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于军事战略方案问题的决
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

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决议〔1〕(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甲战略方针在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形势之下,在中国红军及其他革命武装力量现状之下,党军事策略即战略方针应有如下各项:(一)在以坚决民族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总任务之下,首先须在一切政治军事号召上与实际行动上,确定“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方针。
这即是“抗日联军”,“红军是中国人民抗日先锋队”,“一切不愿当亡国奴士兵及军队同红军联合起来打日本去”,“全国同胞武装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武装保卫中国”,“打倒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打中国人汉奸卖国贼”,“打倒帮助日本灭中国卖国头子──蒋介石”,“打倒侵入抗日根据地汉奸卖国贼”,“反对汉奸卖国贼扰乱抗日后方”,“巩固抗日后方”,“扩大抗日根据地”,“红军白军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没收汉奸卖国贼财产做抗日军经费”,“没收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财产做抗日军经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战到最后一滴血”,“民族革命战争万岁”等等口号及行动。
(二)正确地估计敌我力量,党在一九三六年军事部署方面总方针,应该是“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力量”。
因此,一九三六年主力红军作战主要目标还应该是汉奸卖国贼军队,但在日本占领区域及自治区〔2〕,应尽量组织、扩大及联合一切抗日武装力量──抗日义勇军,抗日游击队等,同日本军队进行直接有力游击战争。
同时还应估计到,在一九三六年下半年,第一方面军有可能和有必要同日本军队发生部分战斗(晋绥察〔3〕方面)。
(三)猛烈扩大红军,一九三六年全国主力红军应有二十万人,第一方面军应有五万。
(四)为坚决而有力执行(一)(二)(三)项所述之方针(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作战力量,扩大红军),第一方面军行动部署之基础,应确定地放在“打通苏联”与“巩固扩大现有苏区”这两个任务之上,并把“打通苏联”作为中心任务,拿“巩固扩大现有苏区”同它密切地联系起来,具体步骤即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主要方向放到东边山西和北边绥远等省去。
军事战略实战指南制定和执行军事战略的关键策略

军事战略实战指南制定和执行军事战略的关键策略军事战略是指规划和实施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使用军事力量以达到国家或军事组织目标的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活动。
战略制定和执行对于战场上的成功至关重要。
尤其在现代战争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军事战略变得更加复杂而具挑战性。
本文将探讨军事战略实战指南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其中的关键策略。
一、战争目标与战略目标的对齐军事战略的制定和执行,首先要明确战争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对齐。
战争目标是指在战争中所要争取的胜利结果,而战略目标则是为了实现战争目标而制定的具体目标。
在制定战略时,必须确保战略目标与战争目标的一致性,以确保军事行动的有效性和达成预期的战果。
二、综合评估与决策在制定军事战略时,综合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综合评估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包括战场环境、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作战条件与限制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估,决策者可以准确地把握战场形势,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措施。
同时,军事战略的制定也需要进行决策分析,选择最优的方案,并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变数。
三、灵活性与创新性战场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因此军事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必须具备灵活性和创新性。
灵活性意味着及时调整战略措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战场环境。
创新性则要求决策者能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打破固有模式,应对复杂的战略挑战。
只有灵活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才能在战场上取得主动权,实现战略目标。
四、信息与情报的支持在制定和执行军事战略时,充分利用信息和情报是非常重要的。
