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
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共40页文档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2019年修订)

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2019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9.03.02•【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9号•【施行日期】2019.03.02•【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正文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2007年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08号公布根据2019年3月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全国污染源普查,保障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污染源普查的任务是,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了解主要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提供依据。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污染源,是指因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场所、设施、装置以及其他污染发生源。
第四条污染源普查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五条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
污染源普查经费应当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控制支出。
第六条全国污染源普查每10年进行1次,标准时点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
第七条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宣传报道。
第二章污染源普查的对象、范围、内容和方法第八条污染源普查的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第九条污染源普查对象有义务接受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普查人员依法进行的调查,并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按照要求填报污染源普查表。
污染源普查对象不得迟报、虚报、瞒报和拒报普查数据;不得推诿、拒绝和阻挠调查;不得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材料消耗记录、生产记录、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记录、污染物排放监测记录以及其他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有关的原始资料。
全国污染源教材普查数据审核技术规定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之八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审核技术规定为确保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规范普查数据审核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和《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制订本规定。
一、目的与意义通过严格的、规范的数据审核,确保普查数据的完整性、代表性、准确性、可靠性和科学性,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提供技术和质量上的保障。
二、数据审核的程序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审核实行五级审核制度,即普查对象内部审核、普查员审核、普查指导员审核、普查机构会审和抽查审核。
图1 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审核程序图1、普查对象内部审核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普查对象均需对填报的普查表进行内部审核。
普查对象内部审核实施三级审核制度,即填表人自审、部门负责人审核和法人代表或单位负责人审核。
填表人按填表规定填写各项普查表格并对填报的表格进行自检,包括普查表的项目、编码、属性标识、各指标的计量单位以及文字表述等。
部门负责人自审数据的真实性、合理性和逻辑性,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法人代表或单位负责人对普查数据负责,对填报表格进行整体审核,并签字盖章。
2、普查员审核普查员审核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此:(1)普查表必填项目是否填报齐全;(2)能源、水、主要原辅材料、主要产品产量、生产(运营)工况、污染处理设施及运行状况等基本情况是否与有关台帐、票据和实物相符;(3)普查表格填报栏目是否准确;(4)普查对象内部是否进行了内审并加盖印章。
3、普查指导员审核普查指导员审核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此:审核普查数据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如能源消耗与废气中主要污染物、固废产生量,水平衡,主要产品产量与能源、水、原辅材料消耗量的关系等。
4、普查机构会审由普查机构组织污染管理、环境监察、环境监测和有关行业专家组成专家组,对于重点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会审;会审内容包括与日常环境监察、环境监测和污染申报数据进行核对,并分析原因,确定普查数据填报的可信度;分析对比环境监测、排污系数或物料衡算结果的代表性,确定普查对象填报的一组数据的合理性。
农业污染源普查现场调查阶段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实施技术标准和手册

