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取材注意事项

合集下载

病理标本采集 处理与保存注意事项

病理标本采集 处理与保存注意事项

病理标本采集处理与保存注意事项病理标本采集、处理与保存注意事项病理标本的采集、处理与保存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准确诊断与治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病理标本采集、处理与保存的注意事项,以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可靠性。

一、病理标本的采集病理标本的采集是疾病诊断的首要环节,它要求精确和细致。

以下是一些常见标本的采集注意事项:1. 细胞学标本采集:细胞学标本采集主要涉及细胞涂片、细针穿刺等,操作时要注意消毒措施,避免污染。

采集时要尽量避免血液干扰,以免干扰细胞学的评估。

2. 组织学标本采集:组织学标本采集一般使用外科手术取材,术前要进行相关的检查,确保完全取得病变组织。

取材时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病理背景的污染或变形。

3. 液体标本采集:液体标本采集主要包括腹水、胸水和尿液等。

采集时要注意收集足够量的标本,并避免采集时的交叉污染。

二、病理标本的处理与保存病理标本的处理与保存是确保标本质量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常见标本的处理与保存注意事项:1. 标本加工处理:组织学标本一般需要进行固定、脱水、包埋等加工处理,以确保组织的形态结构不变。

加工过程中要注意时间和温度,避免过长时间的固定或超低温的保存。

2. 标本保存条件:病理标本的保存温度要根据标本的性质进行调整。

常规组织学标本可以保存在室温下,而冷冻切片等需要保存在低温环境下。

保存过程中要注意标本的编号与记录,避免混淆。

3. 标本的保存周期:不同类型的标本在保存周期上有所差异。

通常,组织学标本可以保存数年,而液体标本则需要较短的保存时间。

标本在保存前要制作好包装材料,并注明保存日期与保存人员。

4. 标本运输条件:标本在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剧烈震动和温度的变化,以免引起标本的变性或损坏。

运输过程中要注意标本的密封性,防止泄漏造成交叉污染。

三、病理标本的质量控制为了保证病理标本的质量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理标本质量控制措施:1. 标本的鉴定与编号:在采集标本的同时,要对标本进行鉴定与编号,确保与病人的信息相符合,并与相关记录相对应。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病理取材规范是指在进行组织学检查时,医务人员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操作,以保证病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病理取材规范的一些建议。

1.取材部位:根据患者的临床病史和症状,在手术或活检中,应选择有代表性的病灶和正常组织进行取材。

避免取材过多或过少,以免影响病理诊断。

2.取材方式:根据病灶的性质和大小,选择适当的取材方式。

常见的取材方式包括切除术、穿刺活检、钳夹取材、刮片等,取材时应注意避免毁坏病灶或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形态。

3.取材数量:根据需要,取材时应尽量多取材,以保证充分代表性。

例如,在手术中取材时,应尽量取多个部位进行切片,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小病灶和病变。

4.取材标记:为了方便后续的病理检查和诊断,必须对取材标本进行标记,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标本编号等,保证标本与临床资料的一致性。

5.取材顺序: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取材,先取不同类型的组织,再取不同部位的切片。

在取材时应准确记录各个切片的位置和方向,以便后续的病理分析。

6.取材工具和技巧:取材时应使用尖锐、干净、无腐蚀性的取材工具,如手术刀、刮刀、抹片等。

取材时应注意避免破坏组织的完整性,保持组织形态和结构。

7.取材保存:取材后,应及时将标本放入合适的容器中,添加适当的液体保存,如正常盐水或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

确保标本保存完整性和安全性。

8.取材记录:在进行取材时,应仔细记录每个标本的取材位置、大小、性状等信息,编写取材记录。

取材后,应及时归入病理标本库,以方便后续的查找和分析。

9.取材培养:某些情况下,需要将取材标本进行培养,以便观察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特性。

在取材时应注意避免污染标本,保持无菌操作。

10.取材安全:在进行病理取材时,医务人员应全程佩戴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防护用品,确保操作安全。

