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噪声污染案例分析
噪声污染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噪声污染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规范噪声污染行为,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噪声污染案件为例,分析相关法律规定及其适用。
二、案例简介2018年,某市某小区居民反映,小区内一家餐饮店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经调查,该餐饮店在经营过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噪声,且噪声排放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居民多次与餐饮店协商无果,遂向当地环保部门投诉。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根据该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必须依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
禁止污染环境的行为。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该法第三十条规定:“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减少噪声污染。
产生的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理。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根据该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市区内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活动。
因特殊需要必须进行的,应当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
”四、案例分析1. 噪声污染认定根据案例描述,该餐饮店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符合噪声污染的认定条件。
2. 法律责任根据法律规定,产生噪声污染的单位应当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五十条规定,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十六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3. 案例处理在此案例中,当地环保部门接到投诉后,依法对餐饮店进行了调查。
经调查核实,该餐饮店确实存在噪声污染问题。
法律经典案例噪音污染(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噪音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为了治理噪声污染,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噪声污染行为进行处罚。
本案涉及一起典型的噪声污染行政处罚案件。
二、案情简介原告陈某某,男,某市某区居民。
被告某市某区环境保护局,负责本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
2018年3月,陈某某向被告投诉,反映其居住小区附近某工厂产生的噪音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生活。
被告接到投诉后,立即进行调查,发现该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确实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三、案件审理1. 法院审理陈某某认为,被告在调查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遂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法院判决被告撤销对某工厂的行政处罚决定。
被告则辩称,其调查行为合法,行政处罚决定正确。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接到投诉后,及时进行调查,并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程序合法。
但被告在调查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未充分听取陈某某的陈述和申辩意见;(2)未对某工厂的噪音污染行为进行现场监测,仅依据投诉人陈述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2. 裁判结果法院认为,被告在调查过程中存在程序违法问题,但行政处罚决定内容合法。
据此,法院判决如下:(1)撤销被告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2)被告重新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四、案例评析本案涉及噪声污染行政处罚案件,对以下问题具有典型意义:1. 噪声污染行政处罚的程序合法性问题本案中,被告在调查过程中,未充分听取陈某某的陈述和申辩意见,程序违法。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被告在调查过程中,未履行这一法定程序,侵犯了陈某某的合法权益。
2. 噪声污染行政处罚的实体合法性问题本案中,被告在调查过程中,未对某工厂的噪音污染行为进行现场监测,仅依据投诉人陈述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收集证据,查清事实。
噪音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噪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我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噪声污染进行了严格规定。
然而,由于执法力度不足、公众环保意识薄弱等原因,噪声污染问题仍然严重。
在此背景下,公益诉讼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保护手段应运而生。
2016年,我国首例噪声污染公益诉讼案在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
原告为河南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被告为郑州市某建筑工地。
本案的诉讼请求为:要求被告立即停止施工噪声污染,并赔偿原告生态环境修复费用。
二、案件经过1. 原告立案2016年5月,原告河南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在接到群众举报后,发现郑州市某建筑工地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
经调查核实,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遂向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
2. 被告应诉被告在接到起诉状后,对原告的诉讼请求表示异议。
被告认为,其施工过程中已经采取了一定的降噪措施,且噪声排放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同时,被告认为原告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
3. 庭审过程2016年6月,本案在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
庭审过程中,原告提交了相关证据,证明被告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污染对周边居民造成了严重影响。
被告则对原告提交的证据提出质疑,并提出自己的降噪措施。
4. 一审宣判2016年7月,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判决被告立即停止施工噪声污染,并赔偿原告生态环境修复费用。
被告不服一审判决,向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5. 二审宣判2016年9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了一审判决。
被告不服二审判决,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6. 再审结果2017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再审驳回被告的再审申请,维持了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二审判决。
三、案例评析1. 公益诉讼的实践意义本案是我国首例噪声污染公益诉讼案,具有以下实践意义:(1)提高了公众环保意识。
噪声法律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噪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为了有效治理噪声污染,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噪声法律法规,并通过司法手段对噪声污染案件进行审理。
本文将分享几个典型的噪声法律案例,以期为我国噪声污染治理提供借鉴。
二、案例一:某小区居民诉某工地噪声污染案(一)案情简介某小区居民诉某工地噪声污染案,是近年来我国噪声污染纠纷案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原告居住在某小区,被告某工地在小区附近进行施工。
施工期间,工地产生的噪声严重干扰了原告的正常生活,导致原告身心受损。
原告多次与被告协商无果,遂将被告诉至法院。
(二)法院判决法院审理认为,被告某工地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对原告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判决被告某工地停止噪声污染行为,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