农业污染源普查现场调查阶段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实施技术标准和手册一、适用范围本手册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的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地膜使用量和残留量,秸秆产生量和利用量的入户调查与抽样调查的技术规范。
二、术语与定义2.1 总体调查对象的全体。
2.2 样本按一定程序从总体中抽取的一组(一个或多个)个体(或抽样单元)。
2.3 样本量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或抽样单元)的数目。
2.4 筛选条件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地膜、秸秆等各专题的调查对象需要满足的调查条件。
2.5 配额及配额条件、配额数量为保证某专题调查选中的样本有足够代表性,需要细分调查样本的种类并规定各类样本的样本量比例,这个设计过程称为“配额”。
配额过程应尽可能覆盖所有细分种类,配额时用于分类/分层的标志性条件/特征,为配额条件。
每个细分种类所应调查的样本数量,为配额数量。
三、工作机制和内容概述3.1 责任机构及分级机制农业污染源普查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工作由各级农业源普查机构负责,分四级进行,即县(区)级农业源普查机构组织对自身调查工作的质量自查,地市级农业源普查机构组织对县(区)级调查工作的质量抽查,省级农业源普查机构组织对地市级调查工作的质量抽查,国家质控组组织对省级调查工作的质量抽查。
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各级调查数据质量和调查工作的主要依据。
3.2 核心工作内容3.2.1 进度控制与进度保证各省农业污染源普查机构每半个月上报本省普查工作进展情况,汇总普查工作进度,并提交质量控制报告。
国家质控组结合管理需要选取核查省份,每个省份抽查3—5个县(市、区、旗),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核查,核查结果作为评价该区域抽样调查质量的依据。
3.2.2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应从调查的准备工作,各项基础数据的来源、依据、填报的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准确性等方面详细审核,提出书面审核意见。
具体内容包括:(1)国家、省级、地市级、县(区)级农业源普查机构逐级开展资料查验,查验内容包括工作计划方案的准备及落实情况、工作队伍建设情况、工作工具/材料准备情况等;(2)对数据收集过程进行复核,对提交的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地膜、秸秆等五项调查的数据库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准确、规范、完整、一致。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制度农业污染源综表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制度农业污染源综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制度农业污染源综表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国家统计局批准2018年8月本普查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县(区、市、旗)种植业基本情况单位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审核人):填表人:联系电话:报出日期:20年月日说明:1.本表由县(区、市、旗)农业部门根据统计数据填报;2.规模种植指一年一熟制地区露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达到100亩及以上,一年二熟及以上地区露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达到50亩及以上,设施农业的设施占地面积25亩及以上,园地面积达到100亩及以上;3.审核关系:(1)08=09+10+11+12;(2)13=17+23=14+15+16;(3)17=18+19;(4)20=21+22;(5)23=24+25+26+27。
指标解释区划代码为统计用12位区划代码。
农户总数用于登记农业经营户、居住在农村且有确权(承包)土地的住户。
以居住地或从事农业经营活动的生产地为原则登记。
农村劳动力人口指乡村人口中经常参加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乡镇企业、事业单位)和家庭副业劳务的劳动力的人数之和。
也指有劳动能力的农民的数量。
化肥施用量是指2017年每个县(区、市、旗)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实物总量,单位为吨。
氮肥施用折纯量、含氮复合肥施用折纯量是把施用的不同种类氮肥或含氮复合肥按含氮百分比成份(含氮折纯率)进行折算后的数量之和,单位为吨。
氮肥、含氮复合肥种类名称和含氮折纯率见表1。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LT—2——3——4—目录工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 (5)工业园区普查技术规定 (17)农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 (20)生活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 (25)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技术规定 (29)移动源普查技术规定 (41)—5—工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为规范全国工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工业源)的普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16〕5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82号)要求,制定本规定。
放射性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按《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伴生放射性矿普查监测技术规定》(国污普〔2018〕1号)执行。