取材后,应及时进行消毒和清理工作。

病理取材规范的遵守可以提高病理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制定正确的诊疗方案和预后判断非常重要。

同时,医务人员在进行病理取材时应保持专业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确保患者权益和病理工作的质量。

病理标本制作取材注意事项

病理标本制作取材注意事项

病理标本制作取材注意事项1、标本收集和查验程序:对于所有送检的标本,必须认真执行查验程序,方能进入下一程序,其主要程序是:①收集标本时:要仔细查对申请单上的姓名与标本上的姓名,序号是否一致;标本的件数与申请单是否相符;标本是否用固定液固定过。

②标本经上述验收后,进行编号登记,以防错乱。

编号按年份和流水号两种方法,如果为了今后的查找较为方便,按年份编号为较好。

2、活检组织取材:在外科送检的诸多材料中,对于每一例病例的材料,大小都不一样,但对于较大的标本,不可能都对其进行制作切片,因此,选择适合于病理技术制作,适合于病理诊断且有利于回顾性研究等各方面的材料,是病理活检的关键,通常把这过程称为取材。

(一)取材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① 取出所有送检的标本,量其大小,称其重量,描写其色泽,质地,形状和肉眼所见表面情况。

当标本切开后,应详细描写其切面的颜色,硬度,病变部位等,必要时绘图说明。

② 对于细小标本如肺支气管穿刺物标本胃肠镜活检标本[1]等,应将其染上伊红颜色后,用擦镜纸或特别脱水袋将其包上或装上,以防漏出脱水盒的小孔。

③ 对于有传染性的标本,让标本彻底固定后再取材。

如结核瘤标本等。

④ 对于罕见特殊的标本,应小心保存好,在不影响诊断的情况下,尽量保存好大体标本。

以利于教学标本,陈列标本的收集。

⑤ 边取材边固定,组织标本较多的单位,取材经常要花上几个小时,如果从下午2:30开始取材,至5:30完成,那么先取的材料就可以多固定几个小时,如此可以防止固定时间不足,同时也可防止组织发生自溶。

⑥ 对于骨髓穿刺的组织,可先用10%硝酸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再与其它组织进行处理。

⑦ 骨组织和钙化组织,应彻底脱钙后,方能进行制作。

具体用大头针能顺利扎入骨组织则可。

⑧ 活检组织取材,不能太厚,以不超过2mm为宜。

以防脱水不彻底,不利于制片。

⑨ 每取完一例标本后,所有的工具如刀,剪,盘镊,切板等,必须用水冲洗干净,以免污染,混淆于其它病例。

病理标本采集技巧及注意事项

病理标本采集技巧及注意事项

病理标本采集技巧及注意事项病理标本采集是判断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采集技巧的准确性和注意事项的执行性对于病理学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意义至关重要。

为此,本文将介绍病理标本采集的相关技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1】病理标本采集的基础知识病理标本采集是指从患者体内采集组织或液体样本,以供病理学检查。

采集到的标本经过特殊处理和染色,再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从而获得疾病诊断和病理机制等重要信息。

【2】病理标本采集的技巧与步骤(1)选择适当的时间和部位。

在采集病理标本之前,需要确认采集的时间和部位是否与病变相关。

不同类型的标本有不同的采集时间和部位选择。

例如,活检标本通常在病变活跃期采集,而固定标本则可以在任何时间采集。

(2)采集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病理标本采集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包括准备必要的采集工具和材料,清洁采集区域,以确保采集过程的无菌和无污染。

(3)采集标本的具体步骤。

在开始采集标本之前,需要确保操作者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采集过程需要仔细而谨慎地进行,以防止标本损伤或污染。

(4)标本采集后的处理与保存。

采集到的标本需要在采集后立即进行适当的处理和保存。

不同的标本类型有不同的处理要求,包括切片、固定、染色等,这些步骤对于后续的病理学检查至关重要。

【3】病理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1)遵守操作规范。

在进行病理标本采集时,操作者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流程。

确保所有步骤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以免产生误诊或误判。

(2)保持良好的沟通。

在进行病理标本采集时,与患者和临床医生之间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相关病史,以便做出准确的标本采集决策和操作。

