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五次反围剿

合集下载

红军的5次反围剿

红军的5次反围剿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国民党经过先前数月的准备后调集11个师又2个旅,共约10万余兵力由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组织对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围剿。

中国共产党第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在查明敌情后,同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就反"围剿"的方针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确定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方针。

最终红军诱敌深入,歼灭国民党一万两千多人,活捉敌第18师师长张辉瓒,红军第一次反围剿也宣告胜利。

第二次反围剿蒋介石在第一次“围剿”失败后,于一九三一年二月,派他的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行总司令职权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调集十八个师另三个旅,二十万人的兵力,“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取缓进为要旨”,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积极部署对红一方面军的第二次“围剿”。

中央红军则继续按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诱敌深入”战略方针,连打五个胜仗,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二万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第三次反围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蒋介石在前二次“围剿”失败后,于1931年6月21日,亲自带着德、日、英等国军事顾问到南昌,就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调集二十三个师另三个旅,约三十万人的兵力,准备发动第三次“围剿”。

这次“围剿”,敌人采取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企图先击破红军主力,捣毁我根据地,然后再深入进行清剿。

方面军总前委决定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毙伤俘敌三万余人,彻底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第四次反围剿1932年5月,国民党反动派就开始准备对各根据地红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这次“围剿”,敌人采取的战略是逐次转移重点,实行各个击破,转入“围剿”的第二阶段,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达到围歼中央红军的狂妄目的。

面对国民党来势汹汹的进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周恩来沉着应战,黄陂、草台冈两仗,共歼敌近三个师,俘敌万余名,缴枪万余支,基本上打破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

红军五次反围剿战斗

红军五次反围剿战斗

红军五次反围剿战斗1930年,中国红军经过三年游击战争,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到约10万人,并开辟了10余块苏区。

对此,国民党当局异常恐惧。

国民党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蒋介石急于8月下旬令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在汉口召开湘、鄂、赣三省"绥靖"会议,确定以军事为主,党务、政务密切配合,分别"围剿"各苏区红军的总方针。

1930年11月国民党纠集10万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再此后几年内,国民党先后五次围剿中央苏区,下面就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国民党经过先前数月的准备后调集11个师又2个旅,共约10万余兵力由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组织对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围剿。

中国共产党第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在查明敌情后,同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就反"围剿"的方针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确定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方针。

最终红军诱敌深入,歼灭国民党一万两千多人,活捉敌第18师师长张辉瓒,红军第一次反围剿也宣告胜利。

第一次反围剿发生在什么时候?第一次反围剿国民党纠集了多少军队?国民党任命谁为第一次反围剿总指挥?第一次反围剿是红军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吗?第一次反围剿红军是采取了谁的正确方针?第二次反围剿蒋介石在第一次“围剿”失败后,于一九三一年二月,派他的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行总司令职权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调集十八个师另三个旅,二十万人的兵力,“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取缓进为要旨”,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积极部署对红一方面军的第二次“围剿”。

中央红军则继续按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诱敌深入”战略方针,连打五个胜仗,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二万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第二次反围剿时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是谁?国民党第二次反围剿是谁为总指挥?第二次反围剿国民党纠集了多少兵力?第二次反围剿红军取得了胜利吗?红军第二次反围剿发生在什么时候?第三次反围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蒋介石在前二次“围剿”失败后,于1931年6月21日,亲自带着德、日、英等国军事顾问到南昌,就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调集二十三个师另三个旅,约三十万人的兵力,准备发动第三次“围剿”。

五次反围剿

五次反围剿

中共五次反“围剿”一、历史背景1930年冬,中国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后,皖西地区党组织积极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而蒋、阎、冯军阀混战蒋介石获胜,使蒋介石有了“围剿”红军的力量和时机。

于是,蒋即着手部署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二、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30)1930年12月上旬,国民党鄂豫皖三省“围剿”军共集结8个师3个旅近10万兵力,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

12月30日红一军属部红一师和红二师痛击敌四十六师与六安香火岭,为粉碎第一次“围剿”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红一军与红十五军于1月中旬在麻城福田河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邝继勋任军长,余笃三任政治委员。

2月退守六安国民党第四十六师以第一、第二营为骨干武装起义,捣毁了六安县政府,取得胜利。

至此国民党对皖西苏区发动的第一次“围剿”被彻底粉碎。

三、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31)1931年3月下旬,蒋介石限令5月下旬“完全肃清”鄂豫皖区红军。

