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1000字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_1500字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_1500字《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1500字破灭的泡沫——读《道林·格雷的画像》我曾经很瘦,嘴唇十分红润,有无穷的精力,还有勇气。
然而现在我已经胖了,脸上也有了一些皱纹,流淌在岁月中的诸多故事,也留下了很多痕迹。
但是假若像道连格雷一般,拥有他那样的可以承担自己衰老或者种种变化的画像,那我也希望如此。
可是,如果遇到这件事,那么可怕的,将会是见到自己在逐渐发生变化的恐怖。
人的美到底是什么样子?如果是纯洁、神圣的人,就带有那样纯粹的外貌,在王尔德这里,外貌似乎是骗不得人的,西比尔死去了,道林·格雷的嘴角的欺骗走向画中。
其后的十几年,他越来越坏,狡猾、放纵、教唆、看人因为自己死去,看他人因为自己而走向堕落,如若以往,他们会和时间的刻刀一起把曾经美貌的格雷的脸变成令人厌恶的俗人面孔,可是并没有,画像承担了这一切。
画像就是道林·格雷本身,一幅画就是对一个人的写照,艺术的无穷魅力,不仅在与艺术家,在于模特,他们融入其中,在绘画中,在交织的色彩里,在清晰或模糊的轮廓线里,在巨大的景深里,那些都是他们的一生。
这画像,不像纳西瑟斯的水潭,令他爱慕,如若如此,那么似乎正符合王尔德的心意。
美的神秘性,美的不可怀疑都蕴藏其中。
可惜这并不是事实,他从亨利那里看到了不满,看到了无限的享乐的欲望,他开始他充满恶的征程。
而画外之人,神圣之美在他那里似乎永不衰竭,但是,灵魂却逐渐空旷,近乎一个出卖灵魂的躯壳,他的画像抢夺了他的灵魂,所以他走向魔鬼,当然这并不是理所应当的解释。
毁灭在最初就已经发生,当他放弃尝试为西比尔之死赎罪,放弃为巴兹尔之死赎罪,当西比尔的弟弟也终于死去的时候,他已经没有任何退路,道林·格雷,这个人也不再能够从画像那里取得哪怕一点的灵魂的救赎,是的,他将承受折磨,这种折磨不同于拉斯克利尼科夫的自我审判,他的折磨,来自欲望的引诱和画像揭示出来的丑陋。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

人生画笔的颜色——读《道林格雷的画像》有感如果说《夜莺与玫瑰》是歌颂了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骄傲,《巨人的花园》代表救赎和重生,这本亦由王尔德撰写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就充满了黑暗和阴郁的色彩。
小时候的我只读懂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单纯地把亨利勋爵归于丑恶的反派,把道林格雷看作被蛊惑而堕入深渊的可怜人。
可当成年之后我又回头看这本给我留下一点心理阴影的书,我却想到了“美”这个概念对整本书的意义所在。
从最最浅显的角度讲,美分为“心灵美”和“外表美”,书中的格雷以永驻青春为代价,渐渐失去了纯真善良的自我,而他的灵魂也因此变得肮脏丑陋,与他的外表大相径庭。
面对逐渐迷失的自己,他曾有过恐惧疑虑,可他却被勋爵轻易洗脑。
即使有画家朋友的劝告,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恶魔困住的命运。
这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少年误入歧途的故事,可是把美这个概念加入其中,这一切就显得很微妙。
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故事中谁在追求美?答案是所有人。
画家巴兹尔贪图格雷的青春和纯真,被美驱使着在画像中留下灵魂;亨利勋爵追求永不消逝的青春之美,间接使格雷放弃了自我;格雷自己,因为害怕美丽的面容被夺走,疯狂地掩盖出卖灵魂的事实,甚至干出杀人的勾当。
王尔德则像画之外美的操控者,他的童话看上去美好,尝起来却总是有一股刺痛的感觉,而他本人对于道林格雷这个角色的矛盾观点,即使在描述杀人、吸食药物这种场景时也没有停止过的华丽而冷漠的描写,更是暴露了王尔德对残酷美的一种病态的追求。
有人曾考据过,王尔德本人也像是巴兹尔和亨利勋爵的一种混合体,他既钟爱真善美,又有想要毁掉一切的淡漠感,他既唆使人堕入深渊,又似乎渴望着他人重回光明,而正是这种矛盾感和撕裂感,给了整个故事一种悲剧性的张力。