(三)案例分析本案中,法院判决被告某工地停止噪声污染行为,体现了我国噪声污染治理的严格态度。
同时,本案也提醒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噪声污染,保障周边居民的合法权益。
三、案例二:某餐饮店噪声扰民案(一)案情简介某餐饮店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空调、音响等设备产生的噪声,严重干扰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居民多次与餐饮店协商无果,遂将餐饮店诉至法院。
(二)法院判决法院审理认为,餐饮店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侵犯了周边居民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判决餐饮店停止噪声污染行为,并赔偿居民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
(三)案例分析本案中,法院判决餐饮店停止噪声污染行为,体现了我国噪声污染治理的严格态度。
同时,本案也提醒餐饮业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噪声污染,保障周边居民的合法权益。
四、案例三:某工厂噪声污染案(一)案情简介某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噪声法律案例解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噪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噪声污染行为。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噪声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对噪声法律进行解析,以期对噪声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案例背景2018年,我国某市居民张先生因小区内某工地夜间施工产生的噪声污染,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休息。
张先生多次与施工单位沟通,要求其采取降噪措施,但效果不明显。
无奈之下,张先生向当地环保部门投诉。
环保部门接到投诉后,对工地进行了现场检查,发现施工单位确实存在夜间施工噪声超标问题。
随后,环保部门对施工单位进行了处罚,并要求其立即整改。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本案中,张先生所依据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和消除污染,保护环境。
”该条款明确了单位和个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十八条规定:“产生噪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噪声污染。
”该条款明确了产生噪声的单位和个人在噪声污染防治方面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该条款明确了行政处罚的适用原则。
2. 案例解析本案中,张先生作为居民,有权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他通过投诉的方式,向环保部门反映噪声污染问题,环保部门依法进行了调查和处理,对施工单位进行了处罚,并要求其整改。
这一案例体现了我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执法机关的依法行政。
(1)张先生的权益受到侵害本案中,张先生夜间休息受到噪声污染的影响,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环境噪声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环境噪声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近年来,因环境噪声引发的纠纷案件不断增多。
本文将以某小区噪音扰民纠纷案为例,探讨环境噪声法律问题。
二、案情简介原告:某小区居民张先生被告:某小区居民李女士案由:噪音扰民案情:原告张先生居住在某小区,被告李女士居住在张先生楼上。
近年来,李女士家中经常传来高分贝噪音,严重影响了张先生的正常生活和休息。
张先生多次与李女士沟通,要求降低噪音,但李女士置若罔闻。
无奈之下,张先生将李女士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判决李女士停止噪音扰民行为,并赔偿其精神损失费。
三、争议焦点1. 环境噪声污染是否构成侵权?2. 如何认定噪音扰民行为?3. 噪音扰民案件的赔偿标准如何确定?四、法院判决1. 法院认为,环境噪声污染属于侵权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的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 关于噪音扰民行为的认定,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环境噪声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本案中,李女士家中的噪音明显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且严重影响了原告张先生的正常生活和休息,构成噪音扰民。
3. 关于噪音扰民案件的赔偿标准,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精神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本案中,原告张先生因噪音扰民而遭受精神损害,被告李女士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法院判决被告李女士停止噪音扰民行为,并赔偿原告张先生精神损失费人民币五千元。
五、案例分析1. 环境噪声污染构成侵权。
本案中,李女士家中的噪音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严重影响了原告张先生的正常生活和休息,构成噪音扰民,侵犯了张先生的合法权益。
2. 噪音扰民行为的认定标准。
环境噪声污染案例分析

环境噪声污染案例分析引言:环境噪声污染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人类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对几个环境噪声污染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和解决方法,以期增强大众对环境噪声污染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案例一:市区交通噪声描述:市区交通噪声是最为常见的环境噪声污染之一。
车辆行驶产生的噪声给周边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尤其是位于繁华商业区的住户,受到频繁的汽车喇叭声和引擎噪音的干扰,影响睡眠质量和生活舒适度。
影响:长期暴露在市区交通噪声中,人们易受到压力和焦虑的影响,进而导致睡眠障碍、血压升高等健康问题。
此外,交通噪声还会干扰学校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解决方法:为减少市区交通噪声污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政府加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合理规划道路和住宅建设,并设置限制噪声排放的标准和指导。
二是在重要路段设置隔音屏障和抑制噪音设备,以尽可能减少交通噪声的传播。
三是提倡环保出行方式,推广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出行,减少汽车数量和行驶里程。
案例二:工业噪声描述:工业噪声是由于工业设备、机械运转以及工厂生产过程产生的噪声。
这些工业噪声不仅对员工的健康造成危害,同时也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干扰。
影响: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工业噪声下,员工易患职业性听力损伤,甚至引发精神和心理问题。
同时,工厂周围居民受到噪声的侵扰,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和居住环境,甚至引发社会不安。
解决方法:应对工业噪声污染的解决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工业噪声监管,明确噪声限制标准,规范工业噪声排放,确保企业按照规定安装噪音控制设施。
二是提升企业的环境管理意识,加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采用降噪设备和隔音措施,减少噪声源。
三是加强员工的个人防护意识,提供适当的听力保护设备,减少职业性听力损伤的发生。
案例三:居民社区噪声描述:居民社区噪声是指居民区内产生的各种社会噪声,例如邻里纷争、娱乐设施产生的噪音等。
这些噪声干扰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
关于扰民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李某,男,30岁,某市居民。
因其家中空调外机噪音扰民,导致邻居王某、赵某等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王某、赵某等居民多次与李某协商,要求其降低噪音,但李某未采取有效措施。
无奈之下,王某、赵某等居民向当地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投诉。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经调查核实,认定李某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决定对李某进行行政处罚。
