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合集下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译文] 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出自] 杜甫《春夜喜雨》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文解释】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

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译文二: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就悄然来临。

到了春天需要雨的时候,它就自然地应时而生。

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

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

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词语解释】乃:就。

发生:促使植物生长。

潜:悄悄地。

润物:使万物受到水分的滋养。

野径:乡间小路。

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赏析】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的诗作。

这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诗中将春夜喜雨拟人化了,诗人夸赞这雨是“好雨”,说它“知时节”,懂得客观需要。

难道不是吗?春天里,万物萌芽勃发,正需要雨露的滋润,雨就下了起来。

这首《春夜喜雨》,将雨描绘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还道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题中的“喜”字虽然在诗文中没有露面,但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欢喜之情。

从欢喜到情不自禁地想象:明天必定会春.色满城。

赏析二: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

春夜喜雨古诗词鉴赏

春夜喜雨古诗词鉴赏

春夜喜雨古诗词鉴赏春夜喜雨古诗词鉴赏1春夜喜雨原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译文及注释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注释1.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10.重:读作zhòng(重在这里的意思是:沉重。

所以读作第四声。

)11.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春夜喜雨赏析春夜喜雨赏析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

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

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

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润物细无声

润物细无声

润物细无声润物细无声,是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美感,它蕴含着细腻与温柔,是指那些细微而深远的滋润和呵护。

这句话最初出自中国古代文学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形象地描绘了一种润物之美。

这个词语后来被广泛运用在文学、绘画、音乐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美学理念。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润物细无声常常被用来描述一种含蓄的美感。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以静制动”的意境,唱出了润物细无声的美感。

又宋代文学家刘克莱在《木兰花慢·满庭芳》中写道:“五陵年少无人管,一曲唱罢动春风。

”这里的“动春风”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感,无需华丽的辞藻,只需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唤起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

除文学之外,润物细无声的美感也在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这些画作中,往往不会有浓墨重彩的色彩,而是以墨迹清淡、笔触细腻来表达山水的美感。

这种画风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正是体现了润物细无声的美感。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着许多曲目也能表现出润物细无声的美感。

古琴、古筝等乐器所演奏的曲目,往往不需要华丽的乐段,只需一个简单的音符,就能打动人心。

在生活中,润物细无声的美感也是无处不在的。

在日常的家居装饰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简洁、典雅的装饰风格,这就是在追求润物细无声的美感。

再在饮食方面,中国传统美食往往追求的是原汁原味,不加过多的调料,这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感。

古人说“不见微物则不知远事”,这就是在强调“细”的重要性。

只有细心观察、细心呵护,才能体会到万物的美好。

润物细无声的美感,蕴含着对生活的细心体会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它告诉我们,生活处处都有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就一定能够找到那份宁静而深远的美。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更需要这种平和的美感,去平复内心的浮躁和焦虑。

润物细无声的美感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心灵上的滋润。

润物细无声润的意思

润物细无声润的意思

润物细无声润的意思什么是润物细无声?润物细无声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在润泽事物、使事物变得细致的过程中,没有任何声音。

它源自《庄子·天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薄,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它强调了通过无声的方式,去感知和影响事物,达到润泽和改善的效果。

润物细无声的内涵润物细无声强调在处理事物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冲突和矛盾,让事物得到渐进性的变化和进步。

它所表达的观点是一种哲学观,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方法来处理事物。

它不仅仅适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处,也适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层面的事物。

润物细无声的应用领域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可以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1. 人际关系中的润物细无声在人际关系中,润物细无声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促进彼此的理解和和谐相处。

润物细无声要求我们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从而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润物细无声的实践方法•学会倾听:倾听是润物细无声的前提。

当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应该尽量放下自己的偏见和立场,真正倾听对方的观点和意见。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减少争吵和冲突的可能性。

•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润物细无声要求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感受和需求时,我们才能建立起互信和共同进步的基础。

2. 经济领域中的润物细无声在经济领域,润物细无声常常被用来描述店铺与顾客之间的交流和服务。

润物细无声的服务理念强调顾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通过提供精细、细致的服务来赢得顾客的信任和支持。

润物细无声的实践方法•定制化服务:润物细无声的服务强调个性化和定制化。

店铺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这样可以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并增加顾客的忠诚度。

•注意细节:润物细无声的服务注重对细节的关注。

杜甫《春夜喜雨》全诗赏析

杜甫《春夜喜雨》全诗赏析

杜甫《春夜喜雨》全诗赏析相信大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该都接触过古诗词赏析吧,那么怎么去赏析呢?山草香分享了14篇杜甫《春夜喜雨》全诗赏析,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春夜喜雨古诗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原文/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意思/春雨喜雨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评解/春夜喜雨平常之景最为难写,能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临其境,只有大诗人能够做到。

这是一首五律。

前两联用流水对,把春雨的神韵一气写下,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体。

诗人是按先"倾耳听雨"、再"举首望雨"、后"闭目想象"的过程和角度,去表现春夜好雨的'。

诗从听觉写至视觉,乃至心理感觉,从当夜想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语言锤炼精工;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对比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艺术手法。

诗中句句绘景,句句写情,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

《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

"在择韵上,诗人以韵就情,他选择的"庚"韵,是后鼻韵母,其发音过程较长,客观上拖慢了整首诗涵咏的时间和语调,这恰恰宜于表达诗中喜悦而不冲动、醇厚而不奔放的绵长细腻的情感。

《春夜喜雨》教学反思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材料的精华,所以从小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让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完善品格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整个教案设计就从激趣入手,再到感悟,最后拓展。