王尔德曾说,巴兹尔·霍华德是我心中的我;亨利勋爵是世人眼里的我;道林是我想要——也许,在别的时代——成为的我。
巴兹尔的形象,看似是正直、无暇的,说的复杂一点,他是“美的殉道者”。
道林格雷的画像电影观后感

道林格雷的画像电影观后感电影《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部根据奥斯卡·王尔德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伦敦,以主角道林·格雷为中心展开。
影片以独特的双重人格为线索,探讨了道德、美与堕落的关系。
影片的开篇,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英俊的道林,通过互动的方式揭示了他的个性和天赋。
而在他的一幅画像中,他的形象始终保持年轻美丽,而年岁和罪孽则在画像身上留下痕迹。
影片的叙事方式独具匠心。
导演通过细腻的画面描绘,将观众带入了19世纪的英伦社会。
场景的布置和服装的选取,都充满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风雅和奢华。
同时,音乐的运用也极具亮点,经典的音乐旋律为影片增添了更多情感表达。
影片的剧情引人入胜,情节错综复杂,展示了主角道林·格雷的心路历程。
一开始道林是一个迷人而自恋的年轻人,但在与画家巴伦厄姆相遇之后,一系列的转变开始发生。
巴伦厄姆的绘画技巧和对人性的洞察力,启发了道林对美与艺术的追求,也让他不禁对自己的青春和美貌感到恐惧和焦虑。
于是道林提出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画像能够代替自己变老与腐化。
这个愿望的实现给道林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与享受。
他拥有了无尽的财富,追求了无数的女人和无数个彩色的人生。
年岁并未对他造成任何伤害,而他的画像则变得越来越丑陋,腐朽和邪恶。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林的内心逐渐被罪孽和堕落所吞噬。
电影通过对道林酒神的描绘,阐述了罪恶的力量。
酒神是一个代表着堕落和放纵的形象,他一方面吸引着道林,一方面又让他陷入了堕落的深渊。
酒神的存在,使得道林逐渐沉迷于肉欲和享乐的境地,甚至不顾他人的伤害。
影片中对于美与道德的辩证关系的讨论也非常引人深思。
道林通过令人惊艳的外貌吸引众人,但隐藏在美丽后面的是他罪恶的内心。
这种美丽的背后是否掩盖了一种无尽的黑暗?影片给予了观众许多的思考空间。
影片的结局令人震撼,道林最终感到内心的无尽黑暗与孤独,回到了画像的面前。
在深夜的回归中,他恳求画像为自己承担一切罪恶,而他则选择自己的死亡。
读后感《道林·格雷的画像》我爱你,倘若你不影响我的美的话

读后感《道林·格雷的画像》我爱你,倘若你不影响我的美的话读后感《道林·格雷的画像》我爱你,倘若你不影响我的美的话我确信每个人童年时代都有最钟爱的童话故事,而我的叫《快乐王子》,对幼时的我而言,隐隐觉得这童话是不对劲的,为什么无私的好人结局是被心甘情愿地掏空,然后得不到一丝感谢?后来看了他的童话集才了然,王尔德这个人写的从来不是童话,是暗含恶意的命运啊。
再看他,来自于友人的推荐。
“这个故事陪我走过了失恋,你一定要去看。
”她对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故事讲述天生漂亮异常的道林·格雷因见了画家霍华德给他画的和真人一样大的肖像时,发现了自己惊人的美,开始为自己韶华易逝感到痛苦,表示希望那幅肖像能代替自己承担岁月和心灵的负担,而让他自己永远保持青春貌美。
他的这个愿望后来却实现了……拖拖拉拉将近一个月看完了《道雷格林的画像》,读到最后一页,终于松了口气。
王尔德,这个男人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财富,他笔下的绮丽悲剧,几乎等同于“命中注定”这四个字本身。
他是一曲不落幕的咏叹调,飘过漫长且无言的岁月,替不能开口的先知去描述残酷又美的、所谓命运的本质。
我看的版本是99年出版的,时代所致,译者无法超越当代来看待他呕心沥血翻译出的作品,只能苍白地描述道“仔细读读不难感到这小说的是非爱憎是很鲜明的,人物的变态并不影响它主题的积极”。
然而这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消极故事。
