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的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西夏文化的历史演变与传承

西夏文化的历史演变与传承

西夏文化的历史演变与传承西夏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化,随着历史的推移,西夏王朝已经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

但是,有的人却依旧对西夏文化充满兴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带领大家探寻西夏文化的历史演变与传承。

第一章:西夏文化的起源西夏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夏王朝的兴起。

西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被称为“异类”的政权之一,它废黜了唐朝时期的节度使李继宗,创立了一个新的政权——西夏王朝。

西夏王朝以发展文化为重要政策,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第二章:西夏文化的发展在西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它从一个只有简单的音乐、歌舞和绘画的文化,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

西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西夏王朝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和书法艺术——西夏文。

西夏文书写在木牍、经录、藏文、碑刻上,至今不少西夏文文献得到了保存。

此外,西夏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筑。

西夏王朝修建了大量的寺庙、宫殿和雕塑,其中以兴庆府的“韦驮菩萨”和“大雁塔”最为著名。

这些建筑在西夏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代表了西夏王朝对文化的推崇,也证明了西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第三章:西夏文化的传承尽管西夏王朝已经灭亡了,但是西夏文化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传承。

在文献、传说、音乐、民俗等方面,可以找到许多体现西夏文化的痕迹。

比如,在宁夏沙坡头腊子口村,还能找寻到当地人们称之为“好汉群”的沙漠商队,他们利用抛杠和重垫的技巧在旅途中保护队伍,不仅是西夏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承。

结语西夏文化虽然经历了太多的历史变迁,但这并没有阻挡人们对它的探究和追求。

西夏文化更是一把钥匙,可以开启我们对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的研究之门。

当我们在西夏文化中探索到那些独特的元素,我们对于世界的未知和未来都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于西夏的名词解释

关于西夏的名词解释

关于西夏的名词解释西夏,又称夏国,指的是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期间,在今天中国的宁夏、甘肃、陕西、青海等地建立的一个重要历史政权。

它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政权,由经略使、皇帝和精英部队共同组成。

西夏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对中国文化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起与疆界西夏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1038年,当时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平夏地区确立了夏国,并自称为天神皇帝。

西夏的疆界不断扩大,包括了今天的宁夏、甘肃、陕西和青海等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扩大了政权的范围,并且不断与南宋、辽朝和金朝进行了冲突。

文化与信仰西夏政权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信仰体系。

党项族是西夏政权的主体,他们以亲近草原生活为荣,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西夏政权对外征服的地区多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在文化交流中,他们吸收了不少汉文化的特点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

同时,西夏政权也积极传播佛教,并且以藏传佛教为主要信仰,这促进了他们与藏区的交流和合作。

政治与军事西夏政权的政治制度和军事组织对其历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夏政权设置了经略使、官员和皇帝等等一系列政务职位,同时还设立了行省、府、州、县等行政区划,并在各级官员中设有考试选拔制度。

这样的治理结构为西夏政权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军事方面,西夏政权高度重视军事建设和边疆防守,并建立了强大的军事机构和军事力量。

西夏军队以精兵为主,他们善于马战,并且拥有一支最具战斗力的骑兵,这使得西夏政权能够有效地维护领土,并在对外扩张中取得一定的胜利。

衰亡与消失尽管西夏政权在其辉煌时期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结构,但随着时间推移,它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西夏政权与宋朝、辽朝和金朝的长期冲突使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加上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分裂,最终导致了西夏政权的衰落和消失。

西夏政权在1227年被蒙古帝国征服,西夏统治者投降并成为蒙古帝国的附庸国。

最终,在1227年至1229年间,蒙古帝国将西夏政权完全消灭。

纪录片 神秘的西夏 解说词

纪录片 神秘的西夏 解说词

纪录片神秘的西夏解说词神秘的西夏:一部纪录片解说一、引言纪录片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和自然的重要途径,而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更是在展现我国古代文明中独具魅力的西夏王朝。

本文将以此纪录片为蓝本,深入探讨神秘的西夏这一主题。

西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神秘而又不为人熟知的王朝,通过纪录片的解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段被遗忘却又充满魅力的历史。

