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拳发劲有三种练习方法

合集下载

太极拳的松沉劲怎样才能练出来_太极拳“劲”的悟练心得

太极拳的松沉劲怎样才能练出来_太极拳“劲”的悟练心得

太极拳的松沉劲怎样才能练出来_太极拳“劲”的悟练心得太极劲是修炼太极拳必不可少的一项修炼内容,只有形、意、气、劲全面修炼,才能全面继承太极武学的整套内容,使祖国优秀武学文化发扬光大。

根据老师的传授和自己练功的实践,笔者不揣浅陋,今把太极劲悟练的点滴心得体会整理成文,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对劲的认识劲是习拳者按照拳理拳法进行刻苦修炼而形成的一种力,内家拳修炼者称此种力为“劲”。

劲不同于力,力是不经修炼人身固有的本能,力的特点是僵硬、笨拙。

劲按形成因素划分,可分为三类。

外劲:经过太极拳“形”的修炼后,通过肢体外形运动而产生的力,是通过皮肉筋骨的伸缩而产生的。

内劲:通过形体放松、意念导引、内气流动、潜能开发而产生的能量,可超乎寻常。

混元劲(太极劲):内劲与外劲相合而形成的劲叫混元劲,太极人称其为太极劲。

内劲只有以通过外形招势才能通出而发挥威力,外形招势也只有以内劲相助,才不是空招空架,才能显示外劲的刚猛。

太极劲是巧劲,是灵劲。

其特点有五:一是刚柔相济。

太极劲轻运柔似行云流水,爆发刚似雷霆万钧。

二是快慢齐备。

太极劲能“急来急应,慢来缓随”,快时如闪电,慢时如抽丝。

三是轻沉双全。

太极劲既轻灵神妙,又沉坠稳重,有轻似鸿毛漂浮之态,灵像天平秤物之敏,沉如泰山压顶之势。

四是虚实相伴。

太极劲虚实分明,并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变化莫测。

五是合整浑圆。

通过外三合、内三合的修炼,形成周身一家、内外六合的整体劲,既能专注一方,又能支撑八面,周身合整,上下相随,圆活机动,绵绵不断,正如拳经所言“无断续、无凹凸、无缺陷”,既可轻灵地走化四方来力,又可自如地进行八方出击。

修炼愈深,其劲愈精,渐至“阶及神明”,终达“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蝇虫不能落,一羽不能加”,“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出神入化的高深境界。

二、为什么要进行劲的修炼劲是太极拳形、意、气、劲四项重要内容之一,只有把太极拳的“劲”修炼好,才能全面提高太极拳的修炼效果。

太极拳的整劲和发劲

太极拳的整劲和发劲

太极拳的整劲和发劲陈式太极拳的整体劲是陈式太极拳超强功力的表现形式之一,而“松得开,合得住”与整体劲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整劲和发劲。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整劲和发劲真正打惯了实搏的人,反而极力避免不必要的切磋,因为如果水平相近,一旦动手,精神激荡,杀机一起,很难控制,谁也不能保证对方不突出杀招,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下手为强。

实搏只能从实搏中去体会,没法教、也没法训练,蛇形或太极拳的斜飞,在切磋的时候,可以用肩撞,身*等法把对方发出去,证明自己的步法、身法、贴身发力比对手要高;但如果是实搏,就可以有拆骨剪手,肘打,撩阴,戳眼,刺喉等用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同门练习,常因互不相伤,故虚缓而发,虽能习得听之一、二,然日时以久,引以成习,临敌应变之际,竟多不能致用。

真能致用之招,皆只一下,如此一下,当不知所用而用,不期然而然。

内家一急应,其周身瞬如刚铁撞人,如虎扑羊或虎狮王扑倒鬣狗刹那颈椎折断,刹那扑踩在地上。

接手便使对方失重;在对方身形不稳时迅速进招,落掌点要入任通督,也就是从胸前的任脉打入,对准后背的督脉,轻轻将对方抛出数步之外了。

打人如拍球,要体其意。

眼神须活,但看注敌身中心重心一线。

手上的劲碰到哪就往哪扎进去。

就是用那个“慢慢”伸出去的手打。

手还是那么慢。

想象用手拿着一个特重的水泥块慢慢的伸出去。

虽然慢的象伸懒腰一样,但是碰上对方的脸只要你不收劲,信手一挥,对方就会立扑于地并且受到重创。

旋转身体就是把身体摆顺在后面顶着水泥块,躲在水泥块后面望前迎着走。

这得把整劲练到份上,手上有极绵软极刚硬的状态。

不是极绵软和极刚强的转换,只要转换就是人为的是破体之力。

手上不做任何变化就同时具有极坚硬和极柔软的两种效应,看着绵软碰上才知道是石头一样的坚硬。

打蜡烛能够锻炼人的穿透力,在练习时,不能用手扇风,必须用拳头打出去,这是练习集中力量,跟力量大小无关,力量越集中,灭蜡烛的距离就越远。

太极拳化劲和发力的练习

太极拳化劲和发力的练习

太极拳化劲和发力的练习习拳者都知道太极拳能够爆发出很强的力量,这也是太极拳的特点。

那么太极拳的化劲和法发力该怎样练习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化劲和发力的练习。

欢迎阅读!太极拳化劲和发力的练习化劲的力学原理化劲之所以是力学问题,是因为化劲的形成和物体的平衡状态密切相关。

所谓平衡,就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不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或者说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继续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

