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四》研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

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

第2课李白诗四首学案一、问题探究问1:李白是怎样写出天姥山的特点?此处为什么写到瀛洲?明确:通过对比、夸张手法写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这是以瀛洲来衬托天姥山,瀛洲是海上的仙山,虚无缥缈,神奇莫测;天姥是地上的高山,实实在在,可以前往探访,使人油然而产生神游天姥之念,为下文入梦作了铺垫。

问2:诗中写一夜飞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上体现出来?用“飞”、“送”两词,体现了诗人一路上急切兴奋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问3: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哪些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景象:海日、花石、熊咆虎吟、云、水。

“迷”、“倚”“忽”等词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的情景。

作用:为了引出和烘托下文的仙境。

问4:诗人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洞天仙境的?仙境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洞天内的建筑陈设、仙人的衣着举止、鸟兽的吹打驾车三方面写。

特点:美、富丽堂皇、热闹非凡、令人神往、神仙众多。

描绘这样的仙境,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问5:哪些词语反映出诗人梦醒后怎样的心情?“长”、“惟”、“失”反映了诗人从梦中惊醒后面对着现实时的无限哀痛。

二、知识点概括古今异义字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一词多义訇然中开(打开,动词)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2、名词用作状语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3、使动用法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三、课堂巩固1、对一二诗段的诗句与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B)A、标题上的“吟”字,表明了古诗中的一种体式。

李白重点诗歌赏析教案

李白重点诗歌赏析教案

李白重点诗歌赏析教案教案标题: 李白重点诗歌赏析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2. 学习并理解李白的重点诗歌作品。

3. 分析和解读李白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4. 培养学生对李白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 李白的重点诗歌选集。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李白的诗歌朗诵录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李白的了解和对他诗歌的印象。

知识讲解:1. 介绍李白的背景和生平,包括他的成就和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2. 分析李白诗歌的特点,如意境丰富、豪放奔放的情感表达等。

诗歌赏析:1. 选择李白的几首重点诗歌,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逐一进行赏析。

2.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之美。

3. 解读诗歌的意义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

4. 进行诗歌朗读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李白诗歌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

2.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以李白的诗歌风格为参考。

3. 邀请学生在班级或学校活动中朗读李白的诗歌,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总结与评价: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理解,强调李白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对学生的诗歌赏析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3.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李白的诗歌,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李白诗歌创作比赛,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李白的诗歌,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3. 定期组织诗歌分享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诗歌才华。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诗歌赏析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李白诗歌的赏析文章,评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诗歌朗读和讨论:评估学生在课堂上对诗歌的朗读和讨论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诗四首教与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与难点: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教与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教与学过程:一、文学常识见《金榜行动》二、,先熟读诗四首,再完成文言词汇知识表内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三、读、背诵四首诗五、课后作业1、完成《金榜行动》第一部分第二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学习《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一)朗读以上两首诗,注意朗读节奏。

(二)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探究下面问题1、这首诗可分哪几层意思?“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3、“带月荷锄归"一句用语有什么特点?由此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印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中表现诗人很不擅长种田的句子是:“”,“。

”表现诗人田间劳作很勤劳的句子是:“, .”5、“但使愿无违”的意思是“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谈谈诗人之“愿”的含义。

(三)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探究下面问题1、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的教学教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的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的教学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活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李白诗歌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李白的诗歌,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1. 李白的生活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

2. 鉴赏李白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李白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对李白诗歌进行深度鉴赏和解读。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李白的生平介绍及其诗歌作品。

2. 李白诗歌的相关学术研究和评论。

3. 李白诗歌的教学PPT或教案。

学生准备:1. 预习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作品。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课堂记录和课后复习。

教学场地:教室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PPT或教案、笔记本、书籍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背景,引起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兴趣。

二、诗歌讲解(40分钟)1. 教师选取李白的代表性诗歌,进行逐句讲解,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等。