二、西夏-历史与文化西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其成立于唐代晚期,延续至宋金时期。

西夏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党项族的奋斗和智慧。

纪录片中对西夏历史的介绍,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西夏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夏在文化和宗教方面的特色,也是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的重要内容。

通过纪录片的解说,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西夏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神秘的西夏-考古与发现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夏的城址、墓地、文物等大量的考古发现。

这些发现为我们了解西夏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

通过对这些考古发现的解说,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西夏这一历史时期的繁荣与兴旺。

考古发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又神秘的西夏王朝,使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为真实、深入的了解。

四、西夏的未解之谜西夏在我国历史上地位特殊,其神秘性也充满了许多未解之谜。

纪录片中对于这些未解之谜的解说,让我们更为关注和好奇。

诸如西夏文字、宫殿结构、统治者的名号等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解答的谜团。

对这些未解之谜的探索,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神秘的西夏王朝。

五、个人观点与总结在观看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的过程中,我对西夏这一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西夏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在政治、军事、文化方面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西夏这一历史时期的考古发现和未解之谜,让我对这段历史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的解说,不仅为我解答了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对这段历史的深入思考。

宋朝与西夏的文化交流与碰撞边境多元文化的交汇

宋朝与西夏的文化交流与碰撞边境多元文化的交汇

宋朝与西夏的文化交流与碰撞边境多元文化的交汇宋朝与西夏的文化交流与碰撞:边境多元文化的交汇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和西夏是两个有着鲜明文化特色的王朝。

尽管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曾经多次交战,但在边境地区,宋朝与西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碰撞却是一种常见而又独特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宋朝与西夏边境地区多元文化的交汇与影响,展示这一历史时期独特又多样的文化景观。

一、文化交流的背景宋朝和西夏都是北方王朝,相对而言,边境地区的交流更为频繁。

首先,作为两个强大王朝的邻国,宋朝和西夏之间的交往不可避免。

其次,边境地区人口众多,人流贸易活动频繁,也为两国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土壤。

二、语言与文字的交融宋朝与西夏边境地区的交流中,语言与文字交融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两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交往,很多当地人对双方语言和文字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双方的语言和文字在边境地区相互交流并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方言和文化符号。

三、宗教与信仰的交融宗教与信仰是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朝和西夏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和儒教等。

然而,边境地区的文化交流使得不同宗教的信仰得到了传播和融合。

例如,在当时的边境地区,佛教在促进民间信仰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使得两国之间的宗教信仰产生了一定的融合现象。

四、艺术与文学的碰撞宋朝和西夏都有独特而发达的艺术与文学。

在边境地区,两者相互交流与碰撞,形成了新的文化风貌。

宋朝文人与西夏的宫廷艺术家的频繁接触,使得两国的文学艺术得到了互相启迪。

例如,宋朝的词和西夏的长短句体诗在边境地区交融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不仅相互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技术与制度的交互影响除了文化领域的交流外,宋朝和西夏在技术和制度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交互影响。

例如,医药、农业和建筑等领域的技术交流,使得边境地区的农业和生产技术得到了提升。

另外,两国在法律和治理制度上也产生了一定的相互影响,为边境地区的稳定和管理提供了经验借鉴。

六、边境地区的多元文化景观由于宋朝与西夏边境地区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形成了一个多元而独特的文化景观。

西夏王陵:叙说往日辉煌

西夏王陵:叙说往日辉煌

西夏王陵:叙说往日辉煌西夏王陵又称“阿拉坦王陵”,是中国历史上一处颇具神秘色彩的古代王陵。

它位于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郊的李家山上,是西夏王朝的始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墓所在地。

西夏王陵如今虽已残破不堪,但它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彰显着西夏文明的辉煌和独特。

在这里,我们将叙说往日的西夏王朝的辉煌,探寻西夏王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一、西夏王陵的历史渊源西夏王陵所在地的李家山是一处绝佳的地理环境,周围环绕着沁水河,四面环山,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便是军事重镇。

