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种植业污染源现状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保健品和食品安全需求的不断增加,银耳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热门食材之一。

然而,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对银耳种源的保护与管理的问题。

本文将就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种源保护面临的问题1.野生种源数量逐渐减少。

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野生银耳的数量逐年减少,严重威胁到银耳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

2.银耳种质资源无序采摘。

在传统采摘方式下,采摘者对银耳种质资源的认识度较低,采摘时随意挑选,严重影响了银耳种质资源的稳定性。

3.存在不规范银耳种植现象。

随着人们对银耳高价值的认识,相关企业和农民开始大规模种植银耳,但由于缺乏基于科学原理的银耳种植技术,在银耳品质和产量方面较为薄弱。

为了更好地保护通江银耳种源,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对野生银耳的监管。

政府和有关机构应该加大力度,对通江山地进行综合管理,减少对野生银耳的破坏和捕捞,防止过度开采。

2.优化银耳采摘方式。

对银耳采摘者进行经验、知识传授,提高他们对银耳的识别和区分能力,在采摘时尽可能保护银耳的自然环境,对产量过低的采摘点应严格限制采摘数量。

3.加强银耳种植技术研究。

政府应该加大对银耳种植技术的扶持力度,培育和支持银耳种植技术研究人才,制定科学的银耳种植技术指导标准,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4.建立银耳种质资源保护区。

政府和有关机构应联合成立银耳种质资源保护区,建立银耳种质资源数据库,并通过科技手段监管。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推广优秀的银耳种质资源,减少不规范种植现象,提高银耳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益。

综上所述,保护通江银耳种源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合作,在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以保护和发展通江银耳资源。

农村生态种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生态种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生态种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农村生态种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生态种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与污染、水资源浪费与水污染、化肥农药滥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生态畜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等。

随着农村种养业的迅速发展,这些问题日益突出,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针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与污染问题,应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推广可持续农业种植方式;针对水资源浪费与水污染问题,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倡导节约用水,加强水质监测与治理;针对化肥农药滥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应加强农业生产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针对生态畜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应加强畜禽粪污处理,鼓励生态畜禽养殖;需要加强农村生态种养技术培训与推广,提高农民生态意识,推动农村生态种养产业的健康发展。

农村生态种养行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 正文2.1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与污染问题及对策土地资源是农村种养业的重要基础,但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危害了农作物生长和畜禽养殖的环境。

农药残留、化肥超量施用等也在加剧土壤污染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土地开发,防止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

要加强土壤污染的治理和修复工作,减少农药、化肥等对土壤的污染,保护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

政府和企业也需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种养技术水平,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只有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生态种养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2.2 水资源浪费与水污染问题及对策水资源浪费与水污染是农村生态种养中一个严重的问题。

县级种子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建议

县级种子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建议
2 . 2 规 范 种 子 品 种 和 种 子经 营行 为
区提高种子监管成效。
关键 词 县 级
做 好 县 级 种 子 管 理 工 作 ,能 够 帮 助建 立 健 康 、有 序 的 种 子 生 产 经 营环 境 ,维 护 农 民利 益 ,促进 农 业 健 康 发 展 。 作 为种子质量监管机构 ,县级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应努
法律法规 开展种子管理工作 ,定期对重点生产企业及种子 经 营 代 售 点 进 行 检 查 ,并 加 大 宣 传 ,让 农 民 在 购 买 种 子
时懂得 “ 看发票 ” 、“ 问来源 ” 、“ 检质量” ,提 升 农 民购 买 理 体 系相对 薄弱 ,管 理手段 相对 落实 ,管理经 费相对 短 种 子技 能 。 除此 ,还 应 加 大对 不 良种 子 市 场 行 为 的 处罚 力 缺 ,管 理 者 的业 务 水 平 、执 法 水平 以及 综 合 素 质 也 不 能 满 度 ,从 根 源 上 控 制 伪 劣 种 子 销售 。 足种子市场发展需要 。 1 . 2 市 场 种 子 品种 繁 多 ,管理 难 度 大 目前 ,通 江 县有 杂交 水 稻 品种 1 1 0 多 个 、杂 交 玉 米 品
2 做 好 县 级 种 子 管 理 工 作 的 建 议
民假 劣 种 子 鉴 别 水 平 。
2 . 1 不 断 完 善县 级 种 子 市 场 管 理 体 系 3 结 语 县 级 种 子 管理 站 应 以相 关 法 律 法 规 为 依 托 ,加 大 种 子 我 国县级种 子管理工作存在诸多 问题 ,不断改革种 子 监管力度 ,认真落实种子经营备案制度 ,要求种子经营者 管理机制 、创新种子管理方法 能够提升种子管理质量 ,促 办 理 经 营 许 可 证 ,对 种 子 经 营 者 的证 照和 资 格 进 行 严 格 审 查 ,努 力 提 升 种 子 监 管 质 量 。 使 农 业 健 康 发 展 。县 级 种 子 管 理工 作 不 是 一 蹴 而 就 的 ,需 要 管理 者 不 断 调 整 工 作 态 度 、提 升工 作 技 能 ,文 章 从 多个

