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实战

合集下载

太极拳在搏击比赛中的实战应用

太极拳在搏击比赛中的实战应用

太极拳在搏击比赛中的实战应用作者:张旭来源:《少林与太极》2021年第09期太极拳,起源于中国,以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

关于太极拳能否实战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其实答案很简单,实践出真知!在搏击比赛中,一些选手将太极拳中的格斗技巧应用到比赛当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譬如国内知名的太极拳大师王战军。

王战军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传承人,陈氏太极拳第12代传人。

他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习武。

曾经蝉联全国武术锦标赛冠军,对太极拳的理解极为深刻。

2006年,王战军来到《武林风》,与身高2.03米、体重233公斤的日本相扑高手横纲曙太郎进行角力比赛。

对于这场比赛,外界期待已久,横纲是相扑比赛中最高的级别,而且是终身制。

太极拳大师能否战胜相扑横纲,众说纷纭。

因为太极拳的实战比赛实在太少,虽然普及程度较大,然而其作为真正的传统格斗的技能,并未在公众平台有很多展示。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擅长以静制动,以柔克剛,避实就虚,借力发力,“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

这场比赛王战军最终获胜,太极拳技惊四座,轰动全场。

王战军的弟子韩飞龙,是目前正活跃在武坛上的运用太极拳格斗技巧实战的杰出代表。

韩飞龙,绰号“太极飞龙”,1994年4月27日出生于山西河津,身高1.80米,代表四川百战格斗俱乐部。

他以太极入道,身经百战,融合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逐渐形成柔中带刚、诡谲多变的独特体系。

2021年4月24日,《武林风》在河南广播电视台8号演播厅举办直播比赛,恰逢“世界太极日”(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周六)。

当晚,太极拳领军人物王战军先生亲临现场,他的嫡传高徒韩飞龙,对决泰拳王瓦查拉。

一时间,太极拳对战泰拳的话题,轰动全网,引起广泛热议。

瓦查拉(Wacharalek),1990年1月1日出生于泰国孔敬,身高1.73米,在拳馆训练,来自泰拳世家,5岁开始学习泰拳,启蒙师傅是他的父亲。

太极拳的对练方法

太极拳的对练方法

太极拳的对练方法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拳术和养生保健方法,其无形的内功练习和流畅的外形动作被人们誉为“动中静,静中有动”,是一种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好方法。

而太极拳的对练方法是太极拳独有的技法,其贯穿整个太极拳的练习过程,是太极拳最重要的一环。

太极拳的对练方法是太极拳练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常是由两人进行对练,通过相互推、拍、搭、打、勒等一系列动作,来体验太极拳的内涵,让练习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太极拳的技巧和精华。

太极拳的对练方法,不仅仅是简单的击打练习,更包含了太极拳的精神内涵,让太极拳练习者在对练过程中,体验到了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太极理念,也让太极拳的练习更加富有趣味和挑战性。

二、太极拳对练的基本技巧1.姿势正确:太极拳的对练方法需要练习者注意姿势正确,站姿稳定,中心重心平衡,膝关节微曲,手肘自然下垂。

2.注意合适的距离:太极拳对练的距离一般以传统的“一步距离”为准,即站在对手前部的距离,便于双方进行推、拍,勒、击等的训练。

3.注意呼吸:太极拳对练的呼吸要保持稳定,由腹部呼吸,注意深呼吸,吸气时气息从鼻子吸入,呼气时从嘴巴呼出。

4.注意动作节奏:太极拳对练的节奏要有规律,不要太快或太慢,要根据自身的身体机能,灵活掌握太极拳的技巧和重点。

5.注意力量运用:太极拳对练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力量的运用,强调松而有力的原则,避免使用过度的力量来进行对练,这样做会影响到太极拳的效果和练习效果。

1.单手推手:这是太极拳对练的最基本方法,两位练习者面对面,双方用单手进行推手训练,通过相互推、拍、搭的动作,使身体柔软,手脚配合度得到锻炼。

2.双手推手:双手推手是太极拳对练的进阶方法,两位练习者的双手相对,进行相应的推、勒、拍等训练,体现了太极拳“以柔克刚”的特点,也让太极拳的练习更为趣味。

4.太极拳击:太极拳击是太极拳练习中比较刺激的一种对练方法,需要太极拳练习者掌握基本的拳术技巧,包括拍、搭、勒、打等击打技巧,让练习者在对练中体验到太极拳的实战技巧,提高太极拳的实用性。