西夏王陵始建于西夏王朝的建立之初,当时的完颜阿骨打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选择了这里作为自己的陵墓。

西夏王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由辽朝王朝建立的“国家”陵寝,也是中国历史上保留较为完整的少数民族建立的皇陵之一。

在西夏王朝的兴盛时期,西夏王陵是一处庄严肃穆的帝王陵寝,完颜阿骨打的陵墓坐落在山巅,附近还有多处宫殿建筑和祭祀用的塔墓,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帝陵群。

西夏王陵曾经是西夏王室的象征,代表了西夏王朝的权力和荣耀,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西夏王陵的建筑特色西夏王陵建筑群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帝陵建筑,它融合了辽、宋、西夏三个王朝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现了西夏文明的独特魅力。

西夏王陵的主要建筑包括陵墓、祭祀殿和陪葬墓地,其中尤以完颜阿骨打的陵墓为最为壮丽庄严的建筑。

陵墓采用了传统汉族宫殿式样,结构宏伟,气势恢宏,是西夏王陵建筑的代表之作。

祭祀殿供奉着完颜阿骨打的灵位和牌位,是全国罕见的西夏纪念建筑。

陪葬墓地则是埋葬了完颜阿骨打的家人和大臣,其中拥有足足上百幅壁画,可以让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西夏时期的文化和生活。

西夏王陵建筑不仅在规模和气派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它的艺术价值。

西夏王陵的壁画是该时期绘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绘画内容包括了寓意深刻的宫廷画、宗教画和民俗画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些壁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研究中国壁画发展历史的重要资料。

西夏王朝观后感

西夏王朝观后感

西夏王朝观后感西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权,虽然其存在时间不长,但却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西夏王朝的遗址和博物馆,对于这段历史我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首先,西夏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令我深感敬佩。

西夏王朝的建立可追溯至11世纪初,由李元昊领导的党项族建立起来。

西夏王朝的建立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频繁的战乱和政权更迭的背景下形成的。

李元昊为了便于统治和抵御外来侵略,决心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政权。

他积极进行军事和政治扩张,逐渐巩固了地位。

不久后,西夏王朝正式建立,成为中国北方的重要政权之一。

西夏王朝的建立,不仅体现了李元昊的智谋和决心,更显示了党项族群体的团结和勇气。

其次,西夏王朝在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成就令我深感惊叹。

在政治方面,西夏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建立了健全的政府机构,并对内加强了统一管理,对外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

李元昊实行了农田整理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西夏王朝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承。

在军事方面,西夏王朝的军队战斗力强大,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

西夏王朝的灭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西夏王朝在13世纪被蒙古帝国侵灭,其灭亡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军事力量的不足和政治体制上的弊端。

西夏王朝在面对强大的蒙古帝国时,军事力量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无法与蒙古帝国抗衡。

而政治体制上的弊端,如封建等制度的束缚,使得西夏王朝在政治战略上缺乏灵活性。

西夏王朝在与蒙古帝国的战争中,最终被彻底摧毁,留下了人们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悲剧深深的反思。

参观西夏王朝的遗址和博物馆,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了这段历史,并对西夏王朝的建立和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西夏王朝的存在和灭亡,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的认识。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更好地面对未来。

在参观过程中,我不禁想到了孔子的名言:“知古之者智,知今者明”。

西夏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西夏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西夏文化的特点与影响西夏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它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和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西夏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西夏文化的特点1. 文字系统西夏文化的文字系统是一个特殊的写法,它有一种独特的形态和结构,被称为“八角形笔画”。

这种书写方式是为了适应礼仪、军事和官方文件的需求而诞生的。

与传统汉字不同的是,八角形笔画可以垂直、水平、倾斜进行书写,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2. 艺术表现西夏文化的艺术表现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西夏人在服饰、建筑、壁画和青铜器上发挥了他们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在建筑造型上,他们追求宏伟、高大和富丽堂皇,同时注重雕刻和绘画的细节。