读到一半我其实不明白友人所说的“安慰”究竟在哪里,后来才想约莫是应了佛家那句如梦如幻如泡影。
王尔德向来是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人性的,这篇小说最动人的地方在于里面的一切都是为了王尔德服务的,不是为了读者,而是作者。
王尔德如同画下画像的画家一样,亲手将自己的一部分灵魂也写进了故事里,我们因此得以窥探到几分他的心怀。
恐怖的是,画家最后死在了道雷格林的手上,而王尔德天才的一生,也毁灭于他对美的追求上。
他爱上愚蠢的人,即便他知道对方的愚蠢也要爱上,因为那副美的皮囊。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道林·格雷因为自己的美貌而迷恋自己的画像,最终导致自己的堕落和毁灭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人性的揭示而闻名,道林·格雷的画像也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在这部小说中,道林·格雷是一个富有、英俊、受人喜爱的青年,他的美貌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让他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当他看到自己的画像时,他被自己的美貌所吸引,开始迷恋自己的画像。
他希望自己永远保持年轻和美丽,甚至愿意用自己的灵魂来换取这种美丽。
于是,他的愿望得到了实现,他的画像变得越来越年轻和美丽,而他自己却逐渐变得堕落和丑陋。
道林·格雷的画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它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
道林·格雷因为对自己美貌的迷恋而放弃了自己的灵魂,这种贪婪和自私最终导致了他的毁灭。
这让我深思,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是如此可怕,它们可以让一个本来善良的人堕落到无法自拔的地步。
其次,道林·格雷的画像也让我思考了美丽和年轻的意义。
道林·格雷迷恋自己的美貌,希望自己永远保持年轻和美丽,但最终这种迷恋却让他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这让我明白,美丽和年轻并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善良和真诚。
一个人如果只追求外在的美丽而忽视内心的修养,最终只会陷入空虚和绝望之中。
最后,道林·格雷的画像也让我思考了命运和自由意志的关系。
道林·格雷似乎是被自己的命运所束缚,他无法摆脱自己的迷恋和贪婪,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这让我想起了人生中的种种选择和抉择,我们是否能够摆脱命运的束缚,用自己的自由意志来决定自己的人生?亦或是命运已经注定了一切,我们只能顺应命运的安排?总的来说,《道林·格雷的画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道林·格雷这一形象,小说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思考了美丽和年轻的意义,以及命运和自由意志的关系。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中文名:《道林·格雷的画像》英文名:《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作者:王尔德(Oscar Wilde)这是王尔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了主人公道林拥有极聚俊美的外貌且心地善良,激起了画家贝尔的创作灵感并为道林创作了一幅画像。
道林受到画家朋友的怂恿且通过画家的画像了解到自己的惊人之美,于是在画像面前许下心愿拿自己的灵魂跟永保美貌作为交换。
没想到随口说说的意愿却成了真,当女演员因他而死的时候,画像发生了变化。
事后道林并没有克制自己反而更加堕落,而画像也日变丑陋。
然而道林把这一现象告诉担心他的画家时,道林却杀死了画家,并拉着朋友做帮凶,朋友因被迫卷入而后自杀。