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

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

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太极拳具有实战功能。

在实战中有哪些制胜的技巧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

欢迎阅读!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推手是太极拳的检验阶段,学习太极推手具有防身作用。

太极拳对现代人还有教育意义,练太极拳能陶冶情操。

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1.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和人推手时,对方施力于我,我保持身体中正,重心不易受外力影响。

这种身法上的要求,《太极十三势歌》明示为“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对方来力时,我以腰为轴心,向左右转化,圈子比较小,即能使对方之力落空。

若在化劲过程中身体前俯后仰,重心不稳,两脚飘浮,不仅化不掉来力,而且极易被人发出。

常见人推手时,一方被对方一引或出劲前捋时,身体即向前俯,重心失去中正。

在实战中,要灵活的运用力的技巧,太极拳的特点不在于双方力的大小,而是在于灵活转化性。

如对方用采劲,即易向前跌倒,即使不立时倾跌,但被动挨打,既不能化,也不能还手,已处于败势。

也有人以为自己腰劲很好,人家推不倒,所以当遇对方加力到自己身上时,身体便向后仰,重心偏于后方。

若此时对方用劲在胸腹部一按或短促发力,则轻者失重败势,重者会伤及脊椎,非常危险。

所以推手时,无论应敌击敌,有保持虚领顶劲、中正灵活的状态才可以左右前后回旋,保留转换的余地。

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2.意在人先,后发先至拳经中有“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之语,要求处处主动,随机应变,时时处处控制对方,使意在彼先,劲抢彼前,则发无不中。

王宗岳《打手歌》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想要达到太极拳的上层境界,就要学会化劲,不用蛮劲制胜,而是要用巧劲束缚住对方。

其中“彼不动,己不动”是听劲,是反击对方的前奏。

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同时发生的。

所谓手快者,也就是听劲功夫好,即对方微动,我已发觉,抢他前面发我之劲。

他的劲被我截住,进退两难,正是“旧力已发,新力未生”之际,欲收回不能,欲另发劲不及,则难免处处落后,处处被动。

太极拳的实战技巧

太极拳的实战技巧

太极拳的实战技巧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具有防身作用。

坚持练习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可以颐养天年,是现代人养身的最佳运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实战技巧。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实战技巧一、松推手时必须将两手、两臂、肩、背、胸以致整个上身的肌肉尽量的放松。

在一般情况下,静止不动时放松较易,在运动过程中放松就不容易了。

特别是当别人推自己,或自己用手去推别人时,要求被推的身体和推出之手仍能随时放松,就更不容易了。

然而太极拳家则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随时放松。

这种放松的功夫,首先是在盘架子中练出来的。

盘架子时,要求身如垂柳,随风摆动。

臂如飘带,在空气中飘浮。

而作用之力,全在两脚、两胯。

由两脚底的蹬拧之劲,带动两胯的拧旋,由两胯的拧旋,带动整个身体和两臂、两手的运转。

两手、两臂必须毫不着力。

太极拳是一种拳脚功夫,练习者要保持上下协调,周身一致,在练习前,排空杂念,专心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太极拳境界。

