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武夷岩茶的发展历程

武夷岩茶的发展历程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岩茶的名称,最初见于清末,而真正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并为世人广泛知晓,则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但岩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很远,经历了一个风风雨雨的兴衰过程.野生茶最早的茶记载也许要数汉代时成书的<<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时的茶只是一种治病解毒的野生草药----野生茶,这种野生茶便是武夷茶农称之为”菜茶”的最早母本.研膏茶/蜡面茶武夷山茶发展成为休闲娱乐功能的人工栽培茶,并且逐步为世人所知,则是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代,那会不叫岩茶,叫研膏茶,是一种蒸青压制茶,它不发酵,不炒青,采下茶芽稍晾后,便放在器具中蒸熏并压紧成饼状,然后烘干.饮用时将茶饼先研碎,再沸水冲泡,所以叫研膏茶.后来因为茶艺发展,冲泡后的茶汤表面看起来像稠粥,熔蜡,所以又称蜡面茶.北苑贡茶五代十国时,闽王兴茶事,将建安府治(今建瓯芝城镇)城东凤凰山原属茶商张廷晖的茶园收为朝廷所有,名称北苑.于是北苑茶成了一种专为王公贵族享用的”贡茶”.北宋王朝建立后,沿袭旧制,将北苑作为御茶园.这些官方茶焙所产的茶,主要用于上贡,所以称为北苑贡茶.由于北宋大兴茶事,上层社会对北苑茶需求越来越多,北苑茶焙顺着建溪两岸不断的扩大,绵延百里之远,同时包括了武夷山.不过当时武夷产的茶只是作为北苑茶的一个补充,所以也将武夷茶叫北苑茶。
龙凤团茶宋元时期是茶事发展的兴盛时期,其中又属龙凤团茶最为知名,曾有“黄金易得,一茶难求”之说。
龙凤团茶制作过程相当的复杂。
首先,要选择早春刚刚萌发如雀舌般的细嫩茶芽,用指尖轻轻一下掐断--绝不能用指甲。
摘下后,要立即将芽投进新鲜山泉水中,以保持湿润。
制作时,先将摘下的茶芽进行一番剔除,以便使每一片细芽都一样大小,符合标准,然后放在事先备好的刻有龙凤图案的特制模具中湿蒸,这便是蒸青法,蒸至恰到好处时,轻轻压去茶中黄水。
武夷茶文化

一、武夷茶武夷岩茶生长在风景秀丽、挺拔奇伟的闽北武夷山,这里海拔大都在几百米,有的达二千多米。
山中云雾缭绕,日照时间短,地质属丹霞地貌,土系沙质,为奇茗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岩茶加工过程非常精细,要经采、晒、捻、焙、剔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允许有丝毫马虎。
武夷山茶历史悠久。
据记载,早在唐朝元和年间,就有采制武夷岩茶之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许多方士游臣、文人墨客都把品尝武夷岩茶作为一件赏心乐事,并留下不少佳词美赋。
明朝万历年间,荷兰人就运输武夷岩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
不久,美国人也到福州、厦门采购武夷岩茶。
此后,武夷岩茶便在美国、北非等国际市场上热销。
自古以来武夷岩茶就作为佳品,深受朝廷赏识。
元朝皇家宫廷将其列为御茶,并在武夷九曲溪畔的四曲建造御茶园,设立了“焙局”。
民间对武夷岩茶更是视若珍宝,至今在武夷山茶区流传下许多名茶、名丛的摩崖石刻,如“大红袍”、“半天腰”等。
据史料记载,武夷岩茶的品种多达360多种,福建闽南、广东等地及港澳台同胞,都把品尝武夷岩茶视为一种雅兴和享受,不少老华侨谈起武夷岩茶更是津津乐道。
武夷山现有茶园10万亩,主栽品种有大红袍、肉桂、水仙等。
武夷岩茶“臻山川精美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是茶界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自1989年连续六年被农业部、商业部评为乌龙茶类金奖,在1998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上,“大红袍”、“武夷肉桂”荣获中国文化名茶金奖。
2001年,“武夷大红袍”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证明商标。
2002年,武夷岩茶获得原产地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3年,武夷山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
2005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成功申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武夷山九龙窠的大红袍母树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它是武夷岩茶高贵品质的象征,由于它品质优异、文化内涵丰厚,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到此,以一睹其芳容。
福建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福建是茶文化的发祥地,那么福建茶文化有什么历史呢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
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
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
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
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
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
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
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
自此莲花峰茶改称石亭绿茶。
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下种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渐成为侨乡送祝“顺风”的礼品,久而久之,华侨嗜饮,随后,石亭绿畅销南洋诸岛,甚至远销英伦。
大红袍简介(office format)

