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种植栽培技术完整版

合集下载

羊肚菌 栽培技术

羊肚菌 栽培技术

羊肚菌的栽培技术如下:
1.栽培土壤:羊肚菌栽培宜选择中性或微碱性、排水良好的土壤,
pH值宜为6.5~7.5。

2.栽培料配方:木屑75%、麸皮20%、磷肥1%、石膏1%、腐殖
土3%。

3.整地与播种:先用松土机把耕地进行翻松,翻松深度在20厘米
以上,翻松后画线确定畦面宽度和畦沟宽度,然后用挖沟机挖
畦沟。

挖好沟后往沟内铺培养料,厚度为2~3厘米,然后播种。

4.栽培管理:羊肚菌喜湿,生长环境必须保持湿度。

在室外栽培,
冬季尤其是早春,雨水较多,温度合适,则菌丝体、子实体生
长良好。

如果早春遇干旱,必须适时浇水。

5.出菇管理:在子实体长出来后,要注意控制好光线,尤其在羊
肚菌子实体发育的时候,为其提供适量的散射光,一般提供30%
左右的光照即可。

6.适时采收:当羊肚菌子实体的菌盖表面充分伸展,显现出羊肚
状的凹坑时就可以采收了。

羊肚菌的栽培技术

羊肚菌的栽培技术

羊肚菌的栽培技术
羊肚菌的栽培技术
一、介绍
羊肚菌(学名:Morchella esculenta)是一种高档食用菌类,因其独特的形状和美味的味道而备受追捧。

本文将详细介绍羊肚菌的栽培技术,以帮助栽培者更好地进行羊肚菌的生产。

二、羊肚菌的生命周期
⒈孢子的采集
⒉孢子的发芽
⒊菌丝的生长
⒋菌丝的分化成子实体
⒌子实体的形成
⒍子实体的采摘
⒎子实体的后期处理
三、材料准备
⒈培养基配制
⒉培养容器准备
⒊孢子的采集器具四、培养基配制
⒈麦芽提取液的制备
⒉蔗糖溶液的制备
⒊液体培养基的配制
⒋固体培养基的配制五、孢子的采集
⒈选择合适的子实体
⒉采集孢子的器具
⒊孢子的采集方法六、孢子的发芽
⒈孢子的消毒处理
⒉孢子的发芽培养条件七、菌丝的生长
⒈菌丝的接种方法
⒉菌丝生长的环境要求
⒊菌丝生长的时间控制
八、菌丝的分化成子实体
⒈培养条件的调节
⒉菌丝分化成子实体的时间控制九、子实体的形成
⒈光照条件的控制
⒉温度和湿度的调节
⒊空气流通的控制
十、子实体的采摘
⒈适时采摘子实体
⒉采摘子实体的工具
十一、子实体的后期处理
⒈清洗子实体
⒉子实体的保存和加工
附件:
⒈孢子采集器具的图片
⒉孢子的发芽培养箱制作图纸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食品安全法》:国家法律,旨在保障食品安全,维护人民
群众的身体健康。

⒉《农业生产法》:国家法律,规定农业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

羊肚菌种植栽培技术完整版

羊肚菌种植栽培技术完整版

羊肚菌种植栽培技术完整版羊肚菌(学名:Morchella),又称蘑菇细胞丝囊菌,是一种具有高经济和食用价值的食用菌。

其独特的外观和独特的风味使其备受人们的喜爱。

羊肚菌的种植栽培技术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本文将为您介绍羊肚菌种植栽培技术的完整版。

一、羊肚菌的生态特征羊肚菌是一种地下菌类,其菌丝主要分布于林地的土壤中。

它喜欢生长在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并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有一定的要求。

二、羊肚菌的繁殖方式羊肚菌主要依靠菌丝的扩散繁殖。

当土壤温度达到适宜的范围时,菌丝会侵入宿主植物的根系,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同时,羊肚菌也会通过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这些孢子主要通过风力传播。

三、羊肚菌的种植方法1. 土壤选择羊肚菌对土壤的要求较高,种植时应选择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的土壤,最好是与松树、柏树等树种形成的林地。