信息和情报可以提供战场上的实时情况,帮助决策者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为了确保信息和情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军事战略实施者需要建立健全的情报收集和分析机制,并与情报机构和部门保持紧密联系。
五、资源与能力的合理配置军事战略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充分考虑资源和能力的合理配置。
资源包括人力、物资、财力等方面的支持,能力则是指军事力量的素质与数量。
在制定战略时,必须充分评估自身资源和能力的状况,确保能够执行所制定的战略。
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几个问题

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几个问题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下称《战略问题》),学术界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
当把这部经典著作放在当时历史语境下进行分析时,笔者认为有一些相关问题值得细致研究。
一、毛泽东写作《战略问题》的缘由及动机关于《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的题解这样说:“毛泽东的这部著作,是为着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当时曾在建立在陕北的红军大学作过讲演。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页。
)按照这种说法,毛泽东专门为总结经验而写作该文,只不过在红军大学作过讲演。
实际情况与题解有一定出入。
1941年2月13日,在为八路军军政杂志社所写“著者识”中,毛泽东告诉读者:“这本小书是一九三六年秋季作为当时红军大学的教本而写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新华书店1949年版,第1页。
)1964年6月24日,在会见越南人民军总参谋长文进勇时,毛泽东这样介绍:“一九三六年,红军大学要我去讲革命战略问题。
好,我就看参考书,考虑怎样总结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写讲义。
我看了国民党的军事材料,看了日本、俄国和西欧国家的一些军事著作,其中包括克劳塞维茨的军事著作,也看了一点苏联编的军事资料和中国古代的兵书孙子兵法等,主要是总结中国十年内战的经验。
写的讲义题目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还没有写完,还有关于战略进攻、政治工作、党的工作等问题,因为西安事变发生,没有工夫再写。
主要部分写好了,我就不讲了。
有书,你们看就是了。
红军大学的同志帮了我的忙,他们不叫我教书,我就不会去写。
当教员也有好处,可以整理思想。
”(《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41页。
)这告诉我们:正是因为要给红军大学讲课、“当教员”,毛泽东才写作了《战略问题》。
那么,“题解”为什么有不同说法?可能因为《毛泽东选集》是政治理论文献,并非历史资料,“题解”只是提供一个阅读的角度。
党的历次会议考点巧记法【建国前】

教训,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确定党 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奠定
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革命运动的方针和政策。 了开创中国革命新时期的良
好基础
(因出席的中央委员不到半数,既不是中央
八七会议在我党历史上
全会,也不是中央政治局会议,故称为中央紧急 是一个转折点。它给正处在思
会议)毛泽东在发言中批评了陈独秀在农民、军 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
古田会 议
1929 福建 省上 杭县 古田 村
《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 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其中第一部分,也是最 为核心的内容是《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重 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
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 集团,必须绝对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担负打 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的任务,必须加强政治工 作。 决议案强调,必须加强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 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以批判三中全会的所谓对于“立三路线”的 以 教 条 主 义 为 特 征 的 王 明
“调和主义”为宗旨,强调反对“党内目前主要 “左”倾错误在党中央开始长
危险”的“右倾”,决定“改造充实各级领导机关”。 达四年的统治。
主要表现有:
1)在革命性质上:混淆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
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把反资和反帝并列
缺点:没有防“左”
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