在壁画创作上,西夏人善于表现生动的战争、军事场景和佛教题材的内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3. 语言特色西夏人的语言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他们主要使用的是藏缅语系的西夏语,它在音韵、语法和词汇等方面都与汉语有所不同。

比如,在音韵上,西夏语有许多曲折的声调和重音,使得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和感染力;在词汇方面,西夏语借用了许多蒙古语、突厥语和回鹘语的单词,使得其语言特色更加鲜明。

4. 宗教信仰西夏人的宗教信仰以藏传佛教为主,同时融合了汉传佛教和道教的元素。

西夏人在建筑、壁画、佛像和经书上都表达了他们对佛教信仰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这种宗教信仰不仅是一种精神信仰,也是一种文化体现和表达。

二、西夏文化的影响1. 文化传承西夏文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当时的时空范围,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传承。

在文字系统上,西夏文化的八角形笔画为后世的汉字书法创作提供了启迪和范本;在艺术表现上,西夏文化的宏伟建筑、绚丽壁画和精美青铜器都对后世的中国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宗教信仰上,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交融和融合,在后世的宗教文化传承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2. 民族认同西夏文化对于西部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西夏王朝的建立和稳定,极大地提高了当时西部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认同感。

西夏王朝的历史与文化

西夏王朝的历史与文化

西夏王朝的历史与文化西夏王朝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建于1038年,绵延至1227年,历时近两百年。

其疆域包括今天的宁夏、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区,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的一支重量级军事政治势力。

西夏王朝的历史与文化不仅有着独特的地位,更是中华文化和边疆文化的交汇点之一。

一、西夏王朝的历史西夏王朝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末年,当时河西走廊一带的吐蕃王朝势力已经衰落,多个部落相互争斗。

公元983年,李元昊在兴庆(现今宁夏银川)一带聚集了一批士兵,开始打下一方势力。

公元1038年,他自立为西夏王,建立了一个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了大约两百年。

西夏王朝在建立之初就充分发挥了军事优势,尤其是能够在战斗中灵活运用骑兵,形成功夏的特色兵种,其雷霆之势常令敌人望风而逃。

同时,西夏王朝的民族关系非常复杂,不仅有当地各个少数民族,还有以汉族、藏族为主的移民群众,这种复杂的社会结构为王朝的统治增添了难度。

西夏王朝的强盛时期大致分为两段,一是1048年至1227年前期,史称“大西夏”;二是1227年至1253年后期,史称“小西夏”。

在1048年前后,西夏国威达到了顶峰,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王朝先后两次进攻东南的宋朝,收复了陕西、河南等地的部分区域,促使宋夏两国的长期激烈对峙。

直到1227年蒙古军队入侵,西夏被迫投降。

虽然李元昊之后的大部分西夏皇帝都不如先祖辉煌,但到1253年,西夏仍然存在,这个建立在中国西北的王朝才正式结束。

二、西夏王朝的文化西夏王朝的文化主要分为语言文字、艺术、建筑等几个方面。

语言文字: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国家的文字都源于汉字,因此,西夏王朝的文字也是以汉字为基础,辅以西夏语,编制有《大書》、《小書》、《把字》等几部著作。

其书法风格独特,多数是用小篆或草书形式,书法简洁明了,线条又略显粗壮。

艺术:西夏王朝的艺术包括了音乐、演奏、绘画、雕刻等多个方面。

其中以壁画和石雕最为重要,现保存在宁夏、甘肃等地的寺庙、古塔和岩壁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夏的文化研究西夏,这个贺兰山下的神秘古国,曾先后与宋,辽,金鼎足而立近二百年之久。

但在中国的二十四史中,唯独找不到西夏史。

西夏灭亡后,其历史和文明都沉淀在历史深处。

西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

即宗元昊被立为太子到西郊称帝、创建西夏国家的时期,也是西夏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时期唐朝中和元年(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

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

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地理位置大体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全不,甘肃省大部,陕西省北部和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一、西夏统治者简介元昊,西夏开国皇帝,党项族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李姓为唐所赐。

