机分组治疗组52例,应用依达拉奉30mg,每日两次;对照组19例,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每日一次。
治疗2周后,通过颅脑ct复查脑梗塞范围变化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治疗有效率。
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2.69%和69.23%,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36.84%和26.32%。
结论: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对外伤性脑梗塞治疗安全有效。
【关键词】外伤性脑梗塞;依达拉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05-01
外伤性脑梗塞(traumatic brain infarction,tbi)是颅脑损伤病人比较常见的并发症,若不及时诊治,可进一步加重颅脑损伤的病情,增高病死率及病残率 [1]。
我科在2007年11月~2009年5月期间,应用依达拉奉治疗外伤性脑梗塞患者52例,与同期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患者19例进行对比,证实依达拉奉对外伤性脑梗塞具有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71例病例为2007年3月~2009年5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车祸后颅脑损伤合并脑梗塞患者,入院后手术患者46
例:男性31例,女性15例。
保守治疗患者25例:男性11例,女性14例。
脑梗塞的诊断主要依靠入院后第1,3,7天及7天以后的头部ct表现,出现脑梗塞的时间:第1天 9例,第3天 25例,第7天 26例,7天以后11例。
脑梗塞发生部位:大脑前动脉供血区23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34例,大脑后动脉供血区14例。
所有病例均排除既往脑梗塞病史。
1.2治疗组52例: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58岁,平均4
2.6岁。
其中手术治疗35例(男性25例,女性10例),保守治疗17例(男性9例,女性8例)。
对照组19例: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53岁,平均41.7岁,其中手术治疗11例(男性6例,女性5例),保守治疗8例(男性5例,女性3例)。
两组中入院时gcs 3~8分34例,9~12分31例,13~15分6例。
2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
(表1)
3讨论
外伤性脑梗塞(tbi)的预后较差,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其发病机理复杂,目前认为与脑血管机械受压、脑血管内膜断裂及脑血管痉挛等因素有关。
①颅脑损伤后,由于脱水剂、利尿剂的应用及限制病人液体的入量,病人恶心、呕吐,饮食量减少,导致血液粘滞度增高,而外伤后颅内压增高,造成脑灌注压下降,血流缓慢,脑组织缺血、缺氧,加上外伤后氧自由基的产生,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而形成血栓,进而引起脑梗塞。
②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
血可导致血管平滑肌持续收缩加重脑血管痉挛,严重时引起脑梗塞。
③部分病人外伤时,头颈部旋转产生的剪切力致脑内大动脉发生扭曲牵拉而导致血管内膜断裂产生附壁血栓而形成脑梗塞。
④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肿胀、脑疝形成加上脑组织移位,使对侧大脑出血,中动脉受压发生血流受阻而容易形成脑梗塞。
⑤自身因素如长期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在遭受损伤后更易因血流动力学改变或脑血管因素而产生大面积脑梗塞 [2] [3] 。
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动物实验表明其有减轻大鼠脑缺血和再灌注后脑组织内no的过度生成和抗自由基作用,抑制脂质过氧化,并显著增强机体抗sod活性[4] 。
国内学者利用脑实质出血模型,观察依达拉奉对神经功能、出血后梗死、脑水肿和出血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依达拉奉能显著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同时能明显改善大鼠脑缺血面积。
另一方面,依达拉奉是一种小分子的自由基清除剂,其血脑屏障穿透率据估算约为60%,静脉给药之后可以清除大脑内的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在各种脑缺血模型中显示出对脑缺血有着非常好的保护作用[5] [6] 。
我们利用依达拉奉对外伤性脑梗塞的治疗发现,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经过治疗两周后,复查头部ct发现脑梗塞面积明显缩小,梗塞周围水肿消退明显,周围低密度脑组织明显改善,其预后明显改善,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药物治疗均未发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说明依达拉奉对急性外伤性脑梗塞治疗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8:171-175.
[2] watanbe t,yuki s,egawa m,et al.protective effects of mci-186 on cerebral ischemia:possible involvement of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nd antioxidant actions[j].j phat exp ther,1994,268:597-604.
[3] tabrizchi r.edaravone mitsubishi-tokyo[j].j curr opin investig drugs,2000,1(3):drugs,2000,1(3):347-354.
[4] 丁宏岩,董强.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m].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7 ):491-493
[5] 黄杰,陈燕,张斌.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45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0):18-20.
[6]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湖北科学院技术出版社,199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