在静力学范围内,物体的平衡状态有两种一种是稳定的平衡状态例如把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水平表面上,小球随时随地都能保持平衡。

另一种是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例如把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圆弧形表面上时,只有把它放在圆弧形表面顶部正中的位置上才能保持平衡。

不稳定的平衡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一、平衡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的方向位置上才能实现平衡。

二、平衡极不稳定,只要对小球施加一个很小的干扰力,小球就会失去平衡,或者说,要想拨动小球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

<<<做此运动让你舒筋壮骨吃好睡好这两个特点很有用处,化劲的形成就是它们的实际应用。

为了具体说明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把一个很重的圆球(相当于千斤之力)放在光滑的圆弧形表面上,使重球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

只要对重球施加一个很小的干扰力(四两之力),即把重球拨动一下,重球就失去平衡,偏离原来的方位。

这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四两拨千斤”的表现形式,其奥秘不在于四两的干扰力有什么“特异功能”,而在于千斤之力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

于是四两的干扰力就获得了“拨动千斤”的本领。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形成化劲的力学原理,在于首先要使化劲的化解对象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如要四两拨千斤,首先就要设法使千斤之力处于不堪一击的态势。

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就是形成化劲的力学条件。

化劲的物质结构要形成化劲,首先要建立不稳定的平衡,这种平衡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载体上,这个载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结构,并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

太极发劲的具体步骤与方法

太极发劲的具体步骤与方法

太极发劲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太极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明确指出了太极发劲的具体步骤与方法。

太极前辈郑曼青先生有句名言“吸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亦即传说中的所谓“天人合一”。

我们经常看到太极大师在推手过程中将人轻松地发于丈外,看似神奇,其实完全可以应用动力学原理来剖析。

动力源一、动力源“其根在脚”脚为根、为支柱,依靠的是身体的松沉度,身体愈松沉,脚下压地面的重量就愈重,身体也就如同脚下有根般愈稳,而同时由脚压地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即反弹的力道(这就是接地之力)也就愈大,这就是为什麽行拳时全身在尾闾中正的前提下要放松放软地打的主因。

“发於腿”:两只脚的虚实变换是启动“接地之力”的开端,也是‘偏心轴'能量的起源,而全身经络的畅通度则是劲力传递强弱的关键。

'主宰在腰':命意源头在腰隙,发令中枢在心脑,但主导权则在腰,腰是上、下半身连结的关键(中节不松,浑身是空),亦即腰愈松,不但上半身的气与身体重心往下松沉得愈快,同样地,力由地起,往上传导的劲力也就愈不会受阻或减弱;另外,蓄在丹田,“吸天之气”的生化(包括道家所谓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修炼层次)与运作(包括套路的演练和劲道的展现)也与腰胯的松柔灵活脱离不了关系。

夹脊:内气的合成与转换之处,也是发短劲(寸劲)的动力点,更是“力由地起”能否顺利通达指梢的关卡,而这都与手臂的运使是否符合“沉肩垂肘”与“含胸拔背”的要求息息相关。

松肩:肩膀的松沉变化给人的感觉最明显,几乎每天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变化,但也是身体最後才完成松沉变化的;能够松肩,才能含胸、拔背与夹脊,进而气沉丹田,而内气与劲力的通达指梢自然就益发顺畅,而且一旦练到随时随地都能自然气沉丹田时,一切功力的生化增长(包括小周天、大周天)自然就水到渠成,不假外求。

腰胯带动四肢:一动无有不动,要动就要全身的动,也就是全身的协调配合整劲发出,而不是只有手臂等局部的力量,否则就不是太极劲。

太极拳发劲的四大妙招

太极拳发劲的四大妙招

太极拳发劲的四大妙招太极拳发劲的四大妙招太极拳是一项灵活的功夫,练习太极拳要掌握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学会太极真功夫,若想学好技击和推手一定要先学会发劲。