然而女演员的弟弟为寻仇也死了,后来道林悔悟,觉得留着画像已没了意义,然后在毁掉画像的那瞬间,自己也死了,并且他的面容变得与丑陋的画像一样,然而画像却恢复了原来的美。
我觉得有必要再去看下英文版的,中文版的我是在kindle上买的电子书,居然会有其他的书,搞得我都不知道是不是结局。
所以看完那天就广罗找人确认结局。
各种不相信结局就这样了,还没反应过来就突然的戛然而止了。
读感第一次看小说有很是期待很是想继续看的感觉,每每公交车快到站的时候总感觉很挂心后面的内容,那种感觉就像我们追电视剧的时候,看到精彩部分就没了需要等最新更新一样。
为自己看书能有这样的感觉而高兴,不知道文章的什么魔力深深的吸引着我。
很好奇到底多美的外表会让这么多人所喜而独爱之,难道真有百看不厌的面孔;难道唯美面孔下的丑陋灵魂真的可以遮掩到无论是从外表还是言谈举止都感受不到或者都看不出来的程度,还是说他们不愿看出来而独爱这美貌?好奇女演员的弟弟是怎么死的,这里我百思不得其解,看了一些百度点评说是因道林的忏悔而死的,我还是无解,不太同意这个观点。
虽然我说不出个所以然,但是就是感觉不对味,好吧,这里就当我在耍流氓吧。
还好奇为啥亨利完全不受道林的影响,无论是外貌还是精神方面,虽然亨利是怂恿道林各种坏变的起因,但是我觉得亨利这个角色像是那种光说不会去做的人,虽然不知道他是有束缚不敢去做还是本身就是那种说说而已不用为之的人。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3篇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3篇《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1富有艺术魅力的画像欺骗了道林,给了他一把可以通往不受道德约束的理想世界的钥匙。
而道林对艺术品的狂热和钻研,无非是他用以安抚灵魂不安的一种方式、一种逃避的途径。
而当沉迷艺术也无法为他带来他所渴望的精神安慰时,他又通过一些龌龊的方式去麻痹自己,最终饮鸩止渴。
没有剧透的第一次阅读,会被清新的故事开头与恐怖的故事结局之间的那种巨大反差所震憾。
是的,只有“震憾”这个词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那种被冲击的感觉,而这样的感觉不仅仅是因为结局的出乎意料,或者残忍恐怖,而更多的是因为这部文学作品高超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无论是故事架构、文字造诣还是思想性,对于这样的作品是要膜拜的。
起初,我总有个错觉,道林的形象就是王尔德,不禁就会把他的俊美相貌带入故事中去。
都说王尔德写的是童话故事,而童话故事在普遍的认知中就是善恶分明、奇异惊险和圆满结局。
而这一部《道林·格雷的画像》却是那么的特立独行,就好像是穿着童话外衣的《警世通言》。
通过巴尔兹的艺术理念、亨利的为人处世之道、道林的自我辩驳宽慰以及各类角色的话语行为,展示了一幅色彩明艳、对比鲜明的人生观、价值观冲突的世俗场景。
这其实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无论哪个时代、哪种环境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想的复杂冲突永远是这个世界的最司空见惯的存在。
而处在各自的立场,这些观念和思想认知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甚至极具说服力,令旁观者眼花缭乱、目眩神迷。
然而作者并非想让人陷入这种认知的漩涡,他用一系列故事的进程和结果去揭示哪些是他认可的,哪些是他质疑的,哪些又是他完全否定的,从而启示读者。
在故事之外,令人着迷的还有作品的丰富文学性。
尤其在没有读过中文译本的情况下直接读英文原版,更能感受到作品最纯正的文学气息。
大篇幅的各类描写,其遣词造句如同中文的“赋”极尽华丽、繁复、细腻;而那些传递思想理念的话语又是那么富有哲理,而整个故事更是有出其不意、砰然警醒的精彩和张力。
「道林 格雷的画像」读后感 心得体会篇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作者:奥斯卡·王尔德作为王尔德唯一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他艺术化的自传和其不幸命运的前奏。
犯罪、惊悚、男主人公之间的暧昧情愫……这个构思精妙、想象丰富的故事背后,是王尔德对于艺术、爱情和人生的洞察,王尔德广为流传的经典语录绝大部分都来自本书。