中央临 时政治 局扩大 会议
1927. 11
作出两项新的决定: 一是提出“一切政权归工农兵士贫民代表会议” (苏维埃)的口号,成为暴动的主要口号。 二是决定“没收一切土地,由农民代表自己支配 给贫农耕种”。
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 倾盲动主义在党中央领导机 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

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1〕(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甲战略方针在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的形势之下,在中国红军及其他革命武装力量的现状之下,党的军事策略即战略方针应有如下各项:(一)在以坚决的民族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总任务之下,首先须在一切政治的军事的号召上与实际行动上,确定“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的方针。
这即是“抗日联军”,“红军是中国人民抗日的先锋队”,“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士兵及军队同红军联合起来打日本去”,“全国同胞武装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武装保卫中国”,“打倒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打中国人的汉奸卖国贼”,“打倒帮助日本灭中国的卖国头子──蒋介石”,“打倒侵入抗日根据地的汉奸卖国贼”,“反对汉奸卖国贼扰乱抗日后方”,“巩固抗日后方”,“扩大抗日根据地”,“红军白军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没收汉奸卖国贼的财产做抗日军经费”,“没收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财产做抗日军的经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战到最后一滴血”,“民族革命战争万岁”等等的口号及行动。
(二)正确地估计敌我力量,党在一九三六年军事部署方面的总方针,应该是“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
因此,一九三六年主力红军作战的主要目标还应该是汉奸卖国贼的军队,但在日本占领区域及自治区〔2〕,应尽量组织、扩大及联合一切的抗日武装力量──抗日义勇军,抗日游击队等,同日本军队进行直接的有力的游击战争。
同时还应估计到,在一九三六年下半年,第一方面军有可能和有必要同日本军队发生部分的战斗(晋绥察〔3〕方面)。
(三)猛烈扩大红军,一九三六年全国主力红军应有二十万人,第一方面军应有五万。
(四)为坚决而有力的执行(一)(二)(三)项所述之方针(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作战力量,扩大红军),第一方面军行动部署之基础,应确定地放在“打通苏联”与“巩固扩大现有苏区”这两个任务之上,并把“打通苏联”作为中心任务,拿“巩固扩大现有苏区”同它密切地联系起来,具体步骤即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到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去。
党史教育100条

01“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02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03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是由陈望道翻译1920年8月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
04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举行,会场设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
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05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独秀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0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
07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08党的二大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
09党的二大确定的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0党的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11七一五“分共”事件,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后失败。
1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31926年7月9日,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14北伐战争的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15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