围攻兵力达11个师,约13万人。

4月13日国民党军占领独山,14日占领诸佛庵,15日占领麻埠。

25日红十一师及红十师第二十九师猛攻独山镇,全歼守敌。

诸佛庵、麻埠守敌逃回霍山。

至5月下旬,共歼敌5000余人,取得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四、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31)1931年10月在六安麻埠成立了红二十五军,邝继勋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

11月7日红二十五军和红四军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近3万人。

红四方面军成立后于1931年11月10日发起黄安战役,历时43天,歼敌15000余人;1932年1月19日发起商潢战役,历时10多天,歼敌5000余人。

1932年3月21日,徐向前率部包围了六安苏家埠等敌据点,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历时48天,歼敌30000余人,生擒总指挥厉式鼎,解放了淠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_红军长征遇到的困难

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_红军长征遇到的困难

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_红军长征遇到的困难长征,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长征,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象征。

你知道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_红军长征遇到的困难,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强大,二是我党犯了错误。

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

“围剿”的政策是“堡垒推进,步步为营”。

为此,蒋介石在庐山组建了一个军官训练团,聘请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军事教官组成军事顾问团,专门讲授“围剿”红军的战术和技术,同时筹措经费购置大批军火。

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军队逐步占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

这个时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我们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

他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要求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路线,主张攻打中心城市,以实现革命在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

同时,“左”倾教条主义在组织上主要表现为“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军事上则是军事冒险主义。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左”倾领导者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

当时红军的战法是“堡垒战、阵地战与短促突击”,和优势敌人拼消耗。

这种打法只有军事实力对等的情况下才有效。

蒋介石集全国的财力和军力于一身,而中央红军只有不到10万人,加上苏区财力物力有限,劣势显而易见。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考虑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在粉碎敌人“围剿”已经没有可能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1934年5月提出了战略转移的设想,并报告了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回电,对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持暧昧态度,不说让走,也不说不让走。

但即使如此,中共中央还是派出了红七军团远征,目的是调动牵制包围苏区的敌人,但由于兵力太少而没有达到目的。

中共五次反“围剿”(1)

中共五次反“围剿”(1)

1.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为红军的兵力方面得到不 断补充,有助于红军有足够的实力来对抗国军; 2.土地革命有助于红军巩固自己的政权,为根据地的巩 固得到了保证; 3.土地革命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有了经济来源 提高红色政权内人民生活水平 4.土地革命是当时中国时代进步的体现,有着反帝反封 建的性质 5.沉重地打击了国民的反动统治;
小结
1.前四次反围剿战争的的成功导致了左倾错误的出现,使党内出现了争端, 使敌人有机可乘,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
2.土地革命的广泛与深入的开展,发展了经济,把农村变成先进,巩固的根据 地成为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也使中国 共产党的政权逐步走向成熟。
王明
简介
内容 步骤
意义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
1937),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 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 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 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私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 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是中共历史上制 定的第一个可以付诸实践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 和路线。保证了土地革命胜利
1933 年,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然而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却臵民族危亡于不顾,仍 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 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33年9月调集约50 万兵力, 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仓促应战。由于王明等 “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苦战一年也未能 打破敌人的“围剿”。1934 年10 月,红一方面军主力 部队被迫撤出根据地,开始长征。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的失败
王明的左倾冒险 主义错误路线在党中 央占统治地位,抛弃 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 使红军处处挨打。
王明
• 时间:1934.10---1936.10
• 时间:1934.10---1936.10 • 重要会议:遵义会议
• 时间:1934.10---1936.10 • 重要会议:遵义会议 • 重要历程:
会宁
吴起镇
水草地 大雪山
红四方面军
大渡河
红二方面 军
金沙江
遵义
红一方面 军
瑞金
三更大金乌五万红
军喜渡沙蒙岭水军
«• »
七 律
过岷桥水磅逶千不 后山横拍礴迤山怕
尽千铁云走腾只远
长 征
开里索崖泥细等征 颜雪寒暖丸浪闲难
A-idDd%C#R)pQ%O*t)sCdcnunXR$7c *eUAc IK5Qu )c!!05$ k422!r oH)hiY LCruW Su+MI 15(Y&r7oLZT e-&XCYF%!) qiXiP6+lYuZ- G(%&cY9li3A wMvb aFIy dcV$dPogF*9mmAu5LadRKQN Y80ap 1h(c(N h9GLy a*6%$a kNN2jrm4-KeZ*ZpG hiQ-8a KOnPsJEwgp GsuK7&igKlw Y(MBlFWqwL fy 2%M# z971 GOCA$ 71RN6 s#Y$Y Ya*0T CR8)Q$ $xnQu $pAG4 G9XgS%ZMG 5tLV*e x8S-qf K2X z7 8F-Psrxqa5M W##wpPty kOdI !uS$bU VlPkX X6W!c OKE6 V2HmM kSDZJ W)H59 zQW$ I1bX kmS7u$O vuCF