四川省通江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四川省通江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四川省通江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一、基本情况(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1.自然地理概况通江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东经106°59′-107°45′,北纬31°39′-32°34′之间。

东邻万源,南连平昌,西与巴中、南江抵界,北接陕西省南郑、郑巴、西乡三县。

属嘉陵江上游,渠江水系通江流域区,境内河流溪涧密布,流量充沛。

主要有大通江河、小通江河、通江河、澌滩河等。

境内北高南低,北部深切割中山区海拔1500~2000米,中部中切割中山区海拔1300~1500米,南部中切割低山区海拔800—1000米,最高海拔2089米,最低海拔305米。

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向北亚热带气候过渡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年均气温16.7℃以上,年日照1424.1小时,无霜期281天左右,降雨量1107.9毫米。

全县土壤分为6个土类,9个亚类,21个土属,70个土种,93个变种,林业用地土壤以紫色土、冲积土、石灰土、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为主。

呈垂直带谱分布,即海拔800米以下以紫色土、冲积土为主;海拔800-1000米以黄壤为主;海拔1000-1500米以山地黄壤、石灰土为主;海拔1500米以上以山地黄棕壤为主。

全县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区系以亚热带为主,兼有温带、热带的种类成分。

境内树种以栎类、马尾松、华山松、日本落叶松、柏木等30科79种用材树和69科191种经济林木为主;灌木植被类型以黄荆、马桑、杜鹃、杂竹及亚高山常绿灌丛等为主;地被物以禾草、蕨类为主。

(二)社会、经济概况据2006年底年报统计,全县幅员面积618.8万亩,辖49个乡(镇),524个村,3332个社,31个居委会,总人口73.8万,其中农业人口63.5万,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元。

全县国土面积中农业用地77.1万亩,林业用地378.9万亩,牧业用地142.6万亩,水域面积10.2万亩,其它用地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7.61%。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 引言1.1 介绍通江银耳种源保护的背景通江银耳,又称为通江白木耳,是一种优质的食用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通江县位于四川省巴中市,是通江银耳的主要产地之一,以产量大、质量好而闻名。

由于通江银耳在市场上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了保护通江银耳的种源,维护其生态环境和品质,通江县政府已经开始重视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工作。

通江银耳种源保护的背景是针对通江白木耳品种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力求实现对通江银耳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充分利用。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和有机食品需求的增加,通江银耳的市场前景广阔,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

由于通江银耳生长环境的特殊性和资源的稀缺性,通江银耳种源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

只有加强通江银耳种源保护,才能确保通江银耳的质量和产量稳定提升,推动通江白木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2 阐述问题的重要性通江银耳种源保护是当前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而阐述问题的重要性则是为了引起人们对该议题的关注和重视。

通江银耳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的食用菌,具有清热润肺、滋阴养胃等功效,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种源保护不够完善、管理不够严格等问题,通江银耳种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