16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是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
17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8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宁冈,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银色别墅”秘密召开。
中央关于军事战略方案问题的决优选资料

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1〕(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甲战略方针在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的形势之下,在中国红军及其他革命武装力量的现状之下,党的军事策略即战略方针应有如下各项:(一)在以坚决的民族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总任务之下,首先须在一切政治的军事的号召上与实际行动上,确定“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的方针。
这即是“抗日联军”,“红军是中国人民抗日的先锋队”,“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士兵及军队同红军联合起来打日本去”,“全国同胞武装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武装保卫中国”,“打倒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打中国人的汉奸卖国贼”,“打倒帮助日本灭中国的卖国头子──蒋介石”,“打倒侵入抗日根据地的汉奸卖国贼”,“反对汉奸卖国贼扰乱抗日后方”,“巩固抗日后方”,“扩大抗日根据地”,“红军白军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没收汉奸卖国贼的财产做抗日军经费”,“没收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财产做抗日军的经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战到最后一滴血”,“民族革命战争万岁”等等的口号及行动。
(二)正确地估计敌我力量,党在一九三六年军事部署方面的总方针,应该是“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
因此,一九三六年主力红军作战的主要目标还应该是汉奸卖国贼的军队,但在日本占领区域及自治区〔2〕,应尽量组织、扩大及联合一切的抗日武装力量──抗日义勇军,抗日游击队等,同日本军队进行直接的有力的游击战争。
同时还应估计到,在一九三六年下半年,第一方面军有可能和有必要同日本军队发生部分的战斗(晋绥察〔3〕方面)。
(三)猛烈扩大红军,一九三六年全国主力红军应有二十万人,第一方面军应有五万。
(四)为坚决而有力的执行(一)(二)(三)项所述之方针(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作战力量,扩大红军),第一方面军行动部署之基础,应确定地放在“打通苏联”与“巩固扩大现有苏区”这两个任务之上,并把“打通苏联”作为中心任务,拿“巩固扩大现有苏区”同它密切地联系起来,具体步骤即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到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去。
张国焘《会师与内争》考略

张国焘《会师与内争》考略《会师与内争》是张国焘所著《我的回忆》(以下简称“《回忆》”)的第十八篇。
这一篇共分为“渡过嘉陵江”、“懋功之会”、“毛儿盖会议”、“分裂”等四章。
在这四章中,张国焘用系统伪造和篡改政治局会议内容和党史重大事件史实的办法,妄图诱人相信他的如下谰言:“毛泽东等破坏了中共和红军一致行动的最高原则,私率一、三军团单独行动,结果造成中共和红军的分裂。
历史如系事实的写照,应大书‘毛泽东分裂了中共和红军’。
但中共的记载却说那次分裂应由我负责,这是颠倒是非的说法。
”(张国焘《回忆》第十八篇第四章的第一段)本文仅依据我馆保存的有关会议记录和文电档案,对张国焘本篇“回忆”的主要部分,加以考证;《回忆》中诐淫邪遁之辞,俯拾皆是,驳不胜驳,本文限于篇幅,不能多予理睬。
“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大事业”,在我们即将考察的领域内,这句话的真确性,将再次得到证明。
看来张国焘的赌注是压在长征中的档案不会保存下来的设想上的。
的确,如果没有档案文献,想驳斥他的“回忆”,可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可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我们党在长征的艰苦险恶的环境中,居然把许多文电档案保存下来了,今天我们可以凭借这些珍宝轻而易举地廓清张国焘的瘴雾,揭露出作伪者的卑鄙嘴脸,请他重返“耻辱柱”上。
(一)关于两河口会议张国焘《回忆》说:“上午九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秦邦宪(博古)和我六个政治局委员以及参谋长刘伯承,齐集在毛泽东的住所举行军事会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1〕(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甲战略方针在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的形势之下,在中国红军及其他革命武装力量的现状之下,党的军事策略即战略方针应有如下各项:(一)在以坚决的民族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总任务之下,首先须在一切政治的军事的号召上与实际行动上,确定“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的方针。