关于五次反围剿的报告内容

关于五次反围剿的报告内容

关于五次反围剿的报告内容背景介绍五次反围剿是指中国的共产领导下,对于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对共产的五次武装围剿。

这五次围剿分别发生在1927年至1928年、1930年至1931年、1931年至1934年、1935年至1936年以及1945年至1949年。

这五次围剿是中共领导下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时期,对于理解中国共产的历史以及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次围剿(1927年至1928年)第一次围剿始于国共合作的结束,即国共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发动了反共高潮。

这次围剿酝酿了一段时间,并于1927年正式开始。

国民军队主力由蒋介石统领,针对性地剿灭了共产在南方以及中原地区的势力。

第二次围剿(1930年至1931年)第二次围剿由蒋介石于1930年发动,旨在进一步削弱共产在南方的力量。

这次围剿的特点是国民军队规模庞大,但缺乏作战经验以及作战目标不明确。

因此,尽管它造成了共产部分基地的破裂,但未能彻底消灭共产。

第三次围剿(1931年至1934年)第三次围剿从1931年开始,到1934年结束。

这一次,国民军队在共产控制的区域投入了更多兵力与物资,绞杀共产的力量。

然而,共产的员们以及红军以游击战的方式进行斗争,使得国民军队无法以传统战争方式消灭共产。

第四次围剿(1935年至1936年)第四次围剿是指从1935年到1936年间,国民军队企图彻底消灭中国共产的力量。

这次围剿以国民企图断绝红军与共产的联系为目标,对红军进行了多次追剿和包围。

然而,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以及长征的奇迹,成功突围,最终在华北地区恢复了势力。

第五次围剿(1945年至1949年)第五次围剿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共内战重新爆发。

国民军队在盟军撤退后得到了大量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形成了对共产的重大军事威胁。

然而,共产在毛泽东的指挥下,采取游击战等灵活的战术,成功击败国民军队,并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结论五次反围剿是中国共产在国共内战中的重要历史时期。

五次围剿

五次围剿

鲁涤平
游击战术
红军打破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 红军打破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 战斗胜利后,毛主席在兴奋中写下了一首词: 战斗胜利后,毛主席在兴奋中写下了一首词: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 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工农千百 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50万
10万以 万以 上
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 朱德. 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2月-3月 ,朱德.周恩来 1933
总政委职务 毛泽东
第一指挥官 朱深入 边战边退
蒋中正
此次挫折, “此次挫折, 凄惨异常, 凄惨异常, 实有生以来 唯一之隐 痛!”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 1931年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1931年1月 毛泽东 朱德 1930
张辉瓒
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 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
大步进退 诱敌深入 集中兵力 各个击破
到江西后,强占民房、乱抓民夫、 到江西后,强占民房、乱抓民夫、 强买勒赊、酗酒斗殴, 强买勒赊、酗酒斗殴,搞得鸡犬 不宁,怨声载道。 不宁,怨声载道。
被活捉
1930年12月21日 1930年12月21日
张氏宗祠
第五次围剿: 第五次围剿:失败
王明
博古
李德
左倾
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 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
保守主义、投降主义。 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
插曲: 插曲:
中国共产党则在同时陷入内部倾轧, 中国共产党则在同时陷入内部倾轧,前三 次反围剿的主要军事领导人毛泽东已于1932 毛泽东已于1932年 次反围剿的主要军事领导人毛泽东已于1932年10 的宁都会议上被解除军权 解除军权, 月的宁都会议上被解除军权,托病隐居于闽西长 汀福音医院。中央苏区的领导人是1933 1933年 汀福音医院。中央苏区的领导人是1933年1月7日 刚刚从上海迁来中央苏区的博古等人剥夺实权, 博古等人剥夺实权 刚刚从上海迁来中央苏区的博古等人剥夺实权, 前线实际指挥者是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 总司令朱德和 前线实际指挥者是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和政委 周恩来。为了应对国民政府的军事压力, 周恩来。为了应对国民政府的军事压力,中共中 央军委将红十二军和红二十一军划归红一方面军, 央军委将红十二军和红二十一军划归红一方面军, 使其下属兵力达到三个军团和四个军, 使其下属兵力达到三个军团和四个军,令其在敌 人部署尚未完成之际, 人部署尚未完成之际,先发制人消灭抚河流域敌 人主力,进而夺取整个江西。 人主力,进而夺取整个江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次“反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
背景:1933年初,日军大举入侵 背景:
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然 而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却置民族 危亡于不顾,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 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 党及其领导的红军 。
规模: 规模:这次“围剿”,蒋介石调集
100万兵力,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 央苏区的兵力达50万人。
意义: 意义:它是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后歼敌最多、战果最巨大的一次战役,也
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过程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 利,红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苏区人民支援下,以少胜多, 共歼国民党军1个师部和3个多旅约1.2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1万余件, 取得了反“围剿”的重要经验,不仅保卫了中央苏区,而且使中央苏区 得到巩固与扩大。
方针: 方针:这次“围剿”,敌军采取长驱直
入的作战方针,企图先击破红军主力, 捣毁我根据地,然后再深入进行清剿。 而红军决定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
过程: 过程:7月1日起,左翼集团军主
力由南城地区出动,到6日,进占黎川、 樟村、康都等地,继续像素去推进。形 势对红军极为不利,西有赣江,南、北、 东三面有国民党军9个师逼近 。莲塘、
守 阵 地 坚