如果不加以解决和改善,将会导致通江银耳资源逐渐枯竭,影响生态平衡和人们的健康。

深入了解和认识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管理和监管措施,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管,提倡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有效保护通江银耳的种源,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们的健康和食品安全。

2. 正文2.1 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通江银耳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被誉为"山珍"。

通江银耳的种源保护面临着一些问题。

通江银耳的种源保护存在着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的问题。

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监督,导致一些不法商家可以随意采集和销售通江银耳,严重破坏了其生态环境和资源。

农业行业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改进措施

农业行业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改进措施

农业行业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改进措施一、农业行业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农业作为人类生活的基础产业,其影响也逐渐凸显出来。

然而,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1. 农药与化肥使用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传统农业生产中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过量施用化肥使得土壤中氨氧化细菌失活,导致氮素积累过度;而长期使用农药则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

2. 养殖废弃物对空气和水质造成危害养殖行业是农业领域最主要的经济支撑之一,但其废弃物处理不善引发空气和水质污染。

大量畜禽养殖场常采用露天喂养方式,粪便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导致空气质量恶化。

养殖场的粪便和养料溢出也易污染地表水体,引发水污染事件。

3. 农田灌溉与农膜污染农业用水大多依赖于人工灌溉,但过度灌溉不仅浪费水资源,还会引发土壤盐碱化问题。

同时,大量使用农膜覆盖土壤可以防止杂草生长、促进作物增产,但过度使用会造成农膜在土壤中的残留和堆积,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二、改进措施为了解决农业行业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系列改进措施应该得以推行。

1. 推广绿色、有机耕作方式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推动绿色、有机耕作方式的普及。

通过合理施肥与病虫害防治,在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同时保证产量稳定。

2. 发展循环农业模式倡导并支持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将养殖废弃物、秸秆等农业副产品进行资源化利用。

例如,通过生物发酵和厌氧消化技术,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减少排放。

3. 采用先进灌溉技术和耕作方式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并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以提高其节水意识。

同时,通过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结构并降低灌水需求。

4. 强化环保监管与法规实施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行业环境污染的监管,并制定相应法规来约束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对违规操作者要依法处罚,并提高违规成本,以此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通江银耳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具有药用价值,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也是通江地区的一种重要资源。

在通江银耳种源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解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浅谈,并提出一些建议。

通江银耳的采摘数量过大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由于通江银耳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许多人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采摘数量超出了可持续开发的范围,导致了通江银耳种源的丧失。

建议当地政府加强对通江银耳采摘的监管,设立合理的采摘限额,以保证通江银耳能够得到合理的恢复和利用。

通江银耳种植的单一化是另一个问题。

通江银耳的生长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如适宜的温湿度和土壤酸碱度。

由于通江地区地理条件的限制,许多种植者只在特定的地域进行通江银耳的种植,导致通江银耳种源的局限性和单一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和推广适合通江地区的通江银耳种植技术,促进通江银耳的区域传承和多样性。

通江银耳的采集方式也存在问题。

目前,许多采集者采用了破坏性的采集方式,如直接剥离银耳的子实体,破坏了菌丝的完整性,导致菌株的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失调。

在通江银耳的种源保护中,应提倡采用非破坏性的采集方式,如定量采摘和剪取,保持通江银耳的菌丝完整,并提高通江银耳的种植成功率。

通江银耳的种子库建设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江银耳的种子库对于种源保护和繁育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保证通江银耳的遗传多样性和种源的长久保存。

建议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大投入,建设高质量的通江银耳种子库,收集并保存好各类通江银耳种子,为通江银耳的保护和繁育提供可靠的资源支持。

加强宣传教育也是通江银耳种源保护的重要环节。

目前,对通江银耳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许多人对通江银耳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并不了解。

建议政府和相关机构通过各种媒体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通江银耳种源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通江银耳种源保护的良好氛围。

