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合集下载

各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

各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

各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小学一二年级:(一)国学经典: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音版的《弟子规》有计划地复习诵读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二)古典诗词:《咏鹅》《草》《静夜思》《春晓》《清明》《一去二三里》《悯农》(其一)《江上渔者》《江南》(汉乐府)《江南好》(词)《风》《咏柳》《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村居》《悯农》(其二)《游子吟》《游园不值》《枫桥夜泊》《春日》《回乡偶书》《敕勒歌》《山行》《梅花》《江雪》《长歌行》(汉乐府)小学三四年级:(一)国学经典: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释版的《弟子规》的诵读理解。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朱子家训》《学庸论语》《孟子》(二)古典诗词:《江雪》《忆江南》《绝句-迟日江山丽》《小池》《江南春》《塞下曲--林暗草惊风》《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早发白帝城》《夏日绝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滁州西涧》《寻隐者不遇》《题西林壁》《望天门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乐游原》《秋浦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七步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送元二使安西》《题临安邸》《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鹿柴》《赠汪伦》《宿建德江》《古朗月行》卜算子【宋】刘克庄"片片蝶衣轻" 浪淘沙【南唐】李煜"帘外雨"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 守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小学五六年级:(一)国学经典:有计划地诵读完成《尚书》《孝经》《易经》(二)古典诗词:《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竹枝词》《泊船瓜洲》《望湖楼醉书》《春江晚景》《题西林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赠花卿》《示儿》《石灰吟》《竹石》《过零丁洋》《黄鹤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天净沙--秋思》《渔歌子》《独坐敬亭山》《春望》《别董大》《竹里馆》《春夜喜雨》《乌衣巷》《望岳》(杜甫)《观书有感》(朱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满江红》《如梦令》(李清照)《念奴娇o赤壁怀古》《关雎》(诗经)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国学经典内容诵读15篇

国学经典内容诵读15篇

国学经典内容诵读15篇国学经典内容诵读(精选篇1)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先辈们为祖孙后代留下了许多国学经典,如:《唐诗》《宋词》《论语》等,都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

小时候,我住在老家时,爷爷也总是坐在竹椅上教我读《唐诗》和《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这一老一小的声音总是从老家书房里传出。

后来,在我四岁时,父母把我接回了城里。

我在那里没有朋友,爸爸妈妈怕我寂寞,便给我买了很多少儿版的书籍。

从此,书成了我童年时期的重要伙伴。

随着年岁的增长,读书已成为我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

我读过的书越来越多,逐渐也把书从少儿版变成原著。

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读书要懂得复习,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学习更深的知识。

我小时不动这个道理,经常看书只是一看而过使我对这些知识映象并不深刻,但在看《论语》时明白了这个道理,让我从书中得到了不少东西。

《唐诗》是唐代的一部诗歌总集。

里面的诗歌首首都富有哲理。

单看这里面的诗就可以看到大半个中国的宏伟景象。

每当夜晚我站在窗前,望着一轮明月,便会不禁念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再看看小路上散步的爷孙,孩童看到了月亮,大喊道“爷爷,快看快看!盘子跑到天上去了。

”那位爷爷听了孙儿的话大笑了起来也不作解释。

看到这一幕我也想起当年的我亦是如此。

正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大概每个小孩子小时候都会把月亮当作盘子吧。

诗描绘了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象。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等闲识得·东风面国学经典内容诵读(精选篇2)书就像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带我走向神秘的知识殿堂;像一杯清香的绿茶,沁人心脾,带给我奇妙的享受,回味无穷;它也像一对美丽而神奇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蓝天上自由翱翔,领略文字的魅力…我对书有一种莫名的好感。

我记得从牙牙学语的时候,我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的时候,我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时候总是看幼稚的童话,缠着妈妈给我讲我觉得很神秘的故事。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古诗文100篇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古诗文100篇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一一、幼儿园阶段国学经典:注音版的《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百千"及",要求以普通话注音,"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让孩子从小就把"三百千"完整地记忆,准确地诵读,获得基本的文化熏陶,得到规范的语言训练,对祖国对家乡有基本的感性的认识和爱。

二、小学阶段小学一二年级:(一)国学经典: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音版的《弟子规》有计划地复习诵读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二)古典诗词:《咏鹅》《草》《静夜思》《春晓》《清明》《一去二三里》《悯农》(其一)《江上渔者》《江南》(汉乐府)《江南好》(词)《风》《咏柳》《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村居》《悯农》(其二)《游子吟》《游园不值》《枫桥夜泊》《春日》《回乡偶书》《敕勒歌》《山行》《梅花》《江雪》《长歌行》(汉乐府)(三)简要说明: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幼儿阶段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音版的《弟子规》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渐悟词义句义,但不讲解,不分析。

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

"小学三四年级:(一)国学经典: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释版的《弟子规》的诵读理解。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朱子家训》《学庸论语》《孟子》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笠翁对韵》(二)古典诗词:《江雪》《忆江南》《绝句-迟日江山丽》《小池》《江南春》《塞下曲--林暗草惊风》《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早发白帝城》《夏日绝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滁州西涧》《寻隐者不遇》《题西林壁》《望天门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乐游原》《秋浦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七步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送元二使安西》《题临安邸》《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鹿柴》《赠汪伦》《宿建德江》《古朗月行》卜算子【宋】刘克庄"片片蝶衣轻" 浪淘沙【南唐】李煜"帘外雨"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 守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三)简要说明: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一二年级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释版的《弟子规》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通晓其义,可以适当讲解,适当讨论。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葛沟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一年级
上学期《三字经》:第二章“天子”第六章“庶人”
下学期《三字经》:第十一章“五刑”第十四章“广扬名”二年级
上学期《弟子规》“入则孝”“信”
下学期《弟子规》“亲仁”“馀力学文”
三年级
上学期《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微子篇第十八
下学期《孟子》“滕文公下”“告子下”
四年级
上学期《老子》第三十三章第七十一章
下学期《庄子》养生主德充符
五年级
上学期《大学》传文的第七章传文的第九章
下学期《诗经》桑中伐檀
六年级
上学期《孙子兵法》九变篇火攻篇
下学期《增广贤文》三十三页四十七页。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诵读内容国学经典诵读篇目篇一【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注释】(1)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