拳论讲“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就是指的在这种充分放松下的轻灵功夫。

徐老师讲的“一松到底”,就是指一直松到脚底。

全凭脚底用功夫。

盘架子的放松,到一定程度,就开始练双人推手。

先从单推手开始,接着双推手、四正推手、活步、大履等。

练习这些推手时,一如对盘架子的要求。

两手、两臂、肩、胸及上身,均须充分放松。

全凭脚底的蹬拧劲带动两胯,以两胯带动全身。

要求双方手腕接触处的皮肤不能发生皱折。

这是初学推手必须练成的轻灵功夫。

没有练成这种充分放松的极轻灵的功夫。

太极拳的一切功夫,将都是徒劳的。

放松、是太极拳功夫的第一步,亦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

太极拳的实战技巧二、沾粘连随,舍己从人沾就是与对方肢体接触,轻轻贴上。

粘就是要有一种粘着之力。

好似浆糊一样,胶粘在一起而不脱开。

与对方肢体接触以后,不仅轻轻贴上,而且在接触处还必须有一点粘着之力,使接触处胶粘不脱。

连就是连续,即不断之意。

亦就是指这种胶粘力要连续,不能忽断忽续,不能忽大忽小,运动的路线要圆顺而不能有折角,要走弧线而不能走折线。

太极拳实战技法浅解

太极拳实战技法浅解

太极拳实战技法浅解欲掌握太极拳实战技法要领,须有一年以上拳龄,会练整套拳架,在动作标准、熟练、规范的基础上,懂得多用意念,少用硬力,手脚能分虚实。

此外,还需要多琢磨动作分解,体会招法的综合运用。

技击动作运用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一招多用,一个动作有多种用法,要根据双方当时所处态势,目视或凭手上感觉(听劲),掌握对方袭我的意图,灵活变招。

本文列举太极拳各式手法、技法、劲法运用的若干例子,供初学者参考,逐个体会,合理发挥。

先慢练,接手要轻,定步是练腰胯,先练大圈,把腰胯拉松拉长,熟练后,圈子才会越练越小,速度反应就圆活连贯,才能轻灵得体,得心应手,做到意到劲到,使对方来不及考虑,已被封住或击出。

一、太极起势对方两手向我胸前推来,我即双手向上前掤,两臂舒展,中指领劲,以脚底的沉劲经腰胯贯串至腕关节向上向前抖弹,用崩劲、抖弹劲,使对方仰面弹出。

二、下按式对方两手向我腹部推来,我即垂肘沉胯,双臂下按,掌心斜向前,将对方双臂封住朝前下按,使对方即刻倒地。

亦可腰椎后收,带动两胯及小腹里收的同时,两臂向下,掌指卡住对方指背下采,使对方在我脚前倒地。

三、揽雀尾左掤式左棚式有正面掤,也有侧掤,同样使用。

但正掤以挡和击胸、托颈为主,侧掤以扣脚斜掤为主,如对方用右拳向我胸腹袭击,我即用右手采住对方手腕下带,出左脚扣其脚跟,或踩其脚背,同时出左臂掤击对方胸部,或扣左脚,左手斜掤对方颈部和腋下,使对方无法动弹,斜向倒地。

四、右掤式对方向我右侧用左手击我胸部,我即右转,用右手臂由下往上掤挡,掌心斜向上,左手紧跟其后,掌心斜向下,两手前后相距一掌,这是外形,实际我用右手封托住对方手肘,左手抓住对方手腕,有杠杆上抬之势,略带擒拿封住对方,使其无法动弹。

五、捋式对方必用力争脱,我以腰带臂向左下划弧,将其肘关节反扭,并以右掌根连同小臂往左下捋挫之,使对方侧向倒地。

六、挤式对方欲松化回抽左臂,我即右手转腕,变手背转向对方,并用左手上前搭附其右手腕处,以双臂之劲向前挤推,视当时情况,可正挤、横挤、往上挤、向下挤,把对方挤倒在地。

太极拳实战技巧

太极拳实战技巧

太极拳实战技巧
导语:太极拳实战是具有一定的偶然*的,一些情况的发生可能会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当然,这也没有关系,下面,我们就和大家分享些太极拳实战的经验,欢迎参考!
1.能合就赢
先合住、或说先拿住、或说先控制住对方,一定要主动,赶到“先”这个胜者的位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交替运用、处处克敌
推手中不能总想着一招制敌,有的制敌方法在某些人身上并不好使,所以方法得交替使用,这一招式不行,我还有下一招。

3.化打合一
这也可以说是太极拳的精髓所在,借力打力,将对方的力道化掉之后,找准突破点,然后一招制敌,将对方打败。

4.随敌变化而我变,知己知彼
推手练习过程中,要细心体会手上力点的转化。

一只手上有九个力点:五指、大鱼际、小鱼际、掌心、掌背。

5.容吞引化
在推手过程中,必须敢于将对方的劲放进来,放进多少力,等对方失控或撤劲时,再顺势给对方多少的力量。

能容吞引化后才能吐、能放、能发。

容吞引化的关键在于:要使自己的胸前容量加大。

6.多走立体螺旋劲
太极拳的练习也是有一定的运动轨迹的,我们所有的招式都是有一定的形状的,当然,这不仅仅是圆形,还有立体的,都是同时存在的。

7.全身掤劲不能丢
掤劲是一种**的、能伸能曲的、柔韧*的、螺旋式的外撑劲。

它是太极拳的基本特征。

8.下塌外碾
先合住对方,再把劲塌到对方的脚下,然后用一种搓力将对方发出。

9.造势借力
从反面入手制敌。

(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等用法)。

太极拳实践教学总结(3篇)