李继迁孙,李德明长子,生母卫慕氏。

少年时身型魁梧,而且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尤好法律和兵书。

通汉、蕃语言,精绘画,多才多艺。

其父在位时,已经不断对外出战,扩大势力。

1038年11月10日自立为帝,脱离宋朝,国号“大夏”,亦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建国后多次与宋、辽交战,于三川口、好水川及定川砦等战中击败北宋,并于辽夏第一次贺兰山之战,大胜辽国,奠定西夏在辽、宋两国的地位。

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被其子宁林格所弑,死后葬于泰陵。

宋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初五(5月26日),一个婴儿在灵洲(今宁夏灵武)呱呱坠地,他刚出生就啼声英弃,双目炯炯。

李元昊出世的几个月前,他的祖父李继迁,一生戎马征战,彪悍勇武的盖世英雄,却因箭创发作,伤势日重,卧床不起了。

子德明战功卓著,继承父亲遗业。

在他在位的近30年中,善于识时审务,利用时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为元昊建立西夏王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元昊出生的这一年,中原的北宋王朝与北方的辽朝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时辽军南侵,宋真宗被迫亲征而获胜,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

对于“国危子弱”的党项政权,宋真宗也打算以恩致之,进行招抚,贯彻其“姑务羁縻,以缓争战”的既定方针。

二、什么是西夏文化西夏文化是自景宗元昊建国后,随着其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党项族汉化的加深,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西夏文化由于吸收了周边名族及邻国文化的养料,取长补短,融合为一。

因此,西夏文化不仅具有鲜明的名族特色,而且对元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成就不仅表现为儒学佛教的兴盛,还表现在管制、兵制、法律、礼乐等典章制度,以及文字与书法、文学与史学与历法、回话与雕塑、服饰等方面。

但是由于对西夏文化稀少的文物典籍,使人们对西夏研究望而却步,学术界称西夏研究为“绝学”,西夏文字因其难以识别,更被视为“天书”。

三、西夏文化艺术1、西夏文西夏建国前夕,在李元昊的主持下创制记录党项语言的文字,由大臣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称“国书”或“蕃书”,后世称西夏文。

西夏文字是仿照汉字结构创制的词符文字,文字构成多采用类似汉字构造的“六书”会意字和形声字等,也由偏旁、部首组合而成。

2、西夏文学西夏崇尚汉文化,但用汉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传世不多。

崇宗乾顺特别重视文学,本人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曾作《灵芝歌》与大臣王仁忠酬唱,传为佳话。

西夏诗歌有韵律,一般为对称结构,通常是五言或七言体,也杂有多言体。

谚语是西夏文学的宝贵遗产,西夏谚语对偶工整,结构严谨,字数多少不一,有6 字至36 字句式,以14 字为最多。

内容广泛地反映了西夏与党项社会的各个方面,揭露黑暗、鞭鞑丑恶、赞颂美好生活,并涉及社会生产、生活、风尚习俗、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内容。

3、西夏音乐舞蹈音乐、舞蹈党项羌人是一个富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早期党项羌人的乐器“有琵琶、横吹,击缶为节”,“横吹”即竹笛,是由羌人发明的。

从唐代起党项人接受了中原音乐,宋代李德明时“其礼文仪节,律度声音,无不遵依宋制”。

西夏建国后,李元昊为改“唐宋之缛节繁音”,乃下令“革乐之五音为一音”。

西夏流行的乐器,据骨勒茂才《蕃汉合时掌中珠》记载有:“三弦、六弦、琵琶、琴、筝、箜篌、管、笛、箫、笙、筚篥、七星、吹笛、击鼓、大鼓、丈鼓、拍板。

”西夏设有“蕃汉乐人院”,惠宗时曾“招诱汉界娼妇、乐人”,已发现的西夏文献藏品中有《刘知远诸宫调》戏曲残本,说明戏曲已传入西夏。

西夏时期的舞蹈在碑刻和石窟壁画中留有生动的形象,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河西走廊地区的石窟寺西夏壁画中,伎乐菩萨的舞姿已接近唐、宋风韵,失去了羌系民族强悍粗放的风格。