二、案件争议焦点1. 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噪音扰民?2.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对李某的行政处罚是否合法?三、案例分析(一)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噪音扰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
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必须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对周围居民环境噪声污染的影响。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一)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拥有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和有关材料,并接受监督;(二)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噪声污染;(三)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必须限期治理;超过期限未治理或者未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
”在本案中,李某家中的空调外机噪音明显超过了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且在夜间持续产生噪音,严重影响了王某、赵某等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
因此,李某的行为构成噪音扰民。
(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对李某的行政处罚是否合法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行政机关依法对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噪声污染案例分析
关于环境污染的案例和判罚情况
经查明,该工程是由某建筑公司承建的。
该建筑公司在开工前,未向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报。
环保部门到工地查处时,发现工地正在夜间施工,对此该建筑公司负责人申辩:他们并未在夜间大规模施工,只是混凝土浇铸因工艺的特殊需要,开始之后就无法中止,即便是夜间也不能停工。
但是该建筑公司并没有办理相关的夜间开工手续。
经环保部门监测,该工地昼间噪声为70分贝,夜间噪声为54分贝,未超过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噪声源的噪声排放标准。
于是环保部门进行了调解,并对该建筑公司未依法进行申报和办理夜间开工手续作出处罚。
但是,建筑工地的噪声污染并没有得到改善,广大居民依然处于噪声污染之中。
在向律师事务所咨询以后,天通花园小区27户居民以相邻权受到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噪音污染,赔偿损失。
人民法院受理后,经过法庭调查认定,某建筑公司排放的噪声尽管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噪声源的噪声排放标准,但超过<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规定的区域标准限值,在事实上构成环境噪声污染,侵害了原告的相邻权。
根据(民法通则)第83条的规定,判决被告采取措施,消除噪声污染,赔偿原告精神损失200元。
[法律问题]
(1)事先申报制度。
(2)禁止夜间施工制度。
(3)环境噪声污染判断标准。
[法律依据]
(1)《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2、29、30条。
(2)《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法理和法律分析]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关于建筑施工环境噪声污染案。
建筑施工环境噪声污染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为了防治建筑施工环境噪声污染,我国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了两种法律措施:
(1)事先申报制度。
这是根据建筑施工有一定期限的特点提出的。
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15日前向县级以上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申报的内容包括该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29条对此作了规定。
(2)禁止夜间施工制度。
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
“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是指医疗区、文教科研区和以机关或者居民住宅为主的区域。
但以下三种情况除外:抢修、抢险作业;因生产工艺上的要求;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且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
在夜间作业,必须公告附近的居民。
本案被告某建筑公司在开工
前未依法向该市环保部门进行申报,在夜间施工时,也未向附近的居民进行公告,违反了上述规定,环保部门对其作出处罚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30条对此作了规定。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争议的焦点是:被告某建筑公司是否构成环境噪声污染。
依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2条第2款的规定,该法所称的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该条规定了环境噪声污染的定义,也指明了构成环境噪声污染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排放噪声。
二是排放的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是指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对噪声源向周围环境排放噪声所作的最高限值。
目前我国的环境噪声标准排放标准主要有:<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噪声限值)、<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等。
依据上述规定,本案被告施工时未超过<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中规定的噪声排放标准,不构成环境噪声污染。
所以,环境保护部门不能对其进行罚款,也不能征收排污费,发生纠纷只能进行调解。
但是,我国目前的声环境标准除了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外,还有声环境质量标准。
声环境质量标准是指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法定的程序对各类不同的功能区域内环境噪声最高限值所作出的规定。
它是制定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依据,也是衡量一个区域是否存在环境噪声污染的尺度。
目前我国的主要规定是<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规定,原告所在的天通花园小区属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其环境噪声质量标准为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被告施工现场昼间噪声为70分贝,夜间噪声为54分贝,显然违反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因此,从本案的实际情况来看,判定被告没有造成环境噪声污染,显然不符合事实,也难以说服饱受噪声干扰之苦的居民。
由于现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关于“环境噪声污染”的定义不太准确,给该案的解决带来很大困难,为了保护这些居民的合法利益,法院依据<民法通则》中关于“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
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的规定来处理该纠纷是正确的。
因为这一规定虽然没有明确列出噪音对不动产相邻各方的影响,但其中的“等”字应理解为包括了噪音、辐射及其他将来有可能出现的影响相邻各方的行为。
[学者建议]
排污单位排放的噪声符合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但确实又干扰了他人正常生活的情形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
由于(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2条在给“环境噪声污染’’下定义时考虑不够周全,使得在具体执法中遇到不少困难。
实际上,环境是否被污染,并不能以排污者的排污是否超过排放标准为根据,而应以污染物的排放是否使当地的环境质量劣于适用于该地的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
实践中,以<民法通则)中有关相邻权的规定来处理此种情形的环境噪声污染案件,有利于保护受害者的权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民法通则)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适用于建筑施工单位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准确。
因此,最根本的解决方式是修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关于“环境噪声污染”的定义,完善有关噪声污染的规定。