(3)注意标本完整性和连续性。

在进行病理标本采集时,需要确保采集到的标本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

避免在采集过程中产生断裂或丧失连续性的情况,以免影响病理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4)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在进行病理标本采集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要求。

避免任何可能的污染和感染,确保采集到的标本的纯净性和可靠性。

病理标本取材的注意事项

病理标本取材的注意事项

1、活检组织包括:子宫内膜诊刮、浅表或深部组织穿刺物、皮肤组织、内镜钳取粘膜、微创手术切去不完整组织等☐应描述标本的数量、大小(mm、cm、多量时聚堆测量)、形状、色泽、和质地等☐小量小标本,应全部取材☐多量小标本,取材后剩余者应保管好备用☐粘膜和皮肤应“立埋”以便观察各层结构2、大标本取材记录标本的手术类型描述和记录标本大小(三维长度、形状、色泽、表面、质地等)球形标本可测直径切面:沿大面切开,描述和记录其特点,如实性或囊性,各占比例,色泽、质地、出血坏死,囊壁厚度,内容物颜色等前列腺、甲状腺、胰腺等脏器应间隔一定距离做多个平行破面,以免漏掉微小肿瘤.取代表性区域,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取材完整瘤体要带包膜,如甲状腺、乳腺取材块的大小2cmx1.5cmx0.3cm编号:数量、剩余组织记录“留”,全部取材时记录(全包)一包等,微小组织试做重取材要记录描述和记录标本大小(三维长度、形状、色泽、表面、质地等)球形标本可测直径切面:沿大面切开,描述和记录其特点,如实性或囊性,各占比例,色泽、质地、出血坏死,囊壁厚度,内容物颜色等前列腺、甲状腺、胰腺等脏器应间隔一定距离做多个平行破面,以免漏掉微小肿瘤.取代表性区域,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取材完整瘤体要带包膜,如甲状腺、乳腺取材块的大小2cmx1.5cmx0.3cm编号:数量、剩余组织记录“留”,全部取材时记录(全包)一包等,微小组织试做重取材要记录3皮肤和皮下组织肉眼观察:形状、大小、测量、三维皮肤表面:平滑、粗糙、水肿、水疱、毛发附着、色素、白斑、疣状物、乳头、结节状隆起、皮下结节、硬度等全部描述取材的组织块大小、方向、切缘等4肿瘤整体观察:肿瘤位置、数量、大小、形状、色泽、质地、活动度、生长方式等溃疡病变:数目、部位、直径、形状、色泽、边缘、深度、底部、穿孔等切面:最大径破面观察囊性、实性、囊实性实性肿物:色泽、编织状、均质、细腻、鱼肉状、胶样、边界、薄膜、浸润、出血、坏死等囊性:壁厚度、内容物、乳头(内外)包膜有无破裂等切片取材:肿瘤实质1-4块,与邻近组织之间1-2块、切缘、正常组织必要时适当取材•分别编号5食管和贲门辨认送检食管或胃,测长度,辨认上下切缘食管纵行剪开,胃沿大弯剪开,观察粘膜面病变部位、形状、大小、深度、范围等取材要点、分别标记、描述各部位淋巴结、切缘等6胃术式:次全切除、全胃切除、残胃切除、胃切除和脾切除、胰切除主要疾病:胃癌、胃溃疡、间质瘤、胃炎等肉眼检查:测大小弯长度、浆膜面情况、沿大弯剪开,观察胃粘膜:溃疡、肿瘤形状、数目、深度、颜色、质地、浸润深度7小肠;手术切除肿瘤、炎性溃疡、肠结核、伤寒、肠套叠、肠扭转、肠坏疽等肉眼:长度、直径、外形、狭窄、扩张、肿瘤、套叠(部位)粘连等,触摸肠壁有无肿物及其部位沿系膜剪开肠管:内容物、溃疡、肿瘤逐一观察描述测量沿系膜剪开肠管:内容物、溃疡、肿瘤逐一观察描述测量取材:肿瘤1-4块,肠壁全层与正常组织相连处上下切缘各一块系膜淋巴结肠梗死标本:取梗死灶与周围存活组织8阑尾主要疾病:阑尾炎、粘液囊肿、肿瘤测量长、直径、描述表面、腔内容物、壁厚、有无肿物、粪石、阻塞等取材要点:横断面间隔取2块,如果囊肿或肿瘤要纵破,取肿瘤,有淋巴结者要取材9大肠主要疾病:肿瘤、息肉、溃疡、Crohn病肉眼:确认结肠、描述、测量炎症:充血、水肿、表面炎性渗出物、穿孔、粘连,腔内容物色泽、粘膜情况等肿瘤:部位、大小、形状、浸润深度、取材确切,两端切缘,系膜淋巴结溃疡:数目、部位、直径、形状、色泽、底部、出血、穿孔、溃疡间粘膜,注意良恶性溃疡区别10肝和胆道肝脏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肝内胆管结石等测量与描述:大小、观察表面有无结节大小,切面颜色、结节大小及其间的间隔;肝内胆管结石形状类型、胆管扩张及其周围变化;肿瘤大小、硬度、境界、色泽胆囊:外形、长度、浆膜面情况、沿长轴剪开,胆汁、结石、数目、形状、色泽、囊壁厚度、质地、肿瘤大小、形状、浸润深度11胰和十二指肠主要疾病:胰腺癌、胰岛肿瘤、壶腹癌术式:Whipple式切除:部分胃、部分胰腺和十二指肠切除全胰切除:全胰切除、部分胃切除、十二指肠切除、脾切除区域性胰切除整体观察:确认术式和器官,测量三位长度、描述肿瘤:部位、累及范围、大小、形状、色泽、质地、等检查胆总管、主胰管有无扩张、结石、肿瘤胰腺:切除胰腺多少、部位、横断面切,底部保留,如遇肿瘤大小、所在部位、界限、浸润、质地等胰腺:切除胰腺多少、部位、横断面切,底部保留,如遇肿瘤大小、所在部位、界限、浸润、质地等肿瘤取3-4块,要带周围组织切缘:上切胃。