土壤的PH值应在6.5-7.5之间,有利于羊肚菌的生长。

2. 菌种选择在羊肚菌的种植中,选择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非常重要。

应选择来源可靠的菌种,并注意其菌株的活力和纯度。

3. 播种方式可选用孢子浆液、菌丝体或菌棒进行种植。

孢子浆液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通过喷洒或浇灌的方式将孢子浆液均匀地撒布在培养床上。

菌丝体种植可将菌丝体埋入培养床中,建立起与宿主植物的共生关系。

菌棒种植则是将菌棒埋入土壤中,待菌丝体生长扩散。

4. 培养环境的控制羊肚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

一般来说,温度保持在15-25摄氏度,湿度保持在50-60%左右。

光照的控制也很关键,尽量模拟自然光照条件,避免日光直射。

5. 病虫害防治羊肚菌的种植中,病虫害的发生是常见的问题。

可以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如定期清除病虫害,并合理使用农药等手段。

四、羊肚菌的采摘要点羊肚菌的采摘要点非常重要,主要有以下几点:1. 采摘时机羊肚菌通常在春季或秋季出现,根据不同的地区和气候条件,采摘时间会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羊肚菌出现在土壤温度为10-20摄氏度时。

羊肚菌栽培技术(2024)

羊肚菌栽培技术(2024)

引言概述:羊肚菌(scientificname:Morchella)是一种极具营养价值和风味特点的珍稀食用菌类。

其形状独特,外表呈现出一种蜂窝状结构,因此也被称为“蜂窝菌”。

由于其稀有性和生长环境的限制,羊肚菌一直以来都是高档食材之一。

随着人们对食材品质的高要求和对营养需求的增加,羊肚菌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传统野生采摘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羊肚菌的栽培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正文内容:一、土壤选择和条件控制1.选择合适的土壤类型:羊肚菌对土壤的要求较高,一般选择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如混合酸性pH值适宜的腐殖土或沙壤土。

2.控制土壤气候条件:羊肚菌的生长需要湿润的气候环境,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和温度有利于其生长。

保持土壤湿度约为60%~70%左右,温度保持在15℃~20℃之间。

二、种源选择和种植技术1.种源选择:选择合适的羊肚菌种源非常重要,优质的种源具有良好的菌丝繁殖力和产菌能力。

可以选择已经经过培育的优质种源进行栽培,注意种源的纯度和活力。

2.菌种培养:羊肚菌的繁殖主要通过培养的方式进行,可以选择富含蛋白质和糖类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如玉米粉培养基或马铃薯培养基。

3.菌种接种技术:将培养好的菌种接种到菌床中,通常采用昼夜温差培养方法,将接种好的菌丝与菌床混合均匀,然后覆盖耐高温材料进行覆盖。

三、环境调控和养护管理1.光照调控:羊肚菌对光照有一定的要求,过强的光照会对其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适当的遮荫措施可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湿度控制:保持适宜的湿度对于羊肚菌的生长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浇水和保持湿度的操作来保持菌床的湿润度。

3.病虫害防治:羊肚菌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害,可以通过合理的施药和巡查等方式进行防治。

四、采收和贮藏技巧1.合理的采收时间:根据羊肚菌菌丝结构特点和菌盖生长状态,合理选择采收时间可以保证羊肚菌的品质和产量。

2.采收方法:采用手工采收的方式可以保证菌盖完整,避免对生长环境的破坏,同时可避免携带较多土壤和杂质。

羊肚菌栽培的方法

羊肚菌栽培的方法

羊肚菌栽培的方法羊肚菌于1818年被发现。

其结构与盘菌相似,上部呈褶皱网状,既像个蜂巢,也像个羊肚,因而得名。

那么羊肚菌怎么栽培?下面店铺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羊肚菌栽培的方法_羊肚菌栽培技术一、什么时候栽培在平均最高气温连续几天低于20℃就可进行栽培,一般海拔高于600米以上地方可以提前到十月底播种。