4、西夏绘画、书法西夏的绘画艺术,留传于今的作品主要是佛教绘画。

种类有石窟、寺庙壁画,经卷木刻画,木板、绢帛、纸本绘画等。

石窟壁画主要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石窟寺中。

绘画题材主要有本生故事、说法图、经变画、千佛、供养菩萨、供养人像与洞窟装饰图案等。

壁画中的乐舞图、飞天、水月观音、唐僧取经图尤为西夏绘画艺术的精品。

西夏壁画,早期模仿继承北宋,中期学习吸收回鹘佛教壁画艺术的成分,晚期又接受了吐蕃佛教(后世称为“藏传佛教”)绘画艺术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构图、人物造型、线条、敷彩等方面都有特色。

如线条上以采用铁线与兰叶描为主,辅以折芦、莼菜条;敷彩大量使用石绿打底,使画面呈现冷色调的“绿壁画”等。

西夏时期刊印的西夏文和汉文佛经中,卷首多刻有精美的木刻版画,也发现有图解本的西夏文佛经。

构图新颖,脉络分明,描绘生动、逼真、细腻,刀法娴熟,反映了西夏绘画艺术从写实到写意方面的高超画技。

西夏的书法艺术源于汉字,有楷、行、草、篆四体,传世作品中,楷书多见于写经与碑文,篆书见于碑额与官印,文书、契约则多用行、草。

出土文物中发现有西夏时期使用的竹笔,用以书写硬笔书法。

仁宗时期的翰林学士刘志直,工于书法,他用黄羊尾毫制作之笔,质量很高,为时人所效法。

雕塑西夏雕塑艺术品种类多,有铸铜、石雕、砖雕、木雕、竹雕、泥塑、陶瓷等。

西夏石雕题材丰富,出土的有石马、石狗、石螭首、石雕人头像、栏柱、柱础、人像石座等。

动物石雕、栏柱石雕都为通体圆雕,比例均衡,刀法细腻,有的留有彩绘痕迹。

泥塑艺术以佛寺塑像为代表,夏崇宗时期修建的甘州大佛寺释迦牟尼涅槃像,泥塑佛像多运用写实与艺术夸张手法,刻划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逼真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雕塑陶瓷艺术品,在宁夏灵武窑出土的有人物和动物形象,如秃发的青褐釉供养人头像,卧姿褐釉骆驼,形象生动,釉色精美。

西夏还出土有木、竹雕刻品,木雕中有一件菩萨像,冠带罗裙,端坐于龛内,左右置宝瓶和童子,画面富有生气。

竹雕,在长7 厘米宽不足3 厘米的画面上,有庭院、松树、假山、花卉和人物,刻工精细、生动,是西夏存世的竹雕精品。

四、西夏的社会风俗和宗教1、服饰与发式早在西夏建国之前,长期和汉族人民杂居一起的党项人,由于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固有的风俗习惯也逐渐起了变化。

西夏人的风俗依境内民族而异。

西夏主体民族党项人的服饰,除从事游牧生产者外,都基本改变了原先“衣皮毛”的习惯,穿着与当地汉人一样的布匹或绸缎。

景宗李元昊建国时,曾规定文武官员的服饰:“文资则幞头、靴笏、紫衣、绯衣;武职则冠金帖起云镂冠,银帖间金镂冠,黑漆冠,衣紫旋襴,金涂银束带,垂蹀躞,佩解结锥、短刀、弓矢,马乘鲵皮鞍,垂红缨,打跨钹拂。

便服则紫皂地绣盘球子花旋襴,束带。

民庶青绿,以别贵贱”。

2、饮食与居住西夏农牧民生活方式不同,党项牧民以牛、羊肉及乳制品为主要食物,还遗存“割鲜而食”即吃生肉的习惯。

乳制品有乳酪、奶酥、奶油、奶渣等。

农业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以大麦、荜豆、青稞为主,收成不好,则常辅以野菜度日。