太极拳实践教学总结(3篇)

第1篇一、引言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瑰宝,以其独特的内功、外功、意念和呼吸相结合的练习方法,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太极拳逐渐走进校园、社区,成为人们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首选。

本人有幸参加了太极拳实践教学,现将实践过程及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二、太极拳实践教学过程1. 基础理论学习在实践教学开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太极拳基础理论的学习。

通过查阅资料、听讲、讨论等方式,了解了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历程、流派特点、练习方法等。

这为我们后续的实践练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基本功练习基本功是太极拳练习的基础,包括站桩、基本步型、基本手型等。

在教练的指导下,我们按照要求进行练习,逐步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功。

3. 套路学习太极拳套路是太极拳练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简化太极拳和传统太极拳。

我们首先学习了简化太极拳,随后逐步掌握了传统太极拳套路。

4. 意念和呼吸训练太极拳强调意念和呼吸的配合,我们在练习过程中,注重意念引导,呼吸均匀,使身心得到放松。

5. 实践应用通过太极拳实践教学,我们不仅在技术上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在生活中也学会了运用太极拳的原理,如调整心态、缓解压力等。

三、太极拳实践教学心得体会1. 坚持是关键太极拳练习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坚持的重要性。

只有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

2. 注重基础太极拳基本功是练习太极拳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因此,我们要注重基本功的练习,为提高太极拳水平奠定基础。

3. 意念和呼吸相结合太极拳练习中,意念和呼吸的配合至关重要。

通过意念引导,可以使动作更加协调、流畅;通过呼吸调整,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意念和呼吸的结合,使太极拳练习更加完美。

4. 调整心态,缓解压力太极拳练习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调整心态,缓解压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运用太极拳的原理,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实战须知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实战须知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实战须知篇一:陈氏心意混元太极拳动作要求陈氏心意混元太极拳动作要领1、预备式松肩、松肘、松胯、松腕,周身自然、内外六合、顶劲要虚翎顶起,腰部放松下塌,命门自然松开,虚心实腹,意沉丹田,3-5分钟待四肢百骸感到荡然无存,气机挪动时再进展起式动作,做起式动作时要注意意气的运行,心意后引时,内气由下丹田述引至后丹田,手随意动,同时后引,心意上棚时内气由命门出发,循体后督脉上行至两肩两肘两腕,然后两腕翎气虚虚上棚,构成棚劲,心意前趋劲惯指稍伸挤成挤劲,心意回引劲力从稍端返回两肘成捋劲;心意下沉内气降至丹田,两手翎气下按而构成按劲。

最后心气一松气归丹田。

2、金刚捣碓做金刚捣碓时要注意要右膝是右手上提自然带上来的,右胯、膝、脚三节要放松松开,假设断假设连毫无拙力,为松气振脚做好预备,振脚时切不可弩气用力用劲跺踏,不可为最求形式上的整劲和声音,使骨节肌肉紧张而导致伤骨伤筋,伤肾、伤脑、伤气、伤身,振脚是松气,松劲所至,是身静气俱松的表现,意到气到,气到劲自然到,集柔而成刚,定式时复归太极原象,心内一片太和,3、懒扎衣做懒扎衣动作时要注意胸部的开合折叠,腰、背、臂的引引后撑以及两腕的旋转之意,还要做好预开先合,合之再合的开合续合式,两臂伸展斜开时,肩、肘、腕要依次伸展节节相开,最后右臂向右展开时要以腰带手,肩、肘、手依次伸展,同时要注意臂弯似满月,4、六封四闭两手环环形旋绕时要靠胸部的折叠开合和腰胯的旋拧园转,如此才能使周身更圆活。

气机更流畅,向右下前方斜按时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

同时有肩靠、手靠、胯靠、膝靠之意。

手到、脚到、身体到,一到全到一气呵成。

5、单鞭,做单鞭式时胸部常常兼有棚捋之意,胸腹同时圆转开合折叠,右勾手伸展时形如抽丝,一挥而就,并与左手对拉相开。

左手围绕肚脐旋转时是在丹田内转带动下完成的,要内外合一,周身一家,左手开展时,肩、肘、手依次相开,最后意惯指稍,整体个动作意气神形要浑然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实战
太极拳的实战
太极拳自创拳以来高手辈出,都是以实战功夫闻名天下,而自杨露禅传太极拳于北京,得以“杨无敌”的盛名后,更使太极拳这门拳术让世人达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这个名望,乃是一辈一辈的太极高手用一身的绝艺打下来的。