一、目的明确工业源普查对象、范围、内容、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核算方法,指导工业源普查报表填报和普查工作实施。
二、对象与范围工业源普查范围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普查对象为3个门类中40个行业的全部工业企业,即行业大类代码为06-45的,包括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各类工业企业以及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但实际从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或可能有废水污染物、废气污染物或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工业危险废物)产生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对可能伴生天然放射性核素的8类重点行业15个类别矿产采选、冶炼和加工产业活动单位进行放射性污染源调查。
—5—按照在地原则确定普查对象,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划分在地的基本区域。
(1)大型联合企业所属二级单位,一律纳入该二级单位所在地普查。
(2)同一企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厂区,纳入各厂区所在区域普查。
(3)大型公共供暖企业按照企业各生产场所或生产设施(锅炉)所在区域,纳入所在区域普查。
2017年12月31日以前新建已验收或已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纳入普查范围;处于调试阶段但已造成事实排污累计30天及以上的新建项目,纳入普查范围;调试阶段不足30天的新建项目,不纳入普查范围。
3.2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三-九)

附件一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之三工业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技术规定为规范全国工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工业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普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和《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制订本规定。
一、目的(一)规范工业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工作,保证普查工作质量。
(二)确定工业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的具体对象、技术路线、方法、内容和步骤。
(三)指导工业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表式的设计和普查软件的开发应用。
二、普查对象(一)普查对象工业源的普查对象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39个行业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普查对象为各类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单位。
产业活动单位包括(1)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各类工业企业生产单位;(2)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但实际从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或可能有污染物产生的产业活动单位。
(二)普查对象的确定1、工业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一律按照属地原则确定普查对象,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划分属地的基本区域。
(1)大型联合企业所属二级单位,一律纳入该二级单位所在地普查。
(2)同一企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厂区,纳入各厂区所在区域普查。
(3)大型公共供暖企业按照企业各生产场所或生产设施(锅炉)所在区域,纳入区域普查。
2、至2007年12月31日以前新建已验收的企业纳入本次普查;投入试生产、试运行,已造成事实排污累计30天及以上的新建项目,纳入本次普查;试生产、试运行不足30天的新建项目,不纳入本次普查。
2007年12月31日以前投入运行、试运行的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包括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危险废物处置厂和医疗废物处置厂),不论是否通过验收,均纳入本次普查。
3、在2007年度停产的产业活动单位,纳入本次普查。
4、2007年12月31日以前关闭的产业活动单位,不纳入本次普查。
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

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一、制定背景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农药、化肥、畜禽粪污等农业污染源也日益增多。
这些污染源不仅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也会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开展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是迫切需要的。
二、实施目标本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目标是全面了解我国农业污染源的性质、种类、分布、污染源强度等情况,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三、实施内容1.农业污染源清单作为本次普查的基础资料。
2.调查对象包括农药、化肥、畜禽粪污、养殖污水等农业污染源。
3.据实地调查,记录农业污染源的数量、性质、产生源头、排放与处理情况以及周边环境影响等信息。