病理标本采集送检管理制度范文

病理标本采集送检管理制度范文

病理标本采集送检管理制度范文病理标本采集送检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病理标本的采集、处理和送检流程,保证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医疗质量,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病理标本的采集要求1. 病例信息的准确性:对于每位患者采集标本时,必须核实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信息,确保标本与患者一致。

2. 标本采集的规范性:标本采集必须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包括采集部位、数量、时间、方法等。

3. 采集标本的注意事项: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个人卫生,佩戴手套并进行有效的消毒,避免污染。

4. 标本采集流程的严格性:标本采集必须按照指定流程进行,包括采样、封装、标识等环节,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三、病理标本的处理和保存1. 标本处理的时间要求:标本采集后必须及时处理和送检,尽量在采集后30分钟内完成。

2. 标本保存的条件和要求:标本必须保存在相应的保存液中,并根据不同标本类型和处理要求进行保存,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保存时间的合理性。

3. 对于特殊标本的处理和保存:对于某些特殊标本,如冰冻切片、液基细胞学等,需要特殊的处理和保存条件,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

四、标本送检的流程和要求1. 送检标本的种类和数量:送检标本的种类和数量必须符合实际需要和相关规定,确保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2. 送检标本的标识和记录:送检标本必须标注患者信息、送检单位、送检原因等必要信息,并及时记录在相关登记表格中。

3. 送检标本的交接和接收:送检标本必须由专人交接并进行签收记录,确保送检的可追溯性和防止标本的丢失或混乱。

4. 送检标本的运输和保存:送检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包装和保存,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及时送达的性。

五、病理标本的结果和报告1. 病理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病理标本的结果必须准确且及时返回,确保医院可以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2. 病理报告的签发和审核:病理结果必须经过授权人员的签发和经专业人员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是指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时,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正确地取材,以保证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病理取材的一般规范:
1. 标本选择:根据临床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病变部位进行取材。