海拔低地方十一月初至十一月中旬播种。

二、栽培前需要哪些准备工作1、栽培场地选择羊肚菌在100-3500米的海拔都可生长。

场地水稻田、旱田、林地、果园、荒地等,最好是水田,病虫害少,可以连作。

坡度0-5°,不能太陡。

就近有干净的地下水源、自然流水、库堰水,保证15-20t/亩。

被风向阳,不在风口上。

2、翻耕杀虫为了尽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产量,栽培土地要用石灰和广谱杀虫药进行杀虫灭菌处理,石灰用量一般50-75㎏/亩 .流程如下:地表喷洒杀虫药→ 撒石灰→ 旋耕→ 喷洒杀虫药→ 把大的土块耙细3、整厢大田处理后即可进行整厢。

根据各种田的形状,沿着沥水的方向起厢,一般厢宽长、宽100-120㎝左右、厢高20㎝,走道宽30㎝。

4、遮阳棚柱桩的搭建整厢完成后,即可进行遮阳棚柱桩的搭建。

遮阳棚高2米,就地选择木桩或者较粗的竹子,长2.5米,其中将50㎝打入地下,桩与桩之间用篾片绑成拱棚;或者直接用钢构大棚,一次投资,多年受益。

三、怎么播栽1、播种方式播种方式一般有穴播、撒播、行播。

在生产过程中多用撒播,即将菌种均匀的撒在厢面上,然后用土壤覆盖。

覆土厚3㎝左右。

2、菌种用量菌种用量250-300袋/亩。

3、覆膜与搭盖遮阳网播种后,马上要进行覆地膜。

覆地膜的作用主要是保温、保水和不长杂草。

使用黑色的地膜进行直接平铺覆盖,或者起小拱进行覆盖。

根据栽培地区海拔的高低和播种时的气温,一般情况下,高海拔的地区如海拔西部的山区,建议春节后气温回升时再搭盖遮阳网和塑料薄膜(遮阴和防水),防止大雪压垮遮阳棚。

羊肚菌种植技术羊肚菌种植方法

羊肚菌种植技术羊肚菌种植方法

羊肚菌种植技术羊肚菌种植方法羊肚菌,又称羊肚、羊肚菜、地鸡、地鸡皮等,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羊肚菌的需求越来越大,羊肚菌种植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农业产业。

本文将详细介绍羊肚菌的种植技术及方法。

一、选地整地1. 选地:选择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松、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或壤土种植羊肚菌。

要求土壤pH值为5.5-6.5,光照适中,通风良好。

2. 整地:在选好的地块上,清除杂物,深翻土壤,使其松软。

然后进行作畦,畦宽1-1.2米,畦高15-20厘米,畦间距50厘米。

同时,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000-3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草木灰100-200公斤。

二、播种1. 菌种选择: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羊肚菌品种。

目前市面上有“川羊肚菌”、“湘羊肚菌”、“滇羊肚菌”等品种。

2. 播种时间:羊肚菌的播种时间因地区而异,一般在每年的9月至次年1月进行。

3. 播种方法:将菌种均匀撒在畦面上,然后用锄头轻轻翻入土壤,使菌种与土壤充分混合。

播种后,用稻草或薄膜覆盖畦面,保持土壤湿润。

三、管理1. 水分管理:播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但不宜过湿。

浇水时,以喷灌为宜,避免大水漫灌。

在羊肚菌生长期间,根据土壤湿度适量浇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60%-70%。

2. 温度管理:羊肚菌生长温度为15-22℃,低于10℃或高于25℃时,生长速度会减慢。

在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菌丝受冻;在夏季,要加强通风降温,避免高温影响羊肚菌生长。

3. 光照管理:羊肚菌对光照要求不高,但光照过强会影响其生长。

在夏季,要适当遮荫,避免强光直射。

4. 病虫害防治:羊肚菌的病虫害较少,但仍需注意防治。

在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畦面。

在生长过程中,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如用石灰粉防治蚯蚓等地下害虫,用波尔多液防治霜霉病等。

羊肚菌的栽培技术

羊肚菌的栽培技术

羊肚菌的栽培技术羊肚菌(学名:Morchella)是一种高档食用菌,其独特的形态和香味使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羊肚菌的栽培技术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将介绍羊肚菌的栽培技术和注意事项。