太极拳发劲的妙招1、丹田吞吐逆呼吸开合是太极,吞吐是内功。

陈式太极拳所练的是内劲,除预备式外,所有的形体动作都不离开合变化。

通过动作的开合来调整气息的吞吐,以拳练功,从而达到内外兼修,产生内劲的目的。

口鼻之呼吸,不过借以通内外而已。

太极拳之吞吐,是“气沉丹田”之谓,为丹田之内呼吸之称。

口鼻呼吸之外气与丹田呼吸之内气相接,心中神意下照丹田。

丹田是习武之人的重要部位,丹田主要有两种,即气沉丹田和意守丹田,练好丹田劲,发劲才会有力量。

与丹田之元气相交(心肾相交),运贯于周身,畅达于四肢,如此方是拳经所云之:“上下相连,内外合一”。

所谓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

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中之内劲也。

”所以,太极拳的身手开合、丹田吞吐即是内劲习练之法。

陈式太极拳发劲中采用腹式逆呼吸与丹田呼吸之内气相接,上下鼓荡,激发真气,从而达到以内摧外的目的。

太极拳发劲的妙招2、擤气口呼“哼”与“哈”将逆腹式呼吸与丹田吞吐有机结合所产生的冷、弹、脆、快的抖炸之劲,外形上只是机灵一颤,劲已发出,只有“运劲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才能在实战中自由运用,此时,“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

内劲是在恰当时机中瞬间激发,可以在呼气、吸气、闭气三种状态下运用,其发出的劲决定于气的长短、强弱。

一般的说,擤气即上颚与舌微合,合而有隙,发劲时,部分气息从口鼻可呼出,气压下降,与丹田之气相交,鼻中自然发出“哼”的声音,冷弹脆快。

纯粹以口呼气,自然发出“哈”的声音,相对于擤气,气息沉降,丹田之劲上升,力猛劲长。

在太极拳发劲中巧妙采用“哼,哈”的发声来协助各种发劲.特别是在技击中,呼吸中的发声能使人体的肌肉得到快速的收缩与舒张.促使肌肉具有较高弹性,还能使肌体得到放长,可以使人体内的意气得到调动,达到以气催力,以声助威的效果。

两仪灵劲实战点穴及解穴法

两仪灵劲实战点穴及解穴法

, 练三分钟后两手自然下垂
活动关节和顺畅发力
, 协调 , 并能防
二、练习方法
自然站立
, 两手自然下垂
右弓步
, 着地时脚跟用力
汇聚
, 同时两手在胸前上下前后划弧搅手一周
腰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随即向前发抖劲。待发劲的一刹那突然变空拳
调动阴阳二气在丹田汇聚所产生的能量达于中指和食指
武学库:https:///s/felgXEWyYRSeyg52Anhxfw
位。
注 : 右手拦截对方时
, 用右掌根滚
待对方来拳离我半尺时拦截为佳。 对方拳向下摆动
击 , 也叫随斩随进
, 打的是时间差
力。
点击劲力不可太深
, 但渗透力
静、放松
, 按解穴方法认真解穴。
四、穴位及解法
( 一 ) 点打穴位
天枢穴
: 在脐两旁
武学库:https:///s/felgXEWyYRSeyg52Anhxfw
两仪灵劲实战点穴及解穴法
两仪点穴功具有养生健身、 内功疗伤之功用
更具独特威力
, 不受场地大小和时间限制
对方可呈现不同的状态
,
力 , 非两仪拳掌不能解。 兹介绍其灵劲的实战点穴及解法
慎用之。
一、预备
( 晃膀
)
自然站立
,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
腰间
, 四指向前
, 拇指向后
的阴阳转动。
转动时
, 两肩配合得当
丹田
1.5 寸
在心口下
1.3 寸 , 被点后缩身、低头、腿软
中穴
: 在两乳头中间
, 被点后神志
(二 )解 法
天枢穴
: 站在被点者的身后

太极拳发劲的四大妙招有哪些

太极拳发劲的四大妙招有哪些

太极拳发劲的四大妙招有哪些练太极推手必定少不了发劲,但是有很多人都觉得发劲非常难学,其实不然,发劲也是有技巧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发劲的四大妙招。

欢迎阅读!太极拳发劲的四大妙招太极拳是一项灵活的功夫,练习太极拳要掌握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学会太极真功夫,若想学好技击和推手一定要先学会发劲。