兴国、古龙冈、头陂、驿前、连城、筠门岭等地区, 继续同国民党军拼消耗。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中央红军完全丧失在苏区内粉碎国民党军围剿 的可能。这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决定,放 弃中央苏区。10月7日,中革军委下令地方部 队接替各线防御任务,主力红军撤到瑞金、雩 都、会昌地区集中。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 委从瑞金出发,率领主力红1军团、红3军团、 红5军团、红8军团、红9军团和中央、军委直 属队共8.6万余人,迫退出中央苏区,向湘西 实行战略转移。
第二次“反围剿” 第二次“反围剿”
国民党: 国民党:一九三一年二月,蒋介
石调集十八个师另三个旅,二十万人 的兵力,“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 取缓进为要旨”,采取稳扎稳打、步 步为营的作战方针 。
红军: 红军:红1方面军第1、第3两个军
团,约三万余人继续按照毛泽东同志 提出的“诱敌深入”战略方针 。
敌、 敌、 敌、 敌、 敌、 敌等 敌人, 各 击 由 方
结果: 结果:从五月十六日至三十一日,红
一方面横扫七百余里,连打五个胜仗,歼 敌三万余人,缴枪二万余支,痛快淋漓地 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红军粉碎敌人 “围剿”后,乘胜转入进攻,分兵发动群众, 打土豪分田地,筹粮筹款,解放了赣东, 闽西的黎川、南丰、建宁泰宁、宁化、长 汀等广大地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中央 根据地。
结果: 结果:此战,红一方面军在朱德、周恩来的正确指
挥下,既运用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的经验, 又从国民党军队进攻时采取新战略的实际情况出发,发 展了原有的经验,采取大兵团山地伏击战的方法,在黄 陂、草台岗两次战斗中,一举歼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近 三个师,俘师长李明、陈时骥,击伤师长萧乾,俘虏官 兵万余人,缴枪1万余支,及大量枪械、子弹、电台等 军用物资。首创了大兵团山地伏击战的范例。蒋介石的 嫡系部队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这在以往各次战役中是 不曾有过的。朱德说:“陈诚几年间所依靠的部队整个打 垮了。四次‘围剿’也算告结束了。”蒋介石在给陈诚的“手 三十年代初的毛泽东 谕”中说:“此次挫败,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疼。” “神行太保”罗炳 辉
退出中央苏区 第五次“反围剿”前的红军
结果: 结果:此战,持续1年之久,是我
军战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军事失败,其 根本原因是战略指导上的失误,中央 苏区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进 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 价,给予国民党军大量杀伤。但由于 中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 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 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 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 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良村、黄陂战斗的胜利,使红军 从被动中夺得了主动。
结果: 结果:红军共歼国民党军17个团3万余人,其中俘1.8万余人,缴枪
1.5万余支,机枪175挺,迫击炮55门,电台6部,粉碎了国民党军对 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在反“围剿”作战中,红3军军长黄公略、红4 军师长曾士莪、红3军团师长邹平牺牲。
意义:此役,红一方面军在苏区人民群众和地方武装的支援、配合 意义:
经过:敌军三月下旬,敌人部署完毕。 经过:
洋 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保 卫 战