LOGO
武夷岩茶丰富的文化底蕴
1500年的历史: 1500年的历史:武夷岩茶承前启后,历史悠久,茶文化博大精深。早在公元479年南 北朝时,就以“晚甘侯”之祖闻名于世。 宋代开始入贡:宋代制作“龙团”、“凤饼”,随北苑入贡,“茶出武夷,其品最 宋代开始入贡: 佳”。 元代设御茶园:元代(公元 1302年)于九曲溪南建造皇家御茶园,成为元、明两代贡 元代设御茶园: 茶中心。 中国茶之代表:早在明万历年间(1607),经澳门输往西欧,武夷山成为我国第一个 中国茶之代表: 最早进入欧洲的茶区,所以外国人以武夷茶为中国茶的总称。 台湾茶业的起源:1820年前后由台湾人将武夷岩茶分别栽种于文山和冻顶山,成为冻 台湾茶业的起源: 顶乌龙名茶区。 武夷山是红茶、乌龙茶的发源地:世界三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武夷山独 武夷山是红茶、乌龙茶的发源地 占其二,在我国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2003年国家文化部授予武夷山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中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 中国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武夷岩茶(大红袍) 中国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建安雪 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 雪飞一片茶不忧,何况蔽空如舞鸥。 银瓶铜碾春风里,不枉年来行万里。 从渠荔子腴玉肤,自古难兼熊掌鱼。 朝代:唐 作者:徐寅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LOGO
武夷岩茶之最上品——大红袍 武夷岩茶之最上品——大红袍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成为 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全国唯 一因茶进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红袍为武夷岩茶五大名丛之首,是武 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 2005年4月13日,在上海国际茶文化节 上,20克母树大红袍拍出19.8万元人民 币的天价。 2005年4月17日,在第七届中国武夷山 茶文化节上,20克母树大红袍以20.8万 元人民币的成交。 六株大红袍武夷茶王以一亿元的保额, 创中国名茶保额之最
武夷岩茶的发展历史

焙茶局 , 称之为“ 御茶园” 。 到了明朝 , 贡茶制度仍沿袭前 朝 。御 茶园前后 经历 2 5 5年 , 到了嘉靖 三十六年 ( 公元 1 5 5 7年 ) , 受 贡茶之害 , 茶 山枯荒 , 茶农离 家 , 茶业 衰落 ,
武 夷 岩 茶逐 免 于进 贡 。
二、 武夷岩茶崛起 1 、 唐朝时 , 武夷 岩茶以研膏茶 的形式 出现 。后 来由 研膏茶发展 而为腊 面茶。 初为方形 , 后为饼状 . 加工极为 精制。 ’ 2 、 宋朝 时 , 北宋太平兴 国初 年 , 朝廷特置 龙风模印 .
武 夷岩茶 的 主 要 品种 特征
武夷 岩茶品种繁多 , 各 具 特 色 。 有 采 自无 性 系 茶 树
品种的, 也有采 自有性繁殖 的茶树群 体。无性系茶树品
种有水仙 、 肉桂 、 奇兰等等。有性繁殖茶树群种俗称 “ 菜
茶” , 其成 品称为奇种 , 产 于正岩 的称 “ 正岩奇种 ” 。在正
遣 使到建州 , 监造 团茶 以别 一般 的庶饮 . 龙 团凤 饼从此 岩奇种 中选一 、 二株品质特优 的茶树 , 单独采制称为“ 名
理学家朱熹 在山中 的隐屏峰下 建武夷精 舍 , 讲学 , 斗茶 焰 , 因而 得 名 。
品茗, 以文论道 , 极一时之 盛 , 茶事特 别兴旺。著名诗人 陆游到武夷 山赞 日: “ 建溪官茶天下绝 ” 。建溪起源于武
特征 :
① 植株 为灌 木状 , 树冠为半开展 , 高1 . 5 米左 右。萌
( 8 0 6 — 8 2 0 ) 年, 孙樵写的《 送茶与焦刑部书》 。 孙樵在赠送
武夷岩茶给达官显 贵的一 封信中写道 : “ 晚甘侯 十五人 . 遣侍斋 阁。 此图皆乘雷 而摘 , 拜水而和。 盖建 阳丹 山碧水 之 乡, 月涧 云龛( k a n ) 之品. 慎勿贱用之 ! ” 孙樵在这封信 中, 把 出产在 “ 建 阳丹 山碧 水之 乡” 的茶 , 用拟人化 的笔
茶的历史典故