西夏食品以面食为主,有面、粥、饼、馒头、包子等几类。

食品制作已采用了烧、烤、炸、蒸、煮、炒等方法,调味品有盐、油、椒、葱、蜜等。

西夏人普遍喜欢饮茶与酒,茶是西夏牧民不可缺少的饮料,宋人以西夏党项部族食肉饮酪,称其“特茶为命”。

酒也是西夏人生活中不能须臾离开的,凡聚会、盟誓、喜庆、祝寿、婚丧、嫁娶、出战、仇解皆取酒痛饮,一醉方休。

西夏党项牧民居住在覆以毛毡木架的帐幕中,故一家称一帐。

除牧民外,“民居皆立屋,有官爵者,始得覆之以瓦”。

有的地方是一列三间住房中,“所居正寝,常留中一间,以奉鬼神”,即中间供神,左右两间住人。

西夏皇室帝王效法中原皇朝,大筑富丽宏伟的宫殿、陵园、寺庙。

贵族富豪、大臣官僚也都竞相大兴土木,修建官邸、府衙,庭院楼阁,亭榭台池,极尽享乐。

3、婚丧节庆西夏的婚俗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西夏人的著作中记述婚姻程序有“男女长大,遣将媒人,诸处为婚,索与妻眷”,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

自皇帝起到上层贵族官僚则普遍有纳妾现象,如李德明娶三室,李元昊凡七娶,仁宗时的晋王察哥“年已七十余,犹姬妾充下陈”。

部分地方仍保留着性爱自由的风俗。

党项人原本实行火葬,焚尸后可能还要建坟埋骨,在西夏人编著的辞书《文海》中有烧尸场、墓地等辞语。

西夏建国后,多实行土葬,使用灵柩。

西夏皇帝墓葬,从建国之后便取法于唐、宋帝王陵寝制度,在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附近的贺兰山东麓兴建了规模宏大的皇帝陵园。

西夏节日很少。

西夏节气以十二月为岁首,故重冬至节,亲友团聚欢宴,以示庆祝。

建国后,李元昊下令规定每年四季月首和他的生日五月初五为节日,让全民欢乐为他祝寿。

4、宗教信仰西夏统治者笃信佛教,建国前李德明曾遣使赴宋朝河东地区的五台山(今山西五台东北)进香,又向宋求赐佛经。

景宗李元昊“晓浮图学”,也向宋朝求赐佛经,建国后又组织僧侣用新创的西夏文翻译佛经,并在首都兴庆府东修建高台寺。

没藏太后早年曾出家为尼,元昊死后辅佐年幼的毅宗执政,因宋朝所赐《大藏经》,而于兴庆府西建承天寺。

天祐民安元年(1090)还完成了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

仁宗仁孝时期大量刻印散施佛经。

西夏佛教前期来自中原佛教,中期是回鹘佛教,后期是吐蕃佛教(后世称为“藏传佛教”)。

西夏亦有道教流传。

景宗元昊长子“宁明,喜方术,从道士路修篁学辟谷,气忤而死”。

西夏人“笃信机鬼,尚诅咒,每出兵先卜”。

占卜,用以问吉凶,决疑难。

西夏占卜方法主要有四种:“炙勃焦”,用艾草烧羊胛骨,视其征兆;“擗算”,擗竹于地以求数,类似折蓍草占术;“咒羊”,于夜间牵羊,焚香祷告,又在野外烧谷火,次日晨屠羊,视其肠胃通畅则主吉,羊心有血则不吉;“矢击弦”,用箭杆敲击弓弦,听其声而占算战争胜负和敌至之期。

西夏人作战忌晦日,重单日,战败后还要举行“杀鬼招魂”的仪式,用以超度亡灵。

党项人特别重视复仇,如仇家有丧则不受侵害;无力复仇者,集壮妇享以牛羊酒食,赴仇家纵火,焚其庐舍,被焚者趋而躲避,因党项之俗认为“敌女兵不祥”。

五、西夏史料1、西夏文史料西夏在元昊建国前夕创制了西夏文字,汉文史书称为“蕃书”。

西夏文创制后,元昊“尊为国字,凡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