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采摘数量过大、种植单一化、采集方式不当、种子库建设不完善以及宣传教育不到位等问题。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作者:侯华赵树海张传锐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9年第03期[摘要]通过长年通江银耳野外实验,阐述了通江银耳种源保护的意义,思考种源采集影响因素及其银耳种源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通江银耳;种源保护;采集影响我国是银耳记载最早的国家,通江是银耳的发祥地,据记载首次栽培为1832年为生长在大巴山南枯死栎树上的大型真菌,其性平味甘。

因通江银耳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的段木栽培方式,造就了独特的通江银耳品质,被公认为银耳中的珍品。

目前,全国的野生银耳主产于通江,一般年收购量在800kg左右,野生资源呈减少趋势,供需矛盾突出四培育和保护优良的银耳菌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标本兼治的方法之一。

因此如何提高银耳质量产量,是通江银耳产业发展和富农的关键,明白通江银耳种源保护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通江银耳野生菌种选种育种的该何去何从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思考。

1通江银耳种源保护的意义1.1生物种质资源是人类繁衍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21世纪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生物种质资源。

存在于起源中心和次生起源中心的原生境物种,具有数千万年来自然界所塑造的特有种质基因,而这些基因是目前人类所难于复制和创造的,一旦失去便无法挽回,因此,原生境物种保护是种质资源保护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式回,通江银耳亦是如此。

1.2气候变化影响通江银耳菌种在100年的进化历程中,通江气象特点发生很大的变化,段木银耳生长环境喜多雾多露湿润环境,适宜温度在25度左右,多雾多露的天气减少,极温天气偏多,导致银耳菌丝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极大的影响,造成种源退化,修复程度难。

1.3耳的繁殖体制和交配系统有性生殖滞后其基因重组的遗传分析细胞质遗传杂种优势及其原理原生质体融合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银耳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等,在当前我国银耳相关研究中均较为欠缺。

银耳遗传学的研究离不开对香灰菌的研究,但对于香灰菌的作用与银耳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分类地位等还存在许多的争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江县种植业污染源现状及对策研究通江县种植业污染源现状及对策研究通江县土肥站张开军赵丽摘要:从化肥、农药、农膜和秸秆等方面简述了通江县种植业污染源的现状,剖析了种植业污染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解决种植业污染源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种植业污染源现状影响防治对策种植业污染源主要由农用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田秸杆等构成,起源分散,成因复杂。

种植业污染源造成生态环境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最明显和直观的影响是对地表水、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的污染。

它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治理和控制上有一定的难度,也不容易被人们重视。

在我国,种植业污染源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境地,这主要同我国国情密切相关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农业生产走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其明显。

通江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加强种植业污染源的控制,改善通江农村环境状况意义十分重大。

一、种植业基本情况通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形“万山环列,诺宕潆回”。

诺水,宕水,一西一东由北至南纵横县境,将山脉切割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列,形成三山夹两谷之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为春旱,夏热,冬暖,多年平均降水量1214.4mm,5~9月降水量800mm左右,约占全年降水量70%。

全年无霜期305天,年均温17.4℃以上,≥10℃的活动积温大于5782℃,光热条件好。

全县辖49个乡镇、524个行政村、3314个村民小组,农户15.2万户,农业人口63.5万人。

据通江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全县耕地总面积56.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3.6万亩,旱地面积23.0万亩;耕地坡度分布:平地(坡度≤5°)面积22.5万亩,缓坡地(坡度5°-15°)面积22.4万亩,陡坡地(坡度>15°)面积11.7万亩。

有单季稻、麦稻轮作、油稻轮作等13种种植模式。

具体普查情况见表1:表1:通江县种植业基本情况表根据表1,由此推断出全县粮食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水稻32.9万亩,小麦24.0万亩,玉米17.5万亩,马铃薯8.5万亩,甘薯3.8万亩,油菜18.1万亩,豆类3.2万亩,蔬菜1.3万亩,其它0.4万亩,粮食经济作物播种合计面积109.7万亩,复种指数为190%。

二、通江县种植业污染源的现状根据通江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种植业普查资料,并结合全县2007年统计年报,汇总分析种植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产品的使用情况和秸秆利用情况。