就太极拳而言,当代人往往以为太极拳的训练只有盘架子、推手了。

其实不然,太极拳有着很系统的实战训练方法。

并不是除了盘架子就是推手了。

太极拳除了站桩和推手之外,还有单练、双练、单操、双操、等各层功夫,此外还有若干种内功、外功功法。

一个初学者要想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获得比较出众的实战能力,没有几年的系统训练是万万不行的。

盘架子也很重要,因为太极拳的所谓着数、手法,身法都在拳法的套路中。

不练习套路岂能达到着熟?没有着熟又谈何达到懂劲?不懂劲又如何达到“神明”?其实推手只是太极拳训练中的一个环节,主要是练习太极拳众所周知的八种手法,达到能沾、粘、连、随的目的。

太极拳长于粘粘连随,但是太极拳并不是只有沾粘连随。

太极拳不仅沾着能打,离着也能打。

有时往往是彼击我,我击彼,一招见输赢,根本用不着去沾对方。

况且中国的武术门派众多,有些拳种根本就不容你去沾人家,所以只会沾粘连随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要想通过太极拳练习来获得实战能力,必须刻苦地、一板一
眼地按照传统的方法来进行系统的训练。

基本功、盘架子、内功训练、外功训练、操手一样也不能少,练习纯熟后,还要经过老师“安手”、“安眼”,俗话说“不安手则没手,不安眼则没眼”,所谓安手安眼,就是老师给弟子讲明实战时的尺寸分毫,手眼身法步,并且按此训练,老师要不断地给弟子“喂手”,随时纠正弟子的“病”,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战能力,过去的拳家是很重视实战训练的。

不经过实战训练,当然就没有实战能力了。

现在有很多拳种抛弃了套路练习,照样能获得实战能力,为什么?
因为他们认为套路没用,纯粹花架子。

不实用。

当然,如果把套路练习都去掉,专门练习对打,在某种程度上获得能获得非常强的实战能力。

但这并不是说套路练习就没用了,实战中所需要的内劲是哪里来的?其中之一就是来自套路练习和各种功法的训练里出来的。

下面我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人什么拳法也不练,专门练习打沙袋(打各种沙袋)就肯定比那些什么都不练的人强。

但如果此人再常进行实战,与人经常打斗,那他的实战能力可以达到更强,再遇到一些没有进行过实战训练的所谓拳家(练了很多年套路的),他也是基本完全可以获胜的。

假如此人再进行一些简单的手法练习,其实战能力可以再强些,还可以打败更多的所谓拳家。

这能说明什么呢?难道中国武术本来就不行?还是那些拳家能代表中国武术吗?此人的功夫果然就很高吗?假如真是那样,那么古人为什么留下了那么多的拳种?有必要吗?我觉得不然。

要是古人觉得套路没用,到现在应该早已经失传了。

古人冷兵器时代。

拳术都是用来打仗的。

套路如果没用。

古人也不会练。

更没有把
套路都流传了下来的必要了。

那为什么很多太极拳练习者练了很多年套路,除了身体好一些,消化功能好一些外,却不能实战?更是不知内劲为何物?我认为那是因为练习者根本就不懂阴阳虚实转换,犯了双重之病,练习太极拳一动就分阴阳,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嘛!阴阳虚实不分就是双重,分出阴阳就是偏沉,阴阳不是迷信,而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

有的人练上两年太极拳,就可以拿套路比赛的全国冠军,在我看来,那太极拳练的就是阴阳不分,身体就象一个大平板儿,这样的人要能练出内劲来,那才叫怪呢!练太极拳就是要讲阴阳、讲偏沉,王宗岳《太极拳论》已经讲的很明白了,并不神秘,遗憾得是,至今大多数太极拳练习者都并不真懂。

弄懂了这一点,再明白了关窍,不出功夫那才叫怪呢!而太极拳产生于乱世,在那个烽火硝烟弥漫的岁月,拳术一学自然以保家卫国为第一目的。

太极拳它源于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渊源,以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国学”作为理论基础的拳术理论,下面我想再结合古代拳术理论,来讨论一下太极拳的实战机理,虽不是强调太极拳的实战功能,但是为了匡正认识,了解武术的本来面目,还是有必要的。