一、土壤选择和准备羊肚菌生长需要适宜的土壤环境。

一般来说,羊肚菌偏爱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pH值在6.5-7.5之间。

可以选择混合土壤、腐殖土和木屑进行培育基的制备。

二、菌种选择和繁殖选择优质的羊肚菌菌种是成功栽培的关键。

可以通过市场购买到菌种或者自行繁殖。

自行繁殖时,将优质羊肚菌菌盖和菌柄分离保存,然后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通过菌丝扩展繁殖。

三、营养基的制备和接种菌种繁殖好后,需要准备营养基进行接种培养。

一般使用麦芽、蔗糖等碳源,以及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进行调配。

接种时将菌丝种植于营养基中,并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四、培养条件的控制羊肚菌的培养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

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2-18摄氏度,湿度保持在70-80%左右,避免土壤过干或过湿。

光照方面,可以选择适量的自然光或者人工光源,但是要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

五、孢子体形成和成熟羊肚菌的生命周期包括菌丝体和孢子体两个阶段。

在菌丝体愈发达和菌丝网形成后,进一步刺激接种基质,如适当增加水分和降低温度等条件,有利于孢子体的形成和成熟。

六、收获和处理当孢子体成熟后,可以进行采摘和收获。

要谨慎操作,避免破坏菌丝和孢子体。

采摘下来的羊肚菌要进行清洗,去除泥土和杂质,然后用湿布包裹存放在低温、湿度适宜的环境中。

七、病虫害的防治在羊肚菌的培育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治常见的病虫害。

常见的病害包括菌核病、褐变病等,可以采用杀菌剂和药剂进行防治。

同时,定期对栽培基质进行检查,及时清除有害生物。

总结:羊肚菌的栽培技术需要合理选择土壤和菌种,精心制备培养基和控制适宜的培养条件。

在繁殖、接种、培养和收获过程中需要细心操作,并且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经验总结,可以有效提高羊肚菌的产量和质量,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羊肚菌种植栽培技术

羊肚菌种植栽培技术

羊肚菌种植栽培技术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因其菌盖表面有许多凹坑,形似羊肚而得名。

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因此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然而,羊肚菌的种植栽培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精心管理。

以下是羊肚菌种植栽培技术的详细介绍:一、选择适宜的栽培地点羊肚菌对环境的要求较为严格,需要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空气流通的地方。

同时,羊肚菌喜欢生长在微酸性的土壤中,pH值最好在6.5-7.5之间。

栽培地点应避免阳光直射,但也需要适量的散射光。

二、准备栽培基质羊肚菌的基质一般由木屑、锯末、稻草等有机物料组成,这些材料需要经过发酵处理,以增加其肥力。

基质的湿度应控制在60%-70%,过湿或过干都不利于羊肚菌的生长。

三、播种与覆盖播种时,应选择无风、湿度较高的天气。

将处理好的菌种均匀撒在基质表面,然后轻轻覆盖一层薄土,厚度约为1-2厘米。

覆盖土后,要保持基质的湿润,但避免水分过多。

四、管理与调控羊肚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温度最好控制在15-25℃之间,湿度则需要保持在85%-95%。

在羊肚菌生长期间,要定期检查基质的湿度,并适时补充水分。

同时,要注意通风,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五、收获与储存羊肚菌成熟的标志是菌盖完全展开,颜色由深变浅。

收获时,应小心翼翼地将菌体从基质中取出,避免损伤。

收获后的羊肚菌应及时晾干或冷藏,以保持其新鲜度。

六、病虫害防治羊肚菌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扰,如菌蝇、菌蛆等。

防治方法包括使用生物防治剂、物理隔离以及定期清理栽培环境。

七、总结羊肚菌的种植栽培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种植者有丰富的经验和耐心。

通过科学的管理,可以提高羊肚菌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的需求。

希望以上内容能为有意种植羊肚菌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及各种农作物秸秆等都可用来栽培。