2. 引导学生理解李白诗歌中的豪放飘逸风格,及其所表现出的超凡脱俗的气质。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选取讨论优秀的同学进行分享,引导全班进行交流。

四、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李白诗歌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诗歌鉴赏(40分钟)1. 教师选取两首李白的诗歌,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鉴赏,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情感等。

2.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鉴赏,分享鉴赏过程和成果。

三、创作练习(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李白的风格诗歌,可以是一首小诗或片段。

2. 学生现场进行创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评价。

四、课堂小结(10分钟)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对李白诗歌的鉴赏和解读。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的唐朝 第4课 李白诗三首学案 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的唐朝 第4课 李白诗三首学案 语文版必修2

第4课李白诗三首学习目标 1.积累诗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与夸张的艺术手法。

3.体悟诗歌的思想情感,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瀛.洲( ) (2)天姥.( )(3)向天横.( ) (4)剡.溪( )(5)渌.水( ) (6)脚著.( )(7)谢公屐.( ) (8)熊咆.( )(9)殷.岩泉( ) (10)栗.深林( )(11)水澹.澹( ) (12)洞天石扉.( )(13)訇.然中开( ) (14)霓.为衣( )(15)鸾.回车( ) (16)魂悸.( )(17)恍.惊起( ) (18)长嗟.( )(19)觉.时( ) (20)鼓瑟.( )(21)噫吁嚱..( ) (22)鱼凫.( )(23)秦塞.( ) (24)石栈.( )(25)猿猱.( ) (26)萦.岩峦( )(27)扪参..历井( ) (28)酣.高楼( )(29)明朝.( ) (30)弄扁.舟( )答案(1)yínɡ(2)mǔ(3)hénɡ(4)shàn(5)lù(6)z huó(7)jī(8)páo(9)yǐn (10)lì(11)dàn(12)fēi(13)hōnɡ(14)ní(15)luán(16)jì(17)huǎnɡ(18)jiē(19)jué(20)sè(21)xū xī(22)fú(23)sài(24)zhàn(25)náo(26)yínɡ(27)mén shēn(28)hān(29)zhāo(30)piā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或.可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掩.赤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摧.眉折.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长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向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危.乎高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开国何.茫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酣.高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中间小谢又清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明朝..散发弄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时(2)遮蔽(3)摧,低;折,弯(4)叹气 (5)醒(6)往昔。

新理念新讲义高中语文教案 李白诗四首

新理念新讲义高中语文教案  李白诗四首

李白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李白;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过程与方法:体会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言辞夸张的特点;学会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感受李白诗歌中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白蔑视权贵、厌恶现实的思想;体会李白重视友情、关注民生、善于感悟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言辞夸张的特点;学会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

教学难点:感受李白诗歌中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一、基本解读与板书设计哭晁卿衡1.写作背景简介晁卿衡,即晁衡,原名安陪仲麻吕,日本人。

唐开元五年 (717) ,日本国遣使来朝。

使臣在长安期间,主要研习儒家经典,玄宗曾诏令四门助教赵元默到鸿胪寺为之讲授。

日本使臣所得朝中赏赐,全部用来购求经书文籍。

使命完后,渡海回国。

晁衡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但学成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历任左补厥、左散骑常侍、秘书监、镇南都护等职,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

天宝十二载 (753) ,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

李白作此诗哀悼他。

而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直至大历五年 (770) 卒。

2.板书失去好友的悲痛和真挚友情比喻拟人含蓄飘逸寓情于景丁都护歌1.写作背景简介关于“丁都护歌”的来源,《宋书·乐志》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 ( 即宋武帝刘裕 ) 派府内直督护丁旰去处理后事。

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旰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 ! ”语声很哀切。

后人根据她的悲叹声进一步推衍成这支歌曲。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保存的《丁督护歌》都是咏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的。