太极拳的实战(一) 从“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谈太极拳的力
误区一,认为太极拳不能实战的第一根源,乃在于太极拳的“不用力”,而进一步认为太极拳“不练力”。

这个想法其实非常荒唐,但是也不是没有根据,拳术肯定离不开力,但是力,肯定不是武术之本,设想如果谁力气大,谁实战就更强,那拳术就不会产生了,大家都去练力气就可以了。

拳家有所谓“一力降十会”
的说法,也是基于拳术本身的技艺而言的,并不是说只要有力气就可以。

此外,不用力并不等于不练力,不练力也不等于就没有力。

太极拳尤其注重力。

但这力不是蛮力。

不是僵硬的力。

而是松活,非常灵活之力。

这力并不源于肌肉的蛮力,而是源于骨骼间架之间所产生的整体劲力,所以《打手要言》说根在脚,脚连着地,正是借助地面反弹,稍节领导一个方向,将自己的骨骼间架调动起来,最后利用腰的催进控制方向,最后还是体现在手上。

所以看似一只手,一根手指的力量,其实凝聚了全身的整体之力。

这个力量不是任何人可以用局部的肌肉力量和支撑力量能够抵挡的。

太极拳的实战(二) 从“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谈太极拳的速
第二个误区就是太极拳的慢,有的人说“太极拳这么慢,只能健身,不能打人。

”,其实太极拳快慢架都有。

但首先得慢练,这太极拳的慢练是为了把身体的肌肉拙力,僵力化掉从而使人在运动之中产生的对抗肌缩小,从而能更好的把全身的力量传达到一个点出去。

所以说慢练同样也可以练出速度,而且太极拳里想要快,必须先慢慢练,没有哪家太极拳法一上来就把拳打的呼呼生风的,陈氏的二路,也必须是在有了扎实的一路基础之后才练。

太极拳虽有快架,但是仍然是以慢练为基础和主体的。

拳论有云“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快慢都是跟着对手走的,没有一定之规,那么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打手要言》做了很好的解释,“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太极拳的慢练是培养意气合一的能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精神和动作统一起来,只有注意到
自己身体运动的每一个细节,快才不是瞎快,盲目的快,我们知道每个人下意识的反应速度都是很快的,但是他们不能把这种下意识的反应,变成实战的动作。

这正是太极拳慢练的意图,我们有意无意的意气运行,是培养内外合一的习惯,让人神经的瞬间反应,变成自己平时潜意识里的习惯动作。

当反应变成成为一种习惯了,才有了拳论中说所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实战机理。

太极拳的实战(三) 从“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谈太极拳的松
误区之三,是有人认为,现在的太极拳,开口就让人放松,“松松软软的”,怎么实战?健身还差不多。

这其实也是个非常荒唐的想法,很多人以为只有绷得紧紧的,才有力,浑身的肌肉都鼓起来,才是力量的象征,这其实大错特错,任何一个技击的行家都知道,实战最重要的乃是放松,浑身紧张,既影响力量的发挥,也影响速度的发挥,根本不可能进入实战的状态。

那么放松是怎么回事呢?如果不用心、意、气去解释,是没有办法说清的。

松,不是完全的松懈。

如果是完全的松懈,那就是软了,那么放松就太简单了。

我常说一句话“练拳的松和实战的松不是一回事,”练拳的松只要不用力就可以了,实战的时候,要放松的同时不能让外力作用于你,这就很难了,你可以松,但怎么在松的状态下,化解外力呢?很多人没有注意《打手要言》里的一句话,而片面的强调松,其实是一种误导。

《打手要言》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而意不断。

”这句话的重点是落在“非松”上的,松,只是表面现象,看上去是松的,没有展开,也没有劲了,但实际上
却是“非松”。

非松就意味着紧张。

回过头来我们看“乃能收敛入骨”就好理解了,什么收敛入骨呢?是把紧张的意识、精神收敛入骨,而外示安逸,不在肌肉和筋骨上显示出来,白白消耗体力。

所谓“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

”;所谓“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只有筋骨肌肉松开,精神灵动,才可能在瞬间调动整个躯体,达到松、活、灵、快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