四月一日,敌人分四路开始向中央根据地大 举进攻 。 红军主力部队由根据地北部边缘 转移到广昌、石城、宁都、瑞金等地,要求 各游击区以地方武装为骨干,领导赤卫军、 队, 游击 , 敌、 , 向 。 , 敌、 、敌、 敌、 主力红军 敌,
军 。 月· 卫 -----中 。 , 敌
兵力与方针: 兵力与方针:从1932年冬开始,国民
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陆续调集近40万 兵力,组织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决定 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将红一方面军主 力歼灭于黎川、建宁地区。红一方面军辖红1 军团、红3军团、红5军团和第11、第12、第 21、第22军,总兵力约7万人,在总司令朱德、 总政治委员周恩来指挥下,主力活动于黎川地 区。中共临时中央和中共苏区中央局提出,在 国民党军“围剿“部署尚未就绪时,实行进攻作 战,击溃国民党军 。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 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 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过程: 过程:红军和国民党军队兜圈子。黄陂战斗
后,国民党军中路军集中在黄陂、蛟湖地区搜寻 红军主力。由于苏区军民严密封锁消息,国民党 军仍不知红军去向。 3月中旬,陈诚将其分进合
陂 战 斗 旧 址 黄
击的作战方针改为中间突破,由黄陂、东陂地区 向 军 11 其 进 方向 进,寻 为 于 。 红军主力 战。红 方 的战 ,集中 、 地区, 后 力,
第一次“反围剿” 第一次“反围剿”
国民党: 国民党:一九三零年十一月,蒋介
石调集了十万大军,兵舰二十余艘,飞 机三十架,装备精良。
红军: 红军:只有三万余人,武器只有十
八般,大刀枪,劍,弓箭,老式的汉阳 造的七九步枪也不多,而且每支枪只有 几粒子弹,徒手者众 。
过程: 过程:国民党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
毛主席因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而写了一首词: 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渔家傲)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 二十万军重入赣,
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红军五次“反围剿” 红军五次“反围剿”
蒋介石对红军发起“围剿”的原因 蒋介石对红军发起“围剿”的原因:
国民党各派军阀之间不断发生的分裂 和战争,让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得到充 足的时间来发展。红军队伍和革命根 据地的扩大,使得国民党统治集团甚 是震惊。在取得中原大战胜利后,蒋 介石便立即集结军队向红军和革命根 据地发起大规模地“围剿"行动。
蒋介石前三次围剿未尽力
第四次“反围剿” 第四次“反围剿”
背景: 背景:1932年5月,国民党反动派就
开始准备对各根据地红军发动第四次“围 剿”。这次“围剿”,敌人采取的战略是逐 次转移重点,实行各个击破,转入“围剿” 的第二阶段,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大规模 的军事进攻,达到围歼中央红军的狂妄 目的。面对国民党来势汹汹的进攻,红 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周恩 来沉着应战 ,部署第四次“反围剿”。
第一次围剿时,中原大战的余波未定,还不敢倾全力剿共, 投入围剿的兵力不但没有蒋氏嫡系,而且实力极 差。第二 次围剿时,正值四监委因胡汉民案发表《弹劾 蒋中正提案》, 对付国民党内的反蒋力量使蒋介石应付不暇,自然也不可 能倾全力剿共。第三次围剿时,蒋介石的反对派在广州召 开了国民党中央执、监委非常会 议,成立了同南京对立的 广州国民政府,9月初,广州政府以50万元收买了 石友三 反蒋,两广军队北上出击,进攻湘赣,占领了衡阳、郴州, 蒋介石只得先放下共 产党而去平息两广。
蒋介石庐山训话
中心向全国推广,同时发行《新运导报》作舆论宣传。发动此运动的目的就是要使 全体国民的全部生活都要合于礼、义、廉、耻,其实质是以封建伦理道德来整治人 心,使广大民众服服贴贴地接受其法西斯独裁统治。
从国民党方面看第五次“反围剿” 从国民党方面看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一、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加强
1.保甲制度的强化和各地民团训练班的开办 .
加强地方武装,是南京国民政府反共的一大法宝。 南京政府命各地开办民团训练班,规定各省都要划 出许多区,每个区每年至少要训练出一个保安团, 18到45岁的男子均要受训4个月。到1934年6月蒋 介石在南昌召集8省保安会议时,豫、鄂、赣 等8省的民团已扩大到1700万人,起到了极为反动的作用。
下,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往返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 疲惫敌军,避强击弱,速战速决,以少胜多,取得了重大胜利,巩固 和扩大了中央苏区。经过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红军的作战原则已基本形成。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与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第三次“反围剿” 第三次“反围剿”
国民党: 国民党:蒋介石在1931年6月21日,
亲自带着德、日、英等国军事顾问到南昌, 就任“围剿”军总司令,调集二十三个师另三 个旅,约三十万人的兵力,准备发动第三次 “围剿”。
红军: 红军: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
红军第一方面军3万余人,在闽西北、闽西、 闽赣边和赣南等地区开展群众工作,进行反 "围剿"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