这即是“抗日联军”,“红军是中国人民抗日的先锋队”,“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士兵及军队同红军联合起来打日本去”,“全国同胞武装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武装保卫中国”,“打倒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打中国人的汉奸卖国贼”,“打倒帮助日本灭中国的卖国头子──蒋介石”,“打倒侵入抗日根据地的汉奸卖国贼”,“反对汉奸卖国贼扰乱抗日后方”,“巩固抗日后方”,“扩大抗日根据地”,“红军白军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没收汉奸卖国贼的财产做抗日军经费”,“没收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财产做抗日军的经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战到最后一滴血”,“民族革命战争万岁”等等的口号及行动。
(二)正确地估计敌我力量,党在一九三六年军事部署方面的总方针,应该是“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
因此,一九三六年主力红军作战的主要目标还应该是汉奸卖国贼的军队,但在日本占领区域及自治区〔2〕,应尽量组织、扩大及联合一切的抗日武装力量──抗日义勇军,抗日游击队等,同日本军队进行直接的有力的游击战争。
同时还应估计到,在一九三六年下半年,第一方面军有可能和有必要同日本军队发生部分的战斗(晋绥察〔3〕方面)。
(三)猛烈扩大红军,一九三六年全国主力红军应有二十万人,第一方面军应有五万。
(四)为坚决而有力的执行(一)(二)(三)项所述之方针(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作战力量,扩大红军),第一方面军行动部署之基础,应确定地放在“打通苏联”与“巩固扩大现有苏区”这两个任务之上,并把“打通苏联”作为中心任务,拿“巩固扩大现有苏区”同它密切地联系起来,具体步骤即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到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去。
(五)第一方面军以外之红军(二、六军团,四方面军),对于南京卖国贼军队之削弱与牵制,有极大的战略上的作用,其行动应适当地指导之。
(六)游击战争对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及汉奸卖国贼的任务,有很大的战略上的作用。
其指导原则应如下:1.一切游击队以民族战争的面目出现(日本占领区、自治区及其附近省份称中华抗日义勇军。
其他地区──华中、华南,称中华抗日游击队,在这些地方──华中、华南游击队壮大起来时,称中华抗日人民革命军)。
土地革命在民族战争的口号与策略之下执行。
2.在一切省份发展游击战争,而着重于主要的省份(河北,山西,热〔4〕察绥,东三省,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陕甘)。
在大江南北原有苏区变为游击区域的地方,使之从恢复形势迅速地提高到发展形势。
3.地方党对于游击战争,在白区是唯一的指导者,在苏区是主要指导者。
4.大量地吸引卷入反日浪潮中的白军士兵与青年学生到游击战争中去。
5.游击队应有根据地,但反对保守主义(这容易给游击队以损害)。
6.游击队同当地革命民众密切地结合起来。
7.提高游击战术。
8.使游击队变为正规的革命军。
9.游击队是苏区的创造者。
10.使游击战争增加计划性。
(七)使白军士兵革命运动在民族战争旗帜之下,同抗日红军抗日游击队结合起来,注意如下的指导原则:1.没有士兵的援助(中国的,还有日本的),民族战争的彻底胜利是不可能的。
2.士兵的援助是可能的(亡国奴境遇,饥寒交迫,不得休息)。
3.把运动放到广泛的群众基础上去,从关门主义解放出来,公开运动同秘密工作相结合。
(八)把蒙回两族(首先蒙古)反日反中国统治者的斗争提到武装斗争的程度,并把他们的斗争同我们的斗争直接结合起来。
(九)执行“抗日联军”的策略,把敌人营垒中间的矛盾与破裂组织到民族战线上去,把我们营垒同“第三营垒”结合起来,成为统一的民族营垒。
(十)把苏联红军同中国红军在反对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的基础之上结合起来,首先是技术条件的结合。
乙作战指挥上的基本原则(一)战略防御时:1.反对单纯防御,执行积极防御。
2.反对先发制人,执行后发制人(一般的)。
后发制人,即诱敌深入,不是所谓“机会主义的单纯防御路线”(宁都会议〔5〕及其后),而是内线作战的正确原则。
(二)战略进攻时:1.反对机会主义的估计不足,为扩大战果而奋斗(当由战略防御中的反攻转到战略的进攻时,以及在整个战略进攻的过程中,均应为扩大战略上的战果而奋斗),为夺取先机而奋斗。
2.反对冒险主义:(1)适可而止,保证已得的胜利(已得胜利是可能丧失的)。
(2)把阵地转到新的方向去,使处在两个大战斗间的红军得着暂时的休息,使苏区得着扩大,并把扩大苏区的任务同创造战场迎接新的战斗的任务联系起来。
把两个以上的苏区打成一片和消灭苏区中间及其附近的白色据点(打土围子),不是所谓“机会主义的动摇”(一九三二年党报〔6〕),而是执行了正确的方针。
(3)发展形势中的推进政策,波浪式的发展,有阵地有后方的发展(即是所谓“巩固地发展苏区”,所谓“同时扩大,同时深入”),反对冒进政策(敌我对比许可时是例外)。
(4)打城市及敌人巩固了的阵地是有条件的,过去反“上山主义”反“东北路线”〔7〕是错了的(一九三二年)。
(三)一般原则(不论防御时或进攻时):1.反对只“打”不“走”的拚命主义,又要打,又要走,自然走是为了打的。
战争方式的游击性,即没有固定战线,这是由于技术条件落后而决定的中国红军作战的特点,也正是过去军事指导的长处。
在这里反“游击主义”是错了的。
第五次反“围剿”中企图建立固定战线是失败了。