李白是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写纤夫的悲苦,并寄予深切的同情。

2.板书这首诗写纤夫们夏日拖船之苦,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李白诗四首》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李白诗四首》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2李白诗四首只识背影北宋时,宰相王旦有个马夫,为他赶了五年马车,服役期满向王旦告别,王旦竟不认识他。

等马夫转身走时,王旦却立刻叫出了他的名字,并念他赶车勤奋,给了他丰厚的恩赐。

本来,这个马夫平常只知赶车,正脸都难露一下,王旦只熟习他的背影,所以见到他的脸面时反倒不认识了。

待马夫转身出去,那熟习的背影,很快唤起了他的回想。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大量静静诚实劳动、不求闻达的人。

他们可爱而又平庸,无声无息地繁忙在生活的某个角落里,一心扎到工作中间。

人们看不到他们的正面亮相,看到的永久是他们繁忙的身影。

他们也从未把头从工作中抬起来,去出头露面,赢得场面上的喝采。

微感言: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

——《白虎通义》赏读:什么叫智呢?智就是知识。

你自己见到的、听到的事情多了,知识面广了,便不致为一些事所诱惑,还可以够从一些小事上推知大事。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赏读:天道(自然规律)是长久不变的,它其实不因为尧(那样仁德的君主)而存在,也不因为桀(那样残暴的君主)而消逝。

切合治理它的规律来适应它,就获取祥瑞;用紊胡来适应它,就遇到凶灾。

公正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

——《荀子》赏读:公正畅达,那种只顾小个体或个人利益的事就杜塞了。

公义倡明,那种只顾小个体或个人利益的事就熄灭了。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荀子》赏读:见到和善的行为,必然端正直正地反问自己;见到不和善的行为,必然惹起忧惧,仔细地检讨自己。

一、作者视窗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味的诗人。

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遨游。

较宽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豪侈腐朽,写出许多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

暮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诗四首研学案(教师版)

李白诗四首研学案(教师版)

2.《李白诗四首》(3课时)备课人:审核人:班级:学生姓名:【利用说明及学法指导】李白的诗风以“豪放飘逸”著称。

学习本课要紧围绕“豪放飘逸”这一核心去通读这四首诗,找出“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寻出“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悟出“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走入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保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

继续踊跃提倡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

【研学目标】1.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了解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学习其他三首诗歌,了解李白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和艺术风格。

3.通过这四首诗歌体会李白豪放飘逸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自主研学案】一、走近诗人(请完成填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

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初步感知课文(一)《梦游天姥吟留别》1.写作背景: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理想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以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机会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取得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华。

那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空想。

李白在极度悲忿难过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从头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预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忿,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鄙弃,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 解题: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属歌行体古诗。

“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文体,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李白诗四首》(3课时)备课人:审核人:班级:学生姓名:【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李白的诗风以“豪放飘逸”著称。

学习本课主要围绕“豪放飘逸”这一核心去通读这四首诗,找出“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寻出“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悟出“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走入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

继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研学目标】1.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了解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学习其他三首诗歌,了解李白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艺术风格。

3.通过这四首诗歌体会李白豪放飘逸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自主研学案】一、走近诗人(请完成填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

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初步感知课文(一)《梦游天姥吟留别》1.写作背景: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 解题: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属歌行体古诗。

“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3.写出划线字的拼音,并将正确读音标注到课本相应位置。

天姥.山( mǔ)瀛.洲( yíng )天台.山(tāi)剡.溪(shàn)渌.水(lù)脚著(.. zhuó)殷.岩泉(yǐn)栗.深林(lì)澹.澹( dàn)霹雳..(pī lì)怳.惊起(huǎng)訇.然(hōng)悸.(jì)4.整体感悟:初读全诗,整体感知,并用诗中原句回答前四小题。

○1诗人入梦追寻天姥山的原因是:“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2诗人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3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4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以“梦游”为分界点,全诗可分为三部分,请用四字短语为每部分起个小标题:(梦游之由<起>)→(梦游之景<见>)→(梦游之吟<叹>)(二)《哭晁卿衡》晁衡是开元五年来中国的日本学生。