现举几例:①农作秸秆粉75%,麸皮2岬o,磷肥和石膏各1%,石灰0.5%,腐植土3%;②木屑75%,麸皮 2 帆,磷肥和石膏各1%,腐植土3%;③香樟木屑60%,玉米芯或秆20%,米糠15%,石膏2%,磷肥1%,腐植土2%;④棉籽壳75%,麸皮20%,石膏和石灰各1%,土3%;⑤玉米芯80%,米糠15%,石膏石灰,磷肥各1%,土2%;⑥甘蔗渣和阔叶树叶共95%,石膏、石灰和磷肥各1%,土3%。

以上原料中秸秆应粉碎成屑状,树木枝权应碎成片或块状,玉米芯应粉碎成指头大小。

麸皮、米糠应新鲜无霉变,磷肥选用速效过磷酸钙,石膏选用白色有光亮的。

栽培羊肚菌所用木屑尤以香樟最好。

土以杨树或泡桐树根基部土较好,其次是菜园土,应具有腐植质含量高。

(二)栽培方式羊肚菌可采用多种栽培方式,大规模生产可选用袋栽和野外床畦栽培,现分别加以介绍。

1、袋式栽培选用17 厘米x33厘米的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每袋装干料500—600克,拌料前一天将磷肥砸碎过筛,用水溶化,第二天取其上清液去渣,石膏、石灰先与麸皮或米糠混匀后再加入主料中,土可撒在水中与磷肥水上清液混合加入料中,边加水边拌匀,加水量按料水比1:1.3。

料拌匀后装袋、灭菌。

常压灭菌6-8 小时,高压1.5 公斤/米'1小时,取出冷却到22℃以下在无菌条件下接入菌种,置18;-22 ℃的暗室发菌,一般30 天左右菌丝可长满袋。

再继续培养5-6 天,使基质中菌丝量增多,然后脱袋覆土出菇。

2、室内床栽羊肚茵室内栽培可搭建五层床架,规格与栽培一般常规食用菌床架相同,栽培前室内先消毒,将门窗密封,按10 克/米'的硫磺熏蒸杀菌24 小时。

消毒后,在床架上先铺薄膜,薄膜上覆约 3 厘米厚的腐植土,泥土在使用前应按100 公斤用甲醛 5 毫升同0.5%的敌敌畏喷洒。

喷药后盖膜密封24 小时(泥土在消毒前应晒干),摊晾挥发药味,用水调湿以手握成团,触之即散。

将达到生理成熟的菌栽脱去薄膜后,平摆在床架上,袋与袋间距为 1 厘米左右,海米' 菇床可摆放菌袋40个,整床排满后,在其上覆长3-5 厘米厚的腐植土,土上再覆盖 2 厘米厚的阔叶树落叶。

3、野外畦床栽培①场地选择。

根据羊肚菌喜湿、阴暗、低温等特性,场地最好选在树阴下、竹林、葡萄架下或人工阴棚下,有花花阳光,环境卫生,若有绿化和草坪最佳,土质即保湿又不积水的土壤较好,周围要有排水沟以防雨天积水。

②畦床的建造与消毒。

栽培前将阴棚下的土挖深30-60 厘米,宽100 厘米,长度不限的畦,在畦周围底部灌注10%的澄清石灰水,同时喷洒1:2000 的除虫菊酯,以防病虫危害。

③铺料与播种。

羊肚菌即可用熟料栽培,也可用生料栽培。

熟料是将上述配方中任选一种,按比例加水拌匀后,装入编织袋中,常压灭菌8-12 小时,取出铺到畦床上,第一层厚为4~7 厘米,料温降到22℃,即可播种,菌种以覆盖料面40%-50 %为度,第二层铺8-10 厘米,再撒一层菌种,第三层铺料5~7 厘米,海米'用种量2-4 瓶,播完后料面覆腐植土3-5 厘米,再在土面上盖 2 厘米厚的阔树叶,畦上用竹片拱起,盖薄膜,即可保湿又可防雨。