《春夜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春夜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喜雨》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全文古诗如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前言】
《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注释】
⑴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⑵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⑶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⑷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⑸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⑹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润物细无声

润物细无声

润物细无声《润物细无声》“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最初出现在《庄子·养生主》中。

原文是:“润之以液,和之以光,继之以无声。

”其中的“继之以无声”四个字成为我们熟知的成语“润物细无声”。

这句话出自庄子,与庄子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庄子的思想博大深邃,所以这句话也同样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润物细无声”,反映了一种柔和、细致而没有声响的行为状态,这是一种非常朴素而真实的境界。

这句话的内涵意义很大,给人一种思绪空灵的美好感觉。

其实,“润物细无声”不仅仅是一句话,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哲学思考,它蕴含着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思索和感悟。

人生如同一段旅程,每个人都在不同的阶段体验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有的人生活得匆忙,不停地追逐物质欲望,却忽略了内心的灵魂需要。

而有的人则慢慢沉淀下来,悟得人生真谛。

这便是“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不求张扬,不求炫耀,不求口舌之辩,只是静静地做好自己的本分,润物细无声地给予他人爱和帮助。

在当今社会,人们为了生活不断奔波,为追求物质而忽略了精神的富足。

一味地追求名利权势,追求表面的虚荣,而忽略了内心的安宁与丰盈。

其实,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没有必要过分在乎外界的评价,而是要懂得如何寻找一种真正的内心安宁。

就像“润物细无声”,给予他人爱和帮助,不求回报,不求片刻的炫耀,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众所周知,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创作家,她以其伟大的力量孕育了无数生命,她不停演绎着众多惊心动魄的壮丽场景。

大自然之所以如此伟大,正是因为她懂得“润物细无声”的奥义。

在大自然的世界中,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无处不在。

春风拂过,万物复苏,滋润着大地;细雨绵绵,滋养着花草,孕育出万千生命;阳光洒在地面上,温暖着万物,让一切生灵欢欣鼓舞。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不合时宜不迟,默默地滋养着大地上的一切生灵,成就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观。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应悟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道理。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为了获得片刻的名利而不择手段,这种以权谋私、唯我独尊的心态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润物细无声的用法

润物细无声的用法

润物细无声的用法
润物细无声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某种行为或技术能够平稳、悄无声息
地改善和提升事物的状态,而不引起较大的骚动或影响。

这个短语不仅仅可以用于描述人的行为,也可以用于描述科学技术、环境保护、教育等许多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的用法表达了对细致、温和且不显眼的改善的赞赏。

例如,我们可以说一个注重细节、不张扬但有效的家庭管理方法是润物细无声的。

这可能意味着这种方法能够以一种平稳的方式帮助家庭成员建立和谐、健康的环境,而不需要强制改变或持续的指导。

润物细无声的用法也可以用于描述科学技术的发展。

例如,一个新的环保技术
可能能够在不引起社会大范围关注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或降低污染物排放。

这种技术的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在于其实施过程平稳且逐渐改善了环境问题,而无需大规模的宣传或引起公众的焦虑。

润物细无声的用法还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

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可能是
指不过度强调考试和竞争,而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

这种教育方法通常遵循渐进和稳定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而不是追求一时的成绩和奖项。

总而言之,润物细无声的用法可以涵盖很多领域,用来形容那些能够悄然改善
事物状态的行为或技术。

不论是个人行为、科技创新还是教育方法,润物细无声的特点都强调了细致和平稳的改善,以此来建立和谐、健康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润物细无声
作者:饶伟林
来源:《湖南教育·B版》2017年第02期
一直以来,母性都是细腻、温柔的代名词。

然而,在龙山县,有这样一名男教师,不仅教学上能让学生如沐春风,生活中也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既有男子汉的担当,又有女性细腻的情感。

他就是龙山县第一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瞿绍洪。

1994年,瞿绍洪从永顺县民族师范学校毕业,被安排到龙山县召市镇大兴小学任教。


资紧缺、教室破烂、学生辍学等现实问题困扰着剛来的他。

当时的瞿绍洪刚满18岁,说起来还是个孩子。

这么小的年纪却要身为人师,瞿绍洪不但没有犹豫,反而主动申请对三年级进行“包班”,既教语文、数学,又教美术、体育等,课时量是其他教师的两倍。

一谈起瞿绍洪,红卫村四组的村民总是赞不绝口:“一到星期天,瞿老师就到学生家劝学。

每次都谈上几个小时,还给过2次钱,这样的老师实在难找!”
学生不来就去找,瞿绍洪满脑子惦记的是孩子怎么样才能不辍学、学得好、有长进。

一边是备课上课,一边是劝学走访,瞿绍洪从来没有抱怨过,而是埋头努力,实干加巧干。

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年底测试评比,瞿绍洪的班级在全镇学区10个平行班中语文排第二,数学排第一。

2008年,瞿绍洪通过城镇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进入龙山县第一小学任教。

学校给他的担
子特别重,要求他一个学期内把刚组建起的二年级某班带上正轨。

连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都没问,瞿绍洪就答应了下来。

翻查了所带班级一年级时的考试成绩和评语后,他傻了眼,全班81名学生,成绩几乎都是不及格,迟到逃学的也有一大堆。

81人基本上是“学困生”,为带好这个班,瞿绍洪付出了很多努力。

按照自己“凡事必须多唠叨”的工作方法,瞿绍洪马上行动起来。

在给低年级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点上,他暗地里有了一个“形象品牌促班风”的管理思路。

先与转变快的学生交心,建立一个纽带,利用优势群体积极带动其他学生。

接着边观察边沟通,抓住思想交流的机会,一个也不放弃,最后让全班学生接受自己、爱上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