茶的历史典故一宵茶话留千载诗曰:“玉蕊旗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工夫。
”向以“佛宗道源、山水奇秀”著称的世界遗产地武夷山,“其岩茶制作以僧家最为得法”(见陆廷灿《续茶经》)清代名僧,天心禅寺茶禅释超全《武夷茶歌》(全文见《建茶志》)就是武夷僧人传递制造武夷岩茶的第一手资料。
《武夷茶歌》概述了武夷茶的历史、地理环境与茶叶的采制等。
先从宋代丁谓、蔡襄两人创制龙团凤饼的事谈起;到元代武夷山设置了御茶园,制造了贡茶。
明代罢贡建茶,御茶园荒废了。
但是景泰年间,这里的祭山喊山惯例,每年仍在举行,需要供祭祀的费用,并且要有茶叶缴交官府,这些茶叶都是从别处购买来充贡的。
这些弊端后为郭公所革除,(郭公者,明郭子章,号青螺,隆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从而这里的道士和僧人以及山民受了恩惠,武夷茶叶始向三坑二涧转移;从而乌龙茶在这里崛起。
由于这里的茶叶是山民和僧人生活的依托,所以致力茶园管理和茶叶采制,在制作技术上加以改进,武夷岩茶于是诞生了。
谈到岩茶时,茶僧对武夷山茶园作出过鉴定:溪北的比溪南的土层深厚;而平洲浅渚的茶园土壤瘠薄,幽谷高崖的茶园多云雾。
采茶的天气以天晴吹北风为好,连续阴雨刮南风,则茶叶色香差而味淡,采用新的岩茶制法,制成的武夷岩茶香气特别好,有梅兰香味。
这就是僧人的制茶经验谈,无怪王草堂赞其“形容殆尽矣”。
武夷岩壑山曲,还有几株宋代遗留下来的茶树,如白鸡冠,坠柳条等,有茶芽带红色的即武夷茶王大红袍,闽南、粤东人把它作为珍秘之品。
因为这种茶树发芽时,满树红光弥漫,象罩上大红披风,因故而得名大红袍。
《茶歌》结尾说:因在久雨天气在山中寺院无事,煮着武夷山茗,坐在楼上品尝,写下这首“一宵茶话留千载”的茶歌。
释超全(1627-1712)俗名阮日锡,同安(厦门市同安县)人。
明末布衣,曾文忠樱(南明文渊阁大学士)门人,师事曾樱传性理学,患难与共,性嗜茶,幼习茶书,随师在郑成功储贤馆为幕僚,善烹工夫茶,有制茶工艺。
明亡,师尽节,弃家行遁,身怀工夫茶艺而奔走四方。
武夷岩茶的发展历史