拿这一战线的暂时失利(地方被占)换得别一战线的胜利,这一战线的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地方是可以恢复的)。
2.争取这种可能,迅速改变红军的技术条件,使没有固定战线的状态改变为一般有固定战线的状态,运动战还是运动战,但大大减少了游击性。
没有这个现代的条件,要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是不可能的,对于改变技术条件的消极是不对的。
3.运动战是基本原则,反对“不让寸土”的保守主义的阵地战,主力红军大踏步进退是不可避免的需要的。
4.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战略上一个拳头打人,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消灭战;反对分兵主义,反对两个拳头主义,反对战略上的“全线出击”,反对击溃战(战略的及一般战役的)。
5.战略的持久战,战役的速决战,反对战役持久战,反对“拚消耗”。
6.要有充分的休息训练,反对无益的急,学习必要的慢。
7.要有充分的战斗准备。
8.依情况决定指挥方法,统一决心下的分割指挥是容许的、需要的。
9.拿战略方针去指导战役战术方针,把今天联结到明天,把小的联结到大的,把局部联结到全体,反对走一步看一步。
10.军事委员会在军事范围内有完全的权力。
丙拿主要的三个步骤,达到打通苏联与巩固发展现有苏区的任务第一步在陕西:二月五日前完成下列任务:1.扩大五千新兵。
2.给北面进攻着的敌人一个打击。
3.夺取甘泉宜川两城。
4.赤化宜川洛川两县。
5.组织第二十八军(北面)第二十九军(南面)。
6.着手组织骑兵旅。
7.扩大游击队到原有数的二分之一。
8.完成渡河准备。
9.完成政治准备(部队中的,对山西方面的,对陕甘宁的,对苏区的)。
10.赤少队的扩大整理。
11.三百个地方干部准备到山西去。
12.着手绥远方面的布置。
13.红校〔8〕第一期出校,第二期入校。
14.为准备三百个排长,在三月后使用,方面军开办教导营。
15.治疗突击(办药),争取二分之一伤病员在一月底出院。
16.着手组织蒙古游击队。
17.其他组织上的准备(党的,政权的,军事的)。
第二步在山西:准备以六个月(二月──七月)完成下述任务,依情况延长或缩短之:1.击破阎锡山〔9〕的主力,消灭其一部。
2.开辟山西西部(靠黄河一带)五县以上地区,使之成为初期的苏区。
3.扩大红军二万人,山西一万三千人、陕西七千人。
4.创立占领区域内的游击队到一千人。
5.调动敌军,恢复神木、府谷、佳县、吴堡、清涧、米脂、绥德等县敌占地区之全部或一部,陕北游击队大部或一部过山西去。
6.着手对内蒙民族的宣传工作,取得部分的切实成绩。
7.扩大蒙古游击队最少二百人。
8.加紧对绥远的布置。
9.完成骑兵旅。
10.组织上指导上加强河北游击战争。
11.创立晋直〔10〕察绥交界地区及晋豫交界地区的游击战争。
12.指挥上加强陕甘游击战争。
13.二十八、二十九两军各完成二千人。
14.陕北陕甘两苏区游击队扩大至一月时的一倍。
15.完成与苏联的通信联络。
16.红校出产五百个连长,三百个指导员,五十个营长,三百五十个游击战争的干部,以两期计算(每期六百共一千二百)。
17.完成与二、六军团的通信联络。
18.着手抗日联军的组织。
19.完成出绥远的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的准备。
20.保证黄河船渡,必要时回陕西一行。
第三步在绥远:1.由山西向绥远转进之时机,依日本帝国主义对绥远之行动如何而定。
2.向绥远转进之估计,有困难的(日本可能的阻挠,阎锡山的骑兵,内蒙民族与我们间政治上联系的薄弱),但是可能的(三种困难,都是相对的)。
3.即使暂时不容许背靠外蒙,或靠近了暂时不能解决问题时,下文的问题,因地区宽大,人口众多,反日潮流高涨,有许多文章可做。
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抄件刊印。
注释〔1〕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举行扩大会议,讨论军事战略问题、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问题。
军事战略方面,会议确定以打通抗日路线为中心任务,以山西和绥远为红军行动和发展苏区的主要方向。
这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决议,二十三日通过。
〔2〕这里指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所控制的地区。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指使下,汉奸殷汝耕在河北省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不久改称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控制冀东二十二个县。
〔3〕绥,指绥远,旧省名,辖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一九五四年撤销。
察,指察哈尔,旧省名,原辖今河北省西北部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一九四九年改辖今河北省西北部及山西省北部地区,一九五二年撤销。
〔4〕热,指热河,旧省名,辖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区,一九五五年撤销。
〔5〕宁都会议,是中共苏区中央局一九三二年十月在江西宁都召开的会议。
这次会议错误地批评了毛泽东等提出的向敌人统治力量较弱、党和群众力量较强的赣东北发展的正确主张,否定了毛泽东主张的“诱敌深入”等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而要求红军去夺取中心城市,争取江西首先胜利。
会后,调毛泽东做政府工作,接着又撤销了他的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
〔6〕党报,这里指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