4.统计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质量分析,对不合格数据进行修正和筛选,形成高质量的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
5.利用普查数据,开展农业污染源的评估和分级,形成《农业污染源分级评估技术导则》,为政府部门对农业污染源进行分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6.除了完成普查数据之外,针对普查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规定和措施,减少或遏制农业污染源的产生、排放和传播。
四、实施流程1.安排组织架构――建立普查小组,并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和方案。
明确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
2.农业污染源清单的整理、修订和完善工作――建立农业污染源清单,并对其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污染源清单的完备性和准确性。
3.信息收集与调查实施――根据污染源清单,对各类农业污染源进行实地调查,准确掌握污染源的名称、数量、发生地点、周边环境条件以及排污情况等相关信息。
4.统计分析普查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收集的普查数据,形成图表,并对不合格数据进行修正和筛选,形成高质量的普查数据。
5.农业污染源评估和分级――利用普查数据,对农业污染源进行评估和分级,并形成相应技术导则。
6.政策制定和措施执行――根据普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减少或遏制农业污染源的产生、排放和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海南、福建共九个省(市、区)。
本区主要养殖种类有鲢鱼、鳙鱼、鲤鱼、鳊 鱼、鲫鱼、罗非鱼、泥鳅、鲶鱼、鳗鲡、鲟 鱼、黄鳝、鳜鱼、鲈鱼、河蚌和龟鳖等,养 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和围栏养 殖和工厂化养殖。
(6)南海区
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共三个省。 本区主要养殖种类为石斑鱼、鲷鱼、大黄鱼、 海珍品、鲈鱼、美国红鱼、军曹鱼、鰤鱼、虾、 蟹和贝,养殖方式主要有网箱养殖、浅海筏式 养殖、滩涂养殖、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
(二)畜禽养殖业源
1.养殖污水:化学需氧量、铵态氮、总磷、 总氮、铜、锌
2.固体废物:有机质、全磷、全氮、铜、锌
(三)水产养殖业源
养殖水体: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 硝态氮、铜、锌
五、总体思路
普查:对影响各类农业源污染物产、排 数量的因素进行普查。
监测:分区、分类测算农业污染源产排 污系数
规模化农场:耕地和园地总面积在10000亩以上(以下 规模化农场: 同),每2000~5000亩调查一个典型地块(或棚室)。对 于耕地和园地总面积在10000亩以下的小型农场,每1000 亩调查一个典型地块。
3、普查内容 、
乡镇或规模化农场普查: 乡镇或规模化农场普查:种植业基本信息表
地块基本信息表
1、普查分区
在综合考虑已有工作的基础上,主要依据我国地 形和气候特点,将种植业污染源普查划分为六大区域。 其中:4个区域以平原为主,2个区以山地、丘陵为主。 (注:以下只讲广东省)
(6)南方山地丘陵区
857个县,耕地面积1601万ha。 土壤类型以红黄壤、紫色土、赤红壤、砖红 壤、黄棕壤、水稻土为主。 本区降雨较为丰富,肥料、农药用量中等偏 高,主要考虑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肥料、农 药径流流失。
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 技术规定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
一、普查依据 二、普查目标 三、普查时点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五、总体思路 六、普查内容
一、普查依据
1.《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 (国发〔2006〕36号) 2006 36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 案的通知》(国办发[2007]37号)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08号《全国污染 源普查条例》
(三)水产养殖业污染源
以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围栏养殖、工厂化养殖 以及浅海筏式养殖、滩涂增养殖等有饲料、鱼药、肥 料投入的规模化养殖单元为对象,针对鱼、虾、贝、 蟹等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开展普查。
1、普查分区
内陆淡水养殖区:北部区、中部区和南部区;
沿海养殖区:黄渤海区、东海区和南海区。
(3)南部区
3、普查内容
畜禽养殖基本情况
畜禽养殖业 污染源普查表 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
规模养殖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
畜禽养殖基本情况:包括饲养目的、畜禽种类、存 栏量、出栏量、饲养阶段、各阶段存栏量、饲养周 期等。 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包括污水产生量、清粪方 式、粪便和污水处理利用方式、粪便和污水处理利 用量、排放去向等。
农膜: 农膜:包括地膜使用量、回收状况等。
秸秆: 秸秆:包括秸秆产生量、丢弃量、田间焚烧量、还 田量、饲料利用量、燃料利用量、堆肥利用量、原料 利用量等 。
(二)畜禽养殖业污染源
以舍饲、半舍饲规模化养殖为对象,针对猪、 奶牛、肉牛、蛋鸡和肉鸡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 和污水污染开展调查。
普查分区
三、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2007年12月31日 普查时点:2007年12月31日
时段资料:2007年 时段资料:2007年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一)种植业源
1. 以地下淋溶或地表径流途径流失的总氮、铵态氮、 硝态氮以及1-2种农药(如毒死蜱、阿特拉津、氟 虫腈、吡虫啉、克百威、2,4-D 丁酯、涕灭威、 丁草胺、乙草胺等)。地表径流还包括总磷。 2. 地膜残留 3. 秸秆产生及去向
感谢参与和支持! 感谢参与和支持!