试述武夷山茶文化的简单介绍

试述武夷山茶文化的简单介绍武夷茶在各个朝代都有文人雅士作诗赋文赞赏评说;饮者、茶家煎煮、品饮、操技、演艺、传播、营运,等等。
如唐代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苏轼的《叶嘉传》,元代暗都剌的《喊山台记》,明代徐火勃的《武夷茶考》,清代王草堂的《茶说》,民国林馥泉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等等。
举不胜举,出处可查,佐证可靠。
武夷岩茶独到的制作工艺,使其优异内质得以外扬。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费时之冗长,工序之繁复,技艺之高超是罕见的。
所以它被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采用这种既促进发酵又要抑制发酵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制出的茶品,再加以炭焙,既具清香,又具甘醇,具有独特的韵味。
选用适宜的品种,才能充分汲收武夷山的灵气。
武夷山原生性的茶种名曰“菜茶”。
由于过去采用茶籽繁育,产生了不少变异,派生出繁多的名丛、单丛。
其树形、叶形、叶色、枝干、产品茶的滋味有所差别,被茶家、茶客、文人号以富有文彩的芳名,这是武夷茶的一大特色。
关于岩茶的品饮方法。
既要讲究艺术形式,更要注重科学方法。
如场所、茶具、选茶、水温、茶量、泡时,以及品尝功夫等。
当要纠正“洗茶”之说,武夷岩茶高温热炒、炭火慢焙、干燥存放,当是无菌之品。
如要祛去火味、泡沫,促茶尽快出味,可迅速倒掉第一道茶水,此当释为“润茶”。
关于乌龙茶、红茶发源于武夷山的考证,要多从制作工艺及茶类特征上去解说。
既要举证史料,并要分析其起因的原由。
武夷山发现第一棵茶树的地方,被称为茶洞。
相传,这个云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经居住的地方。
而彭祖之所以长生不老,正是因为喝了武夷山的茶。
这个传说,不仅让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留下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诗句,也让武夷山人对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层含义。
“茶”上面是草字头,中文写就是二十,下面是八十八。
二十加八十八,一百零八,所以说茶道界都说祝您老喝茶得茶寿,茶寿就是一百零八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茶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武夷茶的历史产地沿革
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
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乌龙茶中的明珠。
“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武夷山市(原祟安县)武夷山岩上乌龙茶类的总称。
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
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
元代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
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
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武夷茶的发展历史
商周时,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
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
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别名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元代的统治者嗜茶成性,且颇有品茶功夫,武夷茶便成了首选,于是在元代武夷茶正式成为贡茶。
元大德六年(1302年)朝廷为了监制贡茶,特地在武夷山的四曲溪畔设置“御茶园”当时武夷茶就大量进贡了,而且长达255年,从客观上扩大了武夷茶的影响。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帝朱元璋诏令产茶地,禁止蒸青团茶,改制芽茶入贡,逐渐向炒青绿茶转变;明末清初由于加工炒制方法不断创新,在制茶过程中不断摸索,就出现了乌龙茶。
清代是武夷岩茶全面发展时期,武夷茶区不仅有生产武夷岩茶、红茶、绿茶,而且还有许多的名从。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土地改革,分茶山到农民,以户进行个体生产。
尔后成立互助组,农户联户生产,扩大了加工规模,岩茶产量达3000担。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农民茶山归集体所有,以生产队为核算,进行生产、分配。
17世纪,武夷茶开始外销。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
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
英国最早的茶叶文献中的“Bohea”意即为“武夷”之音译。
当时在伦敦市场上,武夷茶的价格比浙江的珠茶还要高,为中国茶之首。
19世纪20年代开始,武夷茶在亚非美一些国家中试种,至今已在30多个国家中安家落户。
进入本世纪80年代,武夷茶又风靡东瀛,被视为健美茶而倾倒无数佳丽。
1995年,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对大红袍经过十多年的反复实验,无性繁育获得成功,免除了断代之忧,保持茶王大红袍的特征,并经省科委鉴定通过。
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规范了一系列生产、制作、产品标准。
6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GB18745《武夷岩茶》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武夷岩茶按茶树品种分为名枞、传统品种二类,按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五类。
大红袍、名枞不分等定级;肉桂分特、一、二级;水仙、奇种分特、一、二、三级。
2003年,武夷山市政府牵头,将武夷星茶业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强强联合,组合为新的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形成了以武夷星为龙头的武夷岩茶生产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武夷岩茶产业。
2011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与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推出的“印象大红袍”专属茶品牌。
这是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的“印象铁三角”合作执导的中国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的第一个衍生茶类品牌,揭开中国茶叶品
牌突围序幕。
同年,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武夷星WUYISTAR及图”获中国驰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