具体情况见表2表2:通江县种植业生产相关数据注:播种面积、作物产量、秸秆产量、化肥(折纯)、农药由普查资料提供,农膜数据来源通江县统计局2007年有关数据1.肥料使用情况据普查:全县农业生产化肥施用量达22877吨,全县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甘薯等农作物氮肥、磷肥、钾肥平均施用量如图1这5种农作物总施肥量:氮肥为14358.3吨,磷肥4191.5吨,钾肥2406.3吨。

有机肥使用量与上世纪60、70年代比较,大大降低,平均施肥量为水稻630kg/mu,小麦420 kg/mu,玉米850 kg/mu,油菜580 kg/mu,马铃薯460 kg/mu,甘薯一般不施或少施有机肥。

肥料施用品种上,化肥主要有尿素、碳铵、复混肥、生物菌肥、磷酸二铵、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少数施用氯化铵、氯化钾,有机肥以牛粪、猪粪和沼液为主。

在普查中发现,在交通较为便利、农业相对发达的地方化肥施用量较大,而在交通不便利的区域则施用农家肥的比例较大。

以小麦为例,在新场红岩村和民胜鹦哥嘴村农家肥施用只有690kg/mu和386kg/mu,而在空山后坝村农家肥施用量达到1880kg/mu,占施用总肥量的65-80%。

结合通江县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普查发现,在实施了测土配方的乡镇(诺江镇、永安镇、诺水河、瓦室、民胜、涪阳、新场、广纳),这些地方农户化肥施用量低于没有实施的测土配方项目(铁溪、空山、烟溪、麻石),具体数据见表3。

表3: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区与非测土配方施肥区施肥量比较从化肥施用方式上来看,主要是基肥和追肥,基肥用量占整个施肥的80-90%。

农户化肥撒施、表施现象较为突出,雨天撒氮肥,导致氮素流失;在干旱季节,猛施氮肥提苗,造成烧苗现象;水稻、小麦氮肥施用过量,导致贪青倒伏,滋生了病虫害发生,影响作物产量。

对于看天、看季节、看作物、分底追补不同时段施肥的技术无明确地认识,肥料利用率仅达到31.5%。

据此推断,全县农业生产化肥施用量22877吨,被作物吸收利用7206.3吨,余下15670.7吨化肥,或流失、或挥发、或被土壤固定,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2.农药使用情况全县农药总使用量为392吨,杀虫品种主要有杀虫双、杀虫单、甲氰乙酯、呋喃丹等,杀菌有稻瘟灵、三环唑、丰登、粉锈灵、多菌灵等,除草剂主要是水稻除草颗粒和小麦专用除草剂,玉米由于主要是地膜玉米,因此一般农户都不使用除草剂。

从普查发现,农户实际用量与标准用量都有所差别,从表4中可以看出:表4:农户使用农药实际用量与标准用量比较水稻上使用的农药如杀虫双、甲氰菊酯、丰登、三环唑、水稻除草剂等,实际使用量是标准用量的160%、150%、120%、200%、150%,而小麦上用的农药的实际使用量则与标准用量相差不大,玉米杀虫剂呋喃丹实际使用量小于标准用量。

从农药使用方式上看,农户主要采用喷雾器全面喷洒,其中约5%-30%漂浮于大气中,40%-60%降落到地面而进入土壤中,形成在土壤中农药残留;而且农户对农药瓶袋也随意弃置于沟渠边池塘旁。

普查中发现,当年如果降雨量较多时,农作物病虫害就增多,此时农户对农药的使用量也加大。

3.农膜使用情况近几年来,由于通江县大力推广地膜玉米、马铃薯,导致农业农膜使用量增加。

2007年全县农膜使用量为993吨,覆盖面积108850亩,其中用于地膜玉米的超微膜650吨,用于地膜马铃薯的超微膜185吨,用于水稻育种的地膜139吨,用于蔬菜种植的地膜15吨。

水稻育种用地膜一般能使用2-3年,而超微膜则不可回收。

使用的农膜属于高分子碳氢化合物,极难降解。

农户对超微膜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农机具耙耱和人工捡拾,处理后在田间地头焚烧处理。