如果有多个病变部位,应分别取材。

2. 标本固定:取材后应立即放入适当的固定液中固定,常用的固定液有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

固定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大块标本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3. 标本大小:标本的大小应适中,一般不超过3-5厘米。

对于大块标本,应切割成适当大小的片段。

4. 标本形状:标本的形状应符合解剖学结构,避免扭曲或损伤。

5. 标本取材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变类型和病理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取材方法。

常见的取材方法包括切片法、冰冻切片法、切割法等。

6. 标本编号:每个标本都应有唯一的编号,以便后续的病理学检查和结果记录。

7. 标本保存:取材后的标本应妥善保存,避免干燥或受到其他损伤。

可以使用标本瓶、容器或包装材料进行保存。

8. 标本送检:标本送检时应填写完整的病理检查申请单,并注明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病史和检查要求等。

总之,病理取材规范是确保病理诊断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医务人员在进行病理取材时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以提供可靠的病理学检查结果。

病理取材规范的关键要素与流程解析

病理取材规范的关键要素与流程解析

病理取材规范的关键要素与流程解析病理取材是病理学诊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于确诊和鉴定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病理取材过程中,遵循规范的关键要素和流程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保证取得准确、可靠的检查结果。

以下将对病理取材规范的关键要素与流程进行解析。

1. 患者信息及标本标识:病理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患者信息及标本标识密切相关。

在进行病理取材前,应仔细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确保与病例资料一致。

同时,在取材时要在标本容器上正确标明标本来源部位、日期和取材序号,防止混淆或丢失。

2. 取材工具的选择与使用:取材时应选择合适的取材工具,例如手术刀、剪刀、刮刀、穿刺针等。

不同标本需要使用不同工具进行取材,同时要保证工具的清洁和无菌。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持握力度,避免损伤标本组织结构和破坏细胞形态。

3. 取材方法的正确性:取材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标本的质量和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常用的取材方法包括切割、刮取、刺取、穿刺等。

在选择取材方法时,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临床表现和病变部位进行综合考虑。

在取材过程中应尽量将异常组织区域纳入标本范围,同时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

4. 取材时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病理取材时,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温和取材:避免过度刮擦、太强力度地取材,以免对标本造成损伤。

- 快速取材:尽量缩短取材时间,防止标本变性、坏死等影响结果的情况发生。

- 避免空气干燥:取材后要立即放入盛有生理盐水或固定液的容器中,避免标本在空气中干燥变形。

- 避免冷冻破坏:取材时要避免接触冷冻组织或器械,以免破坏细胞结构。

- 避免污染:避免其他组织或标本污染正在取材的组织,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5. 标本保存与传送:取材后的标本保存和传送是确保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关键环节。

在保存标本时,应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保存方法,如冷藏、冷冻或固定等,确保标本的组织学形态不受损害。