他长期留居中国,结交了李白、王维等许多朋友。

天宝十二年(753),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

李白作此诗哀悼他。

而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

一、“哭”字,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婉 _的气氛。

(三)《丁都护歌》关于“丁都护歌”的来源,《宋书·乐志》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即宋武帝刘裕)派府内直督护丁旰去处理后事。

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旰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语声很哀切。

后人根据她的悲叹声进一步推衍成这支歌曲。

李白是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全诗用了_对比、白描手法,通过写纤夫们夏日拖船之苦,表达诗人对下层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四)《越女词五首(其三)》越女,江南女子,《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描写越女美丽的容貌和活泼的姿态。

诗的题材和语言受到南朝民歌影响,风格清新活泼。

三、自主学习质疑(至少写2个)请将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写下来,待小组学习讨论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案】一、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诗歌第二部分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请简要概述。

明确:描绘了4幅。

(1)月夜,剡溪清幽之景(2)白昼,山中壮美之景(3)傍晚,洞外恐怖之景(4)夜晚,洞中仙人欢聚之景。

2.“一夜飞渡镜湖月……送我至剡溪”中“飞”、“送”等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提示: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情感主旨)明确:“飞”“送”两字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不用“走”,而用“飞”,想象大胆,语带夸张;以“送”写月,仿佛是月亮有情,陪伴诗人来到剡溪。

两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3.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用梦中仙境象征(修辞手法)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和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反衬(修辞手法)现实的丑恶,表明自己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4.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一句话,这首诗的“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_。

5.背诵并默写本诗。

二、学习《哭晁卿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请从意象、手法、情感的角度鉴赏“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诗。

(提示: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表达了诗人何感情?)明确:“明月不归沉碧海”写了“明月”、“碧海”,运用比喻的手法。

用“明月”喻指晁卿,用“沉碧海”喻指其不幸遇难;既含有对朋友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又有为痛失朋友的伤感之情。

“白云愁色满苍梧”写了“白云”,通过拟人,让这没有生命的天色也有了人的“愁色”,移内心难言之情于眼前所见之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充分地抒发了因朋友亡故而极其悲伤的感情。

三、学习《丁都护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丁都护歌》,全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全诗的诗眼是:“苦”。

首二句以商贾巨富的豪奢生活与纤夫在盛夏酷暑艰难拉船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修辞),突出纤夫的“苦”。

接下来的二句,通过纤夫喝的水“浊”、“半成土”的细节和唱的歌的凄切哀怨来写纤夫的内心的“苦”。

最后两句,通过行役的艰巨和无穷无尽的描写来把纤夫的“苦”推向了极致:纤夫之苦足以感伤千古矣!四、学习《越女词五首(其三)》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这两句写越女采莲,见有客人过来急忙躲进荷田,“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一个“回”字,也写出她们的纯洁多情。

2.“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句中“笑”、“佯羞”体现了越女怎样的情态?“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的神态,细致地展现出少女纯真的内心世界。

此诗写出了越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为我们塑造了纯洁多情、活泼、羞涩、可爱的采莲女形象。

五、拓展延伸:阅读课本每首诗的“资料信息”;查阅李白的相关知识。

六、小结:在中国文学浪漫主义诗歌创作队伍中,李白可谓是无冕之王,他以其出神入化的浪漫主义诗歌艺术,傲岸不屈、蔑视权贵,使其浪漫主义诗歌充满无限魅力。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主要表现在:豪放、飘逸、离奇大胆的夸张、变化莫测的想象。

【《李白诗四首》检测反馈案】高___级___班第___组学生姓名: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直击高考题——李白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2004年浙江卷)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答: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答: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2005年高考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分)答: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作文素材积累——李白】1.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

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

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

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

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2.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却仍能举杯畅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