为使增温,可再搭建塑料拱棚。

生料栽培就是将各种原料混合均匀后直接铺到畦床上,其播种及覆土与上述方法相同。

羊肚菌袋栽即可在室内出菇,也可在菌丝满袋后脱去薄膜,下田平放畦床上,袋与袋间距为 1 厘米,并填满腐植土,表面覆土方法与室内床栽相同,只不过畦床底下不垫薄膜。

三、羊肚菌栽培管理(一)发菌管理羊肚菌袋播种后置暗室发菌,温度控制在18~22℃.一般30 天左右菌丝可长满袋。

当菌丝满袋后再继续培养5-6 天,使基内菌丝量增多,然后脱袋覆土出菇。

野外床式栽培主要是抓住季节,利用自然温度,再通过人为加以调控在3-18 ℃之间,以8~12cC最佳。

畦床栽培后每隔10天揭膜通风 1 小时,以后管理是保持覆土潮湿不干裂即可,还要防止牲畜践踏,在畦周围设围栏,同时喷洒石灰水和敌敌畏杀虫剂进行驱虫。

但千万不可使药液流入料内。

(二)出菇管理羊肚菌袋式栽培脱袋覆土后在正常气温下约一个月即可出菇。

野外畦床栽培到第二年 3 月中旬气温上升到12-18cC 时羊肚菌子实体才开始发生。

从栽培到出菇这一阶段主要是保持床面覆土潮湿。

具体管理是经常用喷雾器向表面覆盖树叶上喷水,只宜少而勤,切不可使多余水分流到料内。

当有部分子实体出土时,应去掉部分树叶,喷洒少量水,如盖膜应将两头掀起,保持空气新鲜,湿度提高到54%-81 %,几天后羊肚菌可大量长出。

羊肚菌盛产期在 3 月20 日至 4 月20 日之间,温度在12-18'E 是其生长高峰期。

四、羊肚菌的采收羊肚菌一般出土5-7 天可成熟,成熟的标准是不论大小,主要从色泽上区分,先由深灰色变为浅灰色或褐黄色,菌盖网眼充分张开,由硬变软,说明生长成熟,即可采收。

羊肚菌播种后,袋栽当年可收一茬菇,野外畦栽经3-4 个月才可长出子实体。

最快需要80-90 天,最慢需要4-5 个月。

羊肚菌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时,形成菌带,然后集中白色绒毛团组成菌核。

在菌核上出现晶亮的小水珠,从小水珠中间形成子实体原基凸起。

起初由如小油菜籽大小的黑点,后来慢慢升高长大。

长到麦粒大小时就可辩出子实体轮廓,可以看清菌柄和菌帽的特征。

这时要精心管理,防止太阳直晒,以及大风、干旱、大雨、霜雪等为害。

通过精心管理,羊肚菌逐渐长大,有的单生,有的丛生,也有几朵连在一块。

一般海米'可长50-80 朵,最高产干品250 克,成熟时若不及时采收,就很快被虫腐,最后留下子实体驱壳。

羊肚菌生长成熟参差不齐,必须分批采收。

采收时用手捏住茵柄,左右摇动连根拔下,顺便剪去泥脚,按大小分级放入筐内,采收时不要伤害周围小菇蕾。

每天要进行采收,前后采收 1 个月。

五、加工羊肚菌采收后应及时晾干或烘干,否则就会发生菌蛆、线虫。

,羊肚菌一般 2天就可晒干,若用烘干机一个小时就可干燥,用密封塑料袋盛装。

在干制和装袋过程中,不要将菌盖碰破,须保持完整寒江渔翁回答采纳率:31.9%2009-11-0300:42 羊肚菌生长条件要求很高,特别是温湿度要求非常严格,在室外难以办到。

在室内采用人工控制温度是高产的关键所在。

室内栽培时温度控制在18-22 ℃,湿度控制在80-85%比较适宜。

一般都是采用广口瓶或塑料袋栽培,菌丝长满后敞开瓶口或袋口,加大温度,控制好湿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就可出现子实体。

避免在室外受阳光、大风、干旱、雨水、虫害、杂菌的自然影响而失败匿名回答采纳率:5.9%2009-11-1109:35 羊肚菌又称美味羊肚菌,别名羊肚菜、羊肚蘑、羊肚子、阳雀菌、蜂窝蘑等。