规模化养殖场
生猪500(出栏) 奶牛100头(存栏) 肉牛200头(出栏) 蛋鸡20000羽(存栏) 肉鸡50000羽(出栏)
养殖小区
在统一规划的区域内,由多个养殖业主共同 组成、按照统一操作规程进行养殖、管理的养殖 方式。
养殖专业户
猪≥50头(出栏) 奶牛≥5头(存栏) 肉牛≥10头(出栏) 蛋鸡≥500羽(存栏) 肉鸡≥2000羽(出栏)
1.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种植业源肥料、农药施用量; 种植业源污染物(氮、磷和典型高污染、高残留农药等) 流失量;全国秸秆产生量、随意丢弃量和田间焚烧量;全 国农田地膜使用量及土壤残留量。 2.畜禽养殖业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铵态氮、总磷、总氮、 铜、锌)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3.水产养殖业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铜、锌) 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4.四大重点流域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产生量和排放量,主 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广东省没有这一块,以后都不再讲)
普查对象和规模
普查内容
(4)中南区
●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海南6省(区)。
本区规模化养殖水平高,5万头以上的超大规模养猪场占 全国的1/3。由于水资源丰富,清粪方式以水冲式为主, 部分经过一定处理后排放、回用农田或池塘。
2、普查对象分类
规模化养殖场 养殖小区 养殖专业户
普查规模界 定
2、普查对象与规模 、
粮食、蔬菜、经济作物主产区,以地块为基本 单元抽样调查,以乡镇(或规模化农场)为组 织单元实施。
凡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的所有乡镇 和规模化农场均需进行普查。
分散农户: 分散农户:西北平原区和东北平原区抽样比例为1.0%, 黄淮海平原区和南方平原区为0.6%,北方高原山地区和 南方山地丘陵区为0.8%。 广东省抽样比例为0.8%。 广东省抽样比例为0.8% 0.8%。
3、普查内容
水产养殖基本情况
水产养殖业 污染源普查表
水产养殖投入品使用情况
养殖基本情况:包括养殖品种、养殖模式、养 殖水体、养殖类型、养殖面积/体积、投放量、 产量、水体排放量及去向、水体交换情况、换 水频率、换水比例等。 投入品使用情况:包括饲料名称、主要成分及 含量、使用量,肥料名称、主要成分及含量、 施用量、施用方法,渔药名称、主要成分及含 量、施用量、施用方法等。
六、普查内容
(一)种植业污染源
1、普查分区 2、普查对象和规模 3、普查内容
(二)畜禽养殖业污染源 (三)水产养殖业污染源 (四)重点流域农村生活域
(一)种植业污染源
主要针对粮食作物(谷类、薯类和豆类) 、经济 作物(棉花、麻类、桑类、油料、糖料、烟草、茶、花 卉、药材、果树等)和蔬菜作物(根茎叶类、瓜果类、 水生类 )的主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农膜和秸秆污染 的调查。
典型地块调查
肥料施用情况表
农药施用情况调查表
乡镇或规模化农场种植业 基本情况普查表
普查乡镇或农场耕地和园地的数量、类型、坡 度、耕作制度、种植方向以及主要种植模式,为实 地调查中的地块抽样提供指导。
典型地块调查表
地块基本情况: 地块基本情况:包括地块面积、类型、坡度、种植方向、 耕作方式、排水去向等 ; 肥料施用情况: 肥料施用情况:有机肥(商品有机肥、畜禽粪便等)和化 肥(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 农药施用情况: 农药施用情况:污染重、用量大、难降解、未禁用的农药 (如毒死蜱、阿特拉津、氟虫腈、吡虫啉、克百威、2, 4-D 丁酯、涕灭威、丁草胺、乙草胺等)。
2、普查对象和规模
鱼、虾、贝、蟹等
规模化养殖场:规模化养殖场是指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具 有法人资格的水产养殖场;养殖专业户是指除规模化养 殖场以外的水产养厂化养殖:养殖水体体积≥1500立方米 网箱养殖:养殖面积≥100平方米 围栏养殖:养殖面积≥2亩 浅海筏式养殖:养殖面积≥10亩 滩涂增养殖:养殖面积≥100亩
二、普查目标
全面摸清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和农村生 活产生的主要污染物种类、产生量、排放量及去向。 建立农业污染源档案,完善农业污染源信息数据库, 为做好农业污染源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摸清农业污染源排放规律和主要影响因子,掌握农业 污染的动态变化趋势,为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指 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倡导环境友好型生产生活方式, 从源头控制农业污染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