《道林·格雷的画像》于1891年出版后曾受到英国报界抨击:“一本有毒的书,充满了道德与精神沦丧的臭气。
”后来当一场同性恋爱使王尔德官司缠身,《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罪证之一,最终他被判“严重猥亵罪”入狱两年。
在一百年多后的今天,我们惊奇地发现王尔德写在书中的一句话可谓该事件的最佳注解:“世人所谓的不道德之书,其实展现了世界本身就有的耻辱。
”本版《道林·格雷的画像》由资深王尔德研究学者孙宜学老师翻译,译文忠实原文,优美流畅。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心得体会第(1)篇丑陋的恐惧“他形容枯槁,满脸皱纹,面目可憎。
直到看了死者手上的戒指,他们才认出是谁。
”王尔德诠释了一种新的小说表现形式,他将艺术嵌入了语言,环境,人物,情节里,我们无法用常规的小说分析去解读,字里行间皆是艺术。
王尔德的童话和小说都在一种华贵的幽默,高姿态的讥讽中宣泄着上流社会的麻木与肮脏。
巴尔扎克是血淋淋的披露现实,托尔斯泰是揭示人性的弱点与复杂,而王尔德却反其道直击自我,批判人性最肮脏、最难堪的层面,用极致的艺术美感去表现这些丑陋的东西。
道林其实从一开始也就是一个虚壳,呆在画家的画室里了无生趣,沉闷,漂亮的外表下也是普通人的欲望,而亨利只是将他的欲望拉出来,暴露,陈列,晒干,毁灭。
说是受亨利的影响,将他带入覆灭的罪恶,但实则是他沉浸在上流社会的虚假里,深深麻木到扭曲,最后失控。
或是一开始是有神性的美好,但逐渐从人性堕落到了最原始的兽性,美丽不腐化的外表更是显得可怕、狰狞。
最后将刀子刺向画中,想摆脱画的控制,杀掉画家以摆脱将他带入罪恶的源头,最后他形容枯槁,过渡消耗的青春,丑陋的展示给那些对他嗤之以鼻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美无常在——《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1000字:
道林格雷是英国社会的上流子弟,容貌非凡,家底殷厚,光彩照人,仿佛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被格雷齐聚一身。
在生命的前十几年中,他恣意享受着美、青春与财富给予他的人类社会所能有的一切自由,体验着这自由所能带给他的欢乐。
很少有人能够完全行走在阳光之下,躲避一切痛苦和苦恼投下的阴影,而道林格雷做到了。
完全浸没在这种欢乐之中的道林格雷从未想过他的生活到底有什么非凡之处,或者他到底凭借什么才能站在这样的高处。
亨利作为一个旁观者,一语刺破——当青春逝去,你的生活将是空虚的。
这种旁观者的视角使得道林格雷意识到他所拥有的、奇迹般的伟大财富。
“美是一种天赋,有时甚至高于天赋,因为美不需要任何解释。
”道林格雷开始恐惧时间的流逝将会剥夺他的天赋——让他享受美好生活的“一技之长”,怀着罪恶和苦恼,他不自觉的向好友巴塞尔为他所作的,同样美丽的画像许下了愿望:让画像替我变老,而让我自己青春永驻。
作为普通人,我们往往不得不接受时间给我们留下的痕迹。
青春是宝贵的,但韶华易逝,凡是美而恒久的东西,如钻石,珍珠,都不曾真正地拥有过生命,或是拥有过时间赋予美以生命力的体验。
道林
格雷的祈祷意外成真了,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永恒不变的美丽的人。
无论他多少岁,或是他做过什么,他永远不需要在自己的身体上付出任何代价。
“美终结于理智开始的地方。
”道林格雷不再担心变老,他也不再是一个无知者,在不可言喻的幸运的眷顾之下,他延续着自己的生活节奏,却在有意识地挑战人类欲望与道德的极限,放纵于一切美好的感官体验,顺应一切肉体向他召唤的事物。
他纵情声色,甚至杀死亲友带来的一切罪恶和丑陋,读后感都被赋予他幸运的神亲手一笔一笔地刻在他的画像上。
掀开盖住画像的布,道林格雷看到了自己的灵魂正在承担的后果,看到了阳光下的另一面,阴暗、苦难却又极端真实。
如果道林格雷能够忘记画像就好了!他大可以把画像深深藏起,摆摆手做自己高兴的事情。
但他不是一个没有灵魂的野兽,作为一个人,他不得不忍受画像上那张残忍、丑陋的脸庞所昭示的。
忙于抓住青春时光的道林格雷,在恐惧积累到一定程度是,开始反过头来寻找自己失落的灵魂。
但正如时间作用在青春美貌上那样,时间作用在灵魂上的影响同样不可逆转。
意识到这一点,道林格雷拿起刀,刺向画像,同时也结束了自己荒谬的一生。
作者:金扬扬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