是世界公认的一种珍稀食、药用菌,在欧洲被公认为是仅次于块菌的美味食用菌,但至今还未能进行大量商品化人工栽培,属尚为驯化中的食、药用菌。

羊肚菌不仅香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及氨基酸,特别富含有机锗,具有补肾、壮阳、补脑、提神的功能;主治肾亏损、阳萎不举、性欲冷淡,对头晕失眠、肠胃炎症、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饮食不振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同时也可防癌、抗癌、预防感冒,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效果,在医学上有重要的价值。

由于它功能齐全,食效显着,在国际市场十分紧销,目前国内收购价一直稳定在每公斤400一500元,国际价格更加昂贵。

由于野生资源十分有限,因此羊肚菌的人工栽培及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青川羊肚菌长3-5cm,粗11-20mm,上部平,基部稍有凹槽。

子囊(210-250 )μ m×(15-20 )μ m。

孢子单行排列,(22-26)μ m×(12-14 )μm,侧丝顶端膨大,直径达11μm。

3. 尖顶羊肚菌菌盖长,近圆锥形,顶端尖或稍尖,长达5cm,直径达 2.5cm。

凹坑多长方形,浅褐色,棱纹色较浅,多纵向排列,由横脉相连。

柄白色,长达6cm,直径约等于菌盖基部的2/3 ,上部平,下部有不规则凹槽。

子囊(250-300)μm×(17-20)μm,孢子单行排列,(20-24)μ m×(12-15 )μm。

侧丝顶部膨大,直径达9-12μm。

4. 粗柄羊肚菌菌盖近圆锥形,高约7cm,宽5cm。

凹坑近圆形,大而浅,浅黄色,棱纹薄,不规则地相互交织。

柄粗壮,淡黄色,长约10cm,基部粗5cm,稍有凹槽,向上渐细。

子囊圆柱形,有孢子部分150×18μm。

孢子8 个,单行排列,椭圆形,无色,(22-25)μm×(15-17 )μ m。

侧丝无色,顶部膨大。

5. 小羊肚菌菌盖圆锥形至近圆锥形,高17-33mm,宽8-15mm。

凹坑往往长形,浅褐色。

棱纹常纵向排列,不规则相互交织,颜色较凹坑浅。

柄长15-25mm,粗5-8mm,近白色或浅黄色,基部往往膨大,并有凹槽。

子囊近圆柱形,有孢子部分约100×16μ m,孢子单行排列,椭圆形,(18-20)μm×(10-11)μm。

侧丝顶部膨大。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 1. 生于海拔800-1000m的阔叶林中地上及林缘空旷处。

2. 生于云杉林中地上。

3. 生于阔叶林及混交林地上、林缘空旷处以及防护林内草丛中。

4. 生于混交林的林缘地上。

5. 生于稀疏林中的地上。

资源分布: 1. 分布于吉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江苏、四川、云南等地。

2. 分布于内蒙古、山西、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3. 分布于河北、山西、甘肃、新疆、江苏、湖南、云南等地。

4. 分布于黑龙江、山西、新疆等地。

5. 分布于山西、陕西、宁夏、新疆、四川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羊肚菌丝体在多种真菌培养基上都能生长。

菌丝生长期间,4月及5月上旬平均温度分别为10-11 ℃及13-14℃,而子实体发生盛期即 4 月中旬至 5 月中旬,平均温度12℃。

子实体生长时,森林内空气相对湿度约80%,土壤含水量一般为40-50%。

羊肚菌生长的适宜Ph 略高于一般真菌。

土壤的酸碱度(pH)7-7.9 。

培育技术人工栽培一般采取菌土接种和子实体接种两种方式。

菌土接种:在 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在羊肚菌生长良好的地块上,挖取10cm见方、厚约7cm的土块,移植到与取土不幸相似地方的穴中,然后用30cm见方的塑料薄膜覆盖。

进入梅雨季节去掉覆盖物。

子实体接种:取子实体切成 4 片,埋入理想的地段。

移植时子囊盘向下,四周培土,留一小部露出地面。

上盖少许叶,然后用30cm见方的塑料薄膜覆盖。

子实体接种以秋季易成活。

【性状】性状鉴别(1)羊肚菌菌盖椭圆形或卵圆形,顶端钝圆,长4-8cm,直径3-6cm,表面有多数小凹坑,外观似羊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