在传送过程中,应妥善包装标本,避免标本破损或变形,并标明送检的紧急情况以及需要的特殊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取材注意事项
1.三对:对姓名、标本份数、标本名称,如有不符,及时与临床联系
2.工具:
(1)刀:①解剖刀;②脏器刀(大标本用)切时注意不要拉锯
(2)剪刀:①尖剪:分离组织时用;②肠剪(钝的):用于剪开肠壁
(3)镊子:①有齿镊:分离时夹标本:②无齿镊:取完材后夹剩余组织及移取标本
(4)探针:尸检时探查心脏、瘘管、先天性闭锁等
(5)骨剪:剪扁骨,肋骨、颅骨
(6)锯子:长骨
3.如何取材
(1)管状脏器:肠、骨
<1>肠:①(放在砧板上)恢复解剖学部位,观察外貌
②丈量外形(长×宽×高或Φ)
③光滑←→粗糙(改变),取材是应注意
步骤:①用肠剪沿肠系膜对侧剪开肠管,冲洗肠腔;
②观察粘膜:A. 皱襞走向(肠――垂直食管、胃――水平)
B. 皱襞有无增宽变窄
③如何处理肿瘤
描述:A. 有生理学标记
B. 无生理学标记,则为“距一端××处有一肿物”
C. 外观,大小,表面有无出血、坏死,颜色(灰白、灰红……)
1) 第1刀,最大切面,观察病变深度(要沿肠管方向纵切)
2) 往两侧隔1cm在切1刀
3) 如果3个面一样,取有代表性的
如果3个面不一样,至少取3块
4) 隔1) 2mm轻切1刀,取出1块,从内到外取A、B、C 3块,D为与正常的交界
5) 切口两端(断端)要取
6) 离开肿瘤其它地方也要去
7) 如肠系膜淋巴结未分离出,要分离,把标本平案上,用手模、按
<2>胃①丈量:胃大弯长径,胃小弯长径
②剪:沿胃大弯剪,观察皱襞走向
(2)实质性脏器
<1>肝①丈量:分整肝,左、右肝叶量,以圆韧带为分界
②观察:表面有无节结,外形有无改变,糙(由光滑变……)
③解剖:冠状切面,每隔2cm切一片
如有病灶,注意为单发或多发,每一切面
A.避开坏死的地方,但肉眼观察时要描述坏死所占比例
B.如质地一致,争取每块带上边界,如不一致,取多处
C.如多发病灶取最具代表性的
D.还要取远离病灶部位的一块
E.与肝内胆管有关的,注意胆管有无扩张、结石、寄生虫,管壁有无增厚
F.胆囊有无与其它脏器粘连(肝除外)
<2>肾①丈量
②观察
③解剖:垫一湿巾,置于虎户口,在外侧面沿最大径往肾门切开
切开前,用有齿镊剥离肾胞膜,正常易剥离
A.皮质厚度,皮髓质分界,肾柱、锥体,肾盏有无扩张等
B.肾脏只做一个切面
C.肿瘤:位置(上、中、下极)
D.肾盂、输尿管开口要取
<3>肺①丈量
②观察
③解剖:一定要通过肺门,一般只做一个切面
肿瘤:部位(靠近肺膜、肺门?),判断从哪里发出(一、二级支气管?)
有无侵犯支气管壁?淋巴结切面?
要取与肿瘤相对的肺膜、肺门、支气管断端
<4>子宫①丈量
②观察(有无附件)
③解剖:Y切口
A.宫颈:取12点,最少取4块,若以宫颈病变为主,一定取12块
B.一定要取宫内膜,可沿宫颈往上找
C.解剖部位要取(卵巢、输卵管)
D.取子宫平滑肌瘤,一定要在交界处取一块
E.子宫内膜癌:一定要肉眼观察好病变浸润深度,同时要标明宫壁有多厚,浸润有多厚
F.卵巢:凡是增大的卵巢都有病变(囊、实、毛发……?)
a. 若为实性,肉眼看颜色,质地(硬、软(恶>良)),切面有无出血坏死(若大的肿瘤无
出血坏死,良>恶,若有恶>良
b. 表面
<5>脾①外伤性脾:肉眼描述伤口大小,为主并有无血肿,多次取几块
②治疗性脾切
③肿瘤:局灶或弥漫,大小,与非肿瘤交界
!无病变处要多取几块
<6>骨①不能多取
②观察:肿瘤部位,尤其管状骨
③解剖:锯股骨沿冠状锯,看肿瘤主体部位,看骨皮质、骨小梁关系,沿纵轴蔓延的距离
④取材:肿瘤主体,交界处,代表性部位
⑤查看X-线,对比病灶
<7>小标本取材
①内镜标本:多少粒,用纸包好,点红色,告诉技术员是否全埋
②淋巴结:若Φ>3mm,最好不要全埋,要切开;若更多,最好切多一个切面
③骨髓:固定24h,脱钙,冲掉硝酸,再包埋。

判断脱钙程度:用大头针戳,或刀能切动即可
!千万不能脱钙过度(之前已经脱钙,直接取材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