4、秸秆利用情况通江县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37.1万吨,其中水稻秸秆12.1万吨,小麦秸秆8.0万吨,玉米秸秆9.0万吨,油菜秸秆7.5万吨,豆类秸秆0.5万吨。

据调查,通过青贮、氨化或直接作为猪、牛、羊的粗饲料的占21.4%,有25.7%被农民作为燃料用来生活做饭,有45.8%的秸秆在田间焚烧或堆放田间、地头、场院,仅有7.1%作为食用菌生产的原料。

三、种植业污染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根据种植业污染源结果分析,农户在化肥、农药和农膜施用量、方式和回收方法以及秸秆回收利用上存在明显不足,对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1.化肥大量投入、有机肥施用不足,造成土壤内在结构的不平衡,利用率降低,面源污染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通江县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粮食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结果一方面归根于作物品种的改良和生产体制的改变,另一方面也是化肥高投入的结果。

农业化学品的投入已达到了一个极限,不能再被作物吸收利用转化为产量。

大量施用化肥特别是过量施用或不合理施用时,在水土流失的作用下,大量氮磷元素进入水体导致严重的面源污染,水域富营养化加剧。

农业生产中肥料利用率降低,氮肥的利用率为30%左右,磷肥利用率为10%~25%,钾肥为35%-50%。

近几年来,农家肥的使用量由于受到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缺乏影响,呈下降趋势。

在施肥方式上,通江县农村普遍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轻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现象,加剧了土壤内在结构的不平衡,造成土壤PH值降低,土壤酸化板结,本质退化,阻碍作物生长,影响产量。

2.农药使用过量,利用率低下,技术服务不到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品质下降。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大部分属剧毒药品,虽然其在环境中降解快、残留期短,但毒性较大,这类农药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调查中发现,1/3农户不知道农药对人体和环境有害;75%的被访农民不了解虫害天敌或病虫综合防治等概念;在技术信息获取方面,只有42%的农民说他们能从技术人员处获得农药施用的技术指导,由于技术跟不上,85%以上的农民超过规定标准计量来使用农药。

这样不仅增加了农业投资还影响环境。

对于病虫害重治轻防,出现病虫就开始喷药,对于预防基本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而且当雨水较多的年份,病虫害较为厉害,喷洒的农药次数和用量加大。

农药喷施中仅有20-30%附着在作物上,大部分散落在土壤、空气中,污染施药区的土壤、空气和水体,并通过生物富集影响农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3.农膜回收方式单一,新农膜推广不足,残留的农膜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壤中残存的农膜不但降低土壤的渗透性能,减少土壤含水量,破坏土壤结构,削弱耕地的抗旱能力,而且严重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水肥的运移,造成作物减产,并对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全县玉米、马铃薯生产基本在采用地膜覆盖,虽然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也提高了产量,但同时也带来了地膜残存的问题。

根据我们多年多点监测,地膜残留系数约为68.6%(田间湿测法)。

农户对残膜的利用基本是采用人工拾捡后就地焚烧。

新型农膜在村镇一级推广不足,主要是价格高,农民购买积极性不高。

长此以往,必然给后人带来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4、农作物秸秆的燃烧、堆放或丢弃,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还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态环境。

全县年产生农作物秸秆37.1万吨,有25.7%的秸秆作为燃料、45.8%在田间焚烧、堆放或丢弃。

而燃烧的秸秆,由于燃烧不充分,造成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CO、SO等污染物浓度严重超标,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2质量和身体健康。

另外,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N、P、K等营养元素,焚烧、乱堆放或丢弃,不仅占用土地,以至成为火灾隐患,而且还浪费资源,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四、对策建议根据种植业污染源的组成,建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控制种植业污染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1、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是种植业自身引起的,是由于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淡薄以及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造成的,最彻底的办法是广泛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各种舆论宣传工具,把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提高广大干群的环保意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群防群治。

自觉树立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责任意识,在农业生产中,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促进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