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克:能够。

(3)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4)顾:思念。

是:此。

明命:光明的禀性。

(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

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译文】《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

”《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有关国学经典(精篇二《三字经》涵盖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及伦理道德,言简意赅,非常方便学生学习,具有传授知识和传播伦理道德观念的双重功能,三字经在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是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因此被称作“蒙学之冠”,全文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字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比较适合一年级的新学生,通过学习他们可以认识一些字以及多音字等一些基础知识,若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将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本学期二年级学习《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

北宋千字文被视为狮子教育的重要一环。

它不是简单的担子堆积,而是咏物咏事、条理分明、通顺可诵的韵文,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因而便于识读。

《千字文》短短千字,字不重复而能做到包罗万象又颇具纹理,难能可贵。

二、教学重难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千字文和笠翁对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一)经部选篇1。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2。

《礼记·中庸》选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二)史部选篇3.《史记·鹖冠子》选段魏文王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王曰:“可得闻邪?”扁鹊曰: “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4.《山海经·南山经》选段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三)子部选篇5。

《孟子·公孙丑下》选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6.《荀子·劝学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十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

十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

卜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卜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一、人与动物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庄子逍遥游》(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

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

鲲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上的云。

)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u)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一一《庄子》(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然而对于鱼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了,两条鱼也要回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一《老子》二、艺术魅力1、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学记》、(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

)2、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青松。

一一曹植《洛神赋》(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三、人生感悟1、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勤于学习就像春天的禾苗一样,看不到它增高,实际上它每天在长高•放下学习好比磨刀的石头,看不到它变薄,其实石头每天都在变薄•)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四、民风民俗1、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精心整理国学经典诵读——《论语》一、学而1.子曰:“学而时习之,知而不愠(y ùn),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乎?传不习乎?”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则以学文。

”4.子曰:5.有子曰:6.子曰: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 ǎng)8.子曰:“由,诲(hu ì)汝(r ǔ)是知也。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其何以行之哉?”10.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11.子张学干禄(l ù)。

子曰:”多闻阙(qu ē)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d ài ),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y ú)矩。

””y ì)”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四、公冶长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 ū)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 “再,斯可矣!”五、里仁24.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25.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 ǐng)也。

”2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8.子曰:“君子欲讷(nè)于言而敏于行。

”29.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30.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1.子曰:32.子曰:利仁。

”. 33.子曰:34.子曰:天命之谓性,率(l ǜ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shèn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shèn仲尼曰: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yǐ)乎!民鲜(xiǎn)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诵读——《论语》三、八佾(yì)17.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学而18.子谓韶(sháo):“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不亦n)“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1.子曰:(yù19.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乎?”四、公冶长曾子曰:2.“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0.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 ū)也。

于予与何诛(zhū)?””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1.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ì),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2.子曰:“十室之邑(y“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有子曰:5.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23. 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五、里仁二、为政”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25. à,思而不学则殆(ǎng)di。

”)“学而不思则罔7.子曰:(w 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26.子曰: )汝(r”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ǔ)ì“由,诲8.子曰:(hu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7.子曰:è),其何以行之哉?”yuí)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n,小车无軏(”è)于言而敏于行。

28.子曰:“君子欲讷(n ”“见义不为,无勇也。

10.子曰:”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29.,慎)ē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idà(qu”多闻阙。

子曰:ù.子张学干禄11(l)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30. 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1.子曰:子曰:1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唯子曰:. 33.”3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13. 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子曰:1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子曰:34. 矩。

”)ú(y十而从心所欲,不踰必èi)(p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君子不器。

子曰:15. 于是。

”子曰:1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国学经典诵读——《中庸》(节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yú)离也;可离,l ǜ)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天命之谓性,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非道也。

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n )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sh是故君子戒慎(shè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èn)其独也。

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厚,未之有也。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第二章无忌惮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能久矣!”《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ny子曰:“中庸其至矣(ǐ)乎!民鲜(xiǎ明也。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第三章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第四章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之报礼重。

《诗》云: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慄也。

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国学经典诵读——《大学》((节选)1-6章)忘也。

第五章第一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德若偷,质真若渝(yú),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六章1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jiù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4.无为而无不为。

之物,莫不有理。

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1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1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

此谓知之至也。

17.治大国若烹(pēng)小鲜。

《道德经》(节选)国学经典诵读——18.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比作于易,天下大事比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9.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0.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相形,高下相倾,音色相合,前后相随。

于足下。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21.4.江海所以能为天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功成身退,天之道。

jiù)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尔骄,自遗其咎(22.ng)ě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n)(tiá猎令人心发狂,难(ch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23.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6.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为用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7.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5.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我宝。

故抗兵相加,哀兵胜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8.26.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án) 死而不亡者寿。

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ī)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x 将欲歙(9.2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8.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之,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10.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29.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ièl,进道若退,夷道若纇()ièm明道若昧(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知,莫能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辨,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蜀相(杜甫) 31.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劝学(节选)国学经典诵读——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荀子无题(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p(左应为“车”)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ù)u(ró)秋词(唐?刘禹锡)ǐng)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x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