太极拳发劲的妙招一:丹田吞吐逆呼吸开合是太极,吞吐是内功。

陈式太极拳所练的是内劲,除预备式外,所有的形体动作都不离开合变化。

通过动作的开合来调整气息的吞吐,以拳练功,从而达到内外兼修,产生内劲的目的。

口鼻之呼吸,不过借以通内外而已。

太极拳之吞吐,是“气沉丹田”之谓,为丹田之内呼吸之称。

口鼻呼吸之外气与丹田呼吸之内气相接,心中神意下照丹田。

丹田是习武之人的重要部位,丹田主要有两种,即气沉丹田和意守丹田,练好丹田劲,发劲才会有力量。

与丹田之元气相交(心肾相交),运贯于周身,畅达于四肢,如此方是拳经所云之:“上下相连,内外合一”。

所谓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

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中之内劲也。

”所以,太极拳的身手开合、丹田吞吐即是内劲习练之法。

陈式太极拳发劲中采用腹式逆呼吸与丹田呼吸之内气相接,上下鼓荡,激发真气,从而达到以内摧外的目的。

太极拳发劲的妙招二:擤气口呼“哼”与“哈”将逆腹式呼吸与丹田吞吐有机结合所产生的冷、弹、脆、快的抖炸之劲,外形上只是机灵一颤,劲已发出,只有“运劲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才能在实战中自由运用,此时,“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

内劲是在恰当时机中瞬间激发,可以在呼气、吸气、闭气三种状态下运用,其发出的劲决定于气的长短、强弱。

一般的说,擤气即上颚与舌微合,合而有隙,发劲时,部分气息从口鼻可呼出,气压下降,与丹田之气相交,鼻中自然发出“哼”的声音,冷弹脆快。

太极拳发劲秘诀

太极拳发劲秘诀

太极拳发劲秘诀太极拳发劲秘诀,下功夫练好拳架桩功,使内劲和动作融合起来!九五太极养生前天19:54太极拳发劲秘诀小时候大家都玩过拨浪鼓,一转动手柄就发出咚咚响的声音,非常悦耳.鼓两边栓着小球的绳索是无力的,一看标题许多人就不能明白,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相信练习太极拳的朋侪将王宗岳的太极拳理论背得倒背如流了,“用意不消力”“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但真正能明白和做到的人少之又少,现在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原理帮助大家来明白----拨浪鼓.现代许多体育运动都运用了拨浪鼓原理,比如乒乓球,网球等.当你转动那面鼓时,鼓两旁的拴着的小球也会随着转动;你将鼓转得越快,小球也会转得越快;声音越大.把你的身体当作是那面鼓,你的手臂是球,当你转体时,你的手臂也会随着转动;你的手臂越放松,就会转得越快;你的身体转得越快,你的手臂也就挥得越快。

发出的力越大,而这就是击球的全部秘诀。

太极拳是内家拳,是整体运动,整体运动是在用人体的中线为轴,以体带肢等方法的基础上,将意识与肌肉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完成的.简单的说,任何的发力,都是利用重心的转化,以身体隐形存在的中心线为轴旋转发力。

这其中心线,如果从头顶穿脊椎投影于地面,形成一个点,这个点与双脚的点形成一个三角形,这个投影点决定身体的稳定性.在生活中,许多事我们都是用手做的,如果要求别人先动腰部去做一件事,马上会成为笑话。

可太极拳就要求腰部先动带动四肢,可不少人却由于日常生活的影响,都只在手上练拳,很少想到用腰练拳,因而上身得不到松柔的锻炼,胸,肩等部很难灵活,推手时易为对方所乘,不会走化了。

现在开始练太极拳时要改掉以前的习惯,用腰来练拳,要像和尚念经一样,心里不绝念叨:手不动,手不动,腰动手不动.多想一想拨浪鼓,对太极拳功夫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用儿童玩具“拨浪鼓”来比喻人体运动。

当“拨浪鼓”转动时,以鼓柄(中线)为轴,鼓身(体)带动鼓臂(肢),将鼓锤(手,足)自然摆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仪拳发劲的练习方法
——牧狼人
两仪拳发劲法是两仪拳点穴的基本功,也是两仪拳的精髓之一,只有练出来“内劲”,才能达到过气点穴之神效。

跟八卦掌等其他传统武术一样,两仪拳也有三种练习方法,这些方法是:定式、活式、变式(也叫定架子、活架子、变架子),如何练习呢,今不揣浅陋,谈谈自己的体会。

定式扎马步或弓步,习练单一的劲法,发劲时保持基本步型(身法)不变。

目的是抻筋拔骨松节,理顺筋肉协调性,使四肢力量增强,劲力能够贯穿全身,透达四肢梢节。

练习定式一定要按具体劲法的要领去做,全身放松,手(腿)快伸直的一刹那才突然发劲。

活式在单一的步型(身法)变化或步型(身法)的简单重复下,习练单一的劲法。

目的是增加四肢及躯干的灵活性和连贯性,特别是手脚的协调性,要求手到脚到,手脚如一,劲音合一。

变式步型(身法)可以随意变化,将各种发劲法相互穿插练习。

目的是模拟实战应用,训练实战时能够根据对方的攻击瞬间做出变化躲闪对方之进攻或点击对方穴位。

总之,这三种练习方法,是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三